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七里茶坊(节选)

汪曾祺

天已经很黑了,房顶上的雪一定已经堆了四五寸厚了,我们该睡了。

正在这时,屋门开处,掌柜的领进三个人来。这三个人都反穿着白茬老羊皮袄,齐膝的毡疙瘩。为头是一个大高个儿,五十来岁,长方脸,戴一顶火红的狐皮帽。一个四十来岁,是个矮胖子,脸上有几颗很大的痘疤。戴一顶狗皮帽子。另一个是和小王岁数仿佛的后生,雪白的山羊头的帽子遮齐了眼睛,使他看起来像一个女孩子——他脸色红润,眼睛太好看了!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根六道木二尺多长的短棍。虽然刚才在门外已经拍打了半天,帽子上、身上,还粘着不少雪花。

老刘小声跟我说:“是坝上来的……是赶牲口的——赶牛的。你看他们拿的六道木的棍子。”随即,他和这三个坝上人搭起话来:“今天一早从张北动的身?”

“是——这天气!”

“就你们仨?”

“还有仨……在十多里外,两头牛掉进雪窟窿里了。他们仨在往上弄。俺们把其余的牛先送到食品公司屠宰场,到店里等他们。”

“这样天气,你们还往下送牛?”

没法子。快过年了。过年,怎么也得叫坝下人吃上一口肉!”他们把粑粑头放在火里烧了一会,水开了,把烧焦的粑粑头拍打拍打,就吃喝起来。

我们的酱碗里还有一点酱,老乔就给他们送过去。“你们那里今年年景咋样?”

“好!”高个儿回答得斩钉截铁。显然这是反话,因为痘疤脸和后生都噗嗤一声笑了。

“不是说去年你们已经过了‘黄河’了?”

“过了!那还不过!”

老乔知道他话里有话,就问:“也是假的?”

“不假。搞了‘标准田’。”

“啥叫‘标准田’?”

“把几块地里打的粮算在一起。”

“其余的地?”

“不算产量。”

“坝上过‘黄河’?不用什么‘科学家’,我就知道,不行!”老乔向我解释:“老刘说的是对的。坝上的土层只有五寸,下面全是石头。坝上一向是广种薄收,要求单位面积产量,是主观主义。”

老乔把烟口袋递给他们:“牲畜不错?”

不错!也经不起胡糟践。头二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夜战,把牛牵到地里,杀了,在地头架起了大锅,大块大块煮烂,大伙儿,吃!那会吃了个痛快:这会,想去吧!——他们仨咋还不来?去看看。”

高个儿说着把解开的老羊皮袄又系紧了。

痘疤脸说:“我们俩去,你就甭去了。”

“去!”

他们和掌柜的借了两根木杠,把我们车上的缆绳也借去了,拉开门,就走了。

听见后生在门外大声说:“雪更大了!”

老刘起来解手,把地下三根六道木的棍子归在一起,上了炕,说:“他们真辛苦!”

过了一会,又自言自语地说;“咱们也很辛苦。”

老乔一面钻被窝,一面说:“中国人都很辛苦啊!”

“过年,怎么也得叫坝下人吃上一口肉!”我老是想着大个儿的这句话,心里很感动,很久未能入睡。这是一句朴素、美丽的话。

半夜,朦朦胧胧地听到几个人轻手轻脚走进来,我睁开眼,问:

“牛弄上来了?”

高个儿轻轻地说:

“弄上来了。把你吵醒了!睡吧!”

