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那坎井位于村子西头,我家的东南角,是我一直魂牵梦萦的地方!
井的直径不过十五米,水深约十五尺,开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服务于大寨田。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它已经“退伍”了。井台因不堪风雨的蚀剥,已七零八落。东北角塌陷约四五米,成了涨水的溢流处,流向是村内一条干涸的河道。正是这坎饱尝失意之苦的时代产物,成了农村孩子的乐园,丰富了我带有浓重乡土特色的童年。
田畦里玉米高过了头,桃杏涨红了脸,谷子正挺直腰板的时候,井台边就会围满了脸上流着泥道、赤着黑红的上身、留着狗啃似头型的像我一样的野孩子。
村里的小学铃声一响,这些土生土长的乡里娃就会挥舞着刚褪下的上衣,高喊着,风也似的钻进通向那坎井的地里。临近井边,早已经成了一丝不挂的小泥鳅,管你禾苗的叶子拉疼了稚嫩的肌体。山里的孩子不娇气,等一猛子扎进井里,有的就只剩下欢乐了。
扭动着狗刨一样的躯体,扬起一弧碧水来一小仗儿,用力将伙伴的头压进水里,一撅屁股到水底挖把淤泥,甩给水上孩子画个满身地图,之后在残缺的台上晾个太阳浴,哪怕老师在身上划出了白道,被罚立半天,我们还会雀跃着来到井里嬉戏。
井里有村里人放生的鲫鱼。十多年未掏干过井水,鱼儿长得膘肥体壮,所以对我很有诱惑力。由于水深,捞捕是希望太小。于是就盼下雨,下大暴雨,下到井水涨满了哗哗往外流。那时我会不等雨停,披上一个塑料袋,到井口水道边守着。
透不出气来的鱼会游出深水,跑到水道里来,我总会有不小的收获。洗脸盆里会有半盆战利品,有鲫鱼,有泥鳅,有草鱼,还有白鱼条子。有时雨下得太大了,把水冲到了周边的田里,我就能在田里拾到不少的鱼。问起大人鱼怎么会在田里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天上下的鱼。
后来上学后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天上是能下鱼,但那是一种极少见的气流将水和鱼一同卷到天上,从另外一个地方降落的自然现象。
后来雨水少了,在井边捞鱼捡鱼的机会也没有了,但我有了新的兴趣。找出一根绣花针,用火烧弯,穿上一根线,挂上一条蚯蚓,可以在井边卧钩垂钓。看着五彩的云霞映在水里,感受着蜻蜓点水的飘逸,顺着水面泛起的涟漪伸展思绪,听着风儿穿过苗尖的声音,真正能钓上鱼来那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自制的土钩往往让上钩的鱼又及时跑掉了,虽然我的耐性足够有余。
有一次竟然也钓到了鱼,巧的是我正要起钩回家时,鱼儿咬着钩正跑呢。我一扬手,一条好大的鱼破水而出,鱼身伴着落下的水花透着火红的夕阳,景美心更美。我举着钩,鱼也不摘,顺着村子跑了一圈,羡煞了伙伴,当真是得意了一番。
北方的冬日,催降了雪花,凋落了绿叶,撕裂了地皮,啸黄了天地,也冰封了那坎井。冰下是一个世界,冰上又是一个世界。劈开几块木板,嵌上两根铁丝,钉出一方冰车;或锯一橛圆木,削制一陀螺,镶上一废弃钢珠,就又有了新的乐趣。划出的冰痕里印满了痴痴的笑声,旋转的陀影里舞动着无尽的快意。
至今,村里的古松又增多了一圈圈年轮,那坎老井再次遭遇削体的命运。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那坎井因为水源持久,被村里人改装成食水井,盖了盖儿,只留一门洞大小的口在井东北角。
我每次回家都会到井边看上一看,寻找我对它不变的依恋。然而形与影都已远去,感受的只有人是物非。好在井周围的田比井高出一圈,每到夏季,这里也能出现那坎井往昔的模样。虽然是井中有井,但我坐在田畦上,还能回溯一下和那坎井一样逝去的童年。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讲述了故乡一口老井的变化:起初它带着使命服务于大寨田,东北角塌陷后它成为了农村孩子的乐园,最后它再次遭遇削体的命运,被村里人改装成食水井。
B.文章回忆了作者的童年趣事:田中疯跑,井里嬉戏,井边捞鱼捡鱼、卧钩垂钓,冰面上划冰车、转陀螺,表现了儿童的纯真,也展现了老井给他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C.文章第8段看似闲笔,实则隐晦地表达了对环境闭塞的故乡和缺乏科学知识的“大人们”的不满,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对故乡落后的忧患,从而有力地支撑了文章的主旨。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记叙事件脉络清晰,描写人物生动鲜活,抒发感情细腻动人。“井”在文中不仅是故乡风物,更是记忆的符号、情感寄托。
【小题2】文章围绕“故乡的井”来谋篇布局,这样安排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有评论家认为姚秦川的散文兼具“乡土”“诗意”的特色,请结合这篇作品从选材、主旨、语言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1 12:0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马寅初:兄弟我很硬朗

