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只思想深邃的鸟
杨海林
我是在花鸟市场看到它的。
作为在古玩行浸泡了大半辈子的老江湖,我一眼就发现关它的笼子上一根栅条呈浅黄色,又透着一点点银白。
我的心中一动,脑海里立马跳出“象牙”这种材质,我假装对它感兴趣,凑近了去看笼子——栅栏上有纵行的浅沟纹,这是象牙无疑。
从工艺看,应该是清中期的东西。
再看看,这只鸟笼在早晨的阳光下闪耀着温润的光泽,像涂了一层清水漆。
你可不要以为真的是涂了漆哦,那其实是象牙内里渗出来的油,显油性的象牙最佳。
老板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说:“这鸟不错,我又跟老弟有缘——这样,五十块钱你拿走得了。”
老板从竹竿上取下鸟笼,他的一只手指横着伸进搭钩里,递给我。
这个老板是不是不识宝呀?那么一只象牙的鸟笼他要当作附赠品送给我?
就在我发愣的工夫,我看那只鸟“嗤”地冷笑了一声。
我是个老江湖呀,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幕:我接过鸟笼刚要拔腿走,老板拉住了我:“我只是卖里边的鸟,没说卖装它的笼子哟!”
因为有了那声冷笑,我没有着老板的套:
“我不喜欢雄性的画眉。”
“一大早就在这里转来转去,我还以为你是爱鸟的人呢。”老板撇撇嘴。
“我只爱母鸟。”我“哧哧”地笑了两声——那只鸟,人家只笑了一声。
不买这只鸟,我还是经常来看它——什么清中期的象牙鸟笼、青花釉里红的鸟食罐、定窑的饮水盒,统统见鬼去吧,我真的只是来看这只鸟。
它周围有好几个竹制的鸟笼,里面关着的都是一只只模样俊俏的雄画眉,为了寻一个好买家,只要它们相中了玩鸟人,就会伸着脖子鸣叫,活像那些浅薄的妙龄女郎在大腹便便的老板面前发嗲。
但真的很快被买走了。
而它,我看见它只是把头插在蓬松的羽毛里,一动不动。
那么热的天,它还给自己的脑袋保暖?
我没有把它比作我那个身体倍儿棒却还拼命买保健品的糊涂老爹,它是一只思想深邃的鸟,它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它的思想,它把头插在蓬松的羽毛里应该另有深意——深意是什么,容我慢慢参悟。
有人要买它,老板开价一百。
这只鸟不像别的讨好买家,这种脾气对我的个性,我也不喜欢讨好公司总经理。
“但我喜欢征服别人”,想买它的人拍拍手,“总有一天,我要让这只鸟乖得像发嗲的女郎——打包。”
这个有着强烈征服欲的人在喊“打包”时没有注意到这只鸟又“嗤”地笑了,他拿起了手机。
手机的显示屏上是他们公司总经理的号码。
“是是是,我马上到。”这个人的腰弯到了九十度。
“是是是,我十分钟到——不,五分钟。”他一边接电话,一边把腰弯到了一百度,然后像一根被弯曲到最大限度的竹片迅速还原一样,瞬间没有了人影。
这真的是一只思想深邃的鸟儿,我如果错过它,我的人生将会失去一位导师,我会和平常人样过得碌碌无为。
我喜欢写文章讽刺别人,如果我和这位人生导师失之交臂,我肯定也会被别人写成文章讽刺——我甚至已经看到了那样的情景。
不管怎么样,我都得把它“请”回家,精心伺候,聆听垂训。
老板居然很客气,他说:“既然你看出了门道,我不收你一百了,也不收你五十了——你给十块好吧?”
这简直是对我和我的人生导师的亵渎!
我给了老板五十,后来忍痛又给了老板五十,让他把我的人生导师“请”进普通的竹笼(竹笼无须另外付钱)。
老板望望我:“大兄弟你仗义,我也不是孬种——这笼子是我十块钱买的,你连你的人生导师一起拿走。”
回到家,我揭开鸟笼上的布帘,才发现这只思想深邃的鸟已经脱水死了。
它不吃不喝不唱,偶尔高人似的冷笑一声,其实只是因为它拉了稀。
有一天我又在花鸟市场的石板路上左一下右一下地蹦跶,忽然被一只虚握起来的大手抓住了。
正好买了一只旧鸟笼,老板一伸手把我放进去。
“哦,你也拉稀了,那就当一只思想深邃的鸟卖吧。”老板自言自语。
他看见一个人盯着我老婆刚卖给他的鸟笼两眼发直……
(《小说月刊》2018年第0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那只鸟把头插在蓬松的羽毛里,不吃不喝不唱,对待买鸟人高傲而又冷漠,体现了它的思想深邃。
B.小说中另一位买鸟人的出现推动了情节发展:如果我不买这只鸟,它就会被其他人买走,所以我下定决心把它买下来。
C.小说结尾处“我”被抓进鸟笼的情节看似荒诞,其实寓意深刻:“我”得到了鸟和鸟笼却失去了自由,变成了“笼中鸟”。
D.小说结尾处老板说“那就当一只思想深邃的鸟卖吧”,这一句话照应了上文及标题,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小题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8 04:02: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年三十的私房菜
