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标准微笑
陈亦权
菜花长得很标致,不过读书不太好,勉强高中毕了业,问她老爹要了几百块钱作路费就去省城打工了。
十来天后,菜花老爹在谷坪上说:“我姑娘在省城的美国大超市做营业员,可威风了!”
乡亲们吓了一跳,以为菜花去美国了,理了理她老爹的话才明白过来。“那里面都是外国人吧?”有人问。
但是没人回答。因为这个谷坪上的人谁都没去过省城,去过省城的人都不在谷坪上。
后来,菜花回来了,穿着小短裙,一摇三晃地在村里转悠,原本那些嘴上经常占她便宜的小伙子们,不知为什么都不敢和菜花说话了。
也就是那次,菜花告诉乡亲们,她要当空姐了。几个年老的乡亲不清楚空姐是什么,倒是曾在镇上开过两年面馆的大樟妈说得别致:“空姐就是飞机上的服务员。”于是乡亲们都知道了,菜花要去飞机上做服务员了。“空姐要练习端酒不?”总算有点见识的大樟妈问。
“练,当然练,不过我们最重要的是练习微笑。”菜花说。
“笑也要练?”乡亲们都吓了一跳。
“当然,国际标准的微笑,三米和八齿或六齿,就是别人在离你三米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你的微笑,这个笑可是有讲究的,要嘴角微微上翘,露出八颗或六颗牙齿……①”菜花手舞足蹈地说。
“哎哟喂!”陈大奶奶一脸的惊诧,手中的面擀子都掉落在地上了。旁边的人一阵哄笑,各自散去了,菜花也收起她那已经开始接受训练的微笑转身离开。
那之后,乡亲们很久没见到菜花。不过乡亲们没觉得无聊,因为还有陈二婆。陈二婆以前是在村口卖凉粉的,前年才开了家代销店。陈二婆对每个人都特好,成天笑呵呵的,有小孩子围到她的凉粉摊子上去,她就会捡几颗糖果塞进孩子们的嘴里,然后问:“甜不?”
“甜,真甜!”孩子们都这样回答她,她就笑得更厉害了,嘴巴也就更扁了,因为她的嘴巴里剩下了一颗牙齿。
现在,陈二婆依旧毎天都带着她那只能露出一颗牙齿的瘪瘪的笑,经营着她的代销店,卖些香烟糖釆,有时候也摆几桌小赌局抽点油。
第二年,菜花回来了。她已经当了一年的空姐了,人更漂亮了,衣服也穿得更考究,而且还捎回来很多钱。她老爹就开始忙着到处找泥瓦匠,准备造房子。
菜花有出息了,乡亲们都围过去找她说话。菜花用她那受过培训的国际标准的微笑和乡亲们聊天,说些天上的事情,乡亲们就哈哈地笑,也不知道有没有听懂菜花都说了些什么,反正都夸菜花的笑真漂亮。菜花就说:“我这是经过训练的,你们的笑都是不标准的!”
菜花依旧笑着,露出八颗牙齿。但是乡亲们却渐渐开始疏远菜花,乡亲们都觉得她的笑里似乎藏着一些别的东西。藏着什么东西呢?乡亲们说不上来,倒是那个在镇上塑料厂里打工的老根宝发了一句感慨:“上次厂长开除我的时候说,以后厂里需要人的时候再叫我,他说那话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笑……②”
没人听得懂老根宝在说什么,或许老根宝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
不愿意再往菜花身边挤的乡亲们又回到了陈二婆的代销店里,吃花生,喝浓茶,或者拉开架势三块五块地来几局,陈二婆依旧乐呵呵地笑,给人端荼递水,有收费的也有不收费的,无论收不收费,陈二婆都笑呵呵的,露出一颗牙齿,瘪着个皱巴巴的嘴巴。
陈二婆的代销店里又热闹起来,陈二婆在笑,店里的人也始终在笑,各种奇形怪状的笑,各种声调音量的笑,笑得开心,笑得舒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菜花老爹说菜花在省城大超市工作,很威风,表现了菜花老爹的得意神态,也反映了他所在的乡村的闭塞与落后。
B.小说运用了大量口语化的语言描写,富有乡土气息,有的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的反映出人物的性格。
C.小说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陈大奶奶手中的面擀子掉落在地上,体现了她对“练习微笑”的不理解和震惊。
D.乡亲们觉得菜花的笑里藏着一些东西,其实也可以说菜花的笑里缺少了一些东西,从而让乡亲们疏远。
【小题2】小说中有两处使用了省略号,简要分析两处省略号的运用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标题“标准微笑”的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9 08:4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亦短亦长多伦路

