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选自201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B.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C.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D.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小题2】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26 09:46: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在土卫六建立人类殖民地的想法或许听起来有点疯狂。它的温度接近零下300华氏度(约合零下184摄氏度),空中降下的甲烷和乙烷汇入碳氢化合物海洋。尽管如此,土卫六可能是太阳系里唯一适合建立永久性自给自足人类定居点的地方。
我们是在以全新视角也就是生态视角研究了这颗行星后得出这一结论的。我们分析了人类需要什么样的居住地并在周边地区搜寻相应的环境。
我们基于科学、技术、政治和文化因素勾画出的殖民情境让每个愿意思考人类遥远未来的人都可进行一场思维实验。
我们预计人的本性会保持不变。未来的人类将具有和当前一样的欲望和需求。他们的家必须有充足的能源、宜居的温度并能免受宇宙辐射等太空严酷环境的伤害。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视月球或火星为人类的下一个居住地。虽然月球或火星看起来是比较合理的目的地,但却有硬伤。它们都没有磁层或大气层的保护。银河宇宙射线(GcR)轰击着月球和火星表面,人不能长期在它的攻击下生活。
这种强大辐射的致癌性早已为人所知,而过去两年里的研究又发现了一个可能更严重的危害一一脑损伤。GCR包括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铁原子核等粒子,它们能破坏脑组织。在地球上,我们靠大气层里的水来挡住GCR。
在火星之外,潜在的家便在木星和土星的卫星之中。可选卫星有几十个,但胜出者显而易见。
土卫六是最像地球的天体。土卫六是太阳系里除地球外唯一表面有液体存在的天体,土卫六上的甲烷和乙烷湖泊看上去与地球上的水体惊人地相似。土卫六的天空会降下甲烷,偶尔填满沼泽.,一堆堆固态碳氢化合物看上去非常像地球上的沙丘。
就防辐射而言,土卫六有由氮构成的大气层,比地球大气层厚50%。地表大量的固态和液态碳氢化合物可以很方便地用作能源。虽然大气层里缺少氧,但地表下的水冰可提供氧气,氧气可用于呼吸,也可与碳氢化合物燃烧充当燃料。
土卫六上很冷,但由于其大气层很厚,居民无需穿压力服,有保暖服饰和呼吸器就行了。住房可用地表取之不尽的资源制成的塑料来建造,圆形屋顶可充入温暖氧气和氮气。因施工简单,室内空间可以很大。
土卫六居民不必时时刻刻待在家里。土卫六上的娱乐机会是独一无二的。比如,你可以飞。重力弱加上大气层厚使人可以插上翅膀飞翔。翅膀掉了也不必担心,降落很容易。土卫六上的终端速度是地球上的1/10。
我们怎么去土卫六呢?当前还去不了。遗憾的是,我们恐怕也无法安全抵达火星,因为没有更快的推进系统就没法限制在太空中飞行的时间,也没法控制GCR辐射剂量以防宇航员受到过度伤害。无论是前往火星还是土卫六,我们都需要更快的推进系统。去土卫六尤其如此,因为这趟行程目前需要七年时间。
(《参考消息》2016年11月2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土卫六环境特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卫六上很冷,气温非常低,天空会降下甲烷,偶尔填满沼泽。
B.土卫六是太阳系里除地球外唯一表面有液体存在的天体,是最像地球的天体。
C.土卫六上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可以充当燃料和地表下的水冰一起燃烧。
D.土卫六上重力弱、大气层厚,人可以轻易飞翔,而且想要降落也很容易。
【小题2】下列理解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银河宇宙射线有致癌性,也会造成严重的脑损伤,因此人不能在月球上生活
B.土卫六的地表有取之不尽的可用来制成塑料的资源,造房子是一件轻易的事情。
C.如果我们拥有更快的推进系统,就可以实现在土卫六建立人类殖民地的梦想。
D.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全新视角研究得出的,因此代表了目前最可靠的研究成果。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指出作者认为“土卫六可能是太阳系里唯一适合建立永久性自给自足人类定居点的地方”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诗品格是不同时代文艺作品的共同追求

孙丹

如果说文学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皇冠,史诗则是文艺桂冠上的明珠。具有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能够塑造英雄形象,与时代共振,引领时代精神,凝聚和焕发国民精神的火光。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有不同的史诗品格。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千古诗文,坦露着中国传统文人忧国爱民的拳拳赤心,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传统,构成了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的中华文化的史诗品格,塑造着中华文化风骨,也充实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饱满底色。

