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攒点力气去寻死
刘正权
零点时,电话准时响了。
手机调的是震动,秦嫂探起身子,看对面病床,不是那有一搭没一搭的微弱呼吸,病房里可以用死一般沉寂来形容。
偏就不死,这老爷子。
跟阎王较劲呢,这是!主治医师晚上查完房,在外面冲秦嫂摊手自嘲说,老爷子多活一天,主治医师就被多打一天脸,根据他的经验判断,这老爷子根本活不过上月底,孰料,都月头到月中了。
才不是,秦嫂气鼓鼓地,老爷子是在跟她较劲呢。
请她当护工时说得明明白白的,就一个月,月满她走人。
眼下,月满了,她人却走不开,老爷子的子女一个都不在医院陪护,秦嫂甩不开手,也狠不下心。
只能在电话里发泄不满了。
还是那样?
不那样能哪样,一口气悠得长长的。
那是悠谁呢?
要悠死我呗,秦嫂没好气地挂了电话。
老爷子的儿女每晚轮番给秦嫂打电话,语气中很是尽孝道,用最贵的药,请最好的陪护,钱不是问题。
有钱人,忙的都是钱的事。
秦嫂没钱,忙的更是钱的事。
当护工钱多,她这种轻车熟路会伺候瘫子的护工不多。
老爷子的病多且杂,每一种都足以致命,古怪就古怪在这儿,这么多的病同时发作,居然就只是垂死,一口气悠着,让素以铁嘴著称的主治医师脸面全无。
秦嫂不要脸面,她要的是兑现跟男人的承诺,说好做一个月回去的,却拖了又十天,算怎么回事。
病房没开灯,秦嫂摸索着回到床前,刚要躺下,病床那边呼吸加重了,秦嫂眼睛一亮,赶紧开灯,扑过去。
意料中的老爷子并没眼睛翻白,相反,浑浊的眼球有了神采,老爷子嘴巴吧嗒着,饿,我饿!
秦嫂手忙脚乱冲营养米糊,心里盘算着,回光返照,肯定是。
老辈子讲究,人死之前会有一阵特别清醒的时光,以容交代后事什么的。
营养米糊吃了小半碗,老爷子有了气力,声音虽然还小,却不是断断续续的,以后,你每晚零点,给我冲营养米糊,半碗。
秦嫂奇怪,为啥每晚零点?
马无夜草,不肥呗!老爷子竟然还有心思说这话,我得靠这营养米糊攒点力气。
秦嫂不以为然,都这样了,攒点力气有啥用,挪得动身子还是迈得开步?
我攒点力气寻死,不行啊!老爷子忽然发了怒,喉咙一喘一喘的。
攒点力气寻死?秦嫂好笑,躺在医院有人看护着有药物保养着顺顺当当体体面面死去,多美的事。
美的是他们,老爷子摇头,他们那点算盘,当我不知道?我死了,他们名誉多好听,花了大价钱请专人陪护,那孝心,一般人做得到吗。
秦嫂承认,这孝心一般人真的做不到,不是看在大价钱份上,秦嫂怎么拔得开脚步来陪护。
我可不想让不相干的人给我送终!老爷子头一偏,说你睡去,一时半会我死不了,等我攒点力气再自己寻死。
完了闭目养神,那呼吸,竟一长一短,非常平稳。
呼吸不平稳的,倒是秦嫂,怎么都没能睡踏实,呼吸要么长,要么短,要么急促,要么悠长,攒点力气寻死,老爷子这是闹哪出?
只有被忤逆的老人,才会自寻死路,好端端的,谁不愿多看两眼世界,老爷子是想让世人戳儿女的脊梁骨呢。
戳吧,把脊梁骨戳穿才好,当人有钱就可以任性啊。
秦嫂不睡了,决定也任性一回。
谁说穷人不能任性的,不就是十天的钱,不要总行吧,一念及此,秦嫂掏出手机,准备回拨过去,走人。
还没摁键,手机呜呜振动起来,没任何征兆,秦嫂吓一跳,习惯性按下接听,那边声音很急促,妈,爸爸寻了短见!
秦嫂眼前一黑,临走前一幕清晰再现在脑海。
高位截肢躺床上几十年的男人说你给我床头屋梁绑根绳子,我睡疼了可以拉着绳子坐起来,免得生褥疮。
秦嫂说就一个月,那么巧就生褥疮了,等我挣这笔大钱回来给你买个电动轮椅,你该出去晒晒太阳,看看世界了。
该死的,怎么就答应他给绑了绳子,他可是有力气寻死的人啊!秦嫂眼里攒了几十年的泪一下子漫了出来。
(原载《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选取了护工秦嫂的叙述视角,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凸显了秦嫂的心理活动,从而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形象。
B.小说开头“病房里可以用死一般沉寂来形容”和“偏就不死,这老爷子”前后两句,用“死”字串联了起来。后文中有多处类似的叙述,起到了巧妙转换情节、展现心理、表达情感等多重作用。
C.护工秦嫂对垂死的老爷子一口气悠着致使自己不能兑现跟男人的承诺按时回家充满了不满、抱怨。
D.老爷子要求在每晚零点吃米糊,是要攒点力气去寻死。对此,秦嫂不以为然,认为老爷子的儿女花大价钱请专人陪护的孝心一般人做不到,是老爷子的任性在作怪。
【小题2】小说中护工秦嫂的形象真实而复杂,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分析其形象特征。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秦嫂男人寻短见为结尾?试着从小说的主旨角度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31 10:31: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通常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如果觉得其中某个人物具有生活实感,就会说他很“典型”。我们还会认为这样的人物一定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的集中和概括,所以才生动逼真。“典型”并不意味着概念化。我们平常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里的“典型”,是指从人物生存环境到人物本身,既不会在现实生活中重复,也不会在他人作品中重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创造,是作家一次性的、崭新的艺术呈现。

