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滩上

路翎

①黎明的江岸上,纤夫们发出了一种甜美、柔和而宏阔的声音,在这个声音的每一个间歇里,有一个美丽、嘹亮的男子的声音在歌唱着。

②纤夫们出现在急流左边的石滩上,形成一个向前倾斜的肉色的整体,紧张地静止着不动,因为江流非常湍急。在急流里挣扎着的沉重的大木船上,敲起了鼓来。纤夫们那肉色的、向前倾斜的紧张的整体里面,发出了年青男子的嘹亮的歌唱声,而后就是那一声柔和而宏阔的应和,那个整体向前移动了一步。

③礁石滩联接着宽阔的沙滩,再里面就是绿色的、树木丰茂的山坡了。黎明的凉爽而活泼的风在江面上和沙滩上吹着,淡蓝的洁净的天上映着日出的红光。那个强壮的、赤膊的、浓眉大眼的美丽男子,肩上披着一块破烂了的白布,因了内心的悲伤而尽情地歌唱着,虽然那歌词是异常的单调。从四周发出来的匍伏在地上的兄弟们的那一声宏大的应接,使他的整个心都颤抖着。

④他结婚才半年,因了穷苦和不幸,他的女人病倒了——已经非常的严重。

⑤天没有亮的时候,他就出门来了,没有人看顾她;然而他仍然出门了,因为他的兄弟们需要他。在这个江上,再没有人比他歌唱得更好了。

⑥他站在黎明的江边,预见着什么重大的不幸,他确信他已经摆好了架势,准备迎接命运的打击。他的思想时而飞翔在他的不幸的女人身边,忏悔着他的罪孽;时而飞进了他的辛苦的兄弟们心里,内心充满甜蜜。他慢慢地移动着,沉醉地激情地歌唱着。

⑦因而,这个早晨是如此的美丽痛苦

⑧太阳升了起来。一个褴褛的老女人在沙滩上出现了,困难地奔跑了过来,一直跑到纤夫们的身边。纤夫们发出了宏大的声音,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好像整个的世界在脚下震动着。他激情地歌唱着,觉得是在无比美丽而舒适的波涛上飘浮着。

⑨“这不得了呀,赵青云!你那个女人她过去了!”老女人大声叫着,跑了过来,看着他。他的脸忽然地发抖了,他的歌唱声音破碎了,他觉得有一阵眩晕。但他感觉到,他的兄弟们发出了呼声,抬着他前进了一步。

⑩他突然有燃烧的奇异的快乐,他用可怕的眼睛望着江面的远处,于是他用轻柔的、美丽的、动情的声音唱到:

江上的风波呀从古到如今哟!

人间的事情呀有多少问不得!

拉得牢呀依哟呀兄弟们啊的心疼!

⑪“嗨——哟!”纤夫们唱着,于是他们沉重地前进了一步。这样地,赵青云就在那种奇异的激情里继续地歌唱。老女人恐怖地看着他,跟着走了两步,突然地替他觉得悲痛,哭了起来。

⑫赵青云望着前面,他感觉到恐怖。纤绳松弛了,纤夫们从地上散乱地爬了起来——那个坚强的沉重的整体破碎了。他什么都不明了,好像整个的世界在脚下震动着。纤夫们围绕着赵青云,赵青云呆呆地站在他们的中间。

⑬“可怜她死得惨啊!”老女人挤了进来,哭着说。

⑭“婶娘,”赵青云疲乏地说,“没得啥子好哭的!”随后他剧烈地抽搐了一下,低下头去,沉默着。老女人也停止了她的哭声。

⑮辉煌的太阳升起来了,照耀着这沉默的、静穆的、褴褛的一群。

(有删改)

