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淡淡枣花香

郭宏文

①仲夏时节的阳光下,我家房宅后院的那棵枣树,终于飘下了淡淡的花香。

②不知为什么,枣树就是不喜欢早开花。从季春时节到孟夏时节,枣树在我家的后院里,一直悄悄地看着杏树、梨树和槐树们热热闹闹地开花,它却在那里没有一点声息。也许,它是在深深地思考着什么。我望着光秃秃的枝头,心里总有莫名其妙的忐忑涌动着。我真的担心它错过了花期,会耽误孕育果实的时机。误了时机,那秋天满树鲜红的甜脆,就没了指望。这样的结果一旦出现,我想,不仅我的心里会有伤心的泪水流溢,我的母亲和我的妹妹们,都会有伤心的泪水流溢。

③在我的记忆中,那棵枣树,总是在秋风的荡漾中,把我家的后院,演绎成一年四季最瑰美的童话。抬头望去,一嘟噜一嘟噜的枣娃娃们,戴着小红帽,穿着红肚兜,坠在一根根枝条上,悠闲悠哉地打着秋千。鲜鲜的红,翠翠的绿,笼罩在一环光晕之中,吸引我痴痴的眼眸,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树上不时地传出果、叶们一阵阵咯咯嚷嚷的笑声,散落到树下的草棵里,也散落到我的脸颊上。我不住地打开后门,来观赏这鲜美的风景,来品尝这鲜美的味道。

④秋风漾起的时候,母亲看见我和妹妹们,常常望着枣树发呆,就在腰间系个圆圆的荆条筐,手攀着树上枝丫,爬到了果叶的风景里。在母亲的面前,我们就像一个个活生生的问号,让母亲思考着。而母亲的答案,总是让我们舒心着,快乐着。

⑤母亲把采摘下来的红枣,一份一份地分给我们,可我们却偏偏舍不得吃。母亲不管给我们啥吃货,我和妹妹们都很珍惜。我们在母亲身边,看着红枣的新鲜,心里比吃到红枣还甜。母亲也不催促我们吃。她看着我们各自守着的红枣,很风趣地给我们出了一个吃枣的题目。母亲问我们:“吃枣时,是先吃大的、好的?还是先吃小的、破的?”很快,先吃小的、破的成为我和妹妹们的共同回答。我们的理由很充分:小的、破的吃完了,剩下的就都是大的、好的。

⑥可母亲却说我们答错了。母亲告诉我们:“吃枣,要先吃大的、好的,然后吃小的、破的。这样吃,吃到最后一个也是大的、好的。”母亲的话,让我深深地皱了一会眉头后,顿觉心境大开,一下子有了许多的领悟。我们家不管吃啥东西,母亲都是先挑最好的,剩下的就是吃不了,也没啥可惜的。家里卖东西,母亲也是一个劲地劝人家挑最好的,从不把包崽儿给人家夹进去。给人家送东西,母亲也总是挑选最好的。

⑦想不到,这吃枣还挺有学问的。我又想起,在母亲的身边,我和妹妹们总是被她夸奖着。母亲一直拿我们比着找优点。只要我们在母亲的身边,一个一个地比起来,就都是她心中的好孩子。我经常听到母亲说,我和妹妹们哪个哪个好,却一直没听到过母亲说,我和妹妹们哪个哪个不好。我和妹妹们在母亲的夸奖声中快乐地成长着,真是别样的幸福。母亲又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那个山屯里所有的人,山屯人同样都是最好的,他们与母亲相处得很融洽。母亲,仅仅是山屯里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真不知道她是从哪学来的。

……

⑧枣花飘香的时候,早过了“立夏前后一场冻”的时节。季春的复苏中,杏花和李子花都是早开早谢,分别结下青杏和青李子的酸涩。我想,那青杏和青李子,一定有啥难言的心事,才共有着酸涩的味道。“昨天晚上下了一场霜冻,不少的小杏、小李子都被冻坏了。”母亲的话,恰恰验证了我的担心。母亲说话的时候,那杏树和李子树下,已经是果殇满地了。也许,那杏花和李子花,在竞相飘香的时候,还没有做好保护自己后代的准备。

⑨枣树的花期要持续一个月之久。枣树一定是像母亲一样,生孩子就要准备好充足的乳汁。我记得,梨花飘香的时候,总是满树的欢呼,满树的热闹。那种欢呼,那种热闹,真是让我为之振奋。我走在梨花的芬芳里,心情陶醉成一个憨憨的傻瓜。可那密麻的花朵,有时争吮着一个芽苞上的乳液,很快就显现出营养不良的状态,花殇一片于树下,难怪母亲说梨树净开谎花。而枣树开花,讲究个先来后到,先开花先结果,后开花后结果,营养有个调配,有开花必有结果。

