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介绍,目前,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一是各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在部级层面,收费系统改造项目工程建设、双活中心建设、交通运输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试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满足后续联调联试要求。省级层面,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

二是ETC发行保持快速增长。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应用服务方案,将发行任务分解至各地,对接六大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指导各地利用线上和线下多种渠道大力推动ETC发行。

三是积极优化完善政策。印发《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车型分类》行业标准,会同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做好货车通行费计费方式调整、全面清理规范地方性减免政策、优化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通知;起草了优化完善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政策的通知;会同公安等部门研究危险化学品车辆、摩托车通行高速公路政策。

(摘编自中新网209年10月24日)

材料二: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了《撤销高速路省界站之后》。目前,全国各省份都在紧锣密鼓进行撤销省界收费站工作。然而,撤销省界高速收费站并不只是拆除物理站点这么简单。要实现一脚油门踩到底,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实现不停车收费ETC电子虚拟收费门架将会在半年内安装在全国的高速路上,车主们则需要安装ETC设备。

据统计,小客车通过省界收费站,撤站之前平均用时20多秒,而ETC通道车辆平均通行时间是1至3秒,通行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车辆在等待及低速运行过程中的油耗也随之降低,对于企业来况,节省的是大量真金白银。

撤销省界收费站,安装ETC装置,还能大大减少因等待和低速行驶带来的污染物排放。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局长孙永红说:“我们测算过,每天可以节药燃油一千一百吨,氮氧化物的排放每天减少2.59万,一氧化碳的排放每天成少0.03万吨。如果说一辆车安了ETC,它一年的节能减排效果就相当于种植了一棵树。”

实施ETC还可以降低人工服务成本。ETC车道节约的收费人员被安排到公路运行管理的其他工作岗位,可有效提升公路服务质量。

长远看,未来ETC服务只是高速公路,还会带来更多的生活便利。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应用服务实施方案》中就提到,要拓展ETC服务场景。到“2020年12月底前,基本实现机场、火车站、客运站、港口码头等大型交通场站停车场景ETC服务全覆盖。推广ETC在小区、旅游景区等停车场景的应用。”

(有删改)

材料三:

国家机动车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科院和清华大学等机构的研究结果显示,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超过90%,碳氢化合物(HC)和一氧化碳(CO)超过70%,是污染物总量的主要贡献者,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

环保部门测算显示,以一辆排放标准的小客车为例,每秒排放一氧化碳大约概是11毫克、氮氧化合物0.3毫克,怠速3分钟时排出的污染物是2.7克。对于机动车怠速问题,很多发达国家立法监管。然而实践发现,响应3分钟怠速熄火倡导的司机很少。

ETC被认为是更为可行的办法。据统计,通过ETC系统,北京两年内共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6013吨。车辆走ETC专用道时,怠速、刹车现象几乎消除料,污染物排放明显降低。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ETC相对人工收费平均燃油消耗降低20%左右,每万次ETC交易,可节约314升燃油消耗,车辆废气中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约50%、一氧化碳排放减少约70%。

(摘编一财网2017年6月21日)

【小题1】下列不属于“取高速公路收费站”前期准备工作的一项是
A.推进各项工程建设。包括收费系统改造项目工程建设,双活中心建设等。
B.大力推动ETC发行。对接六大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多渠道推动EEC发行。
C.车辆安装ETC设备。车主们在自己车辆上安装ETC设备以实现不停车收费。
D.ETC服务全覆盖。基本实现机场、车站码头等大停车场景ETC服务全覆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撤销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工作的推进,除做好设施设备的改造、安装工作外,还需要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安部等部门优化完善一系列政策。
B.据统计,小客车通过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人工收费平均用时20多秒,而ETC通道车辆平均通行时间为1至3秒,大大节约了停车交费的时间。
C.ETC车道实现不停车虚拟电子收费后,虽然给广大车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可能造成原收费站收费人员失业,目前还无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D.研究显示,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ETC被认为是减少污染气体排放更可行的办法。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撤销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推行ETC不停车收费的益处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4 11:44: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摇碎一湖金  (有删节)

陈祖芬

(1)平湖秋月这个所在,好似伸进西湖的一个楼台。楼台一角,一柱圆月灯,几株垂杨柳,柳丝掩映,月影婆婆。树们背光而立,依稀地幽幽发光,幽幽地依稀低语。湖边夜间的树,蒙上了月笼纱,就不是树林而是树雾,林深处便如云深处。我不由想起贾岛的“云深不知处”。独行的、结伴的人们步入云深处,便是林仙云仙。

