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6-2020年中国海上风力发电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分析显示,目前我国是全球第四大海上风电国,占据全球海上风电8.4%的市场份额。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潜力巨大。据中国气象局测绘计算,我国近海水深5米到25米范围内5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水深5米到50米范围内7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为5亿千瓦。
但是,我国海上风电仍处于起步阶段。从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核准建设至今,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已有8年的时间了,到2015年底全国海上风电并网容量75万千瓦。与陆上风电发展相比,海上风电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产业自身技术层面的问题,包括机组技术、施工技术、输电技术、运维技术等,对它还是严重的制约。
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面临建设难度高、发展经验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开发商、施工方、设备制造商等各方面积极配合,通力合作,以务实的态度推动国家海上风电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2016年11月《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公布,国家要重点推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四省的海上风电建设,累计并网规模占全国规划规模90%,开工规模占比85%,同时积极推动天津、河北、上海、海南、辽宁等地区的海上风电建设。到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将达到10.05GW(1GW=10亿瓦),力争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GW以上。
材料三
我国海上风电设计更多受制于施工能力,大多是基于现有的运输船只、打桩设备、吊装设备等,设计一个相对经济、可行的方案。由于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施工队伍,施工能力较弱,以至于在设计过程中优化空间较小。随着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工建设,我国海上风电的施工能力将大大提高,施工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为设计优化提供更大的空间。
根据海上风电市场的需要,未来将出现一大批以运行、维护为主的专业团队。为投资企业提供全面、专业的服务。此外,海上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等也将逐步建立完善。毫无疑问,在海上风电项目的逐步发展过程中,海上风电设计、施工等将累积丰富的经验,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也将日趋完善。
材料四
日前,江苏省加速发展海上风电,福建省也核准并开建了多个海上风电项目,其他沿海省市也开始展开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制定等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尚缺对全国海上风能资源的勘测和评价,因此,政府应尽快开展海上风能资源的勘测和评价工作,从全局出发对沿海省市因地部署发展任务。避免盲目投资,打造产业链,对包括海上风电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激励机制,给予企业实质性的经济支持。
另外,尽管欧洲海上风电的自然环境和电网系统与中国有差异,中国仍然可以学习其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和投资融资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中国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设经验相结合,更好地指导之后的海上风电场建设及运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苏、福建加速发展海上风电,促使其他沿海各省也都开始了这方面的准备工作。
B.我国现阶段海上风电施工方案是相对经济的、可行的,因为它是依据现有设备和技术制定的。
C.欧洲海上风电的自然环境和电网系统虽与中国有差异,但中国仍然可以在许多方面借鉴其先进经验。
D.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相对而言不如陆上风电,主要是因为产业自身技术层面的问题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给予企业的实质性经济支持,及其提供的长期激励机制,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海上风电发展,避免了盲目投资。
B.我国风电装机容量的增速虽然放缓了,但到2020年,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依然会达到10.05GW,并网容量也已经超过5GW。
C.我国海上风电施工能力较弱,其重要原因是我国风电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施工队伍尚未专业化,而且各种设备相对落后。
D.随着海上风电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海上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等也将逐步建立完善,相关配套产品也会不断出现。
【小题3】从以上材料看,我国海上风电事业想要健康发展,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3 06:03: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迄今为止,记忆一直与人体尤其是大脑联系在一起。按照这种理解,群体不可能有记忆,因为群体不拥有身体和大脑。学者们充其量承认,某个个体所具有的记忆是在他与其他人交往中,并且是在社会的框架里形成的。这正是法国哲学家哈布瓦赫的观点。根据他的论证,没有社会机制就无从谈起记忆,因为一个人总是根据~定的范畴把接收的印象整理成可以回忆的信息,而这里所说的范畴具有社会性质。如果使用哈布瓦赫老师涂尔干的话说,回忆和过去是“集体的描述”。因此,哈布瓦赫使用“集体记忆”这个概念,以指代个体的记忆及其社会起源。
我们用“文化记忆”这个命题对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加以扩展和完善。首先区分三种记忆形式:个体记忆属于大脑研究和心理学的范畴,集体记忆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文化记忆是文化科学研究的对象。文化记忆的概念超出了“传统”这个概念的范围,因为文化记忆还涉及遗忘和隐瞒,遗忘和隐瞒导致传统的消失和断裂。文化记忆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且形态各异,所以很难接受政治、意识形态或者宗教的限制。文化记忆具有多层含义,一旦借助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并被人阅读,就面临被修改的可能性。有的文献可能被废弃或者受到忽视,有些则被视为核心文献。文化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随着环境的变化,所有那些被认为对当下无足轻重的东西都被忘记;而在有文字的情况中,文献通过审查被分为经典与档案,经典指那些必不可少的,而档案则是可有可无的。
我们把哈布瓦赫称为“集体记忆”的东西叫作“交流记忆”,目的是把这种记忆与文化记忆加以区别。所谓交流记忆就是随着具体环境变化的记忆,这种记忆一般不超过三代人,内容主要包括回忆、想象、俗语等。这些记忆存储在头脑里,人们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便能够凭借这些记忆进行交流,而且这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哪些集体记忆最终转化为文化记忆,起决定作用的是时间,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犹如长销书与畅销书。
相比之下,文化记忆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视域,它可以长达两三千年,因为它建立在特定的基点上。以古代西方文化来说,这个基点包括《荷马史诗》。我们现在知道古埃及金字塔铭文和苏美尔祈祷文的成文时间在公元前三世纪,但是它们不属于西方的文化记忆,因为它们并未构成西方人确立文化身份时的坐标。
(摘编自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的形成和建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记忆通常被认为与人的大脑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导致了群体不可能拥有记忆。
B.文化记忆具有选择性,人们一般根据内容的重要与否而有意识地去选择传承或遗忘。
C.文化记忆不仅弥补了哈布瓦赫记忆理论的缺陷,还拓展了“传统”这个概念的外延。
D.交流记忆会随着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人们就这些记忆进行交流时不存在障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三种记忆形式作了多角度的阐释,目的在于帮助人们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B.文章第一段分析了个体、群体与记忆的关系,阐释了集体记忆这个概念的内涵。
C.文章第二段从归属范畴、含义以及形态等诸多方面,论述了文化记忆的特征。
