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在美知乎Quore上,有不少人发帖讨论“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很多同友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一位网友说,他家隔壁曾住着一位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该阃友,以感谢对她的帮助。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②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紛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领城:在“武侯世界”“引力世界”等翻译网站上有近400万的活跃用户在“追更”中国网络小说。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研完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昔通外国人管去“不一样的空气”。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③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包衷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而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梦》时,可是一度将宝玉错认女孩。误解与曲折并不是问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打逵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栽体,让真正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更多地传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④季羡林曾说过,“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与世界共赏中国文化之美,人类文明将会拥抱史多的可能性。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31日第5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不仅受到国外读者的喜爱,还可以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B.当今中国文化只要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果道,就一定能为更多的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
C.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关键是打造更多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传播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
D.精彩的中国故事“走出去”,往往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也可能产生误解与曲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兰女十送李白诗集的例子,表明了诗词既是外国网友学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
B.作者从当代作家作品、影视剧和网络文学等方面米举例论述中国文化已经“走出去”了。
C.对“走出去”的中国文化,作者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D.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作者先举例,再分析,最后坚信更多的“长安花”将走出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已经超过很多人的想像,连普通外国人也喜欢诗词。
B.如今中国文化能够“走出去”,主要得益于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
C.网络文学虽然已“走出去”,却没有真正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和价值理念。
D.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路虽坎坷不平,但精彩的中国故事必将更多地传播出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4 02:46: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爆炸力学的奠基人:郑哲敏
1943 年,19 岁的郑哲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在这里,郑哲敏对当下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自己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怎么样才能富国强民?在经过一番思考和探索之后,生性淡泊名利且对政治不感兴趣的郑哲敏决定投身科学救国。于是,在进入大学的第二年,郑哲敏从电机系转到了机械系。抗战胜利后,郑哲敏所在的工学院回到北京的清华园。同年,钱伟长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在他的课上,大四的郑哲敏首次接触到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钱伟长严密而生动的理论分析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从此又走上研究力学的道路。
