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无言师

钟春香

宋医生又被请来为医科大学上解剖课。其实,他是不愿意来的,因为在医院里做一个手术比上课来钱快,而且如果手术成功了,也更容易引起医院的关注。但这次是医科大学的副校长——他的老同学邀请,不好意思拒绝。

宋医生走进解剖室,学生们已经等在那里了。学生们呼啦一声围上来,望着他胸前写有“某医院胸科手术专家”的吊牌,露出崇拜的神色。

他抬了抬头,眼角睥睨了一下这群学生娃,嘴边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慢,迫不及待地说:“我们开始吧。”

据老同学讲,今天解剖台上的死者,生前曾在他所在的医院工作过,很崇拜他,立志让女儿成为像他那样的医生。但医院那么多人,面孔如潮水一样涌来涌去,他又怎能记住每一张面孔呢?

他端详死者,像往常做手术一样,程式化地在胸膛处画出一条定位线,对学生们讲:“这是心脏的位置,只要我下刀,就可以取出他的心脏。但在取心脏之前,让我们估计一下死者的年龄和死亡的原因。”

“老师,让我来说!”

一名清秀的女生走上前来,“死者年龄49岁,确切地说,还有两个月零5天才到50岁生日,他身上无伤,面部也较干净,可以肯定是心脏病突发。”

他看了女生一眼,笑着说:“说得没错,但你对他年龄的估计也太武断了,你怎么知道他还有两个月零5天过50岁生日?记住,没有事实依据,不要做这样的推断!”

女生没直接回答他,手颤抖着抚摸死者的脊椎,眉毛凄楚地拧着,面容忧戚地说:“老师您看,他腰部和臀部的脊椎,向外微凸变形,由此可以推断他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原因是他经常弯腰——他有可能是弯腰插稻,也有可能是弯腰打扫卫生……”

他说过不让她做这样的推断,但她还是一意孤行,最让他不能忍受的是,她的脸上居然还带了感情!这是一位医者最不能有的!

他想批评她,但又要保持尊严,所以只冷冷一笑,双手抱在胸前,打量着女生。

他是从农村考到医科大然后分到医院工作的。工作之后,他很少回老家。假如自己不是来自贫穷愚昧的农民家庭,而是来自城市某个知识分子家庭,那自己取得头衔和成就将会更容易,也会轻松一些……

当然,这么多年,通过业务钻研和一些手段,有些头衔他也得到了,但付出的艰辛却是别人不能想象的……

女生旁若无人地说着解剖之外的死者的劳作。学生们哄笑。

“够了!”他一声大吼,制止了她。女生哇的一声哭了。

时间突然凝固。

“老师,”过了一会儿,女生擦干眼泪抬起头,朝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我想问的是,假如躺在解剖台上的是您父亲,您还能冷静到没有一点儿感情吗?我母亲死于绝症,是我父亲靠种稻卖钱将我辛苦养大,他立志让我成为名医,这是他最大的愿望,但我偏偏不喜欢医生这一行,而我又不想让他伤心,所以就违心地上了医科大……”

“他一直以为我喜欢医学,在我上大学后,他还兴冲冲地找了一份在医院打扫卫生的工作,开玩笑说等他死了,他会将遗体捐献给医科大,让我解剖……”

“但他不知道的是,早在上大学的第一天,我就开始自修设计,铁了心要转行!”

“——没想到他死前真就立下医嘱捐献遗体,今天他就躺在这里,等我……我……”

女生泣不成声。

解剖室里空气瞬时凝结,一片寂静。

他真的被感动了,眼里噙满了泪水。

他走上前去,像父亲一样轻轻地抚摸着女生的头,无比愧疚地问道:“那你现在还转行吗?”