付春从城里回家时,爹和妈正在院子里剥玉米棒子。他们都没有发现身后的儿子付春。付春一声不吭地跨进院门,拎着大包小包进了自己的屋,放下行李,就一头栽倒在床上。爹和妈同时停止了手上的动作。时间静止了两分钟后,付春透过掉了半块的玻璃窗听见爹说,“春,回来了?”妈马上站起身来,责怪爹说,“他爹,春都进屋了,还问?快去抱柴火,我给儿子做吃的去。”付春拉起被角,捂在脸上,眼泪无声地流下。
付春在城里一家五星级酒店当厨师。付春的厨艺好,在这家酒店一干就是五年,五年间付春很少回乡下,五年的城市生活让他下意识里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城里人,他甚至发誓要在这家酒店干一辈子。然而,没想到这家酒店自从去年易主后,因经营不善,一天比一天不景气,上个月彻底宣告破产。
失业这个月,付春把城里所有的饭店、酒店都找遍了,没有一个地方能容纳他。一些有名气的饭店、酒店,都有自己稳定的厨师团队,就算人家缺人手,他进去也只能是个打杂的。太小的饭店,薪水太低,高不成,低不就,就把付春挤回乡下的家了。付春感觉自己一下子从繁花似锦的春天走进了寒风凌厉的冬天。付春想着想着睡着了。
“ 春,快起来吃饭了。”妈站在窗外,小心翼翼地喊付春,生怕声音大了,把儿子吓不见了似的,儿子已经有很久没回家了。
饭桌上的菜,都是付春打小就爱吃的菜:干椒炒青菜、韭菜炒鸡蛋、火腿末炝嫩玉米,汤是酸菜土豆汤,酸菜是妈自己腌的乡下常见的老酸菜。旁边是一锅刚焖好的玉米饭。这些上不了台面的饭菜,也只有在家里才能吃到,虽说都是些在付春看来上不了台面的菜,但味道却是出奇的好。
付春很快就风卷残云般把桌子上的饭菜一扫而光。爹和妈几乎一筷子未动,看着狼吞虎咽的付春,笑得嘴都合不拢。付春看着爹妈,抹着嘴回味着刚才的饭菜香味儿,突然脑子里像打开了一道尘封已久的门,付春兴奋地一连说了好几声:“我怎么没想到呢?”爹和妈被付春整糊涂了,还没回过神来,付春已经拎着大包小包跑出院门了。爹和妈赶紧跟到院门外,说:“春,你这刚回来,又要去哪儿啊?”“回城里。”付春头也不回地说。
付春有足够信心让自己成为城里人,他不再怕失业,这一切都源于妈做的饭菜。付春在吃了妈做的菜后,突然想到了时下城里流行的私房菜。他想,现在城里人吃饭店都吃腻了,我何不当一名专做私房菜的厨师呢?
很快,付春的私房菜就在城里闯出了名气,很多有钱人、领导都请付春到家里专门为他们做私房菜。尤其是每年的春节,付春更是分身无术。
付春不断创新他的私房菜,几年后名声越来越大,钱也挣下不少,还在城里买了房子,拥有了城市户口。爹和妈不愿和他来城里,一直住在乡下的小土院,付春已经有好几个春节没回家陪父母过年了。每次爹妈打电话来,要他回家过年,付春都推托了。
今年年三十那天,有个搞建筑的大老板,给了付春很多钱,说是特意请付春去为他父母做一顿年夜饭。这位老板的爹妈一直住在乡下,老板有心想接爹妈去城里过年,也享享福,可是爹妈不来城里,老板只好回乡下陪父母过年。老板和爹妈说回去过年,两位老人又忙里忙外辛苦做饭菜,因此老板骗父母不回家过年,请付春去做私房菜的目的是想让父母过个不用操劳的年。
付春满口答应了,天快擦黑时,和老板一起赶到了老板乡下的父母家。没想到,他们推开门,首先映入眼前的竟然是一大桌子已经做好的饭菜,碗筷已摆好,就好像专等老板一到就开席似的。老板惊讶得合不拢嘴,不停地问两老怎么知道他要回来?
老板的爹说:“每年不管你回不回家过年,你妈都会把饭菜做好,万一你回家了,也好吃上一口热乎饭。”老板的妈接着说:“这些都是你打小就爱吃的饭菜,在外面哪能吃到呢?”老板两眼含着泪,一把抱住了两位老人。
一直站在门口的付春看着这一家子,缓缓地掏出钱包,把钱悄悄地放在门边的桌上,轻轻地合上门,头也不回地离去了。绚丽的烟花爆竹在付春身后、头上此起彼伏地响着、盛开着。付春仿佛闻到了妈做的干椒炒青菜、韭菜炒鸡蛋、火腿末炝嫩玉米,还有酸菜土豆汤的味道。
(选自《四川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付春的妈和建筑老板的妈都为儿子做好吃的饭菜,两相映衬,蕴含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慨,也反衬儿子亲情淡漠,表达作者对处理事业和亲情关系的反思。
B.付春在城里的酒店当厨师,因为酒店破产,自己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无奈之下回到家里,他感到无颜面对爹妈,所以一声不吭地钻进屋里,独自流泪。
C.付春回到家中不跟在院子里剥玉米棒子的爹妈打招呼,而爹妈觉知儿子回来了,又是打招呼,又是去做吃的,小说在对比中表达思想感情,启发读者思考。
D.付春的妈为了启发和激励付春,又做了些在付春看来上不了台面但味道却是出奇的好的菜,使付春在困境中找到了出路,说明妈是个了解儿子、智慧的人。
【小题2】建筑老板带付春回家为父母做私房菜,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简要分析付春这一人物形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家寨

