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伟大的思想开始于纸上,教育是在纸上完成的,商业是由纸质确立的,爱情是由纸质给予认定的,重要的新闻通过报纸得以传播……
纸在人类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几十年来,文明的进步已经尝试超越纸而拥抱一个无纸化的世界,纸迅速地被像素和屏幕替代。它应该如何立足?将走向何处?为什么做出了如此多贡献的纸张必须不断 创新?
(摘编自百家号《鼓吹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无纸化世界还没到来?》)
材料二

(摘自《无纸化时代已经开启——基于区块链的可信电子凭证应用》,《金卡生活》杂志)
材料三
我国是纸张使用大国,纸浆进口量逐年攀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纸浆进口量高达 2107 万吨, 出版印刷企业用纸量 64299.06 万令。大量消耗纸张,不仅导致成本增加,还带来环境污染问题。1 万张 A4 纸, 就是一棵 100 公斤的大树。近年来,我国开始在办公、交易、物流等领域推行“无纸化”,居民也习惯了电子存 储、电子阅读等方式。有专家解释,“无纸化”是对“电子化”的一种通俗表达,是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经历了移 动浪潮、“互联网+”等技术洗礼之后的必然趋势,是信息时代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必然结果。
…………
如今,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习惯使用纸张,无论是订立合同还是获取交易凭证,依旧认为“白纸黑字”更可靠。同时,由于政策层面整体设计不够,尤其是一些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衔接。有的部门还坚守纸质 办公方式,不承认其他部门提供的电子材料,要求重新提供相关的盖章纸质材料才能通过。这给办事者带来麻烦, 还造成纸张浪费。纸张替代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也影响了“无纸化”进程。比如,市场上有些电子书制作粗糙、 定价不合理,导致公众电子阅读的习惯没有完全培养起来,不少人依然选择纸质书。有关人士表示,“无纸化” 不意味着一定要取消纸张,但应从政策方面进行引导,培育健康的市场秩序。“我喜欢看书,阅读纸质书感觉还 是很不一样,但培养‘无纸化’的意识和习惯也很重要。希望能加大宣传,规范市场,推动降低电子书的成本。” 相关技术不够完善也是一大影响因素。信息的保密、电子签名的认定、电子发票的开具使用等,尚有拓展与改善 空间。另有人认为,电子发票技术从开始应用到逐步普及需要一个过程,眼下还属于新生事物,系统正在逐步完 善。现在通过电子签名等技术手段加密和认证,可进行比对,防止发票造假;如有需要,电子发票也可以打印出 纸质发票,与传统管理方式有效对接。
(摘编自《“无纸化”生活,你准备好了吗?》,《人民日报》2018 年 08 月 10 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纸张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贡献卓著,是人类文化信息流传的载体,也是人类情感交流的媒介。
B.电子凭证有托管存储、依赖公信力、闭环运行等弊端,这制约了它的业务发展,无法发挥其优越性。
C.“无纸化”是存储方式数字化等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改善环境的现实需求。
D.无纸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纸张与人们生活习惯联系紧密,目前完全被替代的时机还不成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纸张在现代社会被像素和屏幕迅速替代,是因为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对树木消耗过度等问题日益严重。
B.电子凭证依赖第三方托管储存,信息容易被篡改,发现问题后难以追溯,因而对第三方的公信力要求很高。
C.随着电子技术进一步发展,无纸化办公涉及的信息保密、习惯认同、管理方式对接等问题将得到解决。
D.无纸化并不是要让纸张消失,而是要促使纸张与屏幕更好结合,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方式。
【小题3】要推进无纸化进程,需要哪些相关方的努力?他们各自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5 08:46: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由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而梁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呈“浅阅读”趋势》)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   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小题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愉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因为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最终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
D.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
【小题3】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划分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北岭淮水”这条线,从海滨到江苏淮安,再到河南信阳,一直到陕西安康,长约上千公里宽约数十公里,这条线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带。上世纪50年代,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南方不集中供暖,这即南北供暖线”。这条线于20世纪50年代在“能源奇缺”背景下提出,到现在已沿袭和60多年。但是,每到寒冬时节供暖期至,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这条持续了60多年的“国家供暖线”,也每每成为网友吐槽的对象。“北方冻皮,南方冻”“北方城市取暖靠暖气,南方海滨城市取暖靠日照,像我们这不南不北的中部城市人民靠的都是自己的一身浩然正气”等段子,都是对南北寒冷及供暖的生动描述。

(节选自《网易新闻•南方为什么不集中供暖》)

材料二

图一2016年国内集中供暖各类热覆盖面积占比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图二各种能源2017﹣2021规划供热面积