女生满脸泪水,不停地摇着头……

“我相信将来,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好医生。今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直接找我。”

话音刚落,周围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宋医生是接受副校长同学的邀请,并非心甘情愿给学生上解剖课,因为在医院做一个手术更容易获得金钱和医院的关注,这说明宋医生更看重名利。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来塑造人物,宋医生走进解剖室,学生们望着他胸前的吊牌“露出崇拜的神色”,这就写出了学生对宋医生的态度。
C.宋医生告诫学生“没有事实依据,不要做这样的推断”,而她“还是一意孤行”,并且脸上还带了感情,由此可知她是一个有主见的女孩。
D.小说中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但对女儿有着无限的爱,他用捐献遗体供女儿解剖这一行为,促使女儿的学医态度有了转变。
【小题2】小说为什么插叙介绍宋医生的农村出身?请简要回答。
【小题3】小说通过女大学生以“局外人”身份,客观地、由浅入深地介绍死者情况的方式,逐渐呈现死者与她之间的父女关系。请分析这种呈现方式有何表达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5 09:28: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人们在思想、生活等各方面的变革。“人机大战”引发广泛关注的深层原因,在于它在文明史和人类史尺度上以一种仪式化的效应表征了一个时代的来临,即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
从人工智能的主体结构看,无论“阿尔法狗”战胜人类顶尖棋手,还是“微软小冰”创作诗歌,抑或是IBM公司的超级机器人“沃森”跻身杏林、悬壶治病,它们目前充其量属于某种弱的人工智能,离真正的智能主体相去甚远。然而,这并不能消除一种日益滋长起来的恐慌性担忧:一旦人工智能大规模进入我们的生活,人类未来会怎样?斯蒂芬·霍金、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比尔·盖茨等发出警示说: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存在的最大威胁。埃隆·马斯克甚至说:“有了人工智能,就相当于我们开始召唤恶魔。”
透过各种各样的“悲观主义—乐观主义”的观念对峙,我们看到,我们真正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是:既然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要如何行动才使自己成为未来的一部分?换言之,为了避免人工智能在唤醒万物的同时唤醒人类无法控制甚至最终控制或取代人类的“恶魔”,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行动?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紧要处只有放在规范性的先行构建上,才能未雨绸缪。它涉及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建构问题,应从“人为自己立法”的规范性原理中产生。就形式方面而言,笔者将这种规范性的先行构建概括为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让算法遵循“善法”。因为“善法”的主体性总是与“目的”相关,而算法在总体上永远只能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而已。
具而言之,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建构,让算法遵循“善法”的原则包含两个重要的伦理尺度:一是人工智能自身嵌入的道德,涉及人工智能带来的智能主体模式及其相关伦理尺度;二是人类在拓展人工智能的过程中进行的道德建构,涉及常见的人类主体模式以及人类主体与人工智能主体相处的“主体间”模式及其相关伦理尺度。前者以医疗自主式机器人为例,当不当决定导致原本可避免的伤害发生时,那是谁的责任?在这个问题上,人工智能的主体模式虽然凸显了道德算法的重要性,但其更深层次且更为重要之依系,则无疑是人类为自己所立之“善法”。 后者如自主性机器人可能会作出我们认为在道德上有错误的决定——例如被授权不为病患提供止痛药。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在让算法遵循“善法”的前提下做出新的探索。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阿尔法狗”“微软小冰”“沃森”等的出现,让所有人产生了恐慌性情绪。
B.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存在的最大威胁,其未来可能出现的影响已经让有些名家深深的忧虑。
C.人工智能在有益于人类的同时会唤醒最终控制或取代人类的可怕的“恶魔”。
D.为了避免人工智能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需要让算法遵循“善法”原则成为先行构建的基本原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阿尔法狗”等事例,是为了说明人工智能的主体结构确实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B.在第二段罗列现象的基础上,第三段提出了人类面对已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该如何行动的问题。
C.第四段作者列举现实中两个尴尬事例,意在引发人们对算法遵循“善法”原则的伦理尺度的探索。
D.作者先指出恐慌现象,后提出解决方案,进而又对“善法”方案的可操作性进行了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机大战”以仪式化的效应表征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所以它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B.如果人工智能的算法能遵循“善法”,那么可能取代人类的“恶魔 ”就变得可以控制了。
C.即使“微软小冰”“沃森”不再让人恐慌,但更高形式的人工智能仍然会给人类带来挑战。
D.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算法遵循“善法”原则的两个伦理尺度已经让人类获得了收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展览是宋旦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的其中一环。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选自李秉新《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  让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心》,有删改)

材料二:

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人或许会记得张一清,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在这档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电视节目中,张一清作为点评嘉宾持续参与。

