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苍耳子
高军
“大娘,正纺线啊?”跨进门口,丁秋生热情地招呼着。
尽管天气还很冷,但丁秋生正高兴着呢,他好似对寒冷一点也没有感觉到的样子,热气腾腾地走进了小河村。作为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政治部主任,丁秋生经常会到驻地和周边的村庄走走,和群众说说话。
这次,他下到一团和战士们一起战斗,刚刚在地方武装配合下,于惠家庄西南设伏,打退了从青驼寺来袭击前汉沿、小河两村的日军,再次保住了沂蒙根据地南大门。冬闲时节,当地正在组织群众纺线织布,养活自己,供给部队。丁秋生来村里,就是想看看这项工作开展得怎么样了,顺便也多接触一下小河村的乡亲们。
嗡嗡的纺车停了下来,正在纺线的李大娘用手背揉了揉眼睛,笑道:“丁主任来啦。”
看到李大娘要起身,丁秋生赶紧制止道:“别起,别起,我没有事儿,就是来随意说说话。”
李大娘也就不客气了,右手继续摇动纺线车的把柄,左手拿捏着一根棉花卷成细卷的“谷槌”,轻轻地向后拉着,随着纺线轴子的快速转动,一根细而均匀的棉线就从棉卷里被抽了出来,待到左手向后拉到不能再拉时,那摇纺车柄的右手快速停一下,并往回倒转了半圈儿,左胳膊向上一抬,再往前一送,右手重新摇动纺车把柄,拉出的棉线就缠到了纺线轴子上。这样重复多次,纺线轴子上缠着的棉线就越来越多,逐渐就会形成一个锥形的线穗子,线穗子是织布时最基本的线材原料。
在纺线车时急时缓、时高时低的“嗡嗡”声里,丁秋生和李大娘随意地拉着呱。突然,大娘纺的线在她左手向后拉棉花“谷槌”的时候,从纺线轴子上开始向下脱落起来,更别说向轴子上送线了。李大娘停下纺线车来,看了看纺线轴子最下端的部分:“坏了,挡头儿毁了。”
大娘叹口气:“唉,找不到使着顺手的挡头儿,耽误多少工夫啊。”
丁秋生来沂蒙山区快一年了,也学到了当地很多生活经验。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距离很近的两个地方,一些习惯会不一样,很多生活经验也不同。就像这纺线轴子头上到底用什么做挡头,就各不相同。不久前,丁秋生在西北方向二十几里的一个村子,就见到了用当地一种叫苍耳子的东西套在轴头上的,据说很耐用。这时候,他突然想起来了,就对李大娘说:“好办,去找几个苍耳子来就行了。”
苍耳子是当地非常普通的一种植物。它结出一种浑身长满小刺的小豆粒儿形状的果实,绝像一个微型小刺猬。人啊动物啊从旁边经过,它就会不声不响地粘上几粒,让你把它们带到远处繁衍生息。
看到李大娘不明所以的样子,丁秋生再次解释道:“用它套在轴头上最好使了,我这就去找去。”
大娘起身:“我知道哪块地里有,我去吧。”
丁秋生陪她走到野外,很快就在一个地堰下面找到了几粒苍耳的果实,上面的小毛刺还有些扎人,拿在手里有一种轻微的刺挠感。
他们回到纺车前,丁秋生赶紧找来一块石头,手捏苍耳子,在石头上轻轻磨掉一头,然后调过来磨另一头,把它身上的毛刺也磨得只剩下根部时,他又去找来一根细细的小木棍,慢慢掏掉苍耳子里面的果仁,这时苍耳子就只剩下一个两头通透的外壳了。丁秋生走到纺车前,把缠在轴头的线慢慢捋开,轻轻将这个加工过的苍耳子套了上去。
丁秋生坐到大娘的纺车前,左手拿起卷成“谷槌”的棉絮,右手轻轻转动车柄,随着他左胳膊的向后拉,一条均匀的细线被拉了出来。他倒一下纺车柄,左手随即把棉线往轴子上一送,细线顺滑地离开了苍耳壳,右手继续旋转车柄,线就被缠在了轴子上。
丁秋生笑着说:“我觉得还好使,大娘你来试试行不?”
“啧啧,啧啧,丁主任这么手巧啊。”李大娘盯着丁秋生刚刚纺出的线,“比我这老妈子手艺高多了。”
丁秋生摆摆手:“在延安参加大生产运动时,才学了很肤浅的一点点,哪里比得上大娘您啊?”
“好使,好使。”李大娘满脸核桃纹里都是笑容,“丁主任怎么什么也懂啊,俺整天见苍耳子,就不知道还有这种用处?”
此后,苍耳子的这种用途在小河村和周边村子里被广为传播,一直沿用至今。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篇直接进入故事,并交代了作品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
B.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具体交代李大娘纺线的过程,使故事真实可信。
C.李大娘纺线拉呱时突然出现意外,这一情节为下文展开故事铺垫。
D.小说结尾写苍耳子的用途沿用至今,表明人们对丁主任永远挂怀。
