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乡的炊烟
周成新
炊烟是一根绳子,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清晨,炊烟是起床的号角。我用它唤醒了整个村子。放水,烧火,下面条。临走时,我轻推父母的房门,告诉他们,我走了,锅里的面半掩着,起床后可不要忘了再热下。随后,父母起床了,邻居起床了,整个村子全都醒了。
中午,炊烟是回家的小憩。走在放学路上,我远远就能看见自家的炊烟。一阵一阵地突突直冒,袅袅升起。饭菜香吊起了我的食欲,紧接着便是一顿最美好的畅想。饱餐之后,大家又开始各奔东西,忙里忙外。
傍晚,炊烟是劳累的归宿。我漫不经心走在回家的路上,田埂上、码头边、小路旁,乡亲们收起锄头、钉耙、扁担,一个个全都拖着疲惫回到家中。放下农具、放下书包,换下衣服、拾掇零碎。然后,一家人围在桌前,踏实地吃着,美美地聊着。不怕时间,不怕催促,有时很晚,有时深夜。最后上床睡个安稳。
风中的炊烟是个姑娘,一位、两位,一群、两群,相约着、簇拥着,腾空而跃,妖娆地舞弄身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无论走到哪,你都能看到她的美。她从不害羞,从不遮脸,只要你愿意,何时何处都能见着她的舞。
雨中的炊烟是个勇士,柔弱中带着刚强,柔嫩中带着坚硬。不怕细绵拉拢,不怕豆粒敲打,不怕倾盆肆虐。他用坚强去迎接生命的每一刻,释放自己的温暖和热血。他用微笑去接纳无情的每一次,敞开自己的宽容和大度。拥雨入怀,化作薄雾,将整个村子罩住。最后,在空中徘徊,飘入空中,形成一处醉美的仙境。
雪中的炊烟是位母亲。寒冷裹不住她的热情,积雪挡不住她的柔嫩。她的爱一点一点地从灶膛升起,冲出烟囱,冲破屋顶。积雪再厚也把持不住内心的感动,慢慢地一点一滴开始融化,最终化作泪水顺着屋檐快速流淌。很快,整个屋顶又恢复了往日。
乡下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很长很长,凸出屋顶的或方或圆的烟囱。为了应对下雨,有的还会用瓦片、砖头或是铁皮斗笠半遮着。
农村的孩子放学或放假都要烧饭,尤其是放假。几个小伙伴玩在一起,功课在一起,烧饭也在一起。灶膛里的火越旺,炊烟就越大。大家常喜欢一边烧火,一边急跑到屋外去看炊烟。大家相互约定,比比谁家的烟冒得多、冒得长、冒得久。谁冒得早,谁就勤快。谁冒得久,谁家的饭菜就多。谁冒得浓,谁添加的柴火就多。炊烟结束后,大家又聚在一起玩耍。等待父母回来吃饭。小学至初中阶段,我曾很长一段时间在家烧饭。炊烟成了我的伙伴。每次看到它,我总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不同的柴火烧出的烟也不同。白的、灰的、青的,甚至还有黑的。稀饭、米饭、面条,炒菜、馒头、熬汤。不同的伙食,不同的柴火,不同的炊烟。
离家上学之后,我见炊烟的机会少了。只有在放假時候,我才能与它相伴。再后来,工作了,我再也难以见它。只有在每次回家的时候,我才能看见它,看见灶膛边坐着的父母或是祖母。
如今,家里的灶膛还在,可是祖母没了,炊烟没了。每次回家,我都要登上二楼的阳台。看自家的烟囱,邻居的烟囱,甚至全村的烟囱。烟囱一个个巍然耸立,可怎么也却冒不出烟来。我知道,有时它仅是一个摆设,只有在腊月或是红白喜事的时候,它才会自豪地高昂头颅,仰天长啸。而那时,我却也很难见它。
长期在外,我一直都很庆幸我所生长的那个小村还在。小村里的民房还在,厨房还在,烟囱还在。虽然难见几次炊烟,但我却还是十分开心。因为,只要它在。我对故乡就会有种思念。而这种思念,则更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化用了余光中的诗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巧妙点题,并引发了下文思念故乡的情思。
B.文中把“炊烟”比作“姑娘”“勇士”“母亲”等,想象丰富,形象表现出炊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坚强的精神、爱的温暖,引人遐思。
C.文中写“我”和小伙伴们放假帮助家里烧饭以及比炊烟的内容,既表现了“我”对炊烟的喜爱,也表现了农村孩子生活的单调、乏味。
D.“灶膛还在, 可是祖母没了,炊烟没了”与前文“灶膛边坐着的父母或是祖母”“比比谁家的烟冒得多”形成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
【小题2】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小题3】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中划线句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1 06:0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99+1=?
危机管理:剑尖上跳芭蕾
1996年,湖南一个名叫陈伯顺的老人死了,据说是因为喝了三株口服液全身溃烂而亡。不久之后,当年的中国保健第一品牌“三株”轰然倒地。虽然3年后,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还了“三株”一个清白,但是吴炳新和他的“三株”已经成了明日黄花。从此,中国企业开始接触一个新名词:危机管理。