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聚集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在张一清看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还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张一清说自己的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本世纪初,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通过参与语文教师培训,参加语文教学教研活动,张一清对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为了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领略文字的魅力,张一清在北京阅读季“书香校园”活动期间,前往中小学、国家图书馆等地开设讲座,交流汉字文化。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材料三: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

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

“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的力量。而今天,汉字随着海内外修习者的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识字,更思“知”字。

(选自孟扬《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此次宋旦举办的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把汉字形象化、符号化。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同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B.宋旦用独特的创意手法书写汉字的内容,他这样做是想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喜欢汉字,进而了解汉字及中华文化,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
C.《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作为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逐渐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这反映出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D.汉字凝结着中国智慧,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具有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的特点。其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宋旦在美国举办的汉字艺术展开幕的时间、地点,也介绍了绘画于汉字的本质特点和宋旦汉字艺术展在美国展出的具体内容和体现的社会意义。
B.材料二中张一清认为认识、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提高对汉字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所以他十分关注关注语文教学,注重儿童语文教育问题。
C.材料三介绍了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演化过程,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的表意文字,汉字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并传承着中华文明。
D.材料一、二都表述了汉字的相关内容,但角度不同。材料一表述的是对外宣传汉字,材料二表述的是国内教育者对汉字的关注,重视电视节目对民众的引导作用。
【小题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概括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宣布,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城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城可燃冰试开釆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陡对海城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发出贺电,贺电指出,这是在掌握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关键枝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人民历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可燃冰又称气冰、固体瓦斯,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被誉为21世纪最理想的潜在替代能源。主要蕴藏于陆地永久冻土带和海底,全球海洋总面积90%的区城具备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条件,随着传统油气资源的枯竭,人类急需寻找新的可替代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天然气水合物是石油天然气与水分子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结合形成的一种固态结品物质,多呈白色或浅灰色,外观像冰且点火即可燃烧。
据估算,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蕴藏的天然气资源总量约为21000万亿方,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需求。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相继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和勘查,其中加拿大在陆地永久冻土区、日本在海城进行了试开采。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将使用深水半潜式平台,通过降压进行开采,首先,平台从动员位置自航至作业井位,然后进行钻探、按装实验设备、降压试气等一系列试采作业程序,直至点火试采成功。
据测算,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约为700亿吨油当量,与全国陆海常规与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总和大致相当。海城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的实施,将提升我国天然气水合物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抢占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发先机,加速推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
(摘自《第一财经》2017年05月22日)
材料二:
据《俄罗斯报》网站5月18日报道,根据中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消息,中国石油专家在全球首次从南海海底开釆出“可燃冰”。这种天然气水合物本身不是“革命性的”,其丰富的储量遍布全球。但迄今为止没人下决心开采它。原因很多,包括技术和经济因素。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副长李金发表示,能够成功实现这种有益矿物质开采的事实证明,在理论基础和相关技术方面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意味着中国在开采“可燃冰”上占据了领先位置。它将会是继美国引领“页岩气革命”之后的,由中国引领的“天然气水合物革命”将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
毫无疑问,如果中国确能成功实现工业开采“可燃冰”,那么北京在同美国争夺世界最发达经济体的战役中又多了一张非常重要的王牌,因此中国官员的喜悦之情定全可以现解。
根据塔斯社消息,中国专家是从水深超过1.2千米的海底提取出样品,水下井位于香港东南方向285公里处。据悉,1立方米的该物质等同于160立方米的气态天然气。加100升天然气的汽车能够行驶300公里。如果汽车能够加入“可燃冰”,那么理论上100升“可燃冰”可跑5万公里。显然,该技术完全可能使世界油气价格“崩溃”。
不过,目前这只是未来的计划。未来会有多远?无疑,中国不会将该计划束之高阁。
(摘自《参考消息》2017年05月20日)
材料三:
可燃冰的优点吸引了全球大国竞相研究开采手段,除了中国,美国和日本也在尝试开采可燃冰。
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12日宣布,正与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等机构合作,于5月在墨西哥湾深水区开展可燃冰开采研究,11日已经开始了一次钻探。
美国十分重视可燃本研究,2000年曾通过《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与开采法案》。此后美国能源部多次拨款支持可燃水研究。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9月,宣布投入380万美元支持6个新的可燃冰研究项目。开展本次钻探的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就是受支持的项目方之一。
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4日宣布,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成功从日本近海海底埋藏的可燃冰中提取出甲烷。此次试验开采海域位于爱知县和三重县附近的太平洋近海,估计该海域拥有的可燃冰估量达1.1万亿立方米,约是日本天然气年消费量的10倍。
这是日本第二次开采可燃冰。2013年,日本尝试过开采海底可燃冰并提取了甲烷,但由于海底砂流入开采井,试验仅6天就被迫中断。本次试验持续12天后也因出砂问题中断,未能完成原计划连续三四周稳定生产的目标,12天产气量只有3.5万立方米。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017年05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可燃冰开采的问题,对当前正在开采可燃冰的行为,持以期望和鼓励的态度。
B.材料一侧重描述了可燃冰开采的发展史、规模、前景等,还阐述了目前试采所产生的效果和意义。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开采可燃冰的国际竞争状况,表明开采可燃冰的行动涉及中国能源战略。
D.三则材料都谈论了世界可燃冰的储貴和应用,然而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以第一则材料最为详细深入。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二则材料均于国内的报纸,都及时捕捉到了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叙述了新闻的背景。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可燃冰开采的难度这一问题,相比较而言第三则材料更能反映开采难度之大。
C.因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所以各自报道倒電点也不同,比如《参考消息》比《第一财经》更具国际视野。
D.三则材料为了突出新闻的客观性,都使用了政府报告、专业术语和具体数据,以做到事实确凿。
E. 三则材料都没有关于可燃冰研究方面的报道,而宽在阐述开采可燃冰的紧迫性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小题3】中国成功开采可燃冰,将有着怎样的国际影响?请综合以上二则材料进行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只箱子