⑴多伦路终于安静下来了。当开发的热潮渐渐降温,繁华与喧闹逐步消退,多伦路又回复当初的宁静和闲散。或许只有这个时候,承担着许多盛名的多伦路才能稍稍喘一口气。那些历史的惊涛骇浪,自由进步灵魂的慷慨激昂,渐渐演化成为马路淡淡的背景。

⑵我在多伦路长大,在这条马路上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女时代。它于我而言,只不过是一条亲切温暖的马路。

⑶这条不长的马路位于四川北路最北端的一隅,呈L形。我家便在这L的折角处。在我初有记忆的时候,多伦路甚至比现在更加人流如织。那时,这条马路还是条石子路,路面是用一小块一小块的不很规则的石子铺成的,上海人叫做“台阶路”。大半条马路都是菜场,总是充斥着讨价还价的叫嚣声、运输蔬菜家禽的卡车的来往之声。到了雨天便会污水横流。马路上用塑料顶棚遮蔽着,那时你若要走过多伦路,多半也不会注意它两旁的各色洋房。即使是晴天,你也看不见湛蓝的天空。

⑷多伦路文化街改造项目的启动,让菜场在瞬间轰然倒塌。菜场顶棚被掀掉的那天,我站在一边相当诧异,多伦路的天竟会如此明澈和灿烂。那时翻新工程还未开工,老洋房也未被整修,放眼望去,一幢幢灰扑扑的房子掩映在各家门前的绿树中,倒也质朴可爱。

⑸多伦路开发后不久,我家便搬离了那儿。城市开发热潮让本已隐退的多伦路又开始充斥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躁动。这条交织着革命历史和海派文化的小马路将何去何从?

⑹穿越了历史的回廊,这里曾经是一条多么悠闲和富丽的街道,一条隐藏着激情和青春的街道。景云里,那是当年 鲁迅 先生从北京南下,辗转厦门广州后,于1927年10月来到上海后一直到死都居住的地方,是鲁迅与许广平相恋相知之地,是一个痛苦而伟大灵魂的栖身之所。这条不过10余米的巷子里,还住着郭沫若、茅盾、瞿秋白、叶圣陶、丁玲、夏衍、冯雪峰和柔石等当年左翼文化运动领导人以及进步文化人士,年少的我似乎能感觉到他们呼吸的气息。

⑺短短不过500米 的多伦路上汇聚了荷兰、西班牙、法国新古典主义等不下十种风格的建筑。如果要找一个可以代言多伦路的地标,我会选择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鸿德堂。只因为它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在上海甚至在中国的教堂建筑史上都算一个异类。教堂的设计打破了西方传统,屋顶采用中国的斗拱飞檐结构,外墙用青砖砌成,檐下彩绘,中国韵味浓郁。里面那些昭示着历史的物件尽管蒙上了尘埃,却依旧典雅地显示着当年的风貌和雅致。它们老了,旧了,可是依旧风情万种,依旧让人赞叹。另外,名闻遐迩的公啡咖啡馆、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等遗址,更使得多伦路彷佛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⑻当年,我最钟意的去处是永安里对面的旧书店。书店充斥着萧瑟兮兮的怀旧气息。一本本泛了黄、卷了边的古旧书籍、海报被主人用透明玻璃纸袋仔细装饰了起来,标上了让你没有任何理由再把他们当作故纸堆垃圾的价钱。而后,你就学着去发现它们的价值与有趣;而后,你开始动了心;再而后,你就会流连于书香,迷恋于历史,久久不愿离去……

