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段时间,美国一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中国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都成了泥沙。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摘编自2018《人民日报》《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不变。
B.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C.“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
D.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文化刚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指出尽管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守望是永恒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刚需。
B.文章以杂志对金庸的评价为例,说明成就“今典”需要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和大众的文化参与。
C.文章多角度举例,论述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把论证不断引向深入,强调当今不但要阅读经典,更要成就“今典”。
D.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收听收看知识讲座等获得了大批听众,说明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会让经典更亲切。
B.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如果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经典化”过程中泥沙俱下的现象就能够避免。
D.知识更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从而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2 08:47: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徐光宪:一生“扎根”稀土
马荣真  彭广舟
“科学家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工匠’,还有一种是‘大师’。前者的目光局限在具体的研究中,而后者则研究科学的哲学层面。徐光宪就是后者的境界。”徐光宪的学生严纯华院士说。
1920年,绍兴城徐家的第四个儿子出生,曾就读于政法学院的徐宜况给儿子取名“宪”,与姓、辈合起来,就是“徐光宪”。宪,是法中最高的。
徐光宪十几岁的时候,徐家家道中落,徐光宪在父亲的影响下,抱着想要成为一名工程师的愿望,考入了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杭州高工位于浙江大学西南角,与浙江省立图书馆仅一门之隔,在繁重的课程之外,徐光宪和他的同学们常常跑到图书馆去借书自习,学习知识如饥似渴。
不久,抗战爆发,杭州沦陷,杭州高工随之解散。1938年夏天,徐光宪转学至宁波高工,继续艰难的求学之路,吃、住、上课都在一座小寺庙里。1939年,徐光宪又辗转到了上海,晚上做家教谋生,白天到大学听课。为了省钱,他考取了学费最便宜而且有奖学金的交通大学。当时的交通大学一部在法租界的震旦大学教室上课,上海租界是血气氤氲的孤岛——租界内的中国同胞既要承受日军刺刀的威胁和“思想战”的巨大压力,还要忍受外国人的欺辱。然而在这座孤岛内,徐光宪和同学们挤在简陋的教室里解析艰涩的化学方程式,用残留下来的仪器做实验,大家学习的热情格外高涨。在那期间,徐光宪做了大量的习题,徐光宪曾说,“这些学习对我打下基本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生受用不尽”。
在交大的整整四年,徐光宪都是班上的第一名。大学毕业后,徐光宪以两门功课满分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修量子化学,由于成绩特别优异,还获校聘助理。在这里,他迎来了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
1951年3月,徐光宪凭借论文《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获得博士学位,从入学到获得博士学位,他只用了短短的两年零八个月。年轻的徐光宪面前是一派锦绣前程,然而,他毅然选择了回国。
1960年,适应***温家宝,并多次深入白云鄂博地区调研,这份建议很快得到温家宝的批复。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小题1】文中详细介绍了徐光宪在交通大学求学的这段经历,对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揭示了他上交通大学是“为了省钱”这一原因,照应了前面其“家道中落”的现实。
B.以租界内学习环境的恶劣,反衬出他和他的同学们学习热情的高涨。
C.在这期间,他做了大量的习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校期间年年得第一,突出其学习成绩优异,也为后文写其卓越贡献做了铺垫。
D.求知若渴,从小树立坚定的目标,并为之刻苦学习。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严纯华的评论,表现出徐光宪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以及研究科学的哲学这两个层面所表现出的人生境界。
B.徐光宪的父亲徐宜况曾就读于政法学院,对法中最高的宪有着深刻理解,因此在给儿子取名时,便选择了“宪”。
