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信 仰
邓石岭
下午两点半,下着细雨,天阴得有点发冷。我刚打开办公室的门,他也跟进来了。我沏了一杯茶,坐定,自顾喝茶,没理他。
他没有像以往毫不客气地在沙发上坐下来,而是局促地站在屋子中间,抖瑟着。我没叫他坐,他也不坐。
他姓蔡,70多岁了,是上访专业户,我们都叫他蔡老头。办公室的人陆陆续续地来上班了,看见他,都乐了,都说,蔡老头,又从北京回来了呀?见到某某了吗?
某某指的是中央的一个大人物。
他说,回来了。又给每个人都敬上烟。
抽的是大中华。老头今天有喜事了?
我不问,其他人也不问,都去忙自己的事,把老头一个人撂在屋中间。他有话自然会说。
他果然就说了,他说,解决了,我的问题解决了。
我们都将头抬了起来,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又都一齐看着蔡老头。
老头高兴了,自个儿搬了个凳子,坐了下来,猛吸了一口烟,说,解决了,我的问题解决了。
我说,这么说,他们认定你是1940年入党的了?
老头说,不,他们说我是1949年入党的。
一屋子的人都笑了起来,几个人差点笑出了眼泪。
只有老头不笑,像看着怪物一样看着我们。我们也像看着怪物一样看着他。
蔡老头真是个怪物。就为到底是哪一年入党的问题,十几年来,他一直在上访。本来,不管是1940年还是1949年入党的,他都享受离休待遇。可是他固执得很,死认定自己是1940年入的党,十几年里,他跑广州跑北京,工资都倒贴进去了。这一次,他去北京,是去找一个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蔡老头说,是真金,就不怕烈火烧。
我对他说,这么说,蔡老头,这一次你没有找到你那位战友?
不,找到了。老头说,他也说我是1940年入的党,我确实是1940年入的党。就是那一年,日本鬼子的炸弹炸伤了我的左腿。老头说着就卷起他的裤腿,把那碗口大的疤指给我们看。
老头的固执劲又来了。屋子里的几个人又都笑了起来。按惯例,老头接下来会呈上他那一叠厚厚的材料。那一叠材料里有上至中央下至村委会的公章,老头每到一个地方申诉,就一定叫人家盖上公章,明明那公章一点也不管用,可老头信它。那一叠材料里,就有我亲自给他盖上的十九个公章。我拿出公章来,准备给他盖上第二十个公章。
可这次老头没带材料来,见我们都笑,老头张开的嘴又闭上了。
我说,蔡老头呀,你这次来,到底想干什么呀?
老头搓搓手,说,嘿,我要干什么呀?突然又说,你们都是党员吧?
办公室里几个年轻小伙子打趣道,蔡老头,党员又有什么用呀?你还是先弄清自己是哪一年入党的吧。
老头激动起来了,满脸通红,牙齿咯咯地响。他大声说,我告诉你,小子,我是1940年入党的,我是老党员了。入党没用,干啥有用?你说说,你说说。泡歌厅、搞腐败,这些就有用了吗?你们这些人,还是共产党员吗?
老头几乎要跳起来了。他说,我这次去北京,我那位战友死了,他死了,我突然想开了,他干了一辈子革命,死了还将遗体捐献给国家,我还在哪一年入党的问题上争什么,我还算个共产党员吗?老头突然“啪”地一巴掌打在自己脸上。
清脆的一巴掌,像打在办公室每个人的脸上。大家都不说话,老头脸色发紫,我脱下一件衣服,披在他身上。
我的心里,流着长长的泪。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善于运用环境描写,作品开篇的“下着细雨,天阴得有点发冷”就营造了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为后面蔡老头最终也没能证明自己1940年入党的悲剧奠定了伤感的基调。
B.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有趣,就是把一个场景生动地描绘出来,语言平实且生活化,通过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变化,富有感染力,叙述也条理清晰,特色鲜明。
C.小说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塑造主人公形象。通过对蔡老头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以及其他形象的侧面烘托,准确传神地体现了蔡老头的心理活动和感情变化,从而使该形象更具感染力。
D.“我”是蔡老头故事的见证者,也是蔡老头的同情者和支持者,所以“我”曾亲自在他的申诉材料上盖上十九个公章,并准备给他盖第二十个公章。
E. 小说通过写蔡老头由急切地证明入党时间到最终放弃继续上访求证,写出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的理解和深厚感情,读来感人至深。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大家听到蔡老头言语时的“笑”,请分别找出并谈谈你对大家“笑”的深意的理解。
【小题3】小说中的蔡老头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4】小说以“信仰”为题,用意何在?蔡老头的故事对现实人生有诸多启示,请结合现实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6 05:02: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张荣在《故宫经典》里说:“文房清供是中国传统文房辅助用具的一种雅称,也称文房杂器,又因多由精美的工艺造型和极具观赏性的器物组成而被称为文玩。”他直接将“文玩”界定为“美”的“文房”“器物”。传统意义上的“文玩”当是狭义的“文玩”,今天的“文玩”则是就广义来说的,今之“文玩”已成为“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

