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人体干细胞
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囊胚外表是一层扁平细胞,可发育成胚胎的支持组织如胎盘等;中心的腔称为囊胚腔,腔内侧有内细胞群。内细胞群在形成内、中、外三个胚层时开始分化,内胚层分化形成肝、肺和肠等,中胚层分化形成骨胳、血液和肌肉等,外胚层分化形成皮肤、眼睛和神经系统等。由于内细胞群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因而这些细胞被认为具有全能性。
成人身上也有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比如骨髓和血液中就有造血干细胞。但是,这些成年干细胞非常稀,较难分离和纯化。它们的作用基本上是确定的,例如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环境下的使命就是分化成各种血液细胞。虽然近年来发现成年干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例如在体外培养时,可通过改变条件让骨髓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但是目前还未发现成年干细胞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同时,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而胚胎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达三四百代。因此生物学家们普遍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美国生物学家戴利说:“20世纪是药物治疗的时代,21世纪则是细胞治疗的时代。”
目前,胚胎干细胞研究丛一个重点是用来产生神经细胞,以修复受损伤的神经系统。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一个实验室用病毒感染老鼠的脊髓神经,使之瘫痪,然后从人的胚胎组织分离出来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注射到瘫痪老鼠的脊髓中。三个月后经过治疗的老鼠能蹒跚走路,而未经治疗的老鼠依然故我。解剖结果显示,这些来自人类胚胎的干细胞已经布满了老鼠的脊髓,并具有成熟的神经细胞的特征。
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
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
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关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胚胎干细胞分化的组织是否会在人体内无限度地增殖,甚至形成肿瘤,科学家必须小心提防,
以免未得其利,先受其害。而分离干细胞必须“杀死”胚胎,这是否属于谋杀,也正在成为媒体和饭桌上争吵不休的话题。
【小题1】下列对“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胚胎干细胞即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和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B.人类胚胎干细胞就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
C.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囊胚中可发育成胎盘、肝、肺、骨胳、皮肤等的全能性细胞。
D.人类胚胎干细胞不仅指人类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
【小题2】文中生物学家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下列不属于生物学家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成年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
B.成年于细胞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
C.成年干细胞并不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
D.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到三四百代。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都属于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
