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习题

石窝窝

尧山壁

石窝窝感觉是在做梦。这才几年的光景,他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说变就变成了四体不勤的市民。一年两季庄稼的土地,呼啦啦蹿出好多山峦一样的楼群。他这个曾经的乡级劳模,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连使用过的锄头、犁耙,老伴儿的纺花车、织布机都有人收购,说要成为文物了。打小平房搬到高楼上都半年多了,每次看到这个18A的门牌还都认生:这是家吗?站在窗前往外看,还是头晕,腾云驾雾似的。

做梦都没想到,二十多里外的城市,像放了酵子的面团,可劲地膨大。小村被裹了进去,从农村、城乡接合部到城中村,没用几年。开发商跑马圈地,他们吃肉也给老百姓喝汤,一座农家小院换了三套单元楼房,外加50万元人民币,住一套出租两套,铁杆庄稼,旱涝保收,月进四千多元,顶上一个处级干部。

对于这次城中村改造,开始他也想不通,心里嘀咕了多半年。靠出租房为生,过去叫“吃瓦片”,可是有前车之鉴呀。本家有位六叔,解放前在市里开饭馆,家大业大。后来六叔没了,六婶不会经营,把十几间门面房租出去,一年二百大洋,享了几年清福。后来遇上土改,算剥削账,划阶级成分,房子轻易就被没收了,资本家帽子牢牢戴在头上。“文革”时又被扫地出门,赶回老家监督改造,自家没落脚之地,住进村口破土地庙里,风雨飘摇。1969年一场大雪下了五天,雪停了民兵连长喊她出来扫街。白茫茫雪地,只有她家门前没有脚印。喊了几声没人应,破门而入,人早冻僵了。这件事想起来就打寒战。

一场变革太过突然,思想准备不足。失去土地,农民下岗了,自谋生路。年轻人紧跑几步还跟得上,文化不高,去打工,干保安、送快递。上年纪的跟不上,月月跑银行,领几百元养老金,衣食不愁,没营生可干,吃了睡,睡了吃,总觉得失去了什么,没意思极了。

石窝窝在家坐不住,没事就溜达,见人群就凑,连闻带问,竞摊上了许多好事。超市每天早九点开门,先处理头天剩下的面条,怕酸了,一块二毛八一斤,便宜一半。蔬菜柜上,隔两天下午七点处理一次,刚打蔫就打折,有时论堆儿卖,比自己种菜都合算。有些卖保健品的,搞推介会,进门就发鸡蛋,七八个,石窝窝不听讲领了就走--后来改了规矩,散了会发;石窝窝就耐着性子坐下去,为了那几个鸡蛋。

石窝窝消息灵通,天天挺忙活,天天有收获,白领的鸡蛋吃不完,攒起来腌咸蛋。有时也跟大家分享。有人故意逗他,要饭吃要来的,咱不吃。石窝窝忙分辩,不是,要饭吃得靠门框,喊人家爷爷奶奶。咱这是有人下请帖,大闺女们又拉又拽,喊咱爷爷呢。时间不久,小区的闲人们都出动了,跟着石窝窝去“创收”。

天天排队,天天开会,跟进的人越来越多。石窝窝跳出来,找到另一份工作,给房地产开发商发广告,一天发出去500张,给50元工资。8开的16开的画片,印刷精美,花花绿绿,一张成本好几元。开始石窝窝还舍不得发,看着谁都不像有钱的,半天还没发100张。同行告诉他,不能那么认真,落叶纷纷,大海捞针,老板说上钩的人有概率,只管发就是了。石窝窝开了窍,见人就发,天女散花,500张不大会儿就发光了。一天50,十天500,一个月1500元,顶过去一个民办教师的月收入呢。发着发着有了发现,这印刷精美的广告,人们并不喜欢,有人躲着,有人不接,有人看一眼随手扔在地上,扔得他心疼,好几元一张呢。他便一张张捡起来,攒多了当废品卖,一斤四角五,又一笔收入。有人说他,脱了裤子放屁,干脆领过来就卖到废品站多省事。石窝窝连忙摆手,那可不行,咱农民办事也有底线;我发是一种劳动,捡也是一种劳动,公私分明呢。

