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天风中的母亲
苏 北
①仲秋天气好,又难得有一块整时间,于是准备回老家陪父母住几天。感觉中父母并没老去,其实他们已年迈。这次母亲住院了,在电话中对我们说:“你们直接到中医院,接我回去,我想回家洗一洗。”
②母亲总是用这种命令的口气同我们说话,让我们心中有小小的不快。可是母命不能违。咋办呢?自己的母亲嘛!
③父亲低着头,默默地走在前面。来到医院,母亲弯着腰,拄着一根棍子,以夸张的姿态挪到我们身边,像一位威严的首长,指挥我们收拾东西。我们哪有说“不”的分,一切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就是了。
④父亲不声不响,他只拎着自己的塑料茶杯,在前先走了。母亲并不说什么,弯下腰,一只手拎起两包东西,拿起棍子要走,我搀着母亲的另一只手,妻子跟在后面,要接婆婆的东西,婆婆一甩手,并不买账。
⑤回到家里,母亲就瘸着一条腿,拖过来拖过去——打水,捅开炉子,烧水,再打水——她要在院子中洗头。不一会儿,一大钢精锅的水就烧开了。母亲搬了个凳子,在门口坐下。之后就用棍子指挥,指来指去,叫我端水。
⑥我用一只大盆盛温水,端到院子中心,开始为母亲洗头。
⑦在秋风中,母亲的头发几乎掉光。在头顶心,白发夹裹着部分黑发纠缠在一起,可仔细用水冲洗后,那些黑发则稀疏得历历可数。一个人,就这样老去。母亲也不能例外。记得小时候,母亲有时会对我们说:那时候,她还小,庄上人见到她,总会说:“胡家这二丫头!这一头头发!发根都是红的!”
⑧可是这样的头发已让岁月从母亲头上捋去。我也不能清楚,岁月是如何将一个人变成了这样。记得母亲五十多岁的时候,她上街买菜,别人好心地叫她老太太,她却恼火。“她家一家子才是老太太呢!”母亲回到家里,摔下菜篮,还愤愤不平地说。
⑨可是之后不知道是哪一天,母亲再也不与人争辩了。别人不管怎么叫,她已无意去反驳,或者说,她已完全认可了。
我用毛巾将母亲的头发捋上去,母亲低着头,尽量贴近水盆。温水一遍又一遍流过母亲的头皮。母亲一声不吭,她支撑着,将头尽量低一些,好更接近水盆。
我还从没给母亲洗过头。作为儿子,这也是第一次。我这么深切地看清了母亲的头发。成人之后,也从来没和母亲这么亲近过。
洗完头,母亲坐在门口太阳底下,用梳子轻轻地将头发梳开,她要让秋风和秋阳将稀疏的头发晾干。她穿着一件红外套,在那里慢条斯理地梳着,我忽发奇想,便回屋里取出相机。跑到院子中心就对着母亲“咔嚓咔嚓”几下。我的本意是抓拍神态更自然的形象。可抓拍是需要机遇的,遇巧了才能在几十张里碰上一张满意的。可是没有想到,母亲对这种无准备的照相不感兴趣。她躲来躲去,用毛巾和梳子遮住脸,在那瞬间的变化中,母亲的形态上像个刘姥姥,而神态上却像个少女——恍惚中有了过去岁月的影子。我们忍不住大笑,母亲自己也笑。
母亲一辈子勤劳,工作在一种艰苦的环境里。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岁月里,母亲除了工作,必须对一个家庭负责。我曾听一位作家说过,他的母亲是记者,在家里十分强势。因为他的爸爸实在是太无生活能力,一个家庭最终是会有一个人站出来负责的。当一个女人在生活中承担起主要责任,她要对全家几口或十几口人的柴米油盐负责,她便再没有闲情去温柔和撒娇了。
母亲的一辈子中,大概也就是这个角色。可是现在母亲是彻底地老了,她虽然也会命令我们,可是一切最终是听我们的。即如明天,我们要带她去看一位老中医。即使没有效果,也要带母亲去。聊胜于无,对母亲也是一个安慰。
【小题1】第段中,为什么说母亲“形态上像个刘姥姥”,“神态上却像个少女”?
【小题2】赏析第⑩段。
【小题3】文中关于父亲的内容能否删去?试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写本文的用意是什么?对本文你有哪些感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3 10:02: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碗匠和他的碗

