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来是为的这一园花。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你问我的家吗?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我走得有点累,你问我的家吗?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 “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后来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链接材料)

春晖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白马湖畔,前身为1908年创办的春晖学堂。早期的春晖中学,首开浙江中学界男女同校之先河;荟萃了一大批名师,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先后在此执教。学校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一洗从来之积弊”,赢得了“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

【小题1】下列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B.“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的“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汉乐府《江南曲》有“莲叶何田田”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用过这个词。
C.文章中引用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句,出自相传为刘邦所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广为流传。
D.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小题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
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小题3】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小题4】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小题5】根据文章,回答(1)(2)题。
(1)从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看,“校训”应具备哪些基本特点?
(2)根据下面链接材料,为创建之初的春晖中学拟一则不少于4字的校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猩猩
刘心武
街角新开了个精品店,敞开的门面里花花绿绿,银光闪闪。风吹过,挂在柜台上的风铃发出阵阵叮咚的响声。
其实那店里卖的东西也并非都那么精。比如,就有一只比五岁的儿童还粗壮的玩具大猩猩,被当做商店的招幌,天天挂在外面。那大猩猩用褐色的粗呢料缝制,眼睛鼻子嘴巴脚爪镶着些黑色的人造革,造型略微夸张而颇滑稽。
奶奶总带着妮妮路过那个精品店,妮妮的眼睛总往店里头看,奶奶却总没带她进那店里去过。
妮妮四岁多了。妮妮懂事,妮妮知道自己为什么进不成托儿所而只好到奶奶这儿来跟奶奶过。妮妮的爸爸妈妈都是普通的办事员,所以爸爸妈妈工资少而没法子赞助托儿所一匹摇马,所以爸爸妈妈就把她送到奶奶这儿来了。奶奶其实比幼儿园的阿姨还会讲故事,还能教妮妮用碎布头纸盒子塑料瓶自己制作好多玩具。妮妮相信奶奶的话,那家精品店不是小孩子和老头儿老太太买东西的地方。可是路过那家精品店时妮妮总望着那只大猩猩。回到家她就要奶奶给她讲大猩猩的故事。奶奶就编了好多故事讲给她听:包饺子的时候就讲大猩猩贪吃饺子肚子痛住医院的故事;哄妮妮睡觉的时候就讲大猩猩贪玩不睡觉结果掉进井里的故事……末了妮妮总问:“大猩猩不疼吗?”奶奶就总说大猩猩不贪吃不贪玩不会疼。可妮妮在表情上总不大相信。
有一天奶奶突然宣布:“妮妮,奶奶能给你买玩具了,你想买个什么呢?”原来奶奶的退休金每月增加了五块,而且补发了半年的,所以那个月就多出了三十五块来,奶奶愿意都用来给妮妮买玩具。
本来是到百货公司去买,可是路过那个街角时,妮妮像粘在了那儿,拎扯不动了。奶奶想了想,就带她去那店里了。
店里有位描眉的小姐,她见奶奶牵着妮妮进来了,忙满脸堆笑地招呼:“买点好玩儿的吗?我们这儿有好多的玩偶哩!有刚进的蓝精灵,还有椰菜娃娃……”
奶奶就问妮妮:“你喜欢哪一样呢?”
妮妮望望蓝精灵,望望椰菜娃娃,望望沙皮狗和绿鳄鱼,最后却不再在店里望,而是跑到店门外,望着那个大猩猩。
描眉的小姐笑吟吟地跟着妮妮和奶奶,对奶奶说:“原来小妹妹喜欢这个大猩猩,这大猩猩反正也挂旧了,我就贱卖了吧——原价二百,我一百二就卖……买吗?买,我就把它放下来……”
妮妮不等奶奶表态便跳着脚拍手嚷:“放下来,放下来!快点儿放下来!”
奶奶慌了:“别呀别呀……”奶奶兜里只有四十块钱,只打算花三十五块钱买玩具,一百二!奶奶想也不敢想!
奶奶牵着妮妮硬把她往回家的路上拉。妮妮不甘心,还拼命扭回头去望那大猩猩。描眉小姐站在大猩猩身旁撇嘴。
妮妮大哭。奶奶急了,绷着脸问:“那大猩猩有什么好?那么贵!你干吗非要那大猩猩?”
妮妮抽抽噎噎地说,说得好认真,说得好吃力。奶奶忽然听明白了。
妮妮是说,那大猩猩的两只胳膊,总那么给捆起来,吊着,大猩猩一定很疼很疼,大猩猩哪天才能不吊着,给放下来呢?咱们买下它,让它跟咱们回家吧!