11月25日,“第二届现代企业危机管理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负责人,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危机管理专家、公关传播专家以及中外企业负责人近150人与会。他们的言词之间闪烁的都是“如何在危险中找机遇”“如何在剑尖上跳芭蕾”。
有人曾这样形容中国的企业成长:“涨潮的时候,看起来所有的人都在游泳;一旦退潮,谁没穿衣服便一目了然。”
由于人们对公开、透明的要求越来越高,不管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都将逐渐彻底暴露在公众维权意识以及媒体传播力度和广度空前提高,企业将面临更多的突发事件,舆论压力的考验。正如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长李道豫所说,“危机事件越来越成为媒体和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提高危机意识、加强危机管理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
“99+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刘铁民说等于0:“百分之一的失误会造成百分之百的失败!”危机管理就是要解决“1”的问题。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薛澜把重大危机事件分成5类:一类是重大自然灾害;第二类是生物灾害,像流行病等;第三类是各种事故;第四种是严重的经济失范;最后一种是各种类型的社会冲突。
如何提高领导者危机管理能力?薛澜说,第一是预防,第二是识别,第三是管理,第四是总结。
薛澜说,危机的发生就像人的生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预防危机是通过改变行为与建立机制尽量消解危机产生的土壤。很多企业宁愿等到真正的危机发生了,轰轰烈烈地去救火救援,也不愿意事前建立一个组织,进行风险评估,从而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更不愿意设立合理的奖惩,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刘铁民则认为风险处理机制非常必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建立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不应该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文件,它是一个科学体系,包括职能分配、科学系统、应急方案,直到最后的结果。
危机发生后,往往会朝着企业不期望的方向发展,很多企业本能地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加以处理,搪塞缄默,甚或欺诈蒙骗。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说,中国的不少企业发生危机后,对自己的责任是“黑不提、白不提”,这就给企业有空子可钻。他举例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爆竹炸瞎了一个男孩的眼睛,最后赔偿9万美元,企业倒闭;而在同一时间,中国因为一个男孩因为啤酒瓶爆了,伤了眼睛,企业说:“我们可以补偿十捆啤酒。”赔偿额度偏低不仅让企业不作危机预防,事后也常常漠视甚至逃避自己的责任。这同时也说明,危机时刻让企业站在对社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角度看待危机是如何的困难。
——选自2004.12.6《中国青年报》
1.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又有个成语叫“未雨绸缪”,意思是说要在事情发生前就要做好准备工作。如果你是一位高中校长,你能否就学校发生师生人身伤亡事故写一份预案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商”一词,起源何时,暂无确切考证。大体言之,晚明社会出现“富贾何负宏儒”的商儒关系新论,儒商的观念则大约因之而起。儒家思想史上,人们往往将子贡视为儒商的典型代表,而范蠡、计然也被视为儒商。当代中国人对于“商”的价值认识再次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人们有感于商人逐利而无所不用其极,带来极大的社会问题,呼唤有道德、有文化的儒商群体的出现。“儒商”的本质是商而不是儒,无论是由儒者去经商而成功后成为新型的商人,还是商人经营成功后向往儒者的身份而让自己变得有学问,他们的本质都还是商人,或曰企业家。“儒商”是指那一类用合乎道义的方式,用知识的头脑去赚钱,而一般的商人或是见利忘义,或是以奸诈获利,或是以勤劳获利。问题是:赚钱,特别是以合道的方式赚钱活动本身,能否为人生提供超越的意义,能否让人生获得精神的解脱?这才是当代“儒商”讨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儒有大儒、小儒之别,儒商亦有大儒商、小儒商之别,然无论大小,都必须是兼备道德与知识二义的商人,方可称之为儒商。儒商虽有大小之别,然而仍是商人。商人的本质是逐利,这正如知识人士的本质是有知识与求知,官员的本质是掌握好权力并正确地行使权力。