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拉面王
行吟水手
老梅的拉面馆开在蝉街东头,他既是掌柜,也是大厨兼伙计。每天一早,老梅围了围裙,面案前一站,手里眼里便全是活儿。他出手如电,唰一下揪出一拳头醒好的面,啪一声丢在案板上,双手一搓,就成了蛇样的长条。两手捏,凌空一甩,啪,拍打在面案上,再一抻,一合,眨眼的工夫,就弄成了大闺女的辫子,看得人眼花缭乱。还没等回过神来,早有大海碗盛着牛肉丁,撒着几片芜荽、萝卜片,浮着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是红,白是白、绿是绿的香喷喷的拉面,热气腾腾放在了你面前,而老梅,已经在那厢洗上碗了。吃面的一看,嘿,这人,真麻溜儿!
是个雪天,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大小伙儿哆嗦着站在了老梅的面馆前,老梅二话没说,从锅里捞出一碗面端给他。一碗热汤面下肚,小伙儿像换了个人,精精神神跪地上给老梅磕了头。
第二天清早,蝉街的老少爷们看见老梅的小面馆里,多了个清清爽爽的年轻人,街坊们说,老梅收徒了。
年轻人叫红于,寒来暑往,红子跟着老梅学了三年手艺。一天夜里,老梅感觉红子心神不宁,在老梅关切地询问下,红子支吾着表达了要单干的想法。老梅挽留红子再学一年,可红子没吭气。老梅叹口气,说:“那就这样吧,我这里有笔钱,你拿去开店,只是记住,可别丢我的脸,”红子给老梅磕了仨响头,当夜就走了。
半月后,蝉街上新开了一家拉面馆。面馆主人是红子,新娶的媳妇给他打下手。只是蝉街人念旧,还是觉得老梅的拉面地道,大都上他那去,后来就听说红子的媳妇嫌生意不好,跟红子三天两头闹矛盾,这话传进了老梅的耳朵里,老梅什么话也没说。不久,老梅的拉面馆突然就关门歇业了。红子的拉面馆生意竟出奇地好起来,还挂起了拉面王的牌子。起初,蝉街人也有意见,你红子号称拉面王,把老梅搁哪呢?有一天,红子当众表演了面穿针孔的绝活后,大家伙就再也没话可说了。平日都说老梅抻出的拉面,能从针孔里穿出十根二十根,可谁也没亲眼见过,而红子却当众让大家开了眼。十根比头发丝细小的拉面,顺顺当当就从小小的针眼里穿了过去,这以后,人们渐渐把老梅给淡忘了。
红子几乎每天都要给蝉街上的人上演一场拉面穿针孔的绝活。他的人气越来越旺,生意委实不坏,但他面馆里盛面的大海碗,却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中不溜的平底碗。
这天,正在生意口上,有个人走进了红子的拉面馆,是老梅。吃面的人纷纷起立问候,红子见了老梅,一愣,马上堆起笑脸,迎了上去,叫了声:“师父您来了!”老梅笑了笑,说:“红子,有出息啊,这都成拉面王了。”红子勾下了头,说:“师父见笑了,都是闹着玩儿的,”老梅又一笑,径直走向水池,净过手,朝吃面的大伙说:“大伙不是一直都想看我的绝活吗?今儿咱就露两手让你们看看。”话刚落,人已旋风般站在了面案前。他手一张,揪下一块面,一下,两下,扯过来,拉过去,每个动作都摆得稳、准、利落,有如神助。胳膊抡得圆,接得紧,身子在一处,精神却贯穿到了四面八方。一时间,看得大伙目瞪口呆,待醒过神儿,老梅的身手好似满院乱飞的雀儿忽然归了巢。仔细看,老梅的手里变戏法似的捏着一根绣花针,针眼里穿着一根线。再细瞧,哪是线,分明是面嘛。大家伙挤上前,一一细数,不多不少,整整二十根,全都打针眼里穿过去了。“真神了!这才是真正深藏不露的拉面王啊!”众人都这么说,在一干人的欢呼声里,红子羞红了脸,早就跪在了老梅的面前。当天,红子就摘下了拉面王的牌子。面馆的平底碗又换成了当初的大海碗。
而老梅,早已飘然而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描写老梅抻面、煮面的场景,绘声绘色绘形,表现了老梅高超的手艺,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小说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红子面馆里盛面的碗由大变小,又由小变大,折射了红子由急功近利到知错悔悟的心理变化。
C.“真神了!这才是真正深藏不露的拉面王啊!”,或明或暗地评价了老梅师徒手艺的高下,传递出众人对师徒二人的褒贬态度。
D.小说结尾笔墨洗练,运用留白的手法,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取得了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小题2】小说中隐退后的老梅忽然到红子面馆展示绝活,请简析这一情节的作用。
【小题3】拉面王的牌子摘了,红子将来可能成为真正的拉面王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7 08:46: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金砖4国受访者对中国文化具体产品类别的选择偏好