奶奶听明白了以后,就蹲下来,一把搂住了妮妮,搂得紧紧的,用自己起皱的脸,紧贴着妮妮湿漉漉的小脸蛋。
奶奶带妮妮回到家,用大钥匙打开柜子,用小钥匙打开柜里抽屉,用双手取出个旧的手提包,打开它,从里头取出个手绢包,打开手绢包,从里面数出了好多张大票子……然后奶奶又带着妮妮到了那街角的精品店,用一百二十块钱买下了那个大猩猩,妮妮简直抱不住它,说实在的奶奶抱着也吃力。
奶奶对收了钱还在吃惊的描眉小姐说:“以后,任凭什么样的玩偶,只要是模仿动物的,你就别再把它们捆着吊着,别让它们痛苦!”
描眉小姐开始有点莫名其妙,心想我要不捆着吊着那大猩猩你还舍不得买它哩!可当那一老一小互相帮助着抱走大猩猩以后,她一边抠着指甲上的蔻丹,一边也浮出个淡淡的念头:是呀,捆着吊着,究竟不好看,怎么以前就没感觉出来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了一个精品店,突出了它的“有色”和“有声”,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环境。
B.妮妮听奶奶讲大猩猩故事后总要问“大猩猩不疼吗”,又“总不大相信”奶奶的回答,这突出了四岁多的妮妮年幼任性的性格特征。
C.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虽然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波澜起伏,但读者却在轻松平静的故事里感受着内心的沉重和不平静。
D.补叙妮妮的爸爸妈妈的生活状况,既使妞妞“只好到奶奶这儿来”的情节真实可信,也令人对低收入人群困窘的生活现状心生感慨。
E. 小说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肯定了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灵要纯净善良的意义,使小说主题具有了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并发人深思。
【小题2】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小题3】文中多次写到玩偶“大猩猩”,有哪些作用?
【小题4】为什么小说中“描眉的小姐”这一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留给读者的印象却很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吴孟超:“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
李秀婷李珺
50多年前,吴孟超选择进军肝胆外科时,国内这一学科还是一片空白。如今,他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尽管已是九旬高龄,他仍坚守手术台,每周都要安排1—2台手术。2013年,他甚至为自己的女儿做了肝癌细胞切除手术。他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室里,也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向肝脏外科进军连闯“禁区”
肝脏血管密集,纵横交错,手术中极易引发大出血。50多年前,肝脏手术在国内被视为生命禁区。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肝癌患者占了世界患者数量的一半左右,而当时肝癌手术的成功率却是零。
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以后,吴孟超在老师、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的建议下,选择了当时在我国还是一片空白的肝胆外科,接连闯过了肝脏手术的多个禁区。
1959年4月,吴孟超小组制成了中国第一具能满足科研需要的肝脏腐蚀标本,中国医生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肝脏内的血管分布;他创立“五叶四段”新理论,提出肝脏解剖在外科临床上分为“五叶四段”最为实用;为解决肝脏手术临床的出血难题,他尝试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常温下无血切肝法”的实验,并取得了成功。
1960年3月1日,他在常温下主刀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闯入了“禁区”;1963年,他成功地实施了中肝叶切除术,突破了“禁区中的禁区”,1975年,他成功地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达18公斤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并发明了捆扎治疗血管瘤的新方法,使外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成功率达到100%。
