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维斯瓦河的琴声
张春风
这天,芭芭拉偶然看到一条报纸广告:享誉世界的波兰小提琴家多曼斯基,在汉堡寻找一名弟子。芭芭拉不禁怦然心动。
第二天清早,多曼斯基下榻的宾馆门前,应征的小提琴手早就排起了长队,芭芭拉背着小提琴排到了最后。
三个小时后,终于轮到了芭芭拉。
金色大厅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背对着她,说:“你可以拉琴了!”
芭芭拉紧张地点了点头。很快,老人被悠扬的琴声吸引住了。他回过头,惊喜地说:“孩子,你被录取了!”
芭芭拉有点惊讶:“先生,这是真的么?可是,您还没听完整首曲子!”
老人笑了:“孩子,请相信我的耳朵!”
第二天,老人邀请芭芭拉去花园做客。整个上午,老人只是跟芭芭拉漫无边际地聊天。聊完天,老人从黑皮箱里翻出一张琴谱,说:“一个月后,波兰将举行青年小提琴大赛。我已经替你选好了曲子。如果你夺得冠军,我就正式收你为徒!”芭芭拉郑重地接在手里,这是一张破旧的手写琴谱,曲名《维斯瓦河》,看样子,年代十分久远。
然后.老人闭上眼睛,亲自示范了一遍。芭芭拉不禁暗暗赞叹。多曼斯基果然名不虚传,那琴声,让人如临其境。
一曲终了,芭芭拉尴尬地说:“这曲子挺难!”
老人笑了:“所以,只有你才有资格拉!”
芭芭拉鼓足勇气,说:“好,我一定竭尽全力!”
从此,芭芭拉每天勤奋地练琴。一开始,她总是错误百出,但后来越拉越好。那天,芭芭拉演奏完,老人终于露出了微笑。
终于,两人抵达了华沙。
小提琴大赛后天举行,老人决定让芭芭拉最后练一次琴。两人一路攀上了维斯瓦河畔最高的悬崖。脚下是万丈深渊,芭芭拉吓出了一身冷汗。
老人平静地说:“开始吧!”
芭芭拉说:“我怕!”
老人愤怒了:“这是最好的练琴地方。瞧,波兰的维斯瓦河就在你的脚下。它是雄伟的,哀伤的。只有在这里,你才能真正领悟曲子的精髓!”
芭芭拉深深吸了口气,终于拉响了琴弦。一开始,琴声低沉哀婉,百转千回;接着,琴声如暴风骤雨,充斥着歇斯底里的绝望;最后,琴声又回到了平和坦然……
芭芭拉的演奏让老人大为惊叹,他呆呆地站在那里,眼中噙满了泪水。芭芭拉拉完最后一个音符,突然心力交瘁,瘫软在地。
在医院,芭芭拉终于苏醒了:“先生,我有话跟你说!”
老人摇摇头:“什么都别说,你先调养好身体,准备参加比赛!”
芭芭拉点了点头。
后天,小提琴比赛如期举行。可惜,芭芭拉名落孙山。
赛后,芭芭拉蹲在走廊里掩面而泣。这时,多曼斯基走了过来:“芭芭拉,从今天起,我正式收你为弟子!”
芭芭拉惊呆了:“可是,我并没有夺得冠军!”
老人的眼中噙着泪:“那都不重要!”
芭芭拉低下了头:“原来,你早就知道真相?”
老人点了点头:“是的,我早就知道!”
