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湖底的河流

彭家河

隐藏进水里的水,如何寻找?就如在浩渺星空寻找一粒星子。

我在千里之外想起故乡,自己仿佛正淌过清澈的河水,水下光滑的卵石在胖乎乎的脚丫下吱吱乱叫,不时踩上一块青苔,一条冰凉的蛇便划过脚背……

那时的西河,河面在三条山脉断裂处的谷底,河床很宽,水面只是河床中间的一绺,水面下是大大小小的光滑卵石,水边是一直斜伸向山坡的宽敞而光秃的沙地,再向外就是长满芦苇和杂草的土坡。从这座山到对面那座山,必须经过宽宽的河床。

我上小学时,学校要扩建成砖瓦房,修砖瓦房需要河沙,沙在西河边到处都是,当年也没有公路,于是学校便组织学生全部下河去背沙。不光有学生,还有老师、家长。沙分干湿,色泽较深的是水分重的湿沙,这些沙装在背篼里就不会从篾缝里漏出去。灰白的是干透的响沙,走一路,细沙会形成一股沙流不断往下漏,估计背不到学校就漏完了。铲沙的大人早知道这些,往往先往背篼里铲一铲湿沙垫底,再铲干沙。有些调皮的孩子偷偷铲几铲干沙背上就走,干沙边走边漏,背篼越来越轻。

那时,一学期只学语文数学两本书,也没有课外作业。放学后,我们就在教室背后的山坡或者路边玩耍。到了周末和寒暑假,我们还要到村外的山坡上放牛。放牛场在山嘴上,在那里可以看到山下的河沟。放牛场对面的山腰修通了公路,一辆辆汽车从河边来来回回拉沙,说山那边在修大坝,要把西河拦起来。小孩子对大坝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躺在石头上看那些绿壳红壳的汽车在公路上慢慢爬。傍晚把牛赶回家后,那些汽车也不停歇,开着灯继续拉沙,灯光雪亮。

在我小学毕业那年,听说大坝已经修好,要下闸蓄水。陆陆续续有河边的住户往山上搬迁,村上开会有了一些陌生姓氏的男人,班上也有一些陌生口音的孩子。此时,站在学校后的石头上,可以看到远处山下,西河的一小片水光亮了起来,不久有船从河两岸来来回回。我想象当初没有蓄水的时候,从这边的山腰到那边的山腰,要走过多少弯弯曲曲的山路,现在船只要直直一划,就到达了。船经过的路线,正是当年我们在山下仰视的鸟儿们飞行的路线。小时候想,只有神仙可以自由飞行,现在看来,从水底向上看水面,船上的我们何尝不是在另一个世界呢?

我时常想起蓄水前的小河,现在它们到哪里去了呢?那些水还会不会在之前的乱石中流淌?湖面升起来,河流遁隐在水下,哪些是河水哪些是湖水?水藏在水中,才是一种不显山露水的大智慧。

西河上的大坝蓄水后,把曾经半山腰下的一切掩藏在水下,我想,在我们这一辈之后,谁也不知道水下之前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如果谁再说起之前的村庄,会不会觉得恍如隔世?或许,正因为人生短暂,岁月无痕,我们才如此看重人间的古往今来,才会对脚下大地上的万物充满悲悯。

如今,西河在我的家乡音讯全无,它已深深埋藏在十三亿立方的水域之下,这片水域叫升钟湖。山民们转身成为渔民,吃惯红苕苞谷的肠胃已经适应鱼虾河鲜,耕田犁地的手艺被捕鱼撒网取代。深山老林变成水乡泽国,一水之隔,天地已经焕然一新。我的童年,已经淹没在湖水之下,岸边只是人到中年的回乡人。

寻找湖面下曾经宽阔的西河,打捞记忆深处的陈年旧事,慢慢明白,世间所有的人事,也如西河,一直在静静地沿着自己的河道暗自流淌,哪怕我们没有看见。

(选自2018年2月2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行文,摘取小时候的生活片段,表现出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B.文章运用时空转换的叙述方式,开篇从现实入笔,通过对儿时生活的回忆,流露出作者对西河消失的失落与眷恋之情。
C.“有些调皮的孩子偷偷铲几铲干沙背上就走”作者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的顽皮与淘气,表现了作者对他们这种行为的不满之情。
D.作者在文章中对童年趣事进行了描述,又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写出家乡的变化,用质朴的文字抒写着对家乡的深情。
【小题2】联系文本,谈谈你对“隐藏进水里的水,如何寻找?”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3】面对已经掩藏在湖底的故乡,作者生发出哪些人生感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7 06:14: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穿过一条街