C.徐光宪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是在交通大学实现的,毕业时,他以两门功课满分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D.回国后,徐光宪曾转而研究核燃料萃取化学,为打造“核科学家的摇篮”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推动了国家原子能工业的发展。
E. 徐光宪创立的串级萃取理论用于实际生产后,打破了国外稀土公司的垄断,稀土产品价格暴跌,中国的世界稀土强国地位得以确立。
【小题3】文中说:“一辈子搞稀土,我喜欢,把咱们宝贵的资源利用得更好,这是一种乐趣。”徐光宪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内涵?请谈谈你的认识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尘埃
朱以撒
尘埃是时光的足迹。时光走远了,尘埃就积厚起来。
视觉要触及尘埃总是那么困难。有时八九点钟的太阳从天窗投射进来,借助了强大的光束,才可以见到无数的尘埃在飞舞。一脱离光束,视觉一点办法也没有。凡有层面的都是尘埃的栖息地,就是一枚倒竖的针尖,时日久了,也沾满尘埃。落座前,会不由自主地伸出食指,在落座部位刮一下,然后仔细瞧瞧,看有什么附着物,若没有,才放心坐下,心里舒服起来。城市的尘埃这么多,有时上午才用白毛巾揩过,下午又落下了,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消说大地这无比巨大的层面了。家庭的尘埃总是催人记忆过去的时光,常会思索,上次打扫尘埃是在何时?如果没有尘埃,时光就缓慢些。山中无尘埃,于是山中无岁月,只是以月盈月亏计较。
人的洁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与尘埃交往中,尘埃太轻太飘渺太虚无了,连细密的头发丝都能藏住尘埃,于是倒霉的长发三日两日遭遇香波,折腾得不断脱落。除了梅雨时节外,充足的阳光总把尘埃提炼得无足轻重,流动的空气成了风,风成了尘埃的翅膀。再轻微无痕的风,都毫无费力的携带千万尘埃,没有一个地方不见尘埃踪影。举家外出旅游返回,马上就要与尘埃宣战。通常,我是用水来攻克,把它们融在水里。翅膀沉重了便飞不起来。眼见一盆清水浑浊,便暗喜尘埃被收拾了不少。当然有些地方是无须动的,譬如收藏了几方秦砖汉瓦,则放量让尘埃落满,它们毕竟属于尘埃那一部分,尘埃的添加使它们更见沧桑。尘埃使物质变得久远,令人想起前尘影事,只有傻瓜才会把它们擦拭铮亮。可是那些融于水中的尘埃又如何呢?水泼掉了,干了,尘埃脱了水,又活过来了,漫天飞舞。
居家是不可拒绝清风的,人们设计纱窗是为了阻止尘埃随风飘入,细若针眼的纱窗显然挡不住尘埃的从容登堂,返回它熟悉的家园,有时就得倚仗来聊天的朋友,他们时不时得意地扭动着身子,就把尘埃牢牢带上了。他们走了之后,红木沙发光亮之至。他们把尘埃带到别处生存,这些尘埃的返回就大不易了。这个刮风的秋季,尘埃多了起来,不远处在拆房,使尘埃的色泽异于寻常。我只好使用发出怪叫的吸尘器。轰鸣的吸尘器恍若《西游记》中那个吸入唐僧师徒四人的大口袋,一会儿就把满屋尘埃尽收囊中。巨大的人居然要用巨大的机器,来对付肉眼难见的尘埃,以至于末了全无快慰。后来我又发现每日安卧的床面,尘埃比桌面还多,这一发现令我大吃一惊。没有多少人天天为床面除尘的,除了星级宾馆天天更换床单之外。床面正是人最纵容尘埃的地方,可是人在尘埃上边却能幽梦连连
不灭的尘埃随时而长,自在随意。时光在清理尘埃中过去,尘埃的厚薄算计着时光的里程。人在清理尘埃中渐渐老去,人的至终也就是一抹尘埃。
【小题1】仔细体会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并指出其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小题2】第二段中,城市、家庭的尘埃各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山中无尘埃?
【小题3】为什么说“尘埃是时光的足迹”?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作为哲学名词的“度”,是指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在这一界限内,量的增减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一旦量的变化超出这个界限,原来的“度”就被破坏,事物就会发生质的改变,从而转化为另一种事物。由此看来,“度”就是事物由量的变化到发生质的变化的临界点。比如说,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冷却到0 ℃即从液体转化为固体,我们称之为“冰”;加热到100 ℃即从液体转化为气体,我们称之为“汽”;只要温度保持在0 ℃到100 ℃之间,那么水就会保持液态,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谓的“水”。这里的0 ℃和100 ℃,也就是保持水的属性的度,一旦超过100℃或低于0℃,性质立即改变,就都不再是“水”。所谓“过犹不及”,也就是这个道理。从此出发,人们总结出“凡事有度”这样一种为人处事的学问,就是要尊重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尽可能将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而这种发展和变化往往有可能会突破原来量的限制,引起质的变化。凡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发展和变化,都是人们所期望的。所以掌握事物的“度”,既要注意决定事物性质的量的界限,又不能把事物的度绝对化,还要创造一定条件促使事物突破原有的度,发展为新事物,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而言,“凡事有度”断然不是要求人们墨守成规裹足不前的保守思想,而是包含着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审时度势,能够体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等积极价值取向的行为艺术。

