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作品,完成小题。
芋头的味道
刘诚龙
晨起看芋,荷擎雨盖,芋张伞柄,清凌凌芋叶,铺陈开去,绿莹莹微卷,中间几颗露珠,似珍珠,滚动,跳动,朝霞照过来,含清气,蕴光色。
我家老屋居小高台,望远处,不见碧水悠悠,但见青山叠叠,一垄田,一脉山;水一脉,田一脉;稻一色,芋一色。山脉与田垄交错,植物与天地交互。
田埂是分田的,田埂也是联田的。芋头多种田埂上。田里挖小渠,小渠两脚宽,渠里水潺潺,渠上芋排排,芋头便是这样植在田中。芋头不是田里主角,田里主角是稻谷。风吹过,稻花飘香,阔大的芋叶也随凤展,土里土气的乡村,也有了诗情画意的浪漫。
我曾是芋头叶下的“小蟊贼”。赤日炎炎似火烧,不怕,脚下踩着的是渠水,头上遮着的是芋叶。
芋头土,芋头也雅。东坡先生蛮懂芋头妙趣,“当去皮,湿纸包,煨之火,过熟,乃热啖之,则松而腻,乃能益气充肌。”烤芋头的味道,松而腻,粉而糯。东坡先生这个吃法有点雅,不曾试过,我老家乡里吃法与之别样。煨之火,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要连皮煨,也不曾湿纸包,连皮带芋,投诸柴火灶,过熟,用棍扒出来,拍拍灰,手指一拨,芋头皮便轻松退去。
芋头能如红薯煨之火,煨红薯与煨芋头,味道难分伯仲,都香,都软,还都粉且柔。若煮起来,便衣分三色,食分五等。见煮红薯而旋走者,不知凡几,见煮芋头而蚁聚者,云集响应。苏东坡之子苏过,研究出一味煮芋头——“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煮红薯,很难煮出人间至味来,煮芋头可以。
这或是芋头另外一样心性,与物随和,和气生味。清朝李渔,许是没遇到好芋头,说芋头如自开水,“煮芋不可无物伴之,盖芋之本身无味,借他物以成其味者也。”芋头没味?芋头味道,人多感觉其香,所谓芋头本无味,或是芋头不霸道,心性淡然,与他物处,谦让,柔和,融洽,低调,不抢功,善解他意。我乡有两道芋头菜,一者扣肉芋头。扣肉是爱出头的,其味浓郁得很,油气冲冲,芋头与之伴,不压扣肉味,只帮扣肉解腻。另一个菜是盐菜,盐菜腌制入坛,坛味深浓,芋头置上,盐菜搁下,文火慢蒸,芋头去了盐菜酸气与野气,盐菜变得醇正得多。
“玉脂如肪粉且柔,芋魁芋魁满载瓯。”这里说的,我老家叫芋头崽,适合煨,当零食,适合煮,当饭食。当菜蔬,可不是芋头崽,而是芋头娘。芋头娘是我老家叫法,学名叫母芋,科学说法是:植株基部形成短缩茎,逐渐累积养分肥大成肉质球茎,称之母芋。母芋色泽深,剥开其皮,麻子多,色泽褐,不粉,柴火煨,清水煮,不出味,或还有点涩。
芋头娘,适合切片,与扣肉与盐菜同蒸;适合切丝,加点辣椒,加点姜,加点葱蒜,不煮,不蒸,要炒,大火炒,其味不粉,倒是有三分筋道,有嚼劲;其味是蔬,转而有三分荤味,如吃肉一样。芋头娘大,电视上,我见过广西荔浦芋头娘,大如足球篮球,我老家芋头娘没那大,饭碗大的样子。
煨芋头,或东坡所谓煮芋头,说的多半是芋头崽,挖出一兜芋头来,一串串、一个个的,一兜好多。芋头崽小,鸡蛋大,至多鸭蛋大,毛茸茸,剥开来,白白嫩嫩,滑腻如凝,玉脂如肪。
别处的芋头,有无遍地种植?我老家好像是种得好玩,极少一丘丘田规模化种,田埂边上种一排,8、9月间,收获一半箩一簸箕,够了,不求卖,或还不指望芋头度日。
种芋,不求饱腹,但求尝味。这状态好。父老喜欢芋头娘,到其时,与稻谷同下种,便是心存念想,让芋头娘生出许多芋头崽,生出好生活来。
(《人民日报》2018年08月04日)
【小题1】简要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小题2】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四处概括其具体内容。
【小题3】简要概括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标题“芋头的味道”的丰富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4 11:30: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家 山
踏遍中华窺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龚自珍) 一一题记
① 年轻时,我喜欢独自哼唱苏联名歌《喀秋莎》。只要“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溜出嘴边,一种轻纱薄雾般的溫馨感,便导引我返回医巫阁山脚下的故乡。其实,故乡影像,在我少年时橙色的梦里并不是很清晰、很确切,一切兰因絮果毕落于苍茫之中,只觉得家就是山,山就是家。只要推开屋舍的后门,闾山清泠泠、水洇洇的翠影,伴着天涯云树,便赫然闪现在眼前。当然最好是在久雨新晴的夏日,或者气爽天高的初秋,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②我第一次亲近闾山,恰逢梨花开得正闹的时节。山坡上,原野里,到处泛滥着浩荡的春潮,浮荡起连天的雪浪。我们乘坐马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穿行于花林树丛中,像是闯进了茫无际涯的香雪海,又仿佛粉白翠绿的万顷花云浮荡在我们的头顶上。几十年间,这个景象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之窗上,只要闭上眼睛,它便立刻浮现出来,特别是当我听到那首名歌《喀秋莎》的时候。
