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物流是链接供应端和消费者之间的重要纽带,物流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快递业务量已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随着快递业的高速增长,末端派送成本也不断增加,尤其是物流末端消化能力的不足,等待时间长、派送时间冲突等,严重制约着整个物流行业效率的提升。快速、智慧、高效、互联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主要目标,智能快递柜的出现,开启了终端物流降本增效的道路,为消费者和快递员都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对象

解决的行业痛点

收件人

解决了快递派送时间与在家时间冲突

保护居民隐私,提高生活质量

杜绝了部分假冒快递员上门的恶劣及违法事情

快递员

省去了爬楼的烦恼,不用担心丢件

减少了因等待用户而浪费掉的时间,提高效率

集中投递,降低二次派送量

物业

节省场地,可靠安全整洁

避免丢件,减少与业主的纠纷

提高小区智能化水平

快递公司

集中派送,快递配送效率显著提升

避免爆仓现象

 

 

(摘编自《2018年Q1智能快递柜市场分析报告》,“搜狐财经”2018年5月28日)

材料二:

智能快递柜作为解决快递包裹“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有效方式,通过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寄件、取件服务,缓解快递末端行业的人力成本压力,并凭借着隐私保护方面的优势逐渐被用户接受和习惯。然而,由于智能快递柜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较高,仅凭单一的快递服务功能较难盈利,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的推动下,为深入挖掘末端配送服务潜藏的商业价值,必须通过拓展其他辅助功能和增值服务探寻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此提高末端收益。

智能快递柜的运营主体包括各大快递公司网点、物业(高校、写字楼、社区、园区工厂、医院等场景)、快递第三方平台等。运营主体不同,智能快递柜的盈利模式也不同,而不同的智能快递柜盈利模式则对应着三种确定的盈利点。智能快递柜的盈利点包括基本功能、辅助功能和增值功能带来的快递收益、广告收益和增值收益。智能快递柜的快递收益于寄件、收件、逾期取件产生的费用利用智能快递柜柜体广告、显示屏广告、微信端的广告位投放创造广告收入通过智能快递柜的使用,将线下用户引流至线上,为线上用户提供外卖、鲜花、洗衣、在线商城等便利的本地生活综合服务,从而挖掘流量的盈利点。

不同的运营主体针对自身发展目标拓展智能快递柜的盈利点,从而决定了智能快递柜的盈利模式。

(摘编自《从智能快递柜的市场布局洞悉其盈利模式》,“亿欧”2019年5月23日)

材料三:

快递配送“最后100米”痛点问题,可以说由来已久。《快递暂行条例》明确,快递应由收件人或代收人当面验收,即使要放快递柜、代收点也应该事先告知客户并取得许可。从去年5月1日该条例实施以来的现实看,效果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好,所以找准病根治病才是关键。

政策宣传学习不深入。此前媒体报道,有快递员直言“以前一直都这样,不清楚(现在)这个规定”。宣传不力责任不仅在执法部门,也包括快递企业经营者等多方面。连政策都不清楚,不执行、弱执行在所难免。

法规落地监督不到位。这既包括快递企业对快递员缺乏及时监督,也包括执法部门对落实不力的快递企业监督处罚不到位。光有法规是不够的,只有新规制定,却没有严肃的执法查处代价,落地不力也就并不令人意外。

配套措施不充足。一些新规的落实,也意味着成本的上升,有些快递企业显然并没有做好充足准备。比如在快件是否放快递柜的问题上,如果全部事先征求客户意见,会明显增加快递员的话费支出,以及降低派送效率,快递企业却没有及时予以足额补贴和工资发放方式调整等。

经营模式有掣肘。新规难执行,跟不同快递行业发展模式有关。新规里的投放要求,对于直营的快递公司来说,执行起来问题不大,但对于一些加盟的快递网点来说,则可能遇到更多阻力。加盟点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对总公司的要求阳奉阴违并不鲜见。