(1)下列词语中的“度”,与“作为哲学名词的‘度’”中“度”的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    
A.程度 B.制度 C.度过 D.揣度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够用括号中词语替代的一组是    
一旦(如果)量的变化超出这种界限,原来的“度”(也)被破坏,事物(才)会发生质的改变,从而(所以)转化为另一种事物。
A.一旦(如果) B.就(也)    C.就(才)    D.从而(所以)
(3)结合语境,解释文段中“过犹不及”一词的含意。
(4)结合文意,简要解释“‘凡事有度’断然不是要求人们墨守成规裹足不前的保守思想”这句话的意思。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木结构的抗震智慧

①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②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当今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 

  ③中华民族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若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 

  ④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历史上,很多带斗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 

  ⑤此外,传统建筑中大量使用的榫卯技术,成为抗震的又一个关键。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____ 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______ 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⑥山西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这座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在此后的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整座木塔表现出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在近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建造出如此庄严美丽而坚固耐久的建筑,充分显示出当时匠人对数学、力学、材料学、结构学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而且对地震的破坏机理也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既令人惊奇,也令人自豪。(选文有改动)

【小题1】第①段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的理由是
【小题2】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 ______、 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___________ 。
【小题3】按照文意,填入第⑤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  所以B.不但  而且
C.倘若  而且D.非但  所以
【小题4】第②段“当今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句中的“基本上”能否去掉?为什么?
【小题5】下面的链接材料介绍了汶川5.12大地震中的一个奇迹,请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分析一下“奇迹”产生的原因。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有不少正在上课的娃娃都被措手不及的灾难永远地掩埋在了废墟下。然而,离北川县城15里路邓家海元村山中的一所全国百强小学却在这次地震中保存了下来,学校建筑墙体有不同程度损坏,甚至倒塌,但教学楼木框架的主体结构没有出现问题,教学楼没有垮塌,在校上课的483名小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奇迹般地安全撤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就节日的自身结构而言,主要包括时间节点、特定仪式、象征意涵等方面。从经验功能主义大师罗伯特K默顿的中层功能分析范式出发,前两者属于节日的“显功能”,即社会成员通过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特定的仪式,配以特定的食物和纪念活动,对某个人物、某个事件进行纪念与追思,增进彼此感情,宣泄日常情绪;后者则属于“潜功能”,即作为符号的节日通过上述仪式性的物化表征,负载有别于其他的文化的隐喻,承担塑造精神家园、传承集体文化记忆、建构强化文化认同等更深层意涵。

节日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仪式性表征,强调的不是信息的物理流动,而是信仰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并以此作用于共同体的维系。不同源流的节日在每一年固定的时间,以相应固定的方式度过,周而复始,意义深远。“在年历上,仪式永远会回归,而且即使它们无法同前一年的有所区分,或者同未来各年中的有什么不同,然而它们永远都不相同。这是一种从同一走向同一的过程,它化解了时间上的分别。”在对整套流程的不断重复中,文化体系得以建构,国族认同得以强化,精神归属得以确认。

中国传统节日脱胎于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仪式和祭奠祖先、家族聚会、亲友走访等具体环节,集中体现了发轫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特质,用家国同构的叙事,强调普天同庆,团圆欢聚,表达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大一统的精神向往。社会成员通过对传统节日各项仪式的参与,不断自我强化对文化体系的认同,实现对传统纲常伦理的涵化。这种认同与涵化,正是节日所负载的深刻意旨,是数千年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参照系,也是维系整个文化体系、传承集体文化记忆的重要环节,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承载鲜明符号色彩和深刻文化隐喻的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就节日体系自身的发展而言,当代中国的节日框架不断处于重构的过程中,其间,不同系列的节日交错并存,思想基础的多样性(多元性,如祖先崇拜、鬼神信仰、宗教信仰、世俗意识形态)与文化渊源的多样性(多源性,如传统文化、官方文化和外来文化)使重构过程异常复杂。但是,更具颠覆性的冲击来自于外部:资本主义为寻找转移过剩产能的新领域,创造出“消费主义”话语迷思,将全球拖入消费社会,资本主义强势性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随之大肆扩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陷入“商品拜物教”,这种无可遁逃的多重异化从根源上解构着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使之变成毫无“节味儿”的“集体烧钱日”。同时,现代性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以及特殊历史发展进程和时代背景造就的社会转型期民众集体精神的迷失,进一步撕裂了传统节日的能指和所指,加剧了节日意义的漂浮。

(节选自王神祎《传统节日的现代困境及其破解途径》)

【小题1】下列关于“节日”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节日就其自身结构看,可划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两部分,具体主要包括时间节点、特定仪式、象征意涵等方面。
B. 节日的“显功能”表现在社会成员通过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特定的仪式,再配上特定的食物和纪念活动,增进了感情、塑造了精神家园。
C. 节日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仪式性表征,其信息的物理流动及信仰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一起作用于共同体的维系。
D. 节日在每一年固定的时间,以相应固定的方式度过,在这种重复中建构文化体系,强化国族认同,确认精神归属。
【小题2】“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对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同系列的节日交错并存,思想基础多元性和文化渊源多源性使得当代中国节日框架的重构过程变得异常复杂。
B. 来自于外部的更具颠覆性的冲击,使应承载鲜明符号色彩和深刻文化隐喻的传统节日,变成了毫无“节味儿”的“集体烧钱日”。
C.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陷入“商品拜物教”,将全球拖入消费社会,多重异化从根源上解构着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
D. 现代性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及社会转型期民众集体精神的迷失,进一步撕裂了传统节日的能指和所指,加剧了节日意义的漂浮。
【小题3】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 节日作为符号,在特定仪式中,通过负载其他文化形式所没有的隐喻,来塑造精神家园、传承集体文化记忆、建构强化文化认同。
B. 中国传统节日脱胎于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具体环节,集中体现了发轫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特质。
C. 中国传统节日用家国同构的叙事,表达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大一统的精神向往,强调普天同庆,团圆欢聚。
D. 社会成员自我强化对文化体系的认同,实现对传统纲常伦理的涵化,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对传统节日各项仪式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