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向导已经返回了。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然而,亲眼看着大地倾斜,亲眼看着从高山牧场向不毛之地的一分分的憔悴衰老,心中感受是奇异的。前方蜃气迷蒙处是海拔负154米的吐鲁番盆地最低处已经被烤干了的艾丁湖。背后是天山;冰峰泉水,松林牧场都远远地离我去了。左右一望,只见大地斜斜地延伸,连同我的坐骑和我自己,都在向前方向深处斜斜地倾斜。

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太阳仍在肆虐,阳光射入眼帘时,一瞬间觉得疼痛。可是,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了一种寒气。

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令人恐怖的大自然中。

独自伫立在汉家寨下午的阳光里,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他们痴痴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它通到哪里?老人摇摇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我又指着另一道:这条路呢?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瞭望。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

  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人突然钻进了泥屋。

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寨是人紧守的地方。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次日下午,我离开了汉家寨,继续向吐鲁番盆地进行。回首天山,整个南麓都浮升出来了,俯瞰前方的吐鲁番,蜃气中已经隐约现出了绿洲的轮廓。在如此悲凉严峻的风景中上路,心中涌起着一股决绝的气概。

我走下第一道坡坎时,回转身来想再看看汉家寨。它已经被起伏的戈壁滩遮住了一半,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那无言的老人再也没有出现。我等了一会儿,最后遗憾地离开了。

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走过—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我激动地勒转马缰。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穿破红棉袄的小女孩。