(摘编自余明辉《破快递“最后100米”痛点亟待“综合处方”》,“中国青年网”2019年5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快递柜能实现快递业终端物流降本增效,尤其有利于解决物流末端消化能力不足的问题和等待时间长、派送时间冲突等问题。
B.快递柜的使用,解决了快递派送时间与收件人在家时间的冲突,同时也有效杜绝了部分假冒快递员上门的恶劣事件发生,保护了用户隐私。
C.对于快递员而言,快递柜减少了快递员长时间的不必要等待,省去了爬楼梯的体力浪费,也不用担心上楼时丢件,提升了配送效率。
D.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可以深入挖掘智能快递柜的商业价值,只要提高末端收益,就能降低其建设和维护成本。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流向快速、智慧、高效、互联的H标发展,能更好地链接供应端和消费者,在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传统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B.智能快递柜的运营主体不同,盈利模式也不同,运营主体针对自身发展目标拓展智能快递柜的盈利点决定了智能快递柜的盈利模式。
C.智能快递柜的盈利点中,利用智能快递柜柜体广告、显示屏广告、微信端的广告位投放创造广告收入获得的广告收益是获利最多的盈利点。
D.2018年5月1日《快递暂行条例》实施,但效果并不如意,快递配送“最后100米”痛点问题仍然存在,亟待开出“综合处方”解决。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解决快递“最后100米”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4 04:45: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礼”,“礼”曾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礼节中的许多内容是靠形式来表达的,比如贺卡。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一来形式庄重,二来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均为方便。故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
贺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绍自己为主;西汉称为“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们常用的名片。凡事先通报自己是尊重对方的必需,今天的社会有时并不注意这些传统了。
唐宋以后,贺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进步,称为“门状”或“飞帖”,到了明清,又叫“红单”“贺年帖”等等。听这名字就知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原因其实简单,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起点颇高,进入商业社会,贺卡就多了一份热情,少了一份酸腐。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没有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传说南宋人张世南在著作中记载他家曾藏有北宋名家黄庭坚、秦观等人的贺卡,这绝对是一份经典收藏,如保留到今天也应该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了。
说来非常有意思,名帖贺卡一类原是本人亲自呈送,以示郑重,但到了宋朝,商业气息浓厚,人们也日渐繁忙,故不能亲送者遂由仆人呈送,逐渐形成风俗。这样的好处是一人可以多送,如亲自前往,所送数量极为有限,朋友多的人恐有失礼;派人呈送好处多多,省去主人之间见面的繁文缛节,效率大大提高。
明清时期,呈送贺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礼仪,按规定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贺卡,故发明了拜匣。拜见时仆人所持长方形匣盒,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主人后,仆人不能直接用手持卡或帖,必须打开拜匣,让主人取出。大户人家会制作自用拜匣,收藏专家马未都藏有明清紫檀黄花梨拜匣多个,其中清代红木制作的“福臻堂赵”的拜匣,制作精良,显示了赵家主人不凡的身份。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也从宋代开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载,每逢冬至、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致)其长吏”,这应该是邮政作为贺卡的信使最早的记载了。
传统纸质卡片,其材料多为高档木浆纸,而生产这种纸消耗的是木材资源。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传统的贺年卡在与现代的网络技术融合后,又在虚拟的社会里,创造了自己新的辉煌——电子贺卡。电子贺卡以其快速便捷、节约环保的特点,迅速成为一种时尚。
贺卡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比如宋代常写“敬贺正旦”,今天一看亦言简意赅。久而久之,贺语就出现了程式化,讲究喜庆,互送吉语,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期冀与。
【小题1】下列关于贺卡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贺卡是表现礼节的一种传统形式,在个人重大事情前呈送贺卡,显得形式庄重,又能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方便。
B.贺卡初期‘名帖”,后来有“谒”“名刺”“门状”“飞帖”“红单”“贺年帖”等名字,这些名字显示出贺卡名称和功能的进步。
C.唐宋以后,贺卡的功能越来越世俗化,作者认为,进入商业社会,贺卡上表现出的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让人唏嘘叹惋。
D.贺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和情感沟通的方式之一,时尚的电子贺卡是倡导低碳环保的产物,它因不浪费木材而受到青睐。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由中国传统文化“礼”引出“贺卡”,阐述了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的原因。
B.文章以贺卡为对象,分别介绍了在时代变化中,贺卡的名称、功能、呈送方式、形态的变化,以及贺语的特点。
C.为了说明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从宋代开始,作者引用了张世南《游宦纪闻》中的句子,它记载了中国最早的邮政贺卡的使用情况。
D.文章语言准确严密,且条理清楚,结构分明,使读者对贺卡尤其是传统贺卡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因为能提早通报对方,双方都觉方便,所以汉朝以来,贺卡一直延续保留。
B.为了追求效率和减少繁文缛节,进人商业社会后,贺卡逐渐变得程式化,少了一份酸腐。
C.明清时期,因为有了拜匣,所以按呈送贺卡名帖等的礼仪,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贺卡。
D.传统的纸质贺卡,因为消耗木材资源及传递效率低下,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受到电子贺卡的一定冲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批评实际上就是一种判断活动。因此,艺术批评就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做出的评价。