③盛夏的一天,我同三位文友聚坐在北京地坛的一间小亭子里。一番豪雨过去,松林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凉爽。大家谈论的话题是退休后到哪里觅个合意的住所。一位说,老家烟台最为理想,碧树隐紅楼,一枕清幽,春季繁花簇簇,夏天浓荫翳日,冬日又比较暖和。另一位来自云贵高原,他的首选是春城昆明。在北京闯荡了二十多年的小魏说,他想在地坛附近赁屋小住,风晨月夕,伴着虫吟鸟唱,到地坛信步闲游。他的这种想法马上遭到了质疑,大家都说他是受了史铁生的影响。地坛是史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几乎灌注了他全部的情感,可别人未必受得住那份苍凉与寂寞。大家谈笑风生,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当三人把目光转向我时,我说,我要回闾山老家。
④我出生在闾山脚下。父亲望子成龙,希望我有所作为,便给我取了这个名字。六岁进私塾,校歌头两句就是“闾左辽西我校在,钟灵毓秀作英才”。及长,读到《湛然居士文集》,发现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在他七百多首的诗作中,忆及阁山的竟有二十来首。原来,耶律楚材生在北京,祖籍却在闾山西麓,那里也是他父亲及两个哥哥的庐墓所在。十几岁时,他曾回到阁山读了几年书。后来辅佐元太祖万里西征,而闾山旧隐仍然时萦梦寐,有诗可证: “阁山旧隐天涯远,梦里思归梦亦难。”回到大都之后,日理万机,但家山依然刻刻在念。他向往着回归退隐: “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只是,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直到五十四岁生命终结之时,他还在宵衣旰食,勤劳王室。这些颇像当年的卧龙先生,他出山辅佐刘备时嘱托自己的弟弟: “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谁知命运之神搬了个道岔,出师未捷身先死,星陨秋风五丈原。生命在卧龙身上停止时,正好也是五十四岁。
⑤早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即有关于全国名山“五岳五镇”的记载,五镇之一即为东北医巫阁。“医巫阁”系东胡语音译,意为“大山”。阁山在东北“三大名山”中尤负盛誉,风景绝佳,历代文人骚客登临寄兴,抒写情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较之于水,山更切近禅关,远于人境,望之辄有潇洒出尘之想。而此间瘦劲的奇松,幽峭的危岩,以及丰富的神话传说,饶有一种清寒入骨的半神和超然绝俗的意蕴。
⑥闾山自东北逶迤西南,绵延百里。其地为塞外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互汇的结合带。如果说,“整个内蒙古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呼伦贝尔草原“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那么,阁山一线则是他们研习中原文化、接受华风洗礼的大课堂。辽朝以来,此间文凤夙盛耶律信和他的八世孙耶律楚材先后在阁山佳胜处建立了读书堂,殿宇岿然,书香袅绕,千载以还,旧貌一直保持完好。
⑦闾山内外,碑碣如林,题刻触目可见,仅北镇庙即有五十六座诗文碑,其中,元代的达十二座。过去这一带私塾多,读书人多,藏书家多。现在,文化教育事业仍很发达,学书作画蔚然成风。山里民风淳朴,较少世故,只是由于过分质直、认真,有时不免透出几分呆气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趣话,有个过路人向一位老者问询:“到大观音阁还得走多长时间?”老者瞪目不答。问路人以为遇见个聋子,便顾自向前走去。不料,刚刚迈出几步,便听老者在后面招呼:“回来,我告诉你,再有一袋烟工夫就到了。”那人怪他开始时何以不说,他说:“当时不知道你的步子有多大。逗得问路人噗嗤笑了。
⑧不到闾山,已经十几年了。这次旧游重到,感觉风物依然。在商品大潮滚滚滔滔、无远弗届的今天,山上山下仍是清幽雅静,整洁一新,没有看到其他名山胜境常見的香烟缭绕、市声鼎沸的景象,置身其间,确有一种回归自然、陶然忘机的感觉。东道主嫌游人稀少,希望我能帮助向外宣扬一下。我说,天生丽质少人识,未必就是坏事。假如它也像有些地方那样,仕女如云,摩肩接踵,恐怕这块心灵的憩园也就化为乌有了。
⑨最后应该说明,耶律倍的读书堂,这次我并没有蹑履亲登,因为它高踞于闾山绝顶,实在太险峻了。像这类需要仰头方可逼视的事物,毕竟总觉得离平常心太远,因此,不去攀援也好。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宵衣旰食: 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B.搬了个道岔: 改变了人生轨迹