②刘岳曾言,“从字面来看,‘文玩’二字中‘文’者大约可拆分出三层意思:第一层指活动主体为文人士大夫;第二层指活动场所为文房;第三层指对象需文雅,涉及审美价值的判断;而‘玩’字既可作名词指玩物,也有动词玩赏、玩味之意。故而‘文玩’不同于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和低层次娱乐,而是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的艺术欣赏对象。”他比较精准地揭示并阐发了”文玩”的审美本质。

③步入新时代,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玩”发展环境发生巨变,公众对“文玩”的兴趣日渐浓厚、需求日益增长,“文玩”已逐步深入大众生活,“文玩”把玩主体发生更迭,由传统文人拓展为广大民众;“文玩”的品类、形态及其收藏、交易也均在发生深刻变迁,实用价值也逐渐被文化和把玩价值取代,“文玩”也随之实现了对自身“物”的属性的超越而演化为注入了新时代意蕴的文化符号,但是,它的审美本质却从未改变。

④“文玩”之要即对雅致器物的赏玩。任何一件“文玩”都应是一件完整的传统工艺作品,必须同时兼具内容、形式、技艺、材料“四美”,并在此基础上完美承载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美学思想。“文玩”代表着玩家、藏家乃至社会、时代的审美意识,是尊崇传统、崇尚自然、礼敬人文的态度,是内省自觉、归属认同、渴求创新的符号,是悦心娱人、感染世人、引领时尚的欣赏。

⑤“文玩”之“文”,蕴涵着崇文尚雅的核心意识。无论是古时狭义的文房清供,还是今日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都被赋予了诸如健康、平安、吉祥等丰富的精神追求,均饱含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巧雅致的内在意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文玩”之“文”,是器玩至关重要、至为根本的质的规定性,意味着与文化修养相关,内蕴着人文之理、文化之道,勾连着情之所钟、性之所至,投射着心之所向、灵之所属,规约着“玩”之法理,影响着“玩”之意志,统帅着“玩”之雅趣,升华着“玩”之妙境。

⑥“文玩”之“玩”,是“文”的载体和表现。这里的“玩”兼具名词“玩”和动词“玩儿”两种词性。前者为对象,即浅层的实体的物。“文玩”多材料考究、样式独特、精雕细琢、做工精湛、穷工极巧,是“文”的物质载体。后者为活动,即对象的赏玩过程。精湛的传统技艺、独特的文化内涵往往赋予“文玩”器物一种独特的美,是“文”的审美表现。“文玩”的玩家、藏家通过“玩儿”的活动,即文玩审美赏玩过程,获得深层次的心灵与精神触动,这便是“文玩”由古至今绵延不绝、深入人心的根源所在。