“光靠开刀解决不了肝癌的问题,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作为外科医生的吴孟超分外注重基础研究,力排众议,扩大了实验室规模,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外科专科研究所。正是这种远见卓识,使他“实现了从一名外科医生向一位科学大家的跃升”。
从医60多年来,吴孟超为14000多名肝胆癌症患者做过肝脏手术,从未放下过手中的手术刀。他在实践基础上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中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为国内外培养了超过1000名肝胆外科人才。
吴孟超平时态度温和,但一站在手术台上自然就会流露出一种威严,握紧手术刀的双手有力又坚定。他动情地说:“我现在90多岁了,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还实现不了,所以我需要培养更多人才,把这个平台铺好,让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
对待肿瘤“快、准、狠”对待病人“慢、拙、仁”
吴孟超的同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曾说,“吴氏刀法”对待肿瘤“快、准、狠”,对病人则是“慢、拙、仁”。吴孟超在病人中的口碑极好,除了精湛的手术技术,还因为他对待病人总是如春风般温暖。
“你是哪里人,家里有几口人?”面对千里迢迢前来求医的病人,他总是会先跟病人聊聊家常,让病人消除紧张的情绪。冬天的时候,他会先把手捂热,再去触碰病人的腹部做检查;他还坚持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给病人用便宜的药,减少重复检查。
护士程月娥说,吴老问诊很仔细,往往看一个病人要问上半个多小时。由他负责过的病人,总会被吴老不经意的小细节所感动:检查时顺手拉上屏风,检查完后顺手掖好被角,并弯腰将鞋子摆放好。
2005年,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参评时,上级派人来考核,他原定的手术需取消。但吴孟超却坚持不能推迟手术,只因病人是一位穷苦的病重农民,来上海住院的钱都是村里一点一点地凑起来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
吴老有20字“养生口诀”——心态平衡,脑子常用,手脚常动,管住嘴巴,定期体检。他保持平和心态,平淡面对各种殊荣和各种烦恼,一心投入医学研究中,把每天查房、定期门诊和为患者做手术看做是身体锻炼。
“我觉得医生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可以指导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做得好的话,能够得到病人的尊重,那是其他职业很难体会到的一种感觉。”吴孟超说得很实在。在他的影响下,三个子女也都学医。
“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吴孟超白眉微动,慈祥地笑着说。
(2015年12月17日《南方日报》)
相关链接:
①吴孟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22年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马来西亚归侨,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擅长肝胆疾病的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是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②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全面介绍了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的生平概况,突出了他献身医学事业、专攻肝胆外科的感人事迹,选材精当。
B.在吴孟超进军肝胆外科之前,国内这一学科还是一片空白,当时肝癌手术的成功率也是零,直到1960年3月1日吴老主刀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
C.吴孟超认为,医生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可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还能得到病人的尊重,那是其他职业无法体会到的一种光荣感和幸福感。
D.吴孟超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把工作当事业来做,”一生只挖一口井”,在中国肝胆外科方面取得卓越贡献,在学养和人品方面也堪称世人楷模。
E. 本文很注重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和心理描写,特别在典型细节上下功夫,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慈祥而坚毅的外科医生形象。
