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在《旅行青蛙》里,藏着巴赞的电影理论

陈思航

近日,一只面无表情的青蛙在各大社交网络流行起来,唤醒了无数人的母爱与父爱。它来自日本HIT-POINT公司制作的手机游戏《旅行青蛙》。这样简单、休闲的一款游戏,竟登上了苹果应用商店免费游戏榜首位。它为何让玩家蜂拥而至?

借助电影创作的“窗户论”,青蛙游戏将画外空间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引导着玩家们通过脑补进入自己的角色。当青蛙不在家中的时候,玩家们难免要想,现在它踏上了世界上的哪一个角落?玩家们不免揣测它的心情,它在旅途上可能遇到的朋友,和它将要带回来的伴手礼。当玩家们凝视着两个一成不变的场景时,总是免不了要陷入遐想——没错,遐想。当玩家所能“掌控”的仅有两个场景的时候,遐想注定是没有疆界的。

“画外空间”被频繁地运用于电影创作之中,这可以从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的“窗户论”说起。巴赞认为,电影银幕是一个观察世界的窗口,在这窗口之外,是无限延伸的世界。换句话说,在巴赞的电影观中,世界就在那里存在着,摄像机所做的,仅仅只是选择窗口的位置。

优秀的电影创作者,永远不会放过对画外空间的运用。首先,它可以使叙事更为完整,譬如观众们最为熟识的画外音,经常在影片的关键处起到推进、暗示、评论剧情的作用。画外空间也可以使电影画面富有层次、扩充影像的意涵。在某些时候,画外空间甚至可以替换成观众们所处的空间,由电影中的角色直接向观众发话。

但是,《旅行青蛙》主要利用了画外空间的另一种更为重要的特性:诱发玩家(观众)的联想,增强作品与玩家的交互性,从而丰富玩家的体验。而在女性主义电影的创作实践中,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这种手法的极端形式的体现。例如,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印度之歌》中,大多数的戏剧性动作都发生在画外或者镜像空间之中。女性主义影片是对主流影片的逆反,它们要求观众主动地参与到影片的“创作”之中,用联想补足影片的叙事,而不是随着创作者的叙事流被动地摇荡。

《旅行青蛙》虽为一款游戏,也将画外空间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是一张精致的镂空纱,引导着玩家们填补着场景之外的空缺,从而进入自己的角色:一位户外旅游的爱好者,能够更为生动地想象出青蛙翻山越岭的过程;一位热爱考据的游戏迷或许会穷究游戏的算法,从而精确地定位青蛙旅行的目的地。而很多人提到的关于亲子关系的热议,想必也是更多发生在中国玩家的群体中,因为我们有着更为紧密的家庭关系与集体感。

毋庸置疑,在一款优秀的游戏中,可以嵌入动人的故事、电影化的画面与动听的音乐。游戏与电影一样,能够吸收各门艺术之所长。而使游戏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征,则是它更为突出的交互性。对画外空间的运用,无论是在游戏还是电影中,都是对交互性的增强,使观众与玩家更积极地参与到作品的“完成”中来。但是,不同的是,在电影中,观众对画外空间的联想,削弱了创作者的控制力,而在游戏中,这种联想则削弱了玩家的控制力。

控制者的不同强有力地体现在主流商业电影和角色扮演类游戏之中,它也可以说明这两者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盈利模式。当观众走进影院,观看一部好莱坞商业巨制时,震撼的特效、紧凑的剪辑、不断推进的叙事拖拽着观众不断向前,迫使他们经历一次感官的洗礼;而当玩家们进入一个主流角色扮演游戏时,他们付费充值是为了使自己的角色更为强大,能够在游戏中叱咤风云。当然,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背后都是庞大的资本在运转着,听凭摆布的受众们也是文化工业中的一环——这正是阿多诺所批判的艺术的商品化。

我们当然需要一些不同的东西。当我们从“控制”中解脱出来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同一个艺术品,而艺术也使我们得以用不同的视角反思我们自身、反思这个世界。《印度之歌》静态的影像与极少的对话,让我们得以体认一种新奇的女性语言;而《旅行青蛙》的独特玩法,也使玩家在面对小窝时无尽的遐想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那只独特的青蛙。