艺术批评虽然与艺术鉴赏都属于艺术的接受活动,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艺术鉴赏基本上是一种感性的审美体验,而艺术批评则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和判断活动。在一般的艺术鉴赏活动中,受众只要能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艺术修养出发,较为准确地提到作品的意蕴,并从中体会到相应的审美愉悦,就可以说已经完成了鉴赏的任务。而对于批评家来说则不然。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鉴赏活动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只是批评活动的起点而已。批评家的真正工作在于运用自己的理论修养来对这种感性经验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分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地超越个人观点的局限性,使自己的批评代表某种社会的要求与呼声,从而积极地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和读者与观众的审美趣味及思想观念。同时,由于批评家有着远远超越一般读者的艺术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他的批评必然不会局限于具体的艺术作品,而会延伸到整个艺术现象,并且在根本上把艺术与审美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观照,这样,艺术批评就不再是一种狭隘的个人活动,而成了一种社会的事业。
不过,尽管艺术批评和鉴赏在性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具体来说,一方面,艺术鉴赏仍是艺术批评的前提和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好的艺术批评家必然首先是一个好的艺术鉴赏家。这是因为,艺术批评不同于其他的理论活动,它是对于艺术现象的解剖与分析,其中,艺术作品又是它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对象。而对艺术作品的批评又必须服从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艺术批评在根本上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它必须以批评家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如果一个批评家没有对作品进行细致的欣赏与玩味,直接就以理性的方式对作品加以分解和剖析,那么他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得出的判断与评价也就没有任何美学上的意义。批评家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力,时刻注意把自己的理性判断建立在精细敏锐的艺术感受之上,才能较好地完成艺术批评的任务。另一方面,艺术批评又对艺术鉴赏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说好的批评家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鉴赏家,但好的鉴赏家却不一定是好的批评家,原因在于鉴赏活动主要求助于欣赏者的艺术感受力,对于其理解和分析能力则没有直接的要求。有时,过分精细的分析还可能妨碍鉴赏家的艺术直觉和悟性。不过,鉴赏活动不可避免地也有自己的局限性,这就是由个人的爱好和趣味所造成的狭隘性、片面性。在艺术史上,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有极高艺术修养的鉴赏家,由于受到自身艺术品味的影响而无法客观地评价某些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比如歌德尽管是个伟大的艺术家,却仅仅因为雨果作品中对于一些丑陋事物的描绘而对其横加指责,这种看法显然与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崇高地位不相称的。为了克服个人见解和品味的这种偏狭性,艺术家需要不断开阔自己的理论视野,使自己的看法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而这显然就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批评水平。伟大的艺术家尚且如此,普通受众更是如此。我们常常看到受众对于一部作品的意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固然是由于艺术的意义本身就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有时分歧的产生却是由于受众理解力和判断力的欠缺,这时,批评家的意见往往就具有很大的指导和启发作用,有时还会成为一种裁决的标准与尺度。这就足见艺术批评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批评是指批评家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对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做出的判断与评价。
B.批评家不局限于具体的艺术作品,而是延伸到整个艺术现象,并在根本上把艺术与审美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观照,所以他们拥有超越一般读者的艺术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C.批评家要想较好的完成艺术批评任务,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力,时刻注意把自己的理性判断建立在精细敏锐的艺术感受之上。
D.在鉴赏活动中,过分精细的分析有时可能会妨碍鉴赏家的艺术直觉和悟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般的艺术鉴赏活动只需要受众能够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艺术修养出发,较为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意蕴,并从中体会到相应的审美愉悦。
B.批评家要尽可能超越个人观点的局限性,使自己的批评代表某种社会的要求与呼声,从而积极地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和读者与观众的审美趣味及思想观念。
C.歌德仅仅因为雨果作品中对于一些丑陋事物的描绘就对其横加指责。这种不客观的评价是由于歌德受到了自身艺术品味的影响。
D.批评家的意见往往具有很大的指导性和启发性,当受众对一部作品的鉴赏出现分歧时,批评家的意见就成了裁决的标准和尺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都属于艺术的接受活动,艺术鉴赏是艺术批评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批评对艺术鉴赏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B.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纯粹的感性的审美体验,后者则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和判断活动。
C.艺术批评在根本上也是一种审美活动,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批评必须服从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
D.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好的艺术批评家必然首先是一个好的艺术鉴赏家,但好的鉴赏家却不一定是好的批评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姨妈