(摘自《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调查》)
材料二
舆论场有很强的惯性,外界多年积累形成的刻板印象不大可能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国际上对中国仍存在诸多模糊和错误的认识,有些是基于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地缘政治观念、冷战零和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有些是出于对世界权力转移的恐惧,有些则是因为中外语言文化和表达方式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偏颇。还有少数反华分子和他们背后的势力,常年靠攻击、抹黑中国谋生,大肆收集、编造和散布负面信息。近年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美国和西方一些人极力鼓吹把中国作为首要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已经提出将全球战略重心从应对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和全球性挑战向同传统大国竞争重新聚焦。
(摘自傅莹《讲好中国故事 改进国际传播》)
材料三
互联网时代,新技术为不同文明主体提供了对话的新场域。调查显示,尽管电视依旧对社会舆论具有重要影响,8.30%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电视了解中国文化,但互联网因其便捷性、即时性和交互性,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
在7国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渠道方面,互联网占比为53.60%,社交网站和搜索引擎成为青年群体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方式。此外,家人或朋友(6.20%)、NGO(非政府组织)或NPO(非营利组织)等社会组织(3.90%)、工作伙伴(3.20%)等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渠道超过广播(1.40%)、报纸(1.30%)和杂志(1.50%),成为青年群体接触、了解和认知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由此可见,社会文化信息的传播已不再完全依赖传统媒介渠道,网络传播与人际传播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实现了一定范围的自由流动。
以互联网为基础,形成线上线下复合型文化传播模式。逐步丰富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或区域交流模式,在网络空间展示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和现代中国文化的精华。紧扣不同国家或地区受众的文化认知偏好,展示易于为其广泛接受的文化内容。发挥影视文化产品的传播直观性和易达性优势,提供青年喜爱的、凝聚当代文化共识的文化产品。借助互联网交互渠道,形成反馈互动机制,满足对象国受众对中国文化的需求和期待。以线下文化交流为支撑,通过开拓线上文化沟通渠道,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复合型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好中国形象。
推进面向“一带一路”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让文化产品为各国民众所用。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消费产品、文化娱乐服务为载体,打开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的大门。以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内容产业为抓手,积极拓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文化产业市场,让更多具有当代文化价值特性、主体国家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成为凝聚文化共识、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纽带,使其融入沿线各国民众生活,成为日常生活之用,真正让文化成为“民心相通”的润滑剂、升华剂。
注重国际青年人才培育,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文化对话与交往。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中,中国科技部与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体育部签署关于共同实施中蒙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将举办“一带一路”专项双多边交流培训、设立“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青年群体对于文化多样性的接受程度高、意愿强烈,在落实峰会精神时,要让青年群体讲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故事,让各国青年秉持欣赏、共享的观点与态度,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努力。
(摘自《“一带一路”沿线七国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的调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印度青年中国文化演出比例俄罗斯、巴西、南非青年
B.国际社会模糊和错误认识反华势力的抹黑
C.“一带一路”沿线7国青年中国文化社交网站和搜索引擎
D.“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大门文化活动、文化消费产品和文化娱乐服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根除一些人头脑中的地缘政治观念、冷战零和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就能够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
B.美国把中国作为战略竞争的对手,已经将全球战略重心由应对恐怖主义和全球性挑战向同中国竞争聚焦。
C.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文化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和重要渠道,再也没有必要依赖传统媒介渠道传播文化信息。
D.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往,离不开推进我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和培育国际青年人才。
【小题3】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使外国青年更好地了解认识中国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州赤壁谒东坡

①我又来了,在这满天秋碧的日子。

②我是来看苏东坡的。

③在我的心目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黄州只有滚滚江水边这片青松与修竹掩映的江矶兀立于小城一侧,兀立于如烟波一般浩渺的文化时空里;在我的心目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黄州只有苏轼屹立在这里,屹立在历史的苍穹之下。

