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配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这种守口如瓶的习惯,久而久之造就了我的孤僻性格,在什么场合都沉默寡言。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儿干,或是找到了活儿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沓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父亲,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部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为父亲做饭。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的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法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枚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
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他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的来到爱晚亭前。到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在人丛中。父亲演一个寻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儿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父亲的名字很气派,但他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作者以一种欲抑先扬的手法巧妙设置悬念,引发了阅读兴趣。
B.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一方面突出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小说通过叙述父亲生活中的几件小事,生动地塑造了“父亲”这样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形象,他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D.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还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2】请赏析文中划线句。
①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的低下了头。
②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的来到爱晚亭前。
【小题3】小说最后以父亲卸装换衣、清理现场、坐下打盹的画面作为结尾,这样写在内容上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6 08:16: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少些“精神贵族”,多些贵族精神

①如今已经不是宣传“高贵者最愚蠢”的年代了。看看我们的“街道”,处处在标榜着“高贵一族”:路边,“贵族”、“富豪”、“帝王”等招牌林林总总;店内,“豪华”、“名贵”、“贵族气派”等广告词比比皆是;贵族学校、贵族俱乐部之类的词语在街谈巷议之间伴随着羡慕的目光……而我们的学界,也早已不是那种“打倒贵族”的法国大革命称颂不已的时代。在“保守”取代“革命”而成为美德象征的今天,大雅之堂上的文化伟人自然是诗礼名门、贵族之后,甚至乡儒新修《村志》,也不忘标明此村系出贵胄,“实属世家大族,殊感光荣”(见某县新出之《上柏石村志》、《南湖村志》等)。

②然而,在如今满是“高贵一族”的“街道”上,到底能有几个真正的贵族呢?这样讲,并不是说我们今天还不够富裕,尚未到炫富的夸贵之时——尽管这是大实话。问题在于什么是“贵族”?“贵族”在古希腊语中是“最优秀的”一词的派生词,意为贤人、大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把贵族定义为道德高尚、情趣高雅和(最后才是)富裕尊贵的人;而对那些富裕尊贵但道德低下者,古希腊人并不称之为贵族,而是称之为“寡头”。

③贵族是高贵的——因为他们是幸运者,他们没有受到社会不公正的侵害。贵族的确是高贵的——因为他们心系不幸者,他们抗议并纠正社会不公。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看来,贵族与寡头之别就在于: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者只谋一己私利。

④社会不公的受害者要求公正,这是不奇怪的。但倘若一个社会里只有不公正的受害者才要求公正,那就如同只有被偷窃者才反对盗窃、只有被杀害者才反对谋杀一样,这个社会还可救药吗?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之有“贵族”,有为不幸者呐喊的幸运者,实为□□(shè jì)之福,兆民之庆。

⑤古今中外,但凡尚有活力的社会都能看到这种情况:如俄国的十二月党人,出身贵胄之家而甘为平等理想受苦赴难;如狄更斯笔下的查理·达奈与雨果笔下的朗特纳克侯爵,政治态度截然相反但都对受苦百姓有深切的博爱之心;痛斥传统的虚无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公爵和珍爱传统的保守主义者列夫·托尔斯泰伯爵,主张虽殊而对黑暗现实的抨击( )( )如一,出身类同而道德文章的浩然正气更似。在我国,清末出身官宦之家而为共和民主奋斗、民国时出身富贵之门而投身工农革命者,更是史不绝书。这些先贤,无论其“主义”如何,都已超脱了既得利益的藩篱,表现了一种高贵的精神,也就是柏拉图意义上的贵族精神,它是一个社会的精神脊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

⑥然而也有另一种情况:一些人以新贵自居,自诩高人一等而耻与齐民为伍,其主张却只以既得利益为转移:贫寒时便“激进”,一富贵即“保守”;当“知识分子”,便一味抱怨“脑体倒挂”(本文并非为“倒挂”辩护),当城里人,便只知阻止农民进城;被人整时呼天抢地,而整人之时声色俱厉;有道是买者但怨价昂而卖者只嫌价低,股市里暴赚一笔,便欢呼改革形势一片大好,一旦被套,又发现旧体制不应全盘否定……这就是人们经常讲的“精神贵族”,自以为高贵,实际却很浅薄。