刘琼

汉语里,有些词天生带感。比如“姨妈”。

与“姑奶奶”的强势相比,“姨妈”这个词的指向要柔和得多。我总以为,没有姨妈的女孩,作为女人的这一辈子,仿佛缺了点什么

姨妈解放那年离了婚,这位姨夫着实不像话,年纪不大,吃喝嫖赌样样在行。离婚后的姨妈顶着一头短发,欢脱地从人群走过。姨妈后来又有了两次婚姻。第二位姨夫林业大学毕业后分到国营林场工作,他死后,第三位姨夫来了。这是位老中专生,一生都在市机关当会计,娶姨妈的时候,年轻又帅。他竟然会娶一位离异和丧夫的女人,我想,与其说这位女人有魅力,不如说社会风气开明,将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贯彻彻底。

姨妈漂亮吗?说实话,母亲家没有长得特别漂亮的人。姨妈是瘦高的,一直瘦,精瘦的姨妈年轻时候特别活泼,又出生在所谓的大户人家,举止大约有了一些妙不可言的味道了。某年,看《北京晚报》刊发张学良的访谈文章,旁边配发了一张赵四小姐和张学良的晚年生活照,就觉得眼熟——姨妈长得可真像那位从来也不曾特别漂亮过的赵四小姐。也许,对男人来说,女人的容貌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重要。

姨妈早熟,喜欢也善于跟女性长辈打交道。从前,大家庭里用度大,大人孩子很少穿商店里的成品衣,从头到脚基本上都是自家妈妈或者街上裁缝的手艺。姨妈天性灵巧,又经外婆严格训练,一应家务活都拿手,女红尤其出色,颇受大家器重。

我认识姨妈的时候,农民出身的姨夫在市机关工作,城里分了房,姨妈这位前大小姐还是愿意回乡务农。干完农田和菜园的活,姨妈在自家的客厅开辟了一个小小的杂货店。姨妈大方,村民来店里打酱油、买火柴,喜欢赊账。村民收入大多很少,有的人赊到最后,还不起账,就开始赖账。饶是这样,姨妈还要抓两颗水果糖,硬是塞到那位抱在怀里的小妹妹的手里。

姨妈总是吃各种亏。姨夫跟姨妈结婚,姨夫的父母对这位结了两次婚的儿媳是千般万般地不满意,万般千般地反对,他们不仅嫌弃姨妈,还嫌弃姨妈跟姨夫生的三个孩子,这使姨妈痛苦。一腔热血或者是被爱情迷惑的姨夫,走入婚姻后,忘了一个基本事实: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婚姻是经济关系,也是政治关系,夫妻是命运共同体。与公婆不和时,姨夫常常指责姨妈。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深。姨妈那张曾经欢脱昂扬的脸渐渐地就垂了下来。