C.无远弗届: 广泛地渗透,深入地影响
D.陶然忘机: 悠然闲适得忘了重要事情
【小题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使用了《论语。侍坐》中子路等畅谈理想的典故。
B.“三径依然松菊寒”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中的“三径”,都借指己荒芜的家园。
C.“星陨秋风五丈原”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失利,病逝五丈原一事。
D.“骚客”与《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骚人”,均泛指诗人,源自屈原的《离骚》。
【小题3】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喜欢苏联民歌《喀秋莎》中“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这句歌词,因而家乡梨花盛开的情景
在记忆中特别清晰。
B.文章写元朝宰相耶律楚材一生勤于政事、忠心尽职,欲晚年退隐家乡而不得愿,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C.闾山地区文风夙盛,读书人多,诗文碑立,这与历史上它是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相汇的结合带有关。
D.耶律倍的读书堂位于闾山山顶,殿宇岿然,旧貌完好; 但由于山路过于险峻,作者没能登临观览,不免感到遗憾。
【小题4】作者引用诗句“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作者笔下的家乡
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回答。
【小题5】有人认为,文章第③段删去更好。你是否同意? 请说明理由。
【小题6】《家山》中说,地坛是史铁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某个地方也与某个人物关联密切。请从下列提示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理解。(150字左右)
提示:
①未庄与阿Q( 《呐喊》   ②潇湘馆与林黛玉(《红楼梦》)
③白公馆与小萝卜头(《红岩》) ④茶峒与翠翠(《边城》)
⑤黄原与孙少平( 《平凡的世界》)  ⑥大海与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⑦北平与祁瑞宣( 《四世同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超过了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目前,全国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的热议话题。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受技术和工艺制约,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取材于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材料二: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殖为核心运行。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
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
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例如,在加州洛杉矶附近的小城克莱蒙有一种生态屋,它利用本地土壤作为建筑材料,屋墙使用了类似中国干打垒的技术,屋子的整体形状很像陕北的窑洞,其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还曾经展出过洛克菲勒•艾比的马桶,它是一个瑞典人设计的专利产品,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取材于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材料三:
垃圾资源化之路的可行性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的理念,未来,会有更多的地区加入这一行列。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些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这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照此运行下去,必然会出现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的局面,其结果必然发生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这种发展模式,走上人类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有关报道,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拥有欧洲最先进和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取材于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多半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B.垃圾处理成为城市发展重要工作。
C.垃圾焚烧发电能实现“变废为宝”。
D.垃圾焚烧发电成本高且危害健康。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工业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垃圾物质。
B.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应用越广泛,制造的垃圾就会越多。
C.工业文明对资本增殖的追求导致资源转变为各种垃圾。
D.解决了垃圾问题就解决了工业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小题3】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筝歌
严歌苓
故事发生在唐人街飞起一只带歌的风筝那天。人们看着白亮的早晨海面上方飞起一只七彩凤凰风筝。风筝上有个小八音盒,叮咚叮咚地来回奏着一支乐曲。人们就说,是梅老板的囡过生日。
眼下只有梅老板一个人有做风筝和放风筝的情致。街上的人都看这只风筝带着小调儿一窜一跌地不断飞得高远,然后接着忙去了。只有一个人还站在路中央看,仰着的粗脖子上凸一颗树瘤般的大喉节。这三十多岁的鬼佬是个流浪汉。
流浪汉肯特说,我父亲让我来找你。他说海伦和镇上的人不-样了,海伦是个见多识广的人。海伦想街坊们至今还谈论她,是因为她同一个年长她二十岁的中国人离家出走是件大大超出他们理解力的事。
一辆汽车开过来,海伦眼神变得十分紧张。车上下来的男人下巴上蓄着尖尖的胡须。后下车的女孩儿却使流浪汉有点儿心慌意乱。女孩儿大声问海伦是否看见了那只带歌的风筝。她也和一切女孩儿一样,在陌生人面前总有些失态的活跃,即使这陌生人对自己的流浪身份毫无避讳。这是个十四岁的雅致女孩儿。海伦告诉他,这是他们的女儿,叫英英。
梅老板当晚在女儿生日宴会上把肯特介绍给老相识,说这白佬是店里新上任的经理。
一天下午,梅老板走进店堂,见英英半躺在红木长榻上,对面一个三角架,有个人猫腰藏在那块黑布帘下,梅老板正要开口叫英英收起这副让他不顺眼的身姿,三角架上的玩意儿“叶嚓” 一声。梅老板想起这玩意儿叫作照相机。梅老板说,这是干什么!
肯特指挥英英变换一个姿势,说那人是专请来做广告的,东西卖不动主要是没有广告。
东西不卖,我也不能卖我囡。梅老板急了连英英也忘了讲。肯特眨巴着眼,看着永远不变表情的梅老板下巴上那撮胡须细细地抖。
描着碧绿眼圈、涂着鲜红嘴唇的英英两眼晶亮,脸上的红晕从厚厚的白粉下面渗了出来。梅老板对英英突然流露的陌生艳丽感到恐惧。英英的美从来不含有这种锋利。
英英喜爱看肯特两个拇指不断弹动裤子上黑红条纹背带的模样。这三十多岁的男人所有动作中的不安分都使十四岁的混血女孩儿产生一阵陌生的快意。这个跟随风筝而来的汉子使英英在每天早晨醒来都有了个朦胧的期盼。
梅老板明白肯特的能量。然而他更明白肯特所含有的危险。可梅老板感到肯特身上所具有的危险性是他无法设防的。
肯特送走东部的客人,正是这个海湾城市最寂寥的时候:雾从海面上岸,高低起伏的街灯着以圣诞披桂提早被点亮了。肯特突然有了种奇特的心情,就是对流浪的向往。他怅然喷出一口烟,看着那个使他突然中止流浪的东西正向他靠近。隔着几尺的白雾她叫他。
英英,她是自作主张跑来的。她不知道二十年前她母亲海伦以同样的神情和心情走进小镇边缘的梅记客栈。
肯特的微笑渐渐开放,流浪汉的无拘无束和士兵的无责任感使这笑有种特别的热情。三十多岁的肯特是一股辛辣突然进入了女孩纯甜的生活。
打烊之前,肯特拿出一只盒子让英英打开它。英英说,我从六岁起就希望得到一双溜冰鞋,可我爸说那是无聊玩意儿。她说他们中国人把从不见阳光,从不骑马、溜冰的女孩叫作小姐。她不断咯咯地笑,跟她母亲当年―模一样的笑,带着对―场不可避免的大叛逆的惊然。
那以后的每天,英英和肯特都能在梅老板眼皮下偷得一些单独相处的时间。肯特把一串不知对多少女人、在多少相仿时刻所用的肮脏词汇从牙缝挤出,吐给十四岁的混血女孩儿。热恋的昏晕使她垂死一般苍白。
新年过后的一个傍晚,梅老板从几爿店铺收银回来,刚跨进客厅就见后院里有个风筝一般翩翩的英英。英英身上一件短斗篷,被她微风细浪似的溜冰步子招展开来,斗篷鹅黄色的夹里闪出闪进,给梅老板一种从未见过的眩幻感受。