⑩蜜蜂们也嗅到了淡淡的枣花香,嗡嗡地飞来,采那甜腻的枣花蜜。许多不知名的虫们也嗡嗡地飞来,来分享这淡淡的枣花香。我想,那些季春时节的花们,肯定浪费花期和花香。季春的季节,蜜蜂和虫们还没有真正地活跃起来。我站在枣树下,过足了嗅花的瘾。倾听着枣树上花虫合奏的交响,我明白了,该开的花,总会飘香的,能结果的花,啥时开也不晚。仲夏时节,一树婆娑的绿叶,一树淡淡的花香,一树甜甜的期望。

(有删节)

(1)第①段用加点词“终于”是为了  
(2)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
(3)第④至⑦段以大量篇幅写“母亲”,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运用插叙,回忆母亲爱护和教育我们的往事。
B.用母亲“吃枣”的学问,表现她做事的睿智。
C.以母亲“夸奖”的行动,突出她为人的通达。
D.暗示母亲的人生哲学是从枣树枣花中学到的。
(4)第⑨段多用对比,对此加以评析。
(5)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试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加以分析。
(6)结合全文,梳理出对标题“淡淡枣花香”的多元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2:02: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8年3月28日,第五届“财经中国V论坛——人工智能:现实与图景”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表示,尽管当前在一些典型化、标准化领域,人工智能得到了广泛运用,产业正处在快速扩散阶段,但同时也应看到差距。

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认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第一,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第二,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第三,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第四,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对于部分人士担忧人工智能发展可能造成失业,从而导致社会性问题的说法,人工智能发展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李春平表示,人类的一部分事务性劳动逐渐由机器来替代,这是不可逆转的。“这样的替代,也不纯粹是人工智能技术出现所带来的,还包括其他技术。不过,在很多领域中,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更多的是新型技术和行业如何更深度地融合。”李春平说。

(摘编自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人工智能产业快速扩散专家称仍要坚持务实发展》)

材料二:

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情况

(注)e:预计的,估算的。

(数据源自《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数据报告》)

材料三:

开源化浪潮将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争夺的主战场,而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将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迎来突破。对此,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陈锡民表示:“到了智能化时代,想把事情往前推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加快信息化技术和行业的深度融合,因为大家都知道做人工智能的基础首先是最基本的大数据,数据从哪来,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怎么开放,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人工智能的生态系统大家才都能运用。”

在业内专家看来,人工智能未来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如何更好地协同在一起,形成良好的AI发展生态。其次是建立统一标准,规范大家的行为。最终还是要行业应用,行业深度融合,这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

“未来人工智能行业要标准化,把一些标准制定出来,这个行业会形成更大的突破。另外,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法律法规制定问题,也是行业面临的挑战。拿无人汽车来说,自动驾驶这个环节,已经涉及法律法规。一旦法律法规跟上了,人工智能的落地也会更加快速。”金山云高级副总裁、合伙人梁守星坦言。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材料四:

韩国信息通讯技术振兴中心发表报告指出,中国政府每年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超过350亿元人民币,发展迅猛,与美国的技术差距已从2015年的2.8年缩短至1.9年;而韩国则原地踏步,仅由2015年的2.4年减为2.3年,已被中国反超。报告指出,韩国仅仅依托个别企业投入,政府至今尚未主导设立任何人工智能研究所,每年对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投入的预算也只有1630亿韩元,仅相当于中国的2.7%。

前几日,特朗普公开挑起中美贸易战,向中国出口至美国的总值6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用于限制中国投资购买美国公司技术。此次征税的目的之一,就是限制中国正在崛起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关于中美的AI竞赛,比尔·盖茨在接受CNN采访中说,虽然中国AI发展迅速,扶持力度巨大,但中国在AI方面并不能超越美国。现Alphabet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则表示:在未来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AI技术有望快速赶超美国,成为核心驱动力。由于美国的崛起也是源于新科技的诞生,所以,如果中国真的在AI领域超越美国,将有可能撼动美国全球霸主的地位。

(摘编自互联网)

