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嫦娥四号探测器后续将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最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嫦娥四号任务于201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包括中继星和探测器两次任务。“鹊桥”中继星于2018年5月2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丙遥二十七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进入环地月拉格朗日L2点使命轨道,目前状态正常。

探月工程自2004年正式启动以来,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再到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对我囯月球及深空探测乃至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探月工程重大专项由囯防科工局牵头组织实施。嫦娥四号任务由工程总体及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其中,工程总体由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承担;中继星、探测器、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生产;发射和测控任务由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承担,有效载荷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单位研制。此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94次发射。

(摘编自冯华、蔡金曼《探月工程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人民日报》2018华12月10日)

材料二

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12月10日报道,在帮助把嫦娥四号探测器送入太空的火箭箭体上,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贡献表达了认可,在箭体上印上了嫦娥四号及“鹊桥”中继卫星所搭载设备研制机构的标志。“鹊桥”中继卫星将帮助探测器与地球通信。

报道指岀,以下是中国在用以保护嫦娀四号探测器的火箭头锥上提及的国家。荷兰奈梅亨大学牵头设计了一种无线电天线,该天线早些时候随“鹊桥”中继卫星发射升空。科学家们布望该天线接收到可以透露宇宙起源线索的信号。由于受到干扰,在地球上很难捕捉到这些信号。

报道称,德国基尔大学科学家帮助研制了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器,将用来测定月球辐射水平以及开展其他实验基尔大学实验及应用物理学研究所主任罗伯特·威默-施魏因格鲁伯对记者说,这一合作始于德国航天企业OHB系统公司2015年组织的一个研讨会之后。成默-施魏因格鲁伯说:“我们的想法得到中国相关评审委员会的赞同,因此我们2016年1月被选中研制一台辐射探测仪,即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器。”

报道称,沙特科学家硏制了摄影仪器,为月球拍摄影像和照片。该仪器搭载在与“鹊桥”中继卫星任务一起发射的一颗微卫星上。

据瑞典空间物理硏究所马丁·维泽尔博士透露,除上述囯家外,嫦娥四号还配备了瑞典制造的一台探测仪,该设备可以分析太阳风如何与月球表面相互作用。该设备系瑞典空间物理研究所研制。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2月12日)

材料三

随着一声巨响在川西南的山谷里回荡,火箭拖着红火的尾焰载着嫦娥四号探测器拔地而起,朝着夜空的最深处飞去。在距离发射塔架3公里外的集结地,任利杰和同事们高兴地击掌相庆他们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担负毎次发射的医疗保障任务。大家说,他们最不愿意在发射时向公众“露脸”,因为这意味着遇到了突发情况。事实上,自1996年以来,他们一直没有出动过,但这并不影响这群人牢牢坚守在这里的韧劲儿。

在发射塔架仅百余米外,救护车停在一边,医院门诊部主任任利杰和同事们正在对药品和器械进行最后的检查。此时,发射塔架已经封闭,里面的火箭整装待发。“无沦是火箭吊装,还是燃料加注,我们必须在塔架附近,随时应对突发情况。”任利杰说。按照要求,他们需要在发射前八小时来到这里,发射前半小时与最后一批工作人员一起撤离。

今天凌晨,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医护人员笫一时间又回到了发射区,反复检查现场是否会有损伤风险。确认一切顺利,完成工作后,他们还要尽快赶回医院。

(摘编自张航《最不愿“露脸”的人坚守在风险最前沿》,《北京晚报》2018年12月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任务分中继星和探测器两次发射。“鹊桥”中继星需提前发射进入环地月拉格朗日L2点使命轨道。
B.探月工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标志着中国具有了深空探测能力,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
C.多国科学家参与了嫦娥四号任务。荷兰科学家设计的无线电天线随“鹊桥”中继卫星提前发射升空,负责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
D.医护人员需要在火箭发射前八小时到达指定位置,发射前半小时撤离,火箭升空后第一时间回到现场检查是否有损伤风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了月球背面软着陆、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以及与地球之间中继通信的人类月球探测新旅程。
B.嫦娥四号任务由工程总体及探测器等五大系统组成,由国防科工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多个单位协作完成。
C.每一次火箭发射都必须有医疗保障人员。没有突发情况,他们不会出动但他们必须长时间坚守在风险最前沿,随时准备应对。
D.美国石英财经网的报道重点关注了嫦娥四号的国际合作情况,表现了美国媒体对中国科技国际影响力崛起的担忧。
【小题3】简要分析《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北京晚报》三则报道的侧重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7 09:48: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首次对部分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优化调整了税率结构等,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个专项附加扣除。此次个税制度改革走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转换的关键一步,有助于解决分类征税方式下不同所得项目之间税负不平衡的问题;将大幅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更好地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现从普惠制改革到定点减负的转变。财政部部长刘昆说,个税起征标准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同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办法》是在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和充分凝聚各方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公开征求意见到《办法》公布后各方面的反映看,社会各界对《办法》的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普遍认为专项附加扣除力度之大,超出预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说,财政部将会同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交换,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使纳税人能够充分、便捷地享受到扣除政策。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日报》)

