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中的马灯
王军先
①记忆中的秋天,总是和马灯有关。
②每年,父亲都要亲手制作几盏比较粗陋的马灯。父亲先选好一个用薄薄的木片锯成的圆形灯座,在灯座的四周用刀子刻出一圈槽子,直径大小要跟选用的罩子相吻合。做罩子的材料是父亲从村里药房要来的盐水瓶,然后用缝衣服的线在盐水瓶靠近底部的地方缠上几圈,在线圈上浇上煤油,用火点着燃烧一段时间,再将瓶子的底部放进凉水里,瓶底子就会“砰”的一声脱落下来,切口像锯子锯的一般整齐。最难把握的就是线圈在瓶子底部燃烧的时间,时间短了,瓶子的底部截不下来,时间长了,瓶子放到水里就会无规则地炸裂。记忆中,父亲很少有失手的时候,每次都能截下断面整齐的罩子。灯罩做好以后,将空的墨水瓶用钉子固定在底座的中间,用棉绳穿在铜钱的孔里就是灯芯了。将油灯里倒满煤油,用盐水瓶做的罩子罩上。然后在底座的边上钻上三个细孔,用三根铁丝穿起来,将铁丝的顶部拧到一起,一盏虽不漂亮,但却经济实用的马灯就做成了。
③农村仿佛有做不完的活计,一进入秋天,父亲就格外的忙碌,经常在家里将山芋切成一片片的山芋干,再用车子推到野地里撤开、晾晒。白天,村子里、田野上刚种上小麦的茬地里,到处都是白花花的山芋干,在阳光下,白得晃眼。经过三天左右的晾晒,山芋干就干得咯嘣脆了。
④白天,父亲要在队里干活,晚上,就和母亲带着我们兄妹几个来到田野上捡山芋干。这时,已经完全黑下来的田野上,一盏盏马灯就亮了起来,像天上的星星,被风一吹,或明或暗。我们一字排开,将马灯放在前面用手可以够到的地方。当面前的山芋干捡完的时候,再将马灯向前移动一下。或者将马灯挂在带来的铁叉上,捡完灯光附近的山芋干,再向远处捡的时候,灯光便模糊起来,只能看到山芋干白晃晃的影子。有时候根本看不见山芋干,全凭感觉,就用双手在面前的茬地上摸索。深秋的风吹过,我感觉一阵阵凉意袭过全身。唧唧的虫鸣,点点的萤火,还有远处一盏盏晃动的马灯,组成秋天的又一道风景。
⑤收获的季节,晴天还可以,要是遇上阴雨天,那可就麻烦了。傍晚,看见乌云密布,天上透不出一点星光,我们连饭也顾不上吃,赶紧到地里捡山芋干,到了地里,漆黑沉闷的天幕下,一盏盏马灯又开始晃动起来,就像天上的一颗颗星星,一闪一闪。有时候,正在地里捡山竽干的时候,雨点就噼噼啪啪地下了起来,父亲一边抱怨老天爷不帮忙,一边嘱咐我们快点捡。雨水下成一片的时候,我们开始回家。父亲推着车子,我在前面拉着,一路上车子不知倒了多少次,我和父亲也不知摔了多少跤。山芋干捡到家里也逃避不了发霉变质的厄运。家里房子窄小,没有太多的地方将潮湿的山竽干晾起来,只两三天的工夫,山芋干就开始发霉了,在阴雨天里散发出酒糟的味道。霉变的山芋干,只好低价卖给附近的酒厂酿酒,或者用来喂猪。每到阴雨天,我总是看见父亲蹲在山芋干的边上,用手不停地翻捡着,嘴里的旱烟袋冒出一道道烟雾,脸上布满了愁云。
⑥当乡村的夜晚不再需要马灯送来光明的时候,父亲也渐渐地老了。他脸上那一天天增多的皱纹,那在风中飘动的白发,还有在李节深处不停地蹒珊的身影,一回回让我泪湿双眼。父亲已经定格在那一个个用秋风、秋叶、秋虫,还有马灯装点起来的深秋季节了,那疲倦的面容,那呆滞的目光,在秋声、秋色中,让我无限忧伤。
⑦那一盏马灯,那一团不停地晃动着的光亮,闪烁在秋天的田野上,闪烁在无边无际的黑暗里,闪烁在砭骨的秋风里,像父亲绵密的叮咛和一声声沉重的叹息……
⑧那盏风中的马灯,是父亲期望的目光,照耀我生命旅程的最明亮的灯盏。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着墨不多,言简意赅,在结构和文意上统领全文,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B.文章第②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父亲制作马灯的过程,很有时代气息,同时也展现了父亲特殊的手艺。
C.马灯和父亲关系密切,当乡村的夜晚不再需要马灯送来光明的时候,作者的父亲也渐渐地老了,令作者感慨万分。
D.文章题为“风中的马灯”,全文多处提到“风”,照应了标题,而风中的马灯又有特殊韵味,蕴含着作者的深情。
【小题2】文中“马灯”承载了作者生命中哪些刻骨铭心的回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在行文结构、材料选择上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0 04:47: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书可以任性一点

