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烤神仙
蔡怡(台商)
我坐在父亲的病床边,抚摸着他那双白皙不见经络但布满老人斑的双手,细细端详着他插着鼻胃管、氧气管一直昏睡不醒的脸庞。
母亲在世时,因她一贯的强势,我心目中的父亲是个沉默寡言,永远陪着笑脸、没有自我、没有声音的影子。但母亲往生后,我和先生把父亲接到家里来照顾,这才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父亲——爱讲故事的父亲。
不过父亲讲的故事年代,随着时日往前移,逐步以倒退方式进行。五年前的夏日,在树梢第一声蝉鸣中,他爱讲十六岁时因为抗日战争而离开农村,跟着学校看遍大江南北,由中学念到大学的辉煌岁月;这同时也是造成他永别家乡父母,一生无法团圆,让他痛得刺骨椎心的烽火岁月。这段父亲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转折,居然没多久就在他脑细胞的逐一死亡下,几经翻腾,彻底消失了。
接下来,他就只记得十岁在老家西门外的枣树园里抓神仙,拿回家烤着吃、烧着吃的欢欣。我问他:“什么是神仙?”他很讶异的回答:“神仙就是蝉的幼虫,这你都不知道吗?”
我随着父亲精采的描述,想象着深藏在土里、度过漫长岁月的神仙,还没有挣开它的壳,在耐心等待雷的启示或节气的更换。黑暗中,悠悠的,它终于听到属于它的呼唤,于是从较松软的地洞冒出头来,缓慢爬上枣树干,用如针般的嘴刺,汲取清新可口的绿树汁;它听到孩童的嬉闹声,想与他们共戏,没料到自己尚未羽化的身躯,会成为布施的祭品。我那才十岁左右的父亲,万分欣喜的找到众神赐下的补养品,从地上、从树上,一一捉住它们,高兴的跑回厨房里生着柴火的炉灶边,挤在正忙着蒸红枣发糕的奶奶身旁,烤神仙。
接着,父亲退化成了七岁小孩,在土造的城墙上跟着打更的人巡逻,他不怕摔,因为城墙有一米多宽;他还在家门口供牲口喝水的大水塘里游泳。我问:“谁教你游泳啊?”“哪还用教?看看人家怎么游,不就会了吗?”
游泳有这么简单吗?我打开记忆之窗,依稀看见多少年前,在东港大鹏湾泳池边的情景,父亲耐心的教我:“双手往前推,双脚赶快配合往后踢,蛙式就是这么简单。”傍晚的夕阳余晖让泳池的水面闪着粼粼金光,映照着父亲那张年轻英俊的脸庞,我搂着他的脖子撒娇的说:“我就是学不会嘛,再教我一次。”
父亲讲故事有固定的模式,说完了夏天在“大坑”里游泳,接着他一定会说:“大坑冬天结冰后,可以在上面打滑。”我听不懂他的土话“打滑”,让他愣了好一会儿,然后结结巴巴、比手画脚的解释:“就是跑——跑——,哧——哧——。”
父亲的一生似乎也就这样从大坑的冰面上,“哧——”的一声快速溜滑了过去,了无痕迹。
当烤神仙、溜冰等回忆也从他的记忆体整个删除之后,他爱谈论他去姥姥家快乐过年的岁月。他说姥姥家可大了,占了整个张家村子的一半,“我有六个舅舅啊!”爸爸一再反复地说,就怕我不懂拥有六个舅舅的幸福,脸上露出三岁娃娃才有的天真与欢愉,我猜父亲去姥姥家过年的时候,只有三四岁吧。于是,我们俩开始唱“颠倒歌”:“张三吃了李四饱 ,撑得王五沿街跑……”我背得滚瓜烂熟,因为三岁时就常被父母推到叔叔、阿姨跟前炫耀展演。时光流转,教会我、炫耀我的父亲老矣,轮到我唱“颠倒歌”给父亲听。这歌名依稀就是一种古老预言,早早预言了天下人父与人子的关系——行到最后,终将颠倒。
一年多前,父亲成了不到一岁的小婴儿,不会走路。我请他坐轮椅,他先摸摸上衣口袋,怯生生的问我:“坐车要花钱吗?”他以坚称自己不饿来遮掩已不会夹菜的窘态。我买来牛肉大饼、菜肉包放在他眼前,然后躲在门后,偷偷看他用两手抓着食物大口大口咬着吃,脸上露出十分满足的神情。