④江上的霞晖刚刚散去,东坡先生漫步走下矶头,几分悠闲,几分沉思。他仍然站在坡下的那片开阔地上,展望万里长天,展望远方烟树,历历的江南原野,任身旁的长河滔滔而去,任三三两两的人群从公园穿过。无垠江山,朗朗怀抱,今日黄州的秋空,依然能让他产生无限怀想。

⑤是的,先生没有离开过黄州。他把自己最好的创造年华留在了黄州,他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留在了黄州,他把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和生命表现留在了黄州。

⑥不曾有过干戈扰攘的著名战事,不曾有过或虚或实的传说故事,黄州的悠远,黄州的名望,是靠文化构筑起来的。说得具体些,是在970多年前的那个风雨如磐的日子,一个近似囚犯的人被押解到这里,在这里留下了几纸文字之后,就把这座小城高高地垫起,让世人刮目相看了。

⑦如今,不闻低吟高诵之声,横笛漫吹的悠扬也已渐渐远去,但有苏轼伫立在这里。无论是秋色中的黄州,还是春阳下的黄州,见到苏公,都能让人遐想翩翩。

⑧那是一个让人永远无法悟透的文化话题,本是一场人生悲剧,却导致了一次生命意义的至高升华。在我们今天为宋词、为唐宋散文这些巨大文化财富而备感骄傲的同时,只能庆幸当年的黄州,不是今天人们印象中的这座大江似练、山水如绘的美丽小城,上苍就不会将那次重大的文学孵化选定在这里。

⑨黄州有幸。当年,这处在人们看来十分偏僻的蛮夷之地,却意外地迎来了才华盖世的词人,加上它临江的地理位置,还有个与赤壁鏖战之地同名的矶头,使词人想到了历史上那场著名的激战,使这座平淡无奇的小小江矶得以峥嵘出世,使千万年安然流淌的江水在文字的画卷中显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使这座城池肩负起了一次重大的文化使命

⑩词人有幸。作为悲剧的主角,乌台诗案带给他的政治挫折是惨重的。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苏轼来到黄州,无疑是走进了他那宦海人生的巨大落差。是黄州尊贤敬德的淳朴民风抚慰了他遭受过重创的心灵,是黄州壮丽的山水激发了他的才情。尽管人生厄运和功名未成难免使他感伤,但他得以在这个小小平台上一览辽阔江山,走向情动千古的高远之境,以江海豪情卓然独步,为中国文化史写下了极其精妙的一页。

⑪古往今来,每一个追求文化高度的汉语言书写者,无不苦思冥索地探寻过方块汉字的最佳组合之奥秘。而当年词人泛舟江波之上,借着如纱如水的月色,与人把盏谈笑,随之挥毫写下了令天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旷世之作。那样的夜晚,词人一家或寄居于小小寺庙,或局缩于简陋茅庐,忘却了自己身处逆境的他,在这夜阑人静之时,还端坐窗前,秉烛研墨,其神情之从容,其笔锋之流畅,犹如天授。

⑫天地广袤,山水无数,为何黄州能够诞生出震古烁今的文学作品,造就出一代文化奇人,这里的山水蕴藏着怎样的灵性,东坡先生曾在这里受到了怎样的灵感支配,才完成那样绝妙的文字组合的?这种问题也许有些玄虚,但并不一定是个可笑的话题。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学人向往黄州,他们除了游览名胜,还希望从这里寻访到什么,感悟到什么。或许,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这就是文化名胜对寻访者的诱惑所在。

⑬苏轼被贬谪而来,本是历史对道义和文化的一次暴虐践踏,本是命运对他的一次极不负责任的安排,但他却在这种艰困和屈辱的遭遇中,实现了一次被历史大书其功的文化突破。惊世之作如此出现,除了神灵相助之功,似乎没有谁能够作出符合现实规律、并且令人信服的解答。

⑭我每次到黄州,都要来赤壁一游。尽管我没有能力来破解杰出文化的诞生之谜,连苏轼谪居黄州五年的经历也缺乏研读,甚至不清楚自己一次次反复而来有什么实际意义。然而,每次前来,我总要在这位先贤面前久久凝望,看他峨冠博带的衣饰,看他并不伟岸的身躯,看他自然平静的表情,看他穿透岁月的眼神。文化伟人生荣死哀,不像帝王将相那样,活着没有人敢靠近,死后没有人愿意靠近。一代代后人读着先贤的作品,总像他们还活着,不管他们离自己多么遥远。

