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根据环保部12月24日公布的数据,2017年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煤改气”改造完成394.3万户,超额完成四分之一。改造任务量最多的河北省,180万户的全年目标河北完成了253.7万户,导致今年冬天天然气需求大增,为去年同期的234%。
需求涨上来了,但供给却出现了意外。一是原定于2017年投运的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无法按计划投产,减少日供应能力2000—3000万方/日。二是管道天然气进口被减供。中国天然气最大进口源土库曼斯坦(今年前三季度占84.6%)在入冬后,寒流来临优先保本国居民福利用气,违约减供相比合同计划供应量减少了4000—5000万方/日,尤其是北方地区突然断了供。
(摘编自《为什么每到冬天,天然气荒就席卷中国》,2018年1月26日网易)
材料二:
从能源科学的角度说,“清洁空气运动”对煤炭及燃煤发电存在认识上的误解。当前,以选洗处理、型煤加工、水煤浆加工、流化床燃烧、脱硫净化为代表的洁净煤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燃煤发电领域,从燃烧前、燃烧中与燃烧后三个环节同时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燃烧效率。因此,煤炭已经没有那么“脏”了。当然,燃煤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但那更多的是气候变化所关心的问题,毕竟二氧化碳不直接造成空气污染。
国情的迥异,使得中国人并不能够过度地嫌弃煤炭,因为归根结底“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资源禀赋通过市场在发挥限制作用。仅从发电领域来看,规模巨大的本土煤炭资源是建造火力发电厂的必然首选。与2015年相比,2016年全中国新增发电装机125吉瓦,至年底总装机容量达到1646吉瓦,其中煤炭发电总装机量达到了943吉瓦,占比约为57%;增长48吉瓦,增长量排名第一。
(摘编自《“煤改气”之困:对“清洁空气运动”的再审视》2017年12月11日搜狐新闻)
材料三:
目前我国天然气季节性紧张的特点非常明显,比如北京市,最高峰谷差达到10:1.也就是说,冬季高峰期用气量相当于低谷时的10倍。此外,同样是冬季,冷冬和正常冬季也有很大差别,据中石油提供的数据,两者的用气量每天相差约5000万立方米。
张帆说,要解决如此巨大的峰谷差,就必须提高我国天然气的调峰能力。而目前,肩负调峰任务的全国储气库工作气量仅为天然气消费量的3.4%,远低于发达国家10%—15%的水平,很难满足冬季调峰需求。根据国际经验,一旦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或超过30%,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就必须超过消费量的12%,而且国家整体储气能力要达到一定规模。
整体储气能力是指除地下储气库之外,还需要建设一些城市大型储气罐群和类似LNG接收站的储气设施。目前在我国,这类储气设施基础十分薄弱,除北京等大型城市有一定的城市储气能力,其他二三线城市几乎为零。
(摘编自《气荒如何不再来?》,2018年2月5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摘编自《2018年中国天然气行业进口量构成及主要管道分布分析》,2018年1月31日中国报告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库曼斯坦的违约,使得我国管道天然气进口骤减,加剧了天然气供应紧张形势。
B.洁净煤技术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燃煤造成的问题已不再属于空气污染问题。
C.我国煤炭资源规模巨大,建造火力发电厂应该从这个国情出发,在煤的使用上做文章。
D.目前我国的整体储气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天然气使用的冬季调峰需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我国每到冬天就会遭遇天然气荒的原因,材料二则表达了对“煤改气”做法的冷静思考。
B.建设城市大型储气罐群和类似LNG接收站的储气设施,是我国加强整体储气能力的重要措施。
C.取暖用气较多,导致北京市冬季高峰期的用气量比其他季度多出约5000万立方米。
D.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进口量的同比,在2017年达到了2012年以来的最高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破解我国的天然气荒难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3 10:3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全面屏手机,泛指正面屏占比达到80%以上的手机,一般采用极限超窄边框屏幕,相比普通手机,具备更窄的顶部和尾部区域,边框也更窄。夏普早在2014年就发布过第一款全面屏手机Aquos Crystal,采用5寸显示屏,1280*720分辨率,同时取消受话器而配备了骨传导方案,实现了手机正面开孔的最少化,但当时没有引起较大的反响。2017年下半年,全面屏手机在市场上全面性爆发,品牌从小米MIX到小米MIX2,从三星Galaxy S8到三星Galaxy Note8,再加上后面包括iPhoneX、华为麦芒6、华为Mate10在内的一系列新机等。

