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关于“粽叶是什么垃圾”的话题引发市民关注。来自管理部门的解释显示,尽管粽叶符合上海湿垃圾的定义,但因为目前不适合作为湿垃圾进行处置,所以是干垃圾。

通过近期对路人的街访,记者发现,受访者对上海生活垃圾的分类规则和知识仍不够熟悉。尤其容易混淆的是干垃圾和湿垃圾,至少有一半受访者是以“字面意思”即含水量多少来判断一种垃圾是干的还是湿的。

“纵观国际先进经验,垃圾如何分类,基本取决于末端处置的工艺技术和能力,而非垃圾自身的特性是什么。”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坦言,生活垃圾分哪几种,主要看的是这样分类之后有没有出路。上海绿化市容部门的内部人士也表示,上海生活垃圾的分类标准遵循的原则基本相同,即严格跟着末端处置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不过该人士坦言,这套分类标准从名称上的确会产生歧义,但该标准已经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得到明确,且从上海世博会沿用至今,短期内调整比较困难,只能通过各种宣传引导措施,让市民了解湿垃圾和干垃圾的“别名”——易腐(堆肥)垃圾和其他(焚烧)垃圾,减少原本字面意思对正确分类投放的“干扰”。

“政府部门应当让公众了解垃圾去了哪里,才能对如何分类有深刻认识,而不是只看字面意思。”在芬兰赫尔辛基一家环保组织工作的奥措说,当地社区的垃圾桶至少有7种,但居民并不觉得麻烦,反而对这种分类方式十分认同,因为政府部门会清楚告诉他们这些垃圾为何要这样分类,以及分类后的明确去向。

在英国伦敦工作的凯恩则称赞当地商家在宣贯垃圾分类规则上的努力。比如不可回收物品,也就是上海的“干垃圾”,是较难辨识的垃圾类别,有些材料做的塑料瓶罐就不能回收利用,一些被污染的塑料瓶罐也不行,但它们和可以回收利用的塑料瓶罐放在一起时,很难区分。当地商品的包装上会给出明确标识,印上相应符号。

(摘编自陈玺撼《粽叶是干垃圾引发热议》)

材料二:

(数据来自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三:

第四条 本市生活垃圾按照以下标准分类:

(一)可回收物,是指废纸张、废塑料、废玻璃制品、废金属、废织物等适宜回收、可循环利用的生活废弃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废电池、废灯管、废药品、废油漆及其容器等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生活废弃物;

(三)湿垃圾,即易腐垃圾,是指食材废料、剩菜剩饭、过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绿植、中药药渣等易腐的生物质生活废弃物;

(四)干垃圾,即其他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它生活废弃物。

(摘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第三条 本市生活垃圾分为以下四类: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和资源利用的物品,包括纸类、塑料、金属、玻璃和织物等;

(二)有害垃圾,是指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生活垃圾,包括废充电电池、废扣式电池、废灯管、弃置药品、废杀虫剂(容器)、废油漆(容器)、废日用化学品、废水银产品等;

(三)厨余垃圾,是指家庭废弃的有机易腐生活垃圾,包括固体食物、蛋壳、瓜果皮核、茶渣等和果蔬、水产市场产生的有机易腐垃圾,包括废弃菜叶、水果、鱼虾等;

(四)其他垃圾,是指除前三项以外的生活垃圾,包括废弃卫生巾、一次性纸尿布、餐巾纸、烟蒂、清扫渣土、大棒骨、贝壳等。

(摘自《西安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小题1】对下面列举的垃圾分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拉罐、汽水瓶、旧报纸一般都能循环利用,应该扔进可回收垃圾箱。
B.温度计、节能灯管中含有有毒物质,危害人和环境,归于有害垃圾。
C.餐后的剩饭、剩菜能降解、可堆肥,属于湿垃圾。但有些东西除外。
D.瓜子皮、花生壳、餐巾纸、快餐盒,只能一烧了之,就是干垃圾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信今后随着处理工艺的改进和处理能力的提高,类似粽叶这样的目前难以恰当处理的垃圾终究会回归它的根本属性,公众也会降低识别难度。
B.一直以来,城市垃圾的最终处理方式都是以填埋为主,但这种方式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垃圾量,现在多地都在加大垃圾焚烧的处理力度。
C.上海和西安的《管理条例》类别数量相同,分类标准相同,只是名称表述上不尽相同;相较而言,西安的《条例》更易于被广大市民接受。
D.从芬兰和英国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两个国家的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和认同度都比较高。这说明,国外的某些经验是有借鉴意义的。
【小题3】为了更好地落实垃圾分类,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上还有哪些可以具体完善的举措?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8 11:4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背后的子弹

