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宅男
家里有两台电脑,儿子一台,父亲一台。父亲的在南屋,儿子的在北屋。父子从不见面,从不交谈,所有的联络都通过电脑。父亲做好了饭,在QQ上写道,吃饭了。儿子回答,你先吃。父亲很听话,从不勉强,就先吃。吃过了,把儿子的一份放在桌上,上班去了。
儿子听到门响,知道父亲出去了,就从屋里走出来。他先上卫生间,把一泡尿歪嘴壶一样抖了出去;之后他开始洗脸,洗脸只是胡乱抹两把;再之后他就坐在饭桌前有条不紊地用早餐。
早餐很简单,就是一只蛋,一杯奶,一块早点。这些都是用微波炉热过的,如果父亲不热,他是不会热的。他很懒,父亲放在桌上什么他吃什么,父亲不放的,他从不去寻找,哪怕那东西就在冰箱或锅里,伸手可及,他也决不去触碰。他吃过饭打开电视看一会儿体育新闻,看完摇控器一扔,就又回到自己的小屋。
父亲每天都十一点回家,自妻子死后他为照顾儿子,都是早半小时回家。单位同事都知道他的儿子足不出户,一切交易在网上进行,去银行取钱在网上,交友在网上,买衣服在网上,就照顾他,给他别人没有的方便。他们说,是妻子的死对儿子有些剌激。但只有做父亲的心里明白,妻子没去世前,儿子也这样。
父亲这天中午提着两条鲫鱼进屋,一进门换掉拖鞋就开始插电饭锅。父亲都是早上走之前就把大米淘好,回来才插闸,然后做菜正赶趟。父亲做鱼好吃,葱花大料放好,还要放几根香菜,放几滴醋,还要放一撮糖。可是放糖时糖没有了,做鱼没有糖怎么行,父亲决定下楼去仓买(哈尔滨方言,即超市、小商店)买糖。
父亲闭掉煤气灶去了仓买,走时父亲望了一眼儿子的房间。
父亲由于走神儿,走时忘带钥匙了。他买完糖站在单元门跟前按门铃,可是不管他怎么按,门铃怎么响,儿子就是不给他开门,无奈他只有重回仓买给儿子打电话。家里的电话儿子不接,手机也不接,父亲站在柜台前好一顿发愣。
最终他只有走了出来,直奔街头的网吧。儿子的QQ头像果然亮着,父亲写道,我忘记带钥匙了,我再按门铃时你给我开门,别让我在外面冻着。儿子没说行不行,给父亲一个生气的QQ表情。父亲管这种东西叫“黄豆”,不管怎样儿子总算答应了。
父亲在冷风中急急地走着,他出来时只穿着绒衣,仓买就在楼下,他没想到要去网吧。父亲走到自己家楼下时,几乎是一溜儿小跑,却忽然从头顶哗啦啦掉下来一件东西,险些砸在他的头上,父亲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那串钥匙,儿子从窗口扔给了他。
父亲没有生气,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父亲有最低底线,只要儿子活着,别像妻子一样离开他,他就知足了。
父亲做好菜,上班的时间也快到了,他吃了几口鱼,扒了两碗饭,走时在电脑上给儿子留了话。告诉他,鱼,好吃极了。父亲很幽默,也给儿子留了一粒“黄豆”。那黄豆是眯眯笑的表情。
儿子吃鱼时很潦草,他的心里想着事。他想他怎样才能和小美把他们俩的事完成了。小美是他在网上认识的女朋友,两个人从没有见过面,感情却极好,谁也离不开谁。小美提出过想见见他,他不同意,他怕见了面,他们那些美好的感觉消失殆尽。
有几次他也曾想过,走出去和小美成婚,可是一想结婚后他很可能对不起小美,就打消了念头。他从心里不愿意走出自己的屋子,屋子是他的天空和领地,他只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世界的安全,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但是有了小美就不一样了,比如有病,自己病了,可以在网上购药,小美病了,大概网上购药就不成体统了。还有是不是得要一个孩子,小美坚持生个健康的宝宝,如果有了宝宝,那就更麻烦了,他就守不住他的宅子和他的内心了。
可是他又太爱小美了,爱到了极致。从视频上看小美长得那个美呀,笑起来那个甜呀,简直就是天上的仙女。
桌上的手机响了,这是一种特殊的语音提示,只有小美发来短信时才是这种醉人的提示。他拿起来,看到小美的话传了过来。小美说,我想你都想疯了,我在你家对面的五楼,你不出来,我就跳下去。
他一伸头,果然看到,小美极其美艳地站在五楼的楼顶。他打了个愣,也只是打了个愣。之后他就有了决定,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
(选自《百花园·小小说读点》2014年第8期)
【小题1】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儿子性格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
【小题2】小说写父亲烹鱼过程中下楼买糖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主人公在看到小美极其美艳地站在五楼的楼顶准备跳楼的关键时刻,在“打了个愣”之后竟然决定“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的情节,你认为真实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2 12:46: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拒绝成熟