⑦“文玩”之于玩家、藏家,物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玩儿”的过程及该过程中对物道、人道、天道的体察。进一步讲,“文玩”之于玩家、藏家的重要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超越当下的幽思情韵,能够表现藏家玩者的学问见识,能够凝结赏玩者的高洁雅致;在于它呈现的其实是一种情怀,是一样情性,是一片趣味,是一颗心灵。质言之,所谓“文玩”,其“文”在心,其“玩”在趣。一言以蔽之,“文玩”即“文”心“玩”趣。  

 (摘编自杨明刚《文心玩趣话“文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今天的“文玩”是广义的,指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
B.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文玩”的把玩主体发生了改变,“文玩”的审美本质却从未改变。
C.“文玩”的审美本质是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不同于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与低层次娱乐。
D.“文玩”之“玩”兼指对象和活动,在“玩儿”的审美活动中规定了“文玩”的本质属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张荣和刘岳的话,分别阐释了“文玩”的传统意义和审美本质,简明精当。
B.文章以广义“文玩”为论述基础,在前人的基础上作者得出“文”心“玩”趣的观点。
C.文章⑤⑥段论述了“文玩”之“文”与“玩”的内涵,并指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D.文章在论证时运用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思路清晰、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文玩”已演变为注入新时代意蕴的文化符号,其作为“物”的属性已经消失了。
B.“文玩”绵延至今的根源在于把玩主体在审美赏玩中能获得深层次的心灵与精神触动。
C.材料考究、样式独特、精雕细琢、做工精湛、穷工极巧最能体现出“文玩”的审美价值。
D.“文”与“玩”关系紧密,“文”是“玩”的载体和表现,“玩”是“文”的核心和统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娱乐满天下,艺术独憔悴
赵毅衡
看了《天下无贼》,大家觉得好玩:原来车上遇带凶器的强盗这样的惨事,也可以编成如此有趣的故事。但是天下究竟有没有贼?对这样的问题,电影却不愿意回答。
当初丹尼尔·贝尔在分析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时,指出政治、经济、文化,各自为自身立法:做生意需要敬业勤奋,文化遵循的却是自我满足的“享乐原则”。五十年过去,现在情况大变,连政治和经济都采用了“文化原则”,做秀成分高于伦理或道德实践。艺术更不用说了:一切都娱乐化,样样都是演出。
的确,环顾四周,我们看到房子越建越美轮美奂,家里的装修越来越像宾馆,或像舞台。周围的女孩打扮都不惜工本,香水越用越高级……我们看到几乎整个社会,至少已经“小康”的社会,都开始讲究“艺术化”。至于“化”了以后,是否更艺术,就见仁见智,不好说了。有不少人已经讨论过当今社会的“泛艺术化”。关键其实不在艺术,而在于娱乐。艺术现在只是娱乐工具。
如今的大众传媒,无论是电视还是报刊,必须经过感官刺激,通过艺术化变成娱乐消费品,才能吸引大众。央视的《读书时间》《非常接触》,用了大量插科打诨来提高读书节目的娱乐性,被称为“披着书皮的娱乐节目”。
当代传媒“全程娱乐”,做不到娱乐化,就失去观众点击率收视率,就是任何事业的失败。传媒在报道“严肃问题”时,也不得不“艺术化”。可以用娱乐作家海岩的话表达这个“时代精神”:用娱乐化的心情,看娱乐化的时代。
当代的泛娱乐化,是全社会接受信息的方式,的确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一个娱乐没商量的社会。
如此全面的娱乐化,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大家对任何严肃问题,只认好玩还是不好玩。人只是被娱乐的对象,就不必思考。娱乐形成了一个游戏人生的乌托邦。全面的感官化,反而使感觉迟钝。
艺术的膨胀,是艺术自身走形,正如昔日政治占领一切阵地,必然培养一代政治怪胎。艺术本身被娱乐化,就失去了意义追求,变成艺术怪胎。一切非图像的艺术,渐渐图像化。例如摇滚乐走向视觉化,不得不配上烟火、舞蹈;古典音乐的坚持者,也乐于看到“表演性”的指挥;诗歌,就配上大量照片出版,变成图文集。甚至一向以摹拟现实骄傲的电影,也娱乐得走出艺术边界。在中国票房最高的电影,连个立得住的故事框架都不需要,变成银幕舞蹈。
娱乐性艺术比现实简明顺畅光滑,没有理解困难,现实反而变得不自然,不仅现实被遮蔽,现实的不在场也被遮蔽,表象与现实就不发生任何关系。中国的“贺岁片”,抽掉了现实,连抽换的痕迹都不留。图个吉庆,博大众一笑,感到生活乐滋滋,分享“盛世景象”,就行了。
艺术的泛艺术化,是正正得负,艺术不成其为艺术。一切成为无需内容的娱乐,成为供一乐的“戏说”,不想娱乐者简直无所选择。
天下究竟有没有强盗?要电影回答这样不好玩的问题,绝对是禁忌,除非导演横下心准备让观众腻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化用杜甫的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既具文学性,也反映出作者的隐忧。
B.文章以大众熟悉的电影作品开篇,将“艺术娱乐化”这一抽象话题具象化,易于读者理解把握。
C.第二段中丹尼尔指出政治、经济、文化原本各自为自身立法,而当下全都放弃了各自的原则。
D.文章谈到艺术的娱乐化时,引用了娱乐作家海岩的话,使文章说理更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小题2】当代社会的“泛娱乐化”造成了哪些恶果?
【小题3】如何理解文末画线句的含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干净