【小题2】吴孟超为何毕生钟爱肝胆外科?请结合材料,加以简要分析。
【小题3】吴孟超是如何“实现了从一名外科医生向一位科学大家的跃升”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小题4】吴孟超说:“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医患关系,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英国国防部研究出Wi-Fi穿墙雷达

透过一英尺厚的墙壁,“看”到墙那边人的位置、移动速度和动向,甚至还可能根据细微的呼吸探测到静止不动的人,这就是英国国防部最近资助研究的Wi-Fi穿墙雷达。它体积小巧,非常适合巷战或警方的人质解救行动。而且由于其本身并不发射任何无线电波,所以不会被反雷达装置侦探出来。

20世纪30年代,美国海军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了雷达的原理,他们看到飞机飞过无线电发射塔时反射了无线电波。科学家们现在利用同样的原理制作出了第一台基于Wi-Fi信号的透视雷达:追踪现有的Wi-Fi信号,可透过墙体窥探到墙那边的人。

如今,美国有61%的家庭存在Wi-Fi无线信号,而全球有25%的家庭存在Wi-Fi无线信号,于是,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卡尔·伍德布里奇和凯文·切迪因这些无处不在的无线信号研发出了他们的探测器。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波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多普勒效应。而他们的雷达原型机,也是通过识别Wi-Fi信号频率的变化来探测移动的物体。该原型机是一个手提箱大小的盒子,里面包含一个装备了两根天线的无线电接收器以及一套信号处理系统。在测试中,他们利用这套装置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移动速度和动向,甚至是隔着一道一英尺厚的墙来进行侦测。

Wi-Fi雷达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在民用方面,它可以发现入侵者,不着痕迹地监控儿童和老人,帮助警方解救人质;在军用方面,英国国防部已经开始资助这项研究,以确定其是否可以用于城市作战,毕竟,用这个东西来扫描建筑物,发现其中隐藏的敌人,是非常方便的。

此次研发出的Wi-Fi穿墙雷达,与之前各种穿墙雷达明显不同之处就在于,这套装置本身是不会发射出任何无线电波的,不会触发敌方的反雷达装置,所以它不会被检测出来。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它在没有W i-Fi信号源的地方是无效的。

研究人员卡尔·伍德布里奇指出,经过改进,这套设备可以变得更加灵敏,足以侦测到那些站立或坐着静止不动的人,因为他总要呼吸,而一呼一吸间的细微移动,都会被探测出来。只要一个人被无线电波所包围,就有办法测出他的呼吸率。尼尔·帕特瓦里在犹他州立大学的无线工程组利用20个低成本的无线电发射装置设计了一个网络,并将这个网络布置在一张病床的周围,接着他们创造出一种算法,就可监测一个静止不动的人的呼吸,效果优于目前的探测器。帕特瓦里计划在年底前升级算法,以便过滤掉肢体动作造成的波动影响。

(选自《科学大观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W i-Fi穿墙雷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Wi-Fi穿墙雷达可以借助无线电波透过一英尺厚的墙壁,探测到墙那边人的位置、移动速度和动向,甚至还能探测到静止不动的人的细微呼吸。
B.Wi-Fi穿墙雷达本身并不发射任何无线电波,所以它不会被反雷达装置检测出来。
C.Wi-Fi穿墙雷达与普通雷达的基本制作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其本身并不发射无线电波,这就使之具有了隐蔽性。
D.Wi-Fi雷达可以应用在民用、军事方面,譬如它可以发现入侵者,不着痕迹地监控儿童和老人,帮助警方解救人质,用于城市作战。
【小题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Wi-Fi雷达的原型机是一个手提箱大小的盒子,里面是一个装备了两根天线的无线电接收器以及一套信号处理系统。
B.20世纪30年代,美国海军研究人员发现了雷达的原理并制作出了第一台基于Wi-Fi信号的透视雷达。
C.卡尔·伍德布里奇等人根据物体辐射的波长与波源、观测者的关系以及Wi-Fi信号频率的变化研发了Wi-Fi穿墙雷达。
D.Wi-Fi穿墙雷达的进步性表现在穿透力强、隐蔽性强,但是也存在强烈依赖Wi-Fi信号源这一不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有一多半的家庭存在Wi-Fi无线信号,全球有四分之一的家庭存在Wi-Fi无线信号,这为研制Wi-Fi穿墙雷达提供了很大可能性。