⑦当然,对此应以平常心宽容视之。浅薄不是罪过,从既得利益出发也属人之常情,要求人人具有贵族精神更无异于重演“道德净化”的历史悲剧。但是,不是贵族并不可耻,假充贵族却至少有些可笑。这不禁令人想起那自以为与赵太爷同宗的阿Q。而阿Q“革命”成功之后会怎样?那恐怕就不仅可笑而已了。一个正常社会里阿Q有其存在的权利,但正常的社会里不能只有阿Q,尤其在社会变革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总会是利益格局调整的时代,是最需要公正的时代。即使不谈什么“人文精神”的大道理,仅从社会运作功能来说,一个只有被窃者才反对盗窃的社会必然是盗窃横行的乱世。□□。

⑧当然,贵族精神不等于贵族制度——一种赋予少数人以特权的、可恶的过时制度,但在中外历史上,最早抨击贵族(应当说是寡头)制度的那些时代先觉者往往不正是贵族阶层中人吗?看来真正的“贵族精神”,倒是实现消灭贵族(寡头)制度的斗争所不可缺少的呢!

【小题1】请判断第①段中四个词语的短语(或构词)类型。
(1)街谈巷议
(2)称颂不已
(3)比比皆是
(4)打倒贵族
【小题2】根据要求填写汉字或拼音。
(1)(_______)(_______)(shè  jì)
(2)抨击(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②段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阐述了当今社会缺少真正的贵族。
【小题4】根据前后文的意思,在第③段画横线处填上符合此处文意的六个字。
【小题5】对第④段的文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社会不公的受害者要求公正的待遇,是应该加以提倡的。
B.“贵族”和“不幸者”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
C.不幸者敢于站出来呐喊是一个社会具有公平公正的表现。
D.对别人的不幸漠不关心的社会,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社会。
【小题6】请指出第⑤段论证的特色,并结合文本作出具体的分析。
【小题7】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内,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因此至少在这个意义上
②避免这类乱世自然首先要靠法治
③在我们的社会中培养起一种超越既得利益、捍卫社会正义的高贵品质
④应当是十分重要的
⑤少些“精神贵族”,多些贵族精神
⑥但如果只有被窃者才关心立法,这法如何立得起来
A.①②⑤⑥③④B.②⑥①⑤③④
C.①③⑤④②⑥D.②⑥⑤④①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将改变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说。当下,人工智能正在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需求、新产品、新产业,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

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埃森哲发布报告称,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个行业,人工智能将推动这三大行业的年增长率分别提升2%、1.8%和1.7%。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处在了爆发前夜,很多人把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人类生活,硬件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传统制造企业要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摘编自刘坤《如何迎接人工智能热潮》)

材料二

2004—2019年中美AI产业企业增量走势及预测图

(摘编自《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

材料三 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后,有着来自政府、企业、资本的多重推力。

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人工智能被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国际上,英、美、韩、日等国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2013年,百度成立全球首家深度学习研究院;Facebook、谷歌等巨头也不约而同提出了“人工智能优先”的战略转变。互联网数据和咨询公司IT桔子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分析与创业投资盘点》收录了467家AI企业和636起投资事件,其中,人工智能总获投率为67.65%,高于其他行业2~3倍。

但是,商汤科技CEO徐立直言,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大多扎堆在应用层面,创业者使用开源算法,找到某个垂直领域便套上“人工智能”概念扎进去,但真正从算法层出发做“原创技术”的人并不多。“而这块才是核心,是最需要厚积薄发的。”

就国内而言,人才储备方面还相对薄弱。来自领英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有195万,中国只占2%,排名第七。

(摘编自张意轩、王威《人工智能需要翻越三道坎》)

材料四 人工智能技术注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它注定会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以及财富的创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甚至改变全球的权力格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不可避免地对就业造成冲击。很多岗位和职业会逐步消失,与工业革命及信息革命不同,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并非单纯指向某些特定岗位和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手工艺者被流水线工人所取代。

人类正面临着很难妥善共存的两个发展前景:一方面我们迎来了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发展时代,另一方面,大量人员也将因此下岗和失业。

人工智能是一个“强者更强”的产业:数据越多,产品越好;产品越好,所能获得的数据就更多;数据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产品就会更好。