随着他灵魂的远去,他对我的称呼也由五年前“亲爱的女儿”变成“大姐”、“妈妈”。想必他的眼神早已穿透我的躯体,望着不同时空里,他至亲但十六岁之后就无缘相聚的姐姐;以及他至爱却终生未能尽孝的母亲——那个到了晚年,天天拿个小板凳坐在村庄门口,来回张望的母亲;那个企盼娇儿骑着单车停在她面前,说“娘,我下学了”的母亲;那个终其一生,未能等到独生子回乡,含恨而去的母亲。
最后,父亲在病魔的侵虐下,只能困惑又冷漠地望着已完全陌生的我。面对生死拔河,我卑微无奈,只能就着病房暗淡的白色灯光,贪恋地看着他即将失去生命之光却依旧清秀的脸庞,上面刻着的不是岁月的痕迹,而是一条条爱的纹路与我们俩今世不舍的亲情……
玉坛子上嵌着父亲八十岁生日时拍的神采奕奕的照片。我和家人把它安放在母亲身边的空格子里。深深跪拜后,我决心追随他的魂梦,造访他生前反复勾勒、多年想回却一直回不去的老家,去体验他的痛,去触摸他再也触摸不到的乡情。
到了蔡家庄,我找不到可以打更的城墙,西门自是不见影踪,枣树已被砍光,而神仙都长了翅膀飞走了。我踩在种着大片棉花的田地上,想象当年父亲帮爷爷收割小麦的情景……
原来,父亲把栽植在他生命里最珍贵、最美丽的人生记忆,从十六岁到三岁,用倒叙的方式托付给我。这是他生前给我的最后一笔爱的馈赠。
我站在祖厝及膝的荒草前,侧耳聆听大地的声音,有野雁聒噪着横空而过,有秋蝉最后的嘶鸣。迎着晚风,我深吸一口气,想闻出当年厨房炉灶边父亲烤神仙的油香味,但它依风远遁,飘到一个我进不了的世界。父亲如神仙,等到了大地的召唤,挣脱了他的壳,快乐地羽化在那枣树边。
神仙应不再被烤了……
(摘自南京大学出版社《烤神仙》)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第二段运用对比,写出父亲的变化:母亲生前,父亲沉默寡言;母亲去世后,父亲爱讲故事,健谈。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父亲没有自我的同情,对母亲强势的不满。
B.文章构思精巧,以父亲讲故事形式展开回忆,以倒叙方式回顾父亲坎坷的人生经历,抒发了父亲因与家乡亲人长期分离而产生的难以名状之痛。
C.本文以“烤神仙”为题,用实写的笔法,描述父亲儿时烤神仙的情景,细腻传神,凸显童真、意趣。
D.父亲将他生命里最珍责、最美丽的人生记忆,作为爱的馈赠托付给我,令我充满了感激之情。
E.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讲述父亲的故事,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感人肺腑。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完成下列两题
(1)请按倒叙方式依次概括父亲回忆了哪些往事。
(2)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式回忆往事?
【小题4】文中写到了父亲对于童年往事的许多回忆,为什么要以其中的“烤神仙”为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30 04:05: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诗人也可以借酒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人有“斗酒诗百篇”和“乞酒缓愁肠”之说。由于诗人与酒的关系极为密切,唐代诗歌中不但写到了酒,还写到了酒价。