⑮这回,我再一次走近苏轼像前,再一次屏住气息仰望,再一次留影纪念。可我似乎突然感到,他那双平和远眺的眼睛中透出的雄视百代的目光,让人震撼。

⑯原来,我无法走近他。

【小题1】第⑧段加点词“孵化”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2】第⑨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小题3】本文第④段的文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4】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看似矛盾,实则突出了苏轼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B.本文横穿古今,通过凭吊苏轼也反思了古代的文化现象。
C.第⑪段划线句让我们联想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本文语言朴实而不失于文采,平静的叙述中涌动着激情。
【小题5】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对文章的最后一段进行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作为首部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为启动中国科幻影视工业奠定了基础。“它达到了行业很高水准,迈出了追赶好莱坞顶级制作的一大步。”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李兆欣说。

《流浪地球》的核心情感之一是传递中国人对家的眷恋之情。这是国人关于亲情、英雄、故园、家国的故事。影片中的春节、回家等情感元素,契合了春节档期的节日氛围。同时,电影把故事架构在浩瀚宇宙中,用具象化的电影表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等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的本土文化。导演郭帆表示,文化内核将是我们科幻文化的基石。

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说,《流浪地球》广受好评,说明中国的科幻创作正在迈入新的阶段——由“单打独斗”的图书出版为主向“集团作战”的电影制作为主转变。高水平的作品、受众市场的培育、稳定的投资、科幻迷群体的增长是中国科幻创作进一步发展的四大关键因素。这种转变所反映出的全社会科幻热情的高涨,也和中国近年来在科技领域的整体显著进步有直接关联。

(摘编自《中国科幻电影一大步》,《新华每日电讯》2019年2月9日)

材料二:中国电影整体上处在从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型的阶段,不少环节存在明显短板。

硬科幻电影的投资规模很大,而且是一种风险投资,其投融资模式还有待探索。《流浪地球》拍摄一度面临资金短缺等困境,是主演自掏腰包6000万才使之得以起死回生。这类“剧情”很难被复制。科幻大片的前提是优秀的科幻小说,目前国内科幻创作的队伍还十分弱小。具有全民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的科幻作家屈指可数。硬科幻电影特效制作方面的专业人才,既要有对艺术深刻的鉴赏力,又要有坚实的理工科背景。这方面我们的储备远远不够。

近年来上映的美国科幻大片着眼的是利用电视电影强大的传播力来进行科学文化传播。这需要制度保障:一是建立电影和电视作品的科学性审查机制;二是在硬科幻电影的编剧、导演、道具制作等环节,要建立科学家、科普专家参与到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机制。

(摘编自《我们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新京报》2019年2月11日)

材料三:中国科幻的“中国”命题如何成立?导演郭帆希望能够在创作中尽量提炼出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元素,他曾表示:“希望中国科幻电影能够成为像中国的武侠片一样对世界电影史有一定意义的电影。”

要世界接受中国科幻电影,全面复制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模式显然不可行。有人提出,可以借鉴日本、韩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经验——把民族特色、当代亚洲的都市体验与科幻的普世性相结合。

另外,中国社会最近10年所发生的剧烈变化,给科幻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创作空间,利用这些体验去创作正是科幻电影本土化的契机。

(摘编自《中国科幻电影的前世今生》,《解放日报》2019年2月18日)

材料四:麻辣财经:《星球大战》等知名科幻电影产业链很长,衍生出了很多周边产品。《流浪地球》在相关市场开发上,有哪些考虑?

龚格尔(《流浪地球》制片人):好苿坞动漫、科幻电影都有比较完善的全产业链条支撑,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当前,我国电影衍生品运营机制还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包括科技研发应用在内的工业体系。不能太急躁,首先还是要用心把电影做好。《流浪地球》的后市场开发还没有深入详细的规划。

(摘编自《〈流浪地球〉金猪拱门,科幻产业成掘金新战场?》,人民网2019年2月11日)

