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
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传说 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
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它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地点”的秉性是沉静和忠诚,无形中它支持保守与稳定,二者的遭遇折现在城市变迁中,即城区以大为能、建筑以新为尚,而熟悉的地点和传统街区,正承受垃圾的命运,其实,任何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险,都是对“地点”的伤害。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乡”,恐怕已有启齿之羞——
一方面,大城欲望制造的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
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
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
所有人皆为过客,皆为陌生人,你的印象跟不上它的整容。而它的“旧了易迷路的“新人”,如此无常的城市里,人和地点间已失去了最基本的约定,同一位置,每年、每月、每周看到的事物都闪烁不定,偶尔,你甚至不如一个刚进入它的人了解某一部位的现状。
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
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
“我回到故乡即胜利。”自然之子叶赛宁如是说。沈从文也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他们算是幸运,那个时代,故乡是不死的。至少尚无征兆和迹象,让游子担心故乡会死。
是的,丧钟响了。是告别的时候了。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 或下葬之前,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而是地点。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而地点是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的信息体。
B.作者认为“故乡”肩负着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追溯其重要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之出处等文化任务,若不能实现这样的任务,故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C.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让“故乡”有失去本位的危险,更新快就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 人体味,丧失边界则意味着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
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地址和地点的对比,空间和地点的对比,老人和年轻人关于“故乡”理解的对比,叶賽宁、沈从文时代的故乡不死与现在故乡消失的丧钟已响的对比。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毁容”“下葬”三个词的含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以“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为题有何用意?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5 11:04: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段时间,美国一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中国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都成了泥沙。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摘编自2018《人民日报》《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不变。
B.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C.“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
D.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文化刚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指出尽管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守望是永恒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刚需。
B.文章以杂志对金庸的评价为例,说明成就“今典”需要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和大众的文化参与。
C.文章多角度举例,论述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把论证不断引向深入,强调当今不但要阅读经典,更要成就“今典”。
D.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收听收看知识讲座等获得了大批听众,说明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会让经典更亲切。
B.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如果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经典化”过程中泥沙俱下的现象就能够避免。
D.知识更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从而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赌水

顾文显

一场实力悬殊的恶战后,团长只带着30多人冲出重围,一路狂奔甩脱了日本兵的追击,30多人几乎瘫倒在一座小山脚下,30多张嘴裂出了无数道血口子,大家已几昼夜滴水未进,现在咳嗽一声都能打出火花!

警卫员爬到旁边拐弯处,喊不出话来,他只能举起手臂示意。团长把残部带过去,发现山脚的乱草里隐藏着一个两只脚大小的窟窿,窟窿里静静地卧着一泓清水……30多双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有水,就有了命,否则,他们就算是逃出了敌人的包围,也得活活渴死!

可大家把目光投向团长时,团长却一摆手,说:“慢。”团长皱起眉头,端详这个小泉眼一阵:怪怪的,四周没发现野兽踩踏的爪印,哪怕有溅在边上的水滴也好,至少说明有动物饮用过它了。然而,没有。小泉眼静得跟死人一样,满满的,一滴也没有外溢……不久前,曾经发生过一支小部队误饮毒泉后全体死亡的事件,全军上下都通报过的。假如这次一下子误饮中了毒,这些从枪林弹雨中杀出来的勇士们,就得软绵绵地倒下!

空气仿佛要凝固了,冒烟的嗓子被泉水引诱着,好多人心里说,喝它一阵,就是毒死,也比渴死强。团长凝望着远方,四周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也就是说,舍了这眼小泉,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找到水源的,成败在此一赌,得有人先尝这水!团长吩咐几个强壮些的战士到附近看看,哪怕是抓到一只小蜥蜴,让它来试水。然而,大家失望了。团长用眼神命令大家别动,他走到小窟窿边蹲了下去。“团长!”几个沙哑的声音止住了团长的行动,谁都有义务先闯这道水关,只有团长不可以,他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是部队的灵魂。

几名精壮的警卫冲了上来,要求尝这水,保护首长是他们的义务。团长摇摇头,他还在沉思,在这一泓摸不透底细的泉水面前,这个身经百战的老兵有些优柔寡断了。突然,那个受伤的号兵挣扎着站了起来:“团长,让我来试试。”团长一下子呆住了。众人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在号兵的身上,他年龄最小,又是那么痩,抵抗力最弱了,何况还受了伤,轮也轮不到他。刚才突围出来时,团长竟然还背着他跑了很长一段路,怎么可能让他先尝这水呢!然而,团长盯着号兵的脸凝视了好久,才郑重地说:“谢谢你,如果发生意外,我会告诉你娘,你表现得很勇敢。”团长认识小号兵的娘?众人都很疑惑。号兵神色庄重地蹲下,双手捧起一捧水,像捧起这支部队生的希望,他运足气,咕咚咚,连喝了三大捧。战士们听见,团长捏着皮带的手指关节嘎嘎地响,团长的眼睛盯着西方的一抹晚霞出神。

