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钥  匙
柏菁
他彻底失望了,感到这个世界已经容不下他,过去的格印将永远无法抹去。每天面对冷漠的面孔,不屑的眼神,没有人看得起他,他被这个世界彻底抛弃了,回不了头了,他心灰意冷,刚刚萌发的良知和善心又泯灭了。他想到了报复,他要报复这个世界,报复那些鄙視他的人。
他在内心酝酿着复仇计划,用仇视的目光观察着出出进进的住户,等待时机,寻找机会。
他是个造窃犯,刑满释故后无处安身,几经周折,才被居委会安置到这个小区当保安,可小区居民大多知道他的过去,许多人投来鄙夷的目光,窃窃私语,指指点点,甚至下意识地躲着他,像躲瘟疫一样。他忍气吞声,一忍再忍,好长时间过去了,大家对他的态度依然如故,他的忍耐已达到了极限,实在忍无可忍了,干脆破罐子破摔,他想到了报复的快感。
他曾经是个手段很高明的窃贼,无论多么复杂的钥匙只要让他瞅上一眼,就能原样配制出来,他有时很自豪,认为自己很有天赋,天生就是做贼的材料。他想要大捞一把,然后远离这个让他痛心的地方。做出这样的决定后他反而轻松了许多,可是机会难得,人们的钥匙都是随身携带或装在手包里,让他瞧一眼的机会都没有,这让他很着急。
今天的天气很糟,就像他的心情,乌云阴沉沉地压在头顶,让人喘不过气来,他感觉快要室息了,他想吼叫,想爆发,他要撞破这个沉闷的世界。忽然,眼前一亮,仿佛冥冥黑夜透进了一束亮光,他的心也随之一亮。她来了,天空中一团洁白的云彩飘了过来,他的心情一下子轻松了许多。近日来唯一让他欣慰的就是每天能看见她,这成了他每天奢侈的享受。他听说她是小学教师,大家都称她白老师,刚刚来不久,带着一个上小学的儿子,高挑匀称的身材,五官端庄清秀,经常穿白色的连衣裙,走过大门目不斜视,高傲矜持得像个公主,在他心目中她简直就是天使,尽管地同其他人一样也从没正眼瞧过他一眼,但他依然然每天盼望着能看见她。
“您好,请帮我一个忙好吗?”她走到他面前问,声音甜甜的,吹来一阵夏天清爽的风。他反而吓了一跳,愣了愣神,问:“你……你是在叫我吗?”
“对,我想请您帮个忙。”她走近一步说,“是这样,我们学校下午有活动,我不能按时回家,可我儿子早上忘带钥匙了,他回家进不了门,您看这天色又不好,我想把钥匙寄放在您这儿,让他回来到您这儿拿好吗?”
“这……这当然行,只要您放心。”他很出乎意料,有点儿受宠若惊。
“看您说的,这有什么不放心的。”她说,“都在一个院子里住着,那就麻烦您了。”她一脸的真诚,把钥匙递了过去,冲着他莞尔一笑,道声谢谢,一朵洁白的云彩飘走了,只留下了淡淡的清香。
他局促地接过钥匙,感觉心跳加速,有点儿心慌。他过去做过多少“活儿”,都镇定自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心慌过,他也搞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看着手中的钥匙,仿佛还带着她淡淡的体温,一股暖流从手中荡漾开来,直暖到心底,他全身的血液一下子沸腾了,多少天来的压抑一扫而光,心里轻松了许多。一阵清风吹过,鸟云散去,太阳从云里直射下来,照着这把金光闪闪的钥匙。这是打开他心锁的钥匙,他又仿佛看到了新生的希望。他昂起头长吁一口气,天竟是那么蓝,有几朵洁白的云彩悠悠飘过。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与天气有关的景物描写,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人物形象,烘托“他”的前后心情变化,体现“她”的形象美。
B.小说写“他”重心理活动无外貌描写,写“她”重外貌描写无心理活动,这样安排达到了用“她”的美貌改变“他”的心理和形象的效果,使个性突出。
C.小说特别叙写了“他”丰富的内心活动,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全文自如地运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来写“他”的故事。
D.小说情节在叙述“他”的故事,直接展示“他”的心理活动基础上,加进了寄放钥匙的场景对话描写,避免了单调呆板,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画面感。
【小题2】结合全文,用简明语言梳理“他”的心理变化,请作具体分析。
【小题3】文章以“钥匙”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7 06:04: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艺鉴赏既然是从形象的感受开始的,那么形象的感受是一种什么心理活动呢?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感受仅仅是一种直觉。所谓直觉是对个别事物的全神贯注的知觉活动,不产生任何联想和推 理。例如对玫瑰花的直觉,就是只看到它的形状、颜色,嗅到它的芳香。如果回忆起在这株花下自 己与人会晤的情景,就产生了联想,已不再是直觉了。如果想到玫瑰是花的一种,就有了推理,也 不再是直觉了。而离开直觉,也就离开了纯粹的感受,不能算是审美活动了。他们认为,联想妨碍 审美和鉴赏,因为它使注意力涣散,不能集中于欣赏对象本身,所以联想力最丰富的人鉴赏力最低 下。他们排斥联想,是要使鉴赏活动局限于艺术形式上。听音乐,就欣赏声音的和谐;看图画,就 欣赏色彩与线条;读诗歌,就欣赏韵律和节奏。
联想会不会使注意力涣散,从而妨碍了艺术鉴赏呢?如果联想离开了作品的内容和情绪,任其漫 无边际地发展,那当然不成其为艺术的鉴赏了。但是受了作品的启示,随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而产 生的联想,以及在感受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解,无疑能够帮助鉴赏活动的进行。鉴赏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如果说艺术创作是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借着语言、声音、色彩、线 条等等表现出来,那么艺术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 的类似的生活体验。正是在同艺术家的相互交流中,在对生活的重新体味中,得到艺术的享受。白 居易《琵琶行》写他欣赏音乐时的心理活动,完全是联想在起作用,随着音乐旋律和节奏的变化, 白居易一会儿联想到急雨,一会儿联想到私语,一会儿联想到莺语,一会儿联想到泉声。即使在音 乐暂时休止的时候,也没有停止他的联想,他觉得另有一种幽愁暗恨,胜过有声之时。正是在联想 中,在对急雨、莺语等生活场景的重新体味中,白居易得到了艺术的享受。
白居易写的是音乐欣赏中的联想,在诗歌欣赏中联想活动同样很重要。诗歌表现思想感情的媒 介是语言,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性,它不过是一群声音符号的组合。这些声音符号本身并没有形象,但诗的语言却能在读者的头脑里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这靠的是甚么?就是读者的联想。所以,好诗 一定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善于鉴赏的读者也一定富于联想力。无论诗歌创作或诗歌鉴赏,离开联 想都是不可能的。
何景明说:“诗文有不可易之法者,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比物也。”辞断意属,跳跃性强,留下 的空白大,供读者联想、补充,进行再创造的余地也就比较大,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的艺 术特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由于它自身的某些特点,尤其要借助联想的作用,这是必须加以强调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鉴赏中对形象的感受在心理学家看来只需要依赖直觉,不需要推理,也不需要联想。
