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铁丝网上的春天
袁鹰
都说春天来了。可是,春天在哪里呢? 上海早已成了“孤岛”[注],但这座“孤岛”上没有青山,没有绿水,是一座灰色的、黑色的岛。公
园里,倒也有山,那是假山,石头堆成的;也有水,那是假水,人工开凿的池塘,小得可怜。水里也有船, 那是小孩的玩具,纸的,洋铁皮的。
我多么想念离别了三年的西湖、钱塘江、南高峰和北高峰。到春天,苏堤上一株杨柳一株桃,迷住你 不忍归去。湖光山色,在梦里也是那么妩媚动人。想起“柳浪闻莺”,想起“断桥残雪”,想起杭州口音 的“划子要吗”,禁不住“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了。
梦醒后,抬头依然只从天并一角看到灰蒙蒙的天空。工厂烟囱从早到晚喷着浓黑的烟雾,把上海的天 空熏染得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又像铅块一样沉重。
这是春天吗? 又说春天在郊外。于是,我带着弟弟妹妹们去寻找。 从曹家渡五角场沿苏州河向西走,走过圣约翰大学校园。从漆了黑油漆的竹篱笆朝里边张塑,能看到
浓浓的绿荫,仿佛也能嗅到花香,还传来一阵阵笑语。大学校园里的春光是诱人的,但不知道他们能享受 多久呢?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花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请珍惜你们拥有的这一点春光吧!我为你们祝福。 再往前去。绕过兆丰公园,就到了铁路边。马路同沪杭铁路平行地伸展着。 铁路两侧,青青的野草倒是长得很盛,那是被春风吹醒的。沿铁路架了铁丝网,像一只巨大的蜈蚣,
一条带剌的长蛇,匍匐在那里。铁丝是新换的,青光闪闪。 铁丝网围住了“孤岛”,锁住了“孤岛”上的人。 我无端地感到一阵战粟,好似被这铁丝网捆住了手脚,全身动弹不得。 “看,快看那边!”弟弟妹妹们喊起来,“那边铁丝网上!” 铁路西侧的铁丝网上,挂着一只破风筝。 那是一只最普通的风筝,既不是燕子喜鹊,也不是老鹰蜈蚣,而是最常见最便宜的瓦片风筝。不知什
么时候吹落到铁丝网上来的,已经被铁丝网刮破了,只剩下一个骨架,半张破碎的纸,红红绿绿,看不清 那上面画的是什么。
“风筝,一只风筝!”弟弟妹妹们继续喊着。 在我们住的拥挤不堪的弄堂里,是看不到风筝,也没法放风筝的。 “风筝,快看风筝!”
是的,这只风筝,应该在湛蓝的长空翱翔,在青青草地和绿绿竹林上空飘荡,在洒满阳光的小山坡上 旋舞高升。伴随它的,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欢笑,应该是漫山遍地的鲜花,应该是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应该 是对阳春美景的享受。
风筝,也一定有过这样的梦。然而,现在它只能挂在铁丝网上。线断了,它从高空悠悠荡荡地跌落下 来,而且那么巧,竞落在无情的铁丝网上。它的主人——放风筝的孩子,早已失望、闷闷不乐地走了,回 家去了。
它从哪里来?它的家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只知道它现在挂在铁丝网上,而且已经刮破了。 它曾为它的主人带来一阵春天的喜悦,然而,就如肥皂泡泡一样幻灭了。 它垂着头,在叹息吗?在哭泣吗?在怀念家乡和主人吗? 要不了两三天,也许就是明天,风吹雨打,连现在这个支离破碎的骨架,也会无影无踪。弟弟妹妹们停在这边一侧的铁丝网下,一定很想跨过铁路去,将那只风筝从那边铁丝网上解救下来。 但是不可能,我们都被铁丝网拦住,我们只能隔着铁丝网,隔着沪杭铁路的铁轨,向它行注目礼,向它凭 吊。
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 回去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地回头望了望。似乎同一位偶然相遇的好朋友告别。 但愿今夜不要下雨——我们在心里默祷着。
一九四一年春,上海曹家渡
(选自《袁鹰散文选集》)
(注)人们习惯将 1937 年 11 月日本占领上海至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 4 年时间称为“上海 孤岛时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两处引用古人诗词句子,前者表达了作者对杭州湖光山色、风土人情的眷恋之意;后者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B.“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像铅块一样沉重”这些比喻句既突出上海天空灰蒙蒙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忧患。
