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盼 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979年3月上海)

【小题1】诗中所选取的两位海员虽心态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愿望,他们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小题2】诗中诗人是抓住哪两个瞬间的场景,分别从哪两个感官角度来塑造艺术形象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07 11:37: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领导的一个研完小组首次提出证据证明,用作实验治疗并直接注入患者血液中的靶向纳米粒子可传输进入肿瘤中,释放出双链小干扰RNA(siRNAs),并利用RNA干扰(RNAi)机制关闭一个重要的癌症基因。此外,该团队提供的证据也首次证明,这种血液注入的新型疗法为剂量依赖性人类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亦即输入体内的大量纳米粒子也会出现在肿瘤细胞中。

提前发表在3月21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的该项研究成果表明,在患者身上同时使用纳米粒子和基于RNA干扰的疗法是可行的。该项研究的领导者、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教授马克•戴维斯表示,该方法为未来在基因水平上抗击癌症和其他疾病打开了大门。

科学家此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是从2008年5月开姑的一期临床试验得出的结果。一期临床试验主要集中于安全性测试,观察药物或疗法是否且在什么用量上会变得有害或有毒,还可提供在人体中使用的概念性科学证据。

利用加州理工学院新开发的技术,研究小组在受试者肿瘤活检细胞中检测到了纳米粒子,并进行了成像。此外,戴维斯及其同事发现,给予患者的纳米粒子剂量越高,在肿瘤细胞中发现的纳米粒子数量也越高。这也成为了利用靶向纳米粒子的剂量依赖性反应的首个例子。

奇妙的是,证据显示小干扰RNA完成了其工作使命。在研究人员分析的肿瘤细胞中。信使RNA编码的细胞生长蛋白——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已经退化,退化反过来又导致了蛋白的损失。

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信使RNA在目标点被小干扰RNA裂解,就会发现信使RNA片段具有其应有的确切长度和序列。研究人员表示,这是首次发现来自患者细胞的RNA片段经由RNA干扰机制被合适的剪切。该事实证明,RNA干扰机制也可通过使用小干扰RNA发生在人体中。

有关专家表示,通过使用小干扰RNA,很多癌症目标均可在实验室中被有效锁定,但在临床上阻断这些目标尚难以实现。这是因为许多目标并不受制于传统抗癌药物。该项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使用靶向纳米粒子传递小干扰RNA在未来将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也使科学家们开始考虑可将似乎不太可能的目标作为新的靶标。临床试验得到的数据也证实了将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作为靶标的、基于基因的癌症新疗法是大有可为的。