一部作品既然是“创造”,就必然有其独创性,换个角度说,如果这个创造出来的世界跟人们脑子里早有的世界完全一样,那这个“世界”就不是“典型”,而只是一个“概念”,这个创作就失败了。真正意义上的杰出作品,并不急于与读者一拍即合,而往往具备一定的陌生化和摩擦力。因为只要是杰作,就应当让读者在阅读中实现个人经验的扩大和延伸,如果只觉得随处符合自己的日常经验,那么这只会是第二流的作品。有时候,恰恰是一些概念化的表述才“畅通无阻”,因为它们能够较为便捷和快速地满足读者的个人经验,但是,真正的杰作一定会强有力地突破读者原有经验范畴。

我们提倡“写现实”,认为这是更有难度的写作。为了说得明白,我把写作过程比喻成酿酒。生活跟文学的关系就像粮食和酒的关系,总说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和基础,问题是怎样理解这个“源泉”和这个“基础”、怎样用生活的“粮食”来“酿造”。许多人认为就是将现实生活剪裁组合一番,把更有戏剧性、冲突性的部分集中到一起,略加改造甚至直接照搬下来就行,只要做得巧妙,便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了。这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从现实生活到文学作品,它们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怎样发生的,需要认真研究。这其实不过是写作学的基本问题,是并不深奥的朴素道理。还从酿造说起,经过考察我们即会发现:这个过程中粮食已经发生了“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所以现实生活的粮食,经历的绝不仅仅是什么“剪裁组合”的工作,也不仅是“归纳和选择”的工作。如果现实生活是粮食,作家就是一个酿酒器。现实生活进入作家这个酿酒器之后经过一番复杂的酿造而发生化学变化,再倒出来就是芬芳的酒液。酿造技术不同,酒的成色也就不同,于是就有了杰作与劣作的区别。一切没有经过作家这个酿酒器、没有发生化学转化的现实生活,无论如何都不会成为文学。真正有追求的文学未必要写出人人熟稔的故事,它是一次全新的个人交付:让阅读进入永不雷同的“我的”世界。这个世界是酿造过的酒,它再也不是现实生活的粮食颗粒,不是那样的固体了。