⑼如今,这条见证近代中国命运变迁的著名城市街道,被冠了名,立了牌坊。街道两头矗立着颇具石库门风格的崭新银灰色牌楼,赫然刻着“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几个大字,不长的街道两旁除了博物馆和展览馆,更多的是古玩字画、书屋文苑和茶室吧廊等各色店铺。马路东头靠近四川北路的地方便是如今文艺青年汇聚的多伦美术馆。这幢灰红相间的建筑虽然显得有些突兀,却应和了80年前多伦路存在的意义。而我则更喜欢这里不定期举办的艺术普及活动。在六楼那个有着玻璃天花板的咖啡馆里,数十人围坐倾听,或是古筝,或是昆曲,或是哑剧,无不让人获益匪浅,陶醉其中。

⑽多伦路作为上海变迁与发展的“软名片”,它有充满魅力的过去,也有发展求新的今天。走在这条改造后的老街上,感受到的是“百年上海滩”的人文风情,还有“文化搭台”衍生出的商业气息,她让我亲切,又感觉陌生了。

⑾多伦路将亲切温暖植入了我的记忆,也为这个城市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文化上影响着这个城市,影响着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居民,多少还影响这个城市的未来走向。

【小题1】文章标题中“短”和“长”分别指的是     
【小题2】第⑶段为什么要叙述马路菜场的脏乱与嘈杂?
【小题3】多伦路给我的“亲切温暖”的记忆体现在哪些方面?(分条概述)
【小题4】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本文从“多伦路居民”的独特视角来打量多伦路的变迁。
B.本文对多伦路历史风貌的描述富于诗意,充满老上海风情。
C.鲁迅的定居与左翼文化人士的活动是多伦路久负盛名的原因之一。
D.鸿德堂因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被“我”当作多伦路的地标。
E.多伦美术馆在多伦路上显得突兀,与文化名人街不协调。
F.多伦路因冠名为“文化名人街”而成为“百年上海滩”的“软名片”。
【小题5】第⑻段中的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  
【小题6】本文与《胡同文化》的作者对叙写对象在城市发展中的变化都表达了复杂的感情,结合文章内容评析两者的异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

观荷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夜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以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忆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了”“蜻蜓来了!”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小题1】文中与“玉立婷婷”同义的词语是   
【小题2】“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3】“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指
【小题4】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与《荷塘月色》引《西洲曲》里的句子用意区别是什么?
【小题5】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5日)

相关链接

①疟疾,又称为“打摆子”。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 “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B.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C.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
D.屠呦呦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寄寓颇深。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后,“野之蒿”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E.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
【小题2】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
【小题4】屠呦呦获奖,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曲折,其经历几个世纪,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词最初在唐代就开始出现了,词的产生最初源于燕乐,其作为一种与燕乐相配合的唱词,在晚唐五代以后才被人们简称为曲子词。唐代诗人李白的《菩萨蛮》,以及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忆江南》都属于最早的文人词作,它们标志着词体形成的萌芽状态。这些唐代诗人在词中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优良传统,不仅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而且其沉郁雄放的词风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唐代的这些文人词作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至宋初,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大体已经形成定局。尤其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词的内容、体制、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柳永不仅发展了长调的体制,而且还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同时,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北宋词人懂得音律的更多,不仅自己能调曲,而且尤善作词,因此词调大盛。这一时期,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开始得到快速的发展。

北宋中期以后,苏轼首先举起改革旗帜,开创了豪放一派,不仅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扩展了词的内容,而且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并提高了词的意境。在这之前,宋词依然流连于写作男情女爱与离愁别恨,而苏轼词的出现开始在词中强烈表现个人的建功立业愿望和明确的爱国主题,其词风开始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与气概,并且苏轼敢于以诗入词,不仅突破了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束缚,而且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这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词发展到南渡时期,其主要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陈与义等。由于时代的巨变,这些词人都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他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这些都影响到了他们的词作、词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其词作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他们的词作大多表现出记忆中民族昌盛景象与眼前耻辱地位的对比,昔日享乐生活与眼前窘迫情状的对比,全社会收复失地的激情呼声与朝廷孱弱懦怯的对比等,因此这些词主要表现出了南渡战乱时期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尤其是李清照的词,更是确立了宋词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她自成一家,独创易安体,词风朴素清新,手法细腻完美,并且雅俗兼用,达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和谐统一。因此,她被誉为婉约之宗,她的创作不仅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更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至南宋前期,开始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词坛更是大家辈出,名作纷呈。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词人是辛弃疾、陆游、姜夔等人。他们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使得词的内容越发博大精深,风格更为浑厚雄健,因此把宋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词人当属辛弃疾,他不仅继承了苏轼的革新精神,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内涵,把词推向了更高的阶段,并且他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并且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尤其是他创作的词风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了词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