抬着沉重的箱子,四个疲惫不堪的男人从原始森林走来。他们一路踉跄蹒跚,就好像有一个监工拿着长鞭在驱策他们一样。他们的胡子缠结在一起,皮肤上都是溃烂的伤口,还有水蛭吸他们的血。他们彼此憎恨,更恨那只箱子。然而,他们还是小心地抬着它,就好像它是《圣经》里的诺亚方舟一样。

“我们必须把马格拉夫的东西送到目的地,” 他们无奈的说,“他是个好人,我们向他保证过。”

对于到达终点后的报酬他们没说什么,但每个人都在心里念着想着。他们跟着马格拉夫到这个绿色的地狱来是因为他事先付了很多钱给他们。现在他死了——某种急性的热带传染病结束了他的地质学狂热。如果马格拉风要他们带的是黄金,他们不会觉得如此茫然。但马格拉夫曾经笑着对他们说:“科学已经发现有些东西比黄金更有价值。”

本来他们认为马格拉夫已经失败了,他在森林里找到的只有死亡。然而事情又似乎不是如此,他交给他们带回去的箱子颇重,这个箱子是他自己做的,质地很粗糙。当他知道自己已经注定要死时,他一个人把箱子密封好,里面装着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秘密。

“这只箱子必须靠你们四个人合力才能搬回去——每次两个人,”马格拉夫这样告诉他们,“你们必须轮流,我要你们答应我一刻也不能离开他,直到安全送达为止。可以在箱盖上找到地址。如果你们能把它送到我的朋友马克教授那儿,那你们所得到的将比黄金更有价值。我保证你们一定会被奖赏的。”

他们答应了,给他是个垂死的人,而且他们尊敬他。有很多次,无止境的单调沉闷,快要吞蚀他们的时候,就是他的人格把他们团结在一起,否则,已经无法避免的吵起来了。然后,马格拉夫对他们笑一笑,就安静的死去了。

他们把他葬在森林的深处,脱下帽子向他致敬。当泥块儿掉进墓穴时,整个森林显得更大更具有威胁性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变得矮小许多。一种恐怖的估计随着马格拉夫的气势充实了大家,每个人都害怕自己会像他一样,死在这白骨随处可见的森林里。