(摘编自张炜《从“粮食”到“酿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典型是作家的心灵创造,具有独创性,并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扩大和延伸个人经验。
B.我们平常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作家一次性的、崭新的艺术呈现。
C.概念化表述虽不是全新的个人交付,但因其与读者一拍即合,故能给人生活实感。
D.许多人认为巧妙地对现实生活进行剪裁组合和归纳选择,便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在对“概念”和“典型”的比较性的阐释中,突出了“典型”的特色。
B.文章第三段引用古语批评了“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和基础”这一错误理解。
C.文章采用比喻的论证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从现实生活到文学作品的写作过程。
D.文章说明真正有追求的文学会让读者品尝“芬芳的酒液”,进入独创性的世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生动逼真,是因为它集中概括了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
B.杰作如果能消除与读者之间的“陌生化和摩擦力”,就会比畅通无阻的作品影响深远。
C.生活和文学之间就好像粮食和酒的关系,决定了写作过程只能是写作学的基本问题。
D.有了文学的酿造过程,并不能保证一定会出杰作;但没有这个过程,一定不会有文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失 乐 园
师 陀
①乡下人一年到头娱乐的时候很少,至少在我们乡下是如此:端午不喝雄黄酒,仲秋不赏月,除却上坟照例烧化纸钱外,大抵与平日无异。只有上元节,孩子们得到一只花纸糊的灯笼已喜出望外,间或有人肯破费买两筒小号“花子”放放,简直要动员全村上下了。这村子小而穷,从不曾有大事件值得记述;它一年到头都被宁静的空气包围着,只好用寂寞去形容。
②然而孩子们正也和别处的毫无差别,总不肯让寂寞重重压到身上,让时光白白逝去。孩子们有着自己的世界,那就是禾场。每当秋后,场上已收拾得干干净净,月亮照着光光坦坦的场面,晚饭后就热闹起来了。此刻,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禾场一被孩子们占领,就绝不会再是简单的了。他们也会翻出许多花样。其中有一种叫做“老鳖晒盖”,是要四个人前后左右四角站正,一个人上去,脚蹬住后两人的肩膀,手抓住前两人的肩膀,一气向前跑去的,有些类似叠罗汉。还有多种是摆起阵势,双方一问一答,然后以力量的盛衰决胜负的。这些游戏大都非常幼稚、简单,可是孩子们是真心地在玩,确给岑寂的乡村添上一抹生气。
③自然,孩子们之所以玩耍,并非为点缀村坊冷落的门面,他们还没学会遮掩丑恶,他们只知道娱乐。乡野的各种玩法究竟有多大价值,我不曾作过估计,但和学校里规定的一比,也不逊色。即便这野蛮的玩法也要失去,岂不是大可哀哉?
④我失去乐园是因为父亲送我进学校,随后他故去了,我也到了成年,便不得不按一般成年人那样去生活,所以是极其平常的。倘若仍跑到那叫做乐园的禾场上,参进那小小的队伍中去,纵然是月下的夜间,恐怕也要引起不平常的反响的吧。我已经不是孩子。有时坐下来好久,明明对着纸壁,却看见一群孩子在捉捕,在逃避,在吵闹,而且连唿哨也听见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哀伤便一一来了。
⑤前年偶尔因着变故回到家里,第一个想起的便是禾场上的乐园。那是一个初冬的夜晚,天气还不很冷,一地好月光,连树木也都照得像童话中才应有的;想来场上一定太热闹,该藉以温一温旧梦。可是禾场上一个人影也看不见,连吵闹声、唿哨声像一起被冷然的月光扫去了个干净。街上呢,也看不见有人似的东西活动。
⑥那些“无有家教”的孩子呢?当然不会绝种的,那么有事情?也不至于都这般凑巧。然而第二天事情却弄明白了。在土谷庙前,我看见一个孩子,十一二岁光景,瘦小身量,面容枯槁。他昂首眺望着原野,正悠然地吸着烟。虽然他并不留神四近,然而任谁也会感动的吧:模样是那样像一个流氓,一个盼望着故土的水手,可是不更像一个大人吗?
⑦暴力起初仅及于大人,孩子还只间接受到影响,渐渐的连大人也不够填满那贪婪的肠胃时,这恶毒的网也就捕罗起孩子。本来还只是该嬉戏的孩童,已被残害去天真,被轧去一切快乐,逼着不得不负担起成年人的任务和忧愁。我们的“天才”呢?哪里去了!
⑧这话离我当孩时只不过八九年光景,似乎不算怎样长久,然而八九年间已有过这样一番大的变动,孩子们就连那样不大高明的乐园也一并失去了。现在又是将近三年,孩子们怎样了呢,谁知道?
(选自1937年3月版《黄花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乡下人的生活状况,渲染了冷寂的氛围,暗示了社会环境,与下文孩子们在“乐园”的热闹形成对比,反衬了“乐园”的美好。
B.文章线索清晰,扣住“乐园”展开,由农村禾场上的乐园写到“我”失去乐园,怀想乐园,再写到失去乐园后孩子们的惨状和作者的忧伤。
C.文章语言质朴,却善用细节表现思想,如文中写“老鳖晒盖” 游戏,就体现了孩子们的天真、童趣及玩乐的天性,也映衬了乡村的热闹。
D.第④段写“我”失去乐园的原因,表达了人生的哀伤:失去亲人的哀痛,美好童年逐渐远去的悲伤,还有必须按照成人平常地生活的无奈。
【小题2】文章第②段 “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标题“失乐园” 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物流是链接供应端和消费者之间的重要纽带,物流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快递业务量已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随着快递业的高速增长,末端派送成本也不断增加,尤其是物流末端消化能力的不足,等待时间长、派送时间冲突等,严重制约着整个物流行业效率的提升。快速、智慧、高效、互联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主要目标,智能快递柜的出现,开启了终端物流降本增效的道路,为消费者和快递员都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对象

