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八二十四

李世民

商丘的牛肉烩面真好吃。我这样说,伙伴们这样说,就连我们的领导也这样说。

我们的领导叫三元。说是领导,其实就是我们这个工程队临时带工的;说是工程队,其实我们才八个人,而且是大工程队临时派来的小工程队。

工地在商丘归德路附近的一个小巷里,工程也很小,安装一栋家属楼的上水和排水。每天,我们早上从大工地来到小工地,到了晚上再回去。领导说,大概要半个月的时间。

虽然只有八个人,中午,还是要吃饭的。我们八个人里面,没有人会做饭,就算是有人会做饭,大家总不能背口锅吧,所以吃饭成了大问题。我这样想,伙伴们这样想,我们的领导三元可能也这样想吧。

头一天中午,我们已经干了半天的活,肚子都“咕咕”地直叫唤。大家撂下手中的家伙,把领导三元围了起来。三元挠了挠头皮,咬了咬牙齿,然后涨红了脸说:“我们去吃牛肉烩面。”三元的话,像给我们注射了一针兴奋剂。大家跟在三元的后面,把三元当成了真正的领导。三元还很煽情地补充说:“商丘的牛肉烩面!”

牛肉烩面馆就在小巷的拐弯处,生意红火。到了里面,浓浓的香味和暖烘烘的热气飘散过来。三元拖着长腔说:“来八碗牛肉烩面——”

烩面馆的师傅四十多岁,说话和气,干活麻利,很快,八碗牛肉烩面端到了我们面前。牛肉烩面真好啊,碗是特大的敞口碗,汤是漂着辣椒油的老汤,汤上头浮着鲜生生的芫荽……

商丘的牛肉烩面真好吃。我这样说,伙伴们这样说,就连我们的领导三元也这样说。

看着大家吃得头上冒汗,嘴角流油,三元捂住嘴偷偷地笑。然后,他又顺势擦了一把嘴,冲着里面喊:“师傅,结账——”

师傅一边回应,一边咧着嘴走过来。师傅说,大碗烩面四块一碗,总共八碗,四八二十四。师傅重复说:“二十四块。”

哈,四八二十四。我想,师傅脑袋里进水了吧,二年级的小学生也知道四八是三十二,这样做生意,赚谁的钱呀!我又想,也许是师傅忙,忙中出乱。

我看看伙伴们,伙伴们朝我挤挤眼,我又看看领导三元,三元朝我挤挤眼,干脆,我也朝他们挤挤眼,我们心里都明白,我们表面上又装作不明白。说实话,占便宜的机会,我们民工很少遇到,并且起初我们没有占便宜的意思,只是这位师傅——

三元给了师傅二十五块,师傅找回了一块,很自然。

整个下午,我们一边干活,一边回味着商丘牛肉烩面的美好,议论着四八二十四还是四八三十二。

第二天中午,三元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还去老地方吃牛肉烩面,如果师傅记起了昨天的事情,就把欠的钱补上,如果他确实忘了,我们也就不提了。三元是我们的领导,他说的话,我们当然听了。

果然,师傅把昨天的事情忘了。师傅不但不记得昨天的事情了,而且结账的时候,师傅说:“大碗烩面四块一碗,总共八碗,四八二十四。”师傅再次重复说:“二十四块。”

第三天中午,师傅还是说:“四八二十四。”

直到第十四天中午,师傅一直收我们二十四块钱。我们都为师傅暗自惋惜,手艺这么好,就是不会算账;我们也暗自得意,商丘烩面真便宜呀!