(2)一轮画舫,灯光闪烁着徐徐开过,好像一座流动的亭台楼阁。又有扁舟摇来,船上载着一只油灯、三两游客和一轮明月。当然,船上本没有月,但是我想,那三两赏月人,一定把那月也邀到了船上,击节咏叹一夕千年的感觉。

(3)朦胧西湖在群山环抱中,拥着万千宠爱睡去。这一睡,就好像睡进了远古。

(4)杭州的“州”,原先是有三点水的,是“洲”。八千年前,杭州的先民已经生产独木舟。西湖里一叶叶扁舟,讲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西湖的水,本来就是千年诗词。西湖边的老房子里,索绕着太多的记忆,关于民国、明清、南宋和历朝历代的文化因子。

(5)湖对面的山上有城隍阁,有雷峰塔。灯光一起,一阁一塔,被金色的灯光簇拥着,如上天降落的镇湖之宝。金光融入湖水,化成摇动的碎金,一直摇向湖这边,擒碎一湖金。

(6)夜西湖美得让人心醉、让人心碎!

(7)泛舟至长桥,那拱起的上方,挂着一轮明月,似桥的托起,似月的小憩。是桥上月,是月下桥。是长桥月语,是月光桥曲。

(8)古人今人情寄明月,也许,月亮承载着千年音韵万民诗兴,承载着太多的不了情、家国情,所以就有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宁静和普度众生的胸襟。中国的月亮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月亮最重最大。

(9)美国景观设计专家帕西亚·强森感叹:很多人是从中国画知道中国的。到了杭州,才体会到,中国画是怎么来的了。

(10)西湖周边杭州市区有古树名木千九百二十三株。有一千四百二十年的银杏,有一千二百年的樟树,面对这些三百岁、五百岁、一千岁的古树,你都得恭恭敬敬地叫一声前辈!树们在空中依偎着搭成密密的树廊,高高的古树把人们带进未开垦的蛮荒。偶一抬头,常会产生幻觉:杨公堤对面密林深处或住着先民?现代和古代,只一堤之隔。

(11)而这边,杨公堤的天空,上了湛蓝水彩那么清丽,杨公堤那一道道木桥和一幢幢房子的木边,也清晰得好像是用尺子用笔一道道画出来的。

(12)杨公堤虫声鸟鸣,古道疏影。春日芳馨,秋日丰韵,夏日如锦,冬日如君。一年四季的魅力,都能叫人长叹息!

(13)西湖比树比花还丰富的,是诗文。

(14)杭州前“市长”白居易诗曰:“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杭州又一前“市长”苏东坡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更是有四百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清人《西湖水史》写道:“皎蟾当空,波光生艳,众山静绕,如百千美人临镜梳鬟,四季皆妙。”

(15)西湖是一部液体的书,有历史卷、文学卷、故事卷、神话卷、诗词卷、字画卷,说不尽的上下几千年的丰富和美丽。

(16)杭州诗书与园林荟萃,人文共山水一色。

(17)与西湖直接有关的文化名人至少有一百多,西湖畔若不出一百多名人,还真是辜负了这片山水。在湖边的一条街又一条街,都可以闻到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气息和韵味。

(18)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杭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杭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19)杭州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仰望双峰插云,俯瞰花港观鱼,远听南屏晚钟,近享柳浪闻莺。更有六和观潮、白马凌空、海立天风、灵隐禅踪、古制飞峰、回龙春淙等等。真是美丽着西湖的美丽,承载着西湖的承载,也承载着今日西湖的光荣与梦想。

(20)西湖无处无典故,无处不景观。杭州半是山水半是城,半是景点半是人。

(21)梁山伯祝英台窗下共读,白娘子许仙雨中同行,佳话连连,美人频频。世人常说西湖很女性,但是西湖的美人缘不盖西湖的英雄气。岳飞于谦、张苍水,杭州堂堂三杰!人在岳庙,凭栏处,潇潇雨歌。抬头望,壮怀激烈!

 (22)西湖人,喝着龙井,剥着莲蓬,论剑称雄,写着今日的西湖重.