【小题1】第1段“蜂拥而至”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2段详细展现玩家进入角色的情况,对其用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揭示电影创作中“窗户理论”的具体内涵。
B.表现游戏画外空间能诱发玩家的丰富联想。
C.帮助读者对话外空间的概念形成感性认识。
D.为下文深入探讨巴赞“窗户理论”做铺垫。
【小题3】下列对画外空间在游戏中的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能诱发玩家的联想,丰富玩家的体验。
B.能增加双方的交互,提高玩家参与度。
C.能使画面富有层次,扩充影像的意涵。
D.能削弱玩家控制力,多维欣赏艺术品。
【小题4】下列推断与文意一致的一项是(   )
A.玩家“掌握”的范围越广则遐想的空间越大。
B.巴赞认为电影银幕之外是无限延伸了的世界。
C.中国的玩家群体热衷于对亲子议题展开讨论。
D.阿多诺认为听凭摆布的受众使得艺术商品化。
【小题5】简析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6】作者认为,游戏可以使玩家在无尽的遐想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空间。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5 10:2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坑寨子

梅洁

与我的故乡武当山、神秘的神农架一样,处于地球北纬30度附近的武隆,藏匿了世间无限的秘笈和壮丽。

地质学家说,武隆天坑是由于受水长期冲刷而形成,形成时间大约在两百三十万年以内。可我,不是地质学专家,我宁愿想象在这漫长的几百万年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这一神秘力量储存了数百万年,数百万年后,这一力量呈爆发状将这一片山地呈现给世界。于是,所有的天坑、地缝,所有的溶洞、峡谷,所有的石柱、石桥,所有的暗河、“线泉”,一股脑成为世界之最,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人们心中的旅游经典!

“天坑寨子”原叫中石院天坑,口部直径达六百四十五米,是世界上口部最大的圆形天坑。现在的天坑寨子,已完全开发成为成熟配套的旅游景区。

遥望巨大的天造大坑,只见其整个轮廓形如“心”状.呈现向东南倾斜之势。侧坡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杉树和青冈林,坑底缓坡地带分布着错落的农田,农田里的稻禾已呈成熟的黄绿色。紧挨陡壁峭岩的吊脚楼建筑,保存完好。导游告知,寨子里原有五十户原住民,他们世代在天坑里居住,因开发旅游,现已迁出。我听后扼腕一叹:开发旅游一定要把人迁出吗?看不到原住民真实生活的旅游还是文化旅游吗?

站在坑顶绝壁上往二三百米深处的坑底看,我只能想象坑内原有的生活:鸟鸣、花香,田园、稼禾,寨子里的人纺织、耕作,养儿、育女,婚嫁、舞蹈,古老的山歌和古老的“喊山”,与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相长相生……

正思忖,一声“吆嘿嘿嘿——哟哎——”的喊声冲天坑深处叫响,这是游人在学土家人或苗家人的“喊山”。世代栖居在天坑里的土家人或苗家人,他们无论上山砍柴或打猎,总要冲着千山万壑大喊“吆嘿嘿嘿——哟哎——”在他们悠长而辽阔的喊声里,充满了神圣的祈祷,祈祷山神保佑他们平安,保佑他们幸福,保佑他们当天有收获。他们的喊声里充满虔敬。

可游人们呢,戏谑的模仿里哪还有半点神圣、虔敬可言?难怪啊,他们不是身历其境,更不是源自生存本身,无法体验已经空了人家、断了炊烟的天坑生活,怎能苛求生命本真的真诚和神圣感?

我一直在想:现代旅游是世界的一种文明走向,而今,旅游文化已呈强势在中华大地勃勃奋起。那旅游的真谛究竟该是什么?欣赏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瑰美,从而健身娱心,从而爱这片山河大地,这是其一。那其二该是人文历史、风情民俗的探访吧,而这样的旅程又该怎样成为心的抵达?

试想,古罗马斗兽场里现在若有模仿人与兽的表演,而远不是曾经的生命与生命的搏斗,那笨拙的模仿会怎样亵渎历史、亵渎游人的感情?同样,天坑里没有了人家,古寨里没有了真实的“哭嫁”,即使媒婆怎样招展,即使母女俩怎样抱头“哭唱”,也只是一种临场的模仿表演,换来的只是“从人群里拉郎配”和“入洞房”的一场哄笑。传统文化的真义和生存真相的艰辛便只能在一阵阵哄笑中,慢慢变为千年习俗的烟消云散……

