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看莲
杨莹
①看莲要趁早,千万别过了八月才去,只剩下莲蓬头和枯叶。也千万别到了傍晚才去,莲会睡着在夜雾里。今日恰逢其时,正是莲花盛开的时节,一路上听得到那花开的声音。非专程去看莲,也未想到会遇到莲,临时去参加一个会,中午休会,意外地听说我们被安排在一个荷塘旁就餐。
②常常,想见的人会偶遇在某个地方,这样的邂逅便带来如看莲般的喜悦。今天随意地走近了莲,莲花在湖面上轻轻地裂开,久违了的莲,总能令人心动,这内心的喜悦,又似意外地走近了一位想念已久的人。
③荷塘边总是一种令人晕眩的燥热,蝉鸣此起彼伏,柳枝一动不动,一股燥热往上冒,心底的烦恼再次无限地蔓延开来。这个季节里,我不自觉地染上了复杂而郁闷的情绪,陷入不想回忆的回忆。那么多的日子里,是什么使我满怀忧伤,又满怀希望呢?那些烦恼,如莲,是切肤的,是温暖的,又是不可言说的,那苦痛是属于自己的,是与出身连在一起的-
④心烦时喝茶,心静许多,那么,心烦时看莲呢?也许与喝茶同感。最安静的度过余生的地方该是温暖的,什么回忆也打栊不了的。
⑤湖面骄阳当头,莲,勇敢地展示着自己的美,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静心观荷,无需任何语言。
⑥忽然飘来两句秽语,折杀了荷塘溢出的美,徒增使人心烦的噪音。在湖面上生出一片莲花之前,是一池污水,而花败时污水还是污水,所以,有的人就只看得见污水,就只看见了污水,看不到大美,便只有把看见的污水反复地传说,而污水,是骂不干净的。
⑦常常,我们周围的人,我们的同行者,都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这是人的一种无奈。生活中常常忽然间就撞见了你不想见的人,为了和谐,你必须忍耐着。
⑧而那“大美”,美的时间又是那么短暂,所以,人们才记得,才惦记。在这样谁也逃脱不了的污水中,孤独着,等待着莲花一次次开放。每个夏天的花朵,都是寂寞的。在这样谁也逃脱不了的污水中,没有孤独感的人,应该是可耻的,不能品味寂寞的人。也是可怜的。
⑨北方的莲,因为少雨,所以少了几分南方的温润,烈日下,阳光一动不动地照在湖面的荷叶上。耀眼的一点,一点,形成一片,那绿泛着白光,令人晕眩,蝉鸣给空气带不来一丝波动,有几分印象派的味道。恍惚间,有种迷路的感觉。
⑩我感觉不到风,风都来自远方,我因此而失望。
⑪一旁的凉棚给荷塘添了不少味道。远方一位友人打来电话,我走到凉棚里去接听,一边听一边看着那池塘里的莲,眯起眼睛想这位纯净的友人,似乎坚忍静处一隅的莲,他的坦然却也令我联想到苟且处世的“活命哲学”来,整日被“非如此不可”驱使。
⑫我尝试着不说话,看那些叶子。就这样默默感受着莲,无法躲避地触碰到了灵魂。心,高出那池浑水,高出天,那天然的魂灵无法将自己的心融入世俗的浑浊之中。每个孤独的灵魂都是高尚的。走近一朵静静盛开的莲花,记下它在这一刻里的姿态,它似乎在说:我就是在这样的污水里生长着,我就是这样安心苟且地咀嚼着属于我的这份孤独,直到你的到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题目叫“看莲”,重在一个“看”字,所以作者并不直接描写莲花的色香味形,而是写看莲之时、看莲之思和看莲之悟。
B.作者写偶遇想见之人犹如看莲般的喜悦,又说走近莲花,如同走近想见之人。这样写既有以花喻人之趣,又有寓人于花之妙。
C.“忽然飘来两句秽语,折杀了荷塘溢出的美,徒增使人心烦的噪音”以声衬静,用噪音来反衬荷塘的宁静和作者内心的安宁。
D.作者写“我不自觉地染上了复杂而郁闷的情绪,陷入不想回忆的回忆”,为下文写静心观荷做铺垫,写出自己对生活的反思。
E. “恍惚间,有种迷路的感觉”是指北方的莲“因为少雨,所以少了几分南方的温润”,作者找不到“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的熟悉的意境。
【小题2】结合文意理解第⑧段画线句子有何深刻含意。
【小题3】文中写远方友人打来电话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从作者思想情感的角度,概括回答本文与《荷塘月色》的异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5 08:0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 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还有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策划与播出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涵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严厉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材料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小题3】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虽然神农氏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只是传说,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
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自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这与唐之前的茶主要作为药用或者是粗放型解渴的饮用形式相比,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唐朝中叶盛行煎茶法,煎茶用的是饼茶,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的茶末,再进行煎煮。陆羽的《茶经》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使人置身于美的境界之中,这就把饮茶的方法程序化了,并辅以美学思想, 从而形成优美的意境和韵律 ,将饮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在宋代,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而且饮茶的风俗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开封、临安两都茶肆、茶坊林立,客来敬茶的礼俗也已广为流传。与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有了明显的变化,饮茶方法在唐代陆羽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 由原来的煎茶法发展成为更为高雅的点茶法。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追求茶的真香、真味,不掺任何杂质,当时的时尚还十分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 