1948 年,经过全国选拔获得“国际扶轮社国际奖学金”的郑哲敏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在那里,郑哲敏用一年时间获硕士学位后,跟随当时已誉满全球的钱学森攻读博士学位。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深受钱学森所代表的近代应用力学学派的影响:着眼重大的实际问题,强调严格推理、表述清晰、创新理论,进而开辟新的技术和工业,这成为郑哲敏后来一生坚持的研究方向和治学风格。
出国留学,是为了归国报效,郑哲敏“从没想过不回国”。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美留学生归国集体受阻,郑哲敏毕业后不得不先暂时留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当助教。但他仍然感到自己像一叶浮萍,扎不下根来,心中时刻牵挂着祖国。
1954 年日内瓦会议后,美国移民局取消了对一批留学生不得离境的限制。郑哲敏先生遂于当年 9 月从纽约乘船离美,回到了阔别 6 年半的祖国。在“回国留学生工作分配登记表”中,郑哲敏先生写道:“回国本是一贯主张。我们之所以获得教育,直接或间接的是由于全国人民的劳动,因此回国服务是不可推辞的责任。同时一个人如果不是在为群众的利益工作,那么生活便失去了意义。”
1960 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中科院力学所的篮球场上发生了一次小小的爆炸。当响声、硝烟和尘土消散之后,一片薄薄的铁板炸成的一个小碗出现在围观人群的面前。钱学森激动地拿着这个小碗绕场一周,给众人传看。他知道,一个他寄予厚望的新专业即将诞生,而他的得意门生郑哲敏,则是创建这个专业的最佳人选。
同年,爆炸力学这门新学科就诞生了,钱学森在中国科技大学他负责的力学系里开设工程爆破专业, 1962 年开设爆炸力学专业,并由郑哲敏负责这个专业的具体事宜。与此同时,郑哲敏自己所在的中科院力学所第二研究室也将爆炸力学定为主要学科方向。
“爆炸”这个听起来威力无边的词,其实原本与郑哲敏毫不相干,在回国以前,他连炸药和雷管都不曾听过。
之后,经过 30 多年的努力,郑哲敏和他领导的团队在流体弹塑性模型等爆炸力学基础理论,以及核爆效应、穿破甲机理、防护工程、爆炸加工、爆炸安全、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瓦斯突出机理等爆炸力学主要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成果,为爆炸力学这门学科的成熟、壮大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郑哲敏很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一直把培养优秀人才作为己任。“我很庆幸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好的老师,他们对我一生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我希望自己对学生也能这样。”郑哲敏说。
认识郑哲敏的人都知道,他“只做雪中送炭,不做锦上添花的工作”。“郑先生从来都是以国家重大的、急迫的需求为选题方向,以深入的科学规律认识和系统的实践检验为标准,做‘爬坡的工作’、‘出汗的工作’。”中科院力学所所长樊菁说。他也同样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要做国家所需要的,下苦功夫,啃硬骨头。”
如今,年近 90 的郑哲敏依旧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对当代年轻科技工作者工作和生活状态也一直很关注。他说,现在的年轻人确实压力比较大,但还是希望他们能眼光放远一点,不要为一时的得失计较太多,还是要多做点实事。
(摘自吴月辉《爆炸力学的奠基人:郑哲敏》)
【相关链接】
①哲敏,著名力学家、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6 年郑哲敏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他在爆炸力学方面的贡献促成我国形成完备的爆炸力学学科体系,为武器设计与武器效应评估提供了崭新的力学基础,解决了重大工程建设核心难题。   
②“科学需要耐心,现在,一些人急于求成,沉不下心来坐冷板凳,这样做出的最多是中等成果,很难有出色的、有重大影响的成果。有的人急于要实效,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最终会很大地制约科技的发展。”(郑哲敏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郑哲敏在抗日战争时期考入西南联大,进入这所学校之后他便第一次开始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自己的责任,并决定走科学救国之路。
B.郑哲敏为报效祖国,急切想要回国,但由于美国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到新中国,加之他是誉满全球的钱学森的博士生,就更增加了回国的难度。
C.郑哲敏把富国强民、为国家做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把为群众利益工作看成是生活的意义,这是他科学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D.“只做雪中送炭,不做锦上添花的工作”,反映了郑哲敏的一种工作精神,他从工作的难度上考虑,做的是“爬坡的工作”“出汗的工作”。