 (23)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五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会议光其指出西湖景观在十个多世纪的持续演变中,使“天人合一”的哲理日臻完善。

 (24)西湖的优雅美丽,那种千丝万缕的脉络,延伸在湖边飘拂的垂柳中,流淌在晚霞烘托的扁舟旁,融会到深秋铺路的黄叶里。

 (25) 明代狂客钟禧有诗曰:“万项西湖水贴天,芙蓉杨柳乱秋烟。湖边为问山多少?每个峰头住一年。”

(26)而我想:湖边为问树多少?每棵树下待半天。

(27)至少,待在夜西湖的树下,看湖里闪亮起雷峰塔和城煌阁那金色的灯光。金光融入湖水,化成摇动的碎金,摇碎一湖金。湖也碎了,心也碎了。

【小题1】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文章第(2)段。
【小题2】第(14)段引用的诗文在内容上角度各异,请加以分析。
【小题3】“天人合一”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小题4】结尾连用三个动词“碎",请对此进行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加强防灾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一是进一步夯实群测群防基础,促进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结合。实现从群测群防向群专结合的转变,提升地质灾害监测科技含量,切实提升防灾减灾效果。二是倡导、推动地方各级政府通过委托、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广大地勘专业队伍技术优势,充分发挥专业队伍在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应急处置的作用,逐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的产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三是继续集中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教育活动和应急演练,全面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四是加强成灾机理、监测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价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国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一线地质灾害防治机构的合作,引导企业自主研发,组织科技攻关,加快成果转化。

(节选自《自然资源部2019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知》,2019年4月9日,有副改)

材料二:

地质灾害发生后,相关部门是如何对它作出电脑模拟与分析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则案例来说明。2014年,加拿大BC省的一处铜金矿,尾矿堆填区发生垮坝事故,大量水和矿渣的混合物流入附近的河域,成为这几十年加拿大最大的环境灾难性事件。具体的灾难后处理流程:第一步,数据模型复盘。尾矿堆填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为了防止出现垮坝这样的事故,所有的矿业公司,在开发之前和开发过程中,都会对堆填区的数据进行定期采集,并制作模型,以确保,至少在理论程度上,堆填区的结构安全。第二步,灾害后地质信息处理。在灾害现场基本处理完毕以后,要研究矿业公司提供的具体的地形和钻孔信息,并对这些基本信息进行比对和筛选,正确分析这些数据的实际存在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第三步,数字模型分析。对这样的大型模型来说,二维模型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刨面模型做的再多,误差还是很大,只有三维模型才能相对可靠。单一的边坡稳定分析也是没有意义的,垮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渗流,化学物质,降雨等自然环境因素都要考虑在内。第四步,形成最终报告。如果有人敏锐地发现了那个导致所有问题的最不稳定因素,那么其他所有的说法都不过是狡辩而已。发现的常人能不能发现的疑点,就是灾害发生的原因了。

(节选自知乎,有删改)

材料三: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环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若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上更表现为努力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约束公众的行为,自觉地保护地质环境,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原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地质环境灾害是指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变异引起的危害,如区域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等,这些问题通常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且缓慢发生的,地质界常称其为缓变性地质灾害。

(节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四:

国土资源部网站2012年11月8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称,中国2012年1至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4203起,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529起。与2005年以来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排第六,人员伤亡较少,经济损失较重。据介绍,在前10个月发生14203起地质灾害中,滑坡10841起、崩塌2050起、泥石流920起、地面塌陷316起、地裂缝55起、地面沉降21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有136起,共导致290人死亡、83人失踪、256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3亿元。与2011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减少8.6%,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长39.2%和31.7%。1~10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529起,避免人员伤亡39871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8.1亿元。

(节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群防群治、宣传教育、科研攻关与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等方面,说明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重要性。
B.材料二,以加拿大一处铜金矿尾矿填埋区垮坝事故,说明相关部门对地质灾害情况作出电脑模拟与分析的过程与意义。
C.材料三,从地质灾害的泥石流、塌陷等“突发性”与区域沉降、海水入侵等“缓变性”两方面,说明了地质灾害的定义。
D.材料四,2012年11月8日,国土资源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消息,说明2012年10月份之前六七年间中国地质灾害相关情况。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四则材料分别主要运用了“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等方法,说明了地质灾害发生、防治与数据模拟的相关情况。
B.只要提高认识,做到科学预测,齐抓共管,就能准确模拟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有效地预防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C.一般情况下,普通民众大都以为,通过防治、躲避与工程治理,就能达到减少甚至避免地质灾害的目的。材料三认同了这种观点。
D.在比较了2012年以来与2011年同期地质灾害情况之后,可以得出结论:由于预防预报有力,在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两个方面都有了明显好转。
【小题3】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应如何看待和应对地质灾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身后的眼睛曾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地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包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扑面而来的野猪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去。尽管只有一小步,但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嗷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它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眼睛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亲母亲紧张的脸上,他们的担心暴露无遗。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满獠牙的嘴。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
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儿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儿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孩子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依然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自己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起笔峥嵘,镜头径直展示了那“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直接点明了小说的内容,说明孩子是来看护窝棚的,他的任务是防止野猪偷食包谷棒子。
B.“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运用了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孩子惶恐害怕的心理,也表现了他为了与父亲的一言之诺,而敢与野猪相对峙的精神。
C.“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因为他的“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是孩子没有这么做,因为这是一种胆怯,一种懦弱,一种退缩。
D.小说最后追述道“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给人带来真实感,并给人以余音袅袅、韵味悠长之感。
【小题2】这篇小说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孩子”的形象,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小题3】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还是“孩子的父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回家