B.要准确感受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必须对文艺作品全神贯注,把握艺术细节,获得准确感知。
C.感受诗歌形象时候的心理活动和看到玫瑰花的形状、颜色,嗅到它的芳香,是一样的。
D.对不同的艺术作品的形式的鉴赏依赖的直觉方式也并不相同,获得的艺术美感也会不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鉴赏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而是鉴赏者在作品的内容和情绪的启示下引起联想的创造性 活动。
B.艺术鉴赏中的联想是作品本身的留白和鉴赏者自身的生活积累和谐共振时的产物,不能天马 行空。
C.艺术鉴赏的愉悦感于艺术作品对鉴赏者生活经验的唤醒,使之从对过去经历的回忆中获 得满足感。
D.鉴赏艺术作品的时候鉴赏者的注意力会分散开去,但只是从单纯关注作品形式分散到对作品 内容相关材料的联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鉴赏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依靠直觉对诗歌的形式进行的感受,二是通过联想和推理对诗歌“言外之意”的发掘。
B.中国古代诗歌因为留白等艺术手法的使用,为鉴赏者留下了极大的联想空间,也使诗歌具有了广泛的启发性。
C.诗歌的艺术鉴赏是鉴赏者和诗人心灵交互的过程,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创造交互的过程,也是基于诗歌语言有超越诗歌语言的过程。
D.诗歌的艺术鉴赏要想获得较好的效果,就要求诗歌本身具有含蓄性,含蓄就是指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佛教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
印度佛教中尸毗王割肉贸鸽、摩诃王子舍身饲虎等故事大量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的壁画中。画面企图在肉体的极端痛苦中,突出心灵的平静和崇高。连所谓王子、国王都如此“自我牺牲”,那就不必说一般的老百姓了,这是统治者的自我慰安和欺骗,又是他们撒向人间的鸦片和麻药。这是一种地道的反理性的宗教迷狂,其艺术风格是激昂、狂热、紧张、粗犷的,构成了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黑格尔曾说,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它们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愿意感受到把这种考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黑格尔的论述完全适合这里。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突出中间的佛身。尽管佛像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匐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跟长期分裂和连绵战祸的南北朝相映衬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朝不保夕、人命如草的日子终成过去,在繁荣昌盛的统一王朝,精神统治不再需要用残酷的苦难来吓人,而变成以诱人的天堂幸福生活来吸引人。敦煌唐代雕塑与壁画不是以强烈对比的矛盾(崇高),而是以相互补充的和谐(优美)为特征了。与北魏洞窟中佛像叫人畏惧而自我舍弃相比,其心理状态和审美感受是大不一样了。
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菩萨(神)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前者。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禅宗将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不要那烦琐教义和仪式,不必出家,也可成佛;不必那样自我牺牲、苦修苦炼,也可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因此,人们不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完成了这一社会转折的敦煌宋代石窟,尽管洞窟极大,但精神全无,也没有多少宗教的作用和意味了。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佛陀世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异常复杂的宗教艺术中,佛教石窟艺术是其主要遗存,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留传了下来。
B.在战乱频仍的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流行,历经隋唐达到极盛,随着中国的禅宗教派出现,佛教走向衰亡。
C.北魏先于南梁宣布佛教成为国教,是佛教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占据统治地位的法律标志。
D.敦煌北魏洞窟壁画中出现的王子、国王“自我牺牲”的佛教故事,是统治者的自我慰安和欺骗,也是对百姓的麻醉。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的北魏佛像,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似是表达对人世的关怀或动心,实际上似乎并非如此。
B.巨大、智慧、超然的北魏石窟佛像,正是匍匐于神像前的蝼蚁们怀着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情绪建立起的巨大、不朽的“公平”主宰。
C.中唐壁画着意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其中供养人的形象愈来愈大。这一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出现大规模的世俗场景,反映出宗教艺术将完全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佛教思想中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信仰与生活相统一的禅宗得以产生,并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格尔认为,愈是痛苦便愈能认识到痛苦的价值,便愈发愿意感受到痛苦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的丰富。这一认识适于阐释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
B.北魏石窟中壁画是雕塑的陪衬与烘托,它突出了佛像的宁静、智慧和超然;而敦煌唐代的雕塑与壁画则呈现出相互补充、和谐优美的面貌。
C.“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形象地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
D.敦煌宋代石窟没有多少宗教意味,因为此时世俗哲学已取代宗教哲学,人们不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截至2017年末,国内“GDP万亿俱乐部”成员已扩大至14座城市。此外,还有5座城市被列入“观察者”名单,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GDP有望在两年内突破万亿元。