E.作为爆炸力学的奠基人,郑哲敏对爆炸力学这门学科的成熟,对形成我国完备的爆炸力学体系及解决重大工程建设核心难题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2)本文写的是作为爆炸力学奠基人的郑哲敏,前五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郑哲敏在他所学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上有哪几次转变?请结合材料,分析发生这些转变的原因。(4)郑哲敏认为,做研究要有耐心,要能够沉下心来坐冷板凳。请结合材料中郑哲敏的事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名士与名流
名士与名流貌似相同相近,其实相距很远,他们虽然皆与名气有瓜葛,但实际上因所取人生姿态不同,而展现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
“名流”是指正在流行着的社会各界的名人群,而“名士”专指那些已在社会上出名但隐而未仕者。
名流往往以“名”为“实”,为本钱,常常抛头露面,混迹于社会各种官方的大众场合,参加种种社会活动,乐此不疲。目的是博取更大的名声和利益,其处世姿态媚俗又积极。
名士则以名为“虚”,为“累”,淡泊名利,深居简出,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避开种种抛头露面的机会,躲进小楼或大自然里,回归内心的宁静,或赋诗作文,或饮酒观鱼,或舞剑弹琴,将“小我”化入宇宙之无限中。
名士一般都是实大于名,不仅才华超群,而且心高气傲,超凡脱俗,有一种远离权贵与名利,超然于尘世以外的狂士或隐士风范。名士们既能耐住寂寞与孤独,又是性情中人,喜欢自然山水,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
名流也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他们更喜欢社会,更喜欢人群,更喜欢在社会进取中博取自己的一席之地,捞个一官半职,或挂满各种社会头衔,以赢得人们的特殊尊重。但不少人在进击社会中,慢慢忘却了人之本性,成为公众世俗文化的代表。这种人一旦得到权势,便想领导潮流,左右社会经济或文化局势。但大多数的下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只有学问和历史功绩都较大,或历史罪过很大的“名流”被定格了下来,成了名流的历史代表,如孔子、曹操等。
“替天行道,兴周灭纣”的姜子牙、“死谏”的魏征、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三人既是名流又是名士,位居宰相,却道人自守,身在“朝”,心在“野”,以一颗遁世无我之心入世救世,创造了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美典范。
名士中做到了才情与品性的完美结合之人,屈指可数,而且随着人类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名士将会越来越少,乃至慢慢消失。而名流则不仅在每个朝代都成群结队,蜂拥过来,蜂拥过去,社会越交会名流也会越多。时代一变,时尚一变,许多名流就会过时,被新的名流取代,尤其是政界和经济界名流,流变更迅速,旗帜改易更快。但也有一些带有“名士”质地的文化名流,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如韩愈、苏东坡、丘处机等,虽入世旺名但却最终依然保持了“士”的洁身自好这份独立人格。
名流虽有令人敬佩的地方,但大多数情况下其言行都令名士不齿。因为名流们常常在人群里表现自我,在这种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丧失了知识人(即“士”)的内在品性,成了偶像“稻草人”,或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而名士则往往四处躲避权名,人在深山僻壤,却名冠中华,真正应验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句古话。
【小题1】下列关于“名流”与“名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却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
B.名流与名士的产生与社会和时代的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C.名流与名士对社会的意义不可相提并论,前者务实,后者务虚。
D.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前者常常是刻意求得,后者往往是无意而得。
【小题2】下列对名流与名士的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士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追求内心的宁静。
B.名流往往不甘寂寞,耐不住孤独,在自然与社会中,他们更喜欢社会和人群。
C.名士淡泊名利,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深居简出,完全是为自己而活着。
D.名流常常抛头露面,以博取利益和名声,在进击社会的过程中往往变得世俗。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些名流虽入世旺名却能最终保持洁身自好的独立人格,同样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
B.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的素质普遍下降,名士自然越来越少。
C.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许多名流往往会被新的名流取代,其原因是他们善于改易旗帜。
D.名流因为缺少真才实学,所以往往在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丧失人的内在品性而沦为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面的碗