C.“可是春天在哪里呢?”“这是春天吗?”这两个疑问句,或引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标示思路,暗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文以寻找春天为线索,以行踪为序,叙写了我和弟弟妹妹从城里到郊外找寻春天的过程,写景状物,情寓其中,含蓄蕴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0 09:0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自毁英名
秋风
(1)如果不是周围的住户们嫌噪音影响休息提意见,老板会让我们干到九点就下班?不过老实说,还没挨到那时间,人早就累得拿不动瓦刀了。一下班,只想倒头就睡,哪顾得上别的。
(2)我却还有一段路要赶。在这座城市里,我已混了将近二十个年头。刚开始,我只是个搬砖筛沙的小工,但现在,我却是个手掂电钻和吊线锤的老技工。我结了婚,有了孩儿,虽说租住的房子狭小偏远了一点,但难道说我就永远在这里找不到一块理想的立足之地了?
(3)骑上摩托,就往家赶。街灯虽已亮了,但光线还是有点昏暗。好在路熟,就骑得飞快。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当然是给女儿辅导功课,好早早打发她去睡觉。可是突然,我脑子里闪过一个画面:刚才路过那个汽车站,站牌下是不是站着一个人?当然是个姑娘———她难道不知已没车了?想着①,我调转车头,往回骑去。大老远就喊道:姑娘,别等了,早没车了,天太晚,快走吧。
(4)骑了没几步,又一想,不行,天这么晚了,把那么年轻漂亮的一个外地姑娘孤零零扔在那儿怎么行。想着②,又返身折回,说:妹子,没车了,你要去哪儿,我送你行不行?但不管我说什么,她就是不动。我们身边好半天也不过一个人,只有一辆辆轿车飞驰而过。我一看没法,只有走了。
(5)但走了没几步,我的心却又一动:这太危险,不行。因为我突然想起电视里的报道:这里已经发生过好几起抢劫案了。想着③,又折回她面前说:姑娘你就信我一回好不好。我也是顺路的,举手之劳,不费事的。姑娘大概也看出了我的诚意,便小心翼翼地说出了她要去的区域。我一听,嘴里只说:正好顺路。心里却暗暗叫苦:这一拐至少要多跑五六十里路呢……
(6)一路走着聊着,才知道姑娘是进城做保姆来了。我便说起我第一次进城的事。那时我刚初中毕业,来城已半个多月了,却找不到活儿,钱早花完了,三天没饭吃,就饿昏在路边。一个好心的大爷看见了,便给我买馍吃,还领我到工地找活儿。我到现在还记得:大爷的馍真甜真香啊!
(7)说着,我的手机不停响着。我知道是老婆打来的,不想接。到最后实在没办法,便把车停在路边。可不等我开口,老婆早在电话里吼叫起来:你怎么到现在还不回来?我等了一下午了,怎么货还没有送来?我一听,也有点急了,说:你别急,我马上就到家了。正说着,那姑娘却突然说:货?什么货没送来?说着,提起行李就跑。我忙赶上去说:姑娘,你听我说……姑娘说:你把手放开。正拉扯着,一辆巡警车却停在我们身边了。
(8)我说:警察同志,误会了。我老婆是开小卖铺的,我们批发了几箱啤酒,下午送货,不知什么原因没送来。警察说:那你家住在东郊,你往南郊送人也是顺路的了?我一听急了,说:我是怕她不坐我的车,故意说的。警察意味深长地笑笑说:这我早知道了……几乎所有的受害人都是这么被人哄上车的。这时我电话又响了。我说:算了,人我不送了,我走还不成吗?警察说:走?哪能那么容易?
(9)我坐上警车被带到派出所。可能因为我是民工吧,审查得就更仔细些。我不知他们在外面是怎么调查的,反正等我出来,我的房东只说:你还是换个地方住吧,我这房要自己住了。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老板也找了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把我炒鱿鱼了。
(10)老婆哭了,我也流泪了。但我还是安慰她说:没事儿,一切还会好起来的,是吗?
(2011年5月16日《羊城晚报》)
【小题1】小说没有开篇便进入故事情节,那么第一、二两段文字主要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第三至五段中都出现了“想着”一词,请分别概括“想着”的不同内涵。(3分)
答:①想着:    
②想着:    
③想着:    
【小题3】第七段“老婆”打来的电话使情节出现了意外转折,简要赏析这一构思的特色。(2分)
答:    
【小题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意蕴丰富,其主题可以有多种解读。请结合“自毁英名”这个标题和有关情节作适当探究,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3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节日在天人合一的主导观念中氤氲化育而成,我们可以把天人合一在一年四季的特征概括为:春生、夏长、秋收、冬成。这也恰可比拟为个体生命一生的途程。四时各有当今节庆、合今节俗:

冬成:天寒地冻的冬季,农作物已冬藏,人也冬闲,以过年为中心安享一年劳动成果,并积储能量,协调关系,迎接春阳。“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到了辞旧迎新的高潮。中国人具有时间不断更新的意识,旧年之将逝意味着新年之到来。新生命的诞生,也可视为旧生命的延续。所以把除夕和年初一连在一起,把冬储和迎春连在一起,都属于过年。同样,人的一生中,中华年寓含着承前启后和生命更新的意义,元宵节是过年的压轴大戏,狂欢热闹后就投入新的劳作。

春生:中华文化重视“生生之德”,《易·系辞》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大自然“变易”之理,表现为四时流转;而变易的深层意义在于“生”,有了生机,宇宙才多姿多彩,活活泼泼。春生正是草木初生、万物化生的最佳季节,宜有体现生命精神的节日。清明时节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在春播眷种之时感谢先人和大自然母亲及生身母亲,赐予我们生命和生机。前者是清明节,后者是中华母亲节。

夏长:夏季是生命加速生长繁茂之时,百虫也孳生,所以也是人体需要特加保护健康生长之时,需要及时加强养生卫生健身。端午节正是迎夏的大节。夏末七夕节银汉秋光,瓜果成熟在望,爱情也充满期望,如以生命途程为喻,已进入婚恋阶段,七夕堪称中华情侣节。

秋收:秋季农作物收成了,相应阶段的人生也成熟了,有成就了,祈愿人月两圆共享成就的中秋节备受重视。九九重阳,阳极将转阴,惜秋敬老,敬老从敬自己父亲始,重阳节可叠加上中华父亲节。同时感谢以老师为代表的所有有恩的长辈,中华教师节也设在这时段。

这个年节体系,盖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是一幅自然节候的流程图,也恰是生命的流程图。

(摘编自李汉秋《对传统节日建设的思考》)

材料二:

某机构围绕传统节日建设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第一个问题是“你了解以下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吗”,调查结果如下图:

第二个问题是“你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调查结果如以下表格:

选项

比例

电视、网络等媒体

88.89%

生活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100%

课堂教学

0%

杂志、报纸

38.89

 

材料三:

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传统节日,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倡导和参与。

从古至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希望和祝福。这些节日除了有计时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们赋予了这些节日以特殊的情感内涵和需求。

拿春节来讲,中国人最伟大的创造就是“大年三十情结”。过年的高潮就是大年三十。年文化心理是无形的,但它深深铭刻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所以中国人每逢大年三十,即便在天南海北,也要回家过年。从文化角度看,这个巨大和无形的力量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五千年,合而分,分而合,始终是一个坚实的整体,就源于这种凝聚力。它蕴涵着共同的生活愿望、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以及优良的道德传统。

一直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间的亲近与和谐。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手足牵连之情、邻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对先人和故土家乡依恋之情。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都充分体现了这些情感。

节日遗产不同于艺术遗产,艺术遗产的传承人是艺术传人,而节日遗产的传承者是全民。只有广大百姓过好传统节日,从精神到心理都得到充分满足,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最好保护。