周天红

烂泥田,一个村子最响亮的事儿就是烧碗了。烂泥田村子口一大块田,那泥巴,扶墙抹墙不行,真的是烂得扶不上墙了。栽秧种谷也不行,栽了秧,不走根,反倒要烂根,没得收成。那泥巴,就适合做碗烧碗。

八爷是村子里最好的碗匠。八爷拿捏碗坯子,那是村子里最快的。小半个下午就能做出五六十个呢,就是村子对门成天牛皮吹得哄哄响的刘老大,忙得汗水长流也没比过八爷。八爷烧出的碗,那更是一绝。造型、釉色、图案,那都是没得挑。能在碗边碗底上搞出花花草草,有鱼有鸟,有人物有动物,买主点着要什么他就能给你烧制出什么。做大寿的能给你烧出老寿星图,结婚办喜事儿的能在上面烧出鸳鸯,那些图案活灵活现,逼真得惊人。有的人端起碗吃饭时,都只顾着欣赏,翻来翻去地看,碗里的东西流洒了全然不知道。

八爷烧碗的手艺,那是跟着他师傅学的,足足学了三年,他师傅才把最关键那点儿真本事传给了他。师傅传授真本事时,只给八爷提了一个要求:留在他身边!师傅对八爷说,我一辈子教了数不清的徒弟,学了手艺,都跑出去闯荡了,没有一个能留下来的。

八爷说话算话,一直留在师傅身边,烧碗。直到师傅去世,他都没有离开过烂泥田。八爷学到了烧碗的真本事,那手艺真是做精了。在烂泥田方圆三四十里地界,你要说到碗匠八爷,没有人不知道的。做大寿的要找他,娶媳妇嫁女的要找他,修房造屋贺喜事儿的要找他,找他烧碗做个纪念呗。外出送货的货车司机要找他,卖碗送碗的客商老板要找他,玩古玩收藏老玩意儿的也要进山找他。八爷的手艺活儿呀,在县城里的大半条街都是抢手货。

八爷也不讲究。无论是进门上货的、收藏老玩意的,还是专门进屋看热闹的,八爷准抽出时间,把烧碗识货的道理和方法一五一十地给你介绍个明白,最后还问上一句,懂了没有?如果你摆脑壳说没听懂,他会继续给你说道说道,直到让你听真了为止。八爷这热情,生意当然好做了。

八爷制碗烧碗的手艺是一绝,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的,每天上门进货的客商络绎不绝。这些年下来,八爷的房屋都翻新三回了,可他家里自己用的碗却还是老样子。

八爷家的碗也是一大特色,没一个好碗,要么是歪的,要么是缺的,要么是花样图案烧残了的,全是歪瓜裂枣的残存货。碗匠家里用烂碗怪碗,是八爷用不起好碗吗?不是,成天满屋满仓库都是上等的好碗呢,随便用都没问题;是八爷缺心眼儿吗?不会哟,单凭他制碗烧碗的手艺,就知道他是个一等一的聪明人;是八爷脾气怪吗?肯定不是,你看有人进门,不管晴天阴天还是雨天,八爷都是一脸的笑呢。

这是个什么道理呢?烧碗的同行不明白,村里人不明白,来进货买碗的人不明白,就是八爷家的二娃也不明白。

二娃是什么人哟,走州下府,啥子事情没见过。这些年,二娃靠着倒腾他老爹八爷烧的碗,那是发财了,在县城里有五间门市一个大仓库,小轿车都换了好几辆,不是八爷吼着,差点把老婆都换了。二娃是村子里第一个去过首都北京的。就单是他在人民大会堂广场前照的那张相片拿回村子,一整个村子的人围着看了半下午还舍不得离去,直到天发黑,人才小步小步地散了。多大个事儿呀,进个京城,村里人念谈了大半年。

八爷家吃饭喝酒用的那些怪头怪脑的碗,那也是村里人的大事儿,没有人不念谈的。

八爷说,二娃呀,你不懂?你真不懂?