陈启文

①一条腿蹲着,一条腿跪着,一个宽厚的被汗水浸湿了的背脊,连同一个身躯,深深地俯向大地,如同某种庄严的朝拜。这是一个人的姿态,也是一条街的开端。

②我说的是长青街,长安的长青街,像长青藤一样从二十多年的岁月里延伸过来。第一次走到这条街上,我突然觉得脚底奇怪地发虚。用两只脚使劲地踏踏地,还是发虚。这并非幻觉,我听见了水声。一条街的历史是一条河流,这不是比喻而是事实,就在我的脚底下,她正带着响声和气流哗哗流淌。

③确切地说,踩在脚底下的是一条很大的水渠,灌溉着属于长安的四万多亩农田。把一条繁华大街直接铺在了一条水渠的上面,设计者居然想出了这样一个绝妙的主意,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同样不可思议的是,不到三十年,长安周边的田野里异常蓬勃地生长出一大片一大片与庄稼无关的事物,生长出工厂,楼宇,街道,公园……长安似乎一夜之间从一个小镇长城了一个现代海滨城市。

④穿过一条街,如果你愿意把头低下来一点,你会看见他。没有人看清过他的脸。我是说那个一条腿蹲着、一条腿跪着的汉子,他一天到晚就这样俯着身,低着头,以这样一种姿势在一条街上一寸一寸地挪动。他不是乞丐,他的两只手从没有向任何人伸出过,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抓住一样异常坚硬的东西,比划,放下去,又拿起来,比划,再放下去。如果你愿意把头低下来一点,你会看见那双手。那是一双沾满了泥浆和沙石的手,它曾握紧过犁耙,播下过种子,连根拔起过田野里的稗草。现在他一手握着砌刀一手拿着方砖,神情专注。从这条街上铺上第一块方砖开始,他就这样俯着身子,二十多年了,时间在他这里几乎停滞了。

⑤花岗岩的方砖,黑质而自章。一条街因为有了这样的花岗岩而彻底变得像条街。穿过这样一条街,似乎就像穿过伦敦的一条商业街,街道两旁布满了专卖店,咖啡馆,书店,戏院……那里也有铺街人,一条腿蹲着,一条腿跪着,一只手反复地比划着手里的方砖,比划了一阵,觉得累了,便去咖啡店里喝咖啡,闲聊,神侃。你不知道他侗会在咖啡馆里呆多久才会出来。然而,这里是中国,是长安的长青街,铺街人累了,就躺在街边的角落,躺在自己的脏衣服上,一张报纸盖在脸上,睡着了。南方炽热的太阳在他们梦中照着,睡上一会,又在自己的脏衣服上异常清醒地醒来,继续拿起方砖握着砌刀。

⑥这些看上去什么也不想的粗人,算账时脑子异常清醒。当年他在这里铺一块方砖是一分钱,而现在是一毛钱。二十年一代人,现在他有了一个帮手,在他背后,是他儿子。他们在这里多铺一块方砖,就等于给家里的楼房添了一块砖,加了一片瓦。

⑦听见身后儿子的尖叫,他知道儿子的尖叫声中有伤口,有血,但他很少回头去看。花岗岩很坚硬,也很尖锐,一个人在刚刚干这活路时,受伤是常有的事。他不担心儿子的伤口,伤口很快就会痊愈,然后会结出一层一层的老茧。用不了多久,儿子就会懂得的,肌肉承受不了的苦和累,就会转到了骨头上。你在生活中是什么角色,就要承担这个角色给予的一切。

⑧长安没有他们的家,但时间长了,一个铺街人也会有自己的熟人。那个扫地的大嫂,每次扫到这父子俩的身边,都会停下来和他们唠唠家常。过年,回家吗?回家,这是一个异常强烈的念头,但赚钱,是一个更强烈的念头,他只需要咬着牙坚持十天半月,兢能挣到比平时多几倍的工钱。当他把一叠崭新的钞票寄往家里时,觉得咬着牙坚持是值得的。他原本打算在年后回家,但年过完了,这个念头也奇迹般地消失了。这里有太多的活路绊着他走不开。这条街就从他,他们手上一直延伸到远方;他,他们的路也在不断地往前延续。