(摘编自冯骥才《重新认识和建设传统节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其年节体系既是自然节候也是生命的流程图,春节、端午等节日都体现了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和谐。
B.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富,如:年寓含着承前启后和生命更新的丰富意义,重阳节寓含惜秋敬老及对老师的感恩,七夕节寓含对爱情的期望等。
C.调查对象中,每个人都能了解除夕、春节的文化内涵,大部分人能了解冬至、中秋节等节日的文化内涵,而了解腊八节、重阳节文化内涵的人不多。
D.中国人每逢大年三十,即使离家再远,也要回家过年,这是因为年文化在中国人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年文化对中华民族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节日循天时而成,春生、夏长、秋收、冬成是大自然生命的时间次序,也和人类个体生命一生的每个阶段相呼应。
B.人们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渠道很多,如生活环境、传统媒体、现代媒体等,从调查结果来看,人们受其影响的程度各有差异。
C.节日遗产的传承者是全民,因而让广大百姓过好传统节日,使其精神和心理得到充分满足,于传统节日的传承而言至关重要。
D.材料一、材料三都阐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所不同的是,材料三还阐述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形成原因。
【小题3】应该如何加强传统节日建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琴
传承几千年的中国古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其艺术表现力可见一斑。
深邃、简洁、从容,古琴的表现力让听者为之动容、动情,幽深的情怀直达心底,激荡、回旋。古琴的有效弦长特别长,因而振幅大,振动时间久,其余音绵长不绝。余音绵长不绝,可以在演奏中出现古琴所独有的“走手音”,“走手音”使本来是点状的音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
弹拨乐器一般都是点状出音,即每弹一次出一音,因而音与音之间会有明显的间隙,不连贯,在表现音乐的强度和力度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表现深邃、悠远和更强烈的震撼力上,有着明显的欠缺。然而,古琴的“走手音”却恰恰能弥补这样的缺憾,其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从而产生绵延无限的音乐感染力。在所有的弹拨乐器中,古琴是唯一能够点状出音,同时又能制造出大量线状音迹的乐器,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此外,“走手音”还可以使古琴之音产生逐渐弱化的听觉效果,由实而虚的张力方向使得琴音超逸而绵延,深远无限。这与拉弦乐器或吹管乐器所创造出的线状音迹的表现力有着很大不同,古琴的渐弱效果是靠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时间有限,强度逐渐减弱,是自然产生的状态。从听琴者的角度来说,音色减弱迎合了人的心理变化趋势,很容易激发出人们对人生的感情和其他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古琴之所以能营造独特的幽深效果,也与该乐器自身的音域有关。多数乐器的音域取向是向中高音区发展,而古琴是往低音区和超低音区发展,这往往能给听琴者厚重、低沉、深邃、悠远的感受,并激发听琴者价值、意义上的感悟。
无论从琴歌、琴诗,抑或从琴曲的文学内涵来考量,古琴与文学都有着渊源。古人喜抚琴吟唱,琴歌以诗为主体,配合琴曲。琴曲、琴歌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或能叙述故事,或能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例如《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都有着深刻而动人的故事背景,反映了主人公高尚的气节、英勇的气概或内心丰富的感情。而琴曲《潇湘水云》等,则是借景抒情,暗示南宋王朝政治飘摇,琴人满腹担忧。
艺术与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连带渊源,从古琴艺术中,我们可以轻松领略到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质所在。中国文人所崇尚的意境美、神韵美、品格美在古琴的艺术表现中一一渗透。古琴艺术写照天地万物、人生百态,以形传神重神韵,以物写心重人格及意境,以学求悟重妙悟,追求“以己之心会物之神,以达于天地之道”的审美境界。
《鼓琴训论》中说:“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净坐,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可与神合灵,与道合妙。”这正是琴者的审美追求。这与我国文人所追求的精神意境有着极大的契合之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崇尚自然,追求心灵的回归、人格的纯净,注重意境之美,正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人所遵从的审美心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古琴“走手音”的艺术效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琴的“走手音”能使本来是点状的音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余音绵长不绝。