由于手机的大屏化已面临手掌大小瓶颈,屏幕超过6英寸的机身让使用者无法单手触摸到手机边缘,且容易滑落碎屏,导致体验感下降,而最适合大部分用尸使用的手机尺寸是5—6英寸。全面屏更高的屏占比,意味着在机身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展示更多内容,能够让用户使用更加便利。

目前主流手机的宽高比是16:8,而全面屏一般是18:9。加大的宽度给人们带来了“分屏浏览”这一全新的使用体验。全面屏让同一屏幕内看电视剧和微信聊天、淘宝购物比价这些新需求成为可能。

2017上半年开始,手机销量的驱动因素由前几年拍照驱动、外观驱动和芯片性能驱动,逐渐转变为明星代言驱动。外观万面,各大品牌乃至各品牌内的子类都呈现严重的同质化。厂商不得不通过推出多款颜色来吸引眼球,但依然乏善可陈;比如苹果推出红色款Iphone7和7Plus来吸引眼球,但销量不达预期。全面屏带来的科技感、整体感则是外观微创新趋势中的一次大飞跃。全面屏未来将结合曲面技术、AR技术等掀起新一轮外观升级浪潮。

(摘编自《智能手机全面屏研究报告》)

材料二:

中国手机市场各尺寸机型占比

全面屏渗透率将迎来快速增长

(资料于《2018年中国全面屏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材料三:

对于未来全面屏手机发展的趋势,金立集团董事长刘立荣认为,“第一代全面屏”主要带来的是更大的占比外观以及视觉效果方面的提升。

他预测,不久将迎来“第二代全面屏”,还会迎来更多技术以及交互上的革新,例如:异形全面屏、柔性屏幕以及各种新外观材料将成为打造差异化的重要突破口。由于全面屏导致当前大多数厂商不得不暂时采取指纹后置的解决方案,还会催生出新的生物识别技术革新。无论是今年iphoneX的面部识别,还是未来基于OLED屏幕实现的屏下指纹识别,都是技术发展的方向。

刘立荣认为,全面屏的到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它解决了目前5G时代到来前手机行业创新疲劳的问题,并相信随着全面屏技术的推广,用户换机频率会重新提高。