材料二:

表一: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不同收入水平的减税情况(单位:元)
月收入
年收入
调整前
年纳税额
调整后
年纳税额
减税额
降幅
5000
60000
140
0
140
100%
10000
120000
3876
1001
2875
74%
15000
180000
12948
5484
7464
58%
20000
240000
24120
10151
13968
58%
50000
600000
114036
88780
25256
22%
80000
960000
231552
205396
26156
11%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表二: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扣除情况测算
 
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
兄弟姐妹数量(个)
赡养老人平均扣除款(元/年)
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
子女教育平均扣除款(元/年)
低收入人群
33
1.88
2783
38
4500
中低收入人群
62
2.29
4486
43
5172
中高等收入人群
67
1.96
5463
22
2595
高收入人群
72
1.69
6426
18
2143
平均值
67
1.98
5397
37
4402
 

(摘自田志伟、田展《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注扣除款:指按照《办法》.规定从享有该专项扣除政策的纳税人的应税收入中减除的款项。如王某扣除五险一金每月实发工资8000元,减除5000元免税额,其应税收入为3000元,现在其享有子女教育专项扣除每月再扣除2000元,那么这2000元即扣除款。

材料三:

目前一个典型的城市家庭抚养一个小孩的成本每年大约是3万元,考虑到边际成本递减,抚养两个小孩的成本大概为5万元。如果夫妻两人年总收入为25万元,按目前的抵扣方案,养育两孩每年抵扣额为2.4万元,在20%的税率下,这意味着家庭一年只能节省4800元,与年均5万元的养育成本相比微不足道。

(摘自梁建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应该按小孩人头抵税》)

材料四:

依据《办法》,夫妻双方只能在负责自己的父母养老时获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若夫妻双方仅有一方具有工作收入,实际上承担着夫妻双方父母共同的养老,但法律却只允许其在缴纳个税时抵扣自己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不允许抵扣对方父母的养老費用支出,这不仅不合理,而且可能引发家庭内部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自田志伟、田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纳税人的收入与纳税额、减税额成正比,但与降税幅度成反比,月薪2万元以下的收人群体税负下降明显。
B.收入高的群体纳税额高而降税輻度小,收入低的群体纳税额低而降税幅度大,体现税收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低收入者是最大收益者。
C.高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比例最小且其平均扣除费用最少,因此较赡养老人费用扣除,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
D.高收入人群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中低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体现了专项附加扣除定点减负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个人所得税法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实行部分劳动性所得综合征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是其突出亮点。
B.我国个人所得税以前是分类征收,新个人所得税法向综合征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对解决税负不平衡有帮助作用。
C.要使纳税人能充分、便捷地享受到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其中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成为重要的一环。
D.《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在制定时虽然广泛听取了民意,但在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方面并未充分凝聚各方共识。
【小题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内容,给《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提一条修订建议并至少给出两点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各题。
天 眼
梅寒
“怎么说呢……你说这事儿弄的……真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他小学生一样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勾着头,左手搓右手,右手搓左手,吭哧了半天还是没扯到正题。时近深秋,屋里气温很低了,他黝黑的额头上却沁出一层亮晶晶的汗。
他可真能磨蹭,一句话憋了十几分钟还没憋出来。
“您别急,慢慢儿想清楚再说。”我起身又给他的纸杯里续了点儿热水,“喝口热水润一下。”
我对眼前这个男人的耐心,大约源自他的外貌──他那老实巴交的样子让我想起远在乡下的父亲。那满头灰白而蓬乱的头发,额间深深浅浅密布的皱纹,尤其是他那双手,那算是一双人的手吗?粗大的关节,如老树皮一样粗糙的手背,布满着老蚯蚓一样的青筋,指甲磨秃了,却能清晰地看见指甲缝填满污垢──那是一双经历了多少风雨磨难的手呵。
“嗯嗯,谢谢您,王警察……我说……我是来认罪的……”他抿了口水,僵硬的舌头在双唇外努力转了一圈,终于拐上了漫长的回忆之路:
“那还是十年之前,我在咱们镇上做水果批发生意……嗯,那时候,您估计还没来,咱派出所还没盖起这三层楼来,那时候还是个四合院……那天晚上,快收摊儿的时候忽然下起了一阵大雨,我和老婆提前就收摊儿了。那个包就是在我们收摊儿时发现的,一个黑皮包,鼓鼓囊囊的。当时因为急着收摊儿,也没想着打开看看,就把它带回家了。带回家……带回家……咳咳……”讲到这儿,他流畅的语速又变得迟缓阻滞起来。
“别急,您慢慢儿说。”我又站起来给他续了点儿热水。他抿一口,接着讲下去:“带回家后,我和老婆就把那包打开了。一打开,我们两个都吓傻了啊,整整齐齐五大捆啊——五万块。当时,我们在小镇上做一年的水果批发生意也赚不到那么些钱……”
男人的头再次低下去。他变戏法似的从肥大的粗布劳动服里拿出一个黑色的皮包来。“就这只皮包,跟了我们十年了……可我们一分钱也没敢花……”
从男人断断续续的讲述里,我总算弄明白了他的来意:十年之前,他无意中在自己的水果摊位儿上捡到一笔五万块钱的巨款,一时起私念,将那五万块钱据为己有,却又不敢动那包里的一分钱。十年,他把那包藏了十年,最终还是来找我们,让我们帮助寻找那笔巨款的失主。
怎么说呢?看到那个包时我的心情极复杂,我怎么也不会把私吞别人五万巨款这样的事情与眼前这个看上去老实巴交的男人联系在一起。那个黑色皮包的出现,让他先前在我心中树立起的父亲形象轰然倒塌。
“哦,那需要做个笔录。”我开抽屉,找纸找笔。
“可算是交出来了,这块石头在俺心里压了十年了……十年啊……”男人猝不及防的哭声再次把我的思绪搅乱了。我从没有看到一个男人哭得如此伤心畅快。他把一双关节粗大的手插进灰白的乱发里头,肩膀一耸一耸,就从沙发上滑下来,实实地蹲在了地板上。“人欠啥债也不能欠良心债啊,这五万块钱跟火炭儿一样天天烧心……俺天天夜里睡觉,就觉得头顶上有双眼在盯着俺……”
男人继续往下讲,竟然再一次扭转了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那个倒下去的男人,又一点儿一点儿从旧日的光阴里立起来。他说:“拿了这五万块钱之后,我们也不敢再在这镇上待了,就把家门一锁,到外面打工去了……这十年,我跟老婆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做过,给人洗盘子洗碗,去养殖场给人养猪……前年,我老婆病了,胃癌,可她死活不让我动那笔钱,她让我早晚都要找到这钱的主人……可惜……她看不到这一天了……”
讲到现在,男人似乎才真正放松下来。窗外,夜色已经漫上来。他手里的纸杯里,水早已凉透。他脸上的泪也干了。执笔而待的我,却没在面前的纸上落下一个字。现在,喉咙干涩心潮起伏的是我。
“我回去了。谢谢您,王警察,希望您能尽快帮忙找到钱的主人。”卸掉心上的巨石,男人与来时似换了一个人。他脊背挺直,声音清晰洪亮。他大大方方伸出那双粗黑的大手来跟我握手道别,握得我骨头都发麻。
他走到门口时,又转身停住,回头淡淡地跟我说:“王警察,有个细节我没跟您说,原本不想说的,想想还是说了吧。那天我跟老婆发现包里有五万块钱,也没想着私吞的。我们想了一晚上,想起来那天下午曾有两个老板模样儿的人曾在我们摊儿上买过水果……可是第二天上午,俺想去还钱时,那两个老板说他们包里装的是八万块钱……八万块,俺拿什么还?”