第十五天,也是最后一天,事情发生了变化。

三元结账的时候,师傅说:“听说你们今天结工,所以这顿饭就不收你们的钱了。”

我和伙伴们还有我们的领导三元全愣住了。

师傅解释说:“我以前也是民工,挺不容易的。”

我和伙伴们还有我们的领导三元全都后悔了。我张了张嘴,伙伴们张了张嘴,三元也张了张嘴,最后还是三元张开了嘴。三元说:“师傅,前些天你算错账了,不是四八二十四。是四八三十二,算起来,我们还欠你一百多块呢。”

师傅笑着说:“四八二十四,没算错。”

师傅又说,几年前,自己也在商丘一个建筑工地上当小工。有一回,他路过一家牛肉烩面馆,很想吃一碗烩面。那时候,师傅还从来没吃过商丘的牛肉烩面,可是,师傅摸摸口袋里,还差一块钱,没办法,师傅只好咽下了口水,走了。当时,师傅想,将来有一天,我也在商丘开一个牛肉烩面馆。现在,师傅的愿望实现了。

师傅接着说:“从我开烩面馆的时候起,只要有民工在这里吃饭,我都要少收一块钱。”

师傅板着指头,算起了账:“一四得三,二四得六,三四得九,四四一十二…四八二十四,没错!”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巷拐弯处,牛肉烩面馆生意红火,浓浓的香味和暖烘烘的热气飘散着,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温暖的背景,为下文写面馆师傅没有算错账做铺垫。
B.面馆师傅似乎算错了账,我们几次相互挤眼示意,这一动作描写说明我们对面馆师傅连账都算不对感到好笑,同时也有互相示意不要说破之意。
C.民工们起初不想占便宜,吃完面却占了便宜,大家却没有点破,表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有便宜就占的劣根性,揭示了人性深处所隐藏的丑陋。
D.小说描写了民工们去面馆吃饭,面馆师傅故意每碗少收民工一元钱,结工时又免掉面钱的令人温暖的故事,表现了人性的真诚、善良和人情的美好。
【小题2】小说开头部分介绍了工程队的一些情况,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小题3】面馆师傅这个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19 09:16: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蹦蹦跳跳的游戏
余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给我一个桔子。”
“一个桔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桔子:“多少钱?”
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桔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这位父亲就拿着桔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我踩着啦!”
父亲才说:“快吃桔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桔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桔子皮,吃着桔子在父母中间走去了。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轻灵而出:“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买一个桔子?”
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孩子死了。”
然后他走到妻子面前,将面包给她:“你吃一口。”
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我不想吃。”
“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
“我不吃。”她还是摇头,她说:“你吃吧。”
他犹豫了一会后,笨拙地咬了一口面包,然后他向妻子伸过去了手,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靠到了他的肩上,他搂住了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地向西走去。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楣的。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情节是街头小店老板林德顺目睹了一对年轻夫妻带活泼健康可爱的孩子去看病,最后痛失爱子的过程。
B.文中反复提到孩子与母亲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的场景,快乐而富有生机,让人印象深刻。而最后孩子却死了,出人意外,太过突兀。
C.“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满是胡子茬”说明丈夫无心也无时间去注意自己的形象,“框”是镶嵌的意思,说明丈夫为孩子看病的事情身心俱疲,非常劳累,没有生气。