D.文章第三段将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加以比较,指出时间是区分二者的关键要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关注个体记忆及其社会起源,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涂尔干的影响。
B.集体记忆受时间限制,其中的一部分最终转化为具有相对固定时间祝域的文化记忆。
C.文化记忆建立在特定的基点上,《荷马史诗》《论语》等都是人类文化记忆的基点。
D.人们将文化记忆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阅读时,就会修改文化记忆的多层含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流浪的名著
蒋新
中午的文化市场已经退去沸腾和热闹,人头攒动与淘宝捡漏的各色眼神终于渐渐收场,给这个季节的清冷腾出许多可以畅快呼吸的空间。冷风重新凝聚,换挡提速,自由鼓荡,在人们身边进行新一轮穿梭。冷风里的阳光十分柔和,暖暖灿灿的,宛如尼采的纤细之手,移动着抚摸着地上那些还没有撤走的物品,当然还有我的感觉。那些醒目的枣红色,宛如一群被冷落被流浪的红鹤,倔强在那个杂乱的地摊上,无奈而又高贵。
蹲下。捡起。端看。眼睛一碰触精装书面上的烫金书名,周身像被灌了一瓶六十二度二锅头似的,顿时热乎起来——原来是群诺贝尔文学奖书籍悄无声息地集结在这冬季里!
封面:《诺贝尔文学奖全集·41》,主编:陈映真。获奖年度:1966年。获得者:以色列作家约瑟夫·阿格农;瑞典作家、诗人奈丽·沙克丝……我呆了,瞬间把自己雕塑在冷风里。
书籍之“书龄”已经超越而立之年,开始在不惑之路上行走,可书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我蹲在为阳光抚摸、为冷风扫射的地摊边,迅速将散放的枣红色书一本一本收集到跟前,一共十五本。
从书的编码看,十五本只是这套诺贝尔文学全集的一部分,后边有无不敢断定,前面应该还有确凿的四十部——因为摆在面前的最小截止书目号是“41”。
“那些书呢?”我抬头问那人,直言不讳。
“哪些书?没有了,就这些。”黑瘦矮的摊主似乎有些不耐烦。地上那些落满一层尘土的书已被收集在无序的纸箱里。摊主准备走,把空间让给清冷的风。
摊主见我还在翻看,便跺着脚催问买不买。他急着要走,因为冷,因为要吃饭,因为到了散摊的正午时光。于是询价,掏钱,打包,在柔和清冷的阳光抚摸中,我把那摞枣红色书籍带回了家。
用白菜价格买来的那排枣红色,宛如钱塘江涌出的一线潮,整齐醒目地摆在书橱中央。然而,望着捡漏得来的书籍和由它们簇成的风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文化和市场一接轨,就成为买卖文化的市场,一切与文化沾边的标识,比如青铜、陶瓷、字画、家具、钱币、刺绣、木雕等等,都贴着文化的标签,以古董的身份在不同的位置出现和交易。至于真假,新旧,年代,那就考验淘宝者的眼力、胆识和运气。书,自然是文化的,可是,在这交易文化的市场里,除了古籍和稀有版本受到收藏者淘宝者的青睐外,其他都白菜萝卜般地拥挤在地摊上。一堆一堆任人翻,任人找,任人看的书,在这里成为真正的落魄者和流浪者,既失去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和“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高贵价值,也失去了可以归属的身份证。它们的高贵去哪儿了呢?
寻找被遗失被冷落的那些高贵书籍,常成为我周末的主题。
在不同城市的文化市场和相同模样的地摊书摊上,我寻找到许多高贵的书籍,如四卷本《柳宗元集》,四卷本《乐府诗集》,三卷本《白居易集》等;八十年代初影印的《详解聊斋志异图咏》让我高兴了许多个夜晚,书中那些绘于光绪十二年的上百幅精致插图,是那样惟妙惟肖,清晰可人。稀有的图画,让蒲松龄笔下的聂小倩、崂山道士、席方平都有了可以直视的生命画像。还有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标着金圆券价格的鲁迅的、巴金的、吕叔湘的书籍;还有六十年代山东师范学院研究老舍、夏衍、郭沫若的书籍,在那些跳跃着细小草根显露的纸面上,尽管造纸的师傅想用绿色黄色淡青色来掩饰,依然如劳作者的皮肤那样粗糙。凹凸不平的汉字们倔强地排在那里,一言不发地留着自然灾害年代的苦涩和艰辛。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鲁迅着作单行本竟也在地摊上一一买齐。这些绝对正版,品相绝对在九品以上的不同思想的高贵者,各自在书橱的上上下下站位,摇曳着厚重如山的独有风采。
坚强人格让我敬仰,倔强书格让我生出无边的敬意。
淘来的书群既有卓然自尊的高贵身份,又有正版合法的身份证和居住证。书中一枚枚不同模样不同规格的印章,还有不同方式的图书编码,都载着岁月痕迹与书一同存在,成为书无法分离的命运共同体。这些后来附加在书中的手写体和深深浅浅的印泥,证明这些书们曾经驻留的基地或者居住的地址。有的书中还有硬硬的或白或黄的借书卡,卡上还有借书人书写的潦草姓名和时间。这一切都成为书的正统履历。
好玩和好奇心曾促使我按图索骥,为书籍寻找曾经的家门,结果出奇一致,你寻找的单位不存在。
书大概在破产、改组、或者拍卖过程中,被迫卖掉的,或者任意让人拿走的。我见过无数书们被秤钩子称过以后,被塞进麻袋的狼狈和无奈。书的高贵身份瞬间被秤钩子剥夺,从高高的书架沦为不值钱的“废品”,然后到地摊上去流浪。
名著,尽管流浪过,也是流浪者中的高贵者。
每次抚摸,阅读这些血统正宗、出身名门的流浪书,感觉面对的似乎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书本,而是一位位经过生命体验的长者。当手指划过,眼光走过,书籍也默默收藏起你的体温、感知和眼神,就像收藏每天的阳光那样,把发生的一切悄悄地融注在经过岁月沧桑洗礼的纸面里,成为你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出现的最好朋友与知己。
每一部书,特别是那些经过书摊地摊流浪后的书,都会成为一座有秘密有故事的房子,无论横版竖版精装简装简体繁体。书的一个钤印,一个刻本,一个年份,一行字迹,都在文化字面的脊梁上,留下烧不掉、丢不了、碾不碎、化不去的文化记忆。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蹲下。捡起。端看。”这三句描写了“我”发现那几本高贵的书时的动作,短促的句式表现了“我”内心的激动。
B.这几本名著已经出版了三十多年且已不成套,对于书贩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难怪他显得那么的不耐烦并急于出手。
C.文中写了书的种种遭遇,比如“白菜萝卜般地拥挤在地摊上”“被秤钩子称过以后,被塞进麻袋”,隐含着作者的痛心。
D.本文记述了“我”发现散落的名著进而收集名著并寻找这些名著“身份”的经历,表达了对名著经久不衰的价值的崇敬之情。
【小题2】文章开头写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写到:“坚强人格让我敬仰,倔强书格让我生出无边的敬意。”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倔强书格”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器具。《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成。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鸣金收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犯、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锁呐等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的一项是
A.击鼓出征B.击筑悲歌C.鸣锣开道D.打更报时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B.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实用性
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博采众长,种类不断得到丰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制造业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世界工业化趋势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服务型制造发展迅速。所谓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企业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比重,从而实现向消费者提供“制造+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重构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全新生产经营方式,进而在产业层面表现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这种产业形态既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又是面向服务的制造。其本质是制造业或制造环节与服务业或服务环节之间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从制造业发展看,各国都将服务型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原因在于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尤其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还为服务型制造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信息技术尚不发达时,制造企业很难监测自家设备运营状况,也难掌握个体用户对产品的使用状态和身体状况,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和产业利用,使这些都成为可能。目前,制造企业并没有局限于研发、制造、销售产品和简单的售后服务,而是向它的客户(包括企业客户和消费者)提供越来越多的高附加值服务,如个性化定制、综合解决方案提供、智能信息服务等。对制造业来说,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可以减少对资源、能源等要素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增加附加价值、提高综合竞争力。