【小题2】丁秋生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小题3】本文写抗日将领丁秋生,选取的不是战争场面却是平常生活细节,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4 12:47: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牵挂你,的人是我   李家法
剧团要解散了,韦导演对老萨说,跟我去广东吧,那边开薪两千块,不低了。老萨说,那黄毛呢?韦导演说,嗨,你这人啊,就累死在一条狗身上。老萨说,那你自己去吧。
老萨为剧团吹了二十多年萨克斯,现在却面临失业。树倒猢狲散,剧团的角儿都自谋出路去了,念老萨演奏萨克斯确实出色,那些漂萍落定的角儿都有意拉他一把,但因为黄毛,他全都回绝了人家的好意。
黄毛是老萨两年前从大街的垃圾斗里捡回的一条本地狗,老萨把它抱回时,它索索地发抖,站都站不稳。是老萨买回香肠和牛奶把它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此后,黄毛就跟定了老萨,老萨不娶不育,就把黄毛当亲儿子一般看。特别那夜,老萨发急痧,痛得叉了气,黄毛守在他床前呜呜地咽鸣,后来实在不行了,大门闩死,黄毛硬是用爪刨开窗户跳出去找人来救老萨。看到黄毛一双血肉模糊的前爪,老萨便发誓此后和黄毛不离不弃。
老萨失业后的日子枯燥无聊。
冬去春来,街上穿裙子的人多了,县城的舞厅就红火了,有人介绍老萨到舞厅去吹曲,每晚有五十元钱外块。老萨带狗去,经理不让,只好把狗放在家里。但是半夜散场时,黄毛又出现在舞厅门口,它是来接老萨下班的,却把一群女舞迷吓得花容失色。舞厅顾客锐减,经理便婉请老萨另谋高就。
到了十月,又有熟人介绍老萨去一住宅小区看门,说那小区住的都是当官的,有钱有势,给这些人看门,不掉价。老萨欣然应允。老萨当守门人兢兢业业,加上有黄毛帮手,那小区门看得严严实实。经常还是有些生面人提着大包小袋来找某某局长,某某主任。黄毛从不扑人,但狗视眈眈下,那些登门送礼的人吓心怯了。不久,一个当官模样的人来到门卫室对老萨说:老同志,这狗眼好凶哩。以后上班不能带狗来了——领导,丢它家里没人照顾它。——那就宰了它。
老萨只好回家仍然吃低保。这天,他上菜市里转了一圈,肉价又提了,他咬牙买了一节猪筒骨,熬一碗汤,骨头带筋留给黄毛,老萨喝汤,就着一碟黄瓜皮、一碟子豆芽菜喝二两米烧。黄毛这畜牲通灵性,见老萨连续几天喝酒都不见半点荤腥,它竟连骨头也不肯吃了。老萨没理它,吃完晚饭,收拾碗碟,独自取下萨克斯,默默地吹起来。曲声悠悠怨怨,黄毛只好把骨头叼到一边,流着狗泪慢慢地嚼了起来,完后就匐在老萨脚旁。老萨吹缠绵的门德尔松E小调,吹凄美的海顿小夜曲,黄毛听得昏昏痴痴,伸出狗舌随着曲子的节奏晃当着。待到夜深,老萨说,睡觉去吧,黄毛才眷恋不舍地走回它的狗窝。
这天晚饭后,老萨带黄毛遛到城郊结合的一个公路转盘处,那里人少清静,老萨坐在路旁想心事,黄毛不像往日似的到处撒欢,它蹲在他身边不时用舌头舐他的手,用前爪轻抚他的脚背,老萨就觉得黄毛今天异常。一会儿,一辆银灰色小轿车从远方飞驰而来,黄毛突然跑向公路,迎着小轿车飞跃而上……黄毛——,老萨狂喊着冲上去。黄毛嘴巴和鼻子都流血,眼睛却还睁着,仿佛在说,我先走了,你好生保重。老萨脸亲贴着狗头,老泪纵横。
轿车女主人主动赔了一千元钱给老萨,老萨为黄毛买了一块墓地,立个义犬字碑,刚好花完一千元,算是厚葬。
(选自《广西文学》)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抓住老萨的职业、行为、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特征来展开凝练朴素的白描,在有限的篇幅里传达出人物性格的独特神韵。
B.老萨舞厅吹曲却因黄毛而被辞退,到官员小区当守门人又因黄毛而失业,暗示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也表明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冷漠。
C.小说的语言生动传神,如“狗视眈眈”巧妙仿用“虎视眈眈”,使小说风趣幽默又耐人寻味;“那就宰了它”则暗示黄毛挡了某领导的财路。
D.剧团解散、舞厅、官员小区等暗示了社会环境,小说把人物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引发读者对社会变革时期人性的思考。
【小题2】小说赋予狗以人的情感,把狗描写得富于传奇色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兰殇