刘建超

欧阳市长急匆匆从家里出来,冒着雨钻进越野车,嘴里还嘟囔着:可惜那一池子热水了,没有泡成。

司机小马脚下一踩油门,汽车闪电般钻进夜雨中。

突如其来的暴雨,恶魔般地袭击了城市。布置防涝应急预案后,欧阳回到家。媳妇刚给他放好了洗澡水,市办来电话说,大名村遇到山洪暴发,随时都有泥石流和滑坡的可能。欧阳匆匆地换了件衣服,又出了家门。

到大名村还得两个多小时的山路。越野车在暴雨中疾驶,空中不时有闪电划过,把雨夜支离得忽明忽暗。

欧阳说,小马,你的老家不就是大名村吗?你说说情况。

小马说,大名村有五百多户人家,沿着大名山散住着,蜿蜒有十多里长。居民住的房屋大都是土木结构的,好多年了还没有遇到过这么大的雨呀。

欧阳对秘书小关说,我们把抢险指挥部就设在小马家里。关秘书,通知相关人员立即赶往大名村。

越野车在山路上颠簸,欧阳把手伸在脖子后摩挲,自言自语地说,真该泡一泡了。

欧阳有个癖好,爱泡澡。欧阳打小就爱泡澡。欧阳小时候爱哭闹,哭起来就没个完,只要把他往热水盆子里一泡,立马就安生了,眼角还挂着泪珠,脸上已经笑成一朵花。欧阳上大学后,一直就是个学霸。欧阳不是个天天捧书本钻图书馆的样,更多的是去泡洗澡堂子。欧阳的说法,只要泡进了热水池子,立刻激活了脑细胞,所学所用整个那叫一个清楚。一个宿舍的几个兄弟,只要快考试了就陪着欧阳一起去泡澡。欧阳就在热雾氤氲中,说重点,押大题,几乎都是八九不离十。

欧阳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老街建设局,三五年的摔打,欧阳当上了局长。老街城区改造,建设局成了最忙碌的单位。不管工作到多晚,欧阳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泡池子。

老街一位开发商为了揽下项目,趁着欧阳去省里开会,给欧阳家安装了一个浴盆。浴盆是进口的,可以恒温加热,还带有气泡冲浪按摩功能。欧阳回到家一看,就冲着媳妇发火了,媳妇委屈地说,他们说是你订购的,我哪懂这些呀。

第二天,欧阳邀请开发商去了老街养老院,举行了一个企业捐赠仪式,那只多功能浴盆捐赠给了养老院。

欧阳当上市长第二年的秋天,他让妻子把她的舅舅请到家里来住。妻子纳闷,说,你成天忙得脚不沾地,三亲六故来家里你都不愿上一起吃顿饭,咋想起来把老舅接来了?