原来,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
当时,德军攻占了波兰。芭芭拉的祖父是一名纳粹军官。那天,他带领士兵冲进了一个犹太人的住所。当时,多曼斯基才7岁。老多曼斯基知道大难临头,想用一盒珠宝换回两条性命。但芭芭拉的祖父只要墙上的一把小提琴。原来,他痴迷于乐器收藏,早就看出那把小提琴价值连城。老多曼斯基无奈,只好忍痛割爱。
回去后,芭芭拉的祖父忍不住拉响了小提琴。可是,听到的却只是呜咽,仿佛它的主人痛苦的叹息声。那一刻,他恍然大悟。原来,他永远都不可能真正拥有这把小提琴。
第二天,芭芭拉的祖父决定亲自送还小提琴。谁知,老多曼斯基已经服毒自杀。因为,对于一个小提琴家来说,失去了乐器,也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后来,多曼斯基被孤儿院收养。长大后,他子承父业,成了世界闻名的小提琴家。可是,他始终无法忘记仇恨。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以收徒为名四处寻找那把小提琴。直到芭芭拉的意外出现。
其实,芭芭拉的琴艺并不突出。但是,多曼斯基认出了那把小提琴。在聊天中,又确认了芭芭拉的身世。
芭芭拉的祖父是一个善良的军官。在二战中,他从没亲手杀过一个犹太人。但是,老多曼斯基的死让他惶恐不安。他焚毁了所有珍藏的乐器,然后,将这把小提琴深锁在阁楼上,几十年不曾触摸。直到临死前,他才将秘密告诉了芭芭拉。
芭芭拉说:“其实,当我看到报纸广告时,就已经认出了你!我知道,你在寻找这把小提琴,也知道,你在寻找我的祖父!”
老人叹了口气,说:“是的,当年波兰沦陷。我父亲悲愤交加,在维斯瓦河畔的悬崖上谱写了这首曲子。我将你引到华沙,就是为了亲手杀死你。你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跟我来?”
芭芭拉平静地说:“因为,我是祖父唯一的孙女,我要替祖父赎罪。可是,你当时为什么不下手?”
老人哽咽地说:“我早就想对你下手了。但是,我要等到父亲的祭日,然后将你推下悬崖,用鲜血祭奠我父亲的亡灵。你知道,以我的威望,绝对没有人怀疑!可是,你的琴声唤醒了我的良知。那一瞬间,我仿佛听到了父亲在拉琴。那种绝望中的无奈,让我心生愧疚。纵然是我,也拉不出那种境界。因为,我的心中只有仇恨……如今,一切都过去了。我终于明白,只有彼此宽容,才能拥有美丽的人生!”
【小题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虽然面试的小提琴手“排起了长队”但还是芭芭拉那“悠扬的琴声吸引住了”多曼斯基,没有演奏完就被录取,说明芭芭拉演奏技艺颇为高超。
B.多曼斯基在录取芭芭拉后还专门邀请她去做客,用整个上午的时间跟芭芭拉漫无边际地聊天,了解芭芭拉身世,说明胸曼斯招收弟子谨慎郑重。
C.小说以多曼斯基终止复仇计划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响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文中两次写到“老人笑了”,但笑的意味并非完全一样,前者是终于仇者的高兴,而后者是开始着手实施复仇计划的兴奋。
E. 小说故事中套故事,表面只是一个演奏家招收弟子、训练弟子参赛的故事,其实是结仇、录仇、复仇、化仇的故事,由现实而深入历史,这是小说深刻之处。
【小题2】小说在提示多曼斯基复仇真相之前,为避免情节的突兀,其实已设下多处伏笔。请举三个例子简要分析。
【小题3】小在刻画芭芭拉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点出故事的主题:“只有彼此宽容,才能拥有美丽的人生!”,但一个故事往往包含的不只是一个道理。你认为小说中这个故事,从不同角度看还可以得出哪些道理?请作探究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1:09: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一个由权力垄断大部分资源的社会当中,人们在政治观念上,多倾向于认同政治现实主义。这里的政治现实主义,简而言之,就是强权即公理。或者不如说,人们在暴力和利益的威胁和诱惑之下,无能或无力从道德上评价权力的对与错。这种政治观念,反映到现实生活当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权力崇拜,二是政治冷漠。人们崇拜权力,大半基于利益的考量,但在此之外,亦将权力视为价值和意义的。而这里所谓的政治冷漠,特指人们在自身利益之外,无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和习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旦有人试图从道德的角度评价政治时,周围的人可能立马就问:你说这些,到底有什么用?