儒商之“商”并非仅指商人,而是可以泛指从事经济工作的企业家,在当代中国社会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家。当代中国的儒商,即是当代的有道德、有担当、有丰富知识与正确经营之道的民营企业家。而国有企业的领导本质上是官员,很难以儒商来指认。民营企业家的生存之道,就是通过企业或商业的行为来营利,从而养活自己,造福社会。民营企业家的本质与天然的使命是创造利润,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来说,是通过“正德”的方式来实现“利用、厚生”的目标。19世纪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对现代资本家创业活动的内在精神给出了哲学的解释,他认为,基督新教对于那些从事工商业的人来说,实质上是通过自己的谋利、创造利润的活动来实现人生来世的救赎。韦伯将这种新教徒的谋利、创造利润活动的内在道德合理性称之为是新型资本家的“天职”。因此,儒商之商,除了要遵守一般的社会伦理与法律之外,还要有适宜于他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特别企业伦理或曰商业伦理,从而为他们的企业或商业活动提供内在精神合理性的支持。故在当代中国讨论儒商问题,不仅要求企业家们遵守公共的道德,不赚昧心钱之外,还要为他们合法合理的经济活动提供一套适当的企业伦理,从而为他们的经济工作提供内在的人生意义与指引。:学*科*网
当代中国的知识界与政府界,如何能为新型的民营企业家们提供一套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职业与人生的伦理,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今天的中国,一些民营企业家将自己的资产转移到海外,或者直接移民到海外,这个中的原因很复杂,不可一概而论,但从民营企业家群体的内在精神追求来说,他们普遍缺乏属于自己群体的精神动力或曰工作伦理,应该是深层次的原因。他们除了赚钱,获得一官半职然后更好地赚钱之外,并没有从赚钱的活动中获得精神解脱的意义,不像少数知识分子还能有一种为学术而学术、为真理而学术的抽象精神动力在人的灵魂深处支撑着他们。当代中国的儒商们能够理直气壮地说“为赚钱而赚钱”“赚钱是人的天职”吗?我不知道有没有。这可能需要深入的社会调查。即使有,这种生存伦理或曰工作伦理,恐怕既不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所允许,也不为广大百姓所认同,甚至也不为众多的儒商们自己所接受。当代中国儒商们的生存伦理或曰工作伦理究竟是什么,他们工作成就的精神意义究竟是什么?能否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寻找到,或者是从当代的中国文化中寻找到?这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与探索的时代问题之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儒商”的称呼虽无明确的历史记载,但因“富贾何负宏儒”的商儒关系新论原因而获名。
B.“儒商”之“商”的价值认识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它的本质并无变化,即逐利本性。
C.“儒商”重在以知识的头脑赚钱,绝非坑蒙拐骗之徒,他们注重让人生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D.“儒商”是新时代人们呼唤的产物,他们有道德、有文化,以儒者的身份合道的方式赚钱。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社会的儒商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家,国有企业的领导本质上是官员,很难用“儒商”来称呼他们。
B.中国传统哲学对儒商的营利方式有精当的概括,即通过“正德”的方式来实现“利用、厚生”的目标.
C.马克斯·韦怕阐释了新型资本家的“天职”,谋利、创造利润是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内在道德的合理性。
D.一些民营企业家有转移资产行为,因为他们没有从赚钱的活动中获得精神解脱的意义,普遍缺乏属于自己群体的精神动力。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者去经商而成功后可能成为真正意义的“儒商”,他们已有的知识和自身的道德涵养成了他们成长的营养,为成为儒商提供可能。
B.有道德,有担当,有丰富知识与正确经营之道的民营企业家们必须要遵守一般的社会伦理与法律,还需要适宜的企业伦理或曰商业伦理。
C.让“儒商”不仅仅停留在获取利润和造福社会的层蕊面上,为他们提供一套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职业与人生的伦理,当代中国的知识界与政府界任重道远。
D.儒商们不认同“赚钱是人的天职”的生存伦理,因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百姓根本不会认同这样的观点,真正的儒商生存伦理需不断的思考与探索。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堂堂书阵百重关