近代以来,***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革命文化,以及对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文化碰撞吸纳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起,共同成为编织当代中国文化的经纬。一代又一代作家艺术家,以审美的方式,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每一个重要历史时刻立言、立德、立功,记录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抗争,折射出时代的沧海变革,呈现出历史与文化长河的流径,用史诗性的文艺作品把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足迹清晰地定格于历史和世界的坐标上。《家》《春》《秋》《白鹿原》等家族史诗,《红旗谱》《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等社会变迁史,《长江万里图》《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争史诗,以跨越时空的恢宏画卷描绘了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和心灵史,深刻揭示历史发展的艰辛历程。各种艺术形象,揭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上下求索和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黄河大合唱》《东京审判》等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东方红》《井冈山》《复兴之路》等音乐舞蹈史诗,歌颂了灾难深重的年代里中华民族崇高而不屈的灵魂。这些史诗性的作品共同叙写了20世纪中华民族觉醒、成长和复兴的“民族志”,绘制出中华民族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壮美画卷,为当代中国重拾文化自信增添了厚重的底蕴。

科学技术展现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的智慧和能力,哲学构建人类精神探索的逻辑之塔,文艺则表现无穷无尽的心灵与情感的世界。在人类对自我的无限探索中,文艺以审美的方式搭建了感知和理解人类情感与精神世界的桥梁,透视着不同时空中人们的生命和情感体验。伟大的文艺作品闪耀着“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烛照不同时空中的人们,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更加迫切需要并且一定能够产生具有思想力量和审美力量的作家艺术家,迫切需要史诗性的话语、史诗性的人物形象、具有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来记录和反映史诗般的时代,迫切需要构建新时代的“宏大历史叙事”以及生命与情感表达方式。

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会在史诗意义上刻画中华民族历史变迁的足迹、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梦想,把社会生活中具有新思想新追求、臻于新品格新境界的时代英雄化为文化艺术殿堂里不朽的艺术形象,以此丰盈中华文化宝库并持久地滋养民族的心灵和魂魄,铸造出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必不负这个时代。

(摘编自2017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能够塑造英雄形象、与时代共振的文艺作品,才是史诗,是文艺桂冠上的明珠。
B.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有史诗性文艺作品出现,它们都是由作家完成的。
C.当代能够产生创作出具有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的作家艺术家,作者对此充满信心。
D.史诗品格是不同时代文艺作品的共同追求,但能否让追求变为现实则需要多个条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紧紧围绕“史诗品格是不同时代文艺作品的共同追求”来组织材料分析论证。
B.在第二段分析说理时,使用屈原、杜甫等人的名句属于引证法,具有极强说服力。
C.在使用例证法时,作者的举例一是典型,二是连举,连举使分析论证更充分。
D.本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阐述了铸造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史诗品格的文艺作品作用颇多,如引领时代精神,凝聚和焕发国民精神的火光等。
B.史诗品格因民族、时代不同而不同,中华文化的史诗品格与西方国家的迥然不同。
C.史诗的重要性在于其以审美的方式搭建了感知和理解人类情感与精神世界的桥梁。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正是一个史诗般的时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文物,乃一国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壁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等。
文物作为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承载的信息极具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藉文物,我们自可补缀“洪荒莫传”的历史,复原“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城池风景,演绎“车辚辚,马萧萧”的壮烈场面,解读“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无穷奥妙,体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境界。如果说文物是文明所造之物,那么附着于文物之上的则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文物更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文化资源,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加强对文物的修缮、保护,严格遵守“ 甲 原则”,则是世界各国对于文物保护管理的同一性原则。如此,也就不难理解西班牙“直接用水泥对古堡损毁部分进行重建”受到质疑的原因了。这也让人不禁唏嘘于达·芬奇创作于墙壁之上的油画《最后的晚餐》——此画作完成七十年后,画面就开始出现霉斑,以致接下来的数百年间,进行了多次“修复”。上世纪80年代,专家用最先进的技术将后人修复的东西去掉,这才使原作露出了真貌。
【小题1】根据文意,在 甲 处填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各题。

葬石记

韦名

老李头一生只打过一次仗,在一个遍布雨花石的山头上打了一次惨烈无比的仗。那一仗回来,老李头左裤袋里装了大小不一的20块雨花石,右裤袋也有16块。

几十块雨花石中,有扁圆、椭圆、鼓圆、鸭蛋圆,形状各异;有桃红、柳绿、杏黄、青紫,五彩斑斓。这些雨花石伴随着老李头走过辉煌的几十年。老李头带着这些雨花石,一次次去演讲,感动了无数的人。

“一个胖子兵,大大咧咧地攻上山头来。我斜靠着一颗松柏树,举枪瞄准他的大脑袋……”老李头从左裤袋里掏出一块圆圆鼓鼓紫罗兰色的雨花石,“枪响人倒,这个兵立马见阎王去了……”

“一个矮个子兵,往山上攻了几次,都被打回去后,想从侧面偷袭……”一块扁平的桃红雨花石被老李头拍到桌子上,“我掉转了枪口,屏住呼吸,看着他慢慢上来……近了,近了,近得不能再近了,我扣动了扳机……”

左裤袋里20块雨花石一一被老李头摆到了讲演的桌子上。一块雨花石代表一个被老李头击毙的敌人。台下,热血沸腾。

“这个是敌人的探子,贼眉贼眼的,趁我们歇息,偷偷出来打探情况。我发现时,探子正往山下跑……”老李头从右裤袋掏出一块三角形的黄褐色雨花石,“说时迟,那时快,我举起了枪。可惜了,那一枪只击中他的左肩。我再次举枪时,埋伏着的敌人向我反击了……让他捡回一条狗命!”