二娃摇摇头。

八爷端起那歪边子的酒碗,喝了一大口酒,说,二娃呀,你看看这个碗,要不是它是个歪边子的残缺货,它还能是我的酒碗?八年了,还是我的酒碗。

二娃听了老爹的话,好像更糊涂了。

八爷看了二娃一眼,继续说,碗匠手里的好碗,最终都不是自己的,留不住呀。就像你和你哥。你哥虽然老实甚至有点笨,可他就像一个我烧坏了的碗,能留在我身边呀。你从小聪明,是只好碗,可你成天在外漂来荡去的,有个大事儿小事儿的,我能靠得上你?

二娃这下听明白了,一屁股坐在屋前的门槛上,半天站不起身来。

这一下子,二娃清楚地记起,自己已经两年三个月零五天没有回家了。

(选自《天池》)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介绍烂泥田村泥巴的特点,扶不上墙,也不能栽秧种谷,但是适合做碗烧碗,这也为后文八爷能烧出好碗作铺垫。
B.八爷答应师傅留下来,最终师傅才把最关键的真本事传给他,八爷才学得一手做碗烧碗的好手艺,而其他徒弟并没有学到真本事。
C.为什么八爷家用的没有一个好碗?没有人知道答案,“就是八爷家的二娃也不明白”,作者以此引出下面关于二娃的介绍。
D.八爷借碗说理,烧坏了的碗还可以拿来喝酒,好碗最终留不住,就像孩子,有出息的在外面忙活,看起来笨点儿的却能留在身边。
【小题2】文中的八爷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后半部分对二娃的详细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同类题2

(典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轮渡复七律直言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多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礼制国家的形成

①汉朝被称为“礼制国家”,荀子的礼治论对此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司马迁《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汉朝建立后第五年,由于国家的创立者刘邦本身 并非出身自王公贵族阶级,年轻时没有机会参与任何战国国家或秦朝的朝廷仪式,又因嫌厌 繁琐的法规,刚成立的汉朝在皇帝出席的场合,也缺乏适当的国家仪礼。再加上汉朝的诸 侯、廷臣,大多数都以战功出身,他们也不知该如何在朝廷内举动进退。因此,每逢朝廷群 臣聚会,他们常出现“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丑态。

③刘邦越来越厌恶朝廷的无秩序状态,此时原为秦臣,后来投降刘邦的儒者叔孙通,察 觉到刘邦受不了这样的状态,遂建议刘邦:以长乐宫落成的纪念仪式为机会,建立严格的朝 廷礼仪。刘邦答应了。于是,叔孙通在他一百多位门人之外,还征求鲁国三十位儒生,为刘 邦准备一场壮观又严肃的礼仪。到了当天,在整场礼仪进行的严肃气氛中,“自诸侯王以下 莫不振恐肃敬”。一些仍然闹事的大臣立刻被御史拉走离场。如此,诸臣“竟朝置酒,无敢 谨哗失礼者”。

④典礼结束之后,刘邦在喜悦之际不禁喊出:“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刘邦原来 痛恨儒者,然而此次机会却完全改变了刘邦对儒学的看法。 ,借着此次机会,刘邦 完全体会到能否建立“礼制”,将会是稳固汉朝皇权之关键。此时也注定了汉朝儒学“国教 化”的命运。“礼制国家”的蓝图并非叔孙通发明的。

⑤那么,这个蓝图的制作人又是谁呢?