他们睡在对面的炕上。

第二天,我们起得很晚。醒来时,这六个赶牛的坝上人已经走了。

【小题1】小说第一节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2】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说“中国人都很辛苦”,结合全文看,为什么这么说?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七里茶坊》中写的那些人,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支柱。结合选文,试作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07 05:20: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车在旅途
聂鑫森
他车在旅途,但他永远是半途而废!
每次我来看望车教授,他总是用这句话来作不变的序言,对他远在旅途、几年不归的儿子车千里作尖刻而痛惜的评价。
我自个儿坐下来,说:先生,千里还是有志气的。他怪怪地笑起来。
笑得我毛骨悚然。作为曾是车教授的硕士生,以及他现在的同事,我对他充满了同情和景仰。妻子早丧,把儿子车千里抚养成人,至今犹是一个鳏夫。于寂寞中,做着极为枯寂的学问,在柳宗元的研究上,他是独领风骚的。我的来访,一是想慰藉他儿子远离不归的孤清,二是想得到他于学问上的教诲。但我发现我的到来,却成为他从此述说他儿子的一个契机,而且话语惊人地相似。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他很少谈学问,这一点使我很尴尬。在许多日子后,我习惯了这种谈话,并为此而激动不已。他车在旅途,但他永远是半途而废,分明是一种对人生的警示。在一段日子没听到这句话时,我会渴望听到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落到我心上的时刻,所有的神经末梢都会发出一种轰响。甚至,我觉得这句话,是车教授对他自己说的。他的所有关于对儿子的表述,已经剥离开儿子这个本体,我想我的猜测是有道理的。
车教授怪怪地笑罢,用手拍拍一叠线装书,夕光中飘袅出淡淡的尘烟,有一种久远的气味在书房里弥漫开来。
我问他是否吃过了饭,身体是否舒服,《柳文拾微》这本专著写到哪个章节了?车教授置若罔闻,他干咳了一声,说:从小千里就心浮气躁,没有耐心把一件事做完,他总是半途而废!我三十岁才得子,他妈妈体弱多病,有一个“千里”已经很满足了。三岁时他在院子里和一些小伙伴玩泥巴,是那种胶性很重的泥巴,叫白胶泥。他做一辆坦克,什么都做好了,只等装上履带就成了。他装了几次没装好,就狠狠地把坦克摔碎了。再把泥巴团起来,做一把小手枪,做到扳机那地方,没兴趣了,又把泥巴揉成一团。我站在旁边看着,我对他说:你什么也做不成,你总是半途而废。他瞅着我,梗着脖子说:就要!就要!我走过去,第一次给了他两个耳光。到小学时,给他买了一辆小自行车,是两个轮子的。院子前面有个小坡,他骑着车往坡上冲,快到坡顶时,他慌忙刹了车,推着往上走,再倒转车头,骑上去溜坡下来。再往上冲,再刹车,再推车到坡顶。他一次也没有冲上去过,坡很平缓,就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冲不上去。有一次我问他你怎么冲不上去?他说:我觉得你老在望着我,我就没勇气了。我说:你就当我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他说:可你在。说完,竟莫名其妙地哭了起来。以后,读初中、高中,很平庸。我希望他能考上大学,到底没考上。几代人都是大学生,就他是个高中生!只好进厂当工人,学的是钳工,技术上也拔个尖吧,没有,混日子!车教授连连叹气。
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我想去开灯。
就这样吧。别开灯。
我感觉到车教授的眼里渐渐地盈满了泪水,他不想让我看到那两汪泪水。
我说:三年前,千里发誓要壮我中华魂,骑自行车周游全国,一直就没回过家,报纸上时有报道,这也是一个事业。