欧阳说,老舅也长时间没有见过面了,想了,来聊聊。

老舅背着家乡的土特产,到了欧阳家。

欧阳让妻子好吃好喝地款待老舅,欧阳下了班就带老舅去泡澡。泡透了,欧阳就仔细认真地为老舅搓澡。一连泡了七天,老舅受不了了,对欧阳说,大外甥,你就别泡你老舅了。我知道自己做错事了,我不该打着你的旗号给儿子大办婚事,借机收礼。我回去就把收的礼钱如数退还,中了吧?

欧阳笑呵呵地说,老舅呀,没事多泡泡澡,促进血液循环,有益健康。你们老人家健健康康的,我们才能全身心地做好工作呀。

越野车在小马家门口停住,欧阳下了车,同等在门口的乡长、村主任一起到村民家中看望,了解情况。欧阳一身雨水一身泥地回到小马家里,已经是夜半时分。吃着泡面、榨莱,欧阳靠着墙睡着了。

小马对父母说,把盛粮食用的空水缸挪进里屋,烧几锅开水,让欧阳市长泡泡澡。几个人把大水缸挪进屋里,开始烧水。水烧好了,水缸里冒着热气。

正在这时,村主任急匆匆跑进屋,大声喊着说,东山坡出现了险情,有两家老人好说歹说也不肯离开自己的老房子。

欧阳一激灵站立起来,挥着手说,走。一行人急匆匆钻进雨中。

小马出门前,对父亲说,温着水呀,等我们回来。

欧阳没能再回来,他们把几个老人强行背出老屋,山体滑坡泥石流就下来了,紧急关头,欧阳把背着老人的村主任推到了安全地带,自己却被泥沙石掩埋了。

寻找欧阳市长,在淤积的沙土石挖了三天,依然渺无音讯。

欧阳的妻子看到大家疲惫的身子,看到大家肿胀的双脚,看到大家满手的血泡,哭着阻止大家继续寻找,说就让欧阳安息在这里吧。

小马哭着,继续用手刨着,说,欧阳市长还没有洗澡,还没有洗澡哇。

欧阳的妻子握着小马的手,说,孩子,你欧阳叔不用洗澡,他干净着呢。

人们在掩埋了欧阳的山坡上种植了松树。松林郁郁葱葱,大家把松林称之为净林。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9年3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暴雨的环境描写,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为故事情节的展开铺设了情景,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补叙了欧阳市长从小就爱泡澡的癖好,以及上大学时考试前和同学泡澡押题的情节,这些内容非常离奇。
C.小说紧紧地围绕着“洗澡”这一线索组织情节,不蔓不枝;而题目“干净”则具有双关含义,别具一格。
D.小说对次要人物欧阳市长的妻子、欧阳市长的妻舅、小马等的刻画也非常精彩,他们有力地衬托了主人公的形象。
【小题2】请概括欧阳市长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松林郁郁葱葱,大家把松林称之为净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山之名

李存刚

县城往北,靠近山脚的地方是一片狭长地。能凿平的地方都被凿平,开垦成水稻田。冬天里种下油菜,到春天,高过人腰的油菜开了花,满世界金黄。油菜收割后开始种稻,翻耕过后稻田蓄起水,明汪汪的水面映着蓝天,顺便把大岗山和梅子岭也纳入其中,成为一张超级画框里最具生机的组成部分。