解决的行业痛点

收件人

解决了快递派送时间与在家时间冲突

保护居民隐私,提高生活质量

杜绝了部分假冒快递员上门的恶劣及违法事情

快递员

省去了爬楼的烦恼,不用担心丢件

减少了因等待用户而浪费掉的时间,提高效率

集中投递,降低二次派送量

物业

节省场地,可靠安全整洁

避免丢件,减少与业主的纠纷

提高小区智能化水平

快递公司

集中派送,快递配送效率显著提升

避免爆仓现象

 

 

(摘编自《2018年Q1智能快递柜市场分析报告》,“搜狐财经”2018年5月28日)

材料二:

智能快递柜作为解决快递包裹“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有效方式,通过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寄件、取件服务,缓解快递末端行业的人力成本压力,并凭借着隐私保护方面的优势逐渐被用户接受和习惯。然而,由于智能快递柜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较高,仅凭单一的快递服务功能较难盈利,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的推动下,为深入挖掘末端配送服务潜藏的商业价值,必须通过拓展其他辅助功能和增值服务探寻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此提高末端收益。

智能快递柜的运营主体包括各大快递公司网点、物业(高校、写字楼、社区、园区工厂、医院等场景)、快递第三方平台等。运营主体不同,智能快递柜的盈利模式也不同,而不同的智能快递柜盈利模式则对应着三种确定的盈利点。智能快递柜的盈利点包括基本功能、辅助功能和增值功能带来的快递收益、广告收益和增值收益。智能快递柜的快递收益于寄件、收件、逾期取件产生的费用利用智能快递柜柜体广告、显示屏广告、微信端的广告位投放创造广告收入通过智能快递柜的使用,将线下用户引流至线上,为线上用户提供外卖、鲜花、洗衣、在线商城等便利的本地生活综合服务,从而挖掘流量的盈利点。

不同的运营主体针对自身发展目标拓展智能快递柜的盈利点,从而决定了智能快递柜的盈利模式。

(摘编自《从智能快递柜的市场布局洞悉其盈利模式》,“亿欧”2019年5月23日)

材料三:

快递配送“最后100米”痛点问题,可以说由来已久。《快递暂行条例》明确,快递应由收件人或代收人当面验收,即使要放快递柜、代收点也应该事先告知客户并取得许可。从去年5月1日该条例实施以来的现实看,效果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好,所以找准病根治病才是关键。

政策宣传学习不深入。此前媒体报道,有快递员直言“以前一直都这样,不清楚(现在)这个规定”。宣传不力责任不仅在执法部门,也包括快递企业经营者等多方面。连政策都不清楚,不执行、弱执行在所难免。

法规落地监督不到位。这既包括快递企业对快递员缺乏及时监督,也包括执法部门对落实不力的快递企业监督处罚不到位。光有法规是不够的,只有新规制定,却没有严肃的执法查处代价,落地不力也就并不令人意外。

配套措施不充足。一些新规的落实,也意味着成本的上升,有些快递企业显然并没有做好充足准备。比如在快件是否放快递柜的问题上,如果全部事先征求客户意见,会明显增加快递员的话费支出,以及降低派送效率,快递企业却没有及时予以足额补贴和工资发放方式调整等。

经营模式有掣肘。新规难执行,跟不同快递行业发展模式有关。新规里的投放要求,对于直营的快递公司来说,执行起来问题不大,但对于一些加盟的快递网点来说,则可能遇到更多阻力。加盟点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对总公司的要求阳奉阴违并不鲜见。

(摘编自余明辉《破快递“最后100米”痛点亟待“综合处方”》,“中国青年网”2019年5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快递柜能实现快递业终端物流降本增效,尤其有利于解决物流末端消化能力不足的问题和等待时间长、派送时间冲突等问题。
B.快递柜的使用,解决了快递派送时间与收件人在家时间的冲突,同时也有效杜绝了部分假冒快递员上门的恶劣事件发生,保护了用户隐私。
C.对于快递员而言,快递柜减少了快递员长时间的不必要等待,省去了爬楼梯的体力浪费,也不用担心上楼时丢件,提升了配送效率。
D.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可以深入挖掘智能快递柜的商业价值,只要提高末端收益,就能降低其建设和维护成本。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流向快速、智慧、高效、互联的H标发展,能更好地链接供应端和消费者,在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传统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B.智能快递柜的运营主体不同,盈利模式也不同,运营主体针对自身发展目标拓展智能快递柜的盈利点决定了智能快递柜的盈利模式。
C.智能快递柜的盈利点中,利用智能快递柜柜体广告、显示屏广告、微信端的广告位投放创造广告收入获得的广告收益是获利最多的盈利点。
D.2018年5月1日《快递暂行条例》实施,但效果并不如意,快递配送“最后100米”痛点问题仍然存在,亟待开出“综合处方”解决。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解决快递“最后100米”问题?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
C.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D.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
【小题3】(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