车教授又怪怪地笑了。到二十五岁一事无成,忽然想起了千里走单骑。他是想做个样子给我看,他是有耐性有毅力的。他想回击我对他的失望,是一种示威。他选择的起点是在这个校园里,身上挂着绶带,车头上插着一面红旗,像演戏。拍电视、发表演说。那天,我就坐在书房里,我知道我的儿子在想什么。我的学生对我说:你的儿子了不起。我说:他车在旅途,但他永远是半途而废。
我说:不,车先生,他车在旅途,并没有半途而废!
黑暗中车教授的声音变得非常苍老而遥远:只有我知道他,他是我的儿子。隔些日子,他会打一次电话来,问我身体怎么样,说很对不起,不能侍奉晨昏,说他此刻正在某处,相距遥遥。有些电话从声音的清晰度上,我判断他就在这座城市的某个地方,因为长途电话的声音没有这么亮。他很想见我,同时又怕他的回家导致我更大的失望和鄙夷,他不能变成事实上的半途而废,他要营造一种车在旅途的气氛。
按常例,我应告辞了。但这个初夏的夜晚,我脑子里灵光一闪,突然有了深谈下去的欲望,比如,是什么导致了千里的总是半途而废?
(节选自《经典小说》)
【小题1】小说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车教授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题为“车在旅途”,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车教授的儿子车千里远在旅途、几年不归展开的。如果以“儿在旅途”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听到“我”说“千里还是有志气的”时,车教授发出令“我”毛骨悚然的怪笑。这是对儿子不屑一顾的嘲笑与恨铁不成钢的苦笑。
B.车教授以儿子三岁时摔坏泥巴坦克、小学时没勇气骑车冲上坡顶、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为例,说明他儿子做事总是半途而废。
C.车千里决定“千里走单骑”时,将起点选择在校园里,其实质就是演戏,目的是做个样子给父亲看看,向父亲示威。
D.这篇小说借“我”与车教授的对话展开情节,在对话中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品主题。
E. 这篇小说的结尾写车千里给父亲打电话,并且就在本市的某个地方,暗示他此次骑车周游全国已经半途而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雪狼王
杨亮
“簌簌”的,一大坨雪从松枝上落下,打破了黎明时林海间的宁静。
引起这声响的,是一只名叫罗尔的狼。它健硕的体格、机警的神情时刻显示出一种王者之气。而它浑身和积雪别无二致的颜色,又表明它是一只不折不扣的雪狼。
在它的身后,渐渐闪出二十余只大大小小的雪狼。它们都谨慎地尾随着罗尔,尽量不让自己的脚爪发出任何声音,同时,用锐利的眼睛和灵敏的耳朵寻找着什么。
罗尔是这由三个家庭组成的族群的头狼,最近的大雪和严寒使惯于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它们也断绝了食物,难耐的饥饿促使罗尔决定带领整个族群出山觅食。
很久没有外出了,几只小狼兴奋地跑起来,跑在了罗尔的前面。
罗尔并没有表示不满,它知道它们是族群未来的希望,应该多一些锻炼的机会,但眼下,它还有必要担心它们的能力。
突然间,狼群不远的前方蹿出了两个灰影,一前一后,闪电般地奔逃着。
罗尔猛然低吼了一声,跑在最前面的两只小狼愣了一下,立刻意识到了什么,扭转身朝着目标飞奔而去。
那是两只野兔,在这种严寒的天气和整个世界都在冬眠的时候,能看见野兔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机会一两只小狼都使出全力追赶。眼看拉近了一些距离,野兔忽地三蹿两蹿,消失了。
机会往往就是在不经意间消失的。
罗尔不动声色地踱到两只小狼面前,猛地抬起前爪,将两只小狼掀翻在地。
一只公狼从斜刺里猛冲出来,拦在罗尔的面前。
它叫鲁,是其中一只狼的父亲,目光犀利的眼里,透射出来的不仅仅是愤怒,还有罗尔从来没有见过的杀气。
罗尔没有料到自己对失败者的小小惩罚会导致这样的后果。
但罗尔毕竟是狼王,它没有惧怕过任何场面。正如它所料,在它刚刚摆好应敌架势的一刹那,鲁便闪电般冲了过来,张开的满口獠牙之间散发出的腥气也随风而至。罗尔将头一扭,便轻松地躲开了鲁的攻击。两只狼刚一接触便各自散开。孰优孰劣已显而易见。可惜鲁是个顽固的家伙,稍喘了一口气便又挺身而上,两只狼再次扭在了一起。群狼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围在一旁,静观其变。