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杜甫诗歌对酒价的叙述,成了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

以为然者不乏其人。宋代刘颁《中山诗话》写道:“真宗问近臣:‘唐酒价几何?’莫能对。丁晋公独曰:‘斗直三百。’上问何以知之,曰:‘臣观杜甫诗:速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也认为:“少陵诗非特纪事,至于都邑所出,土地所生,物之有无贵贱,亦时见于吟咏。如云:‘急须相就饮一斗,恰有青铜三百钱。’”

不以为然者认为,杜甫诗中所谓的“三百青铜钱”之说,来自前人的典故。北齐卢思道曾说过“长安酒钱,斗价三百”,所以王嗣奭在《杜臆》中指出,杜甫诗歌中“‘酒价苦贵’乃实语,‘三百青钱’,不过袭用成语耳”。

那么唐代酒价究竟是多少呢?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建中三年,复禁民酤,以佐军费,置肆酿酒,斛收直三千。”在古代容量单位中,一斛等于十斗,“斛直三千”也就是“斗直三百”。这样看来,似乎杜甫诗歌确实反映了现实生活,无愧于“诗史”的赞誉。但需要说明的是,“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这与杜甫生活的时代相距几十年了,所以不能以此作为坐实杜诗对于唐代酒价叙述的依据。

唐代写到酒价的绝不只有杜甫,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写到了酒价问题。如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这些诗人虽然分布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各个时期,但他们的诗歌却普遍地说到唐代的酒价乃每斗十千钱。

那么,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呢?也许有读者认为,李白、王维等人所说的乃是美酒的价格。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十千沽一斗”之说也有其渊源。曹植在《名都篇》中曾经写道:“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尽管“他人所道,我则引避”,但曹植才高八斗,其于文章,“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因此他的叙述便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范式。唐代诗人受曹植的影响,不排除在诗歌中对这一典则的普遍追摹和袭用。