⑨在长安由一个小镇长成世界工厂的时代,我对长安的想象一度是噪音,泥浆,诱惑,污秽。今天穿过了这条街,我想象中的许多东西,被这街上的另一些东西所置换,花岗岩地面,休闲椅,花坛,还有那一条腿蹲着,一条腿跪着,宽厚的被汗水浸湿了的背脊……这幅身姿俨然成了长安街上移动的雕塑。

⑩穿过这条街,我的脚底不再发虚,踩着一块块坚硬的花岗岩方砖,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虔诚。

【小题1】分析第①段人物描写的用意。
【小题2】辨析第③段与第④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小题3】阅读第②段画线句与第⑩段,简析“我”的心理变化。
【小题4】作品塑造了“他”这个形象,请评析这个形象的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楚地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阳春》《白雪》。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汉书·地理志》及王逸《楚辞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风俗。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一词,目前已知最早出自司马迁,用来泛指楚地的歌辞。宋人黄伯思的观点认为,“楚辞”具有浓厚的楚地文化色彩。
B.“楚辞”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后来专指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不使用四言句。
C.继《诗经》之后,《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影响深远的诗歌总集,其内容不仅包括屈、宋等人的作品,还包括后人的模仿之作。
D.楚辞与汉赋是有区别的,虽然汉代人把楚辞称为“赋”,但为了区别这两种文体,现代人已经不大将“楚辞”称为“屈赋”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诗句的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B.楚辞的诵读不同于歌唱,也不像散文的读法,而是“不歌而诵”,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吟唱”。
C.与整齐四言体的中原歌谣不同,楚辞属于每句长短不一的杂言体,这是其体式上的显著特征。
D.楚辞的篇幅较长,虽然已经不适宜歌唱,但是文辞繁丽,富有内涵,能够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楚地发达的音乐与歌谣的影响,二是楚地盛行的巫教的渗透。
B.楚辞,特别是屈原的《离骚》、《天问》等一些长篇巨制,在形式上已经完成了对歌谣的突破。
C.楚国君臣百姓崇信巫术,以歌乐鼓舞祭祀诸神,这种文化氛围使屈原作品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
D.与楚辞相比,同时期的中原歌谣很少 运用神话材料,缺乏浓厚的神话色彩,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虎啸震千山

聂鑫森

年逾古稀的老画家高昌,阔别故乡虎山县三年后,欣然归来了。不是应县委、县政府的邀请,而是主动打电话要来,声明路费、住宿费、餐饮费都由自个儿掏,决不增加公家的任何负担。

虎山县在本省的西南角,从省城坐火车去也就十几个小时,高昌居然三年没来。以前,每年他必来两三次,都是县委、县政府邀请的。虎山县一直戴着顶“贫困县”的帽子,属“老、少、边、穷”地区。

为了稳稳地戴牢“贫困县”的帽子,省城、京城若有掌实权的大人物下来视察,县里没有什么稀罕东西款待,就提早把高昌接来,现场画张指画相赠,既不算是行贿,但画的名贵明摆着的,于是便会不断得到各级部门的扶贫救助款。除此之外,高昌只要听说县里有建希望小学、救灾、助残的消息,便会慷慨地寄钱过去。尽管他出来读书、工作几十年了,老家也没什么直系亲属。

“著名指画家”的头衔没变,对桑梓之地岂能不关心?”三年前,虎山县新换了县委书记和县长。一个叫荒薪,一个叫魏艾。都是三十岁不到,是名副其实的“80后”。他们到省城开完会后,特地来看望高昌。

荒薪说:“高老,这么多年来,家乡真的麻烦你了,又是画画,又是捐款。我们上任后,下决心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 “好。你们需要我做什么?尽管提。”高昌一捋花白的胡须,说。魏艾说:“在没有摘掉‘贫困县’这顶帽子前,我们绝不邀请你回家乡,也决不麻烦你去作什么应酬画。靠国家拨款扶贫,那是庸人之举,得苦干、实干、巧干,把经济搞上去!”高昌说:“画画,捐钱,我愿意!更佩服你们年轻人,有胆有识,敢想敢干。好,我在省城的家里静候佳音。”

末了,荒薪说:“高老,我们想最后麻烦你一次,请你画一张画,就挂在县委常委会议室里,让我们一看见画,就脸红,就心跳,就不敢有丝毫松懈。”

高昌一笑,说:“你一定想好画题了,快说,让我画什么?”