⑥从叔孙通的时代过了七八十年,在司马迁写《史记》时,他阐述统治天下的八种纲 要。这八种大纲按顺序分别为“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 准”。“礼”被安排为其首,显然便代表在司马迁的脑海里,“礼”就是汉朝之存续与建立 最需要的一种原理。甚至如其开头所宣扬,认为“礼”为“宰制万物,役使群众”的“美 德”,“礼”不但是每个人个体生存的最高规范,同时也是将秩序与安宁带给整体生物世界 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原理。这应该是司马迁将“礼”列为八纲之首的原因。

⑦在司马迁的思考中,“礼”具体的功能是什么呢?《史记》“八书”的“礼书”,首 段赞扬“礼”的重要,第二段叙述礼制从战国时期到现在(即汉武帝)的整个过程。接着, 以剩下三分之二的篇幅,说明“礼”的意义与内容,而这部分的论述竟几乎都可在《荀子》 中找到。事实上,在没有直接摘录《荀子》的前面三分之一的内容中,若我们考虑第二段所 叙的,从秦朝到汉朝历代皇帝间礼制的演变是荀子逝世之后发生的事,再扣除整篇前后有一 些司马迁本人对“礼”的重要性发的感叹,司马迁关于“礼”功用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依《荀

子》的内容写成。如果《史记·礼书》中的内容能代表汉朝礼制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可以 进而推论: 。

⑧由于汉朝逐步引进礼制,后来的王朝也仿效汉制,故礼制奠定了中国社会和国家运作 方式的基础,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不仅如此,荀子礼治论具备超过“一王朝”“一国家”的 框架视野,涵盖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生存方式,这让“礼”的重要性不因汉朝的消失而减 缩,反而让中国知识分子透过不同的礼制论重新表述“礼”的重要性。只是荀子在此方面的 莫大贡献被逐渐遗忘了。