他们是一个很奇特的组合:巴黎是个学生;麦卡迪是个厨师;约翰逊是个落魄的无业游民;还有塞克斯,是个水手。他们很想念马格拉夫,以前他总是能在不可思议的混乱危险中找到继续前行的理由;而现在,他没有办法再用他的乐观主义来鼓舞他们了。

起初,能互相交谈,声音对他们而言是很重要的……很快地,交谈的内容只剩下对那只箱子的诅咒,因为他们必须吃力的抬着他穿过重重森林……然后,沉寂吞噬了每个人。最好是比成绩更糟糕的事。约翰逊变得神经兮兮;麦卡迪的脸色变得愈来愈深沉郁闷;至于塞克斯,他对着像牢狱一般的丛林产生了一种无以名状的恐惧。他说他几年来一直想找机会回家看看他太太和孩子——而现在却永远回不去了。跟班里很少说话,但有个女孩一直盘绕在他脑海。每次想到那女孩,一定会联想到那次舞会,月光下的散步,和最后一天含泪的道别。

即使当马格拉夫跟他们在一起时,他们之间也还常有口角和争执,但他的人格和他的理由——最后也变成他们的理由——总能平息这些争吵。现在,剩下的只有马格拉夫的箱子,他们的力气愈来愈小,箱子似乎愈来愈重。他们打心里彼此厌恶,这箱子的重量却把他们的身体结合在一起;当他们想分开时,,他把他们锁在一起。又一次的轮流已经变成一种例行的机械化动作,是他们忘了要分开;如果只有两个人的话,很可能他们已经放弃了。他们恨这个箱子就像犯人恨他们的镣铐一样,但他们还是抬着这个箱子,就像当初他们承诺马格拉夫会做到的那样。

突然间,奇迹一般,出现在他们眼前的不再是黑暗的丛林!

“天啊!”塞克斯叫着“我们做到了!”他们找到了那位马克教授,顺便把对马格拉夫的承诺告诉了他,并提了报酬的事儿。可是,教授做了一个无可奈何的手势。

“我什么都没有,”他说,“除了感谢外,我们可以给你们。马格拉夫是我的朋友,他是个善良有智慧的人。你们信守承诺,得到他所要求的事,我所能做的只有谢谢你们。”

“报酬在箱子里!”约翰逊用嘶哑的声音大声说。

“打开它!”塞克斯饥渴的回应道。

箱子里的东西让所有人傻了眼——除了沉重的石块还是沉重的石块!

厨师麦卡迪快气炸了。“我总认为那家伙是疯子。竟然告诉我们会得到比黄金更有价值的东西!”