“远景是家乡的虎跳山,近景是花树丛中的一个鹞窝,襁褓中睡着一个婴儿。题款为:‘靠国家财政哺乳,贫困县永远是贫困县。’”高昌蓦地站起来,向内室喊道:“老伴,快拿酒来!这幅画我想了好多年了,只是怕冲撞了父母官,没有画。你们有这种心怀,老夫要谢谢你们了。”

这三年,虎山县没邀他回去画过应酬画,也再没上门来求画去送人。

高昌看报看电视,或者打电话找熟人打探消息,虎山县真的甩开膀子干得热火朝天:发展多种经营,培育规模产业,种粮、造林之外,开辟了中草药园、水果园、蘑菇基地、蔬菜大棚、野猪和野兔养殖场。并引进外资、内资,办工厂进行深加工,家具厂、竹器厂、罐头厂、腊制品厂、酱菜厂、石料厂、中药厂……“贫困县”的帽子摘掉了。

可荒薪、魏艾没有邀请高昌回老家来。

高昌心想:这两个年轻人野心不小,还想好上加好,要让他真正地刮目相看。他等不及了,打电话通报一声,自个儿就来了。到车站接车的,只有两个年轻人,他们说,书记、县长交代了,由他们陪高老参观,想去哪都行。高老满意了,书记和县长才敢来拜谒,否则,无脸见人啊。

高昌扎扎实实参观了四天,走工厂,访园圃,看基地,问农家,虽然有些累,却心花怒放,不是一朵两朵,而是成团成簇。

高昌用手机联系上了书记和县长,说他要设晚宴感谢县委常委全体同志,人必须到齐。吃完饭,他要当众展示他带来的一幅指画新作。有一个不来吃饭的,他就立马回省城去!

晚宴设在高昌下榻的五星级“虎山宾馆”,是由一位虎山县籍的台商开办的。

荒薪说:“高老考察了几天,你说满意了,我们才敢来。”

  “旧貌换新颜,我太高兴了。”

魏艾说:“你请客,怎么行?我已通知办公室的人去埋单。”

  “我是代表老百姓,谢谢你们。这点钱,我还出得起,早把款付了。来,我敬各位一杯,你们辛苦了!”

酒过三巡。高昌拿起放在身边的一个长条型木盒子,从里面取出一轴画来。“荒薪、魏艾二位小友,请你们一个人拿住一端,展开来。”