一言以蔽之,最大限度地缩小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经济失衡和贫富差距,已是当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差距不仅体现在国家内部,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美国AI企业增量长期高于中国,但是2015年和2016年中国AI企业增量反超美国,总量差距有所缩小。
B.从2004年至今,中美AI企业数量都在持续增长,但美国增长的爆发期和回落期都早于中国。
C.中国AI企业增量在2011年短暂回落后连续几年上升,在2015年达到峰值,AI企业共计166家。
D.中美两国AI企业数量经过创业持续火爆增长的高峰期,预计将进入休整阶段,只是小幅增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被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但要真正“飞”起来,还需要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B.面对人工智能的热潮,不少国家积极应对,中国将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其他国家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C.当前人工智能总获投率高于其他行业,能吸引其他行业人才的进入,缓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困境。
D.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世界的权力格局。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从企业和个人两个角度,提出应对人工智能热潮的建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越来越频繁,电影成为很好的交流方式和文化输出通道。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同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不管是在市场还是电影工作方面,抑或是电影投资方面都有雄厚的实力。“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中国全方位打开文化输出通道,在和周边国家的对外交流过程中,电影交流成为重要的文化外交手段之一,这给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和发展土壤。

(摘编自2016年6月21日北京青年报《一带一路助中国电影“走出去”》)

材料二:

中国电影在几十年来“走出去”的历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并未与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同步。主要原因有:

首先,中国很多主流商业电影在其主题的表达方式上缺乏国际普遍性,并且对海外受众心理和外国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致外国观众对除了“功夫”类型之外的其他中国电影兴趣不高,所以难以进一步向国外推广。曾经在亚洲地区取得高票房的《赤壁》和《投名状》败走西方主流电影市场即是此类问题的典型例证。其次,本土电影专业人才匮乏,特别缺少能够充分了解国际电影合作与制作的人才。再次,中国电影质量仍待提高,高品质的电影数量较少,有智慧的原创作品匮乏。故事讲得不够好、技术和艺术水平不够高、制作不够精良,仍是国产电影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中国电影海外发行推广还暴露出诸多技术性问题,中国电影的海外自主商业渠道还很滞后,国际商业运营能力不强。推广模式不成熟,推广渠道单一、陈旧和推广的专业化水平低,也成为制约中国电影被国际广泛知晓的瓶颈。

(摘编自柏榕榕《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困境与机遇》)

材料三: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非洲

美洲

宗教片

3.13

3.17

3.38

3.19

2.47

音乐片

3.24

3.17

3.52

2.98

2.67

恐怖片

3.49

3.46

3.78

3.18

2.97

儿童/家庭片

3.55

3.32

3.6

3.37

3.01

功夫片

4.16

3.85

3.72

4.17

3.73

纪录片

3.19

3.29

3.49

3.5

3.66

剧情片

3.22

3.4

3.95

3.28

3.54

动作片

4.22

3.88

3.98

4.07

3.88

动画片

3.29

3.38

3.69

3.18

3.06

 

表一 不同大洲观众对不同类型中国电影的偏好度调查

表二  不同大洲观众对中国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偏好度调查

(摘自《2014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

材料四: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26天,票房突破十亿大关;在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评分8.8分、烂番茄(美国著名影评网站)收获96%的新鲜度,也足见欧美观众对它的认可。印度电影能够在我国、在欧美扬名立万,原因首先在于印度电影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浓的人文关怀。这种责任和关怀来自于对历史的审视、对英雄的渴望、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批判。其次还在于其并没有因为坚持民族特色而拒绝外来优秀元素,也没有一味“崇洋”而丢掉本土的优质资源,而是坚持发扬本民族特有的歌舞文化和吸收外来精英文化双管齐下,并始终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保持良性互动,力求在宝莱坞商业片之外,以“印度+民族+本土”的文化战略扩张自己的版图,在载歌载舞中不断前进并征服全世界。