男人没再往下说,转身融进了黑沉沉的夜幕里。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通过对男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他紧张不安的心理,也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他可真能磨蹭,一句话憋了十几分钟还没憋出来”,这句话既写出了男人“认罪”的艰难,也表达了“我”对男人超乎寻常的忍耐。
C.“我”既是一个听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将 “我”作为听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在“我”纯客观的叙述中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
D.“大大方方伸出那双粗黑的大手来跟我握手道别”,形象地表现了男人从深重的负罪感中走出后的轻松,也暗示寻回失落的诚实品格后,男人重新赢得了尊严。
【小题2】请结合男人“认罪”的经过及具体表现,分析男人的性格特征。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男人走到门口又回头说起当初的一个细节。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讨  白
李进祥
马亚瑟用了十二年时间,才在一个叫马家大山的村子找到了锁拉西。
锁拉西突然见到了马亚瑟,怔往了,脸上的表情极为复杂,有惊、有喜、有疑惑,也有恐惧。马亚瑟看着,感觉到自己的脸上也一定是同样的表情,脸也一定被那些复杂的表情弄得扭曲了。
两个人对视着,谁也不知道第一句话该怎样开口。
一只苍蝇就叫得很凄凉。
锁拉西先开口:
“你到底还是找来了。”
“我找了你十二年。”
“我等了你十二年,怕了你十二年,想了你十二年。”
“我也是!”
“你成家了吗?”
“没有,成啥家呢,马主席托付的事没办成。”
“马主席托付的事,啥事?”
“报仇,惩治叛徒。”
“我不是叛徒!”锁拉西突然高声说。
“可你跑了。”
锁拉西又激动了,连声说:“我没有叛变!我只想安安静静地过几天日子。”
“临阵脱逃,和叛变一样。”
“不一样。红军走了,自治政府散了,我不跑咋办,等死吗?”
“红军走的时候,叫马主席一起走,他走了吗?马主席被抓了,其他人走了吗?”
锁拉西不说话了。
“给你三天时间。”马亚瑟侧身望着锁拉西说。锁拉西笑了,不是苦笑而是那种很解脱的笑。
“我知道迟早有这一天,我也盼着这一天。人总是要见安拉的,早死早得脱离。要是当时就战死了,那该多好。”锁拉西的语气平静了,但平静中又有伤感。这份伤感马亚瑟也有同感。。
当天下午,锁拉西出去了,说是有些账债要清一清,有些人情要还,不能把账债带到后世里去。
锁拉西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才回来,他一脸的轻松。山窝子里太阳升起的迟,落下去的早。但太阳落下去后,天还亮着。
吃过晚饭,做过了晚礼拜,两个人就在小房子里的炕上睡了。两个人都睡不着,东拉西扯地说了一夜闲话。
第二天一早起来做过了晨礼拜,太阳还没露出脸,锁拉西就张罗着要宰羊,说是过个尔麦里,顺便也给自己念个讨白。
晚上,锁拉西没有和马亚瑟一起住,他说得把他的事跟家里人说说,把后事安顿一下。马亚瑟送锁拉西出门时,山头上有夜猫子的叫声大笑样地响起,叫声在几座山之间来回地滚响了许久还回音不绝,一直响在马亚瑟的心上。
马亚瑟睡不着。
他看到锁拉西和女人先到了儿女住的窑洞,一家人应该是说了许久的话,一盏油灯一直幽暗地亮着。马亚瑟的眼睛也亮着。星星把院子照得冷亮的时候,锁拉西和女人才出了儿女的屋子。女人一手端着灯盏,一手遮挡着一点橘黄色的火苗,像在呵护着一个生命。火苗一闪一闪的,马亚瑟真担心它会熄灭了。它却终于闪进另一个窑洞,马亚瑟才松了一口气。
一声清亮的鸡啼,万籁突然又归于沉寂。所有的声音都跑得一丝不剩。只有空壳还留在马亚瑟的耳边。马亚瑟也成了一具空壳,他的灵魂被听到的那些声音掏出来,挂在三尺高的上方,连他自己都有些认不出来了。
锁拉西突然进来了,在幽暗的晨曦中,他的脸上有少年般的亮光,他双手托着一把刀,就是他曾经用来杀敌的那把刀。刀被重新擦拭过了,冷亮得真像是铁。
锁拉西把刀子递给马亚瑟,急切地说:“天亮以前动手吧!再看到太阳,我会难过的。趁他们这会儿都睡着,快动手。他们看到了也要难过。”
马亚瑟机械地接过刀子,看着锁拉西,他眼中是那只宰杀过了的绵羊。绵羊的眼睛里没有恐惧,没有乞求,空得近乎神圣。
锁拉西面向西方跪着,闭上了眼睛,嘴里小声地念着。
马亚瑟知道他是在给自己念讨白。马亚瑟有些恍惚。
锁拉西则再一次催促马亚瑟:“快动手吧!你还等啥呢?”
马亚瑟被喊醒了,他这才真切地看到锁拉西。第一缕晨光已透进屋子,马亚瑟的手突然握紧了刀把,举起刀子。刀子在晨光中像月牙一样。月牙慢慢地落下来,“当”的一声掉到地上。
一阵光影乱动。锁拉西的女人,他的儿子尤素夫,还有女儿阿米乃都慌慌地进来了。很显然他们一直在外面听着。
马亚瑟这时候已经拿定了主意,他对仍在跪着的锁拉西说:“那个临阵脱逃的锁拉西已经被我宰杀过了,你起来吧。”说完这句,马亚瑟就走了。锁拉西一家人早呆了,谁也没有送他。
马亚瑟走出大门的时候,大黑狗问询地向他叫了一声。他没有回头,向太阳即将升起的那个山头走去。
(选自2015年第5期《小说选刊》,有删改)
注:讨白,是穆斯林向安拉悔罪的一种形式。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准确的一项是
A.马亚瑟和锁拉西两位老朋友相见,前者决心执行命令处死后者,而后者安排家事,念了讨白平静受死。前者看到后者温馨的家庭、真诚的忏悔,于是刀下留人,毅然离去。
B.锁拉西和马亚瑟是战友,一起参加过革命,可是后来红军走了,自治政府散了,马亚瑟坚持革命,而锁拉西却背叛了革命,娶妻生子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C.小说以十二年后马亚瑟终于找到了锁拉西展开故事,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D.小说没有从正面去描写战争的惨烈、战士的无畏,而是通过马亚瑟的叙述去回顾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小题3】作品在谋篇布局上非常巧妙,尤其是小说的结局出乎意料,意蕴悠长。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薛其坤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最要紧的是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从全球科技创新的网络体系看,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若干创新生态良好、能够发挥节点功能的城市。在这些城市内部,创新资源的空间集聚已成为普遍趋势,并形成了若干各具特色的创新集群模式,如以技术创新综合体为特征的美国硅谷模式、德国慕尼黑生物科技产业集群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印度班加罗尔IT产业集群模式等。

