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是一种“遇见”
赵畅
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
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
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
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
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他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那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他说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那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
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落笔入题,照应题目,紧接着对“遇见”进行简单阐释,使人明了本文“遇见”的基本指向。
B.“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但选择怎样的“遇见”,主动权却在自己。宋代诗词大家苏东坡的读书感悟是“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C.读书的“遇见”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读者要发挥能动性,善于从无疑处读出疑问,对文中的观点要一一进行考证,大胆否定,这才是严谨的最佳的“遇见”。
D.文章运用比喻并引用事例进行分析说理,既形象可感又内涵丰富,从平面的“遇见”,到立体的“遇见”,逐层剖析,论述道理透彻深刻,有很强的启发性。
【小题2】通读全文,简要说说“遇见”的含义。
【小题3】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写道“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请简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4 01:0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来查干湖
李旭光
查干湖美,美在秋天。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个小时。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经成熟。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后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把果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真香。荷花的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稚白的藕都已成熟,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任由它们在湖中自在地散落,肆意地蔓生。
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从8月底到10月初,在北国圣水中完成季节性侨居、顺便又繁衍后代的候鸟,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八方向湖中翔集。对水禽颇有研究的鲍鹏友局长告诉我,这里面有天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苍鹭、白鹳,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水禽,其中,光是野鸭,就有针尾鸭、绿头鸭、赤颈鸭等20多种。一时间,湖中用来接待“客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们吵闹着、争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鱼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特别快。夏天到南湖垂钓,听到“咔哧”“咔哧”,那是草根鱼进食的声音,“咯嘣”“咯嘣”的声响则是青根鱼的。青根鱼被渔民归类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等贝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有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渔民在食用青根鱼前,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青根鱼的肉雪白、细腻,口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每年冬捕时,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畅销,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100多元钱。在北湖,鲢鱼、鳙鱼、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尤其是北湖的鳙鱼,俗称胖头鱼,是经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冬捕时,湖面上人潮涌动,车如穿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的热浪。
秋天的查干湖,最美的还是渔民。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终于眼见着湖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他们这时开始收拾冬网,做着冬捕的准备。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在一起海吹神聊,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更别有一番情趣。
(选自《2011年中国散文精选》)
【小题1】请赏析文中第三段中画横线部分的句子。
【小题2】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的含意。

同类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

徐梓

在中国古代社会,学者有追求博学的传统。博学之所以重要,诚如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所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人认为,一个学者只有博学多识,才能学有本源,根深基厚,才能胸次自高,气象自大,才能文章有根据,下笔知取舍,这也就是所谓的“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

追求博学的传统,由孔子开创。孔子不仅号召人们“博学于文”,主张和学问广博、见识丰富的人做朋友,而且身体力行,给世人树立了榜样。于学,他学而不厌,老而弥笃,单是一部《易》,就被他读得“韦编三绝”。他谦称有德性比他好的人,自信没有比他更乐学 好学的人。他不以“生而知之”自居,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一以贯之地“每事问”,随时随地周咨博访,不耻下问,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增益自己的知识。正是因为这样,他不仅通 晓并有能力整理《诗》《书》《礼》《乐》《易》等文化典籍,而且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为此,汉代的扬雄在《法言》中说:“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从此以后,很多人把对博学的追求,进一步凝练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这样高度精练的语句。刘知几在《史通》中说:“‘一物不知,君子所耻。’是则时无远近,事无巨细,必籍多闻以成博识。”

对于学者来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不只是一个口号,一面旗帜,更是一种引领,一种激励。明代学者徐光启和利玛窦熟识之后,他因为《几何原本》“未译,则他书俱不可 得论”,于是向利玛窦提议合作翻译此书。利玛窦则因为翻译此书颇有难度,劝他搁置此事。 徐光启回答说:“吾先正有言,一物不知,儒者之耻。”毅然以“吾避难,难自长大;吾迎 难,难自消微,必成之”的气概,迎难而上,开始了这部著作的翻译工作。

清朝学者阎若璩,幼年体弱多病,资质鲁钝,兼有口吃,读书至千百遍,往往还不了解书文的大意。但他立志博览群书,曾将“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题于柱上,以此来鞭策自己勤学不怠。水滴石穿,积思自悟,终于在 15 岁那年的一个冬夜,他因为“读书有所碍,愤悱不肯寐”,沉思良久,“心忽开朗,自是颖悟异常”。他继承了清初学者博学多通的学风,只要“一意未析”,就会“反复穷思”,甚至是“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而后止”。每论一事,每立一说,都要穷原竟委,力求精核,“大 抵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他的《尚书古文疏证》,用 120 多个证据,将孔安国传古文《尚书》判定为伪书,“祛千古之大疑”,成为一代名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现代社会,各种资讯海量增加,一个人再勤勉,也不可能遍索尽读、周知万物。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善取,而且要善弃,博观约取。但无论如何,传统士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精神追求不能轻易抛弃,仍然要继承吸收、转化创新,实现“博通”和“专长”的有机统一。