B.中国古琴的“走手音”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产生绵延无限的音乐感染力。
C.中国古琴的“走手音”能弥补其他弹拨乐器在表现深邃、悠远和更强烈的震撼力上的明显欠缺。
D.中国古琴的“走手音”可以使古琴之音产生渐弱效果,这与古琴自身的音域较低有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能说明古琴与文学或美学有着渊源的一项是
A.古琴深邃、简洁、从容的表现力,让听者为之动容、动情,幽深的情怀直达心底,激荡、回旋。
B.古琴艺术写照天地万物、人生百态,以形传神重神韵,以物写心重人格及意境,以学求悟重妙悟。
C.意境美、神韵美、品格美为中国文人所崇尚,这在古琴的艺术表现中都能一一渗透。
D.琴曲、琴歌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或能叙述故事,或能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琴弦振动的强度渐弱,是自然产生的状态,而音色减弱很容易使听琴者心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B.作者列举《广陵散》《胡笳十八拍》《潇湘水云》等琴曲或琴歌,意在说明琴曲或琴歌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
C.以形传神重神韵,以物写心重人格及意境,以学求悟重妙悟,是古琴艺术和其他艺术共同追求的审美境界。
D.文中提及《鼓琴训论》中的话和陶渊明的诗句,是为了证明古代琴者的审美追求与我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精神意境有着极大的契合之处。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我把先秦诸子的文学品相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庄子、孟子;第二等级:老子、孔子;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在这三个等级中,处于第一等级的庄子和孟子已经是文学家,而庄子则是一位大文学家。
②把老子和孔子放在第二等级,实在有点委屈这两位精神巨匠了。我想他们本人都无心于自身的文学建树,但是,虽无心却有大建树。这便是天才,这便是伟大。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相比之下,孔子的声音,是恂恂教言,浑厚恳切,有人间炊烟气,令听者感动,令读者萦怀;相比之下,老子的声音,是铿锵断语,刀切斧劈,又如上天颁下律令,使听者惊悚,使读者铭记。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甚至无须任何解释、过渡、调和、沟通。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我听不止一位西方哲学家说:“________从语言方式,老子________是最高哲学。孔子不如老子果断,因此在外人看来,更像一个教育家、社会评论家。”外国人即使不懂中文,也能从译文感知“最高哲学”的所在。有一段时间,德国人曾骄傲地说:“全世界的哲学都是用德文写的。”这当然是故意的自我夸耀,但平心而论,回顾以前几百年,德国人也确实有说这种“大话”的底气。然而,当他们读到老子就开始不说这种话了。据统计,现在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一本老子的书,其普及度远远超过老子的祖国。
③说完第二等级,我顺便说一下第三等级。韩非子和墨子,都不在乎文学,有时甚至明确排斥。但是,他们的论述也具有了文学素质,主要是那些干净而雄辩的逻辑所造成的简洁明快,让人产生了一种阅读上的愉悦。当然,他们两人实干家的形象,也会帮助我们产生文字之外的动人想象。
④更重要的是要让出时间来看看第一等级,庄子和孟子。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得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文学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接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⑤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这就使他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
⑥他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甚至也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别的“子”。但是这种低,使他有了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问出一串串最重要的“傻”问题。但仅仅是这样,他还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他的文章,就成了中国哲学史、也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流佳作。
