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

黄永玉

家宝公:

来信收到。我们从故乡回京刚十天,过一周左右又得去香港两个月,约莫六月间才转得来,事情倒不俗,只可惜空耗了时光。 奉上拙诗一首,是类乎劳改的那三年的第一年写的,诗刊朋友问我要近作,而目下毫无诗意舒发,将信将疑,从匣中取出这首给他看,却说好。人受称赞总是高兴。但这诗不是好,是公开的私事满足了人的好奇心而已。不过我老婆是衷心快意的,等于手臂上刺着牢不可破的对她的忠贞,让所有的朋友了解我当了三十六年的俘虏的确是心甘情愿。歌颂老婆的诗我大概可以出一个厚厚的集子了。只可惜世界上还没有这么一个禁得起肉麻的出版社。

说老实话,真正地道的情诗、情书、情话,怎么能见得人?伟大如鲁迅,特精熟此道。说是“两地书”,买的人图神奇,打开看来却都是正儿八经、缺乏爱情的香馥之感。全世界若认真出点这种东西,且规定人人必读的话,公安局当会省掉许多麻烦。人到底 太少接触纯真的感情了。

曹公曹公!你的书法照麻衣神相看,气势雄强,间架缜密,且肯定是个长寿的老头, 所以你还应该工作。工作,这两个字几十年来被污染成为低级的习俗。在你的生涯中,工作是充满实实在在的光耀,别去理那些琐碎人情、小敲小打吧!在你,应该“全或无”,应该“良工不示人以朴”。像萧伯纳,像伏尔泰那样,到老还那么精确,那么不饶点滴,不饶自己。 在纽约,我在阿瑟·米勒家住过几天。他刚写一个新戏《美国时间》,我跟他上排练场,去看他边拍边改剧本。那种活跃,那种严肃,简直像鸡汤那么养人。他和他老婆,一位了不起的摄影家,轮流开车走很远的公路回到家里,然后一起在他们的森林中伐木, 砍成劈柴。米勒开拖拉机把我们跟劈柴一起拉回来。两三吨的柴啊!我们坐在米勒自己 做的木凳、饭桌边吃饭。我觉得他全身心的细胞都在活跃。因此,他的戏不管成败,都充满生命力。你说怪不怪,那时我想到你,挂念你,如果写成台词,那就是:“我们也有 个曹禺!”但我的潜台词却是,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

你是我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 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 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释、分析得也不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的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 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

谁也不说不好。总是“高!”“好!”这些称颂虽迷惑不了你,但混乱了你,作贱了你。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莎翁《麦克白》中的一句话:“醒来啊麦克白,把沉睡赶走!”

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你是我那一时代现实极了的高山,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与我的友谊。如果能使你再写出二十个剧本需要出点力气的话,你差遣 就是!艾侣霞有两句诗,诗曰:“心在树上,你摘就是!”

信,快写完了,回头一看,好像在毁谤你,有点不安了。放两天,想想看该不该寄 上给你。

祝你和夫人一切都好!

晚 黄永玉 谨上

三月二十日

我还想到,有一天为你的新作设计舞台。永玉,又及 我还想贡献给你一些杂七杂八的故事,看能不能弄出点什么来!永玉,又及。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私人书信,开头几段行文随意,信笔写来,但其间“只可惜空耗了时光”“人受称赞总是高兴”“人到底太少接触纯真的感情了”等语又似话中有话,值得玩味。
B.此信多处引用名人、名言,信手拈来,又恰切贴合,不经意间体现出了黄永玉渊博的学识,也能体现他活泛的思维。
C.信快写完了,才发现是在毁谤曹禺,心有不安,乃至犹豫该不该寄出,颇能说明黄永玉写信时那种热情得忘情的状态。
D.此信语言亦庄亦谐。庄严如深刻批评曹禺时,简直叫人冷汗淋漓;诙谐如笑谈自己甘心做了老婆“三十六年的俘虏”时,简直叫人忍俊不禁。
【小题2】黄永玉在此信中讲述了他在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家中小住的见闻,有何用意?
【小题3】请结合书信内容分析黄永玉对曹禺的情感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0 04:40: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祝蜣螂南行

黎先耀

①蜣螂者,俗称屎壳郎也。现在居然为这种被人们讨厌的“逐臭之夫”祝福,未免使人发笑。

②可是,让屎壳郎照镜子——臭美,开先河者,是被人称为昆虫诗人的法国科普作家法布尔。他的名著《昆虫记》赞颂蜣螂,称它们为“清道工”,因为蜣螂逐臭,就是为我们除污:蜣螂扁阔的头前,一排钉耙似的硬角,用来掘割粪土。它带锯齿的前腿像是扫帚,用来收集粪土,把粪土放在长着尖爪的后腿间,搓转成丸,然后推回地下巢穴,储作食物。

