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河之水

赵丽宏

①“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的诗句并不是凭空杜撰。在黄河的上游,我看到了从蓝天和白云中流下来的黄河。那是一条碧波荡漾的大河,能看到水底下的卵石,看到在清澈的流水中嬉戏的小鱼。世界上的江河,原本都这样清澈。

②在西北的黄土高原,黄河变得浑浊,浑浊得像一条泥浆河,像一条桀骜不驯的黄龙。面对这浊浪滚滚的黄河,我并没有觉得它受到了污染,我想,这是流水和高山大地亲热的结果,是天作之合,是自然。大自然在亿万年的运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规律,我们没有理由责备自然。

③在兰州,我站在那座有名的大铁桥上,俯瞰在桥下奔流的滔滔黄河,河水打着漩涡,像万马咆哮,奔向它们向往的既定目标。就在我默默凝视黄河的时候,站在我身边的一个穿着时髦的女郎随手把一个可口可乐罐扔进了黄河。我吃了一惊,下意识地问:“你怎么能这样乱扔?”女郎朝我一笑,答道:“这么脏的河水,有什么关系!”那个红色的可乐罐在黄色浊浪中冒了几下,就不见了踪影。

④在黄河边,每天有多少人把手中的废物随手扔进黄河?

⑤黄河流到甘肃临夏境内时,水势稍稍变得平缓。因为,再往下游,就是刘家峡水库,水库大坝把汹涌的河水拦住了。在这里,我坐游船去看黄河边的炳灵寺石窟。黄水在船舷边翻卷,涛声惊心动魄,两岸峰峦千奇百怪,像无数奇妙的雕塑排列在岸边。这些雕塑,是黄河的杰作,是流水冲击山峦的结果。热情的船主用黄河鲤鱼招待我,在甲板上,我们吃鲤鱼肉,喝鲤鱼汤当然还有酒和饮料。几个年轻的船员很豪爽,几乎能一口气喝完一瓶啤酒。喝完酒之后的动作使我吃惊:他们一甩手,就把酒瓶扔进了黄河。当然,那些装饮料的瓶瓶罐罐,也无一例外,统统被扔进了黄河。他们的动作,自然得就像随便撩一下头发搓一下手掌,这样的动作,已经成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如果我大惊小怪地对他们的这种习惯表示惊愕,大概会被他们嗤笑。不过,我还是表示了我的看法。我喝完了一罐饮料,船员们把他们的瓶子扔进黄河时,我一直把空罐捏在手里。一个船员来收我的空罐时,我告诉他,我要把空罐带上岸去。船员惊奇地问我为什么。我说:“我不能污染黄河。”船员以为我说笑话,一边把手里的瓶子扔下船,一边哈哈大笑着走开了。

⑥我看着手中的空铁罐,生不出一丝一毫幽默感。再看身边的黄河,只见黄浪滔滔,似乎所有一切都会被它席卷而去,留不下任何痕迹。

⑦看完炳灵寺石窟,坐二艘快艇去刘家峡大坝。快艇驶近库区时,河面越来越宽阔,水流越来越平缓,河水也由黄转绿,越来越清。进入库区后,只见天蓝水绿,风平浪静,快艇滑行在碧波粼粼的水面上,那条浊浪汹涌的黄河彻底消失了,河水变得像它的上游一般清澈。当水平线上出现刘家峡水电站巍峨的大坝时,我突然发现,绿色的水面上有一线黑色迎面而来,就像是天上的一大片乌云,罩住了碧绿的水面。这是什么?等快艇驶近,真相便大白了:原来,这正是人们一路往黄河中抛撒的污物,它们汇聚在这里,浮在水面上,黏稠乌黑,壅集着人间的污秽,散发着臭气。在这片乌云中,有空铁罐空酒瓶,还有那些永远也不会腐烂的塑料盒塑料袋……在它们的覆盖之下,任何流水都不再有清澈可言。我不知道,当这片乌云涌进水电站时,会出现怎样的景象。人类破坏自然,必定会遭到惩罚,此刻,这可怕的报应已经展现在我的眼前。