B.成年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化方向是确定的,在体外培养时其分化方向则是不确定的。
C.所谓“细胞治疗的时代”,主要是指利用胚胎干细胞治疗疾病的时代。
D.利用胚胎干细胞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以治疗糖尿病,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0 07:47: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晚风徐来,轻轻地滑过树稍、草尖、树们、草们就腰脊闪晃,摇曳着缥缈的梦。河水迤逦着金色的光,浪花拍击着堤岸的碎石,弹奏着(清纯/清醇)的音符,唱着欢快的歌谣;还有鸟儿的鸣啾与狗吠、牛哞、羊唤一起喧响,构成了草原的绝唱。薄薄的雾气氤氲,轻拂着盘树的虬枝,清丽的河水充盈着____________。两岸茂密绵延的红柳,烂漫成了火焰,尽情燃放,(显示/昭示)着生命的倔强与执着。
星星点点,灯火亮起,归牧的牛羊走在回家的路上,____________,劳做的乡民们陆陆续续地收了工,一天的忙碌与疲惫画上了句号,人们荷锄背草,扛袋提筐,脸上挂着串串晶莹的汗珠,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希望)。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脊(jǐ)摇曳B.啾(jiū)劳做
C.氲(wēn)疲惫D.荷(hé)洋溢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清纯 昭示 憧憬B.清醇 显示 憧憬
C.清醇 昭示 希望D.清纯 显示 希望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岁月沉淀的味道   ②动听的诗行在阵阵蹄声中奏出
B.①岁月沉淀的味道、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   ②阵阵蹄声奏出动听的诗行
C.①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岁月沉淀的味道   ②阵阵蹄声奏出动听的诗行
D.①岁月沉淀的味道、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   ②动听的诗行在阵阵蹄声中奏出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会议开始,小刘被要求首先发言,他没有话说,却又必须发言,只好搜肠刮肚,讲了五分钟,便草草收场,下台休息去了。
②如今,我们见到很多学生出现成长危机,都是与错误的家庭教育休戚相关,而他们的父母往往有着高学历、高职位,有的还收入不菲。
③他的父亲从不棍棒相向,而是循循善诱,用如春风化雨般的话语对他讲述为人之道、做事之理,这奠定了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④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太空飞行约30后,于11月18 日安全返回,这标志着中国距离建成航天大国又近了一步,真是大快人心。
⑤射击比赛开始,小刘第一个上场,他趴在那里,目不交睫地盯着靶子,不慌不忙,一勾扳机,“叭”的一声,打出了九环的好成绩。
⑥艰苦创业时往往能够筚路蓝缕、克勤克俭;一旦天下无事,承平日久,往往就会疏于律己,不再朝乾夕惕,而是用暮气取代朝气。
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号称第一部CG 电影的《爵迹》,最令人感慨的是它的演员,全部高颜值,即使演员有点儿瑕疵,也成了几近完美的人,被修得几乎看不出。
B.如今,支付短信验证码、短信余额提醒等都与用户绑定的联系电话相连,手机成了银行和支付机构验证个人身份和保护个人资金的重要手段。
C.精准选派,就是把贫困村最需要的优秀干部派下去,为的是让他们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带领当地群众走出一条脱贫增收的路子。
D.放眼我国的家庭教育,许多父母对孩子成长的焦虑与日俱增,给予下一代成长的空间不断缩小,生活内容变得愈发单调,似乎只剩下学习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拓是中国人的发明,是以宣纸紧覆在金石器物的文字、纹饰或器形上,然后以墨拓技法把器物原貌按1:1转移到平面宣纸上的特殊技艺。它对文字、纹饰、器形的复原表现真实清晰,且讲究墨色浓淡相宜。因此,传拓不仅具有照相机的功能,并且还能表现出古朴、不饰雕琢的审美意趣。传拓之所以能沿用至今,是因为它具有其他任何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功能与作用。