号兵抹了抹嘴报告说:“报告团长,水很甜,肚子没疼,就是有点儿咕噜。”团长又盯了号兵片刻,突然笑了:“小家伙,你肚子里没食,它不咕噜才怪呢!同志们,可以喝水了,小心点儿,别弄脏了它。”团长拍拍号兵的头:“你很勇敢呀!”“爹……”号兵刚说出一个字,就被团长严厉的目光给噎了回去。

这支队伍借着月光,喝足了小泉眼的水,肚子里填饱了草根,他们在团长的率领下,雄赳赳地上路了。没有人议论号兵是团长儿子的事,但是,每个人身上都鼓足了劲儿……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团长只带着30多人突出重围,战士们几昼夜滴水未进,突出了战斗的惨烈和日寇的凶残,交代了小说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团长认识号兵的娘,号兵喝水时团长紧张的动作和神态,小说中的这几处暗示,与结尾处号兵喊团长“爹”的情节相照应,构思巧妙。
C.团长和战士们在“赌水”的过程中争先恐后,不计较个人生死,这不仅体现了浓浓的战友情,也揭示了这支队伍能死里逃生的原因。
D.“现在咳嗽一声都能打出火花”“冒烟的嗓子被泉水引诱着”这两句话平实质朴,表现了作者对语言的雕琢,也展现了作者的文字功底。
【小题2】小说中的团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每个人身上都鼓足了劲儿……”结尾,是哪些原因让每个人都鼓足了劲儿?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思很早就针对人类空间的认识过程加以论述。自从人类意识产生后,空间就被对象化。随着资本主义全球的进程,空间又被资本化、政治化。构成方式和重要意义。历史进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演进,把联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空间引入历史书写之中,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的历史书写中有极具特色的空间观念,“天下观”就是其中之一。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逻辑之下,京师被设定为天下之中,由城墙拱卫,京城之中复有宫城,以居住皇室。京城周边或曰京兆或曰顺天府,再外围则为“直隶”,南京为首都有南直隶,北京为首都有北直隶。直隶之外为行省。行省之外为藩属,通过朝贡制度维持联系。藩属之外则为蛮荒之地。这种同心圆结构的“空间”,既是地理、物理和有形的,也是哲学、文化、历史和无形的。但是,中国传统的这种空间观念所代表和承载的政治文化、典章制度和生产关系,在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全球扩张中遭遇了巨大挑战。在书写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过程中,把中国这个空间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从而把中国历史视为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前辈学人的遵循。可以说,正是空间观念的改变形成了新的历史书写。

历史研究实践表明,自觉在历史研究和历史书写中突出“空间”要素,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比如,一部世界近代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强行复制其生产关系的历史,也就是资本主义在空间维度上排拒其他形式生产关系、进而改写其他空间政治建构和文化的历史。所谓“地理大发现”,其本质是欧洲列强在完全陌生的空间中强行复制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乃至国家结构的过程,其结果不仅仅是当地土著和维京人早已“发现”美洲的历史被改写,整个人类近代史的叙述结构和价值取向都被改变。再进一步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基本依赖工业区和工业生产能力,而中国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落后的大后方支撑全面抗战。落后的大后方经历了怎样的改造,生产了什么样的产品,以至于能支撑如此长久的全面抗战?从“空间”要素入手,显然可以深化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对“空间”的关注也有利于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而使古老的史学焕发新的生机。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把“菲利浦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作为一个“世界”,其实正是将其作为彰显长时段综合性史学理念的特殊“空间”。这个“世界”里纷繁复杂的各种经济社会现象,无不与特定空间结合。