D.小说将焦点放在人物的动作上,从来不涉及他的内心世界,也不涉及情节和事件发展的具体过程, 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E. 到“孩子死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就已经结束,戛然而止,让人深思。再写小店老板的经历,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
【小题2】小说设置林德顺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
【小题3】简要概括小说中年轻丈夫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云端上的鲤鱼溪
朱谷忠
①镇前,是闽北政和县的千年文明古镇,海拔近千米,如同坐落于云端。该镇有一条鲤鱼溪,源自古代,虽经多次战乱、灾荒,却在人们的保护下流淌至今。今年三月,为了搜集溪河生态保护方面的事例,我来到这个云端上的古镇,专门去了鲤鱼溪。
②多少年来,村民们在溪畔耕作,歇息进餐时,总是将饭菜省下一口喂食溪中鲤鱼,人鱼无忤,相亲相乐。村里有个民间传说:有一次,溪中鲤鱼在山洪暴发前夜托梦村民,第二天清晨,当村民转移到高处林间时,果然山洪呼啸而下,全村人因而躲过一场劫难。为报答鲤鱼救命之恩,村民们立碑禁渔,订下保护鲤鱼溪的乡规民约。鲤鱼溪的鱼,包括山上、溪岸的古树,都受到百姓的悉心保护。
③一次,当地污水不慎流入溪中,为救护鲤鱼,家家户户放下手中农活,纷纷下溪,将鱼抱到家中盛在清水缸里,等污水排走再放鱼入溪。
④五年前,镇前村被政和县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村民意识到:这是一次保护生态的绝好时机。于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除了对危房、旧街进行改造和维修,还多方筹措资金,修建堤岸、步道,新植树木、花卉。村民们知道,整治中还要特别注意保护每一棵古树、每一块碑石,因为它们均有各自的来历、故事。
⑤眼下,走在鲤鱼溪旁,触目可见数十座明清时期的闽北特色民居。当地朋友介绍说,这里精心保存的民居“马头墙、雕花窗”,现已成为建筑学家的新宠。而鲤鱼溪畔罗金山上拥有的近万亩生态茶园,更成为鲤鱼溪茶旅的一个新址。放眼望去,罗金山碧绿环抱、嫩芽吐绿,正是采茶时节,人潮涌动。
⑥不用说,一路上最令人心醉的,便是每一处溪湾中悠然游动着的彩色斑斓的大鲤鱼。据说全溪至少有数千尾,它们“闻人声而至,见人形而聚”,温顺如驯。再看四周,山影柔和,树木浓密,房舍田园,光影浮动,充满迷人的色调。
⑦时任政和县委书记廖俊波十分关心鲤鱼溪,他对身边的人员说:“我记得县志记载过,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姓徐的朝廷命官主事关隶镇(即今镇前镇的前身),顺应地方民情,力倡封山禁林,蓄水养鱼,使关隶镇‘山清水秀’。如今,我们更应让鲤鱼溪水清鱼跃!”随即他去现场逐一察看,又接连走访请教几个老村民,解决了村民反映的鲤鱼溪河道不畅的问题。
⑧此后,政府出资,村民出力,上下同心,填沙滤水、清浚河道……村民都自发投入到对绿水青山的保护与建设中。值得一提的是,镇前镇有一批退休干部,不但积极建言献策,而且不畏辛劳,四处奔走,先后筹资三百多万元建设“鲤鱼溪公园”。
⑨鲤鱼溪上,还先后出现三座由村民筹建的廊桥——犀龙廊桥、长青桥、福缘桥,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一座云端上的村庄能够饱受水的滋养,不多见;一段溪流能够同时坐拥三座廊桥的秀色,更少见。倘若了解到这三座廊桥都是由村民自己筹建的,那就更叫人折服。
⑩原来,改革开放以后,当地村民纷纷外出打拼,一些人如鲤鱼跃龙门般成了企业家。他们不忘家乡建设,“乡亲一声呼,千里齐应诺”,不但慷慨出资修葺基础设施,还在建桥之前,组团外出考察名桥,博纳众长,精心设计。由此,鲤鱼溪上横跨起三座漂亮而具有纪念意义的廊桥。
闽北大地,绿水青山,云端上的鯉魚溪蜿蜓流向远方。
(选自2018年05月0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中“镇前镇”的特点。
【小题2】文章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小题4】本文写了鲤鱼溪的保护与发展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的黄豆芽儿

我八岁那年,母亲去世了。

母亲烧过百天后,奶奶把她领进了家门。她的脸很像房前的向日葵,很圆很大,眼睛也大;穿着绿色的呢子衣服,上面用金线绣着俗艳的牡丹花,人显得有些虚胖。

她很不拿自己当外人,三下五除二扒掉我身上的衣服,我害羞地往后躲,她“嘎嘎”地笑:“躲啥躲,小屁孩,从今天起我就是你妈了。”她把我抱到大盆里,给我洗澡。很多很多的肥皂泡几乎给我洗掉一层皮,姐姐站在一旁冷冷地看。她去倒水时,姐姐说:“不许你管她叫妈!”我点点头。我们有事时叫她赵姨。

没几天,我就挨了她的打。她炒了黄豆芽儿,我不吃。她给我夹到碗里,我不知哪来的勇气,端起碗,把整碗饭倒进了泔水桶里。她伸手给了我一巴掌,骂:“你这败家孩子,你爸天天人不人鬼不鬼地挣那点儿钱,哪扛你这么败坏的?”

