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船家
相裕亭
盐河里船家有两种:一是以船为家,老少几代人,吃喝拉极暗都在船上他们以捕鱼运货为生,常年漂泊在盐河里;另一种则是盐河码头上叫得响、玩得转的商贾大户们,他们自家有船,但不玩船,船只粗出去,坐享其成。
傅浩迟就属于后一种他家中有九条大船,且有船坞在盐河口。所谓船坞,就是修补船只的地方。每年春秋两季傅家跑南洋的大船进港后,直接开进傅家船坞。
船坞里的能工巧匠们给远航回来的船只上棚、打捻、猪漏、换板,最后再上油刷漆将开进船坞来的船,修得像新船一般。
傅浩迟把他的船坞称为大后方。这是傅浩迟的精明之举,也是养船人家必备的。你想嘛,他傅家有那么多大船,倘若没有自家的船坞,船上修个扶手,换块板子,堵个舱眼,都要求木工找匠人,一则麻烦,再便是数目可观的费用,可要白白地流入外人的腰包。
傅浩迟请来南洋有名的木匠,外号“大铜锤”“小铜锤”俩兄弟,在他的船坞里做大师傅、二师傅。名声传出以后,南来北往的船只,只要在盐河码头停靠的,都要来傅家船坞请大师傅或二师傅去修补修补,他们兄弟各领一班人马这自然帮傅家赚了钱。他们的待遇,傅浩迟有言在先,他傅家人吃肉,不叫他们兄弟喝汤。每年的薪水,年底一次结清,也可以放在船坞里利滚利地涨。
这一年,秋风乍起。傅浩迟一场伤寒过后,卧床不起,汤水不进,等家里人把傅浩迟唯一的宝贝儿子傅小迟从赌局里找出来时,老东家傅浩迟已经两眼发呆,无力言辞。临终时,傅浩迟瞪着两只吓人的大眼睛,告诫儿子:去手,持家。
去手,是劝儿子戒赌。傅浩迟料定,要让儿子傅小迟戒赌,除非砍断他的双手,否则,只怕没有救了!
傅浩迟在盐河码头摸爬滚打一辈子,中年事业有成时,喜得傅小迟这么个宝贝儿子,自小对他放纵了管教,等儿子的个头蹿上来,想教他勤俭持家,晚了!那小子染上了不少坏毛病。其中,最头痛的就是赌。为此,傅浩迟动用家法打过,骂过,无济于事。
酒桌上,傅浩迟不止一次抹着泪水跟两位南洋来的兄弟说出掏心窝子的话:“我这个家,迟早要毁在那个败家子手里。”
果然傅浩迟死后不久,傅小迟耐不住手痒,几次到船坞找两位南洋大师傅,想把他们平时修船、补船的那点数全碎银抠去赌。两位南洋兄弟拿出老东家的遗训教导他,傅小迟不听。人家一来气,干脆,搁摊子,走人。
那时间,傅家跑南洋的船队尚未回来,家中的积蓄为老东家大办丧事,花费已空,两位南洋兄弟合起伙来,要一次结清放在傅家利滚利涨的几年薪水。少东家百般挽留,可人家去意已决。
无奈何,少东家典当掉九间西屋,打发走了两位南洋兄弟。回过头来再盘家底,不禁又是一头冷汗!父亲留给他的,除了九条漂泊在南洋的大船尚未回来,就是一册入不敷出的账本。大家庭里,每日的开销已经捉襟见肘。两位南洋大师傅罢工后,整个船坞陷入瘫痪,船坞里好多木工,一看领头的走了,也都纷纷讨工钱走人。
末了,一个响当当的傅家船坞,不得不关门。紧接着,与傅家船坞有关的债主纷纷登门讨要木料钱、树油钱、铁钉款等。更为精糕的是,傅家下南洋的船队,听说少东家不理家务,当年以没有捕到鱼为幌子,竟然漂在南洋,不回来了。
少东家在困境中度日月。这时间,他已经没有心思进赌场了,面对摇摇欲坠的大家庭,抓耳挠腮。他辞掉了部分家仆,并用这笔节省下来的薪水重新聘来木工师傅,一板一钉地拾起父亲传给他的傅家船坞,紧接着又把临街的几间青砖灰瓦的旧房加以改造,办起了杂货铺。等到他手头一天天好转时,当年罢工不干的两位南洋大师傅,领着傅家船队,浩浩荡荡地打南洋回来了。
直到这时,少东家才知道,两位南洋兄弟,当初并非真是罢工不干,而是连照老东家的遗嘱。到南洋去跟着船队做事。老东家料定,只有这样,才能给少东家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介绍了盐河里的两种船家,既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使小说带有浓郁的行业特色,又自然引出了下文的情节。
B.小说中“这一年,秋风乍起”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清冷、萧瑟的氛围,暗示了主人公傅浩迟及傅家命运的即将变化,含蓄蕴藉。
C.傅浩迟建有自家船坞。既方便自家修船,又能赚钱,这体现了他的精明。但如此精明之人却在教育儿子问题上始终无技可施。
D.小说结尾才揭开两位南洋兄弟当初离开傅家船坞之谜,这使情节的发展具有跌宕之美,正是作者安排情节的独运匠心之处。
【小题2】傅家船坞请来的南洋木匠兄弟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却能给读者多方面的启示,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4:14: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忆秦娥·娄山关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①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地势极为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红军在娄山关与蒋军进行了激战,并最终取得胜利。
【小题1】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是一种人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始于梁,形成于唐而盛极于宋,可称为“长短句”“诗余”等。《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忆秦娥·娄山关》属于小令。
B.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词牌规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等。词牌与词的内容无必然的联系。“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表明作品内容。
C.“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诗人起笔写实的手法,将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中。“独立……”“湘江……”“橘子洲……”三句,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
D.“看”领字,“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近观和远眺;“鹰击”“鱼翔”——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展示出物象的广度、深度和透明度。
E. 《忆秦娥·娄山关》全词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西风烈”与“长空雁叫霜晨月”形成色彩上的对比,“马蹄声碎”与“喇叭声咽”形成声音上的对比。
【小题2】结合原文,对比两首词景物特点的不同。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报人王芸生