天坑寨子,百年、千年的神秘存在,构筑了现代人游历的欢乐。这是天坑文化的奉献,但愿,不要同时成为天坑文化的丢失。

也许,这是中国“年轻的旅游业”共同面对的挑战和问题。

但无论怎样,武隆山脉的波澜壮阔和神秘奇幻,已成为全世界的财富。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世界的武隆将带给世界一片惊艳的福光。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3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人们较熟悉的武当山、神农架与武隆作类比,其目的是突出武隆“藏匿了世间无限秘笈”的神秘与壮丽的特点。
B.关于武隆天坑的形成,地质学家和作者各执一词,地质学家认为是受水长期冲刷形成,而作者认为是由于一种神秘力量的爆发。
C.文章介绍了天坑寨子的口径、形状、植被、农田、建筑,并由导游介绍原住民全部迁出自然引出作者对坑内原有生活的想象。
D.文章融记叙、描写、议论为一体,在作者的引领下,自然引发读者思考如何保存天坑文化、如何面对中国旅游业的挑战和问题。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小题3】本文善于用对比说理,请找出文中几处对比并加以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的胡杨
巴图尔
踏着厚厚的浮土行走在胡杨林里,这些令人生畏的虚土,早已张开了热情的怀抱,无论我们怎样躲避,也逃不过它们的侵袭,一股脑地扑向了我们。
可以说我对胡杨是敬慕有加的,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倔犟与高傲,深深地打动我的灵魂。而对这些春天奉献一片翠绿,秋天又捧出一色金黄的胡杨,我心中有太多的感动与深思了。 而它们生存的环境如此的恶劣,置身于大漠戈壁之中,它们用一生不变的理想与追求,实践着它们对生命的渴望。只有这个时候你的心灵和灵魂,会被这样的一种斗志而震撼的,你会不由自主地敬慕它们。
无论它们脚下站着的土地是何等的贫瘠,身处在怎样的一种恶劣环境之中,胡杨都不会轻易放弃生命的渴望,放弃对绿色的向往。无论那样一片绿色有多么小,无论那样一片绿色有多么泛黄,都蓄积了胡杨一身的力量,只为了那一片并不太耀眼的绿色。
哪怕是死了,也不肯倒下高贵的身躯,立在大漠戈壁之中承受时光大刀的砍伐,依然不改对生命的执着。
倒下又能代表什么?既不是屈服也不是放弃,更不是屈膝向上苍的乞怜。而是用另一种生命的姿态体验着时光匆匆而逝的脚步。
面对大漠戈壁,胡杨是永远打不垮砸不烂的勇士,它们是永远斗志昂扬的王者。它们没有可以炫耀的王冠,也没有斩妖除魔的战刀。可它们有铁一般的意志,有钢一般坚韧的性格。就连时光老人拿它们也无可奈何,只能留下一串长叹滚入宇宙的河谷中残喘。
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这是多么令人敬畏的誓言,有了这样坚如磐石般的誓言,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你看这样一株傲立在沙漠之中的胡杨枯木,它是何时死去的呢?这已经不重要了。时光老人毫不留情地带走了它的生命,可它依然傲立在大漠之上,展示它不屈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渴望。
和这样一棵枯死的胡杨面对面,会让我感到一种坚硬的东西,在我的思想里,在我的血脉里滚荡
虽然没人思考胡杨无处不渗透对人类的恩泽,可谁又想到过胡杨脆弱的生命和日渐恶劣的环境。它们用顽强的生命擎起头顶上的蓝天,昂首傲立在四季风沙的大漠之中。它们没有可以炫耀的绿色,而它们用失血的胸膛把希望奉献给了塔里木的大地。塔里木因它们而精彩,因它们而令人向往。
胡杨默默地承受着大自然的考验,面对大漠风沙的洗礼,依然不改对生命的渴望。无论生得有多么艰难,它们也一定把心中的绿色绽放枝头。无论那样一片绿叶有多么泛黄,那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承诺,一种信念。
面对一株株塔里木两岸的胡杨,此时,再精辟的语言,再精妙的赞美之词,都显得那么空洞,那么微不足道,无法表达我们心中的感慨。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是多余的。它们不是为了一句赞美之词而生,更不是向我们炫耀它们一身的野性。它们用一生去体验生命的苦难,用一双冷漠的眼神,注视一寸寸光阴的流逝,与塔里木旷古的大漠风沙对抗着,让我重新认识到了它们生命的温柔和心中不变的坚强。
沉思之中,我领悟一种生命自生自发的渴望,胡杨用最原始最无奈的生命,对抗着日渐恶劣的环境,积一身的力量,绽放在枝头的是它们对生命的渴望,是它们最美丽的梦的衣裳。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感情为线索,抓住胡杨所独有的特点,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阐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B.文章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张力,比如“失血的胸膛”“最无奈的生命”等,为胡杨所处环境的恶劣鸣不平,揭示了人类肆意破坏自然的主旨。
C.文章结构安排自然平实,由实到虚,由对自然界不屈的胡杨的赞美,对胡杨精神风貌的赞叹,最后到对人生命的思考。
D.“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运用顶针修辞格,形成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突出了胡杨的不屈和坚忍。
E.文章主要描写一株“傲立沙漠之中的胡杨”,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以特写般的笔法,突出了散文的主旨。
【小题2】文章以“胡杨”为写作对象,一开篇却写到“浮土”,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 “ 敬慕”和“敬畏”胡杨?