堂堂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讲话这样开头:“兄弟我今年73岁……”其后他大讲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冷水浴的乐趣,甚至在火车上也必弄桶凉水来冲洗,“凉水一激,汗毛孔里的泥垢就出来了。” 

这是北大老校友回忆当年初入北大,听马校长讲话时的情形,他们的感觉是“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热情和不加修饰的直率。”而他们看见马校长,第一印象是:“身体出奇的棒,当时他年已古稀,虽然鹤发稀疏,却有红润的童颜。他仍常常在假日到西山去爬山,还常年坚持洗冷水澡,在北京冬天那寒风刺骨的河岸上,老人家光着身子往冷水里跳。”

马寅初的儿子马本寅告诉记者,父亲1961年以八十高龄回故乡嵊县视察,由于洗冷水澡而患上肺炎,才终于停止了这个习惯。

此前,北大开大会批判马寅初,会议开始了很久,他不来。派人去“请”来了,他搬张椅子坐在台前泰然自若。台下有人喊口号,他很镇静地说:“我这个人每天洗冷水澡,不管多冷的天都不怕。现在天气并不冷,给我洗热水澡,我就更不在乎了。”

马校长搬张椅子坐在台上讲桌旁的场景,北大师生并不陌生。遇有领导人或文化名流来校讲演,他常常这样,以便随时和主讲人交流。一次,国家体委某副主任来北大讲话,按常理,马寅初不用陪同,可他不但往讲桌旁边一坐,而且不断插话,越说越有劲,最后干脆喧宾夺主地批评起一个人来,说这人不爱体育锻炼,身体很差,这样重要的会议他竟然不来听讲。

被批评的是历史系主任翦伯赞教授。有当时在场的学生回忆,马校长这番背后的“人身攻击”让大家哑然失笑,“眼前浮现翦教授那清瘦、文弱的身影,再看看马校长壮硕的姿容,也真感到马校长的话有点道理。”

当年,北大所有的刊物和全国各地的报纸猛烈批判《新人口论》,马寅初却拒不检讨,坚决不写检讨文章,照常笑眯眯地出入北大燕南园住所,“圆圆一张脸像弥陀”。所以董桥曾撰文,“让今人学学马寅初的硬朗”。

这种“硬朗”自然存在于北大学生的回忆中:“马校长这块硬骨头实在难啃,让他屈服,没门;逼他自杀,妄想!”

在1958年屡遭点名批判期间,马寅初说:“我总想以行动教育学生,我总希望北大的10400名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便低头。”

1960年,在“马寅初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的口号声中,这位不妥协的学者终于被迫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撤离燕南园,回到东总布胡同的旧宅。不久,他又被免去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不能再公开发表文章。从此,马寅初在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上消失了。

马寅初曾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家里很冷清,很少有人来拜访。但在如此境况中,马寅初根据大量的农村实际调查,写出100万字的《农书》。他坚信“这部书现在虽然不能出版,但不等于永远不能出版”。孰料“文革”开始,马寅初不得不痛下“与其让别人烧,不如自己烧”的决心,整整一藤箱,几十卷的《农书》手稿,在作者亲手点燃的火中灰飞烟灭。

马寅初的硬朗由来已久。1927年北大校庆时,他发表《北大之精神》演讲:“……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然既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

研究者称,马寅初在20世纪50年代“单枪匹马”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与“北大之精神”若合符节。

有一本关于北大校长的书,写马寅初的那篇,标题赫然是——“为真理而死,壮哉!为真理而生,难矣!”