【小题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2】第③段叙述叔孙通的建议及落实情形,对此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意识到秩序对统治的重要,因而采纳了叔孙通的建议。
B.前朝儒生叔孙通深通国家仪礼,帮助刘邦初步确立了礼制。
C.叔孙通用仪式规范群臣的进退举止,进而规范其社会行为。
D.庄严典礼震慑了饮酒争功的群臣,全面阻止了他们的叛乱。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④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A.确切地说
B.退一步说
C.也就是说
D.总的来说
【小题4】第⑦段末尾“推论”的内容是
【小题5】对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收束全文,强调荀子礼治思想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深远影响。
B.感叹荀子礼治论方面贡献被人遗忘,呼唤建立现代礼制社会。
C.呼应首段,突出荀子礼治论对汉代建立“礼制国家”的意义。
D.统摄前文,得出荀子礼治论具有超越国家和时代作用的结论。
【小题6】分析本文各部分间的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翔“飞人”:迟到的谢幕
(1)挥挥手难说再见。就在刘翔确认彻底告别职业生涯的前几天,翔飞人吐露心声:“我只是觉得该退了,自己努力过了,早晚,是要和大家说再见的……”现在,他要选择做回一个普通人,或许,这是一个男人从青涩到成熟、从纠结到坦然的最好的结局。然而,这却是一场迟来的告别。作为中国田径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3年前,甚至是7年前他完全可以潇洒离开,如今,距离伦敦奥运会的退赛,又过了整整900多天。
(2)早在6年前,“刘翔退赛”被媒体列为1998至2008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瞬间,因为那个瞬间的直播收视率直逼CCTV历史最高点。偌大的鸟巢,9万人顿时陷入沉寂。退赛前,刘翔是国人瞩目的偶像,他在雅典奥运会获得了中国男子田径首枚金牌,并在世锦赛上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尘封了13年的世界纪录,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刘翔退赛”如平地惊雷,此后短短1小时内,单条新闻在新浪的评论就超过了5万条。4年后的伦敦,刘翔再次退赛,他再次成为了媒体追踪的目标,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3)近几年,刘翔退役的消息不时传出,不过最终都被证实是误传。事实上,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刘翔始终纠结于退役与否的问题。几度赴美治疗,虽然让刘翔的跟腱得到了一些康复,但有过跟腱撕裂,手术后再撕裂这样反复出现的严重伤病,对于十分依赖于跟腱的跨栏运动员来说是致命的。刘翔的前队医、美国运动康复专家艾迪•兰吉曾经在伦敦奥运会后做过诊断:刘翔今后最快只能跑到13秒50.他已无力重返巅峰。不管你愿不愿意,竞技体育就是这般严酷无情。
4)必须承认,翔“飞人”的诞生是举国体制的优势。无论在中国校园还是社会,田径运动属于一片荒漠,真正好的苗子只能在很小的时候被挖掘,沿着少体校、地方体工队乃至国家队的轨迹成长。这就是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将大量的资源用在个别体育精英的培养上。刘翔很小就进入少体校,他的竞技轨迹只有一次变奏,就是被孙海平教练发现从跳高改练跨栏,从此他成为了中国体育的“天之骄子”。
(5)然而,得益于体制优势的刘翔恰恰受困于体制。有评论者指出,刘翔既然在体制之内,就不可能摆脱来自上面,来自有些外行的耳提面命,他就不可能简单纯粹地为自己去跑,他需要肩负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使命。
(6)中国田径跑道上的男子世界冠军太稀缺了,中国受众对于荣誉的饥渴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这是任何赞助商不可能拒绝的诱惑,对于能分别分走15%和20%商业利益的田管中心和地方体育局,同样也不例外。事实证明,作为中国田径史上最耀眼的明星,翔飞人的确成为了中国田径的摇钱树。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强势复出后,身价再涨,一共有运动品牌、电脑、银行、饮料、汽车、服饰、地产等17个大品牌的合同,总价值达到10亿元。曾有媒体用“刘翔身上不仅有伤,更重要的还有商”来解读刘翔为何迟迟没有退役。
(7)如今近两个奥运周期过去了,据刘翔团队成员透露,之前的合同已陆续到期,去年刘翔没有签下任何商业代言。这意味着刘翔沉重的商业“使命”已完成,他也终于可以“退役”了。
(8)刘翔可以说是中国体育“传播激情火种”的传奇人物,让中国田径尤其是男子跑道项目在漫漫黑夜跳跃起希望的火苗。遗憾的是他最终却成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9)曾经的刘翔给人留下的印象不但意志坚强,阳光豁达,而且极重感情,知恩图报。这些年,不管是对家人、对师傅,还是对地方体育局、对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都常怀感恩之心,非常听话。体育评论员麦卡指出,刘翔把正式退役的时机选定在绝大多数赞助合同到期之后,与其说是怕赔钱,不如说是不想给领导添麻烦。据刘翔密友透露,在赛场之外,他其实不是一个有很多野心的人。钱当然是好东西,刘翔也确实赚了很多钱,但他的最大目标,始终都是在跑道上证明自己,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之后,刘翔憋着一口气,在上海莘庄数年如一日地枯燥练习,绝不只是金钱就能够推动的。
(10)跨栏是一个很单调枯燥的项目。姚明和他的火箭队输了一场球,你还能期待两天之后他们卷土重来,然而刘翔却不能失败。近7年来,关于他的各种评论,灰色的黑色的负面的谩骂的议论真是太多了,倘若堆积起来,足够压垮这个年轻人。
(11)曾经的刘翔是多么阳光。只要能够摘下有色眼镜,那么你一定会记起刘翔的笑容。他从来都自信自强,他会说“我是最好的”、“谁说黄种人不能拿奥运田径冠军”这样大长士气的话。其实,刘翔的笑容背后不仅仅是一种坚定,他在无形之中被我们加上了更多的额外砝码。在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情怀。我们总是希望有一个载体可以帮我们背上沉重的期望和尊严。
(12)也许,正是因为那两次“意外退役”,让刘翔的命运变得无比悲怆。于是很多人开始质疑刘翔,或许,奥运会上的“苦情戏”让他有了“演员”的称谓;或许,“挡箭牌”的需要,使刘翔总喜欢跟外界开玩笑、捉迷藏。从而,这也使其一举一动经常与外界的预期发生错位。这样的错位让刘翔给外界既带来惊喜,也带来惊愕和争议。
(13)如今,在刘翔宣布退役的那一刻,一切压力和争议终于可以在转身之间随风而去了。听说,刘翔退役后将很快与爱妻补办婚礼,随后会和姚明一样,要去念经济学,全力规划全新的未来。正如姚明和李娜的退役,没有让他们的传奇终结一样,退役后的刘翔,也许会很快完成从体育界到其他领域的转身。
(选自《新民周刊》2015年4月9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只是觉得该退了,自己努力过了,早晚,是要和大家说再见的……”表现了刘翔确认退役前留恋、不甘却又不得不选择退役的复杂心境,他希望自己的退役能被人们理解。
B.内心的不甘、不可回避的伤病,转身何处去,是刘翔萌生退意却又迟迟没有退役的自身因素。
C.刘翔的成功,既是自身条件和努力的结果,也得益于中国的举国体制:他的被挖掘,运动项目的改变,训练和康复质量的保障,都体现了国家对体育精英的重点培育。
D.第(9)段和第(11)段开头的“曾经”意味深长。既表达了作者对奥运退赛后在舆论压力下刘翔精神和品格质变的惋惜,也暗含了作者对舆论误解刘翔的不满。
E. 本文以分析刘翔“迟到的谢幕”的主客观原因为重点,真实再现了名人刘翔背负的责任与压力,遭受的身心痛苦,表达了作者对刘翔的理解、尊重与祝福。
【小题2】刘翔在3年前(2012年),甚至是7年前他完全可以潇洒离开,可直到2015年才正式退役,有哪些原因?
【小题3】文章第二段介绍刘翔退赛产生的反响,有何作用?
【小题4】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悲剧人物。他从太阳神那里盗来火种送给人类,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他因此被宙斯绑在高加索山,每日忍受风吹日晒和鹫鹰啄食。文中,作者称刘翔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你认为恰当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一)阅读下则说明文,完成下列小题。