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少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书架,但是如果问一问孩子书架上的书都读过吗,那么答案十有八九会让父母失望,从头到尾认真读过的书不过少数几本,能反复阅读的就更少了。也就是说,孩子的阅读量和拥有的图书量不成比例,这就意味着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图书时出现了严重的错位。父母认为好的书,孩子不感兴趣;孩子喜欢的书,家长认为不值得读。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孩子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

对此,不少朋友难以接受,他们说:“小孩子懂什么?怎么能让他们自己去选呢?读到坏书怎么办?”其实,“读什么书”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孩子自己。父母为孩子选择的图书不论多么优秀,如果孩子不喜欢,读不进去,还是没用的。更何况,所谓父母为孩子挑选图书如今已经沦为根据销量排名和网站评论买书的“跟风”,未必就真的适合孩子。

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重要的不是读什么,而是培养一种以书为伴的良好习惯,而这种习惯只能通过从头到尾读完一本再读一本的循环不断的过程才能培养出来。阅读是需要耐心的,如果书中的故事抓不住孩子的心,以小孩子的专注程度,很快就会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了。所以,我们的目标其实是通过阅读培养专注和耐心,这两种品质的价值远远超过某本书所传递的知识。实际上,决定孩子未来人生和事业成就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专注和耐心。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就不必再纠结于孩子读什么书,而应该着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和耐心。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书,他才有可能认真地耐心地读完。完完整整读完一本书所带来的成就感也会使孩子更加自信,不会因书太厚而产生畏惧感。

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就是一个好例子。莫夫小时候热衷于阅读低俗杂志小说,他爸爸斥之为“垃圾”,但阿西莫夫说:“不论低俗杂志小说多么无聊,还是该读一读。年轻人渴望阅读粗野的、粗制滥造的、文体臃肿的、题材陈腐的故事,只有通过阅读这些故事的单词和句子,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渴望。凡是读过的人都必然会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其中一小部分人会转而去阅读比较好的作品。”阿西莫夫就是通过大量阅读通俗小说培养了对文学和写作的兴趣。

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有时候“量”比“质”重要,只有量上去了,阅读能力才会有一个质的提高。所谓阅读能力,本质就是记忆和理解。如同健身时必须通过反复提举重物才能促使肌肉生长,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刺激大脑掌握阅读技能,更有效率地处理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大量阅读是极其重要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会因此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大量阅读,而不必过于计较读什么。

越是年幼的孩子对阅读材料的趣味性要求越高,此时如果家长一味强调要读好书,读名著,反而容易使孩子以为读书就是这么没意思,难以真正建立阅读习惯。反之,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让孩子自己随便选,只要去的次数足够多,孩子最终将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读书的劲头就会大大增强。犹太人有一个传统,在给孩子的第一本书上涂蜂蜜,让孩子从小就认为读书是一件甜蜜的事,目的正在于此。读书,还是要任性一点儿的。