姐姐站在她面前,大声说:“你少在这装大尾巴狼,别以为谁不知道你是‘嫁死’的,我们老齐家的事,你少管。”

她的脸“刷”地一下子,白成了一张纸。

我问姐什么是“嫁死”,姐没说。没几天,我在邻居的嘴里知道了“嫁死”就是嫁过来时给买了一张保险,然后就盼着矿上出事,人一死,新娘就可以拿钱走人了。我听了,脊背发凉。

一个黄昏,矿上的警报尖锐地打断了各家各户刚刚升起的炊烟。她踉踉跄跄地跑出去。回来时,脚步扭了麻花儿,不过,她没有像矿上那些女人那样哭天抢地,她的眼里没有泪。

她三天三夜水米没打牙,也没人去管她。叔叔们说:“看着她点吧!”奶奶叹口气说:“算了,腿儿长在人家身上,要走要留随便吧。”第四天,她打开门,洗了整整一杆衣服。晚上,她包了很大很大的白菜包子,她说:“他走了,咱们的日子还得过 。”

放学回家,我看到院子里摆了两麻袋黄豆。她坐在桌子前挑豆子。我睡觉时,她哗啦哗啦地用水淘豆子。问她这是干什么,她说:“生豆芽儿。”又补充一句:“卖了,挣点儿钱花。”

她伺候那些豆芽儿比伺候孩子还精心,一天不知要看上多少回。好多个晚上,我都被搬动盆子的声音惊醒。灯光下,她搬动大铝盆,给豆芽儿换水。那些豆芽儿像可爱的胖宝宝一样很富态。而她,如向日葵一样的脸却瘦了下去。

豆芽儿不知不觉就长长了。她用自行车驮出去,回来时,筐的大肚子就空了。没几日,豆芽儿筐不再空肚子了。满满地出去,满满地回来。她坐在院里长吁短叹,一遍又一遍让我帮着算再降多少钱合适。嘴里还叨咕着,人家咋能卖那么低的价钱呢?我说,该不是从秤上找了吧?我也给你的秤琢磨琢磨。她说,咱挣的是光明正大的辛苦钱,那样的缺德事咱不干。

豆芽儿被她送给左邻右舍,人家给钱,她死活不肯要,说,权当做个广告了。那些天,我看到她的眼睛总是红红的,嘴角起了很大很大的水疱,像挂了两滴水。

没几日,豆芽儿筐又空了。她说,老二,你猜咋的?那些人生的豆芽用尿素,怪不得又长又压秤呢,今天全叫工商给查了。她说,这人到啥时候都不能坏了良心。

日子飞快地溜走了。她卖的豆芽儿在矿区很受欢迎,她的吆喝也很有意思,她不像别人光喊“豆芽儿”,而是喊:“老齐家豆芽儿!”

我从学校回家时,我常常碰上一个老实的男人在帮她搬麻袋,她让我叫蒋叔。我想,守了这些年,她对这个家也算够意思了。我跟姐姐说,赵姨要走,你别拦着。姐瞅了瞅她,没吭声。话是这样说,可每次回家时,我的心还是悬着。

她没走,风雨不误地生豆芽儿卖豆芽儿。矿上的人几乎家家的餐桌上隔三差五地就要摆上一盘老齐家豆芽儿。

她来学校看我,给我带来满满一瓶子鸡蛋酱,还带来一件新织的毛衣。她说“别省着,身体也要紧。”她走时,我注意到,她的鞋后面张了嘴,像一只滑稽的青蛙,每迈一步,它就张一下嘴,她穿的还是那件绿色的呢子衣服。衣服褪了色,剪烂的牡丹花被她用针细细密密地补上了。她到我们齐家十几年了,这件衣服还是她最好的衣服。低头看手里的毛衣,灰色的,很简单的针法,有好几处漏针的窟窿。