王芸生的一生注定与《大公报》有关,《大公报》这张曾经在中国叱咤风云的报纸决定了王芸生一生的走向,王芸生的是是非非与《大公报》的是是非非也密不可分。抗战胜利后进入上海《大公报》担任记者的唐振常说:“先生一生事业在《大公报》,《大公报》因得先生而益彰。先生与《大公报》,盖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1927年3月,北伐军打进南京,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派出军舰炮轰南京,引起第六军官兵奋起反杭。王芸生在《华北新闻》的社论中声援第六军将士的正义行动。而《大公报》则发表文章呼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第二天,王芸生发表社论对《大公报》进行反驳。文章写道:“被侵略者对侵略者无所谓‘躬自厚’的问题。中国国民革命的根本任务,不仅对内要打倒军间,对外还要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把帝国主义的特权铲除净尽!”1928年《大公报》总编张季莺亲自登门接王芸生到《大公报》。从此王芸生的命运就与《大公报》连在一起了。
《大公报》自创刊以来,以“四不”为“家训”,素有稳健的“文人论政”的报格。到了王芸生,也继承了这种传统。王芸生以国际关系和时政见长,他写的社评挥洒自如,一吐块垒,人们争相抢读。“九一八”事变三天后,《大公报》总编张季莺决定尽快开辟一个专拦,记载自1871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重大事件,带动读者了解甲午以来的对日屈辱史,栏目名称定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并指定王芸生专主其事。
在王芸生开始编撰工作时,正好赶上傅作义离开清宫,清代历史档案得以公开,其中清朝与外国列强的外交文件很多很丰富。王芸生奔走于京津之间,广泛搜集史料,在多数未经整理的浩瀚史籍和档案中,耐心搜寻,精选细择,有时竟通宵不眠。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王芸生在《大公报》隆重推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每日登载一段,连续两年半,无一日中断。每日文前冠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肚认明,国难可救!”读来铿然有声。他的文章后来编成了厚厚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影响深远。王芸生因著此书而成为我国研究日本近现代史的著名专家和日本问题的政论家。
1943年3月29日,抗战处于最艰难的时候,他在《大公报》发起一场以“爱、恨、悔”为主题的精神运动。他疾呼:“我们要爱—爱国、爱族、爱人、爱事、爱理;凡我所爱,生死以之,爱护到底!我恨敌人,恨汉奸,恨一切口是心非,损人利已,对人无同情,对国无热爱,贪赃枉法,以及做事不尽职的人!我们要悔,上自各位领袖,下至庶民,人人都要低首于自己良心面前,忏悔三天!省察自己的言行,检视自己的内心,痛切忏悔自己的大小一切过失!”
对于国民党的贪污腐致,王芸生义愤填膺,拍案而起,屡次撰文给予痛斥,取得了民众的击节称赞。他写了著名的《拥护修明政治案》,该文笔酣意畅,正气凛然,传诵一时,同时巧妙地披露香港沦陷之际,“逃难的飞机竟装来了箱笼、老妈与洋狗”的五闻,激起了遵义和昆明群众的义愤。王芸生最著名的社评要数《看重庆,念中原》。文中把重庆与河南作对照,描写重庆富商花天酒地,脑满肠肥,限制物价,揭露国民党统治下河南灾民的悲惨生活。文章一出,人民争相传阅。蒋介石气急败坏,当晚责令《大公报》停刊三天。
1948年11月10日,王芸生在《大公报》香港版发表《和平无望》,代表《大公报》明白地反对蒋介石的罪恶统治,宣告起义。解放后任《大公报》社长至1966年停刊。晚年他以病老之躯,努力完成周恩来总理交给的任务,将修订《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作为第一“要务”。1979年,他入院治疗后,仍关心这本书,有时边吐血边写作,不顾病体进行工作,以顽强的奋斗精神改完该书第1卷,就溘然长逝。后来该书在张逢舟等人的努力下由三联书店完整地出版,完成了王芸生的遗愿。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立言的长处是在常以国家为前提,而站在人民的立场,说一般人民所要说的话。虽则格于环境,他有时恐未必能畅所欲言,可是他富于热情,所说的话,常能打入读者的心坎。所以他的文章,始终能动人心弦,不致与民意脱节。(俞颂华《富有热情的王芸生》)
②王芸生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良知,表现了丰富的学识和坚贞的人格。按照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德”、“才”、“识”的三条标准,他是新闻记者的楷模。(程少华《论王芸生的以文报国精神》)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王芸生在军舰炮轰南京事件上与《大公报》针锋相对,张季莺后来却亲自登门接王芸生到《大公报》,足见王芸生的言辞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张季莺爱才心切。
B.王芸生在抗战最艰难之际发起一场以“爱、恨、悔”为主题的精神运动,所言情感强烈真挚。他的文章的重心在“恨”,和“悔”上,恨之对象,悔之主体,除明言者外,言外亦有所指。
C.王芸生善于用委婉的笔调巧妙揭露丑闻。《拥护修明政治案》披露出香港沦陷之际权贵们自私自保,不顾百姓死活的丑态。《看重庆,念中原》则透露出后方重庆腐败的社会风气。
D.王芸生撰文挥洒自如、富于热情,秉持人民立场,用一般老百姓的语言说话,所以常能打入读者的内心。但他有时也未能畅所欲言,屈从于外界环境的压力。
E. 王芸生因主持“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而声名鹊起,晚年带病修订《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时抱憾而亡,日本问题是他人生命运中一根重要的线索,从他身上可以见证一段中国近现代史。
【小题2】(小题2)王芸生得以著成《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比照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标准,有人称王芸生是“新闻记者的楷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小题4)材料中有论者认为王芸生“与《大公报》,盖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请结合材料分析王芸生与《大公报》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和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所有深爱,都很平凡

