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夜晚的麦田独行
刘庆邦
①已经是后半夜,我一个人在向麦田深处走。
②人在沉睡,值夜的狗在沉睡,村庄也在沉睡.仿佛一切都归于沉静的状态。麦田上空偶尔响起布谷鸟的叫声,远处的水塘间或传来一两声蛙鸣,在我听来,它们迷迷糊糊,也不清醒,像是在发癔症,说梦话。它们的“梦话”不但丝毫不能打破夜晚的沉静,反而对沉静有所点化似的,使沉静显得更加深遂,更加邈远。
③刚圆又缺的月亮悄悄升了起来。月亮的亮度与我的期望相差甚远,它看上去有些发黄,还有些发红,一点儿都不清朗。我留意观察过各个季节的月亮,秋天和冬天的月亮是最亮的,夏天的月亮“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样的月亮也不能说没有月光,只不过它散发的月光是慵懒的,朦胧的,洒到哪里都如同罩上了一层薄雾。比如月光洒在此时的麦田里,使麦田变成白色的模糊,我可以看到密匝匝的麦穗,但看不到麦芒。这样的月光谈不上有什么穿透力,它只洒在麦穗表面就完了,麦穗下方都是黑色的暗影。
④我沿着一条田间小路,自东向西,慢慢向里边走。说是小路,在夜色里几乎看不到有什么路径。小路两侧成熟的麦子呈夹岸之势,差不多把小路占严了。面前的草丛里陡地飞起一只大鸟,在寂静的夜晚,大鸟拍打翅膀的声音显得有些响,几乎吓了我一跳,我不知不觉站立下来,我不知道大鸟飞向了何方,一道黑影一闪,不知名的大鸟就不见了。我随身带着一支袖珍式的手电筒,却没有打开。在夜晚的走田里,打手电是突兀的,我不愿用电光打破麦田的宁静。
⑤我们家族的墓园就在村南的这块麦田里,白天我已经到这块麦田里看过,而且在没腰深的麦田里伫立了好长时间。自从1970年参加工作离开老家,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在麦子成熟的季节回过老家,再也没有看到过大面积金黄的麦田。这次我特意抽出时间回老家,就是为了再看看遍地熟金一样的麦田。放睬望去,金色的麦田向天边铺展,天有多远,麦田就有多远,怎么也望不到边。一阵熏风吹过,麦浪翻成一阵白金,一阵黄金,白金和黄金在交替波涌,阳光似乎也被染成了金色,麦田和阳光在交相辉映。请原谅我反复使用“金”这个字眼儿来形容麦田,因为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然而,如果地里真的铺满黄金的话,我不一定那么感动,恰恰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成熟的麦子,才使我心潮激荡,感动不已。那是一种生命的感动,深度的感动,源自本能的感动。它的美是自然之美,是壮美、大美和无言之美。它给予人的美感是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⑥因为白天看麦田没有看够,所以在夜深人静时我还要来,晚上没有风,不见麦浪翻滚,也不见麦田上方掠来掠去的燕子和翩翩起舞的蝴蝶。仰头往天上找,月亮升高一些,还是暗淡的轮廓。月亮洒在麦田里的不像是月光,满地的麦子像是铺满了灰白的云彩。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又以为自己也变成了一棵小麦,正幽幽地融入麦田。
⑦从麦田深处退出,我仍没有进村,没有回到我一个人住的老屋,而是沿着河边的一条小路,向邻村走去。在路上,我想我也许会遇到人。夜行的人有时还是有的。然而,我跟着自己的影子,影子跟着我,我连一个人都没遇到。河上有一座挢,我在那座桥上站下了。还是在老家的时候,也是在夜晚,我曾和邻村的一个姑娘在这座桥上谈过恋爱,那个姑娘还送给我一双她亲手为我做的布鞋。来到桥上,我想把旧梦回忆一下。桥的位置没变,只是由砖桥变成了水泥桥。桥下还有水,只是由活水变成了死水。映在水里的红月亮被拉成红色的长条,断断续续,青蛙在浮萍上追逐,激起一些细碎的水花儿,逝者如斯,那个姑娘再也见不到了。
⑧到周口市乘火车返京前,我和作家协会的朋友们一块儿喝了酒。火车开动了,我还醉眼蒙昽。列车在豫东大平原的麦海里穿行,车窗外金色的麦田无边无际,更是壮观无比。我禁不住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说大平原上成熟的麦子是全世界最美的景观,你想象不到有多么好看,多么震撼……我没有再说下去,我的喉咙有些哽咽。
(摘编自《散文选刊•下半月原创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③两段描绘了一幅平原地区夏夜麦田月光图,突出月夜沉静、暗淡、朦胧的特点。这两段写鸟声、蛙声,以动衬静,表现出麦田一派生机的景象。
B.“我”从麦田深处退出,站在桥上,想起往日的恋人,大有物是人非之感。浓浓的情意融入淡淡的月色之中,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C.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交代夜游的经历,叙写夜游所见所闻引起的感想,以深情告别故乡收束全文,既是叙事的结束,也是情感的高潮。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作者凭细致的观察,用细腻的笔触,给读者呈现了一曲沉重略带忧伤的乐曲。
【小题2】文章标题是“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既然是“夜晚”,那第⑤段写“白天”在麦田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8 07:22: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神话·思维·创作