【小题1】下列关于“孩子阅读现状”的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家长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B.孩子拥有一定数量的图书,但阅读量与图书拥有量不成正比。
C.很多时候,孩子想读的书和父母挑选的书不一致。
D.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图书时不考虑孩子的需求。
【小题2】下列对“部分家长挑选图书依据”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图书的“好坏”需要家长这样的大人才能辨别。
B.孩子不大感兴趣的书才是有价值的“好书”。
C.销量排名和网站评论是家长挑选图书时的重要参考。
D.家长往往根据自己对一本书的“好”“坏”感觉去为孩子选择图书。
【小题3】下列关于“读书可以任性一点”的理解,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指的是可以把图书选择权交给孩子。
B.这种“任性”可以培养孩子养成以书为伴的好习惯,增加他们的阅读量。
C.阅读的“量”比“质”更重要;孩子“任性”阅读后,对文学和写作的兴趣就能提高。
D.“任性”阅读可以抓住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专注、耐心的阅读品质。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乌鸦喝水的前世今生

①“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看见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它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到水了。”

②这是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小学课文,其语言简洁,故事有趣,深受学生及教科书编写者的喜爱。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都有这篇课文。而早在1981年的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中就有这篇课文,虽然各个改写版本有细节上的差别,但大同小异,一直沿用到今天。这只聪明的乌鸦,已经成了一代人童年的集体回忆,并将一直延续下去。但是,如果我们细究这篇课文的文本变化,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并对寓言这种文体,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③众所周知,这个故事来自于伊索寓言,我们先看看其中是怎么讲述的。以王焕生先生翻译的《伊索寓言》(根据德国托伊布纳希腊罗马作家丛书中《伊索寓言汇编》古希腊文译出)为例:    “冠鸟口渴,来到一只水罐前。他使劲推那水罐,但没有能把水罐推倒。他见那水罐仍然稳稳地立着,自己推不倒它,于是便采用他想出的一个办法。他把小石子儿一块块投入水罐里,那些石子儿使水从罐底上升,冠鸟终于这样解除了自己的口渴。这则故事是说,智慧更有力量。”

④冠鸟,即乌鸦的另一译名。在这个版本中,对比课文,有两个细节是值得推敲的,首先,这只乌鸦推了推水罐,无果后才想到了石子。其次,这个寓言后面加了条寓意。关于第一点,我们稍后再说,先说寓意。在每一个伊索寓言后,都附有一条寓意,是由后人附加上去的。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这个故事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呢?

⑤也不尽然。

⑥在1887年George Fyler Townsend翻译的版本中,故事最后的寓意是:“需求是发明之母”。这个版本应当是后世最为流行的版本,1912年出版的V.S.,Vernon Jones翻译的英译本也取同一寓意。今天许多伊索寓言的中译本就据此而来。

⑦而查阅1848年Thomas James(London:JohnMurry,Albemarle Street出版)总结、汇编各个古希腊版本而得出的英译本,会发现,这一故事给出了两条寓意:除了“需求是发明之母”这个寓意外,还有“在蛮力失败后,技术和耐心会获得成功”这一条。为了表达出这两个寓意,文本强调了 ⑴    

⑧在1894年Joseph Jacobs翻译的版本中,故事结尾的寓意为:。为了强调这条寓意,文本中反复强调了乌鸦投了一颗,一颗,又一颗石子在罐子中。

⑨而在1919年,芝加哥RandMcNally &Company出版的伊索寓言儿童版中,则没有推水罐的细节。最后的寓意变成了:好好使用智慧将使我们走出困境。

⑩在1848年的版本中,我们分明闻到了译者当年所处的时代气息:力量、工业、技术、发明、需求。而1919年的儿童版中的这个寓意,即强调智慧,也被后来流行的一些中译本所取。