包利民

冲出战壕的时候,班长赵锐只觉得兴奋,他大步向前,狂风,还有子弹的呼啸。他都没有一点儿的恐惧,这样的场景他经历得太多了,竟是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忽然,一丝莫名的凉意夹杂着不安涌上心头,只觉背后异样,猛回头,却见战士钱万里正跟在身后十来米处,黑洞洞的枪口晃动着,不时划过他的后心,他不禁颤了一下。

赵锐瞬间想起,许多次战斗都是这样,冲锋的时候,钱万里就跟在他后面不远处。他的心更是紧提了起来,作为班长,他没少收拾这个沉默的战士,总是找茬让他吃些苦头。有时是钱万里真的犯了错,有时是无事找事,不为别的,他就是讨厌钱万里的冷淡与冷漠,这个兵蛋子,不会讨好班长,也不会笑,让人心里不舒服。赵锐回想起刚才钱万里看着他的目光,比那枪口更让人心生寒意。事实上这种眼神赵锐在钱万里的眼中已看过多次,说不出的阴寒。这小子总跟着自己,不会瞅冷子照自己放上一黑枪吧!

钱万里的心里也的确是这么想的。每次冲锋,他都紧紧尾随赵锐,他甚至无视迎面而来的弹雨,眼中只有那个让他痛恨的背影。他是有着痛恨的理由的,他才十八岁,偷偷跑出来参军,就是为了躲避养父母的虐待。从小到大,他是在阴暗的际遇中成长起来的,心里已经没有了温暖,虽然不至于去恨每一个人,可他也不再相信任何人。他只是本份地当一个兵,作战也勇敢不退缩,可这却引来了班长的不满。有一次他不小心打翻了自己的那份饭,却被班长痛斥,不但饿着肚子,还被关了一夜的禁闭。他没想到逃出那样的家庭,却又迎来这么一个班长。他的恨便疯长起来,每一次他的手都攥得发白,下定决心一定要报复。

已经越来越接近敌人的阵地,不少战士都倒在了冲锋的途中。那子弹也越发密集起来,可却影响不了这两个人的推进速度。随着脚步的迈动,钱万里的步枪枪口也在不停地抖动,而枪口的前方,就是赵锐。赵锐也因此一阵阵地脊梁发冷,奔跑的身姿也有些僵硬。前方,敌人已经冲出阵地,战斗的短兵相接异常激烈。混战之际,钱万里觉得机会来了。他不停地开枪打倒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敌人,同时寻找时机向那个背影开上一枪,而这一枪,一定要毙命,还要做成是敌人射击的假相。赵锐听着身后的枪响,见敌人一个个倒下,暗自吁了一口气,同时笑自己的多疑。于是恢复了状态,围拢过来的敌人在他的枪口下一个个倒地。

冲到敌人阵地前,兵员已经大幅减少,敌人也呈包围之势靠拢过来,几乎四面都有敌人。见这情形,钱万里一阵激动,这就是最好的时机!他机警地四顾,敌人又倒下许多,前面的班长也撂倒了不少,在全排,他们两个的单兵作战能力是最突出的,钱万里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赵锐才会收拾他。见周围的敌人有些退缩,暂时对自己构不成威胁,钱万里的枪口暗暗对准了前面背影的心脏位置,他相信自己的枪法,手因用力而微微颤抖。全身也出了汗,风更猛,他忽然打了个冷战,感觉到冷。那一瞬间,他记起一个同样寒冷的时刻。那时他躺在战壕里,午夜,冬季,睡梦中被冻得醒过来,而更大的困意再度让他迷糊,只觉得一个草垫子忽然盖在身上。他微微张开眼睛,只看见一个模糊的背影。而此刻,那背影正在清晰。

赵锐仿佛有预感般转过身来,见钱万里的枪正直直地瞄着自己,他下意识地举枪。钱万里的枪响了,而赵锐的枪也响了。有那么一刻,赵锐觉得无边的寂静,自己仍然站着,转回身去,一个接近他的敌人正在倒地。钱万里见到赵锐开枪,脸上竟露出了微笑,可身上却没有痛的感觉,一个敌人在他身后正慢慢倾倒。