梅老板随之打听出,英英的一切变化都因了流浪汉肯特。海伦也感觉到女儿和肯特之间将会发生什么。或许已经发生了什么。
早晨梅老板把英英送到学校之后,来到肯特经藏於店堂。他递给肯特一张支票,请他在四小时之内打好行李从这里消失。
英英在通往洛杉矶公路边的一家“六角钱”旅店里找到了肯特。
肯特心里有种从来没有过的不适。他想,这离爱情大概很近了。
一个月后,一天中午,英英伏在背着她行走的肯特背上睡着了。肯特走进一个挂文青招牌的房屋,将女孩儿放在长木椅上。他请文青匠人将两个中国字“英英”文在他的胸口。肯特掏出最后几个角子让文青工匠去替他跑趟腿,到对门的饭铺去为午睡中的女孩儿买一份火腿煎蛋。
等匠人拿着一碟食物回来,肯特已在沿海的公路上搭乘了一辆运草莓的马车,很快在西 部荒蛮的太阳下缩小成路尽头的一个黑点。
马戏班子在海边支起帐篷。三十来岁的混血女郎戴着火红的发套,穿着霓红灯似的服饰。 她是马戏团的溜冰皇后。上台前,她总习惯独自走开去抽一阵烟。她抽烟的样子不像她人那样妖冶妩媚,耸起两肩,如战壕里的丘八②似的贪馋。
这时一阵叮咚作响的音乐细小如童话般飘来。她叼着烟抬起头,看见一只风筝在海天之间。那是一只大雁形的风筝,女郎想起今天是自己的生日。
(选自《现当代名家作品精选》,有刪改)
【注】①严歌苓是一位美藉华人,著名旅美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拆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②丘八这两个字合在一起是—个“兵”字’是指当兵的人,是旧社会对兵痞的贬称。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种族和民族间的差异作为背景,通过关注女性的爱情生活,抒写了海伦和英英两代人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
B.梅老板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他对海伦的爱和对英英的爱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他阻止女儿拥有爱情。
C.英英的生日与风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明了英英的生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为了暗示英英的流浪生活。
D.肯特请人给梅老板的商品做广告,表明肯特大公无私地为梅老板的生意着想,他是一个好员工。
【小题2】“风筝”在本文中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析。
【小题3】小说中画线段落对混血女郎的装束和神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从人物性格、情节、主题三方面加以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道明:让世界无奈于我
沈青黎
陈道明一直被视为演员中的“异数”——在这个媒体热衷于制造话题的年代,他鲜有话题,也不迎合他人制造话题;而作为国内身价最高的男演员,他时常以演艺圈边缘人的姿态自居,对自己的身份若即若离。而究其原因,是因为“演员”这个身份是命运强加给他的,他一直“很被动,总是被推着往前走”,也正因为如此,他不像许多同行那样执着于自己的身份,始终怀有“出离心”,懂得用内省的方式看自己。
陈道明有着公认的好演技,却经常以戏子自居,他珍惜上天赐予自己的安身立命方式,拍戏时迟到早退、不做功课、现场摆谱等情况从来不会出现在他身上。
陈道明是从慢时代里走过来的,沉默冷峻如他,他常常会在接受采访时情不自禁地提及早年的拍戏经历:那时候,一部小电影拍上四五个月,是常有的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演员变成了一个高负荷高回报的职业,拍戏也变成了一件非常浮躁的事。起初他屡屡强调:我是文艺圈的人,不是娱乐圈的人,但旧时的文艺圈逐渐分崩离析,让他无所依凭,内心的纠葛也越来越多,面对这种冲突,陈道明只好选择了精神上的遁世:他不再看电视,也不读报不看小说,而是寄情于书画和钢琴,并努力钻研古籍,将自己修炼成了最具文化修养的艺人。
1990年拍完《围城》之后,陈道明一直保持着一部戏歇两年的节奏,不想演的片子,给再高的价钱他也不演,但一旦接下一部,就会踏踏实实待到杀青,相比那些四处赶工的年轻演员,他反倒成了全剧组最清闲的人。他拍戏还有个癖好,那就是不带工作椅,有时一站就是一天。看到这么大牌的艺术家都站着,整个剧组只好全体陪站,陈道明也因此落下了“难搞”、“不好合作”的名声,但他对此不以为意,只是淡淡地解释说:“我并非不好合作,只是觉得你首先要尊重职业,这个职业才会尊重你。我无奈于这个世界,只好让这个世界也无奈于我。”
陈道明的名字取自《道德经》,暗合“道常无名”之意,但陈道明认为自己不算个得道之人,“按照老子的境界,得道的人身上应该有一种包容万物的平和,无为而无不为,而我还残存一些金刚怒目之气,对于大多数事情我可以避开、忍让,但是对于我参与的事,我就得把自己认为不对的那部分都统一好。”