佚名

一个内心柔软的人,是会很爱这个世界的。在四季里,聆听百鸟的声音;在人世间,感受不同的情感;在光阴里,温和谦逊,敬重一切。时常会在某一个清晨,闻到遥远的国度里薰衣草的香味,偶尔也会在一个午后,从书中读到关于你的句子。还会在深夜里,执笔写下的文字里,饱含深意。在这些碎片的时间里,流动着一股暖意的气息。内心的充盈,让时间有情。学会原谅,原谅别人也是放过自己。真正原谅别人的时候,心胸豁然开朗,生命有限,不在一些不值得的事情上纠缠。当我们学会原谅,世界就会变了模样。原来看着很讨厌的人和事,因为原谅而变得不值得一提。这时候的内心,会柔软的看待人和事,所作所为也会大有改变。不再排斥和拒绝,从而关系缓和了,事情顺利了。真正的柔和是发自心底的,爱贯穿着我们的一生。爱上与自己有关的东西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果能爱上与自己无关的东西,心门才算真正地打开。春天的花开,夏天的海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飞雪,以及那些需要关爱的人群,真心地去爱这个世界,世界回馈给我们的一定会更多。那时,有人走来,带着春风拂面。田野里的绿意葱茏,也散发着无限深情。眼里的都是美好,心中就生出感动和力量。向上且阳光,乐观而明亮。于是,花香,树绿,水清,万物皆美好。