或许,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有关政治的言说,的确不能带来现实的改变。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所有关于政治的言说都没有意义,更不能随时以有用/无用这一对概念来评价所有事务;我们须认识到,并非所有的人类活动,都能以这一对概念来评价。甚至,我们可以用更强的表述说,人类活动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其实在此概念框架之外。进而,我们可以认为,试图评价现实政治的对与错,有可能是无用的;但如果我们均认同政治现实主义,则一定是无望的。
基于正当的道德要求,公民有不服从的权利。但这种权利所带来的,不是一种以恶抗恶的仇恨与破坏,而是一种基于自由的表达和守护,并遵从一种真正的法律精神。如果我们将此公民精神,与意识形态做一比较,即可看出明显的差异。关于此点,刘莘在上引论文中指出:“……公民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比它与物欲意识的区别要丰富得多:前者基于自由,后者基于对自由的限制;前者鼓励自我批判并欢迎他者的批判,后者限制自我批判并排斥他者的批判;前者认为普遍法权高于任何主义,后者认为某某主义高于普遍法权;前者追问社会结构的合理性根据及内容,后者规定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及基础;前者通过追求社会基本结构的全面法权而实现自身,后者通过维系新旧内容的统一而捆绑自身。”简而言之,公民精神是一种开放的现代精神,而意识形态则带有极强的封闭性。
罗尔斯有言:“政治哲学的重点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沿着这一思路,中国政治哲学的任务即在于,为中国公民社会的诞生、运行和保持提供理论辩护,且在此过程中,为持有不同主张的公民进行公共对话提供平台,使他们能以理性沟通的方式,了解彼此的生活计划及政治诉求,从而为共建一个良序社会而努力。
(摘编自李文倩《政治哲学与当下思想界》)
【小题1】下列关于“政治现实主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政治现实主义生存的土壤是一个由权力垄断大部分资源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在政治观念上多倾向于认同强权即公理。
B.人们在在暴力和利益的威胁和诱惑之下,无能或无力从道德上评价权力的对与错。一旦有人做出相关的评价,就有可能立马遭到置疑。
C.政治现实主义反映到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在人们基于利益考量的权力崇拜和在自身利益之外无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和习惯的政治冷漠。
D.认同政治现实主义的人将权力视为价值和意义的,也可能认为试图评价现实政治的对与错的做法是无用的。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活动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其实在有用/无用这一对概念之外。但如果我们全部认同政治现实主义,那我们的未来就无望了。
B.公民有不服从的权力,这种权力基于正当的道德要求。它所带来的是一种基于自由的表达和守护,而不是一种以恶抗恶的仇恨与破坏。
C.为中国公民社会的诞生、运行和保持提供理论辩护,为持有不同主张的公民进行公共对话提供平台,都是中国政治哲学的任务。
D.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有关政治的言说不能以有用/无用这一对概念来评价。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所有关于政治的言说都没有意义。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民精神基于自由,意识形态基于对自由的限制,公民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比它与物欲意识的区别要丰富得多。
B.公民精神鼓励自我批判并欢迎他者的批判,认为普遍法权高于任何主义;意识形态限制自我批判并排斥他者的批判,认为某某主义高于普遍法权。
C.文章引用刘莘论文的内容,意在指出意识心态与公民精神的明显差异,简而言之,前者是一种开放的现代精神,而后者则带有极强的封闭性。
D.中国政治哲学的任务包括使有不同主张的公民能以理性沟通的方式,了解彼此的生活计划及政治诉求,从而为共建一个良序社会而努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德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作者选择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作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明的接触与演进,从而避开了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彼得·弗兰科潘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贸易路线。这本书共25章: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霸权之路……这样的章节编排固然有着修辞的手法,但它们也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货品的流通,而在于丝路上穿行的人们将他们各自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沿途撒播,包括观念、信仰、技术以及它们在物质上的表现。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诸种文明的穿行与交流之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以及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代希腊和罗马,这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而相遇。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也由地理大发现以降,深刻地介入了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尤其是中亚、西亚与东欧,它们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主体之所在。历史上,不同文明在此相遇交流,古老文明在此创生成长。而当今,这里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时尚之都,又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这是巧合吗?