从“GDP万亿俱乐部”及准万亿城市所属的省份看,19座城市中,广东省有三城上榜,即GDP破两万亿的广州、深圳以及准万亿城市佛山。浙江省有杭州、宁波入围。江苏省进入榜单的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在东北地区,辽宁省的大连、沈阳有望在两年内实现GDP万亿突破。

从所属区域看, GDP万亿以上及准万亿城市,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尤其是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主,在中东部地区,GDP突破万亿的城市,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无锡、青岛、长沙等二线城市,其经济总量也在近两年先后突破万亿元。这不仅表明了这些城市有着超强的经济活力,也说明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正在由“一城独大”局面逐步向“多点多极”整体强大的方向发展。西部地区成都和重庆GDP突破万亿的时间较早,这表明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的18年内,成都和重庆两地已经率先“富裕起来”,但西部地区的整体经济活跃度仍有待加强。




(摘编自《GDP万亿城市竞争力报告:9座城市新星崛起(表)》)

材料二

回顾过去5年,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发展转型阵痛和城市治理难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中,长沙各项事业再攀新高。地区生产总值由5000亿元跨越至9000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上升至第六位;形成了新材料、工程机械、食品、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旅游六大千亿产业集群;深化改革440多项,行政审批提速50%;1753万平方米违建消失殆尽,2042公顷“绿色”拔地而起;成为全省首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标市。

易炼红说,未来长沙将立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着力打造“三个中心”。即:国家智能制造中心,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的机遇,推动长沙制造业率先向高端、智能、绿色转型升级;国家创新创意中心,推进文化跨界融合,让长沙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新、运营、交易、体验中心;国家交通物流中心,推动交通物流一体化、集装化、网络化、社会化、智能化发展。到2021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

(摘编自《访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跳起来摘桃子”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材料三

苏州到上海的直线距离只有80多公里,高铁车程只有半个小时左右。与一线城市上海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让苏州享受到了很多的“外溢作用”。但与此同时,却也让苏州很难摆脱“大上海”的阴影。事实上,很多企业都选择将总部设在上海,而把厂房设在苏州。这样这些企业虽然在苏州产生了大量的产值,但它们至多只能算是企业“身体”运作的结果,而企业的“大脑”依然在上海。体现在产业结构上也是如此。杭州和南京的第三产业比重都超过50% ,苏州为47.2%,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其知名的新加坡工业园区承载的也是第二产业。