沿着田埂往山脚走,眼看着去路就要被山挡住,道路突然向大岗山脚一拐,一条小溪静静蜿蜒眼前。小溪对岸,梅子岭陡峭的山体上突显一片山坡,长满各色杂木和萋萋荒草。山坡四周,凡能开垦的地方都被勤勉的农人开垦成耕地,种上庄稼,独独小山坡荒芜着。如斯多年,像光洁的皮肤上突兀生着一块疤瘌。

谁都不会想到,老韩会一眼瞧上这块疤瘌。老韩是个水果种植能手,曾自行钻研出一种嫁接技术,既容易操作,又有极高成功率,因此获得市里的科技进步奖,并得以更大范围推广。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就是老韩经常接受外地同行邀请,去现场教授他独特的嫁接技术。人们猜测,可能是老韩厌烦了四处奔波忙碌,也可能是这块无名山坡在老韩眼中有着常人未能发现的独特价值。

老韩先是在靠近溪边的山脚盖起了一间茅屋,接着将山坡上的杂树和荒草一一砍除,露出光秃秃的山体。人们这才发现,无名山坡陡峭不说,还七七八八堆满乱石,心里于是更加明白,无名山坡之所以一直像块疤瘌一样存在,实在是因为太缺少作为土地的天资。铲除杂草树木之后,老韩便埋头按照自己的想法整理山坡:那些裸露的巨石是不会动的,勉强能平整的地方千方百计整理成平地,实在不能平整的地方,就在斜坡上挖出一人宽的梯步,铺上条石或者水泥沙石。老韩觉得还缺少什么。站在茅屋前,抬眼望着光秃秃的山坡,老韩明白了,山坡上还应该有一条路,于是着手修起路。也就一人多宽,过小溪,自茅屋边到山顶,依着山形,盘曲而上,乍一看,像条无声蠕动的蟒蛇。接着,老韩开始在山间挖掘小土坑。看着山间星星点点、不断出现的新土堆,望着老韩不断挪动的身影,人们隐约知道了,老韩是要在山坡上种树。等老韩哼哧哼哧背着桃树苗,一棵棵栽种下的时候,人们才确切知道了,老韩租赁下无名山坡就是为了种桃,心中暗暗竖起大拇指。山坡如此贫瘠,也实在只适合种桃。

桃树起先都是弱不禁风的幼苗,第二年春天,便蹿到齐腰高,又过了两年,便高过人头,蔚然成林了。是桃树就得开花,春天里,满山满坡,红艳艳一片。最先看到花开的,自然是一直在溪旁茅屋里深居简出的老韩。可在老韩看来,一切都顺理成章,现在开花,不久之后挂果。老韩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然后是沿溪而居的村民。满山的桃树刚刚挺起花骨朵儿,眼看着有了开花的意思,村民们便抑制不住不断高涨的兴奋劲,迫不及待将消息传到了小溪以外的世界。很多人于是知道了,县城北边小溪边有个小山坡,山坡上种满桃树,开满桃花。傍晚时分散步,或者周末外出游玩,便三三两两踩着县城北边的田埂,穿过油菜花丛,去无名山坡看桃花。也不知是谁先叫出来,无名山坡渐渐小有名气,人们再去,就都直截了当地说:走,去桃花山。

去的人渐渐多起来,老韩又在半山腰桃林里平整两块地,修几间屋子,摆上木桌和杯盏。木桌上可摆茶杯,也可放碗筷。茶叶是采自溪边野生绿茶,绝对纯天然之物,价格却是你想也想不到的,五元一杯。而碗里的吃食,便是满地奔跑的鸡。这样一来,人们去桃花山是更加有的放矢了:春天里看桃花,春末夏初吃新桃,没花看没新桃吃的时节,就在桃花山上转悠,累了坐下来要杯茶,背靠桃花山,满眼青山绿水,随你想坐多久就坐多久,饿了可就地点杀活鸡,凉拌、清炖、红烧、爆炒……白宰、椒麻、药膳、五香……随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有多少次去桃花山,我已经记不清。但见到老韩的次数却不多,印象最深的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春天,那时候我对老韩还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脚步一跨过小溪,踏上桃花山的土地,我就不断地搜寻老韩的身影,只觉得看谁都像却又不敢确定哪位就是。一问才知,老韩一早就提刀出门了。我一惊,问干什么,回答的人指了指开满桃花的山顶:呐,在除杂草呢!