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那一日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张承志《汉家寨》,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写到“大地倾斜”“大地斜斜地延伸”“连同我的坐骑和我,都在向前方向深处倾斜”,这是作者因暴晒晕眩而产生的一时的错觉。
B.“汉家寨如一枚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令人恐怖的大自然中”,比喻手法表现了汉家寨富有神秘感。
C.“很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究其原因,是小女孩的眼睛与自己女儿的眼睛一样漂亮,透露出热情,善良,好奇与求知欲。
D.文章描写了作者在无边的狂野中旅行,独自一人又极其艰辛,但他有着丰富的心灵活动,在死寂中碰撞出了喧响,从干枯处发掘了精神的泉流。
【小题2】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小题3】从全文看,你怎样理解“坚守”的含义?你认为老人与孩子谁是“坚守者”?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非常散步

老 土

成熟住在城边上,离他家不远,有一条僻静的乡间小路。茶余饭后,他常去那儿散散步,品味着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按他的体会,每每去溜上一趟,就仿佛做了次心理按摩,那平日里因事务繁忙、竞争激烈而导致的神疲心累的感觉便可得到些排解。

然而,事情往往会有例外。

某日,他溜达了一阵后从另一条小路踅回,当穿过一片松林来到湖畔时,猛地看到三个十多岁的小孩在一艘小船上玩耍,其中俩小家伙各执一根竹杆在随意划动,船儿像个醉汉似的歪歪扭扭地向前。而当时岸边和周围又没有一个人。顿时,成熟不由自主地顺路一溜小跑起来——咋搞的?他有点莫名其妙。很快,他刹住了步履。哦,原来是我在担心那些小孩掉水里呐,想尽快回避……这也太多虑了,咋可能恰好这会儿出事喏?他摇了摇头,为自己刚才的举动感到好笑。继而,他想劝小孩不要在水里嬉闹,可刚刚将口张开,心里忽地说不行不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要一喊,万一有小孩吃了一惊而掉水里了或恰好这会儿他自己掉下去了,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于是,他抬腿便走,走得比先前快了许多,全然没了散步的韵味,倒像是匆匆忙忙赶路。他并不想走得这么快,然而似乎后面有人在不停地推他一般。少顷,湖面骤然传来叭啦啦的水声,成熟扭头一瞅,见划船的俩小孩没再划动,而是用身子在故意地摇晃着小船,船儿像个摇篮似的不停地晃荡,吓得另一小孩哎哎直叫。成熟不禁又跑了起来,心想这里一个行人也没有,船要弄翻了咋办?救吧,自己水性又不好,有危险;不救吧,良心又过不去,弄不好还有道德责任……唉——今日是咋回事噢?弄得这么狼狈,像鬼追来一样,这也太过分了!你不制止小孩也就算了,可也用不着这么紧张呀!就算这时船万一翻了,你不下去,也可以帮忙呼救啊。成熟想再次刹住步子,改为平常散步一样从从容容地离开,然而却没能做到,两腿像被人遥控了似的,又如同装了弹簧一般,近乎本能地迈着。陡然,后面传来扑咚一声,一个小孩跳进了水里游泳。成熟回头一望,以为出事呐,耳畔随即响起了压根儿不存在的虚幻的呼救声,当即他下意识地使出浑身劲头,如同百米赛跑一般朝前冲去,他要尽快冲出这个是非之地,那样子简直像是逃命。当他一口气跑到一座石拱桥时,因速度太快,一个趔趄,只觉嗡地一下,就啥也不清楚了。