薛涌

一个少年,若是为了自己的一点想法,执拗地与成人争执起来,总是会被人们宽容地冠以"不成熟”之名。大多数人,也许都体会过在那个“不成熟”的年华里渴望“成熟”的心情吧。但,什么是“成熟”呢?

近读丰子恺几十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作父亲》,记述了他避居乡间时的一段经历。

一日,门前过一挑担的小鸡贩子,被他的几位孩子围住,异口同声地嚷嚷着:“买小鸡!买小鸡!”那人见孩子们要鸡心切,便存心抬价,终于没有成交。孩子们哭成一团,对门的大嫂赶忙来劝:“不要哭,等一会儿还有担子挑来呢!”她告诉作父亲的,那贩子要的价比市价高一倍还多。于是,孩子的父亲便回家开导他们说:“你们大家说‘要买要买’,那人便不肯让价了。你们下次……”他说不下去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倘再进一步,就要变成“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了。走笔至此,作者不禁感慨道:“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向哪里找这样教导孩子的一个父亲呢?”

大概以我们的看法,那些吵着要小鸡的孩子是不成熟的,吃亏上当在所难免,作者那些将说而未能说出的教导,则与我们一样地成熟,但作者偏偏为此羞愧。

一位从事过幼儿美术教育的朋友告诉我,他曾很惊奇为什么儿童在画太阳时总是用红色,因为太阳并不是红色的。如果观察有偏差,为什么这些偏差又如此一致呢?于是,他找了一群未经任何美术训练的孩子,领他们到野外对着真实的日出画写生,结果,他们的太阳五彩缤纷……

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一个幼嫩的花蕾,比一个成熟的果实包含着更多的真理。成熟的过程,意味着我们逐渐走进人类世代相传的生活轨道和习惯。这些轨道和习惯之所以如此固定并能赢得众人,并非是因为它们崇高伟大,而是因为它们是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平庸低能的人也能演习的程式,是维系着社会最起码的水平的准则。它们使人们能够彼此相处,却也可以掩盖人性中的光彩。莫奈在大自然中看到了xuàn( )烂辉煌的日出,他画了下来,人类终于又拥有了一个不同的太阳。但结果是举世哗然,讥嘲与诽谤声四起,世代相袭的程式,分享不了这非凡的感受,昏花呆滞的老眼,看不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对于那些心智麻木、感性迟钝的人来说,作为日出的色彩,有什么比大红色更简单、更省得体会、更能令他们接受呢?

成熟使人懒惰,也使人世故。

记得上大学时,校园里的“交响乐热”排山倒海。我兴冲冲地跟着听讲座、听音乐会,第一主题,第二主题……一天到晚琢磨不完。但越用功,音乐越不入耳,越不入耳,心里越紧张,越紧张,越无感觉,越无感觉,就越想再多用用功……如此循环,似乎永难入此门了。可是,当我给一个孩子听莫扎特时,他竟那样沉静、愉快!