高考结束了,我背着行李卷儿回到矿区。家里空荡荡的。邻居说,老二,你赵姨去医院了。急忙往镇卫生院跑。一路上,我的泪不停地流。

她贫血,眼睛也不好,在卫生院躺了两天,就说什么也不住了。她说“那些豆芽儿烂根儿,就卖不出去了。”回到家,我说:“你指挥,我来弄。”不就是生豆芽儿卖豆芽吗?挑豆子,淘豆子,试温度。在卖之前,还要挑一次,把豆芽儿上的皮全都弄出去。挑豆芽儿皮很累眼睛,挑一会儿,眼睛就又酸又涩。我恍然间明白了为什么她的眼睛总是流泪,为什么我的新毛衣,会织漏那么多针。我低下头,泪一滴滴落到豆芽儿上。

我干活儿,她就在一旁说陈年旧事。她说“老二啊,当年你姐说得没错,我是‘嫁死’的。那时候真是穷,连饭都吃不饱,我爹听人家说有这样给矿上做媳妇的,就托人给我介绍。他说,赌一把吧,命好,早点儿拿了钱,你弟能娶上媳妇,你也能再走个好人家。可是,你爸没了,回到这个院子,看到你们,我怎么也下不了那个狠心……”

她咳个不停,我停下手里的活儿,给她捶背,泪流进我的嘴里,淡淡的苦涩里,却有一点儿温暖幸福流进了心里。

录取通知书来的那天,我去了蒋叔家。那年夏天,矿区里的两大新闻,一是齐家二小子成了矿上第一个大学生。二是齐家姐弟给继母找了老伴儿。

喝喜酒的时候,矿长说,不容易啊,赵红霞愣是用黄豆芽儿让咱矿上飞出了凤凰。

我给她敬了杯酒,叫了声妈。夹了一筷子黄豆芽儿,吃进嘴里,泪流满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赵红霞出场时的外貌和服饰描写既塑造了人物形象,又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
B.小说善用细节描写,如“她的脸‘刷’地一下子,白成了一张纸”“脚步扭了麻花”“她的鞋后面张了嘴,像一只滑稽的青蛙,每迈一步,它就张一下嘴”等,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增添文章的感染力。
C.小说通过姐姐、奶奶、矿长的言行举止、心理描写来侧面烘托主人公赵红霞的不易,表现了她坚强执着的性格。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于不动声色中见深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赵红霞不幸命运的悲悯之情,读来真切动人。
【小题2】小说中的赵红霞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黄豆芽儿”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

①在香港遇见一位老前辈,他说,你怎么跑到西海固去做志愿者了?现在那里的人都吃上饭了吗?以前有人说穷是因为他们不爱劳动,是这样吗?

②这恰恰是我最初记住西海固这个名字时对那个地方的全部了解。而现在,我只能回答,一言难尽。

③2002年的一天,我强烈地发现,一个人的未来如果都在别人的预言里,将是极大的一桩憾事。“我不是你所想的那个样子”,成为我最后选择去宁夏西海固当一名志愿者的全部理由。原来,我从来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是不满的。我常常会把理想中自己的状态想象成液体,尽管是自己本身,但在什么载体中就是什么形态,在上海这个容器里就像上海那样规矩,到了西海固就自然而然变成一个野孩子。

④前二十年,我没有在上海以外的地方长时间生活过,和很多西海固的人,和很多大城市里的人其实是一样的。但我的导师张教授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宽度比深度更重要。”所以我要在期末的时候抛下我深山里的学生,跑到“花花世界”去告诉那些来自各地的中国人,有个地方叫西海固,你们不要只看见北京或上海。所以,即使两三周后就放寒假了,我也要独自一人摸回深山,给我的学生看看记录城市真实面目的照片,叫他们好好学习,不是一切都可望而不可即。