最近一次就在秋天。去桃花山的游人明显比平常少,去的时候,老韩正端着烟杆,坐在小溪边的茅屋门前,吧嗒吧嗒地抽烟。我问老韩:来人这么少,你就不担心?老韩笑了笑,大约明白了我问的是他的收成问题:怕啥?谁都不来,山不还在这里么!我点点头,不再言语,心下却不得不承认,老韩说出的是一条被我们遗忘已久的真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机的农田美景图,为全文奠定了明快绚烂的色彩基调,为下文写像疤瘌一样的无名山坡做铺垫。
B.文章以记叙为主,间有描写,偶用修辞,如“乍一看,像条无声蠕动的蟒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坡上小路的弯曲、山形的复杂。
C.老韩是水果种植能手,桃花山上的桃树经他侍弄,开花、挂果顺理成章,当漫山遍野的桃花开放的时候,他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
D.来桃花山的游客增多之后,老韩搞起了农家乐,说明老韩很有经济头脑,很早就开始打算在这片山坡上发展副业。
【小题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本第4段详写老韩整理陡峭多石的无名山坡并种上桃树的原因。
【小题3】“我”去见老韩印象最深的有两次,这两次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老韩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花市
贾大山
街上还很安静的时候,花市上就摆满了一片花草。真是花团锦簇,千丽百俏,半条街飘满了清淡的花香。
“老大爷,你买了这盆三叶梅吧,这花便宜,好活,你看它开得多么鲜艳!”
花市东头,一个卖花的乡下姑娘在和一个看花的乡下老头谈生意。这个姑娘集集来卖花,经常赶集的人都认识她,但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姑娘不过二十一二岁,生得细眉细眼,爱笑,薄薄的嘴唇很会谈生意。
那老头蹲在她的花摊前面,摇摇头,对那盆开满粉红色零星小花的三叶梅表示不感兴趣。
“那一盆多少钱?”老头抬起下巴朝花车儿上一指,打断她的话。
那是一盆令箭荷花。在今天的花市上,这是独一份儿。葱翠的令箭似的叶状枝上,四朵花竞相开放,那花朵大,花瓣儿层层叠叠,光洁鲜亮,一层紫红,一层桃红,一层粉红,花丝弯曲嫩黄,阳光一照,整个花朵就像薄薄的彩色玻璃做的一样。姑娘说:
“老大爷,那是令箭荷花。”
“我要的就是令箭荷花!”
“它贵。”
“有价儿没有?”
姑娘听他口气很大,把他仔细打量了一遍。老头瘦瘦的,大约60多岁,白布褂子,紫花裤子,敞着怀,露着黑黑的结实的胸脯,不像是养种花草的人。姑娘问:
“老大爷,你是哪村的?”
“严村的。”
“哪村?”
“严村,城北的严村。”
“晓得晓得。”一个看花的小伙子打趣说,“严村,好地方啊,那里的人们身上不缺‘胡萝卜素’……”
看花的人们一齐笑了,姑娘笑得弯下腰去。严村是个苦地方,多少年来,那里的人们每年分的口粮只能吃七八个月,不足部分,就用胡萝卜接济。
在人们的笑声中,老头红了脸,好像受了莫大羞辱。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
“多少钱,有价儿没有?”
“15。”姑娘止住笑说。
“多少?”人们睁大眼睛。
“15。”姑娘重复道。
“不买不买,太贵太贵。”
“你给多少?”姑娘赶了一句。
“10块,多一分钱也不买。”老头坚定地说。