我终于发现,音乐对于耳朵的最高要求莫过于天真。我总想通过音乐来证明自己属于一个时髦的阶层,总怕因没有音乐感觉而被这个阶层遗弃,这种高雅的世故,反而把耳朵堵得死死的。如果我像孩子一样地单纯、坦然、放松,音乐自己会找上门来。就像不经意时,会被一阵意想不到的歌声所感动一样。

世故是一道墙,蛮横地切断了我们与世界的天然联系。当你感官塞滞,性情干枯之时,最好的办法,便是捉拿心中的世故,把它们完完整整地送走。学识的渊博需要积累,心灵的敏锐却需要回忆——回到你的童年,接受只有孩子才能得到的祝福。所罗门说:“所有的新鲜事都不过是遗忘了的事而已。”童年并非一个行色匆匆的过客,在我们身上小住几日,马上又搬到我们的孩子的躯体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童年都是一个真实的人生邀请——如果长大成人就意味着走别人安排好的轨道,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不去看看前人没有到过的地方,为什么还要去旅行?如果灿烂的幻想发出了召唤,为什么不紧紧跟随,让生活把生命中的精华吸吮干净?

我并非怯于交际。但每次站在孩子面前,都不免慌张--我惧怕他们清澈的目光,他们的真纯,使我感到了心灵中拥塞着污gòu( )。

成人啊,当你尽心尽意地把孩子培养为成人时,别忘了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孩子。因为,只有对孩子,世界才是敞开的。

【小题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把给出拼音的字写出来。
(________) 吸(__________)xuàn(__________)烂辉煌 污gòu(__________)
【小题2】请分别说明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一个幼嫩的花蕾,比一个成熟的果实包含着更多的真理。
(2)当你尽心尽意地把孩子培养为成人时,别忘了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孩子。
【小题3】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为什么要一再地讲述孩子们的故事,一再的说及童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小题4】本文标题为“拒绝成熟”,请简要说明,作者主张加以拒绝的是什么,他提倡的又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的老人

叶骑

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打在我的脸上,像一根针,刺入肌肤,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晩,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三次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突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

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心事:而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

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

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鳞伤,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

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这个孤独的夜晩,是他无声的陪伴?

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

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

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

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

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

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

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晩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晩,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风雪愈紧了。

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选自2018年第8期《啄木鸟》)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釆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有利于展现“我”的心理活动,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B.小说开篇写“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强调说明了“我”对雪花的观察、体味之细,暗示“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C.小说中画线的句子表明,老人生活艰辛,但能够凭着坚强的毅力顽强地生存,从未向残酷的生活屈服,也从未被摧垮。
D.小说以“雪夜的老人”为题,却突破了“关爱”“同情”等常规主题及构思模式,以误会来设置悬念,使情节摇曳生姿。
【小题2】小说中对雪夜老人的描写可谓虚实结合,请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3】对于小说中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我”,有人认为是“老人”,你是怎么看的?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共享经济过去就有,并非全新事物,只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即可称之为共享经济:物品具有耐用性,即可以多次使用;边际使用成本非常低,即多次使用并不会明显增加成本;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现按需、便利使用,不会出现严重短缺。例如,家庭成员共用的耐用品、一些公共场合共用的物品在某种意义上都属于共享经济范畴。而当前作为新增长点、新动能的共享经济,主要是指这样一种新情况:原先私有私用的物品在更大范围让非拥有者按需、便利使用。例如,共享自行车、共享汽车等。这些物品具有明显的耐用性,重复使用的成本很低。过去,因遵循“拥有才能使用”的原则,大量这类物品被长期闲置。充分利用这些物品的耐用性和低使用成本特点,让更多人按需使用,可以更充分地实现其使用价值,大大节约社会资源。

问题在于,共享经济在运行中会遇到一些复杂问题。第一,许多人共享使用的物品能否保持耐用性?第二,能否做到每次使用的边际成本很低?第三,能否保证共享物品不短缺?如果产生显著的边际使用成本,则使用者就应付费,这就使共享经济具有了有偿使用的性质。要在较大社会范围实现按需、便利使用,就得有充足的物品供应。这些供应者的身份实际上是投资者和经营管理者。营利性经济必然要参与商业竞争。因此,一般来说,现在还难以做到像在家庭(或社区单位)中那样纯粹意义上的耐用品共享。