③蜣螂推着比它们身体大得多的粪球前进,从不避陡坡险沟,常常快推到坡顶,又连球一齐滚下来,一只蜣螂推不动,就两只合作,一前一后,齐心协力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因此,有一种蜣螂,生物学家给它取名为希腊神话中罚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我国民间也称蜣螂为“推车客”。

④据说古代埃及人认为蜣螂搓推粪球,有如运转天上的星球,所以称它为“神圣的甲虫”。古代也有说蜣螂坏话的,如希腊的伊索就写过一篇叫“蚂蚁与屎壳郎”的寓言,把蜣螂讥讽为不爱劳动的乞食者,但那是“不实之词”。我国古代药书中记载,蜣螂,甚至蜣螂转丸,都能入药,可治不少内外科的疾病。所以,屎壳郎确非害人虫,不能顾名掩鼻。

⑤我们现在要为蜣螂祝福,是因为今年我国长江流域的一种“神农蜣螂”,应澳大利亚有关科研机构的“邀请”,离别故土,远渡重洋,到澳大利亚东南部湿热地区去安家落户。澳大利亚现在有几千万头牛,每天排出的牛粪,要覆盖约4000平方千米的草场;牛粪还滋生蝇类,更是害上加害。从中国请去的蜣螂的任务,就是去帮助清扫那里广阔的大牧场。

⑥澳大利亚难道没有蜣螂?有是有的,但是本地的蜣螂只爱吃袋鼠粪,牛粪不合它们的胃口,它们不愿问津。这就像牛虻爱吮牛血,狗蝇只叮狗身一样,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生活的本能。

⑦澳大利亚为什么没有以牛粪做食料的蜣螂?这有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两方面的原因。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间。可是在古老的地质年代,它是与其他大陆相连的。到了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由于地壳运动和大陆漂移,澳大利亚才与亚洲大陆分离,后来又与南极洲分开。那时候,地球上生物进化的历程还处于哺乳动物的早期阶段,才出现一些原始的兽类。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动物种类又单一,澳大利亚一方面成了鸭嘴兽和袋鼠等一些原始哺乳动物的乐园,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哺乳动物在当地环境中继续向前进化。现在在澳大利亚陆地生活的一些有胎盘类的动物,如马、牛、羊、猫、犬、豕,甚至鼠类,都是十八九世纪人类从欧、亚等其他大陆带去的。牛是带去了,但清除牛粪的蜣螂却没有带去。因此,澳大利亚现在缺乏以牛粪做食料的蜣螂。

⑧达尔文等人曾举出“猫—田鼠—野蜂—三叶草—牛”食物链的有名例子,揭示了当时英国畜猫有利于养牛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样的道理,澳大利亚引进我国产牛地区的蜣螂,如果繁殖成功,对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将是有益的。

⑨我国的牧民中有句谚语,“鹰眼、鹿腿、屎壳郎的鼻子”,用来称赞草原上有些动物的某种器官特别灵敏。蜣螂的嗅觉确实非常敏锐,无论哪里有了人畜粪,它们不怕关山阻挡,很快就会闻风而至。中澳相距万里,又远隔重洋,蜣螂的鼻子虽灵,想过去也只好望洋而叹。现在,中澳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天涯咫尺,地理隔绝的鸿沟已经消失。今天,在澳洲袋鼠出没、牛羊遍野的美丽富饶的草原上,从我国引进的油亮壮实的黑甲虫们,正在那里勤奋地打扫牧场哩。

⑩让我们祝蜣螂们成功吧!

(选自《莼鲈之思》,有删改)