我国的传统传拓技艺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和有关学者考证,我国的传拓技艺发轫于东汉末年,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已经非常成熟。如今所见实物拓本,以清末敦煌发现的唐太宗书《温泉铭》石刻拓本为最早,上有永黴四年唐人手写题记。

我国金石学家很早就注意到记录金石器物整体形状的重要性。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乾隆内府的《西清四鉴》等,都辑录描绘了古代器物的形状。然而,这些器物形状都是通过白描摹绘的方法刻印而成,在准确描述器物的真实状态方面尚存不足。最能表现金石器物整体的实际形状,同时又不失金石韵味的方法,是“金石器物全形拓技艺”(以下简称“全形拓”),这种技艺出现在清代中晚期。在此之前,所谓的拓本都是指传拓古器物一个平面上的图文。全形拓以墨拓作为主要手段,辅之以素描、剪纸和雕刻等技术,将古器物的立体形状复制表现在纸面上。全形拓将那些难得的器物以1:1的比例拓制下来,它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存器、存史、补史。由于制作工艺复杂,传拓者对金石学、书法、绘画、雕刻以及传拓技艺等知识和技法都须全面掌握。因此,全形拓的学术价值和艺术水准较高,得者无不视若拱璧。

全形拓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文献价值。金石拓是文博、方志等单位对古器物著录、分类、文字与纹饰等整理研究的基础材料。二是科学价值。全形拓是科学资料的种特殊保存形式,是比照相机更能真实记录器物面貌的方式之一。三是艺术价值。全形拓通过书法和绘画的双重艺术形式,满足文人对金石雅趣的追求与鉴赏的需要。四是收藏价值。传拓制作的成品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因此,全形拓的意义甚至不亚于古器物本身,对全形拓技艺的发掘、研究和推广,就是对我国珍贵文物的一种有效保护和利用。全形拓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创新,这门传统技艺的改革性传承对于全形拓的科学发展和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传拓、全形拓技艺的传承还需走向大众化,与书画、美术设计手段相结合,以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等作为载体,呈现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选自张友海《略谈全形拓》,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传拓是中国人发明的古老技艺,由于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一直沿用至今。
B.传拓是用墨拓技法将金石器物的文字、纹饰或器形按1:1复原到宜纸的特殊技艺。
C.传拓追求画面的真实清晰,墨色浓淡相宜,是为了突出古朴、不饰雕琢的审美情趣。
D.传拓技艺起源于东汉末,成熟于隋唐时期,现今能见到有唐人手写题记的实物拓本。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传统技艺传拓说起,详细论述了全形拓的产生时期、制作工艺价值以及发展,等等。
B.文章列举《考古图》《西清四鉴》等例证来论证器物形状都是通过白描摹绘的方法刻印而成。
C.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全形拓的价值,指出全形拓的意义,认为其并不亚于古器物本身。
D.文章最后概括论述改革性传承在全形拓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并指出全形拓的发展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A.全形拓以前的拓本只是传拓古器物一个平面上的图文,而全形拓能够表现金石器物整体的立体形状。
B.全形拓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水准,因此,要求传拓者须掌握金石学、书法绘画、传拓技艺等。
C.全形拓全面体现金石韵味,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可以存器、存史、补史,能够有效保护珍贵文物。
D.改革性传承使全形拓技艺走向大众化,走进日常生活,与书画、美术设计相结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过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②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③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