【小题1】请根据前六段文意,分别阐释“美丽”和“痛苦”的内涵。
【小题2】文章第⑨段写老女人传告死讯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小题4】作者多次描写滩上拉纤的场面,试探究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4 07:01: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差异化为艺术电影找到出路
饶曙光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教父”吴天明执导的《百鸟朝凤》与好莱坞大片《美国队长3》同天上映,被网上戏称为“中国队长”与“美国队长”之间的PK。结果上映首周,《美国队长3》票房过8亿元,而《百鸟朝凤》却只有300多万元进账。百般无奈之下,《百鸟朝凤》的义务发行人方励悲情下跪哀求影院增加排片量,引发了电影界乃至全社会的激烈争论,一时间成为文化热点,带动该片票房逆袭。其实,发行方用出位举动恳求影院增加排片的事例,早已有之,但大都效果不佳。是吴天明的人格魅力以及《百鸟朝凤》的深刻思想内涵和较高艺术水准,才使方励甘为影片做志愿者,也让影院和影迷甘愿为其买单,才有了今天《百鸟朝凤》的市场成功。这是不可复制的极端个案,但从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电影并非没有受众,只是需要引导、激发、培育。关键问题在于抓住中国电影结构性变化的有利时机,有效、有序推动结构性改革,尽快推动和布局我国的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特色化、差异化院线放映模式。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奚美娟说得好:“一个国家对于艺术影院的建立和布局,是对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坚守,是对内在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倡导。其产生的票房,比单纯追求利润的商业娱乐片所产生的票房,更有意义。”
最近几年,电影院线以及银幕数均保持高速增长。但这并没有解决我国特色化、差异化院线短缺、无法步入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问题。目前上海大概有130多家影院,长期放映艺术电影的影院只有10家,还是得益于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北京的艺术影院只有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艺术影院、百老汇电影中心三家。其他大城市的艺术电影院也屈指可数。2012年广州先锋光芒影厅落户广州岗顶天河电影城4号厅和华影梅花园电影城6号厅,西安只有阿房宫艺术电影院一家。虽然经营模式各不相同,但都面临盈利困难甚至不盈利的难题。
对特色化、差异化院线的期望不能纯粹以盈利来衡量,更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本身,政府应该而且必须在顶层设计层面有所作为。关于艺术院线的建设,有不少国家已经根据自己的国情以及电影发展的需要做出了有益尝试。如法国政府出于政治和文化目的给予艺术电影院线大力扶持,加上有情怀、有担当的电影人精细化、多样化地经营,使艺术电影院线有效实现良性循环而成为全球文艺片的天堂。我们也应当合理借鉴世界上一些电影强国在艺术电影发展和艺术院线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具有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特殊性特征的中国电影市场,当务之急就是细化、完善电影市场体系建设,以形成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保障多类型、多品种的电影能够平等、高效并且最大层面地对接自己的目标受众,同时也在最大层面上实现自身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都是电影产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类型电影在发展我国当前电影产业、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及其升级换代方面所贡献出来的和仍有待开发的巨大能量不可低估;与此同时,文艺片以及为文艺片提供市场出口的特色化、差异化院线在传承我国经典文化、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要有效保障特色化、差异化院线建设并且不断走向良性循环,同时需要全方位推进电影文化体系建设。例如,通过富有建设性的电影批评主动引导观众的审美取向。通过电影专业教育,改善、提高艺术电影整体的制作水平与观众接受能力,培育能够欣赏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电影的观众群体尤其是高端观众群体。从当下中国电影的实际出发,我们可以安排多厅影院拿出一个厅长线放映文艺片,让文艺片拥有自己的专属放映空间,能够慢慢地将市场潜力释放出来,培养出足够大的观众群体,而避免在与商业大片的“搏斗”中遭遇“几日游”“一日游”“一场游”的窘境。政府也可设立专门的资金,针对文艺片的人才培养、创作孵化、作品交流等环节提供资助和扶持,最终形成政府推动、市场调节、公司运作、社会参与的制度性建设机制和保障机制。当然,文艺片也需要自我调整,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社会的“输血”,而应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文艺片虽然不能像商业电影一般“唯利是图”,但并不意味着文艺片能够脱离市场与观众。事实上,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文艺片可以在艺术创新、个人表达与观众、市场接受之间找到平衡点,并通过一定的市场化手段进行适度的、有针对性的营销,从而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双重成功。总之,以《百鸟朝凤》的事件为契机,如果能够让政府、业界乃至电影人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积极行动起来,有序推进、布局特色化、差异化院线建设,推动文艺片健康发展,优化电影生态,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艺术创新活力,从而推动中国电影一步一个脚印地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则善莫大焉。
(2016年6月20日 《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各项中,指出文中《百鸟朝凤》获得市场成功的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
A.吴天明的人格魅力以及《百鸟朝凤》的深刻思想内涵和较高艺术水准。
B.方励甘为影片做志愿者,并以出位举动恳求影院增加排片量。
C.影院和影迷甘愿为方励悲情下跪哀求影院的行为买单。
D.要推广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电影,需要对大众进行引导、激发、培育。
【小题2】下列有关“特色化、差异化院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抓住中国电影结构性变化的有利时机,有效、有序推动结构性改革,尽快推动和布局我国的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特色化、差异化院线放映模式。
B.最近几年,电影院线以及银幕数均保持高速增长。但我国特色化、差异化院线仍面临短缺、无法步入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问题。
C.对特色化、差异化院线的期望不能以盈利来衡量,更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本身,政府应该而且必须在顶层设计层面有所作为。
D.为文艺片提供市场出口的特色化、差异化院线在传承我国经典文化、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国家对于艺术影院的建立和布局,是对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坚守,是对内在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倡导。其产生的票房,并不仅仅具有商业意义。
B.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保障了各种电影能够平等、高效并且最大层面地对接自己的目标受众,同时也在最大层面上实现自身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C.文艺片也需要自我调整,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社会的“输血”,而应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文艺片虽然不能“唯利是图”,但也无法脱离市场与观众。
D.文艺片只要在艺术创新、个人表达与观众、市场接受之间找到平衡点,并通过一定的市场化手段进行适度的、有针对性的营销,就能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双重成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根叶谣