注:CAGR即复合年均增长率,指特定时期内的年度增长率。

(:华泰证券)

材料三

目前,南方城市一般使用空调和电暖器来度过寒冬,而这种方式不仅浪费资源,不利于节能减排,还加重了居民的经济负担,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相比“北岭淮水”线,评价南方的冬天是否真正需要供暖的标准应该是居民的居住体验。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评判冷暖的标准有四个:温度、湿度、风速和光照。其中,湿度对于人体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降低1摄氏度。以上海为例,1月、2月是上海全年最冷的季节,平均气温为3﹣5摄氏度,气温小于﹣5摄氏度的天数约为4﹣5天。但是上海冬季湿度较大,一般在60%左右,而北方地区平均湿度为20%左右,上海比北方地区湿度高了4%;按照湿度对温度的影响可推算得知,上海的温度”实际是1度到﹣1度左右,而这一温度下,北方地区已经实行了集中供暖,将室内温度提高到标准温度16﹣18度。而科学家认为18度是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11度则为人对寒冷耐受的最低限度。因此,即便仅以此作为判断依据,上海也应该纳入到集中供暖的范围之中。

既然以往的南北方供暖界限划分并不准确,就有理由提出重新划定“供暖界限”,而这一界原则上应该摒弃南北方的区分,以真正的需求来判断供暖是否有必要。

(节选自《暖通空调在线•浅析南方供热》)

材料四

清华大学教授江亿认为如果南方复制北方集中供暖模式,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预计到200年,中国南方地区堿镇需要供暖的住宅约0亿平米,如果全采用集中供热,南方建筑特点被认为不利于保温,将带来更大能耗。有专家指出,北方墙体砖层厚度一般为37厘米,南方墙体厚度一般为24厘米,俗称“两层砖”,保暖性能更差。同时,专家们认为,南方冬季短,投资巨大的集中供热设施将大部分时间空闲。有业内人士认为,要适应集中供暖,南方必须进行大规模热源、输送管道建设,以及房屋改造,其工程量和成本极高。

但是,面对民众的供暖呼声,也不能听之任之。南方冬季温度不是很低,非常适合采用各类热泵技术供暖,这些技术适合分户或分栋的分散供暖方式。一方面节约能源。分散供暖,每平方米每冬季只需5公斤标准煤,是大规模集中供暖所耗能源的一半。另外,用户经济负担也更低。新能源的开发也是解决南方供暖的良好途径。据报道,在南通一些小区,采用了污水源热泵(以城市污水作为冷热源的一项制冷制暖新技术)或地源热泵(利用地球所储藏的大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的能源技术)集中供暖。

(节选自《南方周末•南方供暖,不走北方老路》)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一显示,2016年国内集中供暖各类热源中,燃煤的覆盖总面积占比最大。
B.由图一可知,2016年国内集中供暖能耗呈现出燃煤、燃气占绝对主体地位的结构特点。
C.图二显示,生物质能的CACR最高,表明生物质能将逐步成为最主要的供热能源。
D.综合图一、图二可知,供暖能源规划应立足既有能耗结构特点,包括常规能源改造和新能源开发两个方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上出现各种针对“南北供暖线”的吐槽段子,说明这一权宜之策已不符合现今人民的生活需求,重划“供暖界线”合乎情理。
B.阶段南方城市面临的低温,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人体对寒冷耐受的最低限度,有必要探索适合南方特点的供暖途径和方式。
C.南方冬季短,热源、输送管道建设以及房屋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成本巨大,给南方集中供暖带来极大阻力。
D.南方城市普遍采用污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等供暖技术,因其具有高效利用能源、尽可能避免能源消耗的优点而受到青睐。
【小题3】假如你是国家能源局的新闻发言人现在要围绕“南方集中供暖”的中心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请结合上述材料,从维护中国可持续发展大局和保障民生的立场出发陈述观点并简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间不长,沿线各国对它并不一定了解,甚至还可能会产生误解、曲解。因此, 当前迫切需 要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健康话语,以消除对“一带一路”的各种误解、曲解。那么,什么是健康话语?