当成熟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医生告诉他,你这次可摔得不轻,幸亏被湖边几个小孩看到,赶紧叫人把你送来……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非常散步”中的“非常”,既意味着成熟此次散步不同往常那样从容;还意味着此次散步遇到了非同寻常的情况,从而引发了非同寻常的情节。
B.成熟在散步时,看到孩子们在湖面一艘小船上玩耍,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立刻逃命似的奔跑,想尽快冲出这个可能惹事上身的是非之地。
C.小说情节简单,语言质朴,但作者运用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塑造了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有现实针砭力的深刻主题。
D.“耳畔随即响起了压根儿不存在的虚幻的呼救声”一句以虚写实,写出成熟内心的惶恐,为下文写他“速度太快”、“摔得不轻”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小题2】请简要概括成熟的形象特征。
【小题3】请分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明清任官遵循的回避制度
黄金辉
地域回避,是指任职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明清继承唐宋以来的地域回避制度,并形成以地方官的职权范围和职能性质决定回避范围大小的原则。明初制定了任官“南北更掉法”,后将回 避范围调整为回避本籍。清政府顺治二十年规定“督、抚以下,杂职以上,需回避本省”,不允许手握实 权的总督巡抚、知府知县等地方掌印官在本省内任职。同时规定“在京户部司官、刑部司官,回避各本省分司”,以防止两部官员在涉及本省赋税、财政、刑事案件上徇私弊。清朝还对官员地域回避的里程范围作了明确规定。
雍正时期进一步扩大官员回避对象,把佐贰杂职也囊括到五百里内的回避之列。乾隆后期吏治腐败,一些异地为官的长官和掌管钱粮的胥吏、幕友合谋,为害乡里。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清政府规定佐贰杂职必须在五百里以外任职。候补官员要回避距本籍五百里以内的职缺。清朝有满洲、蒙古、汉三支八旗军,汉八旗最早按照汉官回避惯例,不准在直隶所在府、道、县五百里内驻防。起初,清政府没有要求满八旗回避。清兵入关后,为彰显“满汉一体”,不仅要求满八旗回避五百里以外,还要求回避田庄所在籍贯。
亲属回避,是指有直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 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明朝严格限制京官与王府结亲,如果两者有姻亲关系,京官需外调地方。乾隆时 期进一步把官员的亲属回避范围扩大到外姻亲属,包括母亲的父亲和兄弟、妻子的父亲及兄弟、自己的女婿、亲外甥等。
职务回避,是指一些官员不能担任某些特定职务。一是监察官的回避。明朝规定,大臣之族不得任科道,僚署同族则以下回避上。科道官员(六科给事中和监察御史)属于监察官,监察官避亲在唐宋时期早已实行。清朝规定,父兄在京现任三品堂官以及在外任督抚之职,其子弟不得被考选为御史。如果子弟有任科道官的,要向都察院据实禀奏回避。二是特殊职务回避。军机处是清朝设置的中枢权力机关,地位远在六部之上。清朝不许文武高官的子弟充任军机章京,防止他们内外交接,泄露朝廷核心军政机密。三是户部和刑部任职回避。刑名钱谷事宜关系国计民生,相关亲属须回避。明清时期职务回避较有特色的是户 部司官不用江浙人,因东南地区系国民经济命脉所在,禁止江浙籍人担任户部官员,防止他们弄虚作假。四是师生回避。明清科考舞弊案越演越烈,主考官和考生之间的请托、门生故旧关系严重损害科考的公平性,明清对考生与座师的回避更加严格。清朝规定“若取中之人为督抚司道,而考官适在下属,应令官小者回避”。当考生出任督抚要员时,考官恰好在其属下任职,考官须回避。
总之,明清时期回避范围越来越大,回避主体越来越多,回避规定越来越繁密,回避执行越来越严格, 系历朝所不及。   
(选自《人民论坛》,2017 年第 26 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域回避更多考虑任职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的关系,明清时期严格继承了地域回避制度。
B.亲属回避规定有关人员避免同时在同一、上下级关系衙门和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C.雍正和乾隆时期都进一步扩大了官员回避的范围,雍正和乾隆时期做法大不相同。
D.明朝开始规定职务回避,科道官员属于监察官,大臣不能任科道,监察官要回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四段进行分析论述,最后提出观点,即明清官员回避制度系历朝所不及。
B.文章在分段论述明清官员回避制度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据翔实。
C.文章开头用了两个自然段论述地域回避制度,说明地域回避在四类回避制度中尤其严格。