【小题3】仔细阅读文中画线语句,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小题4】作者说:“会让我感到一种坚硬的东西,在我的思想里,在我的血脉里滚荡”,请结合文本和我们自身的理解、感受,谈谈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对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认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经济学本来就具有两种根源,即两种人类行为的目的:一种是对财富的关注,一种是更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由此产生两种方法,一种是“工程学”的方法,也就是数学、逻辑的方法,一种是伦理的方法。这两种根源或方法,本来应是平衡的。但不同的学者重视的方面有所不同。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比较注重伦理问题,而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等更注重工程学方面。现代经济学则大大发展了工程学方面,却忽略了伦理方面。
科学研究总是把人们当做完全理性的对象,这样逻辑的方法才能有效。但具体的人,都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有许多非理性的东西。单纯的理性的逻辑方法,难以避免现实上的失误。人们的感情、人们的意志、人们的理想和道德,在经济行为中,也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单纯的工程学或逻辑方法,是不够用的。亚当·斯密指出,人们的活动是受自利引导,市场则以互利为原则。这一点被现代经济学家所继承和发展了。但人们却忽略了他的另一些观点,即人们的同情心、伦理考虑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一般来讲,个人有或至少应当有追求自利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追求就一定有伦理正当。当这种追求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时,就违背了伦理正当,从而成为应受谴责的不道德行为。离开伦理学的经济学只能使经济学贫困,正如离开经济学的伦理学,只能使伦理学空洞一样。
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其中也包括借助经济学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和应用程序,使伦理学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关于道德权利的分析便可证明这一点。人们常常从义务论的角度来看待权利,即表现为他人必须遵守约束。这类义务论结构可能不大适用于对道德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依赖性等类复杂问题的解释。例如,甲侵犯了乙的权利,那么丙有义务去制止吗?丙有权利,但不一定出于义务。如果借助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去解释某丙的行为,可能更有利。用福利主义的根据事物状态的好坏来判断行为的原则,又用结果主义的根据效用结果来判断事物状态好坏的原则,那么丙去制止甲,因其结果是好的,他便有道德权利去行事。评价一个道德行为,不应只看内在价值(自我完善),还要看结果(与人为善)。显然,用结果主义的逻辑推理来分析道德权利,不见得完全充分,但却十分必要。
由此可见,经济学应具有伦理的方法,伦理学也可引进经济学的方法。伦理学与经济学之所以有相通之处,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引进,是由人们的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本身相互关联决定的。例如在工业生产中,人们的创造能力不仅取决于知识和技术水平,也取决于是否肯于奉献的道德水平。任何人的行为都带有社会性,不管你是否自觉到这一点。而这种社会性既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伦理因素。
【小题1】下列表述,与第一段中阿马蒂亚·森的看法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A.人类研究经济学,既是由于对财富的关注,也源于更深层次的目标追求。
B.理性的逻辑方法和伦理的方法,都是研究经济学的有效方法。
C.现代经济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研究者却不能像那些经典的研究专家那样,始终注意两种根源和方法的平衡。
D.历史上某些著名经济学家的经典论述,尚未能引起现代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
【小题2】(小题2)关于伦理学对经济学的作用,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承认同情心、伦理考虑等非理性因素对于经济行为的影响,要求人们在追求自利时不违背伦理正当的原则。
B.使伦理学不离开经济学,因而避免空洞;使经济学不离开伦理学,因而避免贫困。
C.使人们提高乐于奉献的道德水平,从而发挥其知识与技术水平的潜能,提高创造能力。
D.发掘出人的社会性中属于伦理因素的一面,使人在经济活动中不仅能实现自利,还能达到互利。
【小题3】(小题3)依据原文的论证分析,以下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全文看,第一段所说的“更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应当包括注重经济活动中理想、道德的影响,注重人在内在价值方面的自我完善等项内容。
B.我们还不大习惯借助经济学原理来阐释伦理学问题,仅仅从义务的角度来分析道德权利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例。
C.依据某人的行为可能产生好的结果,因而肯定他具有完成这一行为的道德权利,这是将经济学原理引入伦理行为判断的一个尝试。
D.因为人的社会性既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伦理因素,因此用经济原理来分析道德权利,也是理由充分、十分必要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A】