(选自2016年第22期《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城中村改造让石窝窝获得了好处,住上了高楼,月收入顶上一个处级干部,但他却想不通,仍想着他的小平房和旧式农具,这其实是那种狭隘的小农意识在作怪。
B.小说中间插叙了石窝窝六叔家当年的“前车之鉴”,其作用是说明石窝窝担心租房为生的原因,丰富小说内容,增加作品的内涵。
C.石窝窝由不适应城市生活到适应城市生活的关键转折点是他在城里“摊上了许多好事”,能创收,有光可占,这时的石窝窝已经变成了一个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
D.这是一篇现实主义的小说,作品取材现实生活,刻画人物、叙述故事都尊重现实;小说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平静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令人掩卷深思。
【小题2】石窝窝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根据文本简要阐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6 08:04: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初唐四杰”堪称盛唐精神的探路者。虽然见识了太多艰辛困顿,前途未卜,现实充满无法预见的种种未知,但他们却以超乎寻常的坚定与执着,自由驰骋在对理想的追逐和对未来的诗意想象之中。诗歌是强化记忆的有效方式,他们通过诗歌创作,把逐梦路上的艰难困苦以及壮志豪情化作永远的记忆。

历史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几百年来的政治风云和民族融合,造就了唐代文化的博大与包容。文人士子渴望成才、追求功名,不论出身,无问西东。在政治风云中家道中落的旧族,因时事变幻而乘势突起的新贵,以及依靠创新制度和灵活政策而发家致富的百姓,都鼓荡起冲破现实改变命运的万丈雄心。

依靠门第与家世的选官原则正在被抛弃,新生的科举制度提供了依靠才学进身的仕宦途径,并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念。是否科举及第已经成为人生成功与否的核心标尺。即如祖孙三代都担任最高层命令文字撰写之职的河东薛氏,到唐高宗时期担任宰相中书令的薛元超这一代,也要感喟自己未能科举出身的憾恨人生。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参修国史。”

科举制带来的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价值追求,已经深植于各阶层人士的心中。对于没有应举条件的士子来说,应募从军、立功沙场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即使科举(包括各种科目)及第的文人,也都在同一个时期通过杨炯的诗句集体喊出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的豪言壮语。堪称唐代第一代边塞诗人的骆宾王也写有《从军行》诗,表达了“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的豪情壮志。

“四杰”以旷达的心胸来面对辛酸的人生。我们熟悉的骆宾王,曾给主持铨选的裴行俭写诗致意,虽然感叹“轻生长慷慨,效死独殷勤。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人”,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他又以生不逢时的浮槎自况,一边失落地叹咏着“仙客终难托,良工岂易逢”,紧接着还不忘展望一下未来,“徒怀万乘器,谁为一先容”(《浮槎》)。

在那个时代,文学才华开始冲破门阀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在文士中间受到重视。让杨炯不服气的王勃,出自儒学世家,六岁善文辞,长而好读书,“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新唐书·王勃传》)。又如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狂妄自傲得令人称奇,《旧唐书·杜审言传》谓其“雅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然恃才謇傲,甚为时辈所嫉”。唐高宗乾封年间,他参加完吏部的铨选考试之后,感觉自己发挥超常,一定会令主考官苏味道在看到他的答卷后羞愧而死。

以“四杰”为代表的文学史上的初唐士人,评论家们可以批评他们还缺少浑融的意蕴和秀美的风神,但是那种“健全的欲望”(闻一多语)、不甘沉沦、不惧艰险的精神,却推动了一个盛世的到来。