铁 舞

神话是什么?通常我们是这样认识的,神话就是原始时期,人们不自觉地把自然力形象化、拟人化而形成的幻想神奇的故事和传说。它是人类早期生产力低下的产物,其中有初民的理想追求,富有积极进取的浪漫主义精神。教科书上也这样说的。这从发生学上说无可争辩,但没有从思维本体考虑,它在各种思维中占据何种位置。说它是最高级别的思维,也许有人不赞成。我们必须垂直看。一个先民考虑的是如何打猎,获取生活用品。另一个先民考虑,天怎么会下雨刮风,天上有没有神?你说哪个思维层次高,显然是后者。要不然,神话怎么会是宗教的萌芽、美术的由起、小说的渊源呢?我国的《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保存了多少的神话材料啊,这都是古人高级思维的结果。至于那些传说,尽管属于集体口头创作的叙事文学,也有相当部分由神话演变而来。

神话思维的根本特征就是超越现实,这种在原始时期不自觉地把自然力形象化、拟人化而形成的幻想神奇的故事和传说,随着人们对现实社会有越来越清醒的认识,从而降低了一开始就有的最高层面的追问,不再有飞天、追日那样的故事,而热衷于志怪了,这类小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千百年来流传不绝。可以说它们是神话世俗化的表现,是神话思维的末梢,若给神话思维分上中下三品的话,它属于下品,最高级的神话思维还是在先人那里。人类童年对宇宙秘密的追问至今仍未被我们超越,这也正是我们今天重提神话思维的意义所在。

我们今天研究神话,不仅仅是讨论神话的源头和神话的内容,重要的是要讨论它的思维方式,看看这种思维方式于今人还有没有用。首先要看到神话的思维层次不是低级别的,前面已稍作解说,在此我们再做一些深入探讨。我们不妨为先人初民的思维层次立一个数轴,第一层考虑的是生存,上一层考虑的是怎样更好地组织部落问题,再上一层可能是家族的繁衍,更大范围的联姻等,这样一层层的上去,最高层就是终极问题了,究天问地,大自然怎么会是这样的,怎么会有风雨雷电,天有多大,地有多广,人的命运由什么决定的,由现实进入虚拟,人的想象力充分打开,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高级的层次。这是一根竖的数轴,在这根竖的数轴底部再画一条横的数轴,在这条数轴上标上历史年代。我们就会发现人类社会越朝前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科技的发达,人们越看清现实,现实思维越来越发达,想象的事物越来越清晰,已经无所谓神话了,因而神话思维越来越萎缩,或者说越来越世俗化,尽管其思维方式还存在,但不再是一开始的那种终极性质的。即使这样神话思维依然处在最高层的,这仅仅是由它一开始处于它的超越现实的终极性质决定的,事实上人们更多地考虑现实问题。从理论上讲,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它超越时代现实的思维追求,只是正如赵汀阳在他的《坏世界研究》里所说的,“世界首先是个坏世界,而人们幻想好世界。人们通过政治去研究坏世界,而通过道德想象好世界。古代人看重理想,所以把政治学看作理学的一部分,现代人认清现实,因此政治哲学成为了第一哲学。”这种情况下,神话思维几乎派不上用处了。如果说还有的话,那就衍化成志怪一类的,也是专指现实的,再没有向上叩问的动力了。然而这也许仅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表现得比较广泛;其实,人类对其童年时的那种追问一直没有停止过,神话思维主要被科学思维所代替,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霍金的时间简史,等等,都是对大宇宙终极追问的表现。