导致共享经济运行中产生上述复杂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同场合的道德文化环境不同,人们表现出的道德素养不同。在家庭或社区单位中使用共享物品时,成员大都会自觉爱护物品,使用后会存放在合适的地方,方便自己和他人下次使用;使用中也会注意不影响家庭或社区单位的环境、秩序等。而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将原先私有私用的物品转化为共享共用物品,就会面对一系列复杂问题。比如,使用者会不会爱惜物品?会不会考虑到下次或他人使用的方便?会不会为了同其他人争夺使用权而将物品据为己用?又如,由于现实中的共享经济同商业经济密切相关,具有营利动机的投资人和经营者应遵循什么行为规则、承担什么社会责任?应该如何加以规范与监督?等等。

可见,共享经济能否充分发挥优势、持续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共道德水平。社会公共道德水平越高,共享经济的优势就越明显。如果社会公共道德水平不够高,不仅共享经济的优势难以体现,还可能产生额外的资源浪费及社会损失,并付出一定的社会管理监督成本。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已然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我们要同样重视培育互助互利的公共道德,从而在全社会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摘编自金碚《共享经济发展取决于公共道德水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享经济并不是新生事物,家庭成员共用的耐用品、一些公共场合共用的物品在某种意义上都属于共亨经济的范畴。
B.满足物品具有耐用性、低边际使用成本和在一定范围内按需、便利使用以及不会出现严重短缺这三个基本条件即为共享经济。
C.共享自行车、共享汽车都属于当前作为新增长点、新动能的共享经济,能在更大范围内让非拥有者按需、便利使用。
D.运行共享经济,一些私有物品不会长期被闲置,其使用价值、商业价值将会得到充分地实现,从而节约社会资源,值得提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阐述了构成共享经济的三个基本条件以及当前作为新增长点、新动能的共享经济的相关情况。
B.第二段阐述共享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复杂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当前共享经济业态的特点
C.第三段以家庭或社区单位中使用共享物品和在更大的社会范围使用共享物品的不同情况为例来论述观点。
D.第四段阐述公共道德水平对于共享经济的重要性,倡导努力提高社会公共道德水平,贯彻共享发展理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享经济打破“拥有才能使用”的原则,充分利用一些闲置物品耐用、使用成本低的特点,让更多人按需、随时使用。
B.现在难以做到像在家庭(或社区单位)中那样纯粹意义上的耐用品共享,因为目前的共享物品会产生显著的边际使用成本。
C.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将私有私用物品转化为共享共用物品目前尚有难度,会面临社会公共道德、经济、法律法规等问题。
D.社会公德水平决定共享经济的发展,只要像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一样重视培育互助互利的公共道德,共享经济就能快速发展。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和谐是我国古代戏剧的美学思想。内容上,戏剧是叙事文学,属再现艺术。但我国古代戏剧中却融入相当比例的表现因素,自我情意的表露、感情的抒发占了极大比重,我国古代戏剧逐渐成为了叙事与抒情并重的艺术。情理上,我国古代戏剧抒情性强,却又不是西方戏剧艺术那种不加节制的狂热宣泄,而是“发乎情,止乎礼仪”,是理智制约下的情,既不越出常轨,也无变态心理。另外,悲剧与喜剧本是两极,我国古代戏剧却是二者的融合,在极悲的情境之前或之后总有滑稽科诨调节悲剧气氛。作为悲剧人物对立面的反派角色也往往带有喜剧色彩,悲剧的结局也几乎无一例外地逃不脱“大团圆窠臼”。喜剧讽刺邪恶。但由于现实中邪恶势力强大,这种讽刺对于挣扎在邪恶之下的受害者而言,不过多是暂时止痛的制幻剂,仔细品味后更多的却是无奈的悲凉与心酸的笑。这些是悲剧的因素。
形式上,戏剧融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各种艺术形式于一炉,等于是西方戏剧中歌、舞、话三剧的综合。表演上,程式化的表演属表现派,但优秀演员无不要求纯熟程式之上的体验,要演出规定情景、人物特定的感情、个性,要求“演人肖一人”。