愤怒写满了三个男人的脸。

只有学生巴利高声说:“够了,朋友们,我们确实得到了比黄金更有价值的东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背景是一片危险的原始丛林,险恶的自然坏境、随处可见的探险者的尸骨,还有莫可名状的沉寂,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感到恐惧和绝望。
B.小说主要人物是四个可敬的男人,在马格拉夫生前,他们敬重并一心追随他狂热探险:在马格拉夫死后,他们信守诺言,历经艰难完也了他的遗愿。
C.小说情节主要围绕—只箱子展开,这只比黄金史更有价值的箱子,让四人有了前行的动力,但也是他们的累赘,后来证明送箱子完全是马格拉夫设的骗局。
D.小说善用曲折的情节吸引读者。比如四人为什么对箱子既憎恨又绝不遗弃。读者好奇不已;最后打开箱子只石到沉重的石块时,连读者也不禁大呼意外。
【小题2】马格拉夫一直没有正面出现,但这一人物给人印象深刻,请概括并分析其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结尾巴利说的“比黄金更有价值的东西”是指什么?为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的屋脊上多装饰有“脊兽”,它的应用使得建筑屋脊轮廓富于变化,尤其是大型建筑上脊兽的应用,更使得屋脊造型繁简有度,颇具清人邓石如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构图之美。除却装饰,脊兽还有稳固瓦件的作用。其他钉帽一类的瓦饰虽不在脊上,却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具有与脊兽类似的作用。
脊兽的起源约在东周,这是瓦件逐渐普遍应用的时代。已发现最早使用瓦饰的实例,见于秦雍城遗址出土、可追溯至春秋晚期的陶质建筑构件中。形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瓦钉钉帽,也有正脊脊端与后世鸱尾位置相当的羊角形构件,甚至还有人形瓦饰。这类瓦件皆为捏塑,手工造型感强烈,不似后世的模制风格,说明尚未大规模生产,正处于初创阶段。
除秦以外,东方列国也有各具特色的瓦饰,如河北灵寿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上装有叶片形并开半圆孔的巨大瓦钉钉帽等,显然是源自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
东汉时期,大量陶楼涌现,为认知当时脊兽的面貌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信息。南北朝数百年间,制瓦技术大大提升,瓦饰的生产也普遍趋向于批量模制。东汉陶楼上已出现一种装饰于脊端、上下三瓦当叠起的瓦饰,其最初可能为三件独立的脊头筒瓦叠砌而成,形成风尚后,逐渐出现整体制作的做法。
纵观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脊饰造型题材,大致可归为鸟形、兽形、叶片形三类。其工艺从捏制到局部模制、再到整体模制,具体形象细节则缺少统一制度规范,可发挥空间大,总体呈现出质朴的风貌。
隋唐时期的脊兽继承了南北朝的特点,出土实物中仍以兽面脊头瓦数量最巨,两京诸宫殿皆有发现。唐代除有大量兽面脊头瓦发现以外,尚未见脊头瓦前端的“仙人走兽”实物。然而敦煌莫高窟中自初唐开始,就有若干建筑壁画表现出角脊下端以筒瓦上翘叠落、每片筒瓦端头置瓦当的做法,形成锯齿形构造,颇似明清建筑上“仙人走兽”的发端,只不过还未出现兽形。
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中,还普遍出现了在建筑正脊、角脊、前檐瓦面上设置陶制或金属制火焰宝珠以为装饰的做法.使建筑整体更为华丽精致,同时起到瓦钉的作用,这也是东汉明器与九原岗北朝壁画中叶片形钉帽的造型延续。
北宋后期,“仙人走兽”的面貌已与明清时比较趋近,这应当是经历了较长时间演进的结果。两宋绘画中的亭台殿阁上,皆形象地描绘了包括各类走兽在内的脊饰,是唐宋时期夸张风格的集中体现。
经历了唐宋时期定型,脊兽的使用到明清时更趋制度化,造型上也发生了新的改变,呈现出高度程序化的特点。其制作趋近于在方整的空心砖上加以雕饰,大型吻兽则用数块空心琉璃砖拼合,体块感十足。类型方位虽大致继承了前代,但对宋式脊饰中浓郁的民间性加以调整,追求庄严整肃,以见“威仪”。明清是古代集权制度加强的时代,这在微观的建筑装饰上也体现出来。
(选自于志飞、王紫微的《麟角峥嵘数脊兽》,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脊兽是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中屋脊上常用的一种装饰,能使屋脊轮廓富于变化、造型繁简有度,并呈现出屋脊的构图美。
B.考古发现,至少在春秋晚期,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已经开始使用瓦饰,其样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羊角形、人形等。
C.在传统的木构建筑中,能够起到固定瓦件的作用的除了脊兽外,还有能够与瓦钉配舍固定檐口端头的钉帽一类的瓦饰。
D.春秋晚期的瓦饰皆为手工捏塑,造型感强烈,源自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因而各具特色,为后来脊兽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制瓦技术在南北朝得到长足发展,瓦饰生产逐渐由捏塑转变为模制,随之也由此前的单独制作逐渐形成了整体制作。
B.先秦到南北朝的脊饰样式少、工艺变化大、具体形象细节缺少统一制度规范等原因使得脊兽制作和使用发挥空间很大。
C.“仙人走兽”是脊饰的一种,发端于初唐时期的瓦当,经历较长时间的演进,初步定型于北宋后期,样式与明清比较趋近。
D.从隋唐莫高窟壁画中可以看出,寺院建筑由于设置陶制或金属制火焰宝珠作为装饰,因而建筑整体更为华丽精致。
E. 明清时皇家建筑、寺庙建筑在脊兽方面追求庄严整肃、显示皇家威仪,体现出明清时集权制的加强。
【小题3】中国脊饰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有怎样的特点?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