从服务业发展看,以餐饮、商贸、流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业,主要服务于生活消费,附加价值和生产率都较低;而作为制造业向高端进阶过程中分工细化产物的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既包括采用高技术装备的部门,如电信、金融,也包括本身创造高技术服务的部门,如软件、互联网信息服务等,主要服务于生产性活动,附加价值和生产率都较高。由于制造业发展不仅是整个国民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服务业向高端发展的重要支撑,制造业是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部门,既是创新的方,也是创新的应用方,这些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必须和制造业紧密结合,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服务,才能寻求到持续的效率源泉和发展动力。因此,对于服务业而言,服务型制造发展本身也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摘编自黄群慧《中国制造如何向服务化转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改变了投入和产出的比重,出现了“制造+服务”的新模式。
B.制造业服务化包括许多方面,如简单售后服务、高附加值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等。
C.制造业发展到高端,会成为国民经济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促进服务业的升级转型。
D.服务性制造既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同时也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两个维度闸述了制造业服务化是世界工业发展的趋势。
B.文中列举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是为了阐明它们是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根源。
C.文章从战略高度审视世界工业发展趋势,为提出中国制造转向服务化的建议作支撑。
D.文章对比了两种服务业的不同,提出服务型制造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制造业或制造环节与服务业或服务环节不能融合,就不会有服务型制造的发展。
B.有了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和产业利用来作支撑,制造业就有可能实现向服务化的转型。
C.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只有和制造业紧密结合,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服务,才能不断拥有效率源泉和发展动力。
D.服务型制造发展迅速,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制造业只要进一步满足用户需求,就能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综合竞争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哲学