当前,在历史书写中,空间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从物理意义上说,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必定发生在特定空间之中;从哲学意义上说,历史又必定是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的。对历史书写而言,空间是主客观的统一和结合。空间制约历史书写的范围、内容和主题,但书写者绝不只是被动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被其想象、界定、形塑。洞悉空间在历史书写中的角色和作用,在历史书写中体现空间这个要素的深刻含义,是深化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编自张生《“空间”在历史书写中的重要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人类意识产生到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空间经历了对象化、资本化和政治化的过程。
B.代表政治文化、典章制度等的中国传统空间观念在近代被资本化、政治化空间所击败。
C.资本主义通过复制自己生产关系、排拒其他生产关系来改写其他空间的政治建构和文化。
D.对历史书写而言,空间是主客观相统一和结合的理念,但其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以马克思的言论引出把联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空间引入历史书写之中的意义。
B.第二段从中国传统历史书写中的“天下观”角度强调空间观念对历史书写的巨大影响。
C.第三段举例论证了自觉在历史研究和历史书写中突出空间要素有助于深入对历史的理解。
D.第四段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论述了对空间的关注可以使古老的史学焕发新的生机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历史书写中极具特色的空间观念。
B.如果我们在历史书写中改变空间观念,就能改写近代以来中国在世界近代史中的地位。
C.从空间要素入手研究中国全面抗故,能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与二故中其他参战国的不同。
D.历史书写者要主动从空间角度思考历史,否则会被空间制约历史书写面遭到历史淘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特定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使特定生物在性状、营养或消费品质等方面满足人类需求的一门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的出现,最初是为了达到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特定生物体,观察生物体表现出的性状,进而揭示基因功能的目的。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外源基因的导入技术由初试至成熟,经历了显微注射法、脂质体介导法、基因枪法、电击法、农杆菌介导法、体细胞核移植法等多代技术的发展。1983年,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转基因烟草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上首个真正的转基因生物的诞生。而首例转基因食品,则是1993年投放在美国市场的转基因晚熟西红柿,它的出现也标志着转基因食品时代的到来。
农业上,人口增长与粮食匮乏的矛盾日益尖锐。据推测,2025年全球人口将达80亿,这意味着粮食产量要比1990年提高80%才能满足需求,而单纯寄希望于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灌溉能力的提高是难以实现的,唯有改良和选育高产作物品种才能实现。而转基因作物在产量、抗逆性和品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医学上,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治疗遗传性疾病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手段。1990 年,美国国立卫生院的科学家以反转录病毒为载体,把腺苷脱氨酶基因导入到一名患ADA缺陷症的女孩体内的淋巴细胞中,使这个患者先天缺损的免疫系统趋于正常。
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者以之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是转基因食品,而转基因成分通常是指食品中含有的外源基因以及由它编码的蛋白质。换言之,转基因食品未必都带有转基因成分,而不带转基因成分的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没有差异。目前转基因大豆的核心在于大豆作物中含有具有抗虫效果的BT蛋白,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负面作用,国家规定进口大豆只能用来榨油和作为饲料,而在榨油的过程中BT蛋白已经作为废渣等被去掉,食用转基因大豆油的实际成分,仅为从大豆中提炼出来的脂质,并不含BT蛋白。换言之,转基因大豆油与非转基因大豆油的化学成分完全一样。
另一方面,BT蛋白的毒性也是相对的。含BT蛋白的转基因大豆被昆虫吃下之后,BT蛋白与昆虫体内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产生毒性蛋白复合体,进而杀死昆虫。而人类并不存在这种特异性受体,所以即使人食用BT蛋白,体内也不会产生毒性物质。而且实际上,用细菌培养生产出BT蛋白,并作为生物农药喷洒到农作物上的做法,已施行了几十年,转基因只不过是让这种“绿色农药”的加工生产在植物体内自行完成而已。相比之下,非转基因大豆在种植的过程中,虽然没有转基因成分,但是受到害虫肆虐的影响,需要喷洒大量的农药,残留的农药化学成分对人体的危害性反而更大。
(摘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转基因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门生物技术,能使特定生物体在性状、营养或消费品质等方面满足人类需求。
B.要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特定生物体的基因组中,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C.在转基因技术中,外源基因的导入技术从显微注射法、脂质体介导法等发展到体细胞核移植法,从而步入成熟期。
D.转基因技术虽然以揭示基因功能为最初诉求,但是实质上人们达到的目的远远不止于此。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口增长和粮食匮乏的矛盾日益加剧,在未来十几年内会变得更加尖锐,人口增长凸显粮食供求的紧张。
B.科学家用转基因技术帮助一名患ADA缺陷症的女孩修补了先天缺损的免疫系统,让人看到了转基因技术的医学价值。
C.若说转基因食品是指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者以之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那么“转基因大豆油”就是转基因食品。
D.食用转基因大豆油是安全的,因为转基因大豆油的化学成分和非转基因大豆油的完全一样,并且其所含的BT蛋白对于人体是无毒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粮食危机在未来十几年间将会异常严重,而应对之策是改良和选育高产作物品种,如在很多方面有显著优势的转基因作物。
B.我们要科学对待转基因食品,并不是所有转基因食品都带有转基因成分或者对人类有负作用。
C.转基因大豆中BT蛋白的毒性有相对性,因为这种BT蛋白只有和昆虫体内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会产生毒性物质。
D.转基因大豆种植不需传统农药,而非转基因大豆却难以避免农药的残留,因此食用转基因大豆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