D.文章在论述明清官员回避制度的时候,和唐宋时期进行对比,突出了明清回避制度的严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政府规定佐贰杂职必须在五百里外的地方任职是为了解决乾隆后期吏治腐败的问题。
B.清朝不许文武高官的子弟充任军机章京,也规定禁止江浙籍人担任户部官员。
C.清朝规定当考生出任督抚要员,而考官恰好在其属下任职时,因师生关系,也应回避。
D.明清时期的官员回避制度建设在回避范围、主体、财务、执行等各方面都已经达到了顶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得失之间
人生,困扰我们最多的,无非就是得失这两个字。一切纷争、烦恼、迷茫的根源,也是这两个字。常言说,“得失之间,必有因果”。只要我们懂得了得失的原因,自然就明白了取舍之道,然后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
春天,艳阳回归,春风拂面。树木生出了新叶,这对于树木来说,就是所谓的得;后来,秋风萧瑟,百叶凋零,这对于树木来说,就是所谓的失。如果没有老叶的凋零,春天也不会有新叶的萌生,毕竟一个芽眼长不出来两片树叶。有了新叶的萌生,就有了新叶老、老叶落。这是天道,自然循环,不是人力可以违背的。所以说,得失只是循环上的点不断交替,无休无止。用句佛学上的话来说,就是有得就有失,有失必有得。人生成功与否,就看你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上了。如果你站在失这个点上,你就会发现,前后都是得。如果你站在得这个点上,你就会发现,前后都是失。
树叶与树木的相守,是得,是拥有,也是缘分。同样,树叶与树木的离分,就是失,就是缘尽。而等待落叶的是厚土的拥抱,是另一个缘分的生起。如此,缘生缘灭,缘灭缘生,永无休止。你有所得,是缘生;你有所失,是缘灭。人虽然有两只手,但也不可能抓住事物的两个方面。你选择了美食,那健美的身材会离你而去;你选择了事业就不能更多地去体会家的温暖……如此这般,没有谁能挣争脱有得必有失的宿命!
宇宙生了万物,万物自然是平等的。没有轻重,没有尊卑。大家同在生态循环之中,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罢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天晴时爬山,涉水,看日出;天阴时煮茶,听琴,话桑麻。不去计较秋天的风冷、冬天的夜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来的时候,两手空空地来;人去的时候,两手空空地去。人所拥有的,只在一时,如何会有永恒。牵手之后,必定是放手;相聚过后,必定是别离。看明白的,顺其自然,从容淡定;看不透的,患得患失,怨天尤人。
人生追求的,应该是更多的快乐,而不是更多的占有。面对山的时候看山,面对水的时候看水,只要有好的心境,一切皆是美丽的风景。尽心,尽力,不去追求错误的东西。随心,随缘,会放手才会有快乐的一生。
人生会有无数次选择,不去选择不现实的,也不去强求自己。那就不会有太多失落,就不会有太多抱怨。人虽然最终不会拥有什么,但可以使过程更顺己意。我们可以追求美丽的刹那,切不可去追求美丽的永恒。在这个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世界上,让我们有更多的闲暇去享受红尘中的寂静,感受花红柳绿的精彩。
如果注定最终会两手空空,甚至连身后的那抔黄土最后也不属于我们。如果这是所有人逃不掉的结局,那么我们何苦去悲伤,何苦去痴缠,何苦为得不到去执着!懂取舍,知进退,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它不能使我们无敌,但可以使我们明理,可以使我们遇事从容优雅。它不能使我们没烦恼,但可以使我们把烦恼放下。
今天拥有的,明天会变化,最后会失去。虽然道理是这样,却不必刻意地用道理去验证生活。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和有缘分的人相聚在同一个故事里。投桃报李,坦荡宽容,不为别的,只为在离去的时候,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个清晰的背影。人生必定会有追求,得到了,犹可喜;得不到,不必悲。
亚历山大死前曾这样说,“我死后,请将我的双手放在棺外,让世人看看,即使是像我这样伟大的人,死后也是两手空空。”我们不妨想一想,人这一生是因为两手空空才会拥有更多呢?还是拥有的再多最后也只是两手空空?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写得失如新芽生、老叶落,似秋叶别枝拥抱土地,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的人生哲理。
B.作者认为一个人所处的时间和位置不同,看待得失的心态和结果也就不同,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怨天尤人。
C.人生必定会有追求,但是更应该重视追求精神的愉悦,因为物质上的占有远没有一个好的心境更能给人带来快乐。
D.全文紧紧围绕得与失的辩证关系来构思,思维客观,笔触冷静,如行云流水,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给人以深刻启迪。
【小题2】在得与失的思考中,作者悟出了哪些取舍之道?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