虽然,我国古代戏剧是内容形式的和谐统一,但在内容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更重对形式美的追求。内形式方面,作者们对曲辞和音律美刻意追求,他们对每一字、每一曲、每一韵下极大的功夫,务求尽善尽美,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出现“击节拍桌出痕”“推敲曲文如醉如痴”的逸事。
外形式方面,程式化本身就是形式规律化的美,是为了突出形式的作用,使表演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戏剧与同是综合艺术的电影不同,电影要求各种艺术取消自身形式的特点融进电影艺术中,服从表现内容,成为高度综合的有机体。而戏剧中各种艺术形式虽然也都为内容服务,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自身的形式特点。装饰性很强的服饰、背景图案都保留着绘画的因素;造型感极强的形体、身段动作保留着舞蹈、雕塑的因素;曲辞几乎都可以当诗词来欣赏。其他如武术、杂技、滑稽表演等也都有一定的纯观赏价值。有时为了形式美,在内容与形式冲突时,宁可牺牲生活真实而不破坏形式美:贫不能褴褛,尼不能秃头,哭、疯、怒等都不能破坏形象的美感。观众对形式美也有独特的审美趣味,他们可以百听不厌,甚至有专门听某一片段,看某一动作的偏好,可以为反派角色的演技喝彩。这些都出于单纯对形式的欣赏。
(摘自马立华《论中国古代戏剧美学思想的文化意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戏剧是一种叙事文学,但自我情意的表露、感情的抒发这些表现因素,在我国古代戏剧中占有较大比例。
B.我国古代戏剧不仅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也体现了“和谐”这一美学思想。
C.戏剧中,装饰性很强的服饰、背景图案,造型感极强的形体、身段动作以及曲辞都有纯观赏的价值。
D.在我国古代戏剧艺术中,当内容与形式存有冲突矛盾的时候,内容必须做出牺牲,向形式让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内容上,我国古代戏剧是“再现与表现”“情与理”“悲剧与喜剧”这些带有对立意义的因素的和谐统一体。
B.虽然我国古代戏剧中没有哪一部悲剧的结局逃脱了“大团圆窠臼”,但这种“大团圆窠臼”仍旧只是起调节悲剧气氛的作用的。
C.我国古代戏剧中的很多喜剧仅仅只是现实生活中,处于邪恶之下的受害者的制幻剂,这主要是因为现实中邪恶势力强大。
D.在我国古代戏剧表演中,优秀的演员不仅需要熟悉程式化的表演,更需要将所饰演的人物个性表现出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戏剧抒情性强,但没有西方戏剧那样狂热宣泄;我国古代戏剧相当于西方戏剧中歌、舞、话的融合,这些表明中西方戏剧艺术异同并存。
B.我国古代戏剧的作者们,对曲辞和音律美刻意追求,务求尽善尽美,以致于观众们在观看戏剧的时候,“击节拍桌出痕”。
C.程式化本身就是形式规律化的美,戏剧中之所以有一些程式化表演形式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我国古代戏剧对形式美的追求。
D.虽然同属综合艺术,但戏剧与电影存有不同,其中二者最大的区别点在于:被融合在戏剧与电影中的各种艺术形式的自我特点是否被保留。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 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 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 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 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 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 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 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 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局势节节败退,戴安澜将军在带领军队向缅北野人山撤退时腹 部中弹,他坚持指挥军队抗战突围,最终伤势恶化,以身殉国。
B.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 阻击了 3000 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C.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为守住誓言和爱情,面对焦母的无情拒绝,家人的“威逼利诱”, 最后“举身赴清池”,焦仲卿最终也“自挂东南枝”。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 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