行吟水手

赵梦笔也算才俊之士,怎奈科举屡试不第,别无专长,唯有画技一路,便降格以求,以画谋生。虽山水、人物、花卉样样拿得起,可困居于蓬牖之中,声名不出闾巷,日子过得很恓惶。他奉母极孝,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老母去世后,赵梦笔万念俱灰。

这天,赵梦笔关门闭户,踉踉跄跄来到山中古刹,推开虚掩的寺门,缓缓走进去。卵石小径两旁遍植着书带草,院内阒寂无声。

正在禅房打坐的老僧闻声走出。赵梦笔忙迎上去施礼,说道,打扰长老清修。老僧双手合十,念了句阿弥陀佛,回道,施主客气。又问,施主面露戚容,有何心事,不妨说来听听。赵梦笔略一踌躇,便对老僧讲了自己的身世遭际。末了,向老僧请求剃度出家。

老僧叹口气,说道,老衲观你尘缘未尽,还是晚一步再说吧。你既是个画画的,且随我来。

跟着老僧走向后院,远远地,就有一股淡淡的幽香飘来。老僧指着花圃一株花草,施主可认得此花?赵梦笔道,请长老明示。老僧道,此花乃兰花中罕见的极品“压千红”。你今日能与它一见,也是缘分。听老僧如此说,赵梦笔方回过神,此花就是传说中的“压千红”?怪不得有如此奇香。

老僧说,施主能为老衲画幅兰花吗?

赵梦笔点头,说,这有何不可?