(摘编自张娜《手机行业“全面屏”发展势不可挡》)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几年,消费者对大屏手机的关注度与日俱增,5.1英寸及5.1英寸以上手机在2017年市场占比为82.9%,较2016年升了15.6个百分点。
B.屏幕超过5.6英寸的手机市场需求递减,说明消费者单手操控整机尺寸过大的手机有一定难度,手机屏幕发展受手掌大小限制。
C.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趋于平稳增长,异形手机与全面屏手机市场渗透率相比增长缓慢,全面屏手机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抑制了异形手机的发展。
D.2017年全面屏手机渗透率约为9%,2018年全面屏机型渗透率跃升至44.6%,打造全面屏手机成为满足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面屏手机,指正面屏占比达到80%以上、宽高比为18:9的手机,窄边框达到极致。提高屏占比,能解决手机大屏化与用户握持感之间的矛盾。
B.夏普研发了第一款全面屏手机,在技术上也有所突破,但没有引起较大的反响,因为其市场号召力过小,品牌效益不足以引领市场潮流。
C.屏幕超过6英寸的手机,由于机身过大让使用者无法单手触摸到手机边缘,就容易出现滑落碎屏的情况,让人体验感下降。
D.手机销量的驱动因素由拍照驱动、外观驱动和芯片性能驱动变为明星代言驱动,全面屏带来的强烈的视觉效果,是外观创新趋势中的一次大飞跃。
【小题3】请联系材料,简要概括“全面屏”手机的优势及技术发展方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地气重凝
①每天,我们第一件事往往是关注天气,也经常问别人“今天天气怎么样”,很少有谁问“今天地气怎么样”。人立天地间,天气有阴有晴,看得见、触得着,地气却不然。不过,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跟伙伴们满地追逐、摔跤、捏泥人、弹琉璃球……小伙伴们个个壮得像小牛犊,很少生病,家长们说:“多亏吃了土、接了地气。”那个年代各家兄弟姊妹都不少,父母照顾不过来,才让孩子一个个疯跑疯玩。孩子们也不知因衣服脏了、破了,挨了多少骂。现在的孩子们就没那么幸运,想接触点泥土或玩玩我们玩过的游戏,几乎是一种奢望。衣服和手掌稍微有点脏,家长就会立马给冲洗干净,甚至还要专门消毒。
②“让孩子接触地气”,现在的年轻家长也很难认同。我的一位同事,孩子经常生病,只好把孩子的奶奶从乡下接进城里照看孙子。奶奶照看孙子自然会用心尽力,这一点不容置疑。可儿媳却对老太太有些“怨言”,原因就在于老太太经常带着孙子到楼下的空地上玩耍,因而儿媳与老太太产生分歧。老太太说:“让孩子晒晒阳光、吃吃地气,就不生病了。我的几个孩子都是这样带大的。”“孩子见土长得壮”“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些老话,虽然很多人耳熟能详,可老太太说不出科学依据,只得退让作罢。
③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庄稼就不爱长啦”。被耕种过的土地、有人住的地方,才会沉淀凝聚地气。地气旺人气,人与自然齐生共荣添灵气。地气伴随春天醒来,既让人耳目一新,还会渗入无色无形的空气,让你听到、嗅到、感觉到。她用这些方式告诉我们,她的脚步敏捷而轻盈,她的美丽无处不在。
④开春的大地仿佛有一种声音,隐隐约约,丝丝传到耳畔……听不清,道不明。侧耳谛听,隐约的,不是风滑过树梢,也不是管弦丝竹的余音……噢!那分明是地气在蠕动!她从遥远的土层深处传导而来。当布谷鸟的歌声在田野上空倏然滑过,冰凌刚刚消融的土地,被地气一熏,身子松软,山冈上立刻“草色遥看近却无”。盛夏时节,悠悠的地气被正午火辣的阳光照射,愈发炎热而强烈,灼烤的大地和路面上升腾起一阵阵、一波波的热浪,清晰可见,那正是我们平日看不到的地气!稔熟的秋天,地气被丰收的声音和味道浸润着,揉搓着,搀扶着,扩散着,丰厚而饱满;冬天,地气聚敛,谦卑地覆盖起季节的浮躁,偶尔会在避风的山沟、泉旁,飘逸为白色的雾气,时隐时现几分朦胧与神秘。
⑤眼下城市摊大饼般地成长,许多人反而感觉无处生存。从农村走进城市,天天奔走在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上,觉不到泥土的珍贵和芳香。在城里生活久了,整天脚踏水泥路,穿梭于高楼大厦,总觉得自己无根无落、越来越轻,好像要飘浮起来一般。城市日益增高的水泥森林、鸣笛穿梭的汽车、雾霾升腾的味道,渐渐掏空人们的心灵,感到上不着天、下不触地,没了降落、抵达和栖息的地方。许多人由向往城市的繁华,转向抗拒甚至恐惧城市的繁华,喜欢鸡鸣狗盗的乡村、雨后泥土的清香、遍地庄稼的田园风光。一句话,那是怀想和留恋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
⑥地气是大地母亲呼出的气息。大地厚重地载着万物,天空任我们思绪驰騁。俗话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今年清明节我回到故乡沂蒙山区那个小山村时,正赶上乡亲们赶着牛、扛着农具下地耕种。我陪老父亲来到自家菜园地,脱掉皮鞋,双脚插进故乡松软潮湿的土地时,一股凉爽的气息瞬间传遍全身,身心被地气抚浸润和包围,顿感缕缕慈爱与温暖,神清气爽。过去听说,长久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需要下床走走,接接地气,才能逐渐康复。地气究竟是什么?记得我爷爷曾说过:“开春吸几口新鲜空气,炒盘第一刀韭菜,喝碗新剜野菜熬的粥,人就气血畅通,就接上地气了。”
说得深些,农具上没有手印,手掌上没有血泡和老茧,对粗苯的农具就没有感觉、没感情,对百姓也不会动情、不会有真情。吃着农家粗茶淡饭,熟知那一长串鲜活而简单的人和事,才理解土话里深藏的含义,才会打开内心的玄机。脚下粘过多少泥浆,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嘛。假若韭菜、麦苗都分不清,地瓜、土豆都不认识,蒲公英、苦菜、荠菜、车前草都叫不出名,就不可能真懂民情和乡事。没有“土气”,也就接不上地气。真心话是在心窝里暖出来的、焐出来的,用情用心才会接收到地气、扛得起风雨。这与每粒种子破土之前,都先憋着劲往下扎根、先接通地气是一个理儿。
⑧尊天道,守地理,就是信仰自然规律。
⑨季节正在翻页,新的生命与梦想又在深厚新鲜的土壤里孕育着嫩芽苞……
(取材于厉彦林《地气重凝》)
【小题1】下列文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容置疑B.耳熟能详
C.耳目一新D.鸡鸣狗盗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小时候比孩子幸运,因为那时能满地追逐,能够经常接地气。
B.人与自然齐生共荣,这体现在有人住的地方就会凝聚地气,而地气又能够旺人气。
C.第⑤段划线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自己太长时间没有与土地接触后的无着无落之感。
D.文章结尾句用诗意化的语言描绘了土地对新生命与梦想的孕育,充满美好与希望。
【小题3】第④段分别描写了地气春夏秋冬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4】文中多次强调要“接地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如何才能做到“接地气”。
【小题5】《论语》中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样,民众就会背着孩子来归附,“焉用稼?”这与《地气重凝》中第⑦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观点是否矛盾?请谈谈看法。
【小题6】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接地气”的人物,下列对这些人物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来自社会下层,农村生活孕育了她精于又朴实善良的复杂性格。
B.《边城》中的爷爷淳朴厚道,对孙女翠翠充满无尽的爱,是边城小镇茶峒纯朴民风的代表。
C.《故乡》中的闰土,少年时朴实活泼,成年后却麻木寡言,只能用精神胜利法自我麻醉。
D.《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扎根于黄土地,勇于担起责任,带领乡亲办砖厂一起发家致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制造业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世界工业化趋势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服务型制造发展迅速。所谓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企业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比重,从而实现向消费者提供“制造+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重构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全新生产经营方式,进而在产业层面表现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这种产业形态既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又是面向服务的制造。其本质是制造业或制造环节与服务业或服务环节之间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从制造业发展看,各国都将服务型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原因在于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尤其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还为服务型制造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信息技术尚不发达时,制造企业很难监测自家设备运营状况,也难掌握个体用户对产品的使用状态和身体状况,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和产业利用,使这些都成为可能。目前,制造企业并没有局限于研发、制造、销售产品和简单的售后服务,而是向它的客户(包括企业客户和消费者)提供越来越多的高附加值服务,如个性化定制、综合解决方案提供、智能信息服务等。对制造业来说,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可以摆脱对资源、能源等要素的投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增加附加价值、提高综合竞争力。