欧亚大陆大体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希腊、罗马、波斯、埃及、印度等各大古国的发祥之地,而北部是游牧民族轮番奔驰的通道,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和蒙古人先后在这条道路上策马西征,形成一次次民族大迁徙。随着对古代游牧民族了解的日益深入,历史学家发现,农耕民族记载中游牧民族残暴野蛮的形象遮蔽了他们在东西交通、商业和文化交流中的巨大贡献。彼得·弗兰科潘始终围绕着丝绸之路这一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涉及地域涵盖全球的世界史长卷。他指出,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东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让全球化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
丝绸之路是人类诸文明展示其魅力的共同舞台,也是诸文明获取资源和文化的共有路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争夺丝绸之路的硝烟散去之后,是沿途文明接力传递、利益共享的常态。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将变得一目了然。
(摘编自邹怡《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多文明之间的通道,将它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可以避免以某一文明为中心的偏颇,这种研究方法是全新的。
B.“丝绸之路”的概念是由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根据史料的记载提出来的,在他看来,“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
C.彼得·弗兰科潘对“丝绸之路”的认识比李希霍芬更加全面和深刻,他认为“丝绸之路”有多条线路,而且除了丝绸贸易外,还有其他物资交易。
D.《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章节编排既基于商贸的史实,又具有一定的修辞意味,这表明丝绸之路上不仅仅只有“丝绸”。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穿行在丝路上的人们沿途播下各自文化的种子,使多种文明样式彼此接触,这方面对人类文明演变所形成的影响比单纯的货物流通的影响更大。
B.丝绸之路的兴起,为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相遇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C.欧亚大陆北部的游牧民族在历史上进行了多次民族大迁徙,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对东西方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D.自古及今,横贯欧亚的古代丝绸之路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之所以不是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是因为作者以丝绸之路为研究路径来透视东西方不同文明创生成长的历史。
B.由于远离欧亚大陆,南北美洲的人类文明虽然深刻地介入到丝绸之路的人流和物流,但它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明的演变影响甚微。
C.欧亚大陆中部是丝绸之路的主体,既是物资交流的中心,也是思想交锋碰撞的舞台,各种利益及矛盾交织,因此这里成为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区。
D.丝绸之路的历史不仅代表着人类的过去,更为重要的是还昭示着世界的未来,因此,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极具战略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古,文人恃文墨为生,所以传统文房四宝中的砚,又被称为“砚田”。砚的历史可谓久远。古语中“砚”通“研”,砚台其实是由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它可以将大小不一的有色物研碎、磨细,使其成为书写用的颜料。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早的砚为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出土的一方研磨盘,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根研磨棒、一个水杯和几块颜料。经专家鉴定为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制造,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
从砚诞生之日起,它的首要作用就是研磨发墨。一方砚,最关键的是实用。否则“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再美的纹饰,假如失去使用的功能,也毫无意义。砚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在隋唐。当时经济发达,文化事业也随之繁荣,唐朝实施的“以书取仕”方针,刺激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人们对砚台的要求也从原来的坚实、美观,变得更细致。四大名砚之中的端砚和歙砚就出现在唐朝。端砚因石材产于端州的端溪而得名,唐代诗人李贺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歙砚具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效果,南唐后主李煜曾赞“歙砚甲天下”。唐代砚形也多为箕形砚,是根据生活中的簸箕而发明的,实用性强,墨堂前低后翘,砚形前窄后宽。