这么说,神话思维在今天已经无所作为了?也不是。其实类似志怪类的神话思维末梢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还有些蛛丝马迹,如莫言的《蛙》《生死疲劳》即是;不过在网络小说《鬼吹灯》那样的玄幻小说里还是大量存在的。而流传在民间的大部分神话都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些神话的内容今天如何发掘?其精神如何体现在叩问未来未知世界的文学作品里,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面对未来的海平面的上涨,未来的机器人时代,我们的文学“创客”该有何作为呢?正如格林小说揭示的,通往善的道路并不真实存在,通往或多或少的邪恶的道路倒有千条万条,因此,今天关注人性的边缘,关注人类未来的命运,乃至拯救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像莫言《生死疲劳》这种借助旧神话思维——生死轮回讲故事的小说,如果能借助人类基因遗传的知识,而产生一种全新的神话思维方式,一定会写得别开生面,令人喜欢。可以说,这方面的想象力我们的作家还远未打开。

(节选自《解放日报》,有删节)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词语“垂直”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①段中“教科书上也这样说的”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有关“神话思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神话思维之所以是最高级的思维,因为它体现了终极性的追问。
B.最高级的神话思维还在先人那里,体现作者对神话思维的忧虑。
C.科学思维就是神话思维的现实延续,保持对大宇宙的终极追问。
D.神话思维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依然保留,势必能让创作别开生面。
【小题4】概括第③段的内容。
【小题5】试从神话思维“超越现实的终极性质”角度对以下神话进行分析。
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沌开矣。
【小题6】最后一段作者对神话思维在今天的意义价值做了思考,请对此进行探究,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精粹、乡土中国的“活化石”,也是人们现代乡愁的有效“消纳地”。近年来,尽管包括政府在内的多种外援性力量都积极介入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但由于“不在场”,外部力量无法有效转化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这是传统村落保护难以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原因。
②乡贤是乡村社会教化的启蒙者,是乡村内外事务的沟通者,是造福桑梓的引领者。在传统社会,皇权止于县,乡贤则以其特有的社会文化权威主导和推动着乡村社会的治理和发展。在现代社会,新乡贤既包括传统村落精英、返乡创业者和退休还乡者等“本土化”社会群体,也涵盖非政府组织志愿者、专家学者、村官等“非本土化”社会群体。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这些新乡贤的作用。
③村落空间布局与形态是传统村落的“筋骨肉”。保护传统村落要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形态进行“修复”和“再造”。这一方面需要新乡贤利用新思想、新理念启蒙和引导民众,让他们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对传统村落的自然资源、历史遗存、文化传统等进行普查、整理,认识到传统村落是迥异于城市聚落形态的,具有宝贵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居形态,重新树立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需要新乡贤指导村落民众修复传统村落中的山水、田园、道路、建筑等基本格局,保护村落中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特色民居等传统建筑,恢复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修复传统村落的格局与形态,而非自鄙自毁,大拆乱建,盲目过度开发。
④村落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气神”。只有发挥新乡贤的“燎原”作用,示范和带动村落民众依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保护中华大地的传统村落,传承中国农耕文明,有利于我们获得这种自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
汤国星
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
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年仅 26岁的肖培根。“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
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500~600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辆马车拉着铺盖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
1959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
1963年3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200多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期间,肖培根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之后,肖培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该国的草药,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考察团提交的报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国,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肖培根是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一概不准向中国出口。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经过不舍昼夜的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安息香、胡黄连等等也找到了代用品。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忘的降压灵。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到了取之不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这项任务给了我们一个实际的体会: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灵感。”