从服务业发展看,以餐饮、商贸、流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业,主要服务于生活消费,附加价值和生产率都较低;而作为制造业向高端进阶过程中分工细化产物的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既包括采用高技术装备的部门,如电信、金融,也包括本身创造高技术服务的部门,如软件、互联网信息服务等,主要服务于生产性活动,附加价值和生产率都较高。由于制造业发展不仅是整个国民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服务业向高端发展的重要支撑,制造业是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部门,既是创新的方,也是创新的应用方,这些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必须和制造业紧密结合,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服务,才能寻求到持续的效率源泉和发展动力。因此,对于于服务业而言,服务型制造发展本身也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摘编自黄群慧《中国制造如何向服务化转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改变了投入和产出的比重,出现了“制造+服务”的新模式。
B.制造业服务化既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C.制造业服务化包括许多方面,如简单售后服务、高附加值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等。
D.制造业发展到高端,会成为国民经济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促进服务业的升级转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两个维度闸述了制造业服务化是世界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B.文章从战略高度审视世界工业发展趋势,为提出中国制造转向服务化的建议作支撑。
C.文中列举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是为了阐明它们是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根源。
D.文章对比了两种服务业的不同,提出服务型制造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制造业或制造环节与服务业或服务环节不能融合,就不会有服务型制造的发展。
B.有了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和产业利用来作支撑,制造业就能实现向服务化的转型。
C.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只有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服务,才能不断拥有效率源泉和发展动力。
D.服务型制造发展迅速,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只有让客户满意,制造业才能有竞争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南方和北方的分野,中国人有三种说法:不少广东人把除广东以外的地方都称为北方,显然,这些广东人眼中的南方——广东的冬天是不需要供暖的;第二种说法是南北以长江为界;第三种是中国地理教材上的分法,南北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中国南方和北方的“秦岭淮河”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即现在的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提出的。秦岭对冷热空气有阻挡作用,南方属于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天最低气温不低于-5℃,且低温持续时间较短。