健康的话语必须有利于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相互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并非是中国的一揽子经济计划,而是一个开放性合作性的经济发展倡议。因此,要推进“一带一路”,必须要处理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中国所构建的“一带一路”话语应该是沿线各国都能接受的话语,而且不能建立在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战略资源的争夺和利用之上。如果把某些国家视为“战略支点”,而“支点”就意味着是被利用的工具,利用者和被利用者显然是不平等的。在这种情形下,这些国家不仅会反对“一带一路”,甚至还会对中国进行地缘政治的围堵。

健康话语要有利于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和误会。“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不是中国一国的话语,应该是沿线国家共同的话语。因此,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应当考虑沿线各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沿线各国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非常复杂,仅从中国一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来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很有可能造成一些国家在历史传统上的对抗和文化上的冲突。“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应建立在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多样习俗的基础上。

健康话语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项目合作。“一带一路”的话语不能从中国获利的角度来构建,而要从共同受益的角度来构建。不少人往往会强调中国在沿线各国的投资情况,很少甚至不会谈到沿线各国在中国的投资情况。实际上,在“一带一路”既有合作的项目中,既有中国对外投资的项目,也有中国从其他国家引进的项目。尤其是在中国对外投资的项目更多的是中国的高科技项目。相反,那些低端产业的合作非常少。然而,我们很少看到这方方面的文章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而看到的大多数是关于中国对一些国家的资源型产业的投资。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世界舆论。实际上,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所有项目合作,秉承着共赢的原则,而不是充满了竞争性零和博弈的大棋局。

只有健康的话语才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反之则无助于“一带一路”在实践中的落实。

(摘编自胡键《“一带一路”健康话语的构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把某些国家视为“战略支点”构建话语可能激起沿线国对“一带一路”的反对。
B.我们在构建话语时脱离沿线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习俗,会使沿线国产生对抗和冲突。
C.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所有项目合作,不是进行决定胜负的博弈,而是为了实现共贏。
D.低端产业投资对沿线国发展没有益处,因此中国与沿线国低端产业项目的合作较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沿线国对“一带一路”可能不了解,甚至误解、曲解为立论前提,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立论目的。
B.文章由构建“一带一路”健康话语的迫切性引出设问,然后从三个角度对如何构建健康话语作出了解读。
C.主体三个段落,都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一带一路”健康话语展开论述,说理较透彻,并透露着一种国家责任感。
D.文章阐述了中国构建“一带一路”健康话语的理论,也指出了沿线各国在构建健康话语方面应尽的责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揽子经济计划,不是开放性合作性的,只要拒绝推行此类计划,就能很好地处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
B.如想达到促进与沿线国家合作之效,则不能以中国获利为目的,而应本着共同受益的原则构建“一带一路”战略。
C.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研究文章旨在抨击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战略资源的掠夺,这会误导舆论,对健康话语不利。
D.只有健康话语才能更好地被沿线国接受,才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反之则无助于“一带一路”在实践中的落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深

晓寒

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之足穿过风,穿过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通向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毫无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

②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我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

③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但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我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那一段记忆?

④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如何喜欢草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丫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它们,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留下纯粹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的汗水。

⑤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痛,我切一段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⑥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草木呢?到处都是,从一座山头扑向另一座山头,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弄不清。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⑦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稻草和梧桐树皮打草鞋,半天的工夫打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一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的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他半蹲着,身子往一侧倾,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一样。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想哪里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他再一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戴祖父织的蓑衣斗笠,我成了江南的“蓑笠翁”,风雨不止一次拖拽着寒冷,疲惫,在天空之下汹涌而来,试图淹没一切,而每一次,我都凭着草木构筑的温暖,从容地穿过了层层叠叠的纠缠。

⑧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粑粑。日子困顿,母亲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以一种笑容的形式停留在我们的脸上。

⑨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我们只能接受生活的种种非难,即使愿意倾我所有,也难以抵御接踵而来的黯淡和荒芜。

⑩时间固执地改变着一切,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如同一万只蝴蝶的跌落,那是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写村庄里的草木春荣秋谢,在村庄里到处生长,覆盖了村庄的秘密,揭示了草木和村庄的密切关系。
B.进入城市以后,我就把草木忘得一干二净,我不再喜欢那些童年记忆中的带着泥土气息的草木。
C.在村庄的时候,我曾经很不喜欢草木,觉得它们是不必要的存在,想把它们统统连根拔掉,彻底赶出村庄。
D.草木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赐予我们不可复制的生活,给予我们生活的食物,成为我快乐的主要源头。
E.文章采用记叙、抒情、说理等表达方式,叙述了在村庄贫穷而美好的生活,阐述了草木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那时不见得多喜欢草木,可是小草却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
【小题3】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
【小题4】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小题5】“草木,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你认同作者的看法吗?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小题6】按要求作答。150 字左右。
作家冯骥才说,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倒计时地数着数字进行新年狂欢,而是静静地“守岁”,“守着只有在这一段时间才能看见来去匆匆的生命时间的珍贵”。
请描绘一段你自己或和家人守岁的片段,要求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有心理描写。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们认为防晒系数代表一切。防晒系数的确很重要;它衡量的是防晒霜过滤中波紫外线的能力,中波紫外线与晒伤和皮肤癌有关。但防晒系数仅表示过滤中波紫外线的能力,它并不代表任何防护长波紫外线的能力。