⑦此后历史上一切有文学才华的学人,都不会不粘上庄子。这个现象很奇怪,对于其他“子”,都因为思想观念的差异而有明显的取舍,但庄子却例外。没有人会不喜欢他讲的那些寓言故事,没有人会不喜欢他与南天北海融为一体的自由精神,没有人会不喜欢他时而巨鸟、时而大鱼、时而飞蝶的想象空间。
⑧在这个意义上,形象大于思维,文学大于哲学,活泼大于庄严。
【小题1】第②段中“委屈”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两个划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也许 就
B.因为 就
C.仅   就
D.即使 也
【小题3】在文章前半部分,作者先写第二等级的孔子和老子,请分析这样构思的用意。
【小题4】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文章各有千秋,是两种不同的风格,难分伯仲。
B.中国文脉绵延至今,虽然支流繁多,但其基调始终是一种朴实的正气。
C.孟子的精神气质与其文章相辅相成,为中国文脉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D.庄子的文章因为深邃的哲思和自由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哲学史和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佳作。
【小题5】概括作者对先秦诸子“文学品相”分级的标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弯人自述
陈村
①三十七年前的今天,本人来到这个世界——四肢活跃,身材魁梧,声音洪亮,食欲旺盛。这样的小子想必收到许多即兴的评论,我记不清自己当时是否沾沾自喜。要是当时就知道,时过三十余年,自己将成为一名把握曲线美的“弯人”,婴儿的我是否还会得意地晃动着那个大头?
②俗话说:弯人不是一天造成的。弯了之后,第一个好处是和任何人都有了永恒的话题,比如他问:“你这腰,好像扭了?”我就答“伤了”、“不得劲了”、“不方便”。接下来一定是“怎么不去看看?”我答些世情再答些科学。几问几答之后,俨然成了熟人。
③我的病全称是“强直性柱炎”,脊椎是堂堂正正的骨头。不像有些组织通往不三不四的地方。这个病的好处是生得醒目,人们一目了然。有些病要靠病人自己去宣传。比如胃疼,一直等到疼得穹下腰,人们才会关切。其实,人们是被弯腰的姿势唤起了同情。而我总是弯着腰,可见,生病要生得巧。
④生活中,不聪明的人总是要逞强,以势压人或以理服人。我反其道而行,公开地明白地称弱。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阐述过 “柔弱胜刚强”的哲学。从一滴水看太阳,老子确实伟大。
⑤其实我也很伟大。
⑥尽管没当成老子,还有另一次伟大的机会,当一名中国的卡夫卡。没人知道我面对《变形记》是何等的沮丧。我就是那个格里高尔·萨姆沙,我就是那无可奈何的甲虫,是我而不是卡夫卡的脊背背叛了自己。我拥有当一只甲虫的全部感觉。
⑦既弯之,則安之。如果有意识地寻找,像找男子汉一样用点力气,弯其实是一种境界。还是老子在说:“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感。
⑧弯更是一种审美趣味。现代人提倡亲爱自然,粗粗一想,凡自然的造物,没见过笔笔直的一根。遥想人类当年,四肢趴地,长背向天,臀圆颅方,天然生趣,何直之有?平而致曲,直而后弯,大到天体,小到心术,莫不如此。这么一想,实在不必妄自菲薄,人生难得一回弯呢。
⑨我怕坐公共汽车。人一弯,占的体积就大。自从成为弯人,才知道上海的乘客们是如何地丝丝入扣。他们容不得我的奢侈,一波一波地要将我弄直。要是真的能直,我早就直着走上来了,还用得着费大家的力吗?
⑩爬山是我所爱,我常常走不动楼梯,病得猖狂时拉着扶手像拔河一样将自己拔上去。但我却能爬山,见到山就精神了,拄一支杖请勤恳恳地爬。等我登上山顶,就想:山,我是弯着爬上来的。山应该羞愧。本人在爱的战线上一向成绩平平,就想,弯着尚且如此,一旦直起来是何等潇洒何等魅力,只怕会忙不过来!于是罢了,就弯着吧。
⑪我最大的心病是死后,如果开追悼会,势必折腾亲朋好友恩人仇人吊唁,一个个沉痛得肃穆。如此,我的罪孽岂不深重?为此,心有不安。
⑫去年因眼睛住了一月医院。不能看书,就操练起来。在那张较硬的床上撤去枕头装死。很久,忽然砰地一声,全身一震,一节骨头打开了。这对我犹如一声春雷。站起来看看,人直了许多,几乎能冒充含着胸的直人。我将双手抱在胸前,较为得意,盘算着出院后给广有读者的晚报写篇短文,题目也想好,叫作《调戏骨头》。
⑬后来我出了医院,可以看书写字了,却没为晚报动笔。我又回到了自己的软床,操心谋生而不是操心骨头。要是没有饭吃,调戏得笔直的自己不是还会弯下腰来吗?我的那篇流产的短文有个漂亮的结束。它的最后一句是:我想做一个正直的人。
【小题1】对文中两次引用老子的话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为轻松活泼的文章增加了文化内涵。
B.为“弯人”的行为方式寻找思想基础。
C.强调只有老子才能解决人生的困境。
D.从生活到境界逐步深入地开拓文意。
【小题2】紧扣“俨然”一词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小题3】本文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请举一例加以赏析。
【小题4】在作者笔下,“弯”是一种人生智慧,其内涵分别为    
【小题5】最后一句话很有深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