老僧说,既如此,施主请随我来。

赵梦笔跟着老僧去了禅房,磨墨展纸,准备作画。刚刚提笔,老僧说,且慢,待老衲点些东西在墨里。赵梦笔不解,但见老僧从几案上拿起一只小瓷瓶,向着磨好的墨汁里滴了几滴清露样的东西,说道,你现在可以作画了。

赵梦笔谦让一回,提笔蘸墨,在一张生宣上写了一块怪石,怪石旁逸出一株兰草,叶似翡翠,一茎兰箭,盛开着几朵兰花。有顷,画成。老僧站在一旁不住颔首。

神奇的事情在赵梦笔放下画笔的那一刻发生。他忽然嗅到从画面上浮动起一股清淡的兰香,愣神间香气忽一下散开,时而远,时而近,来时是具体的,去时是缥缈的……

赵梦笔愕然。

老僧轻轻一笑,道,有此奇效,全赖这瓶中之物。

赵梦笔惊喜道,长老,瓶中究竟是何神物?

老僧表情极平淡道,道,无他,是老衲清晨沥下“压千红”花叶上的清露耳。

赵梦笔听了,心念一动,说,长老,能送我一株“压千红”吗?

老僧道,施主有所不知。这花长一株新的,便枯一株旧的,无法分予你。

赵梦笔大失所望。只听老僧又道,不过,老衲可将这一小瓶清露赠予你,可助你今后衣食无忧。只此一瓶,你要好自为之。

赵梦笔连连称谢,告辞老僧,欢天喜地回家去了。

自此,赵梦笔专事画兰。他所画的兰花声名远播,那些富商巨贾、达官贵人,都以能收藏到他的兰画作为辟邪祛俗的奇珍为荣。一时间,赵梦笔赚了个盆满钵满。他摇身一变,置房买地,娶妻纳妾,成为当地的富豪。

翌年初春,老僧所赠清露已经一滴不剩,而拿着银两来求画者仍络绎不绝。看着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到不了手,赵梦笔心似火焚。这可如何是好?

这天,几个被人收买的市井泼皮闯进了深山古寺,抢走了寺中花圃里的那株“压千红”。

夜里,赵梦笔看着移植到自家后花园里的“压千红”,心里快意至极。

第二天一大早,刚刚起床,一道圣旨降在了赵梦笔的头上。原来,赵梦笔画兰的盛名,不知何时竟传到了当今皇上的耳朵里,皇上很是惊奇,便命他即刻画幅兰花,火速送往京城。

赵梦笔领旨后,心中狂喜,当即提了瓷瓶,去了后花园。趁着清晨,正好可以采集清露。可眼前的景象却让他骨酥筋软。那株他视若无价之宝的“压千红”,不知是何缘故,早在一夜之间香消玉殒,变成枯草一堆。

黄昏。古寺。

赵梦笔站在断砖颓垣中,古刹早已人去寺空,一片荒芜。猎猎的山风,吹得他宽大的衣袍发出刺耳的尖叫……

(选自《百花园》2016年1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赵梦笔是才俊之士,奉母极孝,旨在使之与后文其卑劣行径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警醒人们走好人生之路。
B.赵梦笔“心念一动”而索要“压千红”的情节,暗示了他欲借此发财的想法,后来收买泼皮抢“压千红”一事,则是他贪心膨胀使然。
C.那一小瓷瓶清露,是品性高洁的寺中老僧的象征。它的有与无和主人公命运的起与落密切相关,它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揭示着人性的变化。
D.小说的写法类似于蒲松龄写的志异小说,奇异的兰花、滴露生香的画作,都让情节显得非常离奇,超出现实,这是浪漫主义写作手法。
【小题2】最后一段在小说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小题3】小说标题“兰殇”有哪些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日前,全球首家共享书店在安徽合肥正式亮相。在这家书店,只需用手机下载“智慧书房”APP,注册并缴纳99元押金,扫一扫书后面的条形码就可以直接把书带回家。共享书店模式的启动,实现了由买书到借书、把书店变成自家书房、由个人阅读到共享阅读的重大转变。

只能现场翻阅或购买,不能借阅带走,这是书店与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共享书店打通了书店与图书馆的区隔,从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角度,这种规则,倒确实是契合了“共享理念”的实质。同时,看完即还,无需为囤书而烦恼,也满足了时下不少人的“断舍离”态度。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办卡和借阅,其实也都比较方便了。但相对来说,共享书店,因为其属于商业性质,在书的更新效率和服务等方面,都有着优势,相信能给人与一般图书馆不一样的借阅体验。