符浩勇

二喜8岁时就跟娘去逃荒。路过四英岭下黄家村时,娘病倒了,被一户人家接济。娘对她说,这方水土虽贫瘠些,但扎下根苗也会长出枝叶,留下当童养媳吧,或许能捡条活命。黄家老俩口老来得子,取名祥生,刚满两岁,图日后有个照应,就答应了娘。娘在黄家躺了半个月,病未见好就撒手走了。

黄家老俩口把二喜当亲生闺女待,饿寒不着她柔弱的身子。二喜也勤快,把两岁的男人当弟弟,抱在怀里,驮在背上,携在手里,贴在心上。祥生长到10岁,也懂得怜惜她。一回,娘让他去打火油,他偷偷给她买了一只蜻蜓发夹,回来说钱丢了,遭了爹一阵臭骂……二喜不敢戴那只蜻蜓发夹,她在溪边对着倒影梳妆时,祥生就掐边上的野花往她发鬓上插……

山里的水土养人,果然像娘说过的那样,根苗扎在贫瘠的地里,居然抽出了枝叶,人吃树叶也长肉,喝凉水也带劲。二喜长到20岁,身上的短蓝布褂也遮不住青春气息。那时,有支穷人的部队在邻村扎营下来,祥生去报名,竟然被收编了。黄家老俩口这才想起办了婚嫁的事。

离别前,二喜看着祥生的脸,说,离开姐了,你出门在外可怎么过啊?祥生忽然哭了:姐,这辈子我不知道怎样报答你,我走后,你要孝敬爹娘,你要等我回来!二喜说:你说什么话啊,把心放肚子里,谁跟谁哩,你走了,姐的心也像蜻蜓一样跟着你走。二喜说话的时候摸出了那只蜻蜓发夹。

祥生刚走1年,就给家里捎信,说部队打了胜仗,还特地对二喜说,他当了连队号手,就像姐小时候带他上山打柴,摘了嫩树叶编成的哨儿,含在嘴里腮帮鼓鼓地吹……二喜不识字,听念信的说,想着祥生顽皮的身影,眼里盈着泪光,心里却偷偷笑了。

3年后,部队就有四英岭对面人家的探亲途经黄家村,带话说,祥生当警卫员了,嘱咐爹娘一定要多加保重身体。二喜忙问:什么是警卫员啊?回答说:警卫员就是为首长挡子弹的。二喜听了焦急,千叮咛万嘱咐回家探亲的一定要带话给祥生,就说子弹不长眼睛,姐不能抽身去代替你,你,你自己一定要当心,你要死了我也不得活!

到了第5年,刚开春,部队就来了人,是个警卫员,却不是祥生。警卫员说,首长很忙,很快就要转战了,抽不开身回来。哦,原来是祥生的警卫员。二喜差不多跳起来了,心想弟弟你有出息了,终于有人为你挡子弹了。警卫员带来了黄家村人这辈子也没有见着的钱。老两口已是风烛残年,行动不很灵便,对警卫员说,这家里多亏了媳妇二喜,像闺女一样孝顺,内外累弯了腰杆。二喜听着忙把话顶回去:爹、娘,看你们说的,不能让祥生在部队分心啊……说时,转身去伙房烧火。

警卫员掏出一封信,欲言又止,嗫嚅了一阵,才说,其实,这趟来,首长有个交代,他不能再耽搁二喜了,说要让二喜不要等着他,他当个首长不容易……再说,首长与二喜的婚姻也不受法律保护……