【小题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产业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近些年一方面发展迅速,形势喜人;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B.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机器能代替人类处理部分事务性劳动,从而引发业内人士担心会出现失业等社会问题。
C.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在2018年将会掀起一个发展新高潮,预计产业规模将达到200亿元,预计增长率将超过50%。
D.中国人工智能应用想要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迎来突破,首先需要加快信息化技术和行业的深度融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可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还是一片空白。
B.与中国相比,韩国人工智能产业近几年发展相对迟缓,重要原因在于资金投入不够,未设立任何人工智能研究所。
C.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陈锡民认为,要实现人工智能的生态系统大家都能运用,必须先解决“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怎么开放”等与大数据相关的问题。
D.新科技的诞生对一个国家的崛起有核心驱动作用,中国投资购买美国公司技术获取了先进技术,引起特朗普公开挑起中美贸易战。
【小题3】请根据材料内容,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几点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①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他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②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③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④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⑤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⑦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⑧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里的开支。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市井氛围,为捡烂纸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
B.小说注重细微处写人,煤站副经理黑黑的手指、旮旯位置等细节刻画了一个邋遢、怪异的人物形象。
C.小说结尾交代捡烂纸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D.作者刻画捡烂纸老头,意在揭示主题:即使是看似微贱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小题2】作者在第④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但无论“仁”“和”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的这种地位。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人权利空间。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

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遗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规矩是非常详备的。规范人的言行,教导人们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礼本质上是一份责任清单。在儒家看来,习礼,最重要的是通过“修身”,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事。

对已对人对社会“尽责任”的这种活法,不是儒家凭空设计出来的,是孔子“述而不作”、从“先王”“先贤”那里梳理出来的。那些“先王”“先贤”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是“责任意识”的绝佳体现。尧舜协和万邦天下为公,被孔子视为不可超越的标杆。大禹治水,非常辛苦,其实他完全可以弄条“方舟”,只给自己喜欢的人发船票,一走了之。孔子对大禹也“无间然”,没什么可批评的了,因为他尽了作为君主的那份责任。

用两个字来概括儒家思想,是“责任”;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不爱家的人,很难说他能爱国。长期以来,自西方流入的形形色色的“解放”,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家庭观念。魏晋时期,儒家思想被抛弃,信仰大厦崩塌,导致了三百年战乱。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围绕它形成的责任文化与家国情怀,依然是现实社会重要的支点和动能。

(摘编自荆培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儒家思想的本质问题,答案有“仁”“和”“中庸”等看法,但其合理内核应是“责任”。
B.儒家认为,刑法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不如礼的约束力大,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礼的教化作用。
C.儒家看重“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与这高定位匹配的是儒家对待“人生”设计的严肃态度。
D.现存的能供我们研究儒家“礼”的资料并不多,《礼记》一书至少能让我们知晓礼的底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作者对儒家思想本质的全新见解。
B.文章基于人性具有复杂性这个前提,探讨儒家的“礼”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C.文章指出要从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角度理解人,并就两者的价值取向进行论述。
D.文章运用了例证法,以“尧舜”“大禹”为例,揭示了儒家思想本质的。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克力奉公,大禹治水时没有私心,孔子对三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他们为不可超越的标杆。
B.儒家的“礼”的规矩十分详备,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
C.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因为它具有其它思想都没有的人性化特征。
D.无论是个人修身,还是国家治理,儒家的“责任”思想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

“他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城的无数个第一,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他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形标本;他创造了间歌性肝门阻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他完成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他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他从医75年,将超过15000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就是朗读者吴孟超。”他,被人们称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今年已经96岁。

他的右手,握过众多的奖杯,但却最契合止血针的形状—一筋脉虬结,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但又超乎寻常的柔软细膩,指甲整齐润泽—食指畸变是因为过去的成千上万台肝脏手术,细腻灵活是为了未来能再多帮助一个生命。庞眉皓发的吴盂超说,自己爱惜手要远胜过脸。脸老了没有所谓的,但是这双能在于术台上连续搡作十个小时的手,是和死神博弈的利器,在肝脏的方寸之间渡人生死,接病人回到人间时,要稳健而有力—一在面对病人满腹腔的充血时,所有人都只能看到满眼的红色,但吴孟超的手可以直接伸进去,代替眼睛游刃有余地选中血管一揞,血当即就会止住。

吴孟超其实是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他初中毕业时,祖国正遭受法西斯的侵略。按照当地习俗,校方要出资让毕业生聚餐。“奉献自己”的种子,已经在身为班长的吴盂超心中深种了——他当即建议,把聚餐的钱捐给祖国正在浴血抗战的前方将士。于是一份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39届全体毕业生”名义的抗日捐款,送往了抗日根据地延安。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毕业典礼时,学校收到了八路军总部以***、朱德的名义发来的感谢电。