这是一幅四尺整宣的横幅,画的是一只立于山岗上的老虎,仰天长啸;身后是青松、翠柏、杜鹃花。画名为《一啸震千山》,还题了一首小诗:“方兴未艾致富忙,放眼故乡着新装。襁褓不留哺乳虎,雄风卷过万山岗。”宴会厅里响起一片掌声。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老画家要回故乡看看却声称自己掏钱,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虎山县还是那么贫穷落后,不想再增加公家的负担。
B.高昌虽然对县领导用自己的名气换取救助款的事深恶痛绝,但只要家乡需要建学校、救灾、助残,他还是会慷慨相助。
C.新任县领导请高老画一幅“襁褓”图,用心良苦,是希望可以借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带领家乡人民摆脱贫困。
D.虎山县实现了脱贫,县领导却没有主动邀请高老前来,他们是想让老画家不请自来,以便给他一个惊喜。
E.小说最后宴会厅里响起的一片掌声,既有对老画家精湛画艺的赞许,也有对县领导勤政为民的执政作风的褒扬。
(2)小说叙事采用双线结构,线索分别是什么?双线结构有什么作用?试做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老画家高昌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老画家高昌,也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县领导荒薪、魏艾,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绝招
王世虎
周末,张县长去县里最偏远的清水乡视察工作。中午,一行人来到乡上最好的“金凤凰”大酒店吃饭。得知张县长爱吃鱼,乡领导特意挑选了一条五斤重的当地珍稀特产——黑鱼。黑鱼肉质鲜嫩,营养价值丰富,张县长大快朵颐,吃得是满头大汗。突然,觥筹交错中,张县长不小心被鱼刺卡住了喉咙,不一会儿,就痛得说不出话来了。
众人一下子慌了神。乡长李明灵机一动,说道:“张县长,吃菜,吃一大口菜把鱼刺顶下去。小时候吃鱼卡了刺,老人都是这么教的,很有效。”秘书一听,忙给张县长夹了一大团野菜塞进嘴里,张县长使劲咽了下去,可一点效果也没有。
“喝醋!”书记赵刚一拍脑袋,接道:“我在驻点村民家吃饭时,听他们说卡鱼刺了喝点醋,醋酸能把鱼刺软化掉。”说完,吩咐服务员拿来一瓶醋,张县长“咕咚”一口气灌下去大半瓶,但依旧没有作用。
“对了,鸭涎水!”办公室主任马波突然想起了什么,插嘴道:“我曾在专业报纸上看过介绍,说被鱼刺卡了,倒抓一只活鸭的脚让其鸣叫,流出口涎,然后喝下滋润喉咙,鱼刺很快便会溶化掉!”
“鸭涎水?不就是鸭子的口水吗?”张县长听完,脸色顿时一沉:“你这什么馊主意,让我堂堂一大领导喝畜生的口水?”
眼看着张县长的脸色涨得越来越红,秘书急了:“你们都别瞎出主意了,还是赶紧送医院吧!”大家这才反应过来,七手八脚把张县长扶上车,火速送往乡医院。
一瞧父母官来了,院长高度重视,立即召集各科室的骨干专家开会,商讨剔除张县长喉咙里鱼刺的治疗方案。有人建议先做胃镜,查看鱼刺的具体位置,好对症下药;有人说应该立即照X光,尽快动手术;有人说乡医院条件有限,先止疼,然后送到县里的大医院……半个小时过去了,正在大家吵得不可开交之时,门口一个扫地的老头信步走了进来,说:“不就一根鱼刺么,至于大动干戈吗?如果你们真没办法,要不让我试试吧!”
“你?”院长疑惑地问道,“你是谁?”
一旁的护士长小声说:“他是新来的清洁工老孙头。”
“清洁工?”院长的脸色一变:“你不好好扫地,来这里添什么乱?”
“反正你们吵了半天也没个主意,不妨让我试一试。”老孙头淡定地说。
“开什么玩笑?”院长声色俱厉道:“张县长乃一县之长,他的健康关乎全县几十万百姓的幸福,何等尊贵?你又不是医生,怎么治?”
“我以性命担保!”老孙头拍着胸脯说,“如果治不好,我任由你们处置。”
老孙头都把话说到这分上了,大家也不好再反驳什么。张县长见老孙头一脸的踌躇满志,也十分好奇,忍着疼痛问道:“老……老人家,你有什么好……好办法?”
“张县长,我的治疗方法既不用打针吃药,也不用做胃镜、拍X光片,只不过会受点轻微的皮肉之苦。但您放心,绝对不会很痛,而且‘手到病除’。”老孙头信誓旦旦地保证道。
“好……好吧!”到这个地步,张县长也只能死马当做活马医了。
“那,我就得罪了!”老孙头说完,忽然一个箭步冲上来,双手用力紧紧掐住了张县长的脖子。
张县长哪里料到老孙头会来这么一手,只感到喉咙顿时一阵窒息和难受,紧接着胃里一阵剧烈的蠕动和翻滚,然后“哇”的一声将中午吃的东西全给吐了出来……
众人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忙冲上前拉开老孙头,嚷着要将他押往派出所。
“你干什么?”张县长大声怒斥道:“我跟你无冤无仇……”说到这里,张县长突然又笑了起来:“哈哈,不痛了,鱼刺真的没啦!”说完,他激动地握着老孙头的手说:“老人家,真是太感谢你了!你这个绝招,是从哪儿学来的?”
“什么绝招?这还用学呀,我们清水乡的老少爷们从小都知道这个办法!”只见老孙头哈哈大笑道:“我以前是个打鱼的农夫,我们这里的渔民,每次出去打鱼,遇见贪吃的鸬鹚不肯把嘴里的黑鱼吐出来时,都是这么治它们的,而且百治百灵……”
县长愣住了。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张县长为了吃清水县当地的珍稀特产,特地跑到清水县最偏远的地方去,假装视察工作,以掩人耳目。
B.张县长在吃鱼时,不小心鱼刺卡到了喉咙,大家立刻慌了手脚。作品中对相关人物的描写,具有讽刺意味。
C.办公室主任马波所谓的“鸭涎水”能够溶化鱼刺,其实没有什么科学根据,所以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
D.“高手在民间”,此话不假,一个医院的清洁工能够用“土法”治病,比医院的大夫技艺都要高超,值得大夫们深思。
E. 文章结尾“县长愣住了”颇有深意,也许张县长从老孙头的话里听出了弦外之音,结尾耐人寻味。
【小题2】请分析文章标题“绝招”的含义及妙处。
【小题3】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4】你认为老孙头的 “绝招”怎么样?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将军的部队