人们对防晒霜最大的误解是抵挡长波紫外线。和中波紫外线一样,长波紫外线也与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有关,但与中波紫外线不同的是,长波紫外线完全没有经过臭氧层的过滤。长波紫外线不会导致晒伤,“但会让皮肤变黑老化,因为它能更深入皮肤,对胶原蛋白产生更大影响”。通过查看你的防晒霜产品标识可以判断你的防晒霜是否能够抵挡长波紫外线;这个标识就是“广谱防晒”。如果没有“广谱防晒”的标识,你的防晒霜可能无法抵挡长波紫外线。

防晒霜中的大部分活性成分对中波紫外线具有屏蔽作用,但能屏蔽长波紫外线的成分却很少,只有少数几种成分能同时屏蔽两种紫外线。

防晒系数30意味着,理论上你涂防晒霜后在户外被太阳晒伤的时间是你没涂防晒霜被晒伤的时间的30倍,前提是你一直适当补涂。防晒系数并不是直接反映对紫外线的抵挡能力,而且也不是一个线性关系的指标,所以防晒系数并非越高越好。相反,防晒系数越高的防晒霜使用起来越油腻,厚重,不舒适。

(摘自2018年5月17日中国日报网)

紫外线分类及特点

注UVA是长波,UVB是中波,UVC是短波。

材料二:

很多人可能觉得在海边比在内陆更易被晒伤,这是因为海边的紫外线强度更强吗?晴空条件下,到达陆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加而增加,海拔也对紫外线辐射具有重要影响,海拔越高,紫外线辐射强度越强。

海边容易晒黑甚至晒伤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海边空气质量较好,阳光在大气中穿透率高;二是海边建筑物,绿荫等遮挡较少;三是皮肤被海水浸泡后,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可能更容易被紫外线侵袭。

在某些阴天情况下,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要比晴空的情况下减少30%。一般薄云减弱地面紫外线辐射约35%,厚云减弱地面紫外线辐射可达90%。这并不是说阴天或者多云的情况下就不用防晒,因为高反照率的地表和高反射率的云层的来回内反射可使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许多倍,所以,阴天也一定要注意防晒。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防晒呢?皮肤科专家表示,涂抹防晒霜是目前最好的防晒方法,遮阳伞可以作为防晒霜的补充,但不能取代防晒霜。衣物的防晒效果则取决于面料。能够在夏天户外穿着的长袖衣物大多质地轻薄,有些甚至只是一层网纱或蕾丝,防晒效果差强人意。我们应该养成四季防晒的习惯,尤其是夏天。皮肤敏感的人,可以选择物理防晒霜,或是针对儿童和婴幼儿研发的防晒霜,这些防晒霜质地更温和,不易引发过敏。要根据天气和地带选择SPF值和PA值合适的防晒霜。一般化学防晒霜要在出门前半小时涂抹,之后每两三个小时补涂一次。

(摘自2018年4月28日 新华网《五一出游,如何正确防晒?》)

【小题1】下列关于防晒霜和防晒系数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防晒霜有物理防晒霜和化学防晒霜,一般化学防晒霜要在出门前半小时涂抹,之后每两三个小时补涂一次。,
B.防晒霜中的大部分活性成分对中波紫外线具有屏蔽作用,而标注“广谱防晒”的防晒霜还能抵挡长波紫外线。
C.防晒系数表示防晒霜过滤中波紫外线的能力,中波紫外线会导致晒伤,与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有关,但防晒系数并非越高越好。
D.防晒霜都有防晒系数,防晒系数20意味着你涂防晒霜后在户外被太阳晒伤的时间是你没涂防晒霜被晒伤的时间的20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觉得在海边比在内陆更易被晒黑甚至晒伤,这是因为海边空气质量较好,阳光在大气中穿透率高,海边的紫外线强度更强。
B.紫外线中的UVA能与皮肤结构作用,产生黑色素;而UVC的杀菌力极高,但由于几乎完全被大气层滤掉而不能到达地面。
C.衣物的面料决定衣服的防晒效果,如夏天户外穿的质地轻薄的长袖衣服,有些甚至只是一层网纱或蕾丝,这种衣物防晒效果很差。
D.在一些阴天情况下,一般来说,厚云比薄云更能有效减弱地面的紫外辐射,所以阴天或者多云的情况下就可以不用防晒。
【小题3】怎样正确选择防晒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