(选自2010年3月24日《科技日报》)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靶向纳米粒子可释放出双链小干扰RNA(siRNAs),并能够利用RNA干扰(RNAi)机制关闭一个重要的癌症基因。
B. RNA干扰机制首次在人体中获得证实为抗击癌症等疾病打开了大门。
C. 一期临床试验主要集中于安全性测试,观察药物或疗法是否且在什么用量上会变得有害或有毒。
D. 给予患者的纳米粒子剂量越高,在肿瘤细胞中发现的纳米粒子数量也越高。
【小题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用作实验治疗并直接注入患者血液中的靶向纳米粒子可传输进入肿瘤中,释放出双链小干扰RNA(siRNAs),这一结论已得到证明。
B.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患者身上同时使用纳米粒子和基于RNA干扰的疗法是可行的。
C. 戴维斯及其同事利用新开发的技术成功地进行了利用靶向纳米粒子的剂量依赖性反应的实验。
D. 有关专家首次提出证据表明,使用靶向纳米粒子传递小干扰RNA在未来将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也使科学家们开始考虑可将似乎不太可能的目标作为新的靶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接注入患者血液中的靶向纳米粒子这一新型疗法尚未被广泛运用到实际医疗中。
B. 患者细胞的RNA片段经由RNA干扰机制被合适的剪切,遮一事实证明,RNA干扰机制也可通过使用小干扰RNA发生在人体中。
C. 通过使用小干扰RNA,癌症目标均可在实验室中被有效锁定,但在临床上阻断这些目标尚难以实现。
D. 将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作为靶标的、基于基因的癌症新疗法具有广阔的前景。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创新时代的智慧学习
在传统学习方法下,无论一个人多么聪明,也学不完人类所有知识,图书馆再大也不可能装下人类文明积累的成果。“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短暂,学海无边,但大道至简。能否像电脑一样快速地从“不懂”到“懂”?能否借助互联网,用信息工厂使人脑更加有效地学习?能否集各方之大成、系统性解决问题?答案或可成为检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方面,而解决这些问题特别需要智慧学习。
智慧学习可以针对任何问题,在信息工厂、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支持下能够迅速组成有效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人、方法或工具。创业需要优化的、低成本或者零成本的高质量要素资源,创新需要灵感,是一个多变量、不确定的过程,需要在知识获取的方式和方法上的不断优化改进,并直接应用到具体问题的实时解决,达成这些目标离不开智慧学习。
有人将智慧学习称为“学习的新革命”。相较传统的学习而言,智慧学习是从传统学习到“智慧+”的过程。它包括内部自我知识的识别定位,外部核心问题的识别定位,内外互动产生知识优化、进化,最后才是解决问题和收集意见反馈并进行改进。在此过程中,人的知识水平呈螺旋式上升,同时问题得到持续优化解决。
智慧学习与传统学习不同,它是基于信息化、全球化和协同创新与知识融合的全新学习方法。对学习者而言,只要你具有娴熟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能,以及优化的学习方法,即可迅速掌握某个领域的最权威最前瞻的资讯信息,并科学地加以运用。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如果按照传统的研究生硕士博士的训练方法,需要五六年时间才能毕业,而且不能够保证他们可以获得国际上顶级机构或者专业领域的权威认同。
对于初学者而言,智慧学习是这样的感觉:我可以不懂,但不表明我的团队不懂;我可以没有导师,但不表明我的团队没有导师;我可以在一个角落里,但我却能拥有世界;我可以没有有形市场,但我的产品和服务却可以无处不及;我可以是现实的,是历史的;是国内的,是国际的;不要以为我初生牛犊,其实我站在巨人肩上。所以,带着对历史和现实的科学审视与把握,提出智慧学习的概念和方法正当其时。
人类正在经历从知识爆炸时代向智慧爆发时代的演变,智慧学习正在快速崛起,传统学习的“排他性”正在被智慧学习的“协调性”取代,“智慧型创新人才”也正通过培训锻炼逐渐养成。智慧学习提出的解决方案一定要有建设性和实效性,近可经世致用,远则兼济天下。
智慧学习要有发展观点,提倡持续学习。它力求全面发展,学习上不能偏科,同时重视劳动技能、体育技能的学习,伦理道德素养、审美情趣等也要兼顾培养。当然,要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尊重自己的兴趣、特长,应该得到重点发展,要围绕中心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向纵深发展,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科学献身精神,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王捷汤继强2015年05月04日)
【小题1】(小题1)下列有关“智慧学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智慧学习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在信息工厂、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支持下能够迅速组成有效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人、方法或工具。
B.智慧学习包括内部自我知识的识别定位,外部核心问题的识别定位,内外互动产生知识优化、进化,最后才是解决问题和收集意见反馈并进行改进。
C.智慧学习是基于信息化、全球化和协同创新与知识融合的全新学习方法。
D.智慧学习力求全面发展,学习上不能偏科,同时重视劳动技能、体育技能的学习,伦理道德素养、审美情趣等也要兼顾培养。
 
【小题2】(小题2)为什么有人将智慧学习称为“学习的新革命”?请概括说明。
【小题3】(小题3)创新时代,提倡智慧学习,对人类进步有何意义?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凡遇帝王或尊长之名,必须回避使用该字,即为避讳。避请又有国讳、圣讳、宫讳和家讳等之分。国讳,是指帝王及其父、祖之名,这是举国上下均需回避使用的。圣讳,是指社会所推崇的“圣人”之名,一般全社会,特别是文人需要回避使用。官讳,亦称宪讳,是指上司长官之名,下属官员需回避使用。家讳,是指家族或家庭内尊长者之名,仅限于家族或家庭内部回避。

避讳起源于周朝。“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凡到他人家中,要先问其家人名讳,以免在交谈中,因犯讳而失礼。

古人采用的避讳方法很多,主要有三种。其一为改字。若遇到应避讳的宇时,就改用其他的字。这种避讳的方法出现较早,也较普遍。如秦始皇讳政,秦朝改正月为端月。其二为空字。若书写中遇应避讳的字时,采用空一格(字)、打一方框或“讳”、“某”等字表示。许镇在《说文解字》中,凡遇当朝皇帝的名讳,就不作任何解释,只写“上讳”二字。其三为缺笔。如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则少写一笔或两笔。一般多为最后的一笔或两笔。如清雍正时规定,凡书中遇“丘”字,必须缺笔。这三种避讳的方法都有问题。改字和空字,常导致后人很难推断原字,甚至理解错误;缺笔则更易造成错读成其他字。