王充闾

①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作品重读,却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已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

②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意识。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的共鸣和内在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鲁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有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者。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的作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无多。同样,作为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

③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公认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慧、哲学感悟。信息、知识与智慧,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础上,经过升华了的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而智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

④马克思曾经把哲学形象化,比喻为“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意思是哲学是武装头脑的,是精神武器,是在前面指导人生的。黑格尔则说,哲学是反思的科学,是事后的思索,因此,他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两位大师讲的都是关乎智慧、关乎人生的。古希腊的哲人把哲学说成是爱智慧。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

⑤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识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命感悟和创造性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613年,一直到清末1910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过,总共出现过31次。这可以称作“世界的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31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187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出现的周期——每隔76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

⑥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这是著名学者李泽厚说的。视角和眼光是联系着的。爱因斯坦看人看世界,用的是宇宙的眼光,因而能够跳出“人为中心”这个成见,得出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埃尘———没有骄傲的理由的结论。

⑦从前的史学只注重史实与过程的记述,着眼于历史的客体;而自从分析的历史哲学提出以来,就逐步转到历史思维上来,即转到主体如何认识历史的客体上来。我国古代史学,以叙述为主,阐释为辅。所谓“叙述”,主要是指翔实地记述史实、事件;而“阐释”则着眼于史论,重视历史研究。《左传》中的“君子曰”,《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曰”,都属于史论性质。它们往往并不独立成章,只是附于书后,或者夹叙在行文中间。史论的大量出现和独立成篇,大体上肇始于宋代,到了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前,有些饱学之士炫富矜博,腹笥不可谓不丰厚,占据史料也十分充足,但由于缺乏浓烈的研索意识,不善于发现问题,穷追苦诘,结果终其一生缺乏理论建树。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地记取。

【小题1】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审美期待”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作者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④段中,黑格尔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 请说明这句话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⑦段中“腹笥”一词,其中的“笥”字,“从竹,从司,司亦声。‘司’意为‘专职’、‘专事’”。据此,可推断出“笥”的字义是_________;“腹笥”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各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知识只有上升到智慧的高度才有价值和意义。
B.哲学是关乎智慧、人生的,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二者相互映衬。
C.第⑤段中列举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事例,从正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D.思考就是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小题6】请你举一实例,简要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道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司马光在《续诗话》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举了他读杜诗《春望》的一串联想。

诗词欣赏中产生的联想,大致可归为两类,可以称之为预期的联想与非预期的联想。所谓“预期的联想”是指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已经期望欣赏者产生这种联想,为此在诗中作了巧妙的限制与诱导,使读者在欣赏时能循着作者的意图去进行联想;这种预期的联想虽然“意在言外”,却是作者所要表现的诗词内容的有机组成。例如“苏轼的‘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所写既是杨花,又不仅仅是杨花,而包孕着对思妇的深厚同情;辛弃疾的‘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所写既是日暮春愁,又不仅仅是日暮春愁,而流露了对国是日非的殷忧和感慨;而且更重要的往往在后面的深层意蕴。”欣赏者对这种“意蕴”是必须通过准确的联想才能发现的,而联想当然又离不开欣赏者已有的知识经验。

“非预期的联想”,即并非作者在创作中有意表现的内容,只是因为欣赏者另有其特定的思想感情或生活经历,因此在欣赏中产生他所特有的联想。例如胡经之先生说:“离别姑苏三十载,每当想起故乡,自然而然地就想起唐代诗人张继那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默想之际,自己便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诗中的境界,激起我对故乡的美好回忆:静夜河边的点点渔火,深夜启程的乌篷航船,庵堂常响的钟磐之声……”唐代张继在创作此诗时,并没有想要引发读者的思乡之情;广大读者也并非都是苏州人,不一定都有对苏州的那些“美好回忆”,因此胡先生的那些联想乃是他个人所特有的,也是和他本人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

在诗词赏析中,通过预期的联想把原作的“深层意蕴”挖掘出来,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否则就谈不上深入地认识原作。至于非预期的联想,则在一般阅读中乃是读者的

“自由联想”;有时,这种联想也能加深对某一首诗的感受,甚至成为特别喜爱这首诗的原因。但在作为文学研究的诗词赏析中,非预期的联想就可有可无。既然可有可无,那就要运用恰当,既有利于加深其他读者对原作魅力的认识,也使赏析文章本身很有特色。