老俩口听着,气不打一处来,忽然大嚷:天杀呀,良心喂狗了……这让我老黄家怎么对得住人家,没有二喜,我们这把老骨头早弃荒野了……

其实,二喜没走远,从伙房转来正听得明白,她蹿出来,盯了警卫员一眼。她低下头去,这才忽地抱着老俩口,跪了下去,说,爹、娘,祥生在部队有出息,我们该高兴。他一定有他的难处,我从小把他拉扯携带长大,知道他心地好,或许他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才那样做的,只要他好好活着,他还会回来的,我不还是你们的闺女吗?我这闺女从8岁就是你们拉扯大的呀……警卫员走前,对老两口深深鞠了一躬,说,你俩老一定要保重身体,让二喜找个好人家……二喜连连摆手,说,不,我不走,我一走,祥生就会落下骂名,世道人就会咒骂他陈世美,就会遭人戳背丢眼。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离开……我娘说过,地再贫瘠,只要扎下根,就会长枝叶的。

警卫员咬着唇,没听完二喜的话,他转身就跑,跑得比四英岭飒飒山风还快,但山风不知道,他哭了;更不知道,祥生,再也回不来了。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蜻蜓发夹代表了祥生对二喜的怜惜与喜爱之情,也寄托着二喜对祥生的爱恋与痴情,表现了小说的诗性之美。
B.“抱在怀里,驮在背上,携在手里,贴在心上”,这个整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二喜的勤快和对祥生的照料与疼爱。
C.“警卫员带来了黄家村人这辈子也没有见着的钱”这钱是祥生捎回家来的,还是别有深意,读者可以猜想。
D.小说主要运用暗写的手法刻画祥生形象,他参军五年后当了首长,却要求退婚,表明他的忘恩负义和自私自利。
【小题2】文中三次提到根叶谣,各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警卫员为什么哭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城里乡下
刘平
焉瓜两口子有一个梦想:在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很多农民工都有这个梦想。他们这个梦想是两年前萌发的,那时他们已经攒了5万元。焉瓜就对老婆翠玉说:“我们都努力挣钱,争取过几年在城里买一套房子。”翠玉说:“嗯。努力。”
现在,他们有23万元了。
焉瓜在建筑工地开塔吊,每个月可以挣6000元钱。翠玉在制衣厂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他们租住在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狭小拥挤,但每个月租金要1000元。为了实现梦想,焉瓜和翠玉结婚4年还没有要孩子,他们打算在城里买了房子后再要孩子。他们都认为,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每个月存5000元钱,雷打不动。焉瓜原来抽8元一盒的烟,3天两盒,后来翠玉说:“不想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焉瓜一咬牙,就把烟戒了。
焉瓜和翠玉开始往房产中介跑,买不起新房子,他们打算按揭一套二手房。家里老人一直在催他们要孩子,他们觉得该买房子了。
掐算着手里的钱,又想买面积稍微大一点的,焉瓜和翠玉心里很纠结。后来他们终于看中了桂苑小区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6楼,电梯房,房主是姓李的老太太。小区附近有学校、超市,生活、娃娃读书都方便,可首付要32万。焉瓜嘴甜,说:“李阿姨!再少点?”老太太摇摇头:“这个价,已经很低了。”
琢磨了半天,焉瓜和翠玉有了办法,把老家的房子卖了!
老家的房子带个小院子,5间青砖瓦房,篱笆墙上爬满牵牛花,院门口,有一颗大香椿树。每年春天,牵牛花开出白色小花,香椿发出嫩芽。老娘喜欢用香椿芽炒鸡蛋、煮苕菜,好吃。焉瓜和翠玉进城后,老房子就老娘一个人住。焉瓜和翠玉商量,卖了老房子,就把老娘接到城里住,以后有孩子了,也有人带。
焉瓜回去和老娘商量,老娘有些舍不得,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
焉瓜用手机拍了一些小院子的照片发到网上,还专门拍了香椿树的照片。焉瓜把照片发到网上,标价15万元。焉瓜想,13万也卖。
隔三差五就有人打电话联系,高的出价八九万,低的,出价6万,因为价钱不合适,都没成。焉瓜知道他们不是真心要买,那个小院子怎么也值13万。
“这些人,巴不得白送给他们。”翠玉说。
焉瓜又接到一个男人的电话,出价11万,还提出明天去看看老房子,再最后定价钱。焉瓜感觉这个人好像是真心要买,约好时间,向工地请了假,第二天就早早回去等着了,3个人,一对中年夫妻,还有一个,竟然是桂苑小区那个房主李老太太。
中年夫妻都喊李老太太“妈”。
他们对小院子很满意,特别喜欢院门口那棵香椿树。一番讨价还价,他们出价13万。
一个月后,焉瓜和翠玉就拿到了桂苑小区那套房子的产权证。他们离开那套狭小拥挤的出租房,带着老娘搬进了繁花似锦的桂苑小区。而乡下那个熟悉的小院子,也成了别人养老的地方。那天晚上焉瓜和翠玉都很高兴,他们心里都有一种新鲜的归属感。焉瓜抚摸着鲜红的产权证,说:“我们是城里人啦?”
翠玉说:“当然是城里人啦!”老娘在厨房里做着好吃的。
焉瓜和翠玉也打算要孩子了。
偶尔,焉瓜会想起那个李老太太。他想,城里人咋会喜欢到乡下过日子呢?焉瓜喜欢城里的日子。
只是,焉瓜常常想起老家院门口那棵香椿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第1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項是