鲁挂彩了,雪白的地面洒下几滴殷红的血,但这反而进一步迸发了它的斗志。就在它试图再次反击的时候,罗尔张口咬住了它的脖子。鲁猛然间感到了死亡的恐惧,但狼特有的高傲驱使它继续挣扎。没想到的是,罗尔将那锋利的牙齿慢慢地松开,退到了一旁,用凛然的眼神盯着鲁,发出了一声震慑山川的嚎叫。
群狼也纷纷应和,充满野性的声音充斥着这个冰冷的世界。
忽然间,“砰”的一声,整个山谷都为之震动。与此同时,一只母狼发出一声惨嚎,痛苦地倒在地上。
群狼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那声音再次响起,又一只狼惨遭厄运,和刚才一样,抽搐着的伤口汩汩地流出鲜血,染红了洁白的皮毛,染红了洁白的大地。
“嗷”的一声,罗尔发出了逃跑的命令。六神无主的群狼这才在罗尔的带领下,拼命地奔跑。
“砰、砰”的枪声却从身后不绝于耳地追袭过来,很快,又有一只狼嚎叫着倒下。罗尔在喉咙里发出低吼,本来临危不乱的群狼开始四散奔逮。
鲁带着它的家族向丛林深处跑去,直觉使它不自觉地回头看了一眼罗尔,发现罗尔也在远处昂首眺望着自己,充满希望而又有些忧郁的眼神仿佛正试图说明什么。风吹起它无瑕的鬃毛,像白浪一样翻卷着。
鲁低吼了一声,扭转头,步履甚至有些蹒珊。
人类的气味再次飘到罗尔的鼻子里,它开始朝另一个方向飞奔。清晨的微光下,罗尔的身影犹如一缕白色的烟。
罗尔时跑时停,以引诱那些追袭者将目标镇定在自己身上。
当风吹得连罗尔都觉得睁不开眼睛的时候,它已经穿过那片广袤的针叶林,来到了一个深深的山谷。
罗尔稍事体息,打算回去找寻自己的伙伴。它还没走出山谷口,灵敏的嗅觉已经感受到风中飘过来的一股异样的味道,它不得不再次提高警惕,悄悄地退回到山坳里。
几个背挎猎枪的人毫无戒备地走了进来。罗尔远远地看见,有人还背着它同伴的尸体。它隐隐地感到这几个人对它的族群的威胁,罗尔觉得自己没有别的选择了。
当那一行人逐渐走进山谷的深处,罗尔向着山的高峰,发出了平生最高亢的一声嚎叫。
山谷内传出雷鸣般的回响……
那几个人的脸上立刻现出惊恐的表情,平时连高声谈话都不敢的他们非常清楚这样一声嚎叫在这一地域有可能带来的灾难。他们试图找到声音的发出点,但在这样的冰天雪地里寻找一匹雪狼又谈何容易。
这时,罗尔的吼叫产生了效果,一些冰碴儿和雪块渐渐从高处滑落,到后来,整座山上的积雪开始碎裂、崩塌、滚落,犹如怒涛排空、万马奔腾。铺天盖地的积雪已经逼到面前,雪狼王反而兴奋地吼了起来。它一跃而起,冲到漫天飞舞的晶莹雪花中,最后一次呼吸着那些真切的雪地的气息,然后咆哮着,奔向它涅槃般的新生。
当一切重归寂静,辽阔的雪原上,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几声小狼的欢叫。
(有删改)
12.【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以动物的眼光着笔,生动地展现了狼群自身、狼与自然、狼和人之间的多重冲突,塑造了罗尔感人的形象,给读者以丰富的启迪。
B.小说以冰天雪地为背景展开,大雪和严寒凸显了雪狼生存的艰难,洁白的雪地衬托出雪狼被猎杀的惨烈,辽阔的雪原见证了生命的悲欢。
C.“步履甚至有些蹒跚”这一细节,生动地表明鲁在读懂罗尔眼神后内心的沉重,因为父爱和对权威的憎恨而引发的激烈矛盾得到了化解。
D.小狼是未来和希望的化身,训练、惩戒、保护小狼是罗尔的使命和责任,结尾通过“小狼的欢叫”照应前文,昭示出罗尔死亡的价值和意义。
E.小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作品中的人类是狩猎者,也是不和谐的入侵者,他们的贪婪和自私给狼群带来了灾难,也给自己带来了毁灭。
【小题2】从文中看,“雪狼王”罗尔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14.【小题3】 画线句“山谷内传出雷鸣般的回响……”有什么作用?(6分)
15.【小题4】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着意描写“雪崩”这一场景?请任选角度结合文章加以探析。要求观点明确,阐述有理有据。(8分)