C.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
D.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相照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耳神
何一飞
县公安局户政科科长陈卫国有个绰号叫陈聋子,给他取这个绰号的不是别人,是他的叔叔。
这之前,陈卫国有一个警察系统都知道的绰号——耳神。陈卫国当上警察不久,刑侦队得到消息,一个潜逃多时的重要嫌犯已偷偷回家。但当他们深夜悄悄赶到嫌犯家,却见大门被一把大牛头锁紧紧锁着。难道嫌犯得到消息又跑掉了?正在大家疑惑时,陈卫国肯定地说,嫌犯没跑,就躲藏在家。刑侦大队长问他为什么这么肯定,他说我听到了房内人走动的声音。但其他队员都说没有听见。也许这是陈卫国紧张所致,这种情况在潜伏和秘密抓捕嫌疑人时曾经发生过,刚进警察机关的人办案时尤其容易产生这种错觉。
看着手电光下充满自信的陈卫国,队长命令大家破门而入,一间间房子搜过,没见着嫌犯。最后搜到二楼最左边的房子,房内没人,只有一个平常用来装稻谷有半人高的空木桶。队长让人打开木桶,果然抓到了嫌犯。这一下,大家都服了陈卫国,说他是耳神。后来有人给做了测试,陈卫国的耳朵异常灵敏,听力惊人。
陈卫国的叔叔给他取聋子绰号的时候,陈卫国已是刑侦大队的副队长。叔叔的小儿子跟人争执,把人打伤,被抓进了看守所,被打的人经过法医鉴定是轻伤。叔叔要陈卫国帮忙找法医把鉴定改成轻微伤。叔叔说了很久,最后问陈卫国:你都听清了吧?陈卫国说叔啊,我一句都没有听见。叔叔很是气愤,当场把陈卫国家的客厅噼哩哗啦给砸了,走的时候还骂个不休:你是个聋子,是个无情无义的聋子,陈家没有你这样的人。局长知道这事后,对陈卫国说:卫国啊,你聋得好。
谁也没想到有耳神之称的陈卫国真的成了聋子。
水镇瓷器店王老板的女儿,跟岭脚镇一男的谈上了朋友。谈了一阵后发现男的是黑社会吃刀口饭的人,女孩就跟他断了往来。男的三番五次带人带刀来王老板家要人,王老板一家惹不起,就偷偷把女儿送到别处,又赔了一万块钱,以为这事就这样了了。
腊月二十八,王老板的女儿回家过春节;二十九下午,男的提着个包包来了,要女孩跟他一起回岭脚镇。女孩不肯,男的就凶悍地说不跟我走,我炸死你,叫你死也是我的人。说着一把拉开包包,里面全是雷管炸药。一家人吃了一惊,手忙脚乱地往外跑,可女孩没跑出来,于是赶忙报了警。已是水镇公安分局局长的陈卫国立刻带人赶过来时,男的已点燃了导火索,导火索约六公分长,嘶嘶作响。情势危急,陈卫国三步并两步急奔上去,叫围观的人和王老板家人赶快离远点,自己却冲了进去。男的正嚣张着,左手拿炸药包,右手抓住女孩要同归于尽。陈卫国上前一个飞踢踹中男的右手,男的一疼松开右手,女孩乘机逃了出来。陈卫国还要抢炸药包时,已来不及了,“轰”的一声,炸药爆了。男的当场炸死,陈卫国经省里的医院抢救,命是保住了,只是从此成了左瘸子,两只耳朵也被炸聋了,成了真正的聋子。
陈卫国伤愈后不能在一线了,局里把他任命为户政科科长。社区七十多岁的吴老爹要办低保,可户口簿早就掉了。陈卫国知道后对吴老爹说,吴爹你年纪大不要跑来跑去,我来给你补办。
这天晚饭后,陈卫国就带上刚办下来的户口簿慢慢瘸着去了吴老爹家,陪他说了一阵子话,回家时已是夜深人静时分。在经过刚封顶的云鹤大厦时,他隐约听到楼上有女子的哭泣求救声,停住脚步却又没有了,他怀疑自己出现了幻听,但警察的职业敏感性促使他不由自主地走向工地。好不容易爬上五楼并没有发现什么,陈卫国细细想想就往六楼去了。最后他在六楼发现了情况,三个年轻男子正在威胁一个女孩。陈卫国给110报警后,表明身份后冲了过去,一番搏斗后,跑掉两名歹徒,另一名歹徒被死死按住了,不过陈卫国也被尖刀刺中脾脏大出血,如果不是抢救及时,他也报销了。
人们都很奇怪,陈卫国不是耳朵聋了吗?他怎么听得见女孩的求救声呢?
还是公安局长说透了。局长在给陈卫国的记功会上说,一个肩负责任和使命的警察任何时候都不会聋!也永远不会聋!局长还对陈卫国说你是真正的耳神。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题目匠心独运,既是对内容的准确浓缩,又包含着明显的赞叹褒扬意味。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写人,叔叔要陈卫国把法医的鉴定结果改一下,陈卫国说一句都没有听到,叔叔就砸了他家,可以看出,叔叔是一个恼羞成怒、粗鲁计较的人。
C.陈卫国的耳朵在救王老板的女儿时被炸聋了,但在给吴老爹送户口本回来的路上,又恢复了一些听觉,听到了女子的哭泣求救声,循声救出女孩,惩治了坏人。
D.小说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以及环境描写,刻画了社会众生相。
E.小说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事例展开,如“耳神”绰号的由来,“耳聋”的原因等;并将人物置于种种复杂情境(如和叔叔的矛盾,救王老板女儿时的险境)中来展现人物形象。