隋唐之后,砚的作用超出了文具范畴,砚台从一种工具演变成文人墨客争先珍藏的艺术品。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藏砚大家。他曾专门召集大臣,研究怎样改良纸张和制砚,还封了历史上第一个现在还可以查见姓名的“砚务官”。
到了北宋,已经达到了“无砚不文人”的境界。宋代砚文化的再一次飞跃式发展,得益于当时采取的重文抑武施政方针。从宋词的风格可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弄里文人,均醉心于风花雪月,这一特征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砚台的雕刻制造上。当时,砚开始按做派进一步分为匠人砚和文人砚。匠人砚出自手艺人之手,工艺上乘,雕琢细致,但可能创意稍逊,多会刻画吉祥图案或花鸟鱼虫。古时手工艺人多是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因此,他们所制的砚上一般无铭款。文士做的砚台为自己的创意,因此雕饰虽也有,但诗词歌赋、铭文跋语占了很大空间。文人爱砚,大文豪苏东坡可谓藏砚、赏砚的领军人物。纵观苏东坡一生,写就的砚铭有近30首,几乎占了他全部铭文的一半,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当属“我生无田食破砚”,足见其爱砚之深。这种对文物的痴念,是只有太平文人才会有的。时至靖康之变后,面对山河离乱,文人砚开始寄托爱国报国之铮铮豪情。岳飞、陆游、文天祥都曾在砚台上刻文明志。
世人皆言,“文人砚发端于宋,兴于明清。”明清时,砚制虽基本承沿宋习,但受社会风尚市井民俗化趋势的影响,分岔路而行:一条是题材多样、工艺自由的世俗化路线;另一条便是文人砚更趋成熟,如自然随形砚开始出现,线条追求含蓄和意味,书画及文学的成分更重。
千百年来,中国的文人已将砚石之天然与文人之性灵逐渐融合成趣,不但使砚有别于其他文房用具的单纯工艺品属性,更让砚拥有了自己蔚为壮观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卢楚函《性灵文人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方研磨盘是我国最早的砚,它是母系氏族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制造的,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
B.砚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的砚台实际上就是一种研磨器,古人通过它将些有色颜料研碎、磨细,添加水分后供书写用。
C.自古农民靠耕种田地维持生计。而文人则不仅依托“砚田”谋生,他们中的很多人还借助“砚田”创作作品,寄寓人生理想。
D.到了唐代,砚台的制作工艺越发精巧,同时结合实际需要,注重砚台的实用效果,四大名砚中的端砚和歙砚就出自这一时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词的发展和兴盛,在一定程度上为砚台的雕刻制作提供了更大的题材空间,砚的做派出现明显的分化,文人砚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
B.制砚匠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制作的砚更注重雕饰,而文人砚将砚石的天然性和文人的性灵自然融合,进一步丰富了砚的文化内涵。
C.隋唐时期,砚主要是文人的一种书写工具,缺乏艺术价值;隋唐之后,砚的实用性逐渐被艺术性所取代,人们更看重其收藏价值。
D.太平治世,文人藏砚赏砚,多抒发闲情逸致;离乱之时,很多文人借砚台刻文明志。因此,文人爱砚也深受时代变迁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隋唐发达的经济和北宋的重文抑武政策为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这充分说明经济发展、重视文治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B.匠人砚和文人砚在铭文和创意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今人研究古砚,可以依据铭款和创意的不同特点来辨识匠人砚和文人砚。
C.明清时期市井民俗化的社会风尚促使砚制出现进一步的区分,文人砚逐渐走向成熟,更加注重自然随形,追求含蓄和意味。
D.古砚经历了从追求实用到强调艺术的发展过程,为了提升砚台的艺术品位,古代文人往往根据自己的创意制作砚台。

同类题4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晒出一片秋实
洪忠佩
篁岭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户户的晒楼便展现出一幅幅晒秋图,明艳、质朴,既有齐白石画中的笔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新鲜生动。鳞瓦、屋檐,恰到好处地成了画框,布局简单,却在交叉中有变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走进篁岭村的一刹那,我的双眼立即被这样的画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颜色,以及木坊上“渔樵耕读”的雕饰。