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想到他,我感觉脚下的土地,悄悄晃动一下,然后空气穿过了我,我不见了,我回到了将军的身边,我重新成为了干休所里那个二十一岁的勤务员。

将军的部队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向昔日进行眺望的时候,我再次看见了那两个木箱上面已经斑驳的绿漆,生锈的锁,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的霉味。

对住在干休所里,已经离休的将军来说,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就是生活的核心,全部的核心。直到他去世,这项工作从未有过间断。

那些原本白色的,现在已成为暗灰色的木牌就是将军的部队。直到现在,我仍然无法说清这些木牌的来历。我跟身边的伴儿说的时候,他只给了我粗重的喘息,并未做任何的回答。我跟他说,我猜测这些木牌上的名字也许是当年跟随将军南征北战的那些阵亡将士们的名字吧,我的猜測是有道理的,可后来,我在整理这些木牌的时候,却发现,上面有的写着“白马”“黑花马”“手枪”,而有一些木牌是无字的,很不规则的画了一些“0”。也许,将军本根不知道那些阵亡战士的名字?

他非常缓慢地把其中的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块块木牌排了出去。它们排出了槐树的树阴,排到了阳光的下面,几乎排满了整个院子。那些木牌大约有上千个吧,很多的,把它们全部摆开可得花些时间。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

将军说,我记得你,当然。我记得你的手被冻成了紫色。是左手吧?

将军说,你这小鬼,可得听话呀。

将军说,我不是叫你下来吗。

将军说,马也该喂了。

他用手使劲地按着眼角边的两道皱纹。

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打完一场战斗,将军一发出休息的命令,即使他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他脚还特别臭。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我受不了他的臭脚。说到这里时将军的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他笑起来的样子让他年轻了很多。

将军还跟我说过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他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谈。要知道将军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要知道他现在指挥的这支木牌上的部队,很可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啊。

我悄悄地留下了两块木牌,那是两块没有写字的木牌,上面画的是“0”。原来我留下的木牌是三块,那一块木牌上写的是“白马”。对我这样一个从农村里出来的孩子来说,白马让我感到亲切。不过后来我把白马给将军送了过去,我看见那匹白马从浓烟中站起来,回头望了一眼,似乎还有一声嘶鸣,然后甩下一路嗒嗒的马蹄声笼尘而去。白马是属于将军的。

对于将军那些木牌名字的来历,我曾经做过调查,当然这种调查是随意性的,我只是偶然地向有关的人提及,他们对我的问题都只能是摇头。似乎没人曾向将军提供过什么阵亡将士的名单,至少将军离休后没有。

那么木牌上的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呢?它们是在什么时间成为了木牌,装满了整整的两个木箱?……

倒是干休所的王参谋向我提供了一个细节。他说他见过一次将军发火,那时我还没有来到干休所。他看见将军紧紧抓住一块木牌,对着它大声说,你就是再活一次,我还得毙了你!当时王参谋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将军把那块木牌扔出了很远,木牌划过地板时发出了一阵很脆的声响。过了很久,将军突然对王参谋说,你把木牌给我捡回来。将军接过了木牌,用手擦了擦上面的尘土,然后小心地把它放回了那些木牌之间。王参谋说他记不太清了,他记得好像他把木牌递到将军手上时,将军的眼红红的。

我的手指,抚摸着我一直收藏的那两块木牌。在我混乱的生活里它的位置却是一直都没变过。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中通过“斑驳”“生锈”“霉味”等几个词语,从视觉、嗔觉的角度表现了箱子的陈旧,为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这篇小说没有表现战争的艰难和惨烈,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了将军对于他过去部下的零碎回忆,节奏舒缓,富有抒情意味。
C.王参谋讲将军扔木牌又让他捡回来的细节,表明将军虽有对士兵严厉的一面,但其内心也有柔软的一面。
D.将军和我聊部队的事,提到战士睡觉鼾声如雷和臭脚,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和生动性,也从侧面表现将军的性情。
【小题2】有人说李浩的小说“尚新尚奇”,请你结合文本,说说这篇小说新奇在哪里?
【小题3】请结合作品谈一谈“我”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