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附图: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 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小题3】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31 01:4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流年(节选)

彭学明

①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②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一根竹可以发遍千山。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蓬勃的生命,预示着财源的茂盛。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③我家的竹,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转眼,就是绿蒙蒙的,一大片了。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沙沙响过。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温柔而坚挺。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整齐齐俯首而立的头。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鸟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一声比一声甜。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地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④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

⑤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母亲远去的凤凰。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了下来。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亲的体温,在民间闪光。

⑥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出空隙,透出光亮。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把呆头呆脑的木头,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一路封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    ”。想想看,一路封侯了,哪能不喜上眉梢?而窗格上雕刻的鲤鱼、雄鸡、牡丹、百合、蔬菜、瓜果等万事万物,都栩栩如生地表达着年年有余、百年好合等吉祥的愿望。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象里,

⑦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堆放着杂物和柴火。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舂碓时,一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谷在碓窝里越春越烂。把春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干净净。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春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春到。母亲在踏板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是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最质朴伟大的舞蹈。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她脚下踩着的那个踏板不是一把琴吗?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篙不是一张弓吗?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

⑧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变好。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时代在变,家也在变。家,国,和时代,是一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国家社会,好的时代年头,都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小题1】赏析第3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第6段两处空格应该填入的成语分别是: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吊脚楼是作者描述的重点,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第1段独句成段,点出了“我家”的吊脚楼的位置,创设意境,引起注意。
B.第2、3段描写“我家”的竹,翠绿而生机勃勃,衬托了吊脚楼的美好。
C.第4段中划线的“也就是”一词表明“我家”吊脚楼的搭建十分容易。
D.第6段详写了门上的雕刻,意在突出母亲对儿女“封侯”的渴望。
E.第7段描写了母亲在吊脚楼下的厢房里劳作的场景,朴素而富有诗意。
F.第8段表明我家的生活越变越好,宽敞的吊脚楼是母亲晚年的安身之所。
【小题4】有人评论彭学明的文字“质朴而厚重”,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5段。
【小题5】第6、7段最后作者都将母亲比作艺术家么,但在内容和感情上有所不同,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6】文章题目为《流年》,但是这个词在文中并未出现,作者为什么以此为题?

同类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5日12版,有删改)
材料二: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
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7%,由语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没有配备书法教师的占28.45%。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
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2015年1月)
材料三:
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
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据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所中小学抽样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
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
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艺术报》2017年03月06日7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睫,亟需获得社会高度重视。
B.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书法教育现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
C.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
D.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E. 材料的语言风格因读者群体而有所不同。材料二主要面向教育界,简洁严谨;材料一和材料三主要面向普通读者,通俗易懂。
【小题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解药

孟庆玲

夏日的午后,通往广州石门的林荫道上,即将上任的刺史解宝喉咙干渴得要冒烟。前面除了升腾的烟尘和荡漾的热浪,就是鸣蝉歇斯底里的聒噪。

半晌,侍从解二终于出现在土路尽头,他手上,是一个青灰色的瓦罐。解宝下意识地舔了下嘴唇,顿时,一阵清凉沁来。解二几乎一路小跑过来,解宝也不再矜持,迎上前去。

忽然,解宝发现,在解二的身后,远远跟着几个精短打扮的蛮人,他们小心而面露迟疑地谈论着什么。这几个人解宝昨天就见过。

解二气喘吁吁站定,解宝俯下头来,抱住瓦罐,瓦罐像一口井,晃动着他的脸庞;紧接着,又晃动着几个蛮人的面影。

解宝抬起了头,“解大人,这水不能喝。”一个看似头头的蛮人想去夺那瓦罐,解二急得要拦,解宝用眼光止住了他。“得知大人近日要来,我们一直在此恭候。”头人解释道。

“你们何以得知本官?”解宝有点诧异。

我们是石门人,这几天ー直跟着大人,怕的是大人喝错水……”

解宝有点诧异,这些人几天来一直跟踪自己,理由这么简单?

见解宝沉吟,头人又一次提醒道:“这是贪泉水啊。

贪泉?解宝的心一惊,看来,真到石门了……

解宝是陕南人,一直在北方为官,以清廉闻名。广州本来和他八子打不着,但此地很邪,看似清的官员一到广州,就前赴后继地贪腐。朝廷对此很伤脑病,一ロ气法办了好几个人,然后把解宝调到此地驱邪。

解宝处任前,朝廷是专门召见。解宝的为人,朝野欣赏,但他能否解开这个连环魔咒,还真是个未知数,得敲打他才是。

“广州石门有贪泉,解大人可要当心啊。”

“臣从小喝的是家乡的清水……”解宝不卑不亢。

“解大人何以自处?”