元代虽然历史较短,但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加入葱、姜、盐等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 到了元代逐渐被摈弃,采用更为简单的“清饮”方式。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加调料。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茶文化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走向简单化,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宋煎点饮茶法变革成了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瀹”有“浸、渍”的意思。瀹饮法, 即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这种沸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法逐渐取代了煎点法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人至今都普遍使用的饮茶方法。 
(取材于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
B.唐之前粗放型解渴的饮茶方式到唐代演变为煎茶法。
C.宋代点茶法比唐代更高雅,注重动作的优美协调。
D.从元至明的饮茶法越来越简单化,并流传至今。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从唐至今饮茶风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沸水冲泡是一贯的饮茶方法B.饮茶讲究典雅精致的艺术
C.中国人普遍喜欢饮茶D.饮茶追求茶叶的真香、真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穆旦:苦难铸就的天才诗人
临终前,穆旦留下的唯一遗物就是一个小帆布提箱——里面是他的《唐璜》译稿。1977年3月1日,穆旦遗体被火化。骨灰存放于天津东郊火葬场。他死时,人们只知道这位名叫查良铮的人是一个“历史反革命”,包括他的子女在内,都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名叫“穆旦”的著名诗人。
查氏为海宁世家望族。穆旦祖父查美荫曾任易州知州和直隶州知州。
1935 年高中毕业后,穆旦被三所大学录取,他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战时,清华迁往昆明,穆旦参加的是步行团(美其名曰:“湘黔滇旅行团”)。步行团的行进路线为长沙—益阳—常德—芷江—新晃—贵阳—永宁—平彝—昆明。步行团1938 年2月19 日出发,4 月28 日到达昆明。期间步行路程约为1600 多公里。在行进途中,穆旦常与闻一多先生结伴而行,边走边谈论诗歌。当时传为奇谈的是穆旦在离开前买了一本英文字典,此后步行途中穆旦一边走一边背诵,背熟后将该页撕去。抵达昆明的时候,字典已被撕光。正是因为边走边学,穆旦在行走中往往是最后一个到休整地点。
当时的办学条件极其艰苦。晚上只能在极其微弱的菜油灯下读书,而一起议论时局国事则成为他们必备的功课。但是因为与闻一多、陈寅恪、朱自清、吴宓、冯至、金岳霖、郑天挺、冯友兰、叶公超、等名师大家朝夕相处,穆旦无论是在人格还是在学养上都受益终生。
1942年2月,杜聿明率军入缅甸作战,并致函西南联大,征求精通英文的教师从军。3月,穆旦辞去西南联大教职,参加了中国远征军。穆旦任随军翻译,远赴缅甸抗日战场。当时正值东南亚雨季,军中因疫病流行和饥饿难耐而损伤大半。沿途留下的是触目惊心的一地白骨,仿佛人间地狱。
穆旦拖着肿胀的腿在死人堆里艰难行进,有时近乎爬行。除了战争以及疾病的考验,最让穆旦等将士们难以忍受的则是饥饿,穆旦随军在森林中步行四个月,九死一生,到达印度。
1943年初,穆旦从印度辗转归国。他将入缅作战的经历写进了诗歌《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和长诗《隐现》当中:“为什么一切发光的领我来到绝顶的黑暗/坐在山冈上让我静静地哭泣。”
1949年穆旦赴芝加哥大学英文系攻读硕士学位,课余时间他不停打工以维持生计。对祖国和亲人的怀念,使穆旦一直有强烈的回国冲动,而在回国的问题上,他经常与其他留学生产生分歧。他一直坚持留学生应该最终回到祖国去,所以当时很多同学都以为他是共产党。穆旦没有亲眼目睹和亲身体验新中国成立的氛围,但远在国外的他,通过各种途径在思想上不断“充实”自己。1950 年穆旦在芝加哥大学选修俄国文学,并背诵下整部俄语辞典。1953年年初,在他不断努力与争取下,终于历经周折回到中国。回国后的穆旦一直从事外文翻译和教学工作。然而平稳的日子很快结束。
“文革”开始了,穆旦因远征军问题被判为“历史反革命”,遭抄家,不仅衣服、被褥被当做“四旧”拉走,而且很多手稿和书籍几乎被洗劫一空。让穆旦稍感安慰和庆幸的是,他苦心孤诣翻译的《唐璜》手稿没有被抄走。造反派在房间里四处贴上标语“砸烂反革命分子查良铮狗头”。穆旦被罚打扫图书馆、厕所和游泳池。每晚回家看到的是一片狼藉。
1976 年“四人帮”倒台后,穆旦在新购买的《且介亭杂文》的扉页上兴奋地写下“于‘四人帮’揪出后,文学事业有望,购《且介亭杂文》三册为念”。穆旦高兴地对妻子周与良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希望又能写诗了”,“相信手中这支笔,还会青春”。然而因为连年政治运动的冲击,心有余悸的妻子反对穆旦写诗,“咱们过些平安的日子吧,你不要再写了”。而实际上即使是在“文革”期间,穆旦也并未因政治运动的高压而搁笔,而是背着家人偷偷地在纸条、烟盒、信封、日历上将自己的感受转换成诗行。在诗坛沉寂近20 年后,在生命的最后时日,他又重新使诗歌焕发出光辉。这也为一个诗人一生的写作画上了完满的句号。当然,这些诗句的背后是一个诗人无比深重的苦难,更有一个诗人的良知、深沉的爱国情怀,而诗则成了苦痛的“至高的见证”。?1979 年8 月3日,穆旦得以平反,宣告无罪。
1985 年5 月28 日,穆旦的骨灰终于安葬于北京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黑色墓碑上刻着简短的一行字——“诗人穆旦之墓”。2003年9 月21日,穆旦与夫人的骨灰在北京合葬。墓穴中陪伴他们的还有出版于1981年的《唐璜》。
(摘自《长江文艺》,有删改)
【相关链接】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中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20 世纪80 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也有评论家认为穆旦“是那个时代的诗人中最有能量、走得最远的诗人之一”。长期从事国外诗歌翻译工作,译本在国内翻译文中有很大影响。“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这是穆旦经常说的话。
【小题1】穆旦在诗歌和翻译界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以下分析不是他取得成就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穆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抗战时,在1600 多公里的步行途中坚持背字典,在芝加哥大学苦修俄文。
B.受名师大家的熏陶,南迁途中,曾与闻一多、陈寅恪等名师大家朝夕相处,在人格、学养方面受益终生。
C.长期坚持写作,即使是在“文革”期间,也并未因政治运动的高压而搁笔,背着家人偷偷地写作。
D.文革中,穆旦因远征军问题被判为“历史反革命”,被罚打扫图书馆、厕所和游泳池,遭抄家,每晚回家看到的是一片狼藉。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穆旦原名查良铮,是我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被众多评论家推崇、赞许,但他一生处世低调,以致死时人们都不知道他是著名诗人。
B.穆旦学业优异,高中毕业后被三所大学录取,他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外文系。由于精通英语,穆旦后来任随军翻译,在缅甸历尽艰辛。