“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1978年, 《药学通报》终于复刊了,在第1期第1至第5页上,发表了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只因四个字:分量质量。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诞生了。
(有删改)
相关连接:
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
(张东风《肖培根院士的绿药情缘》)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撷取了肖培根人生的若干传奇经历,描写他勇挑重担、锐意进取、钟情绿药的相关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药用植物学家的伟大人格。
B.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26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
C.肖培根安排工作时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他强调进行中药普查时要以500~600种常用中药为侧重点,因为这些常用中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大头。
D.《药学通报》复刊后,第一期的首页就刊登了肖培根的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只因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肖培根很有大将风范,他勇挑重担主动选择了任务量大的东北地区。在实际调研中,他始终是以学生的姿态为人处世,得到了药农和中药师傅们的高度认可。
B.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
C.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物资禁运,促使我国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到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经过肖培根自己昼夜不息的努力,他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
D.肖培根认为通过计算机可以整理出植物类群中规律性的东西,他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
E. 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可见他在积极推动中药走向世界,他为中药的国际化影响做了很大贡献。
【小题3】肖培根能够创立崭新的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4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你喜欢“乌青体”吗?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特别白特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这首《对白云的赞美》,是诗人乌青的一首“乌青体”典型之作。这首被网友们称之为“废话连篇”的诗歌,引得网友竞相模仿。有评论说,乌青诗不是真正的诗,只是以诗的名义炮制的一个网络笑点,是无关文化的娱乐符号。
乌青的“乌青体”,与传统的诗歌理念及审美观念都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具有颠覆性。所以,这样的诗歌,其价值仅仅体现为一种诗歌的实验性质、探索性质,是乌青诗歌写作的一种自我追求,没有必要把这样的诗歌上升到所谓“看不懂就看不懂,因为它被写出来,也不是为了被看懂的”这样玄妙高深的境界。更没必要故作惊人之语把诗人捧为诗歌“天才”。对于乌青的“乌青体”诗,抱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平静淡然心态最好。
言及此,想到雨果论述诗歌历史发展延续的话:“‘复兴’‘衰落’这些字眼常被运用,甚至被文人学士们运用,但它们恰恰证明了艺术的本质已被误解到了什么程度。那些浅薄因而自然容易变得迂腐的人,往往把平行的后果、海市蜃楼的假象、言语的变化、思潮的涨落,把所有这些使得一般艺术得以产生的创造和思想的广泛运动,都当成复兴或衰落了。有些现象只能从最高点来予以看待;而从最高点来看,诗歌是永恒不变的。”人类的诗歌艺术中有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是不朽的,这种永恒不变的、不朽的东西,就是人类对于诗歌美学、诗歌信仰和诗歌本质的理解,并且,它们已经作为一种纯粹精神的形式保存下来。透过它,我们可以识别一切“海市蜃楼”般的诗歌假象。
在商业文化放纵狂欢而诗坛冷清、萧条的状况下,人们因为“乌青体”、因为“废话体”诗,忽然一下子谈起诗艺,关心起诗歌的生存和命运,这不是因为当下我们这个时代出现了真正伟大的诗歌作品,而是因为一个诗人的还存有争议的探索、试验性质的诗作,并由娱乐化方式引发,这多少有一些反讽的意味。
【小题1】文章中网友和本文作者对乌青诗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小题2】为什么说“但它们恰恰证明了艺术的本质已被误解到了什么程度”?
【小题3】为什么作者认为“如今因为‘乌青体’‘废话体’诗,忽然谈起诗歌,这多少有些反讽的意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G与物联网相得益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相伴相生,云计算、区块链……“万物互联”势不可挡,新技术也对网络安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技术广泛介入生产生活,让网络安全一旦出现问题,代价将变得难以承受。如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驾驶车辆被攻击,就可能车毁人亡;基于物联网的工业控制被攻击,就可能出现工厂停工,造成的损失和单纯的信息泄露不在一个重量级。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安全防护的实施难度也变得前所未有。拿5G来说,它让联网的设备变得多样化,从路边的摄像头到生产线上的机器人,都连接在网上,这直接改变了网络安全的防御体系,不能像过去一样垒个墙就完事了,现在网络安全已没有边界。不过,新技术的应用,也在拓展安全的边界,让过去单纯作为保障的网络安全“升格”为核心业务提供支撑的“大安全”,阿里巴巴的“风控大脑”就是体现之一,人工智能正是“风控大脑”的智慧。产业互联网带来的线下线上融合,同样成为网络安全厂商面对的“新考题”。各个行业有自己的特殊性,而工业控制安全则涉及设备和协议,怎样将工业控制安全融入网络安全的整体防控体系,是网络安全企业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陈静《网络安全“新考题”呼唤“新答卷”》,《经济日报》2019年9月20日)