尽管长江与“秦岭淮河”沿线相距不远,但南方供暖讨论的范围显然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区城和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但仍没有供暖的地区。

20世纪50年代,在物质匮乏、能源奇缺的背景下,周恩来总理提出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此后,中国政府一直将“南北分界线”作为“是否供暖线”,并沿用了60多年,如此便形成了在的中国供暖现状。

因此,北方供暖和南方不供暖是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的产物,不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形成的。“一刀切”的结果,是中国出现了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在北方供暖地区过冬比在南方过冬舒适。在南方过冬有人的耳朵、手脚会被冻肿,屋里屋外一样冷,上床、起床都需要勇气。

其实,人的冷暖舒适感不仅取决于温度,还取决于湿度、风速和光照。湿度对人体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降低1℃。长江沿岸地区冬天湿度平均在70%左右,考虑度对温度的影响,长江沿岸地区冬天人体感受到的温度要比实际温度还低7度左右。

科学家认为,18℃是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11℃是人体对寒冷耐受的最低限度。从前南方不供暖的理由,是南方年日均温度低于或者等于5℃的天数不到90天,但考虑湿度、风速等因素的影响,人体感受到的温度要比被温度低7度。也就是说,南方地区的室内温度需要平均提高10℃以上,人才能感到舒适。

客观上说,除了冬季暖和的海南、广东、广西不需要供暖外,其他地方都需要供暖,只是需要供暖的期限有差别。北方供暖3~6个月,而南方只需要供暖2~3个月。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已成为GDP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南方供暖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中国已经由计划经济机制改革为市场经济机制,供暖的“楚河汉界”到了该取消的时候了。