节选自(2016 年 11 月 30 日《光明日报》)

【小题1】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小题2】文章引用清朝学者阎若璩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小题3】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渊博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徽州祠堂是徽州人文思想的高度物化,是建筑艺术的典范。徽州祠堂在徽州古建筑中,无论建筑设计、工艺美术还是雕刻装饰等都是高档次的,它在村镇中一般是最华丽高大的建筑。一般是三进,分别为门厅、享堂、寝室。门厅由大门和过厅组成。大门后是天井,天井两边为厢房,供预备供品和分胙(注)之用。天井中间用石板铺设过道,过道两侧各种植一株柏树,象征宗族兴旺,四季发达。享堂是祠堂的主体部分,高大雄伟,壮观气派。这里是祭祀祖先、处理本族大事的场所。大姓的厅堂能容纳几千人,小姓的亦可容纳数百人。寝室(也叫“寝”)是供奉祖先牌位之所。为表示时祖先的崇敬.体现祖先至高无上的思想,寝室地基要高出祠堂其他建筑丈余,祭祀时沿高高的石阶而上,体味尊祖敬神的感觉。整个祠堂的建筑从大门到寝室,由低而高,循序渐进,展现庄严肃穆的格调,给人以神圣威严的感觉。祠堂的地址亦是讲究的,必须是面河枕山的开阔阳地,供大典时升旗之用。祠堂集徽州山川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结构复杂严谨,雕镂精美,玲珑剔透,风格独特,建筑技艺高超精湛。无论是总体规划构思,还是单体平面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它各建筑部位上的砖雕、木雕、石雕都是古代民间艺人精心设计并雕刻的艺术品。现存著名的家祠有黟县南屏祠堂群、绩溪龙川胡氏宗祠、歙县棠樾祠堂、歙县郑氏宗祠、歙县罗东舒祠、歙县昌溪祠堂群、歙县许村祠堂群等。

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努力营造一种和睦的家庭气氛,以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伦理道德观,即极力提倡孝道和对祖先的敬祭,强调和谐有序的价值观。这种道德观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思想和宗教体系,也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政治’’的宗法型文化。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徽州的宗法文化也非常发达。尤在南宋之后,特别是受了程朱理学思想的重要影响,尊祖敬宗、崇惫孝道便成了徽州人的重要理念和宗旨。在宗法文化的建设中,强化宗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历来是其中的重点工程。如何强化呢?这里,祠堂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徽州人把同一宗族同一个姓氏几十代上百代的家族历史完整地记录在案,并供奉在各自家族作为祖先灵魂的栖息之所的祠堂中。族人围祠而居。古徽州流行着“相逢不必问姓名,但问高居是何村”的谚语,意思是路上相逢莫问对方名娃,只需通报居住何地何村,便知是否同宗亲邻。所以从古至今,祠堂被看作宗族的象征,族谱是祠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后,按照朱熹的理论,若三世不修宗谱即为不孝。通过修宗谱,彰善除恶,推行伦理道德,缓和宗族内部贫富矛盾等。族人们正是以祠族宗谱为载体,通过家族慎终追远活动,宣扬宗法理念,将族民紧紧地扭结在同一神圣的宗祖牌位之下形成严密的血缘组织。