抛开共享概念不谈,三孝口书店的最大特点,其实体现在书店服务人员从过去的销售身份变身为用户的专属阅读顾问,以“给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的阅读服务”为目的,给予人们更为专业的阅读指导。专属阅读顾问,这一点,在目前绝大多数的民营书店和公共图书馆,都属于比较稀缺的服务,若能够借此形成特色,必将增加书店的吸引力和卖点。但问题在于,专属阅读顾问要能够真正提供专业的阅读指导,要求可不低,是否能实至名归,还需要市场检验。

为了鼓励阅读、传播阅读,共享书店还推出“阅读奖学金”制度,只要根据规则完成阅读任务,即可获得充值押金的返还。此外,读者还可以通过书店的APP将自己拥有的书籍在“智慧书房”的虚拟空间内进行管理,通过写书评、晒书拍等方式进行评论和交流,实现“以书会友”。这些延伸服务,是致力于增加书店与读者的互动频率,并扩大阅读的社交功能,这与时下一些民营书店所主打的社交体验,其实有着殊途同归之效。

其实,对真正热爱阅读的人而言,书店具体的经营模式到底是怎样并不重要,关键还是店内所提供的书的质量到底如何,是否能满足特定群体的阅读口味,能否引领一种有质量的阅读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共享书店也好,传统书店也罢,只要能够给人带来良好的阅读和消费体验,都值得肯定。

事实上,书店作为一种市场化机构,它不同于一般的公共图书馆,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即是经营的好坏,评判权最终还是在市场和消费者手上。明晰这一点,其实不必要太在意书店的形式,市场自然会给出最客观的答案。

(选自朱昌俊《“共享书店”:形式不重要,好坏交由市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书店的出现,即将实现把书店变成自家书房、由个人阅读到共享阅读的重大转变。
B.共享书店之所以按照当下流行的“共享理念”来运营,是因为它打通了书店与图书馆的区隔。
C.共享书店的阅读顾问给读者提供了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指导也更为专业。
D.共享书店推出众多延伸服务的目的是增加与读者的互动频率,扩大阅读的社交功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当下出现的“共享书店”这一新兴事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论述思路清晰。
B.读者可以通过共享书店的APP在“智慧书房”的虚拟空间内管理自己及他人拥有的书籍。
C.文章认为,书店只要能给真正热爱阅读的人带来良好的阅读和消费体验,就值得肯定。
D.文章指出:“共享书店”这种形式并不重要,书店经营的好坏最终会由市场来评判。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够像“共享书店”一样将书借阅带走,书店与图书馆的区别就已不再明显。
B.因为“共享书店”商业性质的属性,所以在书的更新效率和服务等方面存在优势。
C.真正热爱阅读的人并不关心书店的经营模式,因此“共享书店”对他们吸引力不大。
D.继多种共享形式之后,共享书店的出现说明我国共享经济在不同的领域逐渐有了新的尝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诗歌多义性的深入研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按照词汇学的解释,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很,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国,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究全一样。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另外,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中义。如果孤立地看,一个多义词固然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般说来,一次却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
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复合的作用,“诗无达话”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语卣然是错误的,如果从诗歌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休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恩普逊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不等于对诗歌艺术的研究,因此它不能作为研究诗歌艺术的一个角度。
B.与词汇学中用词时通常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不同,诗歌中的词要尽可能地有歧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
C.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中“凭栏”除有“倚靠着栏杆”之意,还会令读者有抑郁悲苦的联想,这就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
D.“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歌因其词语的多种意义,而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则是完全正确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的共通之处,以及二者的区别并以论述后一方面为主。
B.文章最后两段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并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
C.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从诗人创作和读者阅读两个方面,分析了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
D.作者以恩普逊的书为例,一方面说明诗歌多义性研究与语义学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也引出下文对二者区别的论述。
【小题3】下列关于“诗歌的多义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变得丰富和含蓄,这说明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有相通之处。
B.诗人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抒情状物,并艺术地运用词语构成意象和意境,会使诗歌最终产生多义性的效果。
C.无论是诗人写诗时部分地强调或改变词义,还是读者读诗时因人因时体会不同,都会让诗歌中词语的意义带上一定的主观色彩。
D.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日本、印度茶业虽然在制度的构建主体、组织形式等方面呈现出不同,但有着根本的共同之处,即实现全体茶业参与者的利益均衡而非仅仅一部分茶业参与者的既得利益,构建有利于整个茶业发展的有效秩序,即他们的整个社会能够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生产、销售、组织制度体系,这是其成功的关键。