(摘编自刘后滨的《“初唐四杰”的壮志豪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初唐四杰”通过诗歌创作将盛唐精神化作永远的记忆,堪称盛唐精神的探路者。
B.唐代为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旧族、新贵和发家致富的百姓冲破现实改变了命运。
C.原有的选官原则正在被抛弃,导致唐朝必须依靠新生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D.在唐代,应募从军、立功沙场是很多文人士子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一种选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薛元超一例,论证了非科举及第的人生是不成功的,分析具体,有说服力。
B.文章论证“四杰”心胸旷达,引用了骆宾王的诗句,分析紧扣第一段,结构严谨。
C.文章从多方面分析了“初唐四杰”产生壮志豪情的原因,论证结构十分清晰。
D.文章没有否定评论家们对“四杰”缺少浑融意蕴和秀美风神的评价,分析客观中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朝代的文化环境宽松,有利于文人士子追求理想,实现价值,改变命运。
B.科举制度在唐代对选拔官吏起了积极作用,因此它是一种进步的选拔制度。
C.王勃的文才、杜审言的诗名被文士看重,门阀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已受冲击。
D.盛唐时代的到来,与文学史上初唐士人的壮志豪情、无所畏惧密切相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回顾我国生育政策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战后婴儿潮,国家鼓励通过生育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到60年代,中国极度贫困,这固然有自然灾害的原因,但也说明人口与生产力的矛盾已经出现并日益严重。所以 ,7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 实施以人口控制为导向的人口政策。到了90代后,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生育更替水平 是指同一批育龄妇 女生育子女的数量 恰好能替代她们本 身以及她们的伴侣数量。一旦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出生和死亡将逐渐趋于均衡,在没有国际迁入与迁出的情况下,人口将最终停止增长,保持稳定状态。更替水平的生 育率,是指平均每位妇女生育2.1个子女。这样 ,下一代人口数能够更替上一代人口数。当平均每位妇女生育子女数小于 这个水平,人口再生产总 体上呈现内在萎缩状态。目前,我国 妇女生育水平仍旧在下降。贝克尔为生育和家庭行为的经济分析提出了里程碑式的分析框架。他认为人类的生育是把孩子作为耐用品进行投资的一项行为选择,生育孩子的成本和收益是人们选择生育孩子与否的主要考虑因素。

(摘编自任远《后人口转变》)

材料二:

表1:老年人口占比调查和预测


注:实线: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财务司 2002 年假定总和生育率水平为 1.8 时,对老年人口所占百分比作出的预 测。这一预测已被证明是科学正确的 。
虚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对老年人口比例的调查。衡量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发展中国家往往以 60 岁为老年的起点,认为 60 岁以 上人口比例达到 10%即为老龄社会。

(转自郭志刚《中国 低生率进程的主要特征》)

表2:全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


材料三:

生育率下降和 人口增长放缓往往被认为缓解了人口 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压力。生育率的下降首先减小了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并带来社会抚养比的下降和人口红利。但长期人口低生育率以后,劳动力数量和比重开始转而下降,则很有可能在不久的未来出现社会劳动力不足的局面。老年人人口比重则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抚养压力不断提高,到 2020 年我国的人口抚养水平将会达到 50%的高水平,进一步加剧劳动力数量相对不足给经济增带来的压力。

(摘编自任远《后人 口转变》)

材料四:

2015 年10月,中国决定结束长期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 ,实行单独二孩,并从2016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二孩政策。从2003年到2013年间,中国出生人口始终在1600万上下波动。2016年,根据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推算,中国出生人口超过了1786万,生育水平 提高到 1.7以上。

(摘编自“人民网” )

【小题1】下面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口老龄化是长期低生育率的产物。若生育率保持稳定,老龄人口占比将同步实现稳定。
B. 据表 1 两条曲线,对老年人口占比的调查和对此预测的结果,其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C. 中国总和生育率 的下降突出表现为一孩总和生育率的较快下降,至 2015 年降至新低。
D. 单独二孩政策实 施后,二孩总和生育率有所提高,但改变低生育率现状还任重道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生育率水平总体低迷,其根本原因是生育孩子的成本的增加。
B. 我国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是在人口制约生产力发展 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过渡性政策。
C. 社会抚养比,与儿童、老年人的人口数量成正比,与社会劳动力人口数量成反比。
D. 2005年到 2015 年,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逐年小幅降低,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A.我国人口政策改革的历史表明,人口政策是社会经济 发展的最核心的政策工具。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 谈谈如何应对低生育率这个综合的社会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李 娟

在呼蓝别斯,大片的森林,大片的森林,还是大片的森林。马合沙提说;走夜路要大声地歌唱!在森林深处,在前面是悬崖边的大石头下——你看!那团黑乎乎的大东西说不定就是大棕熊呢!大棕熊在睡觉,在马蹄声惊扰到它之前,请大声歌唱吧!远远地,大棕熊就会从睡梦中醒来,它侧耳倾听一会儿,沉重地起身,一摇一晃走了。一起唱歌吧!大声地唱,用力地唱,“啊啊”地唱,闭着眼晴,捂着耳朵。胸腔里刮最大的风,嗓子眼开最美的花。唱歌吧!