语文学习要下苦功夫

①任何学问都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学习语文,同样非下苦功夫不可。

②俗话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语文学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单靠按部就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③鲁迅在学生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日记,手熟笔巧,为我们留下了大约1000万字的宝贵财富,从而成为文学大师,一代风范。

④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风格,并能背诵海涅、歌德的许多诗句,因此讲话、写作便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⑤毛主席求学时,每读一本书总是开动脑筋,细推深究,圈点批注。因此他的文章常有真知灼见,而被同学们传诵。

⑥至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类的写作佳话,更不胜枚举。

⑦显然,大凡善于运用语文工具的人,无不经过一番苦苦磨练。谁怕下苦功,谁就学不好语文。

⑧所谓下苦功,就是要乐于“自找苦吃”。一要苦阅读,博览群书,早读夜诵。二要苦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甲)。三要苦思考。摄取生活素材,识别书中的真伪优劣,消化语文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得苦思熟虑。末了,还要苦修改,(乙)。基础差的,不要自暴自弃;基础好的,更应精益求精。总之,要掌握语文知识就得苦学,也就是要苦读、苦练、苦思、苦改。当然,“苦学”决非“蛮学”,必须讲究科学方法,探求语文的规律才行。

⑨谁不想让自己的语文学习园地里硕果满枝呢?那就让我们铭记毛主席的教诲吧:“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习的,非下苦功不可。”

1. 下面两句话是从文中(甲)、(乙)两处摘出来的,如果要归还原处,(甲)处应填__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__。
A.抱着"新诗千改姑心安"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作文和练习。
B.齐白石作画,“不叫一日闲过”,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 文章第⑥段在论证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结尾引用毛主席的教诲,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