秦俑

   大伟在外面打了五年工,为了节省往返路费,五年时间里大伟咬着牙没回过一次家。近两年大伟的存折里有了点儿积蓄,有了点儿积蓄的大伟就想回家看看久别的妻子和儿子。
  大伟家在农村,妻子是个很好的女人,每隔几个月就打电话给大伟,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大伟接到电话后总往家里寄点儿钱,他知道,一个女人家拉扯着一个孩子,在乡下还真不容易。儿子该有六岁多了,大伟离家那年,儿子就可以扯着他的裤管“咿咿呀呀”地叫爸爸。
  搭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大伟终于踏上了那片熟悉的土地。几年没回,家乡都变了样,但呼吸着家乡的新鲜的空气,五尺多高的汉子也禁不住鼻子有点儿酸酸的。
  大伟随着人潮登上火车站的大广场,一群蓬头垢面的小孩一哄而上围了过来,一个个装出一副可怜样,伸出脏乎乎的小手说,好叔叔,好伯伯,行行好,给点儿钱吧。
  几个衣着时髦的年轻人怒喝着“小丐帮走开走开”便抽身而走,只有大伟留在那里没动。大伟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儿子盼盼,盼盼六岁了,盼盼现在一定也长这么高了。想着想着,大伟便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零钞,每个小孩发了一张。
  手中的零钞很快发完了,小丐帮们一个个又去纠缠其他乘客。大伟的身边还剩一个小孩,他站在那里,依稀清秀的脸上抹满了污泥,一对眼睛忽闪忽闪地眨个不停。他最后一个向大伟伸出了手,怯生生地说,好大叔,好大伯,行行好吧,给点儿钱吧。
  大伟的鼻子又有点儿酸酸的了,他摸了摸自己的口袋,只剩下了几张五十的二十的大钞票。大伟犹豫着,用那长满粗趼的手摩挲着钱——这可都是用汗水换来的,整千整百的都存在了银行卡上,余下这近百元是准备给女人与儿子买点儿东西的。
  那个小孩用衣袖擦着鼻子,仍怯生生地望着大伟,一对眼睛忽闪忽闪地眨个不停。他伸出带着泥巴的小手,向着大伟说,好大叔,好大伯,我家没了,我妈也没了,行行好吧,给点儿钱吧。
  宽宽的广场上起了一点儿风,风扬起小孩有点儿显长的头发,也扬起了大伟心中最柔软的那片角落。大伟咬咬牙,从一叠钱中抽出一张二十元的,狠狠心塞到小孩手里。
  小孩迟疑一下欢跳着走了,大伟的面前就空了起来。大伟看着渐渐走远的小孩,心里被那张黄色的二十的钞票扎得生疼:这样的二十块钱,来得可一点儿也不容易啊!
  出了车站,大伟到附近的商场转了转。大伟给女人买了一条水红的裙子——送他出门那天,女人的眼睛被这样的一条裙子粘住了,虽然一句话也没说,但大伟知道,自己的女人穿这裙子一定很漂亮。大伟还给儿子买了一个变形金刚的玩具,城里的小孩都兴玩这个,五年没见,要儿子叫一个“陌生”男人爸爸,还得靠这个哄着哩。
  傍晚时分,大伟提着行李出现在了自家门口。家里一切依旧,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门前的空地上给一个小孩洗澡。小孩背对着他站在澡盆里,身子瘦瘦的。
  女人一边给孩子擦背一边轻柔地问:“盼盼,你是不是学着小豆子他们那样,跟人家说,好大叔,好大伯,行行好吧,给点儿钱吧。”
  小孩轻轻地应了一声:“嗯。”
  “那你有没有说,我家没了,我妈没了,行行好吧,给点儿钱吧。”
  “说了。”
  “你没说我爸没了吧?”
  “没有。”小孩脆生生地说。
  “盼盼真乖,可不能说你爸没了,盼盼爸在外面赚大钱呢。女人用毛巾擦干孩子身上的水,说,盼盼真是个好孩子,一下午就赚二十块呢,明天咱还上火车站做小丐帮,等攒够了钱,咱叫盼盼爸爸回家……”
  这时候小孩子转过身来,大伟看到孩子的脸显得很清秀,额上有点儿显长的头发被水舔成一缕一缕的,孩子的一对眼睛正忽闪忽闪地向他眨个不停……
【小题1】“孩子的一对眼睛正忽闪忽闪地向他眨个不停”三次出现,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试作分述。
【小题3】简要概括大伟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小题4】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作一点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喜爱穿汉服等传统服饰,在一定范围形成新的“古风”时尚。稍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活跃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包括音乐、网络文学、服饰、动漫、影视剧、纪录片、吟诵、射艺、艺术摄影等等。简单概括,“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当代文化现象。其形成和传播可追溯到十余年前,主要在二十岁上下的年轻群体中流行。