同类题4

阅读《项链》中的选段,完成小题。

选段(一)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   ,衣料的    ,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帷幕,点着高脚的青铜灯,还有两个穿短裤的仆人,躺在宽大的椅子里,被暖炉的热气烘得打盹儿。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挂,陈设着  的木器,珍奇的古玩。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在那里,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她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   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选段(二)

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她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她刷洗杯盘碗碟,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她用肥皂洗衬衣,洗抹布,晾在绳子上。每天早晨,她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再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走上一层楼,就站住喘气。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月月都得还一批旧债,借一些新债,这样来延缓清偿的时日。她丈夫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誊写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

这样的生活继续了十年。

第十年年底,债都还清了,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

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选段(三)

有一个星期天,她到极乐公园去走走,舒散一星期来的疲劳。这时候,她忽然看见一个妇人领着一个孩子在散步。原来就是佛来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

路瓦栽夫人无限感慨。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她可以完全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

……

“你一定记得你借给我的那挂项链吧,我戴了去参加教育部夜会的那挂。”

“记得。怎么样呢?”

“怎么样?我把它丢了。”

“哪儿的话!你已经还给我了。”

“我还给你的是另一挂,跟你那挂完全相同。你瞧,我们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价。你知道,对于我们这样什么也没有的人,这可不是容易的啊!……不过事情到底了结了,我倒很高兴了。”

佛来思节夫人停下脚步,说:“你是说你买了一挂钻石项链赔我吗?”

“对呀。你当时没有看出来?简直是一模一样的啊。”