“总攻开始了,我们像猛虎下山,一个正在逃窜的敌人被赶上了,我二话没说,冲上去就是一枪托。”老李头从右裤袋里掏出一块色彩斑驳陆离的雨花石,“一枪托下去,敌人在地下打滚。顾不了结束他了,我们一路冲下山……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右裤袋里16块雨花石也一一被老李头讲演过后摆在桌子上。一块雨花石代表一个被老李头击伤的敌人。台下,掌声雷动。

那次战斗,老李头以击敌20,伤16,名噪全军。这次战斗,老李头也付出惨重代价,身中三弹……等老李头从医院出来,全国解放了,没仗可打了。

没仗打的战斗英雄老李头一次又一次被请去作演讲报告。老李头和他的雨花石名扬天下。

多年后,请老李头作演讲报告的越来越少了。但老李头每天仍然把雨花石分装在两个裤袋里,到处走。石头把草绿色的军装撑得鼓鼓的,老李头一有空就把雨花石掏出来,一遍又一遍地看,一遍又一遍地数。然后自言自语,这是战斗英雄老李头不作演讲报告的生活全部。

生活虽然单调,老李头却幸福无比。就是在中风最严重的日子里,老李头讲话异常艰难,也每天看雨花石,数雨花石,一脸满足。

老张头从台湾回来,专程到干休院找老李头。两个老头相见,抱头痛哭——老李头和老张头是光屁股长大的兄弟,老李头大老张头三岁,老李头参加革命后,两人就失去联系。解放后,老李头到处查找老张头的下落,无果。

“你参加革命走后,我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我那一批被抓壮丁的,有二十多人,都是穷苦人家。苦啊!一路上跑了两个,一个被抓回来打断了腿,其他糊里糊涂上了战场,最后只剩下两个活着到了台湾……”老张头老泪纵横。

老张头走后,老李头很长一段时间不看不数雨花石。后来,他把雨花石从裤袋里掏出来,堆在了房间的角落里。

大病了一场,老李头出院后,行动不利索了,每天靠着干休院的北墙晒太阳。秋风把院子里的落叶一片片吹落。黄叶随风四处飘,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归宿:有的飘进水沟,东流去;有的飘进花丛草丛,化作春泥……

看着落叶飘飞,老李头眼角潮湿。“回……回……房间。”老李头让护士推他回房间。在房间角落里,看着两小堆 雨花石布满蜘蛛网,一只细小的蜘蛛还在辛勤地织网,“装……装……起……来!”

护士好不容易才弄明老李头要把房间里的这两小堆雨花石装回裤袋:“首长,您装这些石头干吗?”

“埋……埋了……”老李头示意护士推他出房间,“生……生命……”

在干休院南边的一杂草丛里,老李头让护士扶他坐到草地上,用手一丝不苟地刨开两个深深的土坑。老李头哆嗦着手先从左裤袋里一块块掏出雨花石,然后异常庄重地放进坑里,填土,压实……完了,又把右裤袋的雨花石掏出,放进另一个土坑……

两个裤袋的雨花石分别放进了土坑,埋成了两个小土堆。做完了这一切,老李头呆呆坐着一动不动,泪流满面:“生……生命……”

夜晚,下起了冬天的第一场雪。早上雪停,干休院银装素裹,阳光把两个雪白的土堆照得异常耀眼。

老李头随着冬天的第一场雪走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该篇作品情节曲折,故事复杂,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文章开头描写雨花石,一是为了突出老李头战绩的辉煌,为后文做铺垫;二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作品写老李头的精彩演讲及台下的热烈反应,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战争存在着大致相同的观点。
D.老李头之所以葬石,是因为他从老张头那里得知被他打死的所谓“敌人”都是被抓壮丁的穷人。
E.对比是小说的突出特色,作品对老李头人性复苏的赞美正是通过作品内容的前后对比表现出来的。
【小题2】作品大量引用了老李头演讲的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小题3】小说中老张头的突然出现起到怎样的作用?
【小题4】“夜晚,下起了冬天的第一场雪。早上雪停,干休院银装素裹,阳光把两个雪白的土堆照得异常耀眼。”“老李头随着冬天的第一场雪走了。”赏析小说结尾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