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了不少误读,初看是诗人的意图意义和读者的解释意义之间出现了龃龉,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王夫之曾幽默地讥诮这种诗史不分的情况说:“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邪?”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与历史差别很大,历史要求具有实录精神,而诗歌则不然,“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为代也”。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杜甫诗歌中酒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提到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在后世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B.宋代的刘颁和陈岩肖都认为,杜甫所说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是真实可信的。
C.王嗣奭不认可杜甫在诗中所说的唐代那时的酒价,但他也承认,那时酒价确实比较贵。
D.杜甫诗歌中酒价的叙述似乎可以在《新唐书·食货志》中得到印证,但因年代相隔较长,也不能完全采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朝时一斗酒曾卖三百钱是可信的,不能因为有人对杜甫的叙述不以为然就否认这一点。
B.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巨大,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各自饮的酒品质不同。
C.李白、王维等人对于美酒价格的叙述,深受曹植影响,是对曹植叙述范式的追摹和袭用。
D.诗歌不能等同于历史,因此把诗歌描述的内容当成是历史事实来解读是不适宜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散文到底应在多大程度和多少距离之内接受、吸收诗歌,从而获得中国的诗性智慧,这是一个重要也是需要做出深入思考的问题。
②自古就有诗文相通的传统。以散文论,它一直离不开诗歌的影响与渗透,因而时时发出诗性智慧的光芒。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像“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都是诗意浓都的写照。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意与文心达到了高妙的契合。“五四”以来,鲁迅的《野草》、朱自清的《绿》、杨朔的《雪浪花》、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等都是以诗意擅长的佳作。
③近些年将散文中加入更多诗意成为一种风尚,有的作家做得相当出色,比较典型的是鲍尔吉·原野。他用诗的灵光和智慧点燃与照亮了散文之路,而且进入到自然从容的叙述之中。作者在《针》中这样写道:“像母亲领着孩子的手,针带着线穿过厚厚的棉花。”它在刀剪的家族里,也是一个女人,身后总带着牵挂。”可以说,由于诗性智慧的加入,散文走出了平面与刻板,有了灵光与深度,也获得了新的解放与开放。
④事实上,散文在不断获得诗歌助益的同时,也有逐渐被诗歌侵蚀的倾向,致使散文出现情感的失真乃至于虚假。最典型的例子是杨朔散文,他曾在《东风第一枝·小跋》中自豪地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这条经验常被学界从正面理解杨朔散文的长处和创作秘诀。从诗歌与散文的联姻来说,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从散文与诗歌应保持各自的本性角度看,这样的理论和方法又是值得商榷的。“将散文当诗写”极容易将诗的夸张、情与无节制带进来,从而造成散文情感的矫揉造作与文风的不自然,因为散文的最高境界是平淡,是绚烂之极后的归于平淡。
⑤在用中国诗性智慧进行散文写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分:一是“散文诗”与“诗的散文”。其实,“散文诗”是具有散文性质的诗歌,而“诗的散文”是带有诗意的散文;“散文诗”是分行的诗,“诗的散文”是不分行的散文。二是对诗化散文、诗性散文、诗意散文等不同提法进行辨析。不少人认为,在散文创作中,诗意越浓烈越好,越能代表散文的中国智慧,其实这样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散文可以富有诗意,也可以强调诗性和诗化,但要避免不加节制。
⑥总之,散文与诗歌完全可以相互借力,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进行交叉和重叠,相得益彰。不过,“散文”与“诗歌”不是没有距离和边界,散文在向诗歌借鉴时,切不可过于随意,尤其不能简单地将“散文”当诗来写,简单地将散文进行“诗化”。
(摘编自王兆胜《不能简单地将散文当“诗”来写》,2018年5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散文应在多大程度和多少距离之内借鉴诗歌,从而获得中国的诗性智慧,本文没有给出明确的观点。
B.散文的最高境界是平淡,是绚烂之极后的归于平淡,所以作者坚决反对将散文进行“诗化”的做法。
C.“诗化散文”“诗性散文”“诗意散文”等虽然提法不同,但其实质是相同的,都散发诗性智慧的光芒。
D.“将散文当诗写”应该谨慎,因为这样做极容易将诗的夸张、炫情与无节制带进散文,影响散文的情感和文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出论题,即如何获得诗性智慧是散文创作一个重要且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B.第②③两段,例举以诗意见长的散文名家,说明将诗意加入散文已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创作倾向。
C.第④段以杨朔散文为反面典型的例子,用来证明“将散文当诗写”这种创作倾向是错误的。
D.第⑤段指出用中国诗性智慧来写作散文时应该注意区分几个方面的模糊概念第⑥段总括全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加入诗性智慧,照亮散文创新之路散文就可能走出平板,具有灵光与深度,并获得新的解放与开放。
B.散文可以富有诗意,也可以强调诗性和诗化,在散文创作中,诗意越浓烈越好,越能代表散文的中国智慧。
C.散文与诗歌可以相互借鉴,甚至可在某些方面进行交叉和重叠,其融通的结果往往就是散文诗或“诗的散文”。
D.当下一些散文出现情感的失真乃至于虚假,原因之一是散文在不断获得诗歌助益的同时,逐渐被诗歌侵蚀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怒号

姚洪超

夏天的夜晚,依然是那么闷热。雾霾中夹着干燥、烦闷。连同树上的知了也不敢大声地吟唱。夜静静的,往日乡邻们的说笑也随风而去,只剩下默默的叹息,无尽的忧伤。

“三儿回来了!”一个声音悄悄地说。

“真的吗?怎么没听到车响?”一个声音惊喜又怀疑地问。

“真的,三儿是偷偷地回家的,好像有什么事。”

“赶快通知大伙,别让他跑了!”

不大一会,从三里五乡聚拢来的乡亲们把三儿的豪宅团团围住,连一只苍蝇也难逃出。怒气在胸,长矛在手,恶语在口,呼声震天。犬吠声、鸡鸣声,鸭的嘎嘎声,猪的哼哼声,小孩的哭喊声,棍棒敲打门窗地面声,一股脑地响起,整个桃山小镇顿时热闹起来。

“臭不要脸的,滚出来!”

“如果再不还钱,抄你家,灭你门!”

“别想逃啦,就是长翅膀你也甭想飞出,你看这些要账的人们,一人一口唾沫能把你淹死!”

“没爹管,没人养的玩意儿,滚出来!”