⑧面对黄河中的这片乌云,我的心情沉重。黄河啊,你是中国人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大自然恩赐予我们的伟大杰作,而你的子孙竞把你当成了垃圾箱!惭愧!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清澈的黄河起笔,从黄河水的变化和人们的行为两方面作了细致形象的描述,最后表达了作者面对聚集污秽、散发臭气的母亲河的沉重心情。
B.他们的动作,自然得就像随便撩一下头发搓一下手掌”,作者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地突出了人们乱扔垃圾的行为已经成了习惯。
C.开头两段分别写了黄河源头河水的壮阔清澈和黄河在黄土高原的自然浑浊,突出了黄河的自然状态,引出本文话题,与下文黄河被污染形成强烈对比。
D.文章③、⑦段作者主要写了黄河由清澈变成浑黄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不重视环境保护,随便乱扔垃圾,而使黄河受到严重污染。
E.文章结尾卒章显志,表现了黄河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人们把黄河当成垃圾箱的惭愧之情,这样既照应了文章开头,又使文章具有首尾圆合的特点。
【小题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船员惊奇地问我为什么。
(2)似乎所有一切都会被它席卷而去,留不下任何痕迹。
【小题3】文章是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黄河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7 05:0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暮 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时段。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
美优别墅的业主,房子都不小,院子也挺深。有一天,她的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大声叫了她“奶奶”!她勉强笑着答应着,心中却是一惊:难道她真的成了奶奶?她的儿子、孙女是保姆一手带大的,为了爱惜容颜,保证睡眠,她没为孩子熬过一次夜。后来她又有了孙女,她更没给孙女哪怕是象征性地换过一次纸尿裤。
她在十年前就提早退休了。同事们以为她要去自家的公司,她没这么做。她不想在家族企业里混,去了地产界的女友开办的一间农民工子弟学校做事。
早晨醒来她奔进卫生间,惊恐地看见镜子里有一张旧报纸似的脸。黑眼圈,法令纹,起皱的鼻梁,爆着白皮的嘴唇。她意识到这是严重睡眠不足,她缺觉了。女人是不能缺觉的,所有的事都必须首先让位给她的睡眠。于是她不再去那学校。她爱孩子,更爱自己的脸。她恢复了以往的生活和健身,在黄昏里走路。
她走上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拖着一把平头铁锨的老头和她齐头并进。她知道这是哪家施工队的工人,刚收工或者正要赶往哪个工地。到了丁字路口,老头果然拐向左边。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疑惑地看着迎面而来的这人,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耳边又响起一路上“老头”那粗砺的吼痰声,便更加难以承认刚才她一路的错判或者错认,她固执地想着自己的错认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假如生活的希望在于能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生活的残忍也在于能够让不可能居然成为可能。这是一位励志作家在那间新工人子弟学校给孩子们演讲时说过的两句话,现在她差不多一字不落地想起了那作家的话,只不过把第一句和第二句的顺序颠倒了一下。
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他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只不过,刚才跳跃在两人手中那小火把似的胡萝卜,转瞬之间已经缩得很短,好似教师站在黑板跟前握在手中的半截粉笔。就这么一小会儿,火柴点烟似的一小会儿。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内心变得踏实起来。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摘编自《作家》,2013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女主人公一直以为的“老头”竟然是个老太太,前后反差造成很强的艺术效果,使小说情节精彩奇妙,虽与生活实际不符,却又引人深思。
B.小说描写母子吃胡萝卜的情景,“拍打拍打”“蹭蹭”“掏出”“递给”,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动作细节,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的爽朗和舐犊情深。
C.“早晨醒来她奔进卫生间,惊恐地看见镜子里有一张旧报纸似的脸”,运用比喻手法,刻画出女主人公暗淡无光、皱巴巴的脸,形象可感。
D.小说以简约的文字交代女主人公的过往,交代她的身份,写了她退休后的工作;运用白描手法呈现平凡无华的小人物和日常生活场景,朴素简练。
【小题2】小说中的住在美优别墅的女主人公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写女主人公昕到鼓声,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意图?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设计的日常
朱 锷
九年前,我在筹备“视觉语言丛书”的过程中,之所以选择原研哉,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后来我经过与他的详细交谈才了解到,原来他进入平面设计领域其实是一个偶然。他一直想从事建筑设计,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书法家。建筑世界的空间感与书法世界的文化感,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平面设计心存抗拒。
正如他在本书中提到的,在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在他看来,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
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这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
“设计到底是什么?”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作为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委员,原研哉以“无中生有”的理念为圭臬,凸现了“无”的力量。同时作为一名非常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他也把引导消费欲望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中国的经济正高速发展,经济的繁荣给设计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这种时候,能够听到原研哉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对设计工作的思考,无疑是正逢其时。这也与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