(2)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陈卫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公安局长说陈卫国是“真正的耳神”,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黄福荣:玉树一瞬与行善9年
李佳蔚
这位身体有病、收入不高、终身未娶的香港义工,其高尚并不仅仅表现在玉树地震舍身救人的一瞬间,更是背后长达9年的低调行善。
“阿福本来有机会逃生。地震发生后,阿福和做饭的阿姨已经冲出了孤儿院的大门,到达了安全地带。阿福扭头一看,三名孤儿和三位老师没有逃出来。他立即转身,冲进孤儿院大楼,拼命冲上二楼教室,将受困的孩子和老师奋力推到走廊的窗户处。当他准备救另外两位老师的时候,又震了,他被一下子压在了废墟下面。虽然被挖了出来,但是没有救回来。”
——玉树“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副院长阿周在讲述黄福荣的救人经过时,都是用“阿福”来称呼。
黄福荣是在4月8日前往玉树做义工的,到遇难时不过短短7天。
46岁的阿福成为了玉树地震中第一个遇难的志愿者。地震中的义举一瞬间让黄福荣走进无数人的视野,而实际上,9年前,黄福荣已经因为善举成为新闻人物。
2001年上半年,香港货车司机黄福荣来内地旅游。他读到了一本改变其命运轨迹的书,书名叫作《挑战死亡——白血红心走天涯》。
书的作者叫作隋继国,患有白血病和脑癌,他骑自行车走完国内200多个大中城市,为骨髓捐赠作宣传。
一直以来就想做慈善义举的他决定追随这个顽强的退役军人。而此时,隋继国正计划从北京徒步走到香港。
在湖南衡阳,这两个男人见面了,黄认隋为大哥,并与隋继国结伴同行前往香港。2002年元旦,黄福荣自发为香港与内地的血癌病人筹款,由香港尖沙咀出发,展开“行路上北京”壮举,宣传骨髓捐献,终以3个月时间行毕全程2800公里。
这一年,隋继国和黄福荣作为搭档,入选湖南卫视《真心风采》栏目举办的“十佳爱心大使”。在黄福荣的回忆里,这是他非常快乐的一段时光。
2003年底,隋继国因为白血病去世,黄福荣大受打击。后来,他发现自己患上了肺结核和糖尿病,情绪更加低落,一度一蹶不振。
2008年5月31日,黄福荣来到四川地震灾区。成都志愿者蒋雨晰这样描述第一次见面时候的黄福荣,“黑、瘦、粤式高颧骨,有些疲惫,背着大包”。得知黄福荣是货车司机后,蒋雨晰安排他去做些登记、发放车辆通行证的活。
但是黄福荣认为活太少、太轻,后来他主动找到搬运物资的活,抢着做重活。
成都志愿者邓丽在一次晚上清点物资时,无意间发现黄福荣往肚皮上注射。她大吃一惊,忍不住问:“老黄,你在干什么?”黄福荣告诉她,他有糖尿病,必须注射胰岛素。
黄福荣在四川震区做了两个月的义工。2009年灾区地震一周年的时候,他再次回到曾经待过的什邡川主庙,替川主庙干了一个多月的活。
在玉树,被黄福荣救出的孩子为他戴孝。黄福荣的姐姐黄月秀说,“福荣生前没有结婚没有小孩,当看到那些玉树的孩子把福荣当作亲人,我们全家都哭了。”
被感动的还有香港特首曾荫权,他在博客中著文《香港的光辉榜样》,他写道:“香港人的精神到底是什么?黄先生高风亮节,他的英勇行为给了我们一点启示。”
黄福荣的遗体回到香港后,他的家人婉拒了香港政府将黄福荣下葬表彰英勇市民的敬仰园的建议,而是与其父安葬在一起。
姐姐黄月秀表示:“我比较抗拒‘英雄’这个字眼,我觉得福荣不是想做英雄而舍身救人,他当时只是在现场,救人是出于人的基本反应,一个普通的人也会这样做。”
(选自《中国周刊》第5期)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隋继国身患绝症,凭借毅力为骨髓捐赠作宣传,行遍全国200多个城市,他的行为做法震撼了黄福荣的心灵,从思想上改变了黄福荣的人生轨迹。
B.这篇新闻的语言特点是简练、通俗。如写阿周讲述黄福荣的救人瞬间,用了“扭头一看”“立即转身”“冲进”“拼命冲上”“奋力推到”等动词写黄福荣地震中救人的场景,让读者感觉如在目前。
C.本则新闻紧扣题目选取材料。开头由目击者含泪讲述黄福荣玉树救人的瞬间壮举,结尾写黄福荣牺牲后家人以及社会对他的悼念活动,中间大量的篇幅写黄福荣9年的行善事迹。
D.文章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黄福荣所有慈善活动的概述,也有对他行善典型事例的详细描写。
【小题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如果没有长达9年低调行善的思想和做法,就一定不会有黄福荣玉树地震舍身救人的瞬间壮举。
B.让目睹黄福荣救人经过的孤儿院副院长阿周讲述黄福荣舍身救人的瞬间壮举,增强了事件的真实性。
C.因善举成为新闻人物的黄福荣在玉树舍身救人之后,终于感动了社会,感动了香港特首。
D.黄福荣做慈善义举完全是受隋继国的影响,在他得知自己患上肺结核和糖尿病后,曾想退出,不再做善行。
E. 本文用大量的篇幅回忆黄福荣做善行的经历,与他玉树的瞬间救人事迹相互辉映,让黄福荣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加高大。
【小题3】“香港人的精神到底是什么?黄先生高风亮节,他的英勇行为给了我们一点启示”,结合这篇新闻的内容,请你谈一谈香港人的精神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