公婆去世后,姨妈的第一个举动,是把乡下的住宅跟隔壁小叔子家彻底地切割开来,往后退了五米,圈了个独门独户的院子,盖了栋小洋楼。被姨妈伺候了一辈子的姨夫,开始殷勤地伺候他的那些花儿草儿、盆儿景儿。一辈子,姨妈都没有这么清静过。花木葱茏的小院似乎有了点世外桃源的味道。

姨妈的腰从来都是直直地挺着,70岁的时候,从远处看,背影还像个少女。姨夫去世后,姨妈的腰开始佝偻。

也是一年春节,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不知为什么,姨妈就摸着我的手对母亲说:“这丫头贵人命。手指又长又圆,手掌还那么绵软,有肉。”当时正在学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兰芝的故事那么悲惨没记牢,记牢的反倒是“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几句。中学生一边背书,一边相互比较,看看到底谁是“指如削葱根”。我先自颓了。不想,这被嫌弃的绵软有肉的手,在姨妈眼中竟是“贵人”的标志。许多年过去,姨妈当时惊喜的模样又还原到眼前。姨妈自己“指如削葱根”,是标准美人手,但她好像并不满意。

《孔雀东南飞》里还有几句我也喜欢,它是“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选自《雨花》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提及赵四小姐生活照,是写姨妈虽像赵四小姐一样长得不特别漂亮,但也有着“妙不可言的味道”。
B.姨妈开店被赖账不仅不在意,反而抓水果糖硬塞给孩子,这一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丰富了姨妈的形象。
C.切割住宅,后退五米,圈小院子,盖小洋楼,既是姨妈隐忍退让、告别过往的表现,也体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本文详尽叙述了姨妈三次婚姻以及婚后生活的不如意,表现了姨妈热烈、开放的性格和对美好婚姻的渴求。
【小题2】文末写姨妈对我的手的感叹,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细节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小题3】文中说“我总以为,没有姨妈的女孩,作为女人的这一辈子,仿佛缺了点什么”,请分析“我”从姨妈“这一辈子”的经历中悟到了“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麻将声里听中国
于坚
①有个笑话说,飞机落地时,不需航标,只要听见下面嗡嗡响起的麻将洗牌声,必是中国某地。
②今日麻将这种游戏之普遍,恐怕是吾国五千年来之极盛期。过去没有麻将机,现在出现了,伟大的现代技术免去了麻将的洗牌时间,因此说极盛期是有科学依据的。
③每个文明都要创造一种玩场来驱逐人生之无聊之无意义,人与动物不同,人不只满足于吃喝拉撒,如果只是“以食为天”,生命就很无聊。动物也是“以食为天”,但动物不会思考其意义。人是文化动物,人意识到“天地无德”,意识到生命的无意义、无明,于是各民族都要创造某种游戏来为人生赋予意义,以超越生命之无聊、黑暗。文明,以文明之,文就是游戏,无明的动物性存在被文明照亮。生命因此不再百无聊赖。但是,游戏可以使生命具有意义,也可以使生命更无聊,陷入意义的拷问下而毫无意义的困境。
④排遣生命之无聊,各族群、文明方式不同,有宗教的方式,有审美的方式。古代中国是审美,乐山乐水,诗书琴画、韦编三绝、画栋雕梁,吃穿住行,文无所不在。就是一只马桶,也要文化一下,实用阶段结束,还可以进入文物阶段。杜尚的陶瓷小便池与中国周庄的一只朱漆马桶比起来,可谓丑陋。就是控制中国精神生活之方向的天子,也是从审美来考量事情。比如乾隆,写诗练字不说,就是青花瓷的样式,也要亲自审定。一次看见穿西装的末代皇帝溥仪的办公桌,目瞪口呆:一桌子瓶瓶罐罐石头花草,全是文物。某些君主,甚至到了“文政合一”“美政”的地步。文王乃是帝王的最高追求。孔子说“吾从周”,因为周是文王之治。屈原之死,也与他的“美政”失败有关。