回国以后,我也一直在从事设计工作。设计是什么?当中国的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创意时代的到来已成为无法拒绝的现实,“设计”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到开头,回答一下这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我想这也正是《设计中的设计》一书真正意义所在。
设计在哪里?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我们穿戴着经过设计的衣、帽;生活在经过设计的房屋里,使用着设计过的各种日用品、电器等;在经过设计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设计的工具劳动着;就连我们漫步的街道也是经过设计的。我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想想我们曾经为之赞叹的那些古人留传下来的美丽器物吧,它们的巧夺天工令今人心驰神往,无法想象在那样一个时代如何会有这样的“设计”。但在当时,这也不过是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做的努力吧。生活是最残酷的淘洗,只有适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传,躲过漫长时日的侵袭。而艺术也好,文明也好,借着这些物质存在,才为我们所感知、认识、欣赏、继承。
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受世界的瞩目。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基准,他嘱咐日本人应该对此保持平静和内观,再造成熟文化。那么我们呢?仅仅是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争取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设计。当创意成为产业,当设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身为设计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冷静和谨慎呢?
“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引自(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朱锷译,山东人民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原研哉建立了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
B.本文开门见山,从“设计是什么”讲起,借助轻松愉悦的讲述方式和丰富生动的实例,和读者一同探讨了设计是什么的问题。
C.设计师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不是一种简单的技能和职业培训,而是建立在长期生活中偶然得到的灵感。
D.在与原研哉的作品对比中可见中国设计尚处在较为低级的起步状态,与日本的设计文化和理念相去甚远。
E. 艺术,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通过生活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生活中会有很多方面涉及设计,可以说生活离不开设计,而设计也是为生活服务的。
【小题2】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世界设计大师原研哉的主要设计理念。
【小题3】这篇文章语言准确、平实,结构严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文中“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是原研哉的名言。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根据这句话也可以推断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艺术家、数学家等),应该能够丰富文学(艺术、数学等)这一概念”,请举例说明这样推断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负重的河流 (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它包含了天地运行的玄机,实在是造物主经过缜密思考而决定的。
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一切来自其他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它也封闭着一切外部的讯息,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从一开始命定的悲剧就早已隐伏,悲苦的宿命也昭然若示,但这并能改变塔风景点木河的行动准则,作为一条优秀的河流,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甚至有些可怜;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被称为中国第一大内陆河流的塔里木河,却不能逃脱被沙漠吞噬的命运,河与沙做着坚韧而长久的厮搏。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闪着寒光像一刃冷兵器,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那柄寒光闪闪的利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它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英姿勃发,充满感性。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当地人称,胡杨生三百年,死了站立三百年,倒地不朽又三百年。这也许有点夸张,但却表达了人们对这种英雄树的崇敬,它也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精神象征,一种我产内心太缺少的东西。这不是一棵两棵,而大片大片的,宛若突然被缴械、剥去了军装的战俘,缺少秩序,给养不足,长途的跋涉和致命的征伐使他们衣衫褴褛。但是,它们似乎很有信心也很有骨气,尽管有的胳膊上缠着绷带,有的腋下拄着双拐,但没有一个瘫软在地。它们仍然是一个群体,军魂未散,如果让它们再穿上军装,手握枪柄,肯定又是一支锐不可挡的铁旅。
⑦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鱼一直是他们的主食,如果一次打捞得太多吃不了,就埋进灼烫的干沙脱水成鱼干,作为储备食品,这是多么浪漫而富庶的生活。
⑧但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让一个以水为生命的民族,在极干旱的沙漠里生存,这是一种怎样的残酷?这不仅是观念和思想上的一次巨大转变,更是肉体和生存上的再抉择。水给人的是智慧、豁达和幻想,而土地给人们的则是沉重,隐忍和务实,从水到到土,不仅是一次行为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生命本质的倒退,一次灵与肉的死灭。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无忧无虑,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是否曾经有太多的水,就要轮回到极度的干旱?是否从来不知道泪的滋味,就一定要尝尝盐碱的苦涩?