B.若用Wi-Fi穿墙雷达扫描建筑物,能发现其中隐藏的敌人,这体现了其军事上的潜在应用价值。
C.卡尔·伍德布里奇认为,对Wi-Fi穿墙雷达设备进行改进后,它可以变得更加灵敏,甚至可以探测到已经窒息的人。
D.利用无线电波,以先进科学的算法监测一个静止不动的人的呼吸的效果要比目前一般的监测器的监测效果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画脸
临川柴子
乔风一不留神就出了名。
我和乔风曾住在同一条街,那是一条上了年纪的街,横卧在大桥下,被人们蔑视地称为“城外”,是块没人瞧得起的角落。我和乔风是从小一块玩大的孩子,小时候不觉得,长大后我们才知道,住在这里都是没出息的人,后来,我出息了一点,搬城里去了,乔风一直还住在大桥下面。
一天,一封不同寻常的信件寄到了市文化局,大家才知道,原来我们这里有一个人叫乔风,他的画作在全国得了金奖,原来大桥下那一弯浅水里竟藏着一条大鱼。
乔风就是这么成名的。
乔风的出名不是偶然的。他从小就喜欢画画,那时他买不起画笔,就用柳枝作笔,用沙滩作纸,象童话故事里的那个神笔马良,乔风说他的梦想是当一名画家。
乔风长大了,画家的愿望还是一个梦,只是在家门口摆了一个画摊给人画脸为生。我们家乡人通常情况下,把肖像称做画脸,这样说或许更直接,更朴实。
是一幅画脸让他一举成名的,画的名字叫《下岗工人》。
大桥下别的不多,下岗工人伸手一抓就能抓住一大把,乔风通常也以他们入画,随便逮住一个人都能做他的模特。乔风有一种寻常人不曾有的本领,他不需要模特在他面前久坐,只要瞄上一眼,模特的脸便定格在他的脑子中,画出的脸不仅酷似,而且能神韵出人内心的喜乐悲哀。他每天坐在门前,望着过路的街坊,这个人走过去,回来时他便交给人家一张画,那人一看,这不是自己吗,看画人看着自己的画,竟感动得落下泪来。这事传开了,就有人惊奇。有人过路就说:“老乔,给我画张脸。”乔风应一声,再回去的时候,这张脸就画好了,神形兼备。一激动,就给一些钱,乔风灵机一动就摆一个小摊,天天坐在门口给人家画脸,挣一些生活费。谁想这么一个只配给人画脸的画匠,也能就像明星一样走红了呢。
乔风得奖了,媒体、电台都找到了他,做了专门采访。上门求画的人也多了。逐渐,人们求画不仅仅是一种欣赏,而是想验证自己的内心,人们开始喊他乔大师。
乔风的故事惊动了许多政府官员,他们纷纷蹬门求画。张君就是典型的一位。张君身居要职,喜欢到处留影签字,听说乔风画脸画得十分传神,就很动心,张君认为自己应该有一张完美传神的脸。
某日张君就坐着小车到了大桥下,亲切地会见了乔风并说明了来意,说:“大师我想画张脸,可一定要神韵具备哈。”乔风从没有给这么大的官画过脸,尤其是这张脸忒复杂了,表像不一且又难以揣摩,实难入画。可又不敢推辞,心想,只能如此那般了。
张君来取画,拿到画就怔住了,因为这画没画脸,只画了一个后脑勺。
“乔大师,我要的是画脸,这没画脸……”
“知道唐伯虎吧?他画的最出名的一张仕女图就是那张只有背影的,被评为绝世美女,这画脸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不画脸。”乔风作如是解释。
张君恍然大悟地“噢”了一声,连说了几个好,随手从包里抽出了一沓钞票,甩给了乔风,满意地离去了。
乔风出名了还住在那条街,他每天还是给人画脸,画张三像张三,画李四像李四,画得依然是栩栩如生,神韵具备。但凡有张君之类的官场人物来求画,就画一个后脑勺给他。
我不解,就问乔风。
乔风答:“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写在了脸上,好记。当官的神态真难捕捉,我在脑子里存不住,当然就只有画一个后脑勺应付喽。”
乔风虽这样说,但我觉得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就笑,我的朋友乔风也笑,且一脸狡黠。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讽刺小说通过主人公乔风给官场人物画像的典型情节对尔虞我诈、贪污成风的官场人物进行了鞭挞,选材切入点小,但主旨深刻,启人深思。
B.乔风画了一幅名为“下岗工人”的画,这幅画在全国比赛中得了金奖,这一消息直到一封不同寻常的信件寄到了市文化局大家才知道,乔风由此出了名。
C.乔风给张君等官场人物画像时只画一个后脑勺,确实是因为官场人物表情太复杂,神态很难捕捉,难以在自己的脑海中留下深刻清晰的印象。
D.张君来取画,看到只有一个后脑勺的画,先是“怔住”,后又“恍然大悟”,连连说“好”,最后“满意”而去,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突出乔风画技之高超。
E.“我就笑,我的朋友乔风也笑,且一脸狡黠”暗含着两个人心领神会之意和对乔风的赞美,“狡黠”一词贬词褒用,写出了乔风此时内心的得意。
【小题2】文章第二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请概括乔风的形象特点。
【小题4】文中说“乔风的出名不是偶然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乔风的出名”给你的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头 像
林斤澜
画家老麦气色红润,为人圆通,又走好运,同行拿“脉通”来开玩笑,老麦索性拿“麦通”当了笔名。