呼蓝别斯,连绵的森林,高处的木屋。洗衣的少女在河边草地上晾晒鲜艳的衣物。你骑马离开后,她就躺在那里睡着了,一百年都没有人经过,一百年都没人慢慢走近她的面孔。她一直睡到黑夜,大棕熊也来了,嗅她,绕着她走了一圈又一圈。这时远远的星空下有人唱起了歌。歌声越来越近,她的睡梦越来越沉。大棕熊的眼睛闪闪发光。

夜行的人啊,黑暗中你们一遍又一遍地经过了些什么呢?在你们身边的那些暗处,有什么被你永远地擦肩而过?那洗衣的少女不曾被你的歌声唤醒,不曾在黑暗中抬起面孔,在草地上支撑起身子,循着歌声记起一切……夜行的人,再唱大声些吧!歌唱爱情吧,歌唱故乡吧!对着黑暗的左边唱,对着黑暗的右边唱,再对着黑暗的前方唱。边唱边大声说:“听到了吗?你听到了吗?”夜行的人,若你不唱歌的话,不惊醒这黑夜的话,就永远也走不出呼蓝别斯了。这重重的森林,这崎岖纤细的山路,这孤独疲惫的心。

夜行的人啊,若你不唱歌的话,你年幼的阿娜尔在后来时光的所有清晨里,再也不能通过气息分辩出野茶叶和普通的牛草了。你年幼的阿娜尔,你珍爱的女儿,她夜夜哭泣,她胆子小,声音细渺,眼光不敢停留在飞逝的事物上。要是不唱歌的话,阿娜尔将多么可怜啊!她一个人坐在森林边上,听了又听,等了又等,哭了又哭。她身边露珠闪烁,她曾从那露珠中打开无数扇通向最微小世界的门。但是她却再也打不开了。你不唱歌了,她便一扇门也没有了!

要是不唱歌的话,木屋边那座古老的小坟墓,那个七岁小孩的蜷身栖息之处,从此不能宁静。那孩子夜夜来找你,通过你的沉默去找他的母亲。那孩子过世了几十年,当年他的母亲下葬他时,安慰他小小的灵魂说:“亲爱的宝贝啊,你我缘分已尽,各自的道路却还没有走完,不要留恋这边了,不要为已经消失的疼痛而悲伤……”但是,你不唱,静悄悄地经过他的骨骸,你的安静惊动了他。你的面庞如此灰暗,他敏感地惊疑而起。他顿时无可适从。

要是不唱歌的话,黑暗中教我到哪里去找你?教我如何回到呼蓝别斯?那么多的路,连绵的森林,起伏的大地。要是不唱歌的话,有再多的木薪也找不到一粒火种,有再长的寿命也得不到片刻的自如。要是不唱歌的话,说不出的话永远只能哽咽在嗓子眼里,流不出的泪只在心中滴滴悬结坚硬的钟乳石

我曾听过你的歌声。那时,我站在呼蓝别斯最高的一座山上的最高的一棵树上,看到了你唱歌时的样子。他们喜欢你才吓唬你,他们说:“唱歌吧,唱歌吧!唱了歌,熊就不敢过来了。”你便在冷冷的空气中陡然唱出第一句。像火柴在擦纸上擦了好几下才“嗤”地引燃一束火苗,你唱了好几句才捕捉到自己的声音。那时我就站在你路过的最高的那座山上的最高的那棵树上,为你四面观望,愿你此去一路平安。