⑤西部的贫瘠在想象中似乎应当是一片雪白的盐碱地,寸草不生;人们衣衫褴褛,牛羊瘦骨嶙峋;失学儿童遍地,校舍东倒西歪。这些都是讲“贫困”时必备的要素,缺一即难以达到听众的“期望值”,甚至还可以被称为“那还算可以嘛”。我们在雪地里拍的照片就被一位听众认为,如果是盐碱地就会震撼他的心。我给生活在城市里的朋友看我的学生点着蜡烛在教室里看书的数码照片,因为闪光灯太亮,夸张了蜡烛的效果。他们说:“哇,这蜡烛真厉害,可以点亮一间教室耶,现在已经点得起蜡烛了么?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是连蜡也点不起的。”我只能报以一笑。

我们有时会不会意识到,我们的心灵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震撼?那些为了使自己的心灵达到震撼的幻想,将会把真正生存在这里的农民逼到怎样的困境?贫困县的贫困不是“死去”的标本,它也在发展的,它的人民也有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是它的步伐太慢了,被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⑦每登上一个山头我就要心酸,那些关于农民不愿干活的传言真是冤枉。退耕还林除了对生态的维护,还旨在向外输出剩余劳动力。而农民们的观念尚未如此与时俱进,不劳动靠补贴,就会被人说懒,他们就不断开荒,开在陡峭的斜坡上,开在几百米高的山顶上。贫瘠的土地,即使是开荒又能多收成多少呢?而开荒所带来的危害,显然不是普通农民可以预见得到的,土地将更加贫瘠,水土流失将更加严重。山体滑坡,道路塌方,大风扬沙就是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出校门,我们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深谷,那完全是人力和自然的共同“杰作”。

⑧我的同伴小贺在回收自己的农村问题调查问卷时,发现有学生问:“老师,我们这里很贫穷,如果你是政府,你能告诉我们怎么办吗?”焦虑的人有一点点萌动,如果我们给出的答案并不那么容易立竿见影,这种萌动马上就会消失的。我们只能很小心很小心地看住它,再把它交给后来的人。

⑨在很多问题上,我们的理想和现实的状况之间相差太大。校长从学校的燃眉之急考虑,安排我们统统去教高中,我们却觉得教小学或者初中,也许对建立一代人的观念来说更有用。当我的学生坚守他们的陋习不改时,我们包含了放弃意思的一句话常常是:“你们老了,改不了啦。”他们会哄笑一阵后依旧我行我素。小学生不会,小学生偏要好好地做给你看。所以我有很多的小学生朋友。我们一起去爬山,他们从不瞻前顾后,也不在意自己的仪态,用尽身体的各个部分奋力前行,很快站到山顶之上,“挑衅”说:“你上来呀!”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很感动,他们还都是轻盈温暖的液体,没有沿途积聚的泥沙的负担,也还不会凝结成四季不化的坚冰。

⑩每夜面对浩瀚的星空,我就像面对真理,先前那些纷繁的心绪渐渐不再喧嚣;每日看见澄明的蓝天,我就想立刻化为一棵冲天的树或一座山冈,不一定需要生命,只要在这里永恒地与天地交相辉映。我从复杂喧嚣流向简单宁静,却希望我的学生能成功地从简单宁静逃离,他们并没有老,他们应该和我一样不甘心。