反观中国情形,正如1891年湖北盐茶牙厘局针对华茶为何衰落进行的调查所指出的那样:华茶在生产、收集以及加工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而资金短缺的部分原因是体制的松散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导致了产品质量的下降,而且还由于茶叶运抵汉口出售之前要换好几手,层层加码使其价格抬升,其标价就比其竞争对手高得多。总之,数百年来在国内贸易中运行得很好的由收集代理人与中间人组成的精致的网络,一旦面对新的体制外竞争形势,却被证明是笨拙的、无能为力的了。

为什么中国不能构建印度、日本等国有效的茶业制度呢?在近代中国,特别是在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相当弱,也不可能为市场的运作提供具体的规则,同时由于单个企业力量是有限的,那么市场交易规则的构建主体由谁来承担?杜恂诚教授认为:“商会和同业公会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市场操作层面的创建和完善制度秩序的责任。”如果我们将问题的视角放大到中外贸易领域,市场制度的构建不仅需要商会和同业公会肩负其责,而且我们也不能忽略洋商的作用。问题在于,他们构建的制度对利益各方有着怎样的“好处”,以及对经济有着怎样的效果,更值得我们关注。

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方面和其他行业,国家被排除在制定规范各方之制度的权威之外。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情况就是如此。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茶业垄断货源、主导国际市场茶叶价格的优势不复存在,加之贸易不能直营,故在争夺茶叶贸易主导权方面,洋行、买办与茶栈三者之间进行了相互博弈,在此过程中,中国原有的贸易网络与洋行进行了自然的结合。在制度构建方面,洋行、买办与茶栈居于市场支配的地位,一方面他们是市场运行规则的制定者,另一方面他们更是市场的参与者。在这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身份条件下,他们之间通过“合作”构建了稳固的利益共存关系,在“妥协”中寻求“共识”,在“合作”中共获“好处”。这样,他们构建了另外几大产茶国都没有的组织、制度框架,这些是实现他们各自利益的一种根本保障。

(摘编自张跃《利益共同体与中国近代茶叶对外贸易衰落﹣﹣基于上海茶叶市场的考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层加码导致标价比其竞争对手高,这也是近代华茶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B.政府没有能力管理好市场,华茶的利益受到商会、同业公会和洋商的影响。
C.由于国家没有介入茶叶贸易,中国原有的茶叶贸易网络只能选择与洋行结合。
D.洋行、买办与茶栈在茶叶市场中构建了利益共存关系,从而获得了各自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日、印茶业的成功与中国茶业的衰落进行比较,并对衰落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B.文章论述洋行、买办与茶栈在茶叶市场中的博弈,揭示出各方在茶叶贸易中的利益关系。
C.文章主要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论述中国不能如日、印等国构建有效的茶业制度的原因。
D.对中国茶业的衰落,文章先从体制、政府因素分析,后从外部势力的介入加以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实现了各个环节利益均衡,中国也能像日、印那样在茶叶贸易中获得成功。
B.如果国家当时能够为茶叶市场的运作提供具体的规则,中国茶业就不会走向衰落。
C.华茶在生产、收集以及加工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而资金短缺导致了体制结构的松散。
D.洋行、买办与茶栈兼具裁判员与运动员的身份,考虑的必然是三方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