我是那种极少和人发生争执的人,这源于我的父母对我的爱。爱会让人柔软,那些对岁月尖酸刻薄的人,一定受到过岁月不公平的对待。我体谅那些尖锐的人,却喜欢亲近一些温和的人。被爱滋养着的年岁,没有刻意去雕琢,任由着爱意流动周身,而温和善良。

善良带给了我许多的帮助,很多不图回报的人,无私的帮助我走过一些泥泞的路。性格的柔和善良,使我们自带光芒,在我们身上看见的美好,使一些磨难绕道。“心有桃花源,处处水云间。”一个人的内心成就着这个人的命运,在心中种满花朵,举手投足都会散发清香。那些温和的人,与之相处,特别舒服。知道不会受伤害,更愿意打开心扉去对待。

春来时,细数绿芽。春去时,拾起花香。风雪中,做那个冒着风雪前行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修炼出入世之道,对生命更加通透。这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切是真实的,都能接受。内心坚定而柔软,就有了力量,去面对人间的冷暖。

生活中都有伤害,能对生活说一句:我原谅你了。那一刻,你会感觉释然许多。尽管生活背叛了我们的初衷,在选择柔软的对待时,就已经收获了。包容之心,渐生喜悦。用喜悦的态度面对世间,还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呢?

这一路风景里,选择善良的人与自己同行,跟随着季节的脚步,柔美静好。每一滴雨,都像首诗。曾经深爱过的事物,也是如此。

所有深爱,都很平凡。

愿我们内心温柔而有原则,身披铠甲而有温度。

(编选自《夜读》)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这是一篇行文优美笔调清新的写景散文。写景细腻真实,抒情深沉柔婉,议论深刻感人。
B.这篇文章文意并不深奥,行文也晓畅明白,然而字里行间却有一种对生活和生命理解的通透。
C.第一段第二句运用排比,分别从自然、社会、光阴三个层面来揭示上一句中“世界”的内涵。
D.“所有深爱,都很平凡”,全文着眼于平凡,在平凡中写出深爱,让读者在平凡中感受到温暖。
【小题2】本文除了题目的“所有深爱,都很平凡”外,还有不少格言警句似的句子,请找出四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小题3】“一个内心柔软的人,是会很爱这个世界的”,请结合全文谈谈怎样做一个内心柔软的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翠翠
祝勇
闲坐于草亭,忽地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
天碰巧落着雨。我们碰巧饮着酒。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
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
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翠翠很远。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代的小说里,穿着图案简单的衣裳。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沈从文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她便用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地来完成任务了。”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翠翠在《边城》里,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
《边城》真正煽情之处,是翠翠的等待。翠翠的等待就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也可以说,前面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交代,翠翠执着而执拗的等待,才是作品的核心。但是故事恰好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取向作出自己的抉择和判断,沈从文一句也没有多写,只有轻描淡写的几句:“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美丽的翠翠,就这样将期望抛向未知的远方。她实在不该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耗尽自己的一生,她蓬勃健美的生命不该有这样的结局。也许,在某个“明天”,翠翠会突然看见傩送风尘仆仆的微笑重又出现在岸头,但是我们仍不妨作一个残酷的假设——傩送从此远行,心中装着他的翠翠,梦里想着他的翠翠,走遍天涯,却永不归来。而翠翠,则同渡口一同老去。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女神
然而,这一切即使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傩送和翠翠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遂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里过去。”当然,翠翠也在其中。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快餐,成了一次性消费品。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但翠翠是。