其实,篁岭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个典型山村,一百多户人家,挤挤挨挨地蛰居在山腰上。在久远的年月里,满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着红豆杉、香榧、香樟、枫香,“其地多竹,大者径尺”,历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当壮观。篁岭山陡路窄,很难看到一块宽敞的平地,村庄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是两层的结构:墙脚山石砌起,一层大门口朝着路,二层开后门架天桥临着山,屋顶鳞瓦,墙体斑驳,大体是黑白色调,也有黄泥红砖裸露的砖墙。而五桂堂、怡心楼、书院、客馆,无不精雕细刻,称得上是村庄有名的“大屋”。山村周围,茂林修竹,屋宇之间,鸡犬相闻,依然透着原始村落的生活气息。
秋日的篁岭,天蓝得纯净,树绿得清亮,环境、空气都可以养眼洗肺。村庄一家一户楼堂前的晒栏,几乎都是用16根或者18根杉木从楼堂前抵墙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放上竹编的晒簟晒盘就成了无遮无拦的晒场,当地人称之为晒楼。篁岭人家晒作物没什么讲究,山里种的、地里长的,什么赶上就晒什么,辣椒、紫苏、稻谷、黄豆、皇菊(菊花)、柿子……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他们恨不得把整个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来。而晒楼上色彩最为浓烈的,当属辣椒和稻谷——粉墙黛瓦,配上那一盘盘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稻谷,正是一幅明艳而恬淡的画卷。如果说,鳞瓦与马头墙展现的是篁岭徽派建筑的“密”,那么天井与晒楼无疑是村落民居的“透”。在篁岭,农家的收成是不必问的,一看晒楼就知道。秋日里,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她看上去有60多岁,头系方格子的阳袱(头巾)。她把两个或者三个辣椒并拢按在刀板上,一刀接着一刀,刀法娴熟,切下的辣椒一圈一圈的,散在刀板上,水滋滋的,鲜润得很。等装辣椒的竹篮够上一晒盘了,就搬到晒楼上去晒。于是,空气中飘浮着一股辣辣的气味。色泽诱人的辣椒经不住晒,阳光一照就蔫了,原本满当当的晒盘晒簟里便留出了许多空隙。篁岭女人的美是呈现在日常劳作中的,她们永远是晒楼的主角。趁着好天气晒作物,虽然忙前忙后,她们的言谈举止中却有闲适自得的一面。她们觉得生活很简单,日子就是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饭吃有事做就够了。往往,她们关注更多的是一家人餐桌上的鲜香。
从一家两家,到一百多户人家纷纷把晒盘晒簟里的辣椒晒出来,那是何其壮观的场景!穿过高低不平的巷子,平视或者俯视,我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篁岭的晒秋图,感受篁岭人家对农耕文明最原生态的表达。
在篁岭村水口至木坊的青石板路边,有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是的,一茬一茬,田地作物在生长轮回,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奥妙呢?二十四节气石雕的对面,是篁岭人家的开山之作——一层层叠起的梯田,每年秋天,这里都蓄势一场稻浪。在稻子收割的日子里,篁岭人家的晒楼更加丰盈明艳。
晒秋,一个多么形象的词。面对篁岭人家晒出的一片秋实,我看到了村人农耕生活的质朴,以及这片土地的殷实。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徽派建筑的“密”和村落居民的“透”都渗入到篁岭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忙于秋收,却也满足于这样简单自适的生活。
B.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和层层叠起的梯田,意在说明篁岭人晒秋习俗的因袭沿革。
C.“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的描写,说明“我”对篁岭人的晒秋习俗充满好奇,要一窥究竟。
D.文章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为一体,语言典雅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篁岭晒秋图的赞美之情。
【小题2】文章第二段详细描述篁岭山村的情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晒秋”的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很显然,对于现代世界而言,一种带有人类普遍性的互惠的文化逻辑,为两种同样具有支配性的思想观念所摧毁,而这两种观念很明显地又跟近代以来世界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观念形成的过程表面上看,这两种观念可能完全是对立的,但从制造出来的社会结果的意义上而言,则可能完全一致,只是在前后之间关系的顺序上有所差异罢了。在这两种观念中,一种是跟生活世界中的“拆除”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不妨称其为是一种拆的世界观(the world vicw of destruction),它是跟破坏、损毁以及反思性的彻底革命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另外的一种观念则是跟建构或者建设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可称之为建的世界观(the world vicw of construction),它注重人为地构建或者借助创造和发明、从无到有或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种不断变化的改造,这种改造并非是一种保持原貌的修缮,而是强调后来者对先在者的取代或者完全的抛弃。