年轻人为何喜爱古风?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精神需求更加突出,加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个性表达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满足精神需求提供丰富资源。于是,不少有心者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形成富有个性时尚气息、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流行元素,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受到众多青少年喜爱。古风既满足这些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也体现他们对生活仪式感的需求。仪式感让生活更加有节奏和秩序、有期待和回味。仪式形式和种类无限多样,但都是为了营造富有意味的特殊氛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跨越时代的“古风”是以流行。

认同感和仪式感都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形式因素。影视剧、网游、社交媒体中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形式设计有时比情节和思想更吸引青少年关注,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诸如声音、颜色、线条、辞藻、姿态等形式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称为“文”,孔子讲到育人的高级阶段即“文之以礼乐”。宫室、车马、衣冠、器物、乐舞等古代礼乐文化,多是当今古风的源头;宋词元曲的意象、戏曲表演的典范等也构成古风的创意资源。

当代青少年中流行的古风审美并不意味想要复古。激发古风的触媒主要还是当代文化样式:如动漫、网游、Cosplay、网络文学以至网络商铺等,从一开始就具备鲜明的新媒体特点。正因如此,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着深刻的相通处——重在展示个性认同和审美偏好。

不过,与一般流行文化不同,基于古代文化符号的古风毕竟还有传统的制约。古代文化符号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以规范性为首要考虑。就像如今各种制服,不能怎样好看就怎样穿,就像戏曲表演讲究“宁穿破,不穿错”,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对照这一标准,当前基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时尚的古风审美则有碎片化、不稳定的特点。这种特质的积极方面是有一定创造性,另一面则是随意和粗糙,有些作品或现象甚至被讥为“辣眼睛”。此外,因对创新尺度理解不同,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各种取向:有的强调要严格尊重传统形制,有的只把古风作为设计元素来运用。两方面推向极端都有偏颇之处。

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应该看到古风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让传统文化以当代时尚的方式再一次迸发活力,文史专业研究者或可深入进来,帮助年轻人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可持续、有后劲的创新之举。全面审视和整合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跨度既大,歧路纷杂,经典也往往正是在大量试验和探索中淬炼出来的。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壤,我们有底气和耐心静候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成果。

(摘编自《挖掘传统文化的时尚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古风的源头是宫室、车马、衣冠等古代礼乐文化,而古风的创意资源中有宋词和元曲的意象。
B.激发古风的触煤具有鲜明的新媒体特点,这导致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着相通之处。
C.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或严守传统或力求创新这两种取向,因而对创新尺度的理解不同。
D.只要我们去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壤,古风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前景就一定会光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具体阐述了古风是以活跃于当代年轻人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文化现象。
B.第二段是从社会背景的角度,论述年轻人喜爱古风是因为古风能满足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与生活仪式感。
C.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将古风与一般流行文化进行比较,突出了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D.文章先提出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展开分析,最后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总结论述了古风流行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为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于是富有个性时尚气息、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古风”就形成了。
B.形式因素在古代文化中被称为“文”,而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带有古风元素的设计一般要考虑声音、颜色等的效果。
C.“宁穿破,不穿错”说明了在实际运用中使用的古代文化符号只要考虑规范性,就不会“辣眼睛”。
D.古风是以时尚的方式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将古风从兴趣爱好发展为创新之举,还有赖于文史专业研究者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