(摘编自2017年5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0版《印度电影靠啥征服我们》)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交代了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及其在文化交流、文化输出方面的积极意义。
B.材料二从电影主题、电影人才、电影质量和电影的推广发行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尚不大的原因。
C.材料三用图表的形式揭示了全球五大洲的观众对中国电影类型及其中的中国元素的偏好度情况,直观简洁。
D.材料四提供了一个成功“走出去”的电影案例,中国电影若能学习印度电影的成功经验,也必将征服世界观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表明中国电影在电影市场、电影工作及电影投资方面都有雄厚的实力,但这不代表中国电影成功“走出去”指日可待。
B.在亚洲取得高票房的《赤壁》和《投名状》没能成功走向西方电影市场,原因就是它们作为商业电影在主题的表达上缺乏国际普遍性。
C.表一表明五大洲的观众对中国“功夫片”偏好度较高,印证了材料二“外国观众对除了‘功夫’类型之外的其他中国电影兴趣不高”的说法。
D.表二各大洲观众对中国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偏好有显著差异,非洲、大洋洲观众最偏好“风土人情”,欧洲、美洲观众则最偏好“人物角色”。
E.材料三的调查数据有启示意义,研究不同大洲观众对中国电影类型及中国元素的偏好度,将使中国电影在走向国际市场时更有针对性。
【小题3】中国电影要想更好地“走出去”拥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可以向印度电影学习借鉴的地方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同所有的人类梦想一样,中国梦固然包含着中国人期望实现且尚未实现的愿望和目标。但这些愿望和目标又不能简化为简单、具体的物化和量化指标。无论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还是从文化发展的维度看,我们所憧憬、追求的中国梦,事实上是我们所期望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存境界,是我们为世界、为未来所提供的新的生存方式选项。中国梦的真正魅力,在于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在于这种发展模式所展现的独特生存方式,在于这种发展模式、生存方式所蕴含的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即中国精神。这应当成为中国梦的精髓。
②何为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无疑应当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大元素,但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应当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和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时代化和时代精神的民族化,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灵魂。
③中国精神从哪里来?来自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显著进步,人们对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但人们更关注的是创造这一奇迹的奥秘何在?贯穿在中国经验中的精髓是什么?对中国奇迹的奥秘、中国经验精髓的探究,最终必然导致对中国精神的探讨。因此,中国精神是对中国奇迹奥秘的深刻揭示,是对中国经验精髓的高度概括。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正是中国精神的最外在表现。
④中国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是中国理念与中国价值。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是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在世界观、价值观层面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在当代的集中体现。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民族特色,代表着当代中国人对人类思想与文明的新贡献。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应当成为我们建构政治话语体系、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国际交往与秩序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和依据。
⑤中国精神如何弘扬?要靠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来展示、传承和传播。我们需要一系列标志性的符号、代表性的人物和史诗性的中国故事,来记录中国奇迹、演绎中国经验、展现中国人的心路历程。只有用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国际通行的语言风格讲述当代中国的故事、展示当代中国的形象,才能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奇迹背后的东西,了解当代中国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只有善于挖掘、表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故事,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好、演绎好这些故事,才能使昨天探索的结晶成为明天奋斗的精神动力。这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才是对中国精神的最好展示,才是中国精神传承和传播的最好载体。
⑥作为一个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民族,①同所有的人类梦想一样,中国梦固然包含着中国人期望实现来自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只有创造和拥有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才称得上中华民族的完全复兴。这正是中国梦的深层底蕴。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2期,有删节)
【小题1】联系原文,关于“中国梦”的理解,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梦和所有人类美好梦想是一样的,但不能把它简化为简单、具体的物化和量化指标。
B.中国梦事实上是我们所期望的尚未实现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存境界。
C.中国梦的魅力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即中国精神,它蕴含于中国发展模式和独特生存方式。
D.中国梦的精髓无疑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大元素之和,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灵魂。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指出中国梦的精髓是中国精神,②段指出中国精神的两大元素,并具体化为民族精神的时代化和时代精神的民族化。
B.③段分析中国精神来自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来自中国快速发展和进步时人们对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关注。
C.④⑤段先讲中国精神的核心应成为我们各种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和依据,后讲中国精神要靠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展示传承。
D.选文从聚焦中国梦的精髓开始,着重分析中国精神的来龙去脉,文章最后指出了创造和拥有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精神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大元素构成,但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它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灵魂。
B.中国精神与中国奇迹、中国经验是内与外的关系。前者是对后者的揭示或概括,后者是前者的最外在表现。
C.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在世界观、价值观层面集中体现了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是当代中国人对人类的贡献。
D.一系列标志性的符号、代表性的人物和史诗性的中国故事借助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有利于中国精神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