陈道明在许多事情上特别有原则,比如他要拍戏,那么从进入剧组到拍摄结束前,他会一直穿着戏服,在他看来,每件衣服都应该有自己的神韵,必须要想个办法,让没有感情的戏服“附着”在自己身上,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圈内的人都知道,陈道明演戏对片酬并不计较,但假如对方开出的片酬过高,他反倒要再三斟酌,更加留心剧本的质量。只要剧本合适,时间和心情配合,陈道明接戏并非不爽快,至于后期的宣传,他乐意配合,但绝不迎合。有人说他太傲,他也照单全收,认为“傲不是一件容易事,谦虚倒是容易——只要弯下腰就行了,傲却要挺直腰板,总得有什么撑住腰吧……”
陈道明常说自己是个对人生的设计感差也不想有设计的人,而节制和疏离是他与世界交流的方式。至于这种交流带来的副产品,比如褒贬,比如毁誉,他都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别人怎么看怎么说都可以,就像天冷了就加件衣服,暖了就脱一件,这么多年我早已经适应了,容易受刺激的是那些没有准备的人。”
(选自《读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陈道明是位演技派演员,他虽然不看好演员这个职业,但对待演戏特别认真,拍戏前做好功课,不在拍戏现场摆谱,也不迟到早退。
B.陈道明是一个没有任何人生设计的人,而面对社会给他的褒贬,他都能泰然处之,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他对这些有充分的准备。
C.陈道明是个十分清闲的人,他一直保持着一部戏歇两年的节奏,拍戏也不计较报酬,不想演的片子,给再高的价钱他也不演。
D.陈道明认为自己还没有达到包容万物的境界,虽然大多数事情可以忍让、避开,但对于自己参与的事情则把自己认为不对的那部分都统一好。
【小题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陈道明被人认为“傲”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34个鸡蛋
玉如意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省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象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说:“这是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路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23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李暖暖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她就来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李暖暖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她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深远之爱,也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的不公有清醒的认识。
B.文中用语言、肖像、动作等描写以及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暖暖的形象。李暖暖要父亲拿20万来为她赎身,主要是为了改善当地的教学条件。
C.文章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34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饱含着孩子们对李暖暖的热爱。这“34个鸡蛋”感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
D.本文立意深刻,现实性强,主要扣住当前社会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题和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来谋篇布局。
【小题2】小说第五自然段写到了“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状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抒写的是师生情的真挚,有人认为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成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