可是河流还在。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选自散文集《凤凰:草鞋下的故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与沈从文一样,都是借翠翠这一文学形象表达对湘西故土的眷恋,对至纯至美的自然、青春、爱情的向往。
B.本文描绘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乡城风俗画,表现了自然民风和人性之美,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C.作者说:“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这是因为翠翠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在她身上有着河流一样透明的清明秀丽的秉性。
D.文中第二段连用六个“碰巧”,节奏明快,语势连贯,形象地说明“想起翠翠”纯属偶然,但也正因为这一偶然,才触发了作者去“寻找翠翠”。
【小题2】解释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的含意。
①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女神。
②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
【小题3】文章的结尾说:“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5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错 放
三石
“二狗被警察抓走了!”
村里人奔走相告,大家极兴奋,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争先恐后地数落这些年来二狗的种种劣行。
张三说:“这狗日的,去年冬天,他带着几个人到我酒店里喝酒,酒足饭饱,钱一分不付,还耍酒疯,将我的腿都打折了。到现在还没好利索,走路还不便呢。”说罢,张三还一瘸一拐走了几步给大家看。
李四说:“就上月,二狗在村头调戏邻村过路的一闺女,我看人家闺女吓哭了,就上前劝二狗两句。这二狗,正正反反地扇了我十几个耳光,牙都给打落了好几颗。”说罢,李四还张嘴给大家看。
王五说:“今年春上,有一天中午,二狗翻墙到我家偷东西,恰巧被我给撞见了,他不但不跑,还耍横,操起我家的菜刀劈了我两刀。喏,疤还在这里呢。”说罢,王五把袖子捋起,露出胳膊上两条赤色的伤疤给大家看。
夜里,不过年不过节的,村里好些人家都放了炮仗。
别看二狗平日在村子里横行霸道,进了号子就成了酱黄瓜,竹筒倒豆子,把几年来造的孽干的坏事,一五一十地都招了,其中便包括打折张三的腿、扇落李四的牙、偷盗不成刀伤王五的事情。
警察便到村里来调查核实。
找到张三,张三却说:“二狗倒是隔三差五地会来我酒店里喝酒,可都是村里人,乡里乡亲的,怎么可能喝酒不付钱呢?”至于腿是如何折的,张三解释说:“那是上山砍树不小心摔了一跤,摔折的。”
找到李四,李四也说:“没有的事,二狗这人,虽然说不正经,可也不至于光天化日之下行不轨之事,没这胆量。”至于牙是如何脱落的,李四解释说:“唉,没办法,年纪大了,牙都掉得差不多了。”
找到了王五,王五更是一脸迷惑:“哪有这事?二狗在村里霸道不假,可借他个胆,他也不敢跟我耍横。你们打听打听,方圆几十里地,谁敢动我王五一根毫毛!”至于胳膊上的伤疤,王五笑着解释说:“这怎么会是刀疤?这是我当年做篾匠时,被毛竹片划伤的,已经好些年了。”
警察还找了些人,但这些人都跟张三李四王五说的一样。
二狗被关了不到一个礼拜,便被放了出来。
于是,村里人又经常看见二狗趾高气扬走街串巷,就有人悄悄发泄对警察的不满来。
张三说:“警察有个鸟用,二狗干的坏事多如牛毛,竟然查不出来,我看只配回家给老婆洗裤头。”
李四说:“据说警察在村里办案的吃喝费用都是二狗家给开支的,这样能查出案子来才怪呢!”
王五说:“二狗有人,他表舅的女婿的姑父的一个同学,在公安局当科长。你们说,有这关系,能不放人吗?”
不过,大家也就背后发发牢骚,对二狗却是不敢造次,老远看见二狗,就躲。躲不掉的,就低声下气跟二狗打招呼。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篇幅短小,巧设悬念,环环相扣,总能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颇具匠心。
B.警察到村里来调查核实,张三李四王五以及村里的一些人都没有说实话,主要是想突出他们对二狗的畏惧以及善良的本性。
C.二狗被警察抓走,村里人奔走相告,极其兴奋,争先恐后地数落这些年来二狗的种种劣行,说明村里人内心多年的压抑得以宣泄,抓住机会落井下石。
D.小说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简练,而人物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题2】小说中二狗缘何得以“错放”,请简要分析。对此,你有什么启示?结合小说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