A.小说虽短,伹情节也有波折,如写焉瓜两口子梦想在坡里买房,伹存钱不够,琢磨着要卖掉老家的房子,就是卖房也有小波折。
B.“不想买房子,想咋抽就咋抽”,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表现女主人公为了攒钱在城里买房于,希望丈夫少抽烟的心理。
C.小说通过对老家“牵中花香椿树”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既显示了乡村自然环境之美,又反衬了城里育人环境的优越。
D.小说中香椿树的故事情节的展开起着很大的作用:既体现着老房子的独特之处,又是买房人喜欢的原因;还寄托着焉瓜对老家的情感。
【小题2】小说中焉瓜的形象有哪些主要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城里乡下”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气温对人格特点的影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由于环境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心理和行为特征也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地缘性格差异”。但是何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相比人文环境作用的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此前一直少人问津。2017年11月,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王垒教授课题组在《自然》子刊《自然——人类行为》杂志发表文章,揭示了气候因素中气温与人格特点的关系。
关于地缘性格的成因,此前有“生存方式理论”“选择性迁徙理论”和“疾病流行理论”,而这些理论并未直接触及自然因素。王垒教授根据2010年中国多城市性格测量,提出了关键猜想:环境温度是影响人格特质的源头性因素,人类行为与环境温度息息相关。适宜的温度增加了人类探索环境和人际交往的可能性;同时,适宜的温度也决定了劳动生产模式,影响了传染疾病的发生,左右了选择性迁徙的决策。
该课题的难度之一,是必须在一个地域跨度足够大、涵盖丰富地理和气象差异的国家内收集数据;为了对应足够精确的气象数据,人格数据要以城市(而非省)为采集点,且该城市要有足够年度数量的各类气象资料;为了控制迁徙的影响,受测者要求其和父辈两代人同在一个城市居住,没有发生过“移民”。
为此,王垒教授组建了课题组,邀请国内多所大学开展大规模数据采集。最终采集了中国内陆59个城市、40年的气象数据,同时采集了各城市5587名大学生的人格数据(这些人入学前18年居住在与祖籍相同的城市)。分析发现,在控制城市GDP水平、城市规模、传染病发病率、大米和小麦种植面积等变量后,城市的温度适宜性能显著预测该城市的人格特征。居住在气温接近22℃城市的人,社交性和稳定性人格维度及个人可塑性人格维度都显著较高。这可能是因为适宜的温度使人们有更多的户外和社会交往活动去探索、接触新事物。
王垒教授随后邀约国际合作者组成跨国团队,获取了来自美国1万多个不同邮编区域的气象数据和166万人的人格数据,计算结果重复了中国样本的发现,增强了结论的可靠性。该项研究成果对探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心理和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提供了依据。作者预言:随着温室效应加剧、气温升高,人们的性格可能会受到影响。
摘编自“北大心理学院官网”:《王垒课题组在<自然>发表文章揭示气候因素对人格特点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证明全球气候变暖会对人的性格造成影响,王垒教授课题组开展了此项研究。
B.2010年中国多所城市性格测量的结果有力地支持了王垒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C.温度是自然环境中源头性因素,因为它决定了生产方式、传染病发生、人的迁徙等。
D.课题组选择了邮编区域为单位来获取收集美国气象数据,确保了该数据的准确可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提出猜想、收集数据、分析数据、验证结论等方面阐述本研究采用的方法。
B.文章用较大篇幅指出“选择性迁徙”等理论的不足,凸显了本研究的开创性价值。
C.文章详细阐述了收集数据过程,并列举了具体数据,增强了可信度和说服力。
D.文章先阐明“地缘性格差异”的内涵,然后介绍该研究的过程并指出其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就可能无法保证该研究结论的真实有效。
B.中美在地域跨度等方面较接近,这可能是王垒团队选用美国数据进行验证的原因。
C.课题组邀请国内多所大学参与数据收集,主要是因为这些大学有较高的研究水平。
D.关于自然环境因素对人格影响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的结论只是众多可能中的一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 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的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