避讳,给中国古代社会生活造成诸多麻烦。例如有些姓氏,就因为当朝皇帝的名讳,而改作其他的姓氏。不仅改姓,也有因避讳而改名者。如生活在西汉末年的孔子后裔孔莽,王莽篡汉称帝,逐改名孔均。由于避讳,不仅要改姓氏和名字,就连官名也要更改。古代有三公之职,其中的太师,就因避西晋景帝司马师名讳,改为太宰。

即使是家讳,古人也十分重视。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则因其父名序,故所撰文章皆改“序”为“引”。避讳的习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对避讳的规定和要求,也不尽相同。有的朝代相对较松,有些朝代则十分严格。如宋太祖即位后,规定自其始祖开始,所有先祖的名字都要避讳。且与名字同音或音近的字,均不能使用。

在中国古代社会,每当一个新的朝代建立,就有新的国讳。之后,新皇帝即位,又要增加一两个避讳的字。如果是短命王朝,到改朝换代时,避讳的字数还不是很多。但如果是延续时间很长的朝代,到朝代结束前,累积的避讳字数就往往很可观。直到一个朝代结来,所有曾避讳的字,才可以重新使用。

避讳这种习俗,给古代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国讳,更反映了专制统治的特点,也给今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造成一定的难度。不过,由于避讳具有很强的时限性,一个讳字的出现和消亡,都有明确的时间限定。这也为后人对史料的辨伪,特别是文物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节选自朱筱新《中国古代的避讳》,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避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起源于周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B.避讳有多种形式,文人特别需要回避的是家讳,即家族或家庭内尊长者之名。
C.避讳给古代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一些姓氏、名字和官职都要因此更改。
D.避讳有很强的时限性,随着一个朝代的结束,国讳中曾避讳的字,便可重新使用。
【小题2】下列关于避讳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采用的避讳方法很多,改字、空字、缺笔是古人主要运用的三种,其中改字出现较早,也较普遍。
B.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遇到皇帝的名讳,就不作任何解释,只写“上讳”二字,这是用空字的方式避讳。
C.缺笔的避讳方式,指的是若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则少写一笔或两笔,而且往往是最后的一笔或两笔。
D.改字、空字、缺笔这三种方法各有问题,有的会导致后人很难推断原字,理解错误,有的会造成错读成其他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所撰文章改“序”为“引”,是因为其父名序,这说明了即使是家讳,古人也十分重视。
B.据《礼记》所述,古人到他人家中,要先问其家人名讳,这是为了避免在交谈中因犯违而失礼。
C.历朝历代对避讳都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和要求,而这种习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延续了有两千多年。
D.避讳给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造成诸多麻烦,不过也为后人进行史料的辨伪,文物的鉴定,提供了依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世纪以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近几年来,世界主要的汽车强国纷纷表示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尤其是欧盟一些国家不仅提出“禁止销售燃油汽车时间表”,而且也上升到具体的法律层面,同时还采取一些“限行”措施。中国则是更为主动、更积极、更为系统地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政策相对比较健全,更为系统。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同时补贴新能源车辆生产成本差价,在购置税上减免,在新能源公交车运营上予以补贴,还有设置了新能源车辆专门的车牌,在道路通行权予以优先等。这样多的支持政策,是其他国家没有的。在众多正面政策的鼓励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螺旋式上升,一年一个大台阶。2016年50万辆、2017年80万辆、2018年超100万辆以上,2020年规划为200万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之际,中国政府又在开始研究新的鼓励政策,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向智能网联汽车方向发展,中国政府发布的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规划,就是具体的体现。

具备以上特点的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模式,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强国潜心研究的样本。

(摘编自2018年12月《财经网》)

材料二

新能源汽车未来在全球所占市场份额预测:

年份 

项目

2010年产量(万辆)

2015年

2020年预测

产量(万辆)

与2010年相比

产量(万辆)

与2010年相比

混合动力(HV)

97.2

350.5

3.6倍

735

7.6倍

电动车(EV)

1.3

53

40.8倍

170.5

131.2倍

燃料电池(FCV)