⑨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她是养育生命和文明的保姆,我们热爱河流,我们以塔里木河为荣耀,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惶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流到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小题1】文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阻隔:“阻”字书写的第一笔是“│(竖)”
B.纵横捭阖:捭,读作“bǎi”,意思为分开
C.赢弱:瘦弱
D.虚掷:“掷”读作“zhì”
【小题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写出了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B.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C.第⑦段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D.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小题3】第②段作者写到,“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她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结合上下文解释此处的“必要性”指什么?
【小题4】本文语言颇具表现力,请从第⑤段中选取一例,加以赏析。
【小题5】文章第⑥段写出了“胡杨树”怎样的特点?作者写胡杨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6】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序”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因整理文献、编辑文集而产生,经历了文集序、赋序到诗序的演变过程。从最早的诗序制作来看,主要是用散体文介绍有关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主旨,由于汉儒对《诗经》的研究,产生了《诗大序》、《诗小序》的重要文本,形成了最早的诗歌理论。因此,诗序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载体。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创作有悠久的传统,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诗歌史。唐代诗序在继承先唐诗序的基础上,又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在诗序中表现了较强的诗史观念。从诗序创作来看,唐代诗序展现出明显的诗歌发展线索,比如在初唐、盛唐时期出现较多的是赠别诗序以及宴会诗序,在诗序文体方面运用的是骈文形式。而到了中唐时期,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唐代诗序形式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了诗序散文体。这时期的唐代诗歌已经向说理、议论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诗歌散文体趋势,这说明诗歌实际创作的背后都有诗学理论的支撑。而到了晚唐,这个时期缺少核心文人,诗歌由原来的群聚赋诗相互酬唱的广阔社交空间,退缩到私人化的独抒性灵的情感空间,诗序的制作遂由赠别、饯别向酬赠唱和演化,追忆诗序、独特经历诗序(主要关注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大放光彩,诗序具有传奇小说的品质。这就是诗序本身显示的诗歌历史观念。
无论从作家阵容的强大方面,还是从经典作品的数量方面看,唐代乐府诗的创作是中国古代乐府诗创作的高峰。乐府诗自从诞生时候起,就严格遵循“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方法,强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乐府诗集在诗歌理论建设方面,拥有很大的成就。而与乐府诗有关的唐代诗序对我国诗歌理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贡献。比如卢照邻的《乐府杂诗序》,这篇骈体诗序回顾了乐府诗的发展历程。“言古兴者多以西汉为宗”,肯定了西汉之前颂诗的意义;“议今文者或用东朝为美”,对南朝的宫体诗歌有贬词。中唐之后,诗人从关怀现实人生和民生疾苦的角度,要求发扬乐府“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缘事而发”的精神,形成了著名的“新乐府”创作高潮,相应的其诗歌理论在一些重要的乐府诗序中有所表述。如皮日休《正乐府十篇并序》,这篇诗序强调乐府的“美”“刺”功能,反对“魏晋之侈丽,陈梁之浮艳”,倡导雅正传统,将“有可悲可惧者,时宣于咏歌”。
综上所述,从诗序及诗论的角度来看,我国唐代诗序是表述诗歌理论的重要载体。唐代将诗歌推入到一个黄金时代,空前繁荣的创作总是在一定的诗歌理论指导或影响下进行的,因此在诗序里阐述诗歌理论或创作的价值取向,追溯诗歌体裁的历史演变,总结诗歌在历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确定诗歌发展的格局或憧憬未来诗歌的总体艺术风貌,就成为一一种必然现象。如陈子昂在初唐末期对唐诗整体风貌的理论表述,中唐时期一大批现实主义诗人丰富并发展了乐府诗歌创作的理论等等,都对唐代诗歌理论作出了贡献。
(选自《论唐代诗序对文学理论的贡献》,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在古人整理文献、编辑文集的过程中,产生了“序”这种古老的文体。
B.我国唐代诗序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散体文的形式对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
C.唐代诗序诗史观念强,创作形式多样,晚唐时退缩到私人化的独抒性灵的情感空间。
D.作家阵容强大,经典作品数量多,唐代乐府诗的创作是中国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主要阐述了唐代诗序对诗歌理论的重大贡献。
B.文章第一段阐述了序的产生、演变及作用等,为下文论述唐代诗序的功用打基础。
C.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概括了唐代诗歌的发展线索,以此论证唐代诗歌的创作情况。
D.文章第三段进行论证时采用了引用论证及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唐代诗序可以看到诗歌的某些历史演变,也可以从中总结诗歌发展中的一些经验及教训,还可以看到诗歌发展的格局。
B.从《正乐府十篇并序》可以看出,皮日休反对侈丽浮艳的文风,主张坚持雅正的传统,提倡发扬抨击时弊的现实主义精神。
C.如果没有诗歌理论的指导或影响,唐代诗歌创作可能不会如此繁盛。我国唐代的诗序则是表述我国诗歌理论的重要载体。
D.乐府诗首创“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方法,为诗歌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