“臣在廉让之间。”

一番机锋下来,朝廷放心了…

“真到石门了。”解宝放下瓦罐,向几个蛮人道:“正好,本官倒要会会贪泉。

石门城郊,一眼清冽的泉,圆周砌以青石,苔绿暗生,竹叶拂水,竟是一个避暑的清幽所在。唯一显得突兀的是,泉左立一石碑,上面赫然写着“贪泉”二字。

“贪泉”原无此名,因其位于石门要冲,来广州赴任的官员附庸风雅,要先尝一杯泉水以示自己清康,但大多都变贪了。百姓以为是此泉惹的祸,便勒石立碑为警。之后,广州官吏避沛,宁愿忍下焦渴,也不愿喝贪泉一口水;百姓更心焦,千方百计,不能让官员误饮贪泉。因此,才有解宝被跟踪之事。

此时,泉边国着一群百姓,他们敛神屏息,注视着解宝。解室不做声,只微笑扫视众人,然后,舀起一泉水,观看良久,蓦地,一掩袍一仰脸,咕咚咚将下去。

人群一阵骚动。

解室缓缓道:“水性无贪,贪的是人性啊,我今天当着大家的面喝了这贪泉水,倒要让父老乡亲看看,这水能否污了本官?本官能否负了朝廷?!”说罢,解宝一抱拳,转身离去。众人默然,看解宝渐行渐远,唯其诵声如丝如缕:“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到任后,解室明礼教,敦风俗,惩贪官,政爱民;衣衫,餐重蔬,禁贿路,两袖清风。不久,辖地官风大变,民风大淳,广州大治……

几年后,解宝离任,身无长物。走到石门,百姓自觉前来送行。走到贪泉边,却见泉水依旧,只不过石难刻字由“贪泉”变成了“廉泉”。解宝愣了一下,眼眶有点湿润了。

这当儿,头人把递给了解宝,解宝接过,舀起了一清水,却没有喝,而是缓地倒回泉中。这是广州的“廉泉”,他要离任,不带走一片云彩,哪怕是一滴水。

回到京城,朝廷接见解宝,大有深意地说,解大人你功劳不小,来来,大大有赏。随即赏给解宝一锦盒。解宝高呼万岁,叩头谢思。回家打开锦盒,里面是中草药,解宝认得几样:鱼草、黄连、连翘…都是些解毒的良药,下面,却是一封书信——广州百姓要求朝廷表彰解宝的联名书。