(转自《北方新报》2012年3月19日,有增改)

【小题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寅初常年洗冷水澡,身体素质极好,年逾古稀,却鹤发童颜,仍能爬山。
B.人都有软弱的时候,马寅初烧毁《农书》手稿虽然让读者看到了他软弱的一面,但恰恰让传记更具真实性。
C.本文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既正面刻画了马寅初的动作和语言,也通过别人的评价侧面刻画了马寅初的形象。
D.本篇传记表现传主马寅初最突出的特点是硬朗,表现了一代学者马寅初坚强可敬的人格,也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赏和敬仰。
【小题2】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批判大会上,马寅初应对泰然自若,表现了他对这场运动的嘲讽、蔑视,以及面对打击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
B.马寅初在一次报告会上喧宾夺主地批评历史系主任翦伯赞教授不爱体育锻炼,身体很差。作者记叙这件事,意在说明马寅初是一个爱护身体,注重体育锻炼的人。
C.《农书》是马寅初的心血之作,但在文革之初,马寅初亲手将其烧毁,无奈对社会现实做出了妥协。
D.马寅初认为,人总会遇到困难,这时应该知难而进,这源于他在北大工作时受到了“北大之精神”的影响。
E.作者截取了文革前后马寅初生活中的点滴故事来描述他的形象,遵循了“典型环境中典型形象”的文学创作原则,将文学性和历史性巧妙地结合。
【小题3】马寅初的“硬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士、逸民因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其远离官场的隐居行为被不断得到强调。
B.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是原始儒家的理想,是原始儒家追求的忧乐观,即怀抱“孔颜之乐”积极入仕。
C.原始儒家理想中士人积极入仕体现出的对国家体系的依附性,其核心内容是兼善天下。
D.士大夫社会确立后,士人由“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异化为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从中国文化源头说起,通过分析仕与隐的不同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即士人做官是否是为了国家天下。
B.第③段承上启下,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从出仕和隐居两个方面说明任职是士人实践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C.第④段进一步阐述士人出仕做官体现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强调士人阶级的这种依附不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D.第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做官目的、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为官意识与习气等的转变。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仕与隐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服务天下国家,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后者视天地万物为了成就自我。
B.儒家的忧乐观既包括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的“孔颜之乐”,又包含一直系挂心头的万民之忧,就是为兼济天下。
C.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开始异化并逐渐衰退,开始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D.士人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积极入仕成为他们的无奈选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②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③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顶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种开敞式的氛围,南宋临安也是如此。
④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栏,有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⑤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耆英会、九老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称为“人事”。
⑥两宋时期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一时英杰既有征战沙场时的豪迈气魄、激昂奋发,也有日常生活中的世间柔肠、儿女情怀。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如朱熹所说,“日用之间本末具举,而内外交相养矣。”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邓小南《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宋时期,与外部环境的沉重压力相对应的,是国内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和文化环境的宽松,文人生活也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情境。
B.宋王朝追求稳定的政治局面,顺应民间社会经济文化自然发展而不予干涉。士人群体思想解放,政治生活相对开放,可以评论时事,自由论争。
C.宋代文人士大夫热衷于各种交游活动,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都市中的茶楼、酒肆,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都是士人喜欢交游会聚的场所。
D.两宋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宋代文人呈现出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追求通过日常琐碎生活的文化涵育,达到崇高的人生境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①段采用事实论证,阐释宋代在很多方面有辉煌成就,但掩盖不住王朝末日的苍凉;虽有帝王宣扬“太平盛世”,却始终存在着外敌的威胁,这是这段历史看似矛盾之处。
B.第④段从两个角度阐释了宋代文化环境相对宽松,开创精神也在这一时代孕育而出,文学体裁更加丰富和多样;创作主体和文学接受者也由上层向社会底层扩展。
C.宋代开封城商业气氛较浓,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宋朝已经呈现出 “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状态。
D.第⑤段摆事实,阐释了宋代文人士大夫有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他们也会互赠诸如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礼品。时人称此类互赠礼品的活动为“人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是始终伴随危机挑战的宋代的脊梁,是他们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为两宋三百年的辉煌做出了贡献。
B.一代又一代的大师、精英人才的出现,是宋王朝相对开明宽松的政治局面的结果,也使宋代开启了近代文化的先河。
C.两宋文学重心逐渐下移在文化史上引人注目,那些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说书讲史艺人以及街头的饮茶活动等标志着市民文化的蓬勃兴起。
D.两宋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这一时代呈现出多元文化现象,在艺术旨趣上,宋代社会文化表现出了大俗和大雅并存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婶做屋