两人对视了一发。赵锐骂道:“发什么呆,快跟上,小心我收拾你!”钱万里提枪而上,全身的寒冷顿消。战场上,两个身影所向披靡。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班长赵锐担心钱万里会放自己黑枪,是因为他平时老收拾这个战士,要求过于严厉。
B.钱万里带着寒意的目光,赵锐“已看过多次”,从侧面表现了钱万里心中恨意在增长。
C.小说几次写到枪口的“晃动”“抖动”“对准”等细节,表现了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
D.钱万里要打黑枪,却因“风更猛”而联想到班长的好,而放弃了复仇,情节巧合离奇。
E.小说以钱、赵二人同时开枪、互相救助结尾,情节凭空急转,给读者留下无穷悬念。
【小题2】这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突出的技巧?举例说明。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这篇小说在结构方面突出的艺术特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时期。汉帝国的崩溃,自给自足的封建大地主经济的产生,各有其经济力量和政治军事力量的门阀世族的形成,东汉以来日趋僵化、烦琐的儒学影响的不断削弱,这一切使得统治阶级士大夫在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过去所没有的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活动天地,文化日益成为上层社会士大夫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不再只是朝廷进行伦理教化的工具了。
先秦以来特别是汉代后期具有的重善轻美的传统,这时变为重美轻善。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等在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
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不再像先秦以来那样,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说明艺术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上,而开始具体深入地研究美与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特征。美学问题的探讨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并且扩大到艺术的各个门类和领域。
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物的品藻的方面。汉末以来的所谓人物品藻,是通过社会舆论的品评向统治者推荐人才。这种品评,由于当时各种情况,逐渐发展为不只看人物的道德节操如何,而且十分重视才能、智慧、应变的本领等等。刘劭的《人物志》便是这种品评的系统的理论著作。
到了晋代门阀世族大兴之后,人物品藻更演变为对人物的个性气质、风度才华的品评。从《世说新语》一书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品评不只是政治伦理的,而且更是审美的,后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情况深刻地影响到各门文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经常从人内在的个性、气质、天赋、独特的心理感受等角度来观察审美与艺术问题,因而比前代更为深入地看到了审美与艺术所具有的特征。
例如曹丕的《典论·论文》中的“文以气为主”的说法,它所强调的是作家的个性、气质、天赋与作家的创作风格、创作成就的关系,这和以前孟子、扬雄主要强调道德品质的修养很不相同。钟嵘的《诗品》虽然和汉代的《毛诗序》一样认为诗是情感的表现,但它所强调的是个体的各种“摇荡性情”的多样心理感受的表达,而不是诗与政治得失、王道废兴的关系。在绘画方面,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南齐谢赫的“气韵生动”等原则的提出以及南齐王僧虔在书法理论方面主张“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等说法,都明显地反映出受当时人物品藻的风气影响。
美与艺术被看作是同个体的精神、气质、心理不能分离的东西,这是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的显著特征,也是它较之先秦两汉的美学大大前进了一步的地方。
选自赵建军《魏晋南北朝美学范畴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得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注意和重视。
B.在汉末,如果某位人才仅是道德高尚,而在才能、智慧、应变等方面能力不够,也是不可能被推荐的。
C.东晋顾恺之、南齐谢赫以及南齐王僧虔的很多主张都直接反映出美学在魏晋时期的明显转变。
D.个体的精神、气质、心理相互分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思想进步的地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发生的重大转折的情况,首先提出观点,接着分析原因、进而阐发、最后举例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展开了论述。
B.文章以刘劭的《人物志》为例,是为了说明汉末以来的人物品藻十分重视人才的才能、智慧、应变的本领等。
C.文章列举“文以气为主”的说法,是为了说明作家的个性、气质、天赋会决定其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D.文章从文化审美的角度展开论述,阐明了人物品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以来特别是汉代后期具有的重善轻美的传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变为重美轻善。
B.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主要关注说明艺术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
C.孟子、杨雄主要强调道德品质的修养,而曹丕则更重视作家的个性、气质、天赋对创作风格、创作成就的关系。
D.晋代门阀世族大兴之后,人物品藻使得美学思想从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审美与艺术,成为可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面小题。
如今,国家公园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自然生态保护模式,开始被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采用。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万个国家公园,在保护本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我国有9省市开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其中包括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浙江钱江源、湖南南山、北京长城以及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
如何保护好这些集自然景观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功能重要于一体的区城,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但几乎所有自然保护区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资源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冲突,以滇西北为例,滇西北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但同时也是云南最贫乏的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特别是1999年天然森林禁伐后。过去主要依靠以采伐林木为主的地方财政收入比禁伐前下降了60%一90%,地方经济再度陷入困境,农牧民人均收入受到严重影响。
苍翠的原始森林、丰富多彩的珍稀动植物,构成了滇西北“秀、幽、碧、灵、媚、秘”的湿地文化景观。浓郁的藏乡游牧风情,多民族和谐聚居,文化互通共触,又令其成为具有世界级品牌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走生态文化旅游之路,是滇西北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国家公园是滇西北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途径。
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但不能全盘复制,例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3600多公里“国家公园之路”恰与印第安人“血泪之路”重合,这一点值得深思。另外,大熊猫、三江源、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面积都比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大得多,人口密度也大很多。我们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道路,处理好人民福祉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珍贵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目标。目前我国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这仅仅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开端。相信国家公园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摘编自杨宇明《国家公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公园作为自然生态的一种保护模式,意在实现自然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B.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在于,保护自然资源必然会带来当地财政收入的下降。
C.滇西北有湿地景观、多元文化,适宜走生态文化旅游之路,是建立国家公园的最佳目的地。
D.国外国家公园建设带有扩张和剥削的性质,我国要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举滇西北发展的例子,论证国家公园比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具优势。
B.文章列数据表明国家公园已被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认同并采用,国内正在全面推广。
C.文章以解决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为前提,论证了国家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D.文章通过对比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提出了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目标与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公园建设不仅能保护自然生态,还能为所在区域的自然文化传承提供支持。
B.既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又不盲目复制,我国国家公园建设采用先行试点的策略。
C.自然生态保护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国家公园建设也需要不断地完善。
D.只要科学试验,整合资源,国家公园必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进入了职场就一切归零,学历什么都是浮云,你的工作经历、能力、情商,比你的学历重 要多了。这个说法对不对?对的。但前提是,进入职场后,而且是一个好的职场。可以说在接 近 100%的情况下,学历低的人根本不太可能跟北大清华的学生进入同一个职场,因为在筛选 简历的时候,他们就被淘汰了。