⑾由此可见,寓言,本来或许就不是给小孩子看的,它充满了成人世界的视角,很多时候是智慧,也有时候是成见。

⑿在伊索寓言中,崇尚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其中不乏野蛮、狡诈与残忍。而在这个“动物庄园”中,乌鸦,绝对居住在食物链的上层。同样是口渴,伊索寓言中的鸽子瞥见画上有一盆水,就一头撞了上去。而乌鸦呢,他是能预言的,具有一定神性的大鸦的亲戚,所以极有智慧。他曾对燕子说:“你的外貌只有在春暖时节才显得容光焕发,而我的外貌虽历经冬日风寒,依然丝毫无损。”可见,在伊索寓言中,乌鸦大概担当了穿着黑袍的祭司或先知的角色。

   

⒁而这种想象或期望经常纠缠在一起,在文本中得以微妙的体现。譬如上世纪初,魏冰心先生等编写的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国语读本(上册)》中,也有乌鸦喝水这个故事,但是名字变成了“老鸦喝水”:

“老鸦口渴,想喝瓶子里的水。但是瓶子深,水又浅,老鸦喝不着。他心里很急,在瓶子边上踱来踱去。突然他看见一堆小石子,就衔了几块,放在瓶子里。瓶子里有了石子,水就升上来了,老鸦喝得很舒服。”

⒂这个版本,与现在的课文一样,没有乌鸦推罐子的细节。但既然是老鸦,体力衰弱,想必是推不动的,但又因为“老”,所以思虑周全,很有经验。为什么乌鸦变成了老鸦?这是个可以琢磨的事情,也许在那个年代,“老”依然代表着

⒃寓言永远属于讲述这个故事的不定的时代。所以,如何将成人的寓言,用合适的方法,说给儿童听,不仅反映了文本语言改写的活泼化,也反映了课堂的变化。如今的课堂提倡以儿童为中心,越来越多的老师在上这堂课的时候,会让孩子们自己想象、表演那只乌鸦,装扮乌鸦的种种动作,体会乌鸦的心情变化。可见,那只于古希腊,飞洋过海,途经民国的“老鸦”,钻进了我们的课本,却愈发年轻起来,成了聪明的“小乌鸦”。