词发展到南宋后期,由于时代的原因、文人地位的变化等,因此开始走向衰落。继而被元曲、元杂剧等取而代之。比如南宋灭亡以后,元政府的文化政策决定了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他们变得门第卑微、职位不振,这些促使当时写词的文人开始从事戏曲活动。加上进入元代以后,只有宋的一批遗民还在写词,比如张炎、王沂孙、周密等,但他们的影响毕竟有限,因此,宋词开始日渐衰微,并由元代活泼口语化的、受民众欢迎的新的文学样式曲所代替了。

宋词从唐、五代、北宋初年的诞生期,到北宋中叶到南渡的发展期,再到南宋前期的繁荣期,直至南宋后期的衰微期,其演变发展过程可谓曲折而丰富。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在深受人们喜爱的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不可否认的是,宋词在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

【小题1】下列根据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词的出现,是词的题材与风格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词的文学地位提高及发展方向改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B.北宋中期,宋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的原因,一是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集中,二是当时词人的音乐素养有了整体的提升,自己不仅能作词,更擅长调曲。
C.词发展到南渡时期,宋词的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与苏轼的豪放词相比,辛弃疾、陆游等人的一些词内容更加博大精深,风格更加浑厚雄健。
D.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备受歧视,一些词作者为生活所迫开始从事戏曲活动。随着词人数量减少、影响变小,宋词日渐衰微并被元曲取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发展的顺序,论述了词在各个时期发展的原因及特征,使条理性得到保障。
B.文章论证时兼顾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既有理论式的观点陈述,也有名家特征的佐证。
C.在论证宋词词体被确立为拥有独立的文学地位时,作者认为苏轼、辛弃疾对此贡献最大。
D.文章总结宋词发展的历程,过程虽曲折,但不可否认其作为一代文学之胜的文学地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白居易等唐代诗人创作的词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传统,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B.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C.李清照、陈与义等亲身经历了时代巨变,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词作内容转而贴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
D.辛弃疾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词风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断章
两种诗本事
①在那些与诗歌有关的故事中,凡是涉及创作缘起等背景的,被称为该诗的“本事”。
②诗本事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记录下来虽然比较晚,但早已有所流传,因为大有意思而脍炙人口,既然人们喜闻乐见,于是便有人将它记录下来。这样的文本也许未必完全可靠,但总算是事出有因,也有某种根据,足以作为研究诗歌的重要参考。在许多诗话、笔记一类的书中,这样的小故事甚多,唐朝甚至出现过专门的《本事诗》(唐人孟棨著)一书;近人陈登原先生编的《唐人故事诗》(南京书店1931年版,有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影印本)则是这一类诗本事的汇编本。在周勋初先生主编的《唐人轶事汇编》(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更有许多关于唐诗本事的片段。
③第二种所谓诗本事,是后来的研究者根据他们读诗的体会推测研究出来的,如苏雪林《李商隐恋爱事迹考》之类就是如此。这样的著作读起来很好玩,有的简直像是小说,但往往未必靠得住,必须根据可靠的资料和情理来加以判断,不宜盲目相信。当然,如果既有丰富可靠的材料为依据,又能从相关作品里发掘一些细节方面的信息,然后加以综合研究,写成文章或专著,那是很好的事情。
《人间词话》的两个观点
④王国维《人间词话》书名虽然仍用传统的“词话”,而内容相当新,自有其体系,而且明显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向着现代形态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⑤《人间词话》理论精华甚多,一向得到很高评价,但其中也有些观点颇可商讨,试举两点来看:
一,“诗人不必多阅世”,如李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而词作极高明,“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按此说的论点和论据不相应。李后主先当皇帝,后成亡国之君,落差极大,阅世甚深,其词中的感慨与此密切相关,由此岂能得出“不必多阅世”的结论!文学史上的大人物往往是阅世很深的的人,屈原、陶渊明、杜甫以及后来的曹雪芹无不如此,李后主也是如此。
二,王国维将境界分为两种:一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按这样来分类恐怕不大周密,所有的境界里皆不可能完全无我,只是“我之色彩”或显著或隐蔽而已,哲学意义上的“以物观物”是不可能有的。
⑥王氏立论有轻易处,这正是古代词话里最常见的情形,这样的议论虽然可以给人以启发,但与周密的理论仍然不可同日而语。
第一读者问题
⑦现在人们写文章,准备在报刊或其他媒体上发表,是打算给广大读者看的, ——这样的读者可以成为第一读者。
⑧地位最高的第一读者是皇帝,低一档的则有太子、诸侯王以及其他政要。古人的有些作品,例如上书,像李斯的《谏逐客书》以及后来那些标明上某某皇帝书的重要文章,其第一读者就是皇帝陛下。在科举考场中产生的诗文,其第一读者是主考大人以及他的助手。如此等等。当然还有许多作品(例如赠答诗、唱和诗、书信、墓志)的第一读者是某些特定的普通人,例如家人、亲戚、朋友、请托者之类。凡是读这些本来有特定读者的作品,我们固然要深知其作者,也要关注其第一读者,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
⑨美国资深汉学家傅汉思先生在《梅花与宫闱佳丽——中国诗选译随谈》一书的《前言》中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道:“与诗歌的交流可被比作人际之间的交往。要了解一个人可以有两种方式:你可以尽可能地努力找出关于他的童年、背景、父母、祖先、亲属、师长、朋友同事以及反过来曾受过他影响的人的相关情况,或者你也可以接受此人现有的状态,研究他的外貌,感同身受地倾听他诉说的一切,享受与他的相知相伴。我选择的是后一种方式。”(王蓓中译本,三联书店2010年版,前言第2页)就他的研究重点而言,他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很好的,但我们要对其人有更深刻的了解,前一种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作品也是一样,把它孤立起来细细地看固然可以,而有时仍然有必要在各种联系特别是在与读者的联系中来观照和分析它。
⑩一份作品产生以后即成为独立的存在,与作者无关,与原先的读者也无关,成为一个所谓“文本”,然后就轮到现在的研究者来“关门打狗”——这样的观点和做法,在中国古人来看,是奇怪而难以接受的。
(选自2015年2月11日《文汇报》,作者顾农)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背景”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在第②段中,作者多处使用小括号,使用这些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小题3】下面有关第二部分“《人间词话》的两个观点”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间词话》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B.李煜之地位巨变是其“感慨遂深”的重要原因。
C.“境界”中绝对无“我”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D.受西方文化影响,《人间词话》立论多有轻易处。
【小题4】把下列词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古代的情况不同,那时没有大众传媒    ②传播开来以后读者当然也可以比较多    ③有不少作品原先是写给某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看的    ④当然也会有预期的读者,即大体框定在某种文化水平或某一特定的圈子   ⑤但作者心目预设的读者往往只是少数人,或者就只是一个人
A.④②⑤①③B.④①③②⑤C.①②④⑤③D.①②③⑤④
【小题5】从“第一读者问题”这一部分可以看出,作者比较认可的研究作品的方法是   
【小题6】下面是一则颇为有名的诗本事:
唐朝诗人祖咏有一首诗《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据《唐诗纪事》(南宋,计有功编)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考试题目为“终南望余雪”,要求应试者各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祖咏只写了四句就交卷,考官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祖咏最终落榜,而这首落榜之作却成为广为传诵的名作。
(1)你认为这则故事属于哪一种诗本事?为什么?
(2)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看,你认为这则诗本事能给人以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