“快滚出来,再不滚出来把你活剥了,零卖了!”

许许多多的词汇在乡亲们愤怒的口中蹦出,仿佛再不开门,就会一拥而入,把三儿家满门抄斩,不是仿佛,而是一定,乡亲们可是说得到,做得到的。窗户的玻璃噼噼啪啪的落下,朱红的铁门也已被砸了几个洞,比锤子还要大的门锁也快要被砸开了。

猛然间,三儿家的灯亮了,屋里的院里的,门外的灯一下子都亮了起来,上千度的白炽灯一下子把夜幕驱赶得干干净净,把乡邻们的脸照得清清楚楚。

“来呀,有种的朝这儿打!”三儿光着膀子,身上缠满炸药,快要蹦出来的眼珠子驱退愤怒的人群,惊天的怒号使乡邻们的愤怒声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给!有种的朝我开枪!”三儿从腰里掏出一支手枪,递向疯狂过后被猛然间吓破胆的人群。没人敢接,更没人敢打。

“都老老实实地给我听仔细了!”三儿开始发表演讲。

是贪心蒙蔽了你们的双眼,是贪心愚弄了你们的灵魂。不是我坑你们,你们是自找的!像你们这些没脑子的家伙,就是不被我坑,别人也会坑你们!”三儿说话铿锵有力。

“结巴四儿,是谁深夜敲打我窗,哭着嚎着要把钱存在我这里?你为了凑够十万块,获得三分利,把粮食都卖了,把你爹的养老钱也抠出来了,是不是!”三儿冲着结巴四儿吼道。

“你为了多得一天的利儿,让我半夜睡不好觉,是不是?”

“张大、张二、张三,你们挨坑更是活该,十年前村里基金会坑了你们十万元,那可是你们辛辛苦苦拉麦秸挣的。你们不吸取教训,还想贪便宜,获高利,我说不要,你们说求求三爷了,非得放我这儿五十万,这可是你们卖豆腐皮儿一分分挣的血汗钱,你们的钱没了,就找我要,让我找谁去?”三儿继续数落着。

“老穆家的人呢?”

三儿的红红的眼搜索着穆主任的儿孙们。

“穆家镇的,非跑到我们桃山镇放钱,家家放二三十万,你们穆家,就在我这儿放了五百多万,可是好好的一个穆主任,花二十万治个白血病,你们就愣是没钱,你们的良心被狗吃啦,还是猪啃啦!还好意思在我这儿谈良心,还是谈狼心吧!”

“合作社,明明是个陷阱,你们偏要往里跳,怨谁啊,怨你们自己是猪脑子!怨不得别人!整天想天上掉馅饼,馅饼掉不下来,就是掉下来也砸不到你头上。陷阱倒是不少,一跳一个准儿!你们相信合作社,凭啥啊!国家银行怎么不相信啊!难道银行的高管还没你们聪明,难道国家领导还没你们聪明?电视里经常广播,远离非法集资,远离高息诱惑,你们听吗?你们信吗?”

“三爷,你说得对,可是俺的钱呢,总得给一点儿吧!”穆家老大低声下气的说。

“三爷我从来没说不给你,乡里乡亲的,我绝对不坑大家,给我个时间,我会给大家一个交代!”三儿的话语平静了许多。

“乡亲们,说实话,你们存我这儿的钱我一分没动,都在我这存着,所以高利息是没有了,凡是从我这儿存钱的,扣除利息返还百分之八十的本金,为啥呢,因为有的老乡精明,从我这儿放了一段时间就连本带利儿拿走了,我自己赔也赔不起。我这么做,也是为了保全大伙的血汗钱,如果同意,明天把收据拿来,按我说的办,如果不同意,愿咋地咋地!”