C.穆旦虽然没有能够亲身感受新中国成立的氛围,但依然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因此当时很多同学都以为他是共产党。
D.“文革”中备受摧残的穆旦在“四人帮”倒台后焕发了青春,他买了《且介亭杂文集》以志纪念,并且创作了能够见证其痛苦的诗歌。
E. 穆旦应征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对日作战;赴美留学后渴求回国,并最终历经周折回到了祖国,都体现了他深沉的爱国情怀。
【小题3】穆旦说:“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请谈谈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并联系传主事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被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各自都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那些执政卿大夫们提出各种思想主张、政策谋略,施展于政治、军事和外交领域,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三家。
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周礼可以说是对殷周社会秩序思想的一个总结,核心是设定了家庭血缘关系与社会等级关系之间的同一秩序。对这种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仁”。
“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仁政”。从文化渊源上看,孔子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的,是补充的,是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正是“仁”的出现,以及“仁”所具有的某种挣脱外界束缚的独立性,使得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
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他有民本思想,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但是,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其一是执“法”的严厉。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法的困扰,讲究律法面前无分贵贱。其二是推行“作内政而寄军令”,以乡建制,推行全民皆兵的政策,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他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帮助齐桓公成为霸主。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管仲真正要干的是要把齐国的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
另外的执政卿大夫则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从而采取了逃避策略,这个人就是老子。在老子看来,整个春秋时代是历史的倒退,文明推进的每一步都是因为社会的退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有的政治策略都导致社会危害。“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因此,他希望“无为而治”,绝圣弃智,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无知无欲,才能获得幸福。
春秋时期的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张力结构,首先在政治文化内部,儒家文化和法家文化彼此对应,由此导致王道和霸道相互制衡,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张力。而道家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对立面出现,它把人们的目光由现实世界引向对个体生命的自觉和感悟,又和政治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就在这多重缠绕的张力结构中彼此制约,相克相生,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不仅对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继承得最全面和最深入,而且还扩大了礼的范围,并为之找到了人性的根据“仁”。
B.具有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的创造者是齐国名相管仲,他将孔子的“仁政”用到人才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
C.老子的道家文化实际上是春秋时期的政治文化的对立面,老子认为当时所有的政治策略都给社会带来了危害。
D.孔子的“仁政”、管仲的“霸道”、老子的“道”,三家学说构成了春秋时期的重要文化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的三个文化流派是在面对当时社会“礼乐崩坏”的局面,各诸侯国感受到严重危机,都在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形成的。
B.对以家庭血缘关系与社会等级关系为基本框架的政治文化,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这使得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
C.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有民本思想,讲究礼;还显露了强势一面,仁政在他那里不过是增强实力、实现“霸道”的手段。
D.在老子看来,整个春秋时代的政治文化都导致了历史的倒退,并且认为所有的争权谋利、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都是虚无而且无益于社会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实施以乡为建制单位,来推行全民皆兵的政策,既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策略,即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
B.老子的道家思想有着针对性的社会现实基础,它正是面对春秋时期“礼乐崩坏”、人心不古的政治黑暗现实,主张 “无为而治”,回归于 “道”。
C.春秋时期的儒家、法家、道家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张力结构,即儒家文化与法家文化构成的关系是平等的,它们合在一起与道家文化形成对立。
D.儒家、法家、道家文化构成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在多重缠绕的张力结构中彼此制约着,相生相克,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棣花之荷