那些鼓吹经历比学历更重要的大企业,他们所谓的“经历比学历更重要”,是在进入他 们的单位后。进入单位前,他们对学历的选择比谁都严苛。不信的话,你只要上 985 高校和 三流院校的学生就业网站上看一下就知道了,到 985 高校招人的,都是各种高大上的国企、 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或者看看每年国家电网、人民日报、央视这些单位公示的录用名单, 看看这些被拟录用的人的学校,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几乎清一色都是 985 高校,而且频率最高 的还是北大清华人大等顶级名校。

(摘编自人民日报《学历不重要吗?高学历能否带来高工资?》)

材料二:

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最高的行业TOP10

材料三:

“做研究工作,主要靠成果说话,并不只看学历有多高。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有意 义。”不过在工作中庞浩也看到了自己在发展前景上的学历短板,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很多 专利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如今我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已超过 60 万人,20 年间,研究生扩招疯涨了 11 倍,甚至超过 了本科生。研究生如此扩招,研究生就业势必遭遇“高学历泛滥”困境,造成很多岗位的学 历要求超过岗位本身的需求。研究生数量的增加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使得买方市场 处于优势地位。而买方市场的优势又加大了用人单位挑选的余地,使得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 风气。

(摘编自中国民生网《学历提升了,就业收入是否有增加?》)

材料四:

就群体来看,“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仍然是一个不变的真理。这包括,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显著高于农民工,也包括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要明显高于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

实际上,我们的大学中既然设置了这么多的专业,定然来自社会的客观需求,都有其合理 的依据。而且,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所有的专业就业率都超过了 86%。而且,半年之后所 有的专业的就业率都超过了 91.8%。这意味着,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一心向上,态度积极, 都会在茫茫社会与复杂的职场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将目光放长远,很难说未来什么样的专业 能吃香。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商品迭代速度之快,超乎想象。一些看似强大无比、能吃 一辈子的专业,很可能因为技术的创新而倏然落伍。正如诺基亚、雅虎、柯达等巨无霸的倒 塌,许多专业很可能在几年之内就失去社会土壤。大学所学的专业,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 都基本不会是吃一辈子的饭碗。

十年之后,谁也无法想象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能消灭哪些专业和工作。此语 境下,能否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才是让每一位个体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本领。

(摘编自中国网《在“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寻找人生方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很多大企业更看重求职者的工作经验而不是学历,这与庞浩的“做研究工作,主要看成 果,并不只看学历”的观点是一致的。
B.根据材料二,就整体学历水平而言,银行占比最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和硕士+博士学历的员工综合占比最高。
C.若干年后,一些专业可能会失去社会土壤,我们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自生能力。
D.就整体就业率情况来看,大学所有的专业在毕业时就业率都能超过八成,半年后就业率超过九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985高校的毕业生都选择在“高大上”的国企、事业单位等就职,尤其是北大、清华等 顶级名校的毕业生。
B.大学设置的专业都有其合理的依据,我们无论学什么专业,都会在社会和职场屮找到适 合自己的岗位。
C.从人均月薪万元以上的行业来看,非银金融和银行的人均月薪较高,因此,学生报考专业 时会首选与这两个行业相关的专业。
D.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商品的快速迭代,作者认为对于越来越多的人来说.大学所学的专 业将不再是一辈子的“铁饭碗"。
【小题3】为什么追求高学历会成为一种风气?有些高三毕业生填报高考志愿选择大学专业时,顾虑 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根据材料四的内容,请你给他们提出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