刘国芳

李婶是大路李家人,但早几年,李婶就进城了。那年李婶的老伴在砖窑出事,人掉进了砖窑,把一双腿烧了。当时李婶家两个孩子还没长大,李婶为了生计,只好自己到城里来找事做,但年纪那么大,在城里找不到事。没法,李婶只好在城里卖东西,夏天卖仙年糕(凉粉的一种),冬天卖烧烤。
现在是夏天,李婶开着三轮车出门了,车上,除了两桶仙年糕,还坐着她老伴,老伴一双腿残了,装了假肢,他也经常跟李婶出来卖东西,腿不方便,但手还利索,可以帮李婶洗洗碗收收钱什么的。但这天一点都不顺,走哪儿,都碰到城管,不让摆。整个下午,也没赚到二十块钱。后来,大路李家一个叫李根的人看见李婶了,李根问:“生意好啵?”“不好。”李婶说。“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加层做屋,你也加吧,不加到时候吃亏。”李根说。“我哪天回去看看。”李婶说。
这天,李婶就开着三轮车回了一趟大路李家,不是她一个人去,老伴也坐在车上。其实,李婶已经碰到好几个村里人了,他们都告诉李婶,说他们大路李家要拆迁,村里人为了多赔些钱,家家户户都在加层。这加层就是在自己的房子上往上加,三层的房子加两层,两层的房子加三层。这样一加,房子就变成了五层,就可以让政府多赔些钱。这样的好事李婶当然不会放过,早就想回去,这天李根一说,李婶就回村了。到村里一看,村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样子,家家都在做屋。见了李婶,有人问:“你还不动手呀?”李婶问:“我们村到底会不会拆?”
对方说:“肯定会,隔壁王家村都拆了。”李婶又问:“那加层的房子也赔得到钱?”对方说:“有些村赔到了。”李婶嗯一声,回到自己家了,李婶的房子是一幢三层楼房,站在房子前,老伴说:“加两层要好多的钱。”李婶说:“六七万吧。”老伴说:“没钱呀,我们一万都拿不出来。”
李婶当然知道家里没钱,老伴出事后,砖厂赔了几十万,但李婶有两个儿子,李婶拿那些钱在城里买了两套房,当然,只是付了首付。两个儿子现在都结婚了,虽然也在做事,但赚到的钱一大半要付月供,他们也拿不出钱来加层做屋。
虽然没有钱,但李婶还是跟老伴说:“没钱也要加,别人加了,我们不加,到时吃大亏。”老伴说:“但拿不出钱呀。”李婶说:“借。”
半个月后,李婶家里动工了,两个儿子和媳妇也来了,他们确实没钱,但可以出力,一家人加上请来的工人,十来个人,于是李婶家也忙得热火朝天。
这天正忙着,一个人走了来,这人问着李婶说:“李婶,你听了啵,后山杨家村加层的房子都被钩机钩了。”李婶吓了一跳,问:“为什么?”对方说:“不允许加,乱加层违法。”李婶听了,不知如何是好,跟老伴说:“会不会这里才做好就被拆了?”老伴听了,也是乱了方寸,跟李婶说:“那还做什么,干脆不做了。”有人过来安慰他们,跟他们说:“不要紧,大家都加,法不责众。”李婶想想也是,指挥一伙人继续忙着。
十来天后,李婶家的房子也从三层变成五层了,但李婶担心的事,这天也发生了。村里来了几十个人,都穿制服,他们还开来几辆钩机,村口一户人家加层的房子,几分钟,就被钩机扒了两层。然后,一户又一户加层的房子都被扒了,包括李婶家的房子也不例外,李婶当然不想让他们扒,站在楼顶上不下来,但上来几个人,把李婶架了下来。然后钩机一响,不到十分钟,李婶加建的两层,就扒了。
那时候是傍晚,扒完李婶家的房子,他们就撤了。李婶的老伴在他们撤了后爬到了楼顶,明显,他想跳下来。李婶见了。大喊:“老头子,你想做什么?”说过,招呼两个儿子去拉老伴,随后,李婶也爬了上去,抱住老伴,李婶呜一声哭。这晚,李婶哭了一个夜晚,边哭边喊:“六七万呀,一下子就没了。”
后来,李婶没再哭,李婶跟老伴说:“老头子,回城去。”这时候东边现出了鱼肚白,李婶突突地开着三轮车,迎着那片光亮而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较为详细地描写了李婶做屋的过程,体现了她世俗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
B.小说运用“摇摆”手法,一波三折,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加深了小说的悲剧内涵。
C.小说无“善恶冲突”,淡化“美丑对立”,揭示农村问题的复杂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D.作者塑造李婶及村民“群像”,目的在于批判当代农民浅陋愚昧、自私自利的劣根性。
【小题2】关于小说的结尾段,有人说是光明的,也有人说让人感受到更深重的悲凉,你倾向于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小题3】有文学理论认为,作者的态度构成作品的灵魂。请结合文本探究本文作者对于农民和农村现实的态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坤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 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喜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 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生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 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滿。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莱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来了,诧异地说:“ 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妞,实在是对不走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劝说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这是因为三孬考虑生活不易,对马兰花表示的善意。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块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是个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小人。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分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有赏析人物形象、分析嫜结构、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概括作品主题。
【小题2】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筒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写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