解宝的冷汗下来了,他广州止腐,是剂良药,解了朝廷的围,无疑是好事,但百姓只知解宝而不知朝廷,这是为臣之大忌啊。或许在朝廷看来,他解宝和前任贪官并无区别——他们贪的是利,而他贪的是名啊。他知道,这些中草药,分明是朝廷对他的警告。想到此,解宝高高举起锦盒,向着皇官的方向,扑通一声了跪下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一个夏日的午后,林萌道上,广州新任刺史解宝被几个蛮人跟踪,蛮人提醒他不要喝贪泉的水,以免成为和前面几任官员一样的贪官。
B.小说插叙了解宝来广州任职的原因和经过:为解决广州官员连续几任皆贪腐的问题,朝廷特地严加考察,将解宝调到此地,期望他能娇正当地的风气。
C.小说发展部分写解宝毅然饮下贪泉之水,他想让百姓知道,水性无贪,贪的是人性;他想让百姓看看,自己以后是否会被玷污,是否会辜负朝廷
D.解宝离任,受到百姓拥戴和朝廷嘉奖,他却从朝廷的赐予中看出警告之意,从而突出了官场险恶的主题:稍有不慎,即使忠于朝廷也恐致殒身。
【小题2】小说中的解宝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解药”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就等拆迁
伍中正
宋玉生的房子低、矮,逢雨必漏。他对自己的房子特别不满意,一心盼望着拆迁。那年,宋玉生30岁。
有天早上,宋玉生从高音喇叭里听到了一个让他振奋的消息。在离宋村三十里开外的地方要建一个大型变电站,那地方有十多户人家要搬迁,并且,那十多户人家的房子由政府统一修建后,再分给他们。也就是那天早上,宋玉生就萌生了一个希望:将来哪一天,自己的房子也能名正言顺地拆迁。
不到一年,变电站建好。宋玉生去看变电站。拆迁户的一栋栋房屋果真整齐漂亮。回来的路上,他就想,自己的房子有那么漂亮就好了。
好不容易到来一次的拆迁机会白白地错失了。宋玉生那年40岁。
那一次,从葛洲坝输往广州的高压线路经过宋村。测量线路时,宋玉生拉着一位测量员问,路线经过不经过他的房屋。测量员说,还说不准,要等整个线路的测量数据都计算好再定。
等吧。宋玉生不再犹豫。
后来,宋村有3户人家的房屋需要拆迁。那3户人家的房子由政府出钱修建,3幢房子建好,在丽日蓝天下格外漂亮。
宋玉生开始埋怨:那条线路怎么就不经过自己的房屋?
50岁那年,宋玉生的身体再没有以前健康,时常咳嗽,还伴随头晕。可是一听到要拆迁的消息,他就会强打精神。
那一年,县里做出决策,要在宋村修建一个农药厂。整个村里,再没有比宋玉生更兴奋的。宋玉生逢人便说,只要项目一开工,自己就可以拆迁,就可以享受到政府修建的好房子。他经常会出现在人堆里,开口闭口就是拆迁。
这个项目让宋玉生兴奋了一年。那一年,宋玉生的咳嗽和头晕仿佛减轻了很多。
一年后,农药厂的建设停留在纸上,没有一点儿动静。
后来才明白,建农药厂是县长的意思,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有专家提出,坚决不能在宋村修建农药厂,还列出了不能建厂的8条理由。
宋玉生的病情慢慢加重。宋玉生房子也越来越破败。
村主任宋家宝每次见到宋玉生就说,玉生老爹,村里愿意出钱翻修你的房子。不翻修,我就等拆迁。愿意等。
60岁那年,宋玉生大病了一场。宋家宝领着村医去看宋玉生。村医拿出听诊器搁在宋玉生的胸口。村医还摸着宋玉生的手,辨别着宋玉生的脉象。
听完看完,村医给了宋玉生一些药,还告诉他怎么怎么吃。
临走,宋家宝说,今年,宋村将引来市里的公墓建设项目,需要宋村几座山,说不定,你的房屋将被拆迁。
真的!宋家宝肯定。
不久,宋玉生用颤抖的手在房屋拆迁协议上签了字。
签完字的那天晚上,宋玉生一阵猛地咳嗽,一口气没接上来,就走了。那年他61岁。
宋玉生走的时候,手里紧紧抓着那份拆迁协议。
宋家宝在村委会上提议,把宋玉生的拆迁放款放在宋村的账户上,往后,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就拿出一部分作为学费。
宋家宝的提议好,村干部都答应,村民也答应。
2011年春,宋家宝讲了同族人宋玉生的故事。按辈分,宋玉生,我应该叫他叔叔。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命运跟宋玉生紧紧地连在一起。我还知道,村里其他孩子的命运还将与他连在一起。
我就是拿着宋玉生的钱念完大学的。这是一个老人等了半辈子却没能享用的房屋拆迁费用。
大学毕业,我留在宋村小学。我对孩子们说,只要你们用心学习,考上大学,村里就会有一个人为你们提供学费。那个人是谁,我没有告诉孩子们,孩子们也没有问。
每年清明,我都领着宋村小学的孩子们在宋玉生的坟头放上一挂长长的鞭炮,撒上纸钱。
空旷的天空下,宁静山野中,那一挂鞭炮清脆激越的声音,传播得很远、很远。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十二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关注社会现实,“拆迁户”一夜之间可以变成“暴发户”,是小说主人公“就等拆迁”的心理支撑。
B.房屋拆迁后农民变市民,村委会变居委会,宋玉生代表着农民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与时俱进。
C.小说运用语言、细节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地刻画了“拆迁”给主人公带来的精神刺激。
D.宋玉生等“拆迁”等了大半辈子,直到死亡也没有等来“拆迁”,小说以其为视点,暴露了浓缩的众生相。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主人公宋玉生的性格特征。