摘选自2013年7月31日《文汇报》

【小题1】题目中“前世今生”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
【小题2】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3】分析第11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13段横线上,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他也不赞成儿童读寓言,恰因为寓言故事太简单了,寓意太直白了,而世事远要复杂,孩子们相信那些寓言,以后不免受到伤害。
②钱锺书先生曾在《写在人生边上》一书中,谈到伊索寓言。
③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孩子的世界终归是我们想象出来的,而他们的教育,也大都源于我们所加上的期望与价值观。
④当然,钱先生是借此讽刺现实社会。
⑤他的意思是,卢梭就不赞成儿童读寓言,因为孩子们是纯洁的,而寓言充斥了太多成人的狡诈。
A.②④①③⑤B.③②④①⑤C.③⑤②①④D.②⑤①④③
【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文中横线空白处应填入的合适内容应该是:
【小题6】作者认为在如今的课堂上,可以用更合适的方法说寓言给儿童听,请另举一寓言对课堂教学进行推断想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游戏和艺术的异点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儿童游戏时常怕旁人看见,所以躲在成人的背后。他们只图自己高兴,并没有意思要拿游戏来博得同情和赞赏。尽兴极欢,便已达到游戏的目的,不必有美丑的分别。儿童在游戏时,愈没有人看见,精神愈专注,幻想愈浓密,兴致也愈畅快淋漓。他抓住一个玩具,可以单独一个人接连玩上几点钟之久,不觉困倦。他没有把我和物分清楚,自己高兴时以为旁人和鸟兽草木器皿等也都和自己一样高兴,所以没有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旁人以求同情的意思。儿童自然也有时欢喜成群作戏,但是每个人仍只顾到自己。他既然可以和猫狗玩,和玩具玩,自然也就可以和同年的小伴侣玩,但是他并没有想到这些小伴侣是旁观者或是同戏的伙伴,他把他们也不过当作玩具一样,借以实现自己的幻想罢了。他扮店主,他弟弟扮主顾时,他弟弟就只是主顾而不复是他弟弟,如果他弟弟不在时,他也可以拿傀儡做主顾。他玩得高兴时,他的伴侣头撞痛了在号啕大哭,他心里却若无其事地仍然继续玩他的。从此可知游戏的动机中很少有社会的成分。年龄渐长,游戏中或许逐渐杂入社会的成分,但是那就不是纯粹的为游戏而游戏了。
游戏不必有欣赏者,艺术的创造就不能不先有欣赏。游戏只是表现意象,艺术则除“表现”之外还要“传达”。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是感到一种情趣,一定要使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也能感到这种情趣,心里才得安顿,所以他才把它表现出来,传达给旁人。传达欲是同情心的表现。人是社会的动物,到能看出自我和社会的分别和关联时,总想把自我的活动扩张为社会的活动。同情心是为群的也是为我的。它是为群的,因为它要分享旁人的苦乐;它也是为我的,因为它要把自我伸张到社会一样大。
因为游戏缺乏社会性,而艺术冲动的要素却恰在社会性,所以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作品的目的就在把所表现的意象和情趣留传给旁人看。罕恩在《艺术的起源》里说:“游戏和艺术造成另一个世界。游戏只要过剩精力已发泄,或是本能已得到暂时的练习,便算是达到目的。艺术的作用却不仅在造作的活动,凡是真正艺术的表现都必有一件东西做了出来,可以流传下去。”儿童在沙滩上堆砂为屋,随堆起,随推倒,既已即兴,便无留恋:艺术家对于得意的作品,往往用慈母保护婴儿的热爱去珍护它。这个分别是显而易见的。
艺术和游戏都要在实际生活的紧迫中发生自由活动,都是为着享受幻想世界的情趣和创造幻想世界的快慰。于是把意象加以客观化,成为具体的情境。这就是所谓“表现”,不过纯粹的游戏缺乏社会性,而艺术则有社会性,它的要务不仅在“表现”而尤在“传达”。艺术冲动是由游戏冲动发展出来的,不过艺术的活动却在游戏的活动之上下过进一步的功夫。游戏杂用金砾,无所取择;艺术则要从砂中炼出纯金来。    
(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文艺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童游戏躲在成人的背后是怕旁人看见,儿童只图自己高兴,就算达到目的,没有要拿游戏来让旁人欣赏的想法,不必要有美丑的分别。
B.儿童与同年的小伴侣玩,他把小伴侣不过只是看作猫狗、玩具一样,借助他们来实现自己的幻想,每个人仍然只顾到自己。
C.儿童游戏的动机中社会成分较少,之后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游戏中或多或少会逐渐杂入一些社会的成分,不过这已经不是游戏了。
D.艺术家非要把见到一种意境或感到一种情趣传达给旁人,是因为他一定要使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或感到这种情趣,心里才踏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儿童在游戏中假扮店主,如果他的弟弟假扮主顾,那么他的弟弟就不再是他弟弟,倘若他弟弟不在,他也会若无其事地继续玩他的。
B.儿童游戏有独自性,抓住一个玩具,一个人可玩上很久,不觉得困倦;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精神集中,幻想浓密,兴致勃勃。
C.儿童个人高兴时认为鸟兽草木器皿等甚至是人也与自己一样高兴,因此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旁人以求同情的意思自然也就没有。
D.传达欲是同情心的一种表现,同情心既是为群的也是为我的,因为同情心要分享旁人的痛苦与快乐,要把自我伸张得很大很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游戏不必有欣赏者,艺术的创造要先有欣赏;游戏只是表现意象,艺术还要“传达”;游戏不必有作品,艺术必须有作品。
B.罕恩在《艺术的起源》里告诉人们,游戏和艺术造成另一个世界,所不同的是游戏只是消遣,达到目的即可,而艺术则要有东西流传。
C.艺术和游戏都是为着享受幻想世界的情趣和创造幻想世界的快慰,有所谓“表现”,不过艺术有社会性,它的任务主要在“传达”。
D.游戏离不开艺术,且关系紧密,艺术冲动是从游戏冲动中发展而来的,只不过游戏杂,不加选择,艺术却像从砂中提炼出的纯金。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会飞的太阳