这天他从人民礼堂出来,手提包里装着刚得的奖品。他骑上车,美滋滋地回味着……
老麦的确好运道,十年浩劫没有伤着元气,眼下又青云直上。前年画了张武斗场面,闯了“禁区”,热辣辣得了奖。去年评奖说要点叫人愉快的,他就画了张五只小猫,像小孩子那样互相抓挠着,鲜活极了。今年得奖的是“夜行军”:一个十几岁的女兵,军帽下边戳着两根辫橛子,背一把二胡。革命传统教育、军事题材,一下子名列前茅……
怎么拐到胡同里了?呀,梅大厦!十分熟悉又经常想不到的名字跳了出来。再拐两个弯不就到梅大厦家了吗?这位姓梅的跟老麦是老同学,学的是雕塑。三年了,老麦忙于来信,来访,来约稿;梅大厦却连逢年过节都没露过面。他在干什么?美术界不大听说他的名字了。老麦把车推进一个没有门扇的门洞,叫道:“梅大厦!”就听见屋里叫:“吃饭没有?正好,给你下挂面。”三年不见,劈头还是三十年前穷学生的口吻。
老麦进里屋坐下——只有里屋才有凳子。除了角落的单人床,屋里全是架子,架子上全是雕塑。梅大厦头发花白、乱蓬蓬的,细眼睛挂红丝,小个子还驼点儿腰。只有两只手肌肉鼓胀,是灵活的年轻的手。
趁这年轻的手专心地下挂面,老麦把架子浏览一番。书架上是陶瓷,有的古色古香,有的土里土气,造型、使釉、神态,都着力继承民族传统。货架上是石雕,显然追求现代派的表现方法。钉起来的架子上,全是木雕,有的还是半成品,看来都是近作了。老麦行家的、安闲的、挑剔的眼光不安起来了。这些木雕不是从庙堂、寺院的雕塑里来的吗?不是从民间的泥娃娃、面人儿脱胎的吗?可是又吸收了外国现代方法呀!这么个杂院的破屋,这么个泥瓦匠般的老同学,有探索,有创造……
老麦看见书架顶板上撂着一个女兵,辫橛子,身背二胡,军帽上肩膀上落了不薄的尘土……这个烧瓷女兵是三年前见过的,和自己的画稿有没有关系呢?倒也难说。不过,平心而论,这个女兵是一般化的,自己画的那个有个性,有人物的心灵……老麦吃着面,斟酌着说:“得有个人照顾了!”“我没有时间。要命的是,我那几年只做了几件,你看——”梅大厦指一下那个一身尘土、背着二胡的女兵,“现在看都懒得看一眼,这么不经看。”老麦心里一沉,但又平和地说:“你这个女兵是一般化了些。”
梅大厦走到货架前,年轻的手倏地转到一块淡绿的玉石上。“漂亮吧?从人家废料堆里捡的,我小心极了,耐心极了,慢慢磨出来的。你看,春天了,叫太阳晒化了,摊在淡绿的水面上,身底下的颜色,是水……”老麦这才领悟,这是一只白天鹅。长长的脖子弯弯地贴在背上,是刷洗羽毛?是刚从梦中苏醒?是尽情享受大地春回?……不觉叹道:“可惜,这些东西眼前是无名无利。”“管那个做什么。”梅大厦两手一拍,劳动布的工作服飞起粉尘。“现在是我一生工作最好的时候。思想上自由,生活上自由,艺术上我觉着看得见自由王国了。”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闪着一种不那么正常的光芒。老麦暗想:这样的光芒自己是没有的,不,是自己欠缺的。
梅大厦的手往钉起来的架子上一排排黄杨木人物那里扫过去,好像将军指点他的士兵。老麦的眼睛顺着他的手,停在了一个不大的头像上。这是一块黄杨树顶,留着原树皮,只上尖下圆地开出一张脸来。原树皮就像头发,脸是少妇型长脸。老麦立刻看出来,那比例是不写实的。头发下边露出的尖尖脑门,占全脸的三分之一。弯弯的眉毛,半闭的眼睛,从眉毛到眼睛,竟有一个鼻子的长度。端正的鼻子、紧闭的嘴唇是写实的。没有这样的脑门和这样长长的眼皮,仿佛思索盘旋不开。哦,头像,是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老麦再看看那些陶瓷,那些玉石,更加明白老同学在着力民族传统之后,追求现代表现之后,探索着一个新的境界。他感叹:“三年不见,你的进展很快呀!”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里,射出了光亮。“就是要做,赶紧做,现在是我一生最好的时候。”梅大厦年轻的手,抓着花白衰老的头发,扯了两扯。
老麦坐不住了,心思活跃,想为梅大厦另找一处房子,想请一些专家来,想组织一个像样的展览会……
老麦骑上车,为自己的发现和将要实现的计划兴奋起来,胡同里,他把铃铛打得山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同行拿“脉通”开老麦的玩笑,老麦索性拿“麦通”作笔名,表现出老麦不拘小节、圆通随和的性格。
B.小说写了老麦和梅大厦之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善于捕捉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文笔细腻而深刻。
C.小说细节描写细腻传神,梅大厦蓬勃的艺术创造力就是通过他那双年轻灵活、肌肉鼓胀的手表现出来的。
D.同题材的女兵作品,老麦的获了大奖,梅大厦的却被摞在一边,这让老麦既为老同学惋惜,又为自己庆幸。
E.小说结尾呼应开头,意味深长:老友的托付,自身的责任,时代的催促都回响在老麦打得山响的车铃声中。
【小题2】小说中的梅大厦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第三段写了老麦的“好运道”,有什么作用?
【小题4】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具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