(摘编自金开诚《漫谈“想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列举了一串联想,指出在诗词欣赏中产生的联想,是要“思而得之”的。
B.杜甫《春望》一诗首联,因“无人”而“草木深”,因“无余物”而“山河在”。
C.“草木深”“则时可知矣”“对国是日非的殷忧和感慨”,这些都属于预期的联想。
D.由“姑苏城外寒山寺”,不一定想起对苏州的“美好回忆”,这是非预期的联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宋代司马光在《续诗话》中的话引出文章主要内容,即诗词欣赏中产生的联想。
B.本文阐释“预期的联想”与“非预期的联想”两个并列内容,主要使用例证法。
C.文章以赏析苏轼、辛弃疾词为例,阐明“预期的联想”对理解诗词内容的必要性。
D.通过胡经之的例子,阐释“非预期的联想”对加深读者对原作魅力认识的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古诗“意在言外”,在赏析中,读者必须通过准确的联想才能发现“深层意蕴”。
B.预期的联想,指诗人在诗中先作巧妙的限制与诱导,然后期望欣赏者产生联想。
C.在诗词欣赏中,预期的联想与非预期的联想,都离不开欣赏者已有的知识经验。
D.因欣赏者另有其特定的思想感情或生活经历,诗词欣赏中难免有非预期的联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智慧停车,让城市更从容
何鼎鼎
①智慧停车并非新概念,2015年就被称作中国智慧停车元年。这一概念试图通过技术支持,实现在线查询和泊位预订,并支持诱导停车、反向寻车、智能支付。智慧停车远景可观,但目前这一创新管理手段还面临很多问题。
②2015年《中国城市智慧停车指数报告》有过这样一组数据:北上广深停车位平均缺口率达76.3%,而停车场泊位平均空置率却高达44.6%。车位绝对缺口与相对利用不足并存的状况足够说明:加强停车位的供给固然关键,但盘活车位资源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如果有这样一个智能平台,停车是不是能轻松一点?这并不只是构想。两年来,智慧停车已经迎来了一轮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200家企业研发了各种智慧停车APP。然而诸多实践也表明,技术固然是化解难题的手段,真正的推广却离不开“兼容”。因为企业分头行动,城市内部“山头林立”、数据彼此独立,用户不方便,城市管理也难以升级,停车也就难以真正“智慧”。能不能建立一个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这是哈尔滨的考虑。面对千万级人口、超160万辆乘用车,不亚于京沪的拥堵程度,哈尔滨城投集团通过联合优先科技股份公司,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地磁传感、近场支付等技术,搭建了一个实时化、可视化的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为国内解决停车难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创新样本。
③停车问题一头直通动态交通,一头扎进社区,甚至路内路外的管理方式都不尽相同。智慧停车面临各种权利关系的界定与处理,涉及一个城市的综合治理问题。具体而言,泊位的普查与认证最为关键,没有完备的基础数据,后续管理无从谈起;管理短板也必须补上,只有避免“路面归交警、小区不要紧”的治理空白,才不会涌现“见缝插针”式的乱停放。再比如,有学者提出可以利用社区白天闲置车位实现车位共享,但增收的停车费如何共享,却有赖于更完善的业主委员会治理。这一系列问题都表明:解决停车难,仅有一个城市级的智慧交通基础架构还不够,关键要有一个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相调适的智慧治理架构。
④智慧停车系统的目标,绝不止于方便停车,更在于有效调节车流,这便需要人们直面一个烧脑的思考题:停车管理到底是公益还是生意?从2015年底国家发改委推行“不同区域、不同位置、不同车型、不同时段停车服务差别收费”来看,停车费尤其是民营资本独资的停车场收费已经放开;然而因为担心乱收费,各地对停车费的事实价格管制依然存在。智慧停车,能否实现明码标价之下的价格浮动,助推各地突破价格管理的矛盾心态?这可能是影响停车智慧程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⑤应该说,加快发展智慧停车已经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子课题,考验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检验着城市运用互联网+进行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如果每一个城市都能落实城市级的智慧停车方案,不仅有助于化解停车不便带来的心塞,也有望纾解城市交通拥堵,让城市多点从容。
(摘自《 人民日报 》2017年9月28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智慧停车这一创新管理手段面临哪些问题。
【小题3】简要分析第②自然段哈尔滨搭建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这一事例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