(取材于徐敏霞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嶙峋:指人或动物消瘦露骨的样子
B.贫瘠:土地不肥沃,土壤层薄
C.立竿见影:比喻立刻见到功效
D.萌动:开始发芽
【小题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海固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贫穷”的想象与现实是有差距的。
B.文章第二段的“一言难尽”,表达了作者对西海固人精神状态的失望和对贫困山区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
C.“我”选择去西海固做一名志愿者的理由是不想让生活完全按照固有的轨道行进,想感受更广阔的世界。
D.“我”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巨大差距,觉得作为志愿者应该努力从建立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做起。
【小题3】文章题目叫“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文中的“液体”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题4】文章第⑥段中说:“我们有时会不会意识到,我们的心灵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震撼?”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你个人认为当代人的这种状态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小题5】作者在结尾说“我从复杂喧嚣流向简单宁静,却希望我的学生能成功地从简单宁静逃离”。请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并分析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小题6】本文中人物的观念、认识与其生活的环境常常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人物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出身在一个“烂包”的家庭环境中,虽然从书中看到更辽阔的世界,但还是像哥哥一样安于清贫。
B.《红楼梦》中,刘姥姥感慨于贾府一顿螃蟹宴的开销够乡下人吃一年的,这是因为她生活在相对贫苦艰难的底层环境中。
C.《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形象地阐明了一个人要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经得起环境考验的道理。
D.《呐喊》自序中,鲁迅用“毁坏铁屋子”的比喻来表达自己希望通过文学来改变国民精神、改造社会大环境的愿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7年5月10日,位于我国南海的神狐海域,蓝鲸1号钻井平台上一束橙色火焰喷薄而出,标志着中国“可燃冰”试采成功!
深海“可燃冰”开采,是一个全新领域,美国、日本等技术先进国家也尚未攻克。此番“试剑”神狐深海,领跑“可燃冰”开采的总包方是中国海洋工程公司,他们完成了从100米浅海向1300米深海进军的大跨越,实现了从常规油气到“可燃冰”全新领域作业的大突破,创造了“可燃冰”试采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新浪网《找寻深海中的“可燃冰”密码》)
材料二

(数据:人民日报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材料三
2017年7月29日,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全面完成海上作业,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可燃冰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9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在“中国能源研究会2017年会”上做演讲时表示,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规模、效益开发任重而道远。他说:“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采了31万方气,但我判断,只有一部分是水合物,还有相当多的是游离气。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实现产业化仍然面临着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等诸多挑战。”
(澎湃新闻《赵文智院士:南海可燃冰规模、效益开发任重而道远》)
材料四
谱写中国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之歌,一位从事可燃冰研究20多年的专家功不可没,他就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可燃冰试采工程首席科学家卢海龙。
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的卢海龙,赴日本留学深造,1998年成为日本第一个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博士,第一次证明可燃冰的真实存在,随后移居加拿大。卢海龙创造了多个世界性“首次”。他本人也得到日本和加拿大政府的充分肯定。
2014年,乘着国家“千人计划”的东风,他回到了祖同的怀抱,“我想为国家多做点事情”。回国后,卢海龙在北京大学组建了一支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团队,为我国试采可燃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我国海域虽然可燃冰储量丰富,但储层条件并不好。卢海龙和科研团队咬定青山不放松,从试采前的勘查准备到提出试采方法,再到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都做足了准备。
科研事业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年过五旬的卢海龙深知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紧迫性,对待学生毫无保留,悉心培养。“卢老师非常希望把学生培养成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博士生滕益华眼中,卢海龙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成长。
(2018年09月04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在美日等国尚未攻克可燃冰开采技术难题的情况下,创造了“可燃冰”试采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B.我国可燃冰可能储量高居各类能源可能储量榜首,但开展海上大规模商业化试采,从2018年开始至少需要32年时间。
C.可燃冰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是因为其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
D.卢海龙北大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深造,在日本创造了两个“第一”,随后移居加拿大,创造了多个世界性“首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三都报道了中国“可燃冰”试采的消息,材料一侧重介绍团队,材料三侧重介绍开采价值。
B.中国海洋工程公司“试剑”神狐深海,实现了作业海域深度的大跨越,实现了全新领域作业的大突破。
C.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在演讲时对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规模、效益开发表示忧虑,认为前景不乐观。
D.材料四描写卢海龙时正侧结合,运用了大量的细节表现其爱国奉献无私传承,充满责任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