我也曾作为实实在在的形象听过你唱歌。还是在黑夜里,你躺在那里唱着,连木屋屋檐缝隙里紧塞的干苔藓都复活了,湿润了,膨胀了,迅速分裂、生长,散落肉眼看不到的轻盈细腻的孢子雨。你躺在那里唱,突然那么忧伤,我为不能安慰体而更为忧伤。我也想和你一起唱,却不敢开口。于是就在心里唱,大声地唱啊唱啊,直到唱得完全打开了自己为止,直到唱得完全离开了自己为止。然后我的身体沉沉睡去。但这样的夜里,哪怕睡着了仍然还在唱啊,唱啊!大棕熊你听到了吗?大棕熊你快点跑,跑到最深最暗的森林里去,钻进最深的洞穴里去。大棕熊你惊讶吧,你把歌的消息四处散布吧!大棕熊,以歌为分界线,让我们生活得更平静一些吧,更安稳一些吧……

亲爱的,哪怕后来去了城市,走夜路时也要大声地唱歌,像喝醉酒的人一样无所顾忌。大声地唱啊,让远方的大棕熊也听到了,静静地起身,为你在遥远的地方让路。你发现街道如此空旷,行人素不相识。

(选自《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湖南文艺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用修辞:“大片的森林”的反复凸显森林的广袤连绵,“钟乳石”的比喻细腻贴切却令人心碎,“火苗”的比喻生动准确又令人顿感温暖。
B.“你发现街道如此空旷,行人素不相识”,城市里空旷的街道和陌生的人群,是另一种“黑暗”,使人倍感孤独,面对如此情境,也应放声歌唱。
C.文章的语言充满灵性,不装腔作势,呈现出流畅、直白的特点;在内容上,不是做作的思索或伤口的曝晒,而是心灵的袒露与情感的自然流淌。
D.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走进了自己的内心,把与内心联系更紧密的、真实的、变化的自己呈现出来,让读者看到了她的恐惧和忧伤、挣扎和成长。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黑暗”的含义。
【小题3】“歌唱”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二次元”即在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小说(Novel)(简称“ACGN”)人群组织成的文化圈中,被用作对“架空世界”的称呼。由于早期的动画、游戏作品都是以二维图像构成,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称之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广义的二次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ACGN,同时指喜爱ACGN的群体。“二次元文化”指在ACGN为主要载体的平面世界中,由二次元产品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与理念。这里的二次元文化并不限于ACGN,还包括从ACGN向外延伸出的手办、COSPLAY等衍生产物。
(摘自《2017年中国二次元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材料二:
ACGN文化圈中用“二次元”一词来表达“架空”“假想”“幻想”“虚构”之意,进而延伸用于指代“架空世界”。而与之相对的是“三次元”,即“我们所存在的这个次元”,也就是现实世界。
(摘自百度百科“二次元”词条)
材料三:
二次元用户可以分为近二次元用户及核心二次元用户,前者对动漫基本了解,会观看热门漫画或动画改变的大电影,但投入的精力和财力相对有限;后者深爱动漫作品,经常上相关的二次元网站、贴吧等,查看喜爱的二次元内容,花费的时间和财力较多。