以美国加州的硅谷为例,其创新集群模式的主要特征有:依托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形成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发团队;集聚英特尔、惠普、苹果等上万家高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和中小公司,形成了基于创新链的共生格局;培育允许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促使众多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完善的创新链金融与区域科技创新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关系,由此创造了无数财富奇迹。

不同科技创新集群模式形成了不同创新生态,如美国硅谷有发达的风险投资与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印度班加罗尔注重建设充满创新活力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分析上述几大科技创新集群模式,可以发现创新生态的一些共性。首先,创新资源在城市中高度集聚,并依托创新链形成高效率的集聚优势,产生较好经济效益。完善的创新链能够满足各类创新企业全方位的需求,从而进一步集聚更多创新创业者。其次,形成了方式各异的政、产、学、研结合方式,政府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有机结合,从而使科技成果更加有效地实现产业化,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注重政策推动与规划引导。如纽约、慕尼黑、班加罗尔等地政府在不同时期针对关键产业都推出了具有前儋性、战略性的服务和配套政策。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需要严格的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透明的商业规则、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达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创新金融业态、优质的教育资源、充足的人力资本投资和人才供给等。我国要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必须加快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营造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环境。应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和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推动建立权责清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紧密合作机制;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引导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还应在全社会厚植创新意识、弘扬创新文化。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效率,基础在于培育形成崇尚创新、革故鼎新、守正出新和敢为天下先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应当看到,创新的制度文化环境、精神文化氛围是导致不同国家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积极开展创新宣传教育,增强创新自信。具体而言,应加快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的宣传普及,进一步夯实创新发展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激励科技人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探索研究,勇攀科技高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选自2017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球科技创新的网络体系看,网络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若干创新生态良好、能够发挥节点功能的城市。
B.创新集群模式创造了无数财富奇迹,其主要代表有美国加州的硅谷、德国慕尼黑、印度班加罗尔等。
C.不同科技创新集群模式其形成的创新生态不同,且不同创新生态间难有一些共性。
D.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效率,在于打好培育形成崇尚创新、革故鼎新的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论点,即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最要紧的是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B.文章从全球创新集群模式的形成与不同科技创新集群模式所形成的不同创新生态方面,论述了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的必要性。
C.文章还提出了我国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必须创设的条件和不能不做的工作,尤其要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D.在作者看来,在全社会厚植创新意识、弘扬创新文化,也是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所需要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就会缺乏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
B.不具备像美国加州硅谷创新集群模式那样的主要特征,就形不成全球若干个创新集群模式。
C.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就意味着在若干创新生态良好、能够发挥节点功能的城市中形成创新集群模式。
D.创新的制度文化环境、精神文化氛围是导致不同国家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