①去一个老房子找人。 

②这些平房,蹲在几幢高楼后。房顶的瓦片上,生满了岁月的绿苔。一簇一簇的狗尾巴草,也跑来凑热闹,聚集在房屋顶上。春天绿着,秋天黄着。墙壁上涂抹的白石灰,已斑驳成印象画了。前面的高楼挡着,老房子终年难得见到阳光。在老房子里长大的孩子们,早已羽翼丰满,飞了。留守在这儿的,都是些上了岁数的老人。

③我去时是冬天。冬天的阳光,见缝插针地,从高楼的缝隙里,________(A.洒 B.漏)下一点两点来。我看到几个老妇人,从老房子里捧了被子出来,追着阳光走。阳光走到哪儿,她们就把被子晾到哪儿,一边拍打着被子上阳光的羽毛,一边闲闲地说话。她们看到诧异的我,笑着对我说,我们在赶太阳呢。脸上是一派的安详。

④赶太阳?多好的一个词语!我在这个词语前驻足,从此铭记在心。每当我觉得寒冷的时候,觉得灰心失望的时候,我就把这个词语掏出来,暖一暖,因为______________

⑤连续的阴雨,天像破了的盆似的,滴答滴答个没完没了。家里的衣物,摸上去都是潮乎乎的,连人也似乎是潮乎乎的了。南方的梅雨天,总是让人难耐。

⑥小孩子却照旧玩得兴高采烈。他们穿了雨鞋,偏寻着洼地积水走,一脚踩下去,击起水花一朵朵,乐得他们哈哈笑。五岁的小侄儿,也跟着别的孩子,去踩洼地的积水玩。孩子的快乐,简单透明,无关天气。

⑦又一阵雨来,他被“捉”回家。他四下里看看,突然问我:“姑姑,你有彩笔吗?我想画画。” 我赶忙找了纸笔来,他握笔在手,大刀阔斧地作画。

⑧他先画一幢房,房子歪歪扭扭的,上面开满门和窗。

⑨我问,为什么画这么多的门和窗啊?

⑩小侄儿答,是为了让小猫小狗进来呀,还有小鸟进来呀,还有小兔子小熊进来呀……我失笑不已,小侄儿大概准备开动物园了。

⑪他又开始画树和花。树们很不成规矩地挤在一起,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有弯着长的,有斜着站的,一律是山花插满头,花朵儿小果子似的挂着。

⑫后来,他画了一个大太阳,光芒长得恨不得拖到地上。又刷刷几笔,给大太阳加上了一对硕大的翅膀。

⑬我说,太阳怎么长了翅膀呢?

⑭小侄儿头也不抬地说,太阳本来就有翅膀啊,下雨的时候它飞出去玩了,一会儿它还会飞回来的。

⑮感动。我发现,原来,无论天空如何阴霾,太阳一直都在的,不在这里,就在那里,因为,它长了一对会飞的翅膀。

【小题1】下列选项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一簇一簇的狗尾巴草,也跑来凑热闹,聚集在房屋顶上。
B.连续的阴雨,天像破了的盆似的,滴答滴答个没完没了。
C.他先画一幢房,房子歪歪扭扭的,上面开满门和窗。
D.树们很不成规矩地挤在一起,高的矮的,胖的瘦的……
【小题2】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阴雨总会过去B.逆境需要阳光C.快乐源于心境D.人生需要奋斗
【小题3】本文主要讲述了两个小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题4】阅读第③段,选择合适的词语的序号,填在横线上,并简述理由。
选择: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根据文意,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句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墟

许俊文

西部多山,大,且高,像秦岭、昆仑、天山……哪一座都够庞大的,人往它们面前一站,只有仰望的资格。

恕我草根,对那些“高大”的东西,本能地心存敬畏与惶恐。在西部穿行的日子里,我总是躲避着它们,要不,就是作远远地眺望。也只能眺望。仿佛那些高大巍峨的家伙存在于世,就是专供我这样的人眺望的。