(摘自《艾瑞咨询:中国二次元行业报告))
材料四:
二次元文化总是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基础材料,换置到虚构时空里,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变形或重构,最后形成客观折射现实的效果。对于很多二次元用户来说,人与人的往来没有阶层的束缚,没有功利的导向,有的只是志趣相投的平等状态,这在无形中拓宽了用户对于二次元文化“真”的理解。
二次元文化常常用羁绊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羁鲜并非完全的束缚,反而是一种情感上的陪伴,其目的是消除孤寂。
二次元文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保持着对未来的拷问。二次元文化依然对现实中的难题保有解决的热情,只是解决方式充满着浪漫的唯美情怀,诸如“跌倒不可怕,只要擦干眼泪”“奋勇前进,终能到底”等乌托邦式的期许。
二次元文化也不放弃自我探究,不管是青春主题的作品,还是黑暗主题的作品,都隐藏着二次元用户的精神梦想,这些梦想往往是现实世界里无法实现的,而二次元空间却给予这些精神梦想实现的无限可能。在另一个层面上,二次元文化鼓励青年在梦想中注入坚持、勇敢、热血,对正面自我的不断挖掘和无条件的信任,创造出一个相对宽松的青春成长环境。
(摘端自《中国青年报》孙黎《二次元文化的精神内核》)
材料五:
对于青少年而言,二次元文化是他们的精神避风港,一方面保护着他们远离严酷的现实,放飞理想。让青少年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尝试表达自我、展开自我、重塑自我,既获得自我认同,又获得群体彼此认同,从而找到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归属。另一方面,长期沉溺于二维的想象空间中,青少年尤其是心智未完全成熟的低龄青少年往往容易模糊虚拟和现实的差异,造成潜意识里认知的混乱,丧失自我价值的判断能力,从而引发失范行为。
二次元和三次元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在媒介和商业的推动下,二次元文化逐渐尝试着隐藏或是削弱壁垒,延伸到三次元的空间中展示自己,三次元也尝试着平等地与二次元进行对话,甚至将某些二次元的表达方式纳为己用。因此,虽然壁垒没有被完全打破,但两者之间的误会却呈现出递减趋势。双向破壁的尝试也促使青少年跳出“高墙”限定,尝试放弃绝对边缘化立场,开始客观地看待自身的二次元文化,积极谋求与三次元的沟通和融合。
(摘编自马忠红《二次元文化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现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次元,是二次元世界的简称,它主要是指以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等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架空世界”,有别于指称现实的“三次元”。
B.二次元世界和三次元世界的最大差异在于,二次元是以二维图画的方式来反映现实世界,而三次元是直接呈现现实世界。
C.“泛二次元用户”和“核心二次元用户”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对二次元世界的认知程度、喜爱程度以及在精力和财力方面投入的程度不同。
D.二次元向三次元空间延伸,一方面是可以展示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客观看待自身的文化,进而谋求与三次元的沟通和融合,更好地发展自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详细介绍了二次元的定义,材料二简单比较了二次元和三次元的差异,了解二次元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下青少年的价值和文化取向。
B.通过材料三可以看出,近年来尽管二次元用户在不断增加,但增加的速度在逐步趋缓,这说明青少年已经逐步开始客观、理性地看待二次元文化。
C.材料四和材料五在对二次元文化的认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材料四认为其精神内核是积极的,而材料五认为这种文化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因素。
D.无论是二次元还是三次元都是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尽管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壁垒,但只要加强沟通交流,就可以共同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E. 尽管青少年长期沉溺于二次元文化可能导致他们行为失范,但是辩证来看,二次元文化还是利大于弊,所以应该鼓励青少年积极践行二次元文化。
【小题3】材料四是从哪些角度来分析二次元文化的精神内核的?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方,无雪不成冬。每当天降大雪时,乱云便早早落下帷幕,把天空酝酿成一片沧茫。不久,雪花翩跹而至。那一羽羽雪花,是从天籁之际而来的精灵,似凝脂的容颜,    ,盈动着我的心弦。冬雪覆盖的小屋,伫立在原野里,    。原野是动物的天堂,野兔轻盈跳跃,在雪地觅食;狐狸狡黠地四处张望,找寻目标……冬,正在频频为大地着色,描摹着(简单/简约)流畅的线条,用圣洁的飞花,将(喧闹/喧哗)的凡尘冰封素裹。皑皑白雪,是北国“特产”的安琪儿,与北方人溶为一体,共同经营着整个冬季,(所以/只是)与其他地域那些转瞬即融的雪,有着天壤之别。最刺激的是朋友之间,互抛雪球,雪灌满脖颈儿,热闹极了。再看看被我们践踏成一片狼藉的雪地,不禁又黯然神伤,多美多纯的雪地呀,那种怜香惜玉的情感溢满心头缠绵许久。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帷(wéi)    沧茫B.跹(xiān) 溶为一体
C.黠(xié)    描摹D.藉(jí) 黯然神伤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简单    喧哗    只是B.简约    喧闹   所以
C.简单    喧闹    所以D.简约    喧哗   只是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染尘埃的气质,不与世争的品行  如痴痴守望的老者
B.不与世争的品行,不染尘埃的气质  如静静思考的学者
C.不与世争的品行,不染尘埃的气质  如痴痴守望的老者
D.不染尘埃的气质,不与世争的品行  如静静思考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