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小题1】依次填入选段(一)中横线上的词,恰当的一组是
A.粗陋   破旧   精巧  仰慕
B.破旧   粗陋   精美  羡慕
C.粗陋   破旧   精美  羡慕
D.破旧   粗陋   精巧  仰慕
【小题2】如果选段(一)用“狂乱梦想”四个字来概括,那么,选段(二)的内容应概括为_______。
【小题3】选段(二)中“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的含意是
A.哪里摔倒哪里爬起来,她决心在生活中改变自己虚荣的性格。
B.这是强大的虚荣心在支撑着她,不能因此而被艰辛生活拖垮。
C.她下定决心去过穷人的生活,这是她性格中刚强一面的体现。
D.事已至此,别无它途,只有面对现实,为了还债,她认命了。
【小题4】选段(一)侧重人物的内在心理描写,选段(二)侧重人物的外在表现描写,作者这样安排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小题5】选段(三)写玛蒂尔德向佛来思节夫人的诉说,对她此时心理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十年艰辛,使她成为粗壮耐劳的人,成为生活的强者,她急于向别人倾吐自己的感受。
B.十年艰辛,终于还清了债务,她心里轻松了,急于向当事人诉说自己的感慨。
C.十年艰辛,她认识到“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急于向好友表白。
D.十年艰辛,使她明白追求享乐,爱慕虚荣是导致不幸的根源,急于向朋友谈自己的感受。
【小题6】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处分
汤其光
夏季的雨是头急脾气的驴,说下就下。这不,刘庄村因为背靠河,两三场大雨过后便漂了起来,整个村泡在了水里,把村委会主任张大保忙得够呛,又是组织群众清除田里积水,又是日夜带领民兵巡视河堤。一场雨使他瘦了整整一圈。
现在天总算有些放晴,虽然太阳在暗灰色的云里穿来穿去,有点无精打采,张大保见了还是高兴得恨不能飞上天亲它一口。心里绷紧的弦一松,困意便袭来,他正恍惚着往家里走,准备回去好好睡上一觉时,村文书急匆匆找到他,说镇政府让赶紧统计下被雨淋塌的房子报上去。张大保就冲文书摆摆手,有点不耐烦地说:“咱村倒房的不就张老三的两间吗?前天人还是咱俩背到村委会的呢。你还请示个啥,报上去就是了。”
张大保想起前天转移张老三的事就有点心惊肉跳,庆幸自己去得及时,避免了一场事故发生。张老三是村里没儿没女的五保户,当初还不是五保户的时候因为贫穷,盖房子时能省就省。房子历经这几年的风雨考验后,早就和张老三本人一样疾病缠身了。前天,张大保在组织群众清除田间积水时,心里老感到还有一件什么事没有做,还是文书无意提醒了他。等他跑到张老三家一看,房子在大雨中变了形,墙体正向一边倾斜。“摇摇欲坠”这个词当时在张大保脑子里一闪而过。他和文书二话不说,冲进屋里背起张老三就走,直到在村委会把他安置好后,俩人的心还在狂跳呢。
见主任不满,村文书不知怎么有些委屈,哭丧着脸比划着说:“可是……他的房子并没有倒啊,还是那要倒不倒的老样子,也只能算是危房,与这次上报倒房户的条件不符,没法上报啊!”
“竟然还没有倒?真奇了怪啦!走,瞧瞧去。”张大保惊诧万分,一脸不解。
到地方一看,真跟文书说的一样,房子还歪歪斜斜地竖在那儿,像是正拼尽最后一口力气准备与大雨继续搏斗,张大保重重地叹口气,问文书:“这还不算倒房?”
“不算,这次规定房体被淋受损或倒塌才算。这只能算危房,标准是不一样的。”文书斩钉截铁地回答。
“这该死的房子,怎么就不倒呢?怎么……怎么就不倒呢?”张大保急了,自言自语反复地说。因为房子不倒就没法上报,不上报哪来的补助,没有补助房子就不能重新盖。张大保越想越急,走到房子旁,看着欲倒的房子气不打一处来,抬脚向房子就是一脚:“你怎么就不倒呢?”
房子“轰”地发出声闷响,倒了。张大保和村文书愣了片刻,相互对视一眼,不知为什么反而同时长出了一口气。
过了几天,镇倒房验收组来村里验收了张老三的倒房。又过了半个来月,张老三搬进了新房。就在张老三搬进新房的当天,镇纪委接到举报,下来了调查组,说村主任、文书在上报倒房时弄虚作假,人为地把房子推倒。调查组找到张大保,张大保承认踢过一脚,还说了不关文书事,并在询问笔录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写了检查。既然举报基本属实,张大保很快便挨了个党内警告处分。处理文件下达后,张大保中午一回家便满面笑容地对老婆说:“给俺炒俩菜,俺要喝两杯,这回挨处分值。”
恰在这时,电话铃响了,是镇长打来的。镇长说:“知道你小子有委屈,赶紧过来我们喝两杯好好聊聊。放心,这回我掏钱。”
放下电话,张大保突然感到自己好像真有了委屈,鼻子酸酸的,眼泪最终没有掉下来。
(摘编自《天池小小说》,略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乡村背景下,这篇小说塑造了村委会主任、村文书以及镇长等基层干部形象。语言质朴动,极具民间性,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B.小说开篇把夏季的雨比作一头急脾气的驴,突出了夏雨急迫迅猛的特点,点明了张大保受到处分的根源,为小说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C.小说旨在通过描写水灾后村委会主任张大保为上报村民危房而引发的一连串事件,传达出讽刺意蕴,让人感到现实的冰冷与无奈。
D.张老三是刘庄村的五保户,无儿无女,疾病缠身,水灾中被张大保从摇摇欲坠的危房中救出,后又因得到补助搬进新房,实属幸运。
 
E.文书是镇政府文件内容的了解者,他推动了张大保脚踹危房的情节,成为张大保行动的见证者和形象的烘托者,是作者精心安排的。
(2)小说第3段的插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村主任张大保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部分写到张大保坦然接受处分后,镇长打来电话表示理解和安慰,你认为这样的处理是否画蛇添足?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