吴盂超下定决心,要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即使一人之力不能救祖国于水火,也要和亿万阿胞共赴汤黯火。吴孟超走了一个月的水路、旱路,来到昆明,却发现去廷安的路只会更加漫长凶险。同学劝他,与其送死,不如科学救国。于是,吴孟超暂时按下自己内心的激愤,投入了考取同济高中的复习中。后来,吴盂超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有幸听到了“当代中国外科之父”、在二战中挽救无数生命的裘法祖教授的课,顿时被他的渊博知识、精湛医术所折服,用吴孟超自己的话说,“成了他的铁杆粉丝”。后来吴孟超在医院当住院医生,才得以近距离地跟裘法祖查房、看他手术,真正如愿以偿地成为他的学生。到今天,中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百分之八十是吴盂超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和第三代、第四代学生。

吴孟超再次回到马来西亚时,父亲已经因为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去世了。他为了救国,学了这一行,却没有机会给自己的父亲医治。他在父母的墓前,说:妈妈爸爸,我已经为祖国做了一点事情。

在2004年,82岁的吴孟超,不顾众人的反对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手术的对象是一个叫甜甜的女孩,她肝脏的肿瘤,比篮球还大,大到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条路可以保命。同事偷偷劝吴盂超,说别人都不致切,你切了,万一出了事,你的名誉就没有了!在旁人在乎“晚节”大过天的年纪,吴孟超只认“人命关天”,他果断地说:我不过就是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2004年9月24日早上8点到晚上6点,吴盂超通过整整十个小时的手术,给女孩切掉了肿瘤。女孩说:“后来我选择了9月24号—让我获得再生的日子,和我心爱的人携手走上红毯。今天我可以拥有完整的人生,谢谢您。”

在吴盂超这里,所谓“人上人”的荣耀他尽管让别人去享受,他只图善尽“人中人”的天职。一生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别人感恩的话;听到最多的字眼,就是“谢”这个宇。但这对于像吴孟超这样的医生来说,足够美好了。

(选编自《朗读者》第二季第9期)

相关链接:

①吴孟超的同事:“认识您三十多年了,在很多人看来,您是个传奇,但只有我看到过,手术后靠在椅子上的您,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向上的双手在微微颤抖。您说,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在手术室里倒下了,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记住给我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见我一脸汗的样子。”对于自己越喜爱越器重的学生,吴孟超会越严厉学生张紹庚说,导师常常告诉他们:“一定要趁年轻时好好学习,一个好的外科医生,必须具备严谨、细致和耐心的医风,否则将一事无成。”

(央视网《中国微故事》,2018年07月26日第80期)

②“一个医学家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终身追求。”“虽然退休了,但只要组织需要,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进入战位,授入战斗!”吴孟超说。

(2019年1月15日《文汇报》)

【小题1】下列表述不能用来支撑吴孟超是“肝胆外科之父”的一项是
A.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人门专著,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形标本。
B.他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完成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
C.年岁已高的吴孟超不顾众人的反对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并获得成功。
D.我国的肝胆外科中坚人才,百分之八十是他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和第三代第四代学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期在手术台上与死神博弈,救人过万,使吴孟超右手筋脉虬结,右手食指发生畸变。
B.外人常看到的是吴孟超传奇般的辉煌业绩,却很难看到他真实、辛劳的日常工作状态。
C.吴孟超严格要求他用心培育的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他全力救治的女孩。
D.弃“人上人”的荣耀,尽“人中人”的天职,是对“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的诠释。
【小题3】请结合材料,探究吴孟超“只要组织需要,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进入战位,投入战斗”这种言行的成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玉米的馨香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没有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六十多岁的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俺,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吃了一顿饭。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乡长急急地走了。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就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把它刨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1)下面对原文内容和手法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寥寥几笔刻画了“那片玉米的主人”的形象,由此可知小说重在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辛,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同情。
B.小说通过乡长这个人物要强制搞掉那片玉米,到“狐疑地盯着”三儿,再到结尾“眼睛湿润了”等一系列的行为表现了人性的复杂。
C.小说主要通过大量语言描写刻画了三儿选择农民利益,放弃自己职位的舍己为人、为民着想的人物形象。
D.小说结尾三儿辞职,显示现实中形式主义作风的严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意识;但结尾乡长的表现让我们完全看到了希望。
E.这篇小说截取农村生活的一个片断,以小见大,客观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苦状况和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2)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这篇小说用了较多笔墨描写为民着想的三儿,却为何要用“玉米的馨香”做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