“我愿意!”结巴四儿第一个说。

“我愿意!”老穆家的孩子们大声说。

“我—愿—意!”这三个字如同商量好了一般,从父老乡亲的口中齐声喊出,这声音带着和谐之美让整个小镇度过黎明前的黑暗,迎来红彤彤、圆滚滚的朝阳!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通过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压抑、烦闷的气氛,暗示了小镇被骗村民处在痛苦的煎熬之中。
B.“窗户的玻璃噼噼啪啪的落下,朱红的铁门也已被砸了几个洞”,这种描写,表明村民已经极度愤怒,要逼三儿出来,想打死三儿。
C.三儿是有良心的集资人,他一直劝村民要远离非法集资,远离高息诱惑,但是村民不听,就自己去集资,减免了村民的损失。
D.老穆家是疯狂陷入非法集资的典型村民代表,他们是穆家镇人而到桃山镇参与集资。塑造这个群像,只是为了反映非法集资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小题2】画波浪线的句子反映了哪些问题?
【小题3】最后一段画线部分的描写,你觉得合理吗?请作出你的评判,并说说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教父

赵冬

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

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无不诱惑着我对神秘殿堂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

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他不仅自己信教,每周还要领儿孙们去教堂礼拜和做弥撒。他与教堂的老神父交情甚密,神父待人谦恭、和善,小孩们都喜欢围着他蹦呀跳呀,或听他讲圣经故事。

神父是外公的挚友,也是两个舅舅的教父。闲暇时常来家里与外公聊天,对饮,一瓶酒,四碟菜,多至深夜。谈得投机便与外公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两个舅舅才十八、九岁,对教父更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外公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没有他不好的。有一次去雪山打猎,一熬就是半个月,结果还真打死一头黑熊,一个人把熊用爬犁拉了回来。他在人前最得意炫耀的是那件火狐狸皮大衣,据说是件宝物。外公说穿上它就是在雪地里睡上三天三夜也冻不死。这件大衣是用好几百只红狐狸皮缝制的,我猜,皮大衣一定是很值钱的。

秋去冬来,北方的大地又覆盖了一层白皑皑的冰雪。天气冷得能冻掉行人的下巴颌,松花江被冰雪封了顶。外公是个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不听家人劝阻,拿着鱼具到江面上戳出一个冰窟窿,下网捞起鱼来。从清晨到黄昏,家人见这么久未归,便去寻找。江面的冰上摆着鱼具,却不见了老人。

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奔到江边,望着冰窟窿里蒸腾出的寒气哭号不停。人们都说,一定是老头子捞鱼不慎跌进冰窟窿里了。

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尽管这样,还是赶来了许多人,都是他各界的朋友,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忙前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的要属老神父了。分家的时候,他把我大舅拉到一旁,对他说:“告诉你,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你爹在那边呢……”他用手指了指天空:“他蹲在雪地里,一丝也不挂呀!我看见他身体直打颤,好可怜呢!”

第二天,教父伏在二舅耳朵上,神秘地说:“孩啊,昨夜你爹又托梦给我,他说那边天冷,他快被冻死了……”

两个舅舅像两只傻鹅,呆呆地望着教父,不知如何是好。

翌日,教父又来到我家,告诉舅舅说外公梦中委托他把那件狐皮大衣给捎过去。

舅舅不敢怠慢,急忙取来大衣,让教父拿走了。

做礼拜的时候,教父满脸慈祥地拍了拍大舅的肩,眨着眼睛说:“你爹接到大衣穿上了,还夸你是个大孝子呢……”几句话说得大舅轻飘飘的。

可是,没过几天,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四邻震惊不小,家人欢天喜地。

原来,那日外公在江面网鱼,几网下去,不见半个鱼星,来了脾气。旁边正好有位老渔翁经过,便赌气扔下鱼具,随老渔翁到江下游用大网捞鱼去了……

从此,教父再也没到家里来过。外公到教堂几次,教父均以病相避。一连好几年,外公怕教父难为情,也就换了一个教堂做礼拜。

记得外公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这件事。他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唉,真没想到,一件破大衣,竟伤了一位……老朋友。罪过呀!……”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了北方城市里的教堂、钟楼和修女,营造了浓浓的宗教氛围,属于小说自然环境的描写。
B.“我”生活在这座北方城市里,小说以“我”的见闻串联情节,内容更加紧凑,更具有真实感。
C.神父待人谦恭、和善,虽然觊觎外公的大衣,但事后又幡然悔悟,所以得到了外公的原谅。
D.两个舅舅一直对教父言听计从,外公“遇难”后,舅舅们不知所措,这是神父阴谋得逞的原因。
【小题2】小说中外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结尾外公突然出人意料地活着回来,这样设计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①我国花卉栽培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花卉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被不断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逐渐形成了极具东方神韵的花文化。