王若冰

坐在餐桌前,面前又是已经盛满米饭的碗。碗面上是一只腾飞的金凤凰,碗的边缘是一圈金色,与凤凰交相辉映。骨瓷,薄,剔透,泛着凝白的光芒。小路看了好一会儿,她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精致的碗。老人将一块牛肉放到小路的碗里,“你尝尝,这是我小火三个小时炖出来的。”

老人的话听起来漫不经心,似解释,又似自言自语。

小路的眼睛湿润了。她想起已经过世的母亲。

小路与老人相识于偶然。那天,她到这座楼里看房子,因租金太高而放弃。高楼之外的天空,秋阳飘洒在窗外,落叶纷纷扬扬地在距离有限的楼宇间飘荡。小路想起家与父母,想到在都市里打拼的艰辛,不由落泪。

老人就是在那个时刻出现的。她身穿圆领黑毛衣,搭一条酒红色披肩,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戴一副金丝花边眼镜,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

在听到小路要租房的时候,她笑着说:“要不,你看看我那房子是否满意?”

说罢,老人不等小路回答,径直走向电梯对面的门。那扇深棕色的门一打开,房子内部就展现在小路的眼里了。她一看,刚迈进的一条腿又缩回来,不好意思地对老人说:“阿姨,我还是不看了。我,租不起。”老人一把拉住她的胳膊,先进来看看吧。房子是中式风格,含蓄婉约中透着特有的美感。墙上挂着山水画,客厅的博古架上,摆满了精美的瓷器。美术系毕业的她,非常喜欢这样的风格与氛围。

可是越看就越觉得是在做梦。老人说:“两个房间,一个朝南,一个向北。你随便选择,价格都是一个月六百元。”小路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可是黄金地段啊!老人笑着说:“价格便宜是因为我有要求,你每天下班回来都得帮我带一瓶牛奶。”

小路听后,感激地说了无数声“谢谢阿姨!”

搬入的第二天下班,小路发现老人坐在餐桌前,对面摆放着一只盛满米饭的碗。老人不经意地说:“我的朋友原本要过来吃饭,结果临时有事来不了。要不,一起吃?”

小路不好推辞。闲聊中,她得知,老人退休前是美术学院教授,老伴早在十多年前就病逝了。女儿已定居加拿大多年;对儿子,老人却一带而过。此后,小路注意到,每次谈到儿子,老人的脸上都会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复杂表情。

小路不好问,她总是尽力地多做些事。除了每天回来帮老人带牛奶外,还非常勤快地打扫厨房与客厅的卫生;倒垃圾;入睡前检查家里的门窗与厨房里的水电、煤气等。老人总是对小路笑笑,很优雅地说着谢谢。

时光如沙,在指间无声地滑落。一晃,小路已经在老人家里租住半年了。

因为忙,她下班的时间并不固定,跟老人的交流也很少。可每次到家,她都会发现老人坐在餐桌前,就像专门在等她一样。小路注意到自己面前的那只碗,每次都不一样:带凤凰的,印孔雀的,玫瑰花的,梅花盛开的,水中睡莲的,绿竹的,菊花朵朵的,精致考究,又颇有情趣。

最近,小路时常出差,她已经很久没有与老人一起晚餐了。这天,她出差回来是下午三点多。进门后,却听到了老人房间里传出的抽泣声,那声音里夹杂着压抑的悲凉。她一惊,老人低吟的哭诉声声传来,“老伴啊,你在那边还好吗?要不是等林子出狱,我真想快点去找你啊!我做梦都怀念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情景,我每天看着对面那只饭碗,都觉得是你或者孩子坐在那里跟我一起吃饭……”

小路震惊,她转身悄然退出房门,坐在与老人相遇的楼梯口,心情异常沉重。直到华灯初上,她才进了门。她发现老人已经坐在餐桌前,表情凄凉。“阿姨,我想跟您商量件事儿。”老人抬头看着她:“你,要搬走?”

“不是,我很喜欢您做的饭菜,也很喜欢您盛满米饭的那些碗,更享受跟您一起吃饭的感觉,就像跟妈妈一起一样,温暖、安全。我妈妈已经去世五年了,见到您,我觉得很亲切,我想像对妈妈那样,陪陪您,和您说说话。不知道您……”