在此意义上,建不过是拆的世界观的一种形态上的转变而已,因为拆的核心也恰是在于拆除旧有之物的一种彻底的抛弃。近体的所谓新,可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推陈出新,实际上生物以及社会谱系上的关联,越来越难于相互勾连成为一个前后连续的发展脉络,日益凸显出来的乃是一次又一次的断裂——在某一次的断裂之后接踵而至的不是连续而是断裂,这跟一种人及其社会不断进化的现代观念深入人心之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在人类进化的谱系上,当构建起看似无可辩驳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谱系,并以此为依据去引导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且认为这将是一种天经地义、别无选择之路时,每个人所期盼的日子是不可重复、不可循环的,并且将未来界定或者想象成是美好的,而所有使美好的日子早日实现的努力也被认为都是值得的且有必要的。很显然,人们在把物理学家在实验中运用熟练且能够精确观察到的加速度的现象,轻而易举地转用到了人以及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的安排上来,这可能是当年的牛顿都不曾预测到一种社会后果。因此,当生活转变为“今非昔比”的不断更高、更强、更好地去攀登,永无止境地跟时间赛跑时,曾经的互惠的循环正在遭受断裂性的风险。
这样一种努力曾经并一直被界定为“发展”,被西方话语中心世界看成是最适宜西方以外欠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使用的一个概念。透过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等西方主导的国际机构所面向的服务对象,我们便能看清这样一种区分背后是怎样清晰的界限。面对西方现代科技和物质生活工业化的替代和奢华,我们自己也不得不去承认落后的“第三世界”的地位。这就使得一种“建的世界观”在第三世界国家变得更为凸显,有支配性,且融入到了国家主体意识之中,并成为最为核心部分的驱动力所在,而世界范围内自20世纪80年代末冷战的结束,可谓是一种“拆的世界观”在逐渐淡出世界历史的舞台,努力去接受以自由市场观念为核心的“建的世界观”,并使之付诸日常的实践。
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从打破或摧毁一个旧世界的拆的世界观中不断转型出来,日常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也随之发生着一种快速的扭转,跟一种拆的世界观相伴随的摧枯拉朽般的苦痛的记忆相比较,与一种建的世界观相伴随的则是越来越多的忧郁与恐惧,随之经济增长的陡度攀高而不断地在现代社会中被生产出来,生活节奏的不断提速,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一种不适应甚至是不安全,风险社会的概念已经不再是一种提醒,而是一种现实,人们因此而试图从中逃离,因为就像拆的世界观让人无处藏身一样,建的世界观真正强调的是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它所期待的是由未来尹甸园引诱出来的一种美好生活的早日实现。也因此,它并不是一定会敦促世界形成一种差异性互补的世界观,而是与追求消灭差异的拆的世界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对未来同质化世界的无限度的追求。
(摘自赵旭东《互惠逻辑与“新丝路”的展开——“一带一路”概念引发的人类学方法论的转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拆的世界观和建的世界观摧毁了一种带有人类普遍性的互惠的文化逻辑。
B.拆的世界观和建的世界观既是完全对立的,又是完全一致的,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C.建的世界观强调取代或者完全的抛弃,是拆的世界观的一种形态上的转变。
D.拆的世界观是在于拆除旧有之物的一种彻底的抛弃,与建的世界观相一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80年代末冷战结束,是“拆的世界观”逐渐淡出,西方国家努力创建并让其他国家去接受以自由市场观念为核心的“建的世界观”的过程。
B.随着经济增长的陡度攀高,不断地现代社会中被生产出来的是与一种建的世界观相伴随的越来越多的忧郁与恐惧。
C.建的世界观真正强调的是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某种程度上它追求消灭差异,是对未来同质化世界的无限度的追求。
D.“建的世界观”在第三世界国家变得更为凸显、有支配性,且融入到了国家主体意识之中,与西方世界的导学有莫大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进化的谱系上,认为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谱系是一种天经地义、别无选择之路时,互惠的循环正在遭受断裂性的风险。
B.人们在把物理学家在实验室中运用熟练且能够精确观察到的加速度的现象,轻而易举地转用到了人以及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的安排上来,未必是一种天经地义、别无选择之路。
C.曾经并一致被界定为“发展”的努力,某种意义上看只是西方话语中心世界认为的最适宜西方以外欠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使用的一个概念。
D.欠发展的国家与地区去承认落后的“第三世界”的地位,最主要的原因是“建的世界观”融入到了国家主体意识之中,并成为最为核心部分的驱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