傅佩荣

“哲学”一词是翻译过来的,那么中国自身有没有哲学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凡是人群聚居、形成社会,并且在历史上存在过一段时间的团体,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会经历兴盛衰亡,其中的决走素是什么?若由“器物、制度、理念”三个层次的内涵来看,理念应该居于核心地位。换言之,科技水平低落的地区、制度规范僵化的社会,未必会被历史淘汰;但是理念若是模糊不清或违反人性,以致民众缺少一套合理的价值观与人生理想,那么这样的团体及其文化就失去继续存在的动力了。

理念以各种形式保存于文学、艺术、宗教中,但是只有哲学可以对它作清晰的陈述、批判、反省,去芜存菁,定期再生活力,进而使文化长存不替。根据英国史学家汤恩比的研究,人类历史上曾出现二十一种文明,其中十六种成了古迹,只有五种仍在发展中,而中国文明是其中唯一能劫后重生,进入第二度兴盛衰亡的轨道的。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中的理念应该有其独到之处,而中国不仅有哲学,而且有极富价值的哲学。

具体而言,哲学是对人类经验作整体而根本的反省,由之获得启发,再指引实际生活。因此,我们可以把具有此一自觉,并且写下系统著作的人,都称为“哲学家”。以学派而言,古代的儒家与道家,魏晋以后的佛学,都有体大思精的著作与学说。以个人而言,则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直到宋明诸子,都是值得重视的哲学家。

那么,中国哲学有什么特色呢?