少量

0.1

——

0.8

8倍

新能源汽车合计

98.5

403.6

4.1倍

906.3

9.2倍

汽车总产量

6882

9232

1.3倍

10600

1.5倍

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

1.4

4.4

3

8.6

7.2

 

材料三:

目前,续航里程短,充电、加氢基础设施不完善,依然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障碍,市场对长续航和配套基建的需求非常明显。在续航里程上,2017年主流工况续航300km,2018年上半年多数车企已到达400km,有的甚至突破到了500km。然而电动汽车在不同的速度下,续航有所不同,速度越高,续航越低;根据日前威马公布的各型号工况续航,得出的电动车在不同速度下的有效续航为30%-80%电量行驶距离,如此一来,有效的长续航仍然是未来急需突破的方向。在充电桩、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方面,目前,我国现在车桩比只有3.5:1,有效运营的加氢站只有14座,与同期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规模仍然不匹配。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的持续增长,充电、加氢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将日益凸显。

新能源汽车由于技术原因,其故障率高于传统汽车。而且像电池这样的核心部件,一旦出现自燃或破损,很难修复,只能更换,电池置换价格又非常高,便宜的也超过万元,目前电动汽车电池的造价是电动汽车成本的30%以上,甚至达到一半。

(摘编自2018年10月《搜狐网》)

材料四

随着智能家居、智能购物、智能楼宇、智能机器、智能医疗等贴近人们的生活,汽车产业的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已成为汽车行业公认的未来趋势,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不具备“四化”特征便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有专家预计:到2028年,在新购车用户中,00后将占7.2%,90后占41.8%,80后占35.4%;由于这几代人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正所谓是无网络不生活,而随着消费群体的年轻化,互联网和对移动终端的需求将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因此,汽车必将向高级智能移动终端演变,而新能源汽车也将迎来高速发展。

(摘编自2019年01月《中国期刊网》)

【小题1】上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2020年,专家预计全球汽车总产最将超过一亿辆,这中间新能源汽车的贡献非常大,已在取代传统汽车。
B.2010到2020年的十年间,三种类型的新能源汽车增长迅猛,其中电动车增长率最高。
C.从表中可以看出,近十年间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中,混合动力的汽车所占比重最大。
D.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预计会达到8.6%,结合四则材料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要想“领跑世界”,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来,世界主要的汽车强国纷纷的表示,要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中国更是不甘落后,制定了相对比较健全的发展政策,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
B.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就目前而言,制约其推广的障碍是续航里程短,充电、加氢基础设施不完善。
C.智能网联,消费群体的年轻化,互联网对移动終端的需求,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有了这些优势新能源汽车就能迎来高速发展。
D.三则文字材料分别从“当下世界和中国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举措”,“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以及“对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展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小题3】“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模式,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强国潜心研究的样本。”请简要概括这种模式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和反映在文艺—— 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简单说来,就是人的觉醒。

②《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武)李(陵)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它们构成《古诗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 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他们唱的都是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③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古诗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深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

④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所在。“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临下,幽然深远”……无不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

⑤“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以形写神”也是这个意思。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是说,“传神”要靠人的眼睛,而并不靠人的形体或在干什么;眼睛才是灵魂的窗子。这种美学趣味和标准,与前述人物品评一致,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而兴起的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
B.《古诗十九首》中,对人生无常的慨叹与友情、离别、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等结合糅杂在一起形成的感喟,成为从建安直到晋宋时期的典型音调。
C.魏晋诗篇中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都在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中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不同于后世的腐败之作。
D.“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都是要求在绘画中生动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它们共同体现了魏晋风度这种时代精神。
【小题2】下面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诗歌创作、人物品评、绘画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魏晋时期人的觉醒这一特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具体体现。
B.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魏晋时期对人生无常的感喟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的观点。
C.文章第③段论述了魏晋“人的觉醒”出现的时代原因,论证了人需要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人生去重新发现生命价值的观点。
D.文章第④段将上文侧重于对“人的觉醒”这一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的论述,转入侧重于对这种思潮在美学领域表现的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可见,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几乎都在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
B.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融在一起,正是人生短暂才更想建功立业,正是希望建功立业才更觉人生短暂,二者互为因果。
C.魏晋风度的形成源于当时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为人物品评中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而且表现为其他领域中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强调。
D.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从眼睛去表现一个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等,这与“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的说法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