②中国人赏花讲究人花交感、心物相通,把花视为人的精神品格的化身。自古就有屈原滋兰九畹,陶渊明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丛,陆游以梅言志,林逋以梅为妻,苏东坡“唯恐夜深花睡去”等佳话,有一种“为爱名花抵死狂”的味道。画家们画花,也不是简单的再现,他们追求的是情注丹青。他们的“画意”是由自然形态引发的一种艺术感受,是一种美的升华。欣赏他们的作品,能让人产生许多美妙的(A)遐想(联想),沉醉在浓郁芳馨的情韵之中。

③以梅花为例,苏东坡有诗云:“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开天下春。”崔道融也有诗云:“数萼初含雪,孤标画自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由于梅花能在春寒料峭时独放,夏秋时又(甲)果实累累,人们便以其高雅、刚毅、圣洁的“梅格”来比德、畅神,视梅花为“国魂”。由于人们爱梅花,梅文化也逐渐形成了。由最初的植梅、食梅、用梅,演变成艺梅、器梅、颂梅:由梅林、梅景而触发爱梅、赏梅,变成“梅痴”,进而把“梅品’’等同为“人品”。于是,梅花成了坚贞不屈的象征。历代梅文、梅诗、梅画等(B)层出不穷(络绎不绝)。文人墨客喜欢以梅为友,将梅列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首、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

④本来花中“君子”只有梅、兰、竹、菊,但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为莲花争得了第五个君子的席位。周敦颐写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于是,莲花成了圣洁的象征。周敦颐被尊为莲花的守护神。

⑤其实,花文化并不全是由文人墨客们“创意”出来的。在民间,花文化也很流行,并融入传统的习俗中。

⑥比如石榴,因其多籽,送给新婚男女,可祝愿多子多孙。又因其花红似火,可寓意生活红红火火、事业兴旺发达。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中,在为人祝福、祝寿时常以牡丹、松柏、石榴寓“多福、多寿、多子”。

⑦芒种祭花神,在民间也一直流行。芒种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提醒农民加紧田间耕作,否则将影响一年的收成。中国民间非常重视芒种祭祀花神。在这一天,人们一定要把各种花树用红带子系上以祭祀花神,(乙)(qí)  福迎祥。

⑧中国人对花的颜色也很(C)讲究(考究)。同样一种花,因颜色不同所表达的花意也不同。色彩艳丽的花卉大多用于喜庆场合,而白色的或全黄色的花卉适用于悲伤悼念的场合。

⑨红色的山茶花则是胜利之花,在胜利者凯旋之时向英雄献上一束火红的山茶花以表示祝贺。山茶花也是爱情花,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小伙子向姑娘求爱要送上一束红色的山茶花,若遭到拒绝还可以送上一束白茶花以示发问:“你为什么不爱我?”

⑩可以说,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花文化密不可分。花卉参与中国民间风俗的形成,极大地开拓和扩展了民俗的内容和范围,给人带来了很多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

(取材于青萍《花之美》)

【小题1】给文中甲处的加点字注上拼音,根据乙处的拼音写出汉字。
【小题2】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可以用其后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处是(  )
【小题3】通过材料中对“梅文化”形成过程的介绍,可以看出“梅文化”的形成经历了①  、②  、③ 三个阶段。
【小题4】春节前夕,学校准备组织同学慰问老红军和抗日老战士。请结合材料内容及生活经验,选择一种花作为礼物送给老人们,你会选择哪种?请先写一段话,解释选择这种花的理由,再结合所选花的特点写一段祝福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