然而,山见得多了,我也能渐渐看出一些门道来。譬如,有许多山,上帝当初若是把他们安排到平原上,当然就很像山的样子了,但是在多山的西部,它们却不入流,只能算作山墟,用当地人的话说,叫大沙梁子。在当金山与昆仑山、当金山与天山之间的戈壁上,就横亘着一道又一道这样的大沙梁子:黄瓜梁、鲤鱼梁、仙女梁、骆驼梁、黑风梁....远远望去,就如同一道道用沙石堆起的巍巍长城,可是抵近一看,原来不过是一一座座山的废墟。

山墟这个词,其实是我杜撰的。如果你身临其境,十有人九也会杜撰出这个词。杜摸虽然不是科学,但它是艺术的胚胎。我不知道地质学家对这种自然现象怎么个叫法,反正我觉得它们就是山墟。原来一座高大的山,被着不见的岁月之手,今天抹掉一座,明天抹掉一点,抹着抹着就抹去了山的形状和高度,只留下一堆,一片山的骨骸,你说这不是山墟是什么?

我在柴达木冷湖一带盘桓时,曾向陪同的当地向导讨教过山墟的有关知识,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面对着旷寂、苍凉的山墟,我想,当初它们肯定不是这个样子,虽然我不是地质学家,但是,想象会帮助我从那些已经坍塌的山的骨架和残存的巨大基座,勾勒出它们曾经拥有的高峻与峥嵘。

从地貌特征看,那些曾经高大巍峨的山峦,成为废墟,无疑都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剥蚀和挣扎的痛

苦。我发现,几乎每座微微隆起的废墟高处,都会孤立着一两尊骨立形销的褐色巨石,酷似一副徒具形骸的骷髅,不知被谁安放在一个硕大的祭坛上,一阵阵风沙,带着亘古不变的宿冤扑过来,把巨石撕咬得遍体鳞伤,它们有的已经爆裂,有的也已倾斜,似乎风再稍微大那么一点点,就会把它们轰然吹倒。

不是我杞人忧天,这样的悲剧随时都可能发生。我发现,在这些巨石的周围,有许多不规则的石骸大的如屋,如箕,小的似盆,似斗。这些从巨石身体上分裂出的骨骼,裸露在无遮无挡的烈日之下,风有的速度更快,也许要不了多久,它们就会四分五裂,彼此罔顾,各自变成一堆堆如拳如碗的砾石。然而风化并没有因此停止。在它们的下方,则是一条黑色的石子带,那些比鸟卵、螺蛳大不了多少的石子,再续风化下去,就彻底地与戈壁和沙漠融为一体了,

一座山,就这样消失了。

这样的山墟,在甘肃青海和南疆随处可见。在库尔勒通往乌鲁木齐的道路两旁,在瓜洲和敦煌

间,在西出阳关一带,绵亘千百里的大小山峦,无一不在演绎着沧海桑田的经历,看了使人触目惊心,打那里经过时,虽然当地气温高达三十多度,但我还是心生冷意。是的,我无力拯救它们一步步走向山墟的命运,就如同我不能够拯救自己日渐衰老的生命。

在岁月面前,人类和自然一样,命运总是攥在别人的手里,想翻盘也难。

(选自《文学港》)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杜撰“山墟”这个词,一方面是由于不知道那一座座山的废墟的科学名称,另一方面,也是觉这个名称很贴切。
B.目睹那一道道“山墟”。“我”触目惊心甚至心生冷意,不仅是为大自然沧海桑田而震惊,更是为不主宰自己命运而怅惘。
C.文中以“骨立形销”形容“褐色巨石”外形,以“撕咬得遍体鳞伤”形容风沙对巨石的侵蚀,运用了拟人和夸张手法,生动逼真。
D.文章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于一体,让西部雄奇的风光与个人深刻的感悟相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小题2】结合全文,解释“山墟”的具体含义,并概括其特点。
【小题3】文章结尾写道:“在岁月面前,人类和自然一样,命运总是攥在别人的手里,想翻盘也难。”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