⑤中国天堂是在人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是天下玩场最多、最有意思的地方。从前,许多人仅仅为了好玩就要搬到苏杭去。文这种中国独创的用以排遣生命之无聊的方式,可谓道生一,一生万,人生不会无聊,因为文法太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人,就是写写毛笔字,也可以充实一辈子。印度是祭神,印度已经玩到神就是一切,无所不在,无时无刻不在。祭神已经成为各种“世事”,人们根本没有时间来无聊,神甚至在垃圾中。有点像中国的“道在屎溺”,但“道在屎溺”是隐喻。在印度不是,垃圾的神圣化、贫穷的神圣化,在印度可不是嘴上说。现世只是转世的渡口,天堂在来世。粗略地讲,印度人可以说是神化动物,神影响文化。中国人是文化动物,郁郁乎文哉!文在中国具有神圣地位。神在文化中,“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孟子》)文就是中国的神龛。文的最高境界是“下笔如有神”,“诗成泣鬼神”、神韵、神采飞扬……现代西方,尼采以后意识到准宗教之不好玩,转向更好玩之酒神,转向酒神的宠儿——诗歌、艺术、爵士乐以及体育等等,似乎在学古代中国?荷尔德林、海德格尔们更进一步觉悟到“人充满劳迹,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嗯,类似意思,中国先哲已经是一说再说。
⑥在笔者看来,当代中国似乎正在另辟蹊径。文化在继承和创造上讳莫如深,只在肤浅、入世一途着力,深度和广度干瘪萎缩。看电视节目可知。但就是频道上百,也还是有限,不看者是大多数,在他们,麻将和拜物也可以排遣生命之无聊,就算是玩物丧志,其好玩程度也超过为拜物而说教的娱乐节目、为正确而说教的谍战肥皂剧。现代中国之精神生活,如果去除小资文化营造的充斥于媒体、旨在鼓励拜物的文艺腔,其实最普遍最具影响力的是麻将和拜物。
⑦精神生活也是金字塔结构的,高级的精神生活曲高和寡。但初级的精神生活,也未必就不能排遣生命之无聊。比如拜物,在星期天清晨将自家小车擦得比太阳稍暗,也是快感无比而精神充实的;比如麻将,也是可以获得存在感而不再度日如年,神机妙算,神出鬼没。麻将在中国,倒还真的不仅仅是不劳而获,靠运气盈利的捷径。那昏暝房间里日以继夜嗡嗡不绝的打牌声,大多数是输家们发出的,但输了钱财,赢得时间。时间毕竟被打发了,人生暂时也不那么无聊,比起完全无明的动物性存在,吃了睡,睡了再找吃,毕竟略胜一筹。
⑧诵经声,必是印度地;足球场吼,必是欧洲地;麻将和数钱声,必是中国地。哦,文明没有那么狭隘。中国地也有啥声音都听不到的时候,洗洗睡了。
【小题1】第五段划线句“人充满劳迹,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第六段划线词语 “另辟蹊径”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本标题“麻将声里听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隐含着“麻将是中国的国粹,值得大力继承和发扬”的意思。
B.本标题是本文的话题,统领了全文的内容和思路、结构。
C.“听中国”形象的反映了“麻将消遣”在当今中国的普遍性。
D.用“听”字至少表明在作者心中,麻将声并非嘈杂的噪音。
【小题4】以下关于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麻将游戏在今日普及的核心因素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B.“以食为天”的生命很无聊,有“文”的人生才有意义。
C.中国的皇帝是从审美角度来控制国人的精神生活的。
D.派遣生命无聊的方式,古代中国和印度,现代西方是不同的。
【小题5】请梳理文章的层次,按文章思路顺序概括各层次的主要内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完成小题。

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小题1】对诗的第一节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C.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D.这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小题2】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 “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