第一,以生命统合宇宙万物。凡存在之物,皆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相互感通有如机体,其中没有孤立隔绝的不相干之物质。换言之,生命的力量大化流行,无所不在,其灵秀在于人类。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并无真正隔阂,因此人生之道在于由个人推及人群,再扩及于万物。唯有人间获得安顿,宇宙的存在才能显发意义。中国哲学无不以“人”为其关怀焦点,但是它所表现的人文主义却常有开放的及超越的倾向,而不是自我中心的人本主义。

第二,以价值贯穿人生行为。人的行为既然是自由的,就有价值取向的问题,因此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不容许随俗浮沉的,更反对自暴自弃。自由看来并无约束,但是人的内心对于价值(如真、善、美)却有自发的向往。孟子所谓人有“良知良能”,可谓一语道破。因此,人类依其本性,无不渴望真、善、美,其中又以“善”的价值最受重视。因为“善”发乎个人内心,并以行为促成人际适当而和谐的关系。于是,人生成为动态过程,必须自强不息,日新又新,直到止于至善。果能如此,则个人人格臻于完美,群体生活的质量亦大幅提升。

第三,对超越界保持信念。一方面,延续传统信仰,相信鬼神界与天或上帝的存在,但是在理性上不去详细辨明,也不能说得太多。另一方面,则以此一信念作为人生在实践价值时的终极依据,像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就是因为心中存有对“天”的信念,相信人生目标不在苟且偷生,而在完成天赋使命,就是依据内心指示以行善避恶。因此之故,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许多哲学作品的主题。儒家主张“天人合德”,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即是典型的例子。

以上三点特色当然不能充分描述中国哲学,更不能拿来作为评析中国哲学各派各家优劣的唯一判准。但是,相对于西方哲学与印度哲学,以及其他民族的哲学,我们却可以肯定中国哲学确实有自己的一套观点,具休而言,就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以及对超越界保持开放的信念。这些观点也许在知识理论的构成上,仍须提出有效的论据,但是在指引人生之“道”,使人安身立命上,则一直发挥巨大的影响,维系中国文化于不坠。

——节选自《哲学入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具有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虽然其以“人”为关怀焦点,但所表现的人文主义并不是自我中心的人本主义。
B.世界上其他文明之所以没有像中国文明那样进入第二度兴盛衰亡的轨道,是因为他们文化中的理念没有独特、有价值之处。
C.中国哲学具有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它以真、善、美为价值准绳,引导人们日日革新自己,不断完善自身人格。
D.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在理论构成上还可进一步补充有效论据,但在指引人们安身立命、维系文化发展上影响巨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具有宏阔的视野,采取比较的立场,阐述了中国哲学相对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以及其他民族哲学的独到之处。
B.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先论述理念之于中国文化、文明的意义,接着论述中国哲学的特征,最后以对特征和意义的概括收束全文。
C.作为一篇哲学入门的文章,作者意在导引读者观其大略,了解中国哲学的概貌,因此作者并没有博引丰富翔实的史料来佐证观点。
D.本文从宇宙观、人生观、信念三个方面抽象概括了中国哲学的特征,但这种求同存异的做法模糊了儒、道等不同流派哲学思想的区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家总是能够对人类经验作细致而周到的反省,从中获得启发,并用它来指引实际生活,比如孔子、庄子和宋明诸子。
B.若是某种文化灭亡了,那就是因为决定该文化兴盛衰亡的关键因素“理念”模糊不清且违反人性。
C.若要文化长存不衰,就需要哲学对存在于文学、艺术、宗教中的理念进行清晰陈述,不断反省、批判、更新。
D.孔孟虽不否认天或上帝的存在,但在修身养性上主张遵照内心行善避恶,而不必顾及天的意志,按照天赋的使命去完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