【小题1】下列关于《流浪地球》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的制作水平很高,让人看到中国科幻电影在追赶好莱坞顶级制作上的进步,是中国科幻影视工业的胜利。
B.它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故事背景是浩瀚的宇宙,但表现的是中国的故事;契合春节氛围;等等。
C.它的成功,与全社会科幻热情的高涨以及中国近年来在科技领域的整体显著进步有直接的关系。
D.它的成功并不容易,承载着中国电影人的殷切期望,同时也为中国科幻电影的“中国”命题探索出一个方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科幻电影是以优秀科幻作品的创作为基础的,而科幻电影的成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幻作品的创作起推动作用。
B.中国科幻电影要进一步发展,需要在制度建设、培育作品改编队伍、培养专业人才、完善电影产业链等方面做更多努力。
C.中国科幻电影要走向世界,在突出民族特色、本土文化基础上,还可以将民族特色、本土文化与科幻的普世性结合起来。
D.大力发展中国科幻电影,不但可以给人新奇的艺术享受,而且对于传播科学知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
【小题3】与世界先进科幻电影产业相比,中国的科幻电影产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有哪些短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地方戏与生俱来的特征。不同地区的地方戏,反映的是不同地区的乡土味,体现的是当地的乡土文化与生活风貌。乡村要振兴,文化应先行。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戏,理应当好乡土文化的表达者,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从诞生之初便与土地和农民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着其他艺术门类无可比拟的亲民性与生动性。乡村群众之所以喜欢地方戏,是因为地方戏中蕴含着通俗易懂的乡土美。比如,盛行于鲁南苏北地区的柳琴戏,就是当地百姓重要的精神食粮。“为听拉魂腔,多跑十里也不枉”等戏谚,就形象地表达了当地老百姓对柳琴戏的热爱。
如今,在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中,乡村社会逐渐丧失了文化培育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丧失了自己的话语表达权和文化自信。而最能体现乡村文化及农民价值观的地方戏,自然也随着乡村文化的衰弱而渐受冷落。重新扛起地方戏乡土文化表达者的大旗,不仅有助于乡村文化振兴,也关乎地方戏自身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对具有浓郁地域风格的地方戏缺乏必要的梳理、提炼与再创造,地方戏曲在传承上缺乏理论指导。同时,地方戏曲团体普遍缺少作曲等专业人才,很多市县级戏曲院团排新戏时,几乎都是从外地城市请主创人员,于是出现了地方戏的演员听不懂地方方言的奇怪现象,这导致地方戏的乡土味不断缩水,这怎能吸引观众的兴趣?
地方戏重拾乡土昧,应该从基础性的人才培养工作做起。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依靠中国戏曲学院等少数高校,地方戏曲院团应与地方高等院校合作,探索地方戏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比如,山西运城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与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运城学院,就开展了深度合作,开创了院团与院校合作培养地方戏人才的新模式。
地方戏要有乡土味,其主创人员首先要了解、热爱地方戏所在地域的乡土文化。如今,人才流动成为常态,不能指望像以前一样,地方戏的演员、编剧、唱腔设计等都出自本地,所以在排演一部作品时,首先要对主创进行乡土文化教育。除了学习地方戏所在地域的方言,地方戏主创还要全面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习俗、文化等,只有这样,才能让作品透着浓浓的乡情乡味。
今天的中国乡村,正处在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时代。身处变革时代的中国乡村,为地方戏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空间。只有表现好当代中国乡村的面貌,讲述好当代中国乡村的故事,地方戏才能扮演好当代乡土文化表达者的角色,也才能在乡村振兴中实现自身的二次腾飞。
(摘编自王秀庭《地方戏要当好乡土文化表达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重视地方戏的传承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B.地方戏具有其他艺术门类无可比拟的亲民性与生动性,蕴含着通俗易懂的乡土美。
C.地方戏虽然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但因为缺乏理论指导,所以乡土味正不断缩水。
D.当今的中国乡利正在进行着伟大变革,地方戏只要扎根于乡村,就能得到大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点出地方戏的特征,提出“地方戏理应当好乡土文化的表达者”的观点。
B.第二自然段引用关于柳琴戏的戏谚,论述了地方戏蕴含着通俗易懂的乡土美的观点。
C.文章三至六自然段分析了目前地方戏缺乏乡味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D.文章结尾段再次强调论点,分析了地方戏面临的机遇,号召大家学习地方戏,传承地方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方戏的衰弱及受到冷落,造成乡村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话语表达权逐渐丧失。
B.从外地请来的主创人员应当学习当地的乡土文化,才能够避免地方戏的乡土味缩水。
C.以前的地方戏在演员、编剧、唱腔设计等方面大都出自本地,但如今很难做到这点。
D.地方戏曲人才培养要有创新,院团与院校深度合作培养地方戏人才就是一种新模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断舍离”与经济学