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加以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蔡映洁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高阶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电影、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8月23日05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 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B.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 充分说明人工智能的智慧已经超过了人类。
C.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D.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联系国内外现实分析论证,提出中心论点: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
B.本文写到了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推出的AI伦理研究计划,是为了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
C.本文在论证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有较强的说服力。
D.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些综艺节目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这样实则是混淆了人工智能的概念,是要不得的。
B.当前概念下的人工智能会在很长时间内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人类的优势在价值观,人们应坚定自身的存在价值。
C.我们需通过法律和政策规范人工智能,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毫无用武之地。
D.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让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贡献力量。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5日,合肥火车站,一列由合肥开往广州南的列车上,女子以等丈夫为由阻止列车关门发车。1月9日上午,合肥火车站派出所宣传部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证实,事发列车是G1747次开往广州南的列车,该趟列车属于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广州铁路公安局正在调查处理。网络视频显示,一名带着孩子的妇女正在打电话,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并让列车员通知检票员放行其老公。列车员和乘客多次劝解,该女子仍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列车晚点发车。
材料二:
据安徽交通广播FM90.8最新消息,据了解,该女子为合肥人,当天该趟列车G1747因天气原因,进入合肥站时已晚点,计划在合肥站停站时间为15分钟,该女子的行为并未造成列车进一步晚点,在列车停车至第14分钟时,该事件得到处理,没有造成网传的导致列车延误4分钟。目前,该女子已交由铁路警方进一步处理。
材料三:
安徽合肥一女子于近日强行阻碍高铁发车,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涉事女乘客还是一名教师。1月9日下午,该涉事女子罗某的主管部门合肥市庐阳区教体局召开了新闻通气会,公布了对其的处理结果。
新闻通气会上,合肥庐阳区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称,通过网络了解到事情后,区教体局成立了事件调查处置小组,分别向合肥火车站和当事人了解了真实情况。表示此举行为极坏、影响恶劣。
该负责人称,事件发生后,庐阳区教体局召开局党委会,对此事件作出如下处理:一、责成当事人罗某立即停职检查;二、勒令罗某所在的小学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深刻检查,深入调查事件原因,依法依规依纪处置到位;三、区教体局举一反三,在全区教育系统中广泛开展学法守法及师德师风警示教育,严厉杜绝此类现象再度发生。
材料四:
@安徽铁路公安在线 1月10日消息,1月5日16时44分, G1747次列车合肥站准备开车时,旅客罗某(女)以等丈夫为由,用身体强行扒阻车门关闭,不听劝阻,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公安机关对此开展了调查取证。1月10日上午,罗某到合肥站派出所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罗某的行为涉嫌“非法拦截列车、阻断铁路运输”,扰乱了铁路车站、列车正常秩序,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77条规定,依据该条例第95条规定,公安机关责令罗某认错改正,对罗某处以2000元罚款。铁路警方提醒:广大旅客出行要自觉遵守铁路运输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文明出行、安全出行。    
( 原题为《情况通报》 )
【小题1】(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涉事女子,强行阻止高铁关门发车,是为了等未及时检票上车的丈夫。
B.材料一,事发列车G1747次隶属于广州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本次列车的终点站是广州南站。
C.材料二,由于不可抗拒因素,该趟列车驶入合肥站时已经处于晚点状态。涉事女子的行为没有造成列车的进一步晚点,说明网传消息部分不属实。
D.材料三,涉事女子是安徽省合肥市某小学教师,鉴于其行为影响恶劣,上级主管部门决定对当事人给予撤职检查处理。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涉事女子以等丈夫为由阻止高铁关门发车,该行为极坏,影响恶劣,引发网民的广泛关注。经多部门介入,目前已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
B.事件发生后,涉事女子工作单位的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不仅对当事人进行处理,还举一反三,要求罗某所在小学的教师作出深刻检查,以杜绝此类现象再度发生。
C.涉事女子阻止高铁关门发车,属于个人行为,且其教学工作并无过失。教育主管部门处罚不当,属于反应过激。
D.涉事女子不仅是一名普通乘客,也是一名人民教师,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社会树立正面榜样。另外,作为母亲,在自己孩子面前做出如此恶劣的行为,也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E. 网络媒体的发达,是这次事件能广泛传播并持续发酵的重要原因。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自由地发表自己关于热点事件的看法。
【小题3】(小题3)这次事件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艺批评家要勇于自我批评
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在解剖别人的同时,要更无情地解剖自己,他们在从事批评工作时不能缺失对批评自身的反思,这是文艺批评发展的不竭动力。
正如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在文艺批评中不断完善起来的,文艺批评的锋芒不但是在踏实的文艺批评中磨砺出来的,也是在文艺批评家对自身的真诚反省中磨砺出来的。可是,中国当代部分文艺批评家却缺乏对文艺批评自身的反思。他们在批评作家艺术家及其文艺作品时慷慨激昂,咄咄逼人,但对文艺批评自身却没有起码的反思,以至于出现了飚捧浮夸、前后自相矛盾的现象。
之所以出现矛盾,首先是因为他们崇奉的理论使然。他们推崇文艺发展的多元论,认为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中国当代文艺多元化发展的历史时期,一些文艺作品在价值观上相互对立。有些文艺批评家为了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的多元化发展,仅仅停留在探索文艺作品的意义上。他们不是努力克服现存冲突,而是跟着现象走,放弃了不可缺少的是非判断和价值高下判断,结果陷入了自相矛盾。这些文艺批评家如果没有理论上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就不可能走出误区。
其次,这些矛盾是他们身上的鄙俗气的产物。恩格斯曾经指出,德国思想家黑格尔和作家歌德身上有着庸人的习气,认为“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歌德和黑格尔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是奥林波斯山上的宙斯,但是两人都没有完全摆脱德国庸人的习气”。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虽然没有成为奥林波斯山上的宙斯,但身上却有不少这种庸人的习气,即鄙俗气。他们没有把握住中国当代文艺的发展规律,没有对文艺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而是过于强调个人关系的亲疏好恶。这些文艺批评家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甚于追求真理,既不努力挖掘文艺家的独特贡献,也不客观地批评他们身上的缺陷,而是停留在对一些与个人关系密切的作家艺术家的评功摆好上。他们在取媚那些价值取向不同的作家艺术家时陷入了自相矛盾。显然,如果他们不根除身上的鄙俗气,就难以避免矛盾,甚至还会助长中国当代文艺发展中的不良风气。
要从根本上清除鄙俗气,除了改善文艺批评家发展的社会环境以外,还有必要强化他们对文艺批评自身的反思。他们需要清醒地回答,文艺批评家是从正确的美感出发的,还是屈服于淫威、取媚于权势、趋承上意或随波逐流?文艺批评家是追求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审美理想,还是追逐肤浅的时尚?文艺批评家是摒弃那些陈腐的审美观念,还是以文艺为玩物并停留在浅表的娱乐上?文艺批评家是不断超越,还是结束对真理的探求?
如果没有这样的反思,就不能科学地解决文艺发展中的价值分歧,就不能有效地引领中国当代文艺的健康发展,就不能适应中国当代社会自主的创造时代,就不能具有真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摘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缺少对批评自身的反思,阻碍了文艺批评的发展。
B.文艺批评的锋芒是在踏实的文艺批评和对自身的真诚反省中磨砺出来的。
C.文艺批评家们放弃是非判断和价值高下判断,推动了文艺的多元化发展。
D.要从根本上清除文艺批评家自身的鄙俗气,必须改善他们发展的社会环境。
【小题2】(小题2)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的身上有哪些“鄙俗气”? (3分)
【小题3】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应该怎样强化对文艺批评自身的反思?(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断,为世界各国文化源流所仅见,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以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与中国画相比,书法以汉字为基础,其思想性、抽象性都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直接的关系。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认为,实际上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要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书法正起了桥梁的作用。书法家沈鹏则强调书法的艺术性,他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本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因此它在文化中无法担当核心的重负。书法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历史地看,书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书法风格的发展史。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进入,挤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这是书法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它是一种真正地对人、社会、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有滋养作用的艺术。这滋养的力量正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涵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源流的儒释道思想给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儒家给了书法中正平和,道家则让书法飘逸超迈,佛家赋予它空灵玄远。