【B】【调查分析】由于青少年把个人喜好的人物看的完美无缺,导致高度认同,因此产生了“追星”这种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复杂的心理行为。青少年把其偶像及其特质想象的完美无瑕,把他们看成是世上最完美的人物,这种理想化使得青少年包括小学生对其偶像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依恋,青少年通过不同偶像的认同和依恋来确定自我价值寻求自我发展。从这层意义上讲,偶像崇拜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行为是青少年时期心理矛盾运动的产物。有非理性和盲目性的一面,也有必然性和过渡性的一面。另外,做到“偶像榜样”化,把偶像当做平常人看待,淡化对偶像的膜拜,另一方面,要将“榜样偶像化”,从身边的亲朋好友身上吸取成功的元素,将他们视为自我成长的偶像。
(节选自《2015年小学生的追星现象的调查报告》)
【C】 “明星同款”除了炫酷还有啥
  ①“明星同款小白鞋”“明星同款披肩”“明星同款口红”……当下,“明星同款”可以说是最热的营销用语,不论什么东西,只要戴上“明星同款”的帽子,在粉丝效应的拉动下,销量自然就上去了。
  ②“粉丝经济”不是新概念,“明星同款”则由粉丝与互联网共同催生。一个明星上了电视,节目还没播完,他身上从头到脚的衣着佩饰可能马上就成了网络上的热销品;更有甚者,明星吃过的小饭馆、路过的街道,吃没吃过、去没去过,都成了粉丝们衡量彼此是否“死忠”的标准。
  ③举例来说,前不久,歌手李宇春在某电视节目中曾提到自己上学时常吃的牛肉粉,节目播出后,这家小店不用吆喝就被粉丝踏平了门槛;这之后,演员孙红雷、孙艺兴在录制某综艺节目时曾穿着军大衣在某家小餐馆吃饭,颇有生意头脑的餐馆老板将二人点过的牛肉拉面、牛肉汤、狮子头、酱蛋组成了“孙红雷、张艺兴套餐”,生意在线下火了,声名也在线上涨了;近来因被歌手鹿晗合影而一夜成名的上海绿色邮筒就更是红得出人意料,热情的粉丝为了求得与偶像同样画风的一张照片,不惜排队至凌晨三四点钟……
  ④然而,当粉丝效应制造的各种“明星同款”扑面而来,疯狂追星已经在客观上成为这个社会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另一个问题也浮出水面——除了碎片化的物质符号,我们的文化产品是否还能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精神层面的文化滋养?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中,我们除了制造明星的炫酷与光环之外,是否还能为青年人塑造更多具有精神魅力的偶像?
⑤追星并无过错,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年轻人对明星生活物质表象的过度迷恋,实际上也体现出这种追求内在的盲目和空虚。这种盲目和空虚从何而来?一方面,年轻人固然应当反省;另一方面,社会尤其是文化工作者在当前对年轻人文化供养和哺育方面的欠缺也应引起重视。我们能否创作出真正适合年轻人、并能引导其精神成长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我们能否通过这些作品和产品与年轻人实现更深入的沟通?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事关未来社会文化生态的构建和整个民族的发展。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04月14日17 版)
【小题1】材料【A】揭露了当前怎样的一种社会现象?
【小题2】请你根据材料【B】给“追星”下一个定义。
【小题3】有人认为材料【C】第③段连用三个事例,有堆砌之嫌,应当去掉一个事例。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小题4】如何引导青少年不再疯狂追星?综合三则材料,请你提出三点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原来在实验室改变基因是个缓慢的过程,自从有了阿诺德的酶类定向进化技术,只需几小时就可以在试管里面实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周佳海告诉记者。
据介绍,阿诺德发展了这技术,她大胆地改变了聚合酶链式反应条件,这样基因在扩增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随机突变,从而改变了氨基酸,蛋白质也就改变了。这就相当于在实验室里可以人工快速地进化蛋白质。这一工作有何意义呢?“就拿洗衣粉来说,
以前去除污渍的蛋白酶,活性比较低,可能需要在热水下使用,现在催化效率提高了,只需少量就可以发挥作用,而且在冷水条件下就可以了。”周佳海说,过去,很多生物体内的天然催化剂难以进入工业应用,定向进化技术通过改变其活性、热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使其可以广泛使用,