徐祯霞

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并疑惑着,因此一直处于隔县观望的状态。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了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可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只见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人如此说,我依然是有些不相信的。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也出生在棣花的这片土地上,人因为贾平凹而来棣花,因为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为贾平凹而与其它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于是,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凤,同行之人说要去看看棣花的荷,于是便陪同前往。来到棣花,放眼四望,原来,棣花的荷竟是不逊于济南大明湖的荷花的,我诧异,在秦岭山中,这样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确实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是一个传说,。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一幅硕大的锦画,绿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之像,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觉,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去,划船去!

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第一次坐船,坐北方荷塘中的船,这种感觉是兴奋且激动着的,我一边用手拍水,一边欣赏着满塘的荷花,突然想起了杨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共塘开,两般颜色一船香。疑是汉殿三千女,半是红妆半淡妆。”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水波两边,荷花开得正艳,粉的,白的,竞相在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在这里,观赏到了荷生命中最美的姿态,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

蓦然想起了晋乐府《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此时,不是采莲的季节,我也只能臆想一下。我是没有采过莲子的,愈是没有机会体验的事,愈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船依然在行进,我们已经置身在满满的荷丛当中,纵眼四周,全是荷,挤挤挨挨,将我们簇拥着,心也如这船儿荡漾了起来。

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都有自己的不同,在荷的世界里,每一朵荷看似相同的,其实又是不同的,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以及地域地貌特征,都会让它们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肥厚,有的瘦削,有的丰硕,有的娇艳。而在花的世界里,它们又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轮回。有早开的,有晚开的,有绽尽一生风华的,也有被无情的风雨摧折的。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它们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而它们的艰辛与磨砺我们却不知。棣花的荷,也注定是有过艰辛的,它也是从一个个小的叶片逐渐成长起来的,长成这郁郁葱葱健硕丰满的荷塘,而最终盛开成这一片天光灿烂的荷花。因此,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它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没有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够屡屡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

棣花的荷,注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它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它与天下荷是相同的,又与天下荷是不同的。

正如,众生有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没有探究棣花荷花的兴致,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棣花之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B.作者没有去棣花观荷,认为棣花的荷花是个传说,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们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
C.看到棣花的荷塘,让作者感到惊诧和惊喜。为崇山峻岭中的棣花千亩荷塘的美景而陶醉,为对距离自己最近的美景却视而不见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D.通过对棣花之荷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作者引发联想。由荷花联想到了人,由棣花之荷联想到了贾平凹,认为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小题2】文章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举三例加以分析。
【小题3】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