【小题3】小说中说“宋家宝的提议好”,好在哪里?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型期,这种转型标志着文学意识觉醒,文学开始走向自觉。而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并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魏晋时期儒学开始全面没落,多元化的文化逐渐介入人们的生活。儒家追求的人格是个体绝对服从群体,以群体作为个体价值实现的基础。老庄哲学与佛教相融合兴起的玄学,极力强调个体存在的自由性和独立性,力图打破儒家的束缚,唤醒士人心中潜伏的个体意识。加上魏晋时期社会经历了一次次的大动荡,许多名士死于非命,如何晏、陆机、潘岳、刘琨等人先后被杀,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担忧,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魏晋社会的大动乱带来了人的思想的大解放,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阮籍的白眼对俗礼与尽哀哭女,嵇康的行刑前索奏《广陵散》,王子猷的雪夜访戴安道等特立独行、率真任性的行为,是对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外在约束的颠覆,是个人的独立存在性的反映。正是这种人格的独立意识,奠定了中国文人的基本人格精神。
魏晋时期也是思想最解放,个性最张扬,最有艺术精神的时代。魏晋士人现实理想的遗落深刻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从而转向生活的诗性追求。于是,诗和酒成了魏晋士人的艺术化人生的两个核心内容。诗自不待言,魏晋名士从群体到个人生活都极尽诗意,他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诗;酒则从阮籍的饮酒全身远祸到陶渊明的从酒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获得了特殊的社会意味。魏晋名士群体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曹丕与建安七子宴游唱酬的邺下之游,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优游畅饮,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的雅意,无不是群体性的诗性追求。个人诗意化的典型也不乏其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固是千古美谈,即使是终身留连仕途的陆机在战败被杀之时也发出“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的感叹,魏晋风度在死亡阴影里也显出了诗意的美丽和悲怆。可贵的是魏晋士人对人生艺术化的追求并不只是士大夫式的吟咏清谈,他们的诗意能落实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陶渊明笔下的草屋、桃李、鸡鸣、狗吠等日常事物融注了冲淡的诗意,即使是艰苦的农耕生活,也有“带月荷锄归”的诗意蕴涵其中,他在晚年衣食堪虞的时候,诗、酒也是不可或缺的。
魏晋风度的诗性是既空灵又沉重的,谓它空灵是魏晋士人的潇洒通脱,所谓沉重则是指士人任诞简傲行为的背后是对人生的理性思索。阮籍大醉六十日、率意独驾看似通脱的行为,其实是人生无路可走下精神极度苦闷的渲泄。陶渊明的田园诗尽管静穆安闲,但从他三仕三隐的反复中仍可窥见他归隐也有不能忘怀现实的一面,他以隐居田园的诗性方式来表达对宦途的既厌倦又又有所留恋遗憾的心态,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选自《魏晋风度的文化透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期是社会动荡的年代,也是最有艺术精神的时代,这个时代文化发展的转型,标志着中国文学意识觉醒,文学开始走向自觉。
B.魏晋士人对人生充满的忧虑和深重的哀伤,源于当时残酷的政治迫害和对生命的担忧,而这样的情绪也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
C.魏晋风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当时文化哲学最直接和深刻的体现,对之后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有深远和巨大的影响。
D.魏晋士人特立独行、率真任性的行为,颠覆了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外在约束,反映了个人的独立存在性,体现了人格的独立意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期多元化的文化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其中的玄学强调个体存在的独立性,这不同于儒家追求的个体绝对服从群体的人格。
B.魏晋士人转向追求生活的诗性,是因为他们现实理想的遗落深刻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于是诗成了他们艺术化人生的核心内容之一。
C.魏晋士人能将诗意落实在平凡的生活中,而不是士大夫式的吟咏清谈,这是值得肯定的,陶渊明就是将诗意生活化的典型。
D.阮籍大醉六十日、率意独驾的行为,既有潇洒通脱的空灵,又有人生无路可走之下精神极度苦闷的沉重,体现了魏晋风度的诗性特征。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名士生活的诗意随处可见,就连死亡也能显出诗意,典型例子就是陆机在战败被杀之时发出的“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的感叹。
B.酒作为魏晋士人的艺术化人生的一个核心内容,有着特殊的社会意味,这是从阮籍的饮酒全身远祸到陶渊明的从酒中体悟人生的真谛中获得的。
C.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畅饮和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的雅意,都是魏晋名士群体性的诗性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
D.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就只表现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行为上,陶渊明以隐居田园的诗性方式表达了对仕途既厌倦又有所留恋遗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