材料二

业内人士称,网络安全问题本质上由网络原始设计的缺陷造成,而长期以来,网络安全基本通过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外部管理防护实现。“打补丁”成为网络安全专用词,也暗示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无奈困境。如何把安全“内嵌”在网内核中,使其“命中带安全”,成为多方技术研发的焦点之一。

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视联动力自主研发的“V2V视联网”技术已经在社会治理、电子政务、智慧医疗、远程教育等多领域广泛使用,其安全特性在理论上、实战中被反复检验。视联动力首席安全架构师夏冰冰称,视联网在自主创新的通信协议内部植入基于国密算法的密码保护,是通信和密码行业全球首创,将极大提高我国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这项技术还有一项了不起的突破,即做到了“结构性安全”。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于2017年3月针对视联网的安全性进行了技术论证和测评,得出了“结构性无安全漏洞和后门”、“结构性抗渗透攻击和信息泄露”、“核心网络无IP报文”等七个较高的安全特征描述。依据该测评结论,传统IP技术攻击手段不能对视联网系统造成影响和破坏,结构性实现隔绝和免疫TCP/IP体系网络和应用层攻击的效果——因为“基因”不同于IP互联网,视联网可“免疫”黑客、病毒攻击。

(摘编自《“V2V视联网”助力国家网络安全》,《光明日报》2019年9月17日)

材料三

0.01秒,你点击下单的瞬间,上百次风险检测已经完成。在9月16日天津开幕的2019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阿里巴巴首次对外公布了“风控大脑”。这个拥有上千算法模型、上百项技术能力、覆盖上百个商业场景的安全AI防护系统,让数以千万计的商家得到7×24小时的全方位安全保障。目前阿里巴巴平台存量商品超过15亿,每一个商品、每一笔订单的背后,都有logo识别、图片防盗保护、视频指纹、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隐形加持”。阿里安全图灵实验室负责人薛晖表示,“风控大脑”中的打假系统样本数据总量,相当于186个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量,24小时自动运转,可以对图片、视频和制假售假链条上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比对,96%的疑似假货侵权链接还没产生任何交易就已被秒杀。

(摘编自《太平洋电脑网》2019年9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中“V2V视联网”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V2V视联网技术的研究,着眼于以往网络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力求突破其“拆东墙补西墙”的无奈困境,把安全“内嵌”在网内核中。
B.V2V视联网技术已经在社会生活的多领域广泛使用,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其安全特性都被反复检验,并将继续接受检验。
C.视联动力技术人员称,视联网在自主创新的通信协议内部植入基于国密算法的密码保护,极大提高了我国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D.“结构性安全”是视联网的一项突破,国家相关部门的测评结果表明,视联网可抵御传统IP技术的攻击,“免疫”黑客、病毒的攻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技术对网络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基于物联网的工业控制被攻击,可能造成的信息泄露的损失将不可估量。
B.5G使联网的设备变得多样化,从社会生活的细微设施到生产线上的高端设备,都可能连接在网络上,从而拓展了安全的边界。
C.阿里巴巴的“风控大脑”是企业研发安全保护系统的成功典范,它保障了网络安全,也支撑了核心业务的“大安全”。
D.人工智能使“风控大脑”速度快,效率高,且打假系统样本数据庞大,24小时自动运转,疑似假货侵权链接还没产生交易就已全被秒杀。
【小题3】新技术对网络安全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