(注)分胙:祭祀完毕分享祭神之肉

(节选自刘欣《徼州祠堂:血缘组织的载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徽州祠堂在村镇中通常是最华丽高大的建筑,承载着徽州的人文思想;其建筑设计、工艺美术等在古建筑中档次较高,它是建筑艺术的典范。
B.徽州祠堂的门厅由大门和过厅组成,大门后的天井两边为厢房,供预备供品和分胙之用;天井中过道上种植两株象征宗族兴旺、四季发达的柏树。
C.高大雄伟的享堂是祠堂的主体,它是祭祀祖先、处理本族大事的场所,大可容纳几千人,小则容纳数百人,而寝室则是用来供奉祖先牌位的。
D.寝室地基高出祠堂其他建筑一丈多,这是出于对祖先崇敬,体现祖先至高无上思想的考虑;寝室建筑由低到高,展现庄严肃穆的格调,神圣威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徽州祠堂地方特色鲜明,徽州山川锦绣之灵气、风俗文化之精华被包蕴其中;复杂严谨的结构、精美的雕镂、独特的风格等,显示出建筑技艺的高超精湛。
B.徽州祠堂各建筑部位上有古代民间艺人精心设计并雕刻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艺术品;徽州祠堂确实有很多,现存的著名宗祠集中在黟县和歙县。
C.以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伦理道德观,极力强调和谐有序的价值观;受这种道德观影响,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努力营造一种和睦的家庭气氛。
D.儒家的伦理道德观,既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思想和宗教体系,又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伦理政治”的宗法型文化,也使徽州的宗法文化非常发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州人因受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影响,以尊祖敬宗、崇尚孝道作为重要理念和宗旨;历来把强化宗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作为宗法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工程。
B.微州人把几十代上百代同一宗族同一个姓氏的家族历史完整地记录在案,并且把它供奉在各自家族作为祖先灵魂的栖息之所的祠堂中,旨在避免流失。
C.“相逢不必问姓名,但问高居是何村”两句谚语,言下之意是相逢无需互问名姓,只需知道居住地,便知是否同宗亲邻,足见徽州人强烈的宗族认同感。
D.修族谱旨在彰善除恶,推行伦理道德,缓和宗族内部贫富矛盾等;以祠族宗谱为载体,通过家族慎终追远活动,将族民扭结在一起,形成严密的血缘组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种文化现象的背后,其实都蕴藏着一种文化心理。国学越来越热,这表明,在现代化程度日渐提高的今天,传统文化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亲和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学热,并非简单的“复古读经”,它有着对思想意识、伦理道德、行为准则,以及美学、文学等诸多方面的诉求。国学,从广义上看,应该是指中国每个时代文化的主要潮流。国学大师钱穆认为国学包括每一代学术思想的主要潮流。推而广之,从文化的角度看,国学应该是每个时代的文化思想的主要潮流,如汉之经学、唐代佛学、宋明理学。

如何才能利用传统国学资源?这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中国文化史上不乏经验教训。早在晚清,中国的文化人就开始为“我手写我口”而努力,但进展相当缓慢,迟至1917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文言文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直到1920年以后,文言文才真正“无可奈何花落去”。扭转局面的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关键点是官方制度。“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胡适陈独秀等人与林纾、章士钊等人争执得未分胜负。1920年春教育部一声令下,从这一年的秋季起,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教科书均改用白话文,反对方自动偃旗息鼓。因此,可以预料的是,只要给一个官方命令,说从某年某月起,“四书五经”必须进中小学教科书,义务教育必须开设经学史课程,那么,国学热就不只是热,而且很快就会开花结果。但话又说回来,国学热是一回事,新的国学范式的建立又是另一回事,二者不能划等号。

诚然,传统经典文化的大范围推广,离不开官方的政策,但良好的群众基础无疑为政策的顺利实范提供了许多便利。可以看到,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人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要高,文化机构和文化人相对要多,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对丰富;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相对较多,较迫切。

在倡导现代国学时,地域文化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湖湘文化一脉,颇具特色。从屈原到王夫之,再到曾国藩、***,它以其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折服世人,并以此成为世人关注和学习的典范。中国文化是以各区域文化为基础、集各区域文化而形成的,因此,在讨论现。代中国的国学时,不能忽视中国各个地区的文化特别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域文化。

对于创造新文化,学衡派有一个不错的口号,即“倡明国粹,融化新知”。平心而论,这应该是一个较妤的途径。新时代国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在其范式出现之前,我们的确很难给其描绘出一个清晰的样子。可以肯定的是,它与传统国学有着源流关系,但它不是传统国学的复制和翻版,它有着创新之处,有着新时代的印痕,也就是说,复兴国学并非单纯的复古其中应该有发现、发掘和创造。

摘编自陈伟华《一代有一代之国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背后显示出的是人们对传统文化逐渐认可的心理。
B.广义国学涵盖了每个时代的主要文化思潮,如汉代经学、唐代佛学、宋明理学等。
C.现在的国学热包含了对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等,以及美学、文学等诸多方面的诉求。
D.新时代国学的范式目前还没有确定下来,所以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描述出其外在表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提出中心论题然后剖析国学热的现象及其本质再阐释国学的内涵。
B.文章从官方政策、群众基础、地域文化等几个方面,论证现代普及国学的相关问题。
C.文章作者陈述湖湘文化的特征及对后世的影响目的在提醒人们要将地域文化置于首位。
D.文章结尾指出了复兴国学和传统国学的区别让人们对新时代国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虽然遇到很强的阻力,但是白话文最终得以普及,胡适等知识分子起了关键作用。
B.如果国家规定中小学阶段必须学习“四书五经”,义务教育必须开设经学史课程,那么新的国学范式就会确立。
C.要在大范围内推广传统经典文化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要比在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便利得多。
D.新时代的国学不是传统国学的复制和翻版,应该有发现、发掘和创造,实现它的途径是“倡明国粹,融化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