几年前,日本家庭妇女山下英子搞了个“断舍离”,出书立说,受到追捧,在中国也蔓延开来。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渊源很深,儒家、释家和道家均有牵连。按说中日传统文化不推崇极端性的生活实践,山下英子的“断”“舍”“离”,都是毅然决绝的做法,生活的境遇,让她苦不堪言而咬牙切齿地下了狠手。

从经济学理解来看,山下英子是从需求方来行事的,“断舍离”说白了就是减少需求。日本许多学者说,日本失去了“十年”或是“二十年”,经济要死不活,与这种“断舍离”不无关系。

在过往的经济生活中,物质产品的丰富,几近就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物质产品的拥有,几近就是人类自由和幸福的别名。这与过往物品贫乏的短缺经济相关。确实,要这物件没有,要那东西不在,人类哪来自由,幸福更是遥远。它激发起人类生产的高度热情,引动了市场制度的强烈扩张与繁荣。结果是,经济高速增长,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发达区域、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甚至出现了某种形态的“产品过剩”和“经济危机”。

当下的经济世界出现了两个严重的错位:一个是家庭和外部社会的错位,即外部社会继续狂热生产和家庭内部物质产品严重过剩之间的失衡;一个是家庭和物质产品的错位,即家庭由物质产品的主人转变成仆人的颠倒。历史和逻辑都告诉我们,扭曲终究是要归位的。两个错位显然在期待一次纠正,一种反转,一场革命。终于,“断舍离”爆发了。

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本是解决自己居家问题的。不买进不需要的东西,处理掉手里没用的东西,让家的空间宽敞起来。不曾料及的是,一个让家庭成员获取舒适感的举动,赢得的不只是大的居住空间,还有内心的自由自在,因为从此不用再对过多的物质产品牵肠挂肚、劳心费神。更不曾料及的是,山下英子不止一个,而是成千上万,聚合起来就是一个时代。要知道,那些“断舍离”的东西,曾经满足过无数山下英子的欲望,转眼便无情地束缚了她们的心灵。心无自由,便无舒适,更谈不到幸福。

这个由日本家庭妇女启动的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实际上,是一场关系到经济生活模式的巨大革命,它预示着人类从物质产品拥有的“极度偏好”转向“适度”;这也是一次人类经济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一味扩张生产的高速增长将被平衡生产的适度增长和不增长所代替;这更是一种人类理解自由和幸福真义的启蒙,拒绝物质产品对人的奴役,回归自由自在的状态将主导人类精神生活。我们不惊奇这种“归位”运动的到来,我们只是略微地惊讶,它为何会源起于如此普通的生活场景和如此普通的生活人群。

相应地,“断舍离”也预示了一场经济学革命的到来。这场革命的表现形式,是纠偏过往经济学畸重的“生产理论”或“供给学说”,真正从需求约束的视角或是供给、需求相互制约的视角,理解经济现实,总结经济运行,提炼经济逻辑,构建新的经济学理论;这场革命的深层本质,则是围绕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人,实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生产之事”到“生活之人”的转变,推动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从服务各种经济体向服务人类的自由和幸福靠拢,开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具体细微事实到一般宏观逻辑的探索。可以肯定,这场革命将展示一幅崭新的经济学画卷。

(选自陈彩虹《“断舍离”与经济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断舍离”的做法迎合了人们的生活需求,虽然它不符合中日的传统文化精神,但依然受到欢迎。
B.“断舍离”的初衷是为了让家居环境变得宽敞,让家庭成员获得舒适感,能够享受内心的自由。
C.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服务的经济学,将特别关注人们的“需求”,纠正过分强调“生产”的偏颇。
D.物质贫乏,引发了市场制度的强烈扩展和繁荣,使经济高速增长,满足了人们对物质产品的渴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断舍离”展开,重点论述了这一普通生活方式对于经济学的意义。
B.文章引述日本学者的观点,从反面说明了当下经济学中“供给理论”的地位。
C.文章在论述“断舍离”将带来的经济学革命时,采用的是夹叙夹议的方式。
D.文章第三段对人类幸福和物质产品关系的论述,说明了“断舍离”产生的历史背景。
【小题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衡生产的适度增长和不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发展目标,现有物质产品的生产将会随之减少。
B.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场景的改变带来一场革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C.现有的经济学着眼于具体的生产之事,努力提高物质产品的供给,忽视了消费者的需求。
D.“断舍离”这种决绝方式的出现,也暗示了日本经济疲软的一个因素是家庭物质产品的严重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