(选自刘兴成《现代人最需要的财经法律智慧》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南北“秦岭淮河”分界线,最早是由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提出的。
B.长江虽与“秦岭淮河”沿线相距不远,但我国政府一直以秦岭、淮河为界,规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
C.人的冷暖舒适感取决于温度、湿度风速和光照,所以同样的低温天气,南方人比北方人感觉更冷。
D.长江沿岸地区冬天的湿度平均在70%左右,该地区的实际温度要比人体感受到的温度还低7度左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南方与北方的供暖情况以及人们冷暖舒适感的差异。
B.文章列举了我国关于南北方划分的三种说法,并依据第三种分法就中国供暖情况展开论述。
C.文末提到我国30多年经济发展成绩及经济机制改革,意在分别说明南方供暖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取消供暖界限,是按从供暖依据、现状到影响冷暖舒适感因素的逻辑顺序推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是18℃,但受湿度、风速等因素影响,南方室内温度需调到28℃才更觉舒适。
B.广东人把除广东以外的地方都称为北方,客观上说,广东的冬天不需要供暖,其他各地都需要供暖。
C.受计划经济机制的影响,60多年来我国北方供暖而南方不供暖,导致在北方过冬比在南方过冬舒适。
D.由于计划经济机制转为市场经济机制,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了,南方供暖便成为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书大写之“我”
张世英
人们不敢多谈个性解放。仅就学术界、思想界而言,据我所知,谈集体攻关,可以气壮山河;谈个人创造,则人多嗫嚅。谈弘扬国学,则儒家至上,伦常为重;余皆次之,或不足道,大有独尊儒术之势。何以故?皆“属性化自我”湮没、掩盖“个体性自我”之流弊也。
心理学家朱滢先生通过调查指出:“东方亚洲文化培育了互依型的自我,而西方文化培育了独立型的自我。中国人更依赖于别人的观点,而英美人依赖自己的观点。”难怪中国人总爱听从外在权威和权势的意见,而不敢见由己出。
当今之中国正强调发展科学,而科学以“主体一客体”式的思维方式为基础,以发挥个体性自我的主体性为前提。中国传统的“互依型自我”缺乏西方人所讲的对宇宙自然之必然性的依赖,因而不重理性思维,不重自然科学。如果一味强调,一味把“个体性自我”湮没于“属性化自我”之中,以依赖社会群体、依赖他人为至上原则,则必然抹杀个人的独立创造性,即使在科学上也能做出某些成绩,但不可能有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成就。我们不能笼统地反对集体主义,但我以为集体主义只能是发挥自我创造性的一种补充,绝不能沦为颂扬集体领导人物的工具。然而,我国的现实似乎就是集体主义抑制了个人的独立创造性。我国科学上出现不了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巨人,其在此。
把“个体性自我”从社会群体中突显出来,也是发扬民主、尊重基本人权和平等自由的前提。人生而在权利方面平等自由,也就是说人皆有独立的个体性自我。一味强调“属性化自我”,依赖群体,依赖他人,抑制“个体性自我”,抹杀自我的独立性和个性,用普遍性抑制差异性,只准说相同的话,听不进不同的声音,这种自我观必然成为发扬民主、维护人权的障碍,甚至变成专制主义的理论依据。
清代画家松年说:“吾辈处事,不可一事有我,唯作书画,必须处处有我。我者何?独成一家之谓也。”处世待人,的确要有儒家所讲的“仁”德之公心,“不可一事有我”,这里的“有我”,私心之谓也。但作画之类的审美意识,则“必须处处有我”,这里的“有我”,独立的个体性自我之谓也。实际上,松年所讲的在“处世”方面“不可一事有我”,如果这里的“我”不是指私心,而是指个体性自我,则“处世”也“必须处处有我”。因为只有“个体性自我”才是从社会群体中显现出来的自我,因而也是超越了世俗功利关系的自我,这种自我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所说的“童心”和“真心”,吾辈若能处处以“童心”“真心”待人“处世”,重义轻利,尊重他人的个性和独立性,那该是一副多么美妙的“和而不同”的局面啊!
其实,如前所述,科学家也需要“有我”,道德意识和政治意识,也需要“有我”。西方文字,“我”字大写,中国人则爱自称“鄙人”,在世界文化发展的洪流中,我们中国人也该改变一下老传统,在世界文化史上堂堂正正地写上一个大写的“我“字,做一个大写的人。
【小题1】文章中“互依型自我”的人有哪些表现?
【小题2】请简要归纳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做一个大写的人”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