“也许是因为涉猎了好几个不同学科,她比较敢于想,”周佳海说,“阿诺德本科时学的是航空航天,博士时学的是化学工程,博士后阶段学的是生物工程,她后来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主攻方向是生物技术的进化,很快就晋升到了教授。”
(摘编自《用化学的办法解开生 物学难题》, 2018年10月4.日《解放日报》)
材料二
酶分子定向进化技术是酶催化领城上游核心技术之一。生物催化,其实并不是新鲜事物,和人工智能一样,它其实也已经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大概发生在一个世纪前,科学家发现活体细胞的某些成分可以用于化学转化,但这个时期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算是生物催化的萌芽阶段。第二次浪潮,发生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蛋白质工程兴起,扩宽了生物酶的底物范围,使得生物催化的领域拓宽到非天然的医药中间体和精细化工领城。但这个时期还主要处于小试规模,没有形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第三次浪潮,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也正是这次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之一的阿诺德教授等发明的酶定向进化技术,这一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生物酶催化剂的蛋白质工程改造效率。近几年,酶分子定向进化技术已经从原来的1.0时代进入了2.0时代相信随着酶定向进化技术获得诺奖,生物催化领城将进一步得到推动,进入人们的视野。
(摘編自《诺贝尔化学奖:酶分子定向进化》,2018年10月5日“医学顾事”微信公众号)
材料三
自从地球上的生命出现以来,酶的自然进化就一直存在。为了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基因发生改变,蛋白质逐渐进化,几千年来,人们通过选择具有所需特性的有机体来繁殖动物、培植植物。在不知不觉的努力中,一 代又一代的人们进化并优化了酶和结合蛋白质。
20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受到进化力量的启发,并利用相同的原理一一基因改变和选择一一来开发解决人类化学问题的蛋白质。北京时间2018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1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一半奖金授予美国科学家阿诺德,以表彰她在“酶的定向进化”领域的贡献。
生命的多样性揭示了进化的力量。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道:2018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们“控制了”进化,并以此造福人类。通过定向进化产生的酶被用来制造从生物燃料到药品在内的许多产物。瑞典皇家科学院还称,我们正处在定向进化革命的早期,这场革命正在并将要以许多不同的方式给人类带来最大的利益。
(摘编自《化学诺奖:驾驭进化的力量》,2018年10月3日“澎湃新闻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衣粉中含有的能去除污渍的蛋白酶,通过定向进化技术增加活性,只需少量且在冷水条件下就可以发挥作用,说明其催化效率得到了提高。
B.周佳海认为:阿诺德治学过程中涉猎不同学科,比较敢于想象,对她最后选定生物技术进化的治学方向并且取得突破,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C.在酶分子定向技术2. 0时代非天然的医药中间体和精细化工领城得以大规模使用相关技术,并且进一步推动生物催化进入大众视野的过程。
D.定向进化是阿诺德教授受自然进化力量的启发,向生命多样性领城做出的伟大探索,产生的酶被用来制造从生物燃料到药品在内的诸多产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酶类定向进化技术是以改变聚合酶链式反应条件,使基因在扩增中随机突变,改变酶活性、热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的酶催化技术。
B.人工智能和生物催化一样, 也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分别发生在大约一个世纪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
C.很多生物体内的天然催化剂曾停留在实验室化学转化阶段,直到酶定向进化技术提升蛋白质工程改造效率,才逐步投入工业生产应用。
D.酶从自然进化过渡到人工进化,一代又一代学者通过不懈努力,在优化酶和结合蛋白质的同时,来开发解决人类化学问题的蛋白质。
【小题3】三则材料均涉及“酶类定向进化技术”,但报道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