话还没有说完,老人颤抖着站起来,双手把她搂进怀里,泪水长流。

坐在餐桌前,面前又是那盛满了米饭的碗,饭香弥漫;那凝白剔透的碗面之上,红梅怒放,春意盎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基调沉郁,情节简单,叙述简约而平实,却又曲折有致;描写温婉而细腻,人物的一举一动,既精确到位,又克制内敛。
B.“秋阳飘洒在窗外,落叶纷纷扬扬地在距离有限的楼宇间飘荡”,烘托了在都市里打拼的女孩因租金太高而无法租房的失落心情。
C.老人低价位出租给女孩位于黄金路段的房子,是因为自己年老行动不便,想让女孩每天帮自己买牛奶,顺便照顾自己的生活。
D.老人的哭诉伤感动人,小说借此巧妙地交代了老人的家庭情况,展现出了老人的内心世界,揭开了关于“碗”的故事谜底。
【小题2】请概括小说中老人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碗”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给自己留一点不知情权
朱铁志
因为我在杂志社工作,以为全国各国各地主要报刊每天在手,多种内参应接不暇,更添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天下大事真可谓无所不知了。
然而时间长了,杂多的信息并没有使我感到充实,相反,还常常在经历了头晕眼花的辛苦阅读之后,心里空落落的。海量信息过分满足了我的“知情权”,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剥夺了我的“不知情权”,我真切地感到了“选择”的必要性。因为在信息爆炸的当今世界,如果失去了选择的能力和自制的毅力,我们的头脑就会成为叔本华所说的“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开卷”不仅无益,而且多半“有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固然不可取,但人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知情权”吗?如果不是出于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的关注,在其它方面真的有必要知道那么多吗?给头脑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空白,以便填充更必要、更有价值的东西,岂不是更好的选择?索尔仁尼琴说过:“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这是极有见地的观点。在我看来,如今泛滥在各种媒体上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信息是“废话”和“空谈”,它们既不提供任何新知,也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智慧含量,不能对丰富人们的思维起到丝毫积极作用。在“后出版时代”,特别是网络微博时代,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成为“作者”,“日子”固然可以成书,“月子”当然也未尝不可。一个不假思索的读者如果放弃选择,就会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生命放任在别人的“日月”之中,将自己并不宽敞的头脑任由混乱的思想跑马。问题在于,他有“跑马”的自由,难道我们没有不让他乱跑的自由吗?没有选择的权利吗?
当然有,但我们常常轻率地放弃它。为什么?因为我们经常是懒惰的、被动的,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久而久之,逐渐丧失了应有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以网络阅读为代表的“浅阅读”省时、省力、轻松、好玩儿,但鱼龙混杂,少数有价值的信息总是淹没在大量垃圾信息之中,不待挖掘出来,早已令人疲惫不堪,忘了自己的目标。虽然表面上是无所不知的“知道分子”,但很难掩饰“博学的无知”的本来面目
其实,一个人想搞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不难,难的是弄明白不要什么。因为人的本性原本贪婪,凡是好事当然多多益善,何况读书又有“好学多思”、“博雅俊逸”的美誉,撒开读呗。岂不知,“撒开”就是“束缚”、就是“枷锁”,从此让你失去自我,成为任人摆布的傻瓜。不“撒开”怎么办?当然就要选择,就要有所读,有所不读。谁来选择?自然可以请教饱学之士,可以借鉴“推荐书目”之类。问题在于,真正有学问的家伙往往不喜欢向青年推荐书目,也不屑于某些以权威自居的人推荐的书目。那怎么办?只好靠自己,靠博览基础上的“慧眼”和“专精”吧。
(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作者认为要使自己的头脑不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有哪些正确做法?
【小题3】怎样理解文中划线句中“博学的无知”。

同类题5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所具有的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和”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天人合一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占有别人。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

(摘编自《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发展形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其意义在中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
B.《礼记·乐记》认为音乐的和谐于天与地的和谐,而人类的和谐从根本上也于天地的和谐。
C.自从孔子把“和”作为同外界交往的原则后,中华文明一直把构建和平共处的世界作为理想。
D.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有利于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和行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了中华文化、中华价值观与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的不同,提出了论点。
B.文章主体部分引经据典,逐层分析,阐明了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对“和谐”的重视与追求。
C.文中大量引用古代文献,批判了西方的冲突意识,强调了和谐高于冲突的思想。
D.作者提到西方的宗教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旨在突出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多有记载,备受推崇,与古人欲以之促进和谐的思想不无关系。
B.“协和万邦”是中华世界观的典范,因而《尚书·尧典》等多家著作对此阐释颇多。
C.根据天人合一思想,人与天不能对立,人应该顺从自然规律,使其行为与自然相协。
D.中国没有出现过西方那样的宗教战争,与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