由于周边的上海、无锡等地都有了机场,所以机场的缺失并不会对苏州的对外交通构成太多的实际障碍。但是,缺席航班目的地列表却着实让苏州坐失了对外宣传的机会。在品牌营销的时代,宣传需要的是无孔不入,苏州在全国交通版图上的劣势,也让其丧失了很多宣传机会。这种情况之下,即使苏州能有更高的GDP,其在经济上的话语权也很难提升。

(摘编自《GDP达1.7万亿,苏州为何有一线城市实力,却无一线城市影响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来看,当前GDP较高的城市分为三个档次,即GDP两万亿城市、万亿城市和准万亿城市。
B.近年来,无锡、青岛、长沙等城市的经济总量先后突破万亿元,说明中东部地区经济不再“一城独大”。
C.长沙正在抢抓发展机遇,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着力打造“三个中心”作为远景宏愿。
D.苏州距离上海很近,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但同时也无法摆脱“大上海”的阴影。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佛山、深圳、无锡高校数量偏少,一定会影响到这些城市后续的发展动力。
B.GDP万亿以上及准万亿城市集中于东部地区,西部仅有成都、重庆上榜,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C.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正向整体强大发展,西部地区虽然个别城市已先富裕起来,但整体经济活跃度有待加强。
D.苏州与杭州南京一样,以第二、三产业支撑经济,它的很多企业总部在上海,限制了其发展。
【小题3】中国GDP突破万亿的城市有14座,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如何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

同类题4

在美文中得到感悟,从故事里读出人生。
陌生人的一碗面
一天晚上,晓芬跟妈妈吵架了,她什么都没带就只身往外跑。但是,走了一段路,她发现自己竟然一分钱都没带,连打电话的钱都没有! 走着走着,她肚子饿了,看到前面有一个面摊,煮出的面香喷喷的,一定很好吃!可是,她没钱啊!
过了一段时间,面摊老板看到晓芬还站在那边,一直没有离去,就问她:“小姑娘,你是不是要吃面啊?”
“但是……但是我忘了带钱。”晓芬很不好意思地回答。
面摊老板热情地说:“没关系,我可以请你吃呀!来,我给你做碗面条吃吧,怎么样?”
“太好了!”晓芬已经饿得摇晃了。
不一会儿,老板端来了一碗面条和一碟小菜。晓芬吃了几口,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小姑娘,你怎么了?”老板问道。
“哦,我没事,我只是感激!”晓芬边擦眼泪,边对老板说:“您是陌生人,我们又不认识,只不过在路上看到我,就对我这么好,煮面给我吃!但是……我妈,我跟她吵架了,她竟然把我赶出来了,还不让我再回去了……您是陌生人都能对我这么好,而我妈,竟然对我这么绝情!”
老板听了,委婉地劝说她:“小姑娘,你怎么会这样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面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而你妈呢?煮了10多年的面,洗了10多年的衣服给你,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呢?”
晓芬听了这话,当场愣住了!
是啊!陌生人煮了一碗面,我都如此感激,而妈妈辛苦地把我养大,也煮了10多年的面给我吃,我为什么没有感激她呢? 而且,只是因为一件区区小事,我就跟妈妈大吵了一架,唉……匆匆吃完面,晓芬鼓起勇气,朝家走去,她恨不得飞回家对妈妈说:“妈!对不起,我错了!”
当晓芬走到自家胡同口时,看到妈妈那疲惫而又熟悉的身影,正焦急地左右张望……
看到晓芬回来了,妈妈惊喜地叫道:“晓芬啊!你让妈急死了!赶紧回家吧!饭已经做好了,菜都快凉了!妈以后不再跟你吵架了,好吧?”
此时,晓芬的眼泪不争气地涌了出来,在模糊的视线中,她看到了妈妈一双泛红的双眼……
沉思5分钟 思考几个问题!
如果有陌生人请你吃一碗面条,你会感激不尽吗?妈妈辛苦地将你抚养大,给你煮了10多年甚至20多年的面条,你有过丝毫的感激吗?别人的一点小惠可能令你感激不尽,但是对于父母,一辈子的恩情你可能都视而不见!这就是一生,这就是现实世界。记住,你的子女也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忆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黄茜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京大学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就着斜阳余晖,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

20世纪80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字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佶屈聱牙之处。

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料峭春风乍起还寒”的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传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皇皇巨制。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

相关链接

①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相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已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望,永远受崇敬。

(摘编自罗时进《傅装琮:一座永远被仰望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含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料。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的,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这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C.傅璇琮编辑的《学林漫录》从书名为“漫录”,其中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等学人漫谈的文章,读来使人感到亲切。
D.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到学生中去,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傅璇琮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沉重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他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自己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C.《学林漫录》中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
D.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参加学术会议,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小题3】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