“不卖,你留着自己欣赏吧!”老头白了姑娘一眼。此时,集上热闹起来,花市上也站满了人。那些买花的,看花的,大半是头上戴草帽或扎手巾的乡下人。原来乡下人除了吃饭穿衣,他们的生活中也是需要一点花香的。
一个眉目清秀的干部打扮的年轻人挤上来说:
“老头,你晓得这是什么花?”
“令箭荷花!”
“原产哪里?”
“原产……原产姑娘家里!”
年轻干部哈哈大笑。笑罢,用扇子照老头的肩上拍了两拍,说:“墨西哥。——让给我吧,老头。”
“不行,我要买。”
“唉,你买它做什么!”
“你买它做什么?”
“我看。”
“我也看!”
人们群里爆发了一片笑声。年轻干部用扇子挡着嘴,对老头嘀咕了几句什么。老头立刻冷着脸说:
“不行不行,明天也是我的生日,我也爱花!”
“你这个人真难说话!这么贵,你吃它喝它?”
“咦,我不吃它喝它,你那个上级吃它喝它?”
人们听得明白,就又笑起来了。年轻干部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理,陡地变了脸色说:
“你是哪个村的?”
“严村的。”
“你们村的支书是谁?”
这一回,人们没有笑。他们望着年轻干部的脸色,纷纷说:
“老头,让给他吧,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老头听人劝说,心里好像活动了一点。他望着那盆令箭荷花,用手捻着胡子,又咂起嘴唇儿。年轻干部冷冷一笑,乘势说:
“就是嘛,你们乡下人,还缺花看吗?高粱花、棒子花、打破碗碗花,野花野草遍地都是。姑娘,我出13块钱买了!”
说着,把钱送到姑娘脸前。
姑娘不接他的钱,手拿着小花手绢,依然那么扇着,冷冷地盯着他。他还想说什么,那老头一跳脚,从怀里掏出一把崭新的票子,扯着嗓子嚷道:
“你要那么说,我出14块钱!”
“你这个人真是自不量力!”姑娘好像生了很大的气,瞪了老头一眼说,“看在你来得早,凭着你那票子新鲜,依你,10块钱搬走吧!记住,原产墨西哥,免得叫人再拿扇子拍你!”
年轻干部气得脸色发白,用扇子指着姑娘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你你……”
“我叫蒋小玉,南关的,我们支书叫蒋大河,还问我们治保主任是谁吗?”
人们明白姑娘的心思,一齐仰着脖子大笑起来。在笑声中,人们都去摸自己的钱包,都想买姑娘一盆花,姑娘就忙起来了。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文中“花市”只是故事发生的场景环境,从“事件”这一角度命题,题目可理解为“花市的故事”“花市的风波”“花市的趣闻”等。
B.小说总共描写了两组矛盾,一是卖花姑娘和老头讥笑与被讥笑的矛盾,二是年轻干部和老农、卖花姑娘蔑视农民与保持自尊的矛盾。
C.文中画线句子对令箭荷花的描写浓墨重彩,这么处理一是突出这盆令箭荷花很特别,为下文争买作铺垫,二是与其他的花卉作对比。
D.年轻干部人在农村却蔑视农民,对上级却竭力奉承讨好。达不到目的时,公然以权势威胁农民,讥讽农民,人格低下。
E. 小说采取以小见大的写法,以一个过去常以胡萝卜为粮的贫困村的老头欲花10元买一盆令箭荷花的事例,反讽人们生活稍有改变,就开始追求精神享受。
【小题2】文中关于严村的那一部分对话及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中的卖花姑娘蒋小玉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卖花姑娘最后以10元钱的价格将令箭荷花卖给了老头,仅仅是为了打抱不平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