无论是书写工具,还是艺术形式,抑或是文化内涵,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要健康有序地发展,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它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传承至极是经典,经典至极才是创新。失去传统的参照,创新只能是造作概念、闭门造车的产物。针对文化传统缺失和盲目创新之风盛行的现实状况,书法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应该而且必然是回归传统——回归它文化的传统、艺术的传统。

书法回归文化传统,回到儒释道的文化根源是要获得思想的滋养。如果书法本身没有文化精神的内蕴,书法工作者不了解它的文化传统,它就会丧失文化上的独特性。书法承载着道,同儒释道的原典一样,书法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而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是完成这一切的根本。

书法回归艺术传统是为了艺术审美的纯化,这就要在书写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既要对历史的技法层面诸如笔法、墨法、结体和章法等基本要素有全面体会和熟练掌握,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要在审美上以古代经典文论、法帖为理想,通过研习、临摹和吸纳,体现对于经典艺术品格的追求。无论帖学与碑学,它们都在长期的操作实践中确立了书法创作的基本范畴和审美规范。书法是用其极简略的笔墨、精粹的线条去表现对万物的情思,用线条的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去传达作者的精神人格。这种审美的纯化有利于书法作者感情的凝结和表达,塑造自己的风格特色。没有情感的注入,书法只会沦为冰冷的技术。不管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还是颜真卿的《条侄文稿》,抑或是苏东坡的《寒食帖》,里面无不灌注了浓烈的情感,当然也就形成了光耀书法史的个人风格。

(摘编自《科学对待中国书法的文化传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以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的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
B.熊秉明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书法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因此,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C.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所以,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进入中国。
D.沈鹏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本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因此,书法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是全文的引子,指出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B.文章认为,书法艺术要健康有序地发展,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就是回归传统。
C.文章采用层层深入的顺序展开论述,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中心论点。
D.文章第6段运用例证法阐述了审美的纯化对书法作者的有利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回归艺术传统就要在书写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审美上体现对经典艺术品格的追求。
B.当今社会,造作概念、闭门造车的书法创新,是缺失文化传统的表现,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应该而且必然是回归它文化、艺术的传统。
C.线条对于书法极其重要,线条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可以传达书法作者的精神人格,表现其对万物的情思。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都注入了书法作者浓烈的情感,形成了光耀书法史的个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