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母校
凸凹
一所默默无闻、现在已完全消失了的山区学校——九道河中学,是我的母校。
这所学校,地处家乡的瓶口之处,离村落有八里之遥的山路,又没有住宿条件,每天都要往返地走。村里的学童在村里上完小学,畏惧那每天十六里的跋涉,就基本辍学了,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缘于对苦难生活的“仇恨”——已过了播种季节,依然不见雨,铁镐招在地上,冒起一股热烟。所以,我只能靠苦读、升学,考到山外去。这种自省意识,使我有别于别的学生——收敛浮性,不用督促,埋头学业,便让老师们刮目相看,视我为学***,订阅着“两报一刊”,随手翻阅,就知道很多山外的事体,词汇量也多于别的同学,以至于觉得课本的内容过于轻浅,夏天上课时,把手掌放在腋窝里,挥动臂膀,打击出惊人锐音,就把同学们的目光吸引过去,搅了她的课局。她把我拽到讲台上罚站,可她转身写板书时,我冲着同学们做鬼脸,并重复在下边时的打击动作,弄出公然的声音。全班笑成一团。她被气得扔下教案,哭着跑出教室。我被校长狠狠地呵斥了一顿,并警告说,你再捣乱,就干脆滚蛋。我怕滚蛋,因为那会断送了我走出大山的愿望,便老老实实地听课。但从此我对安近老师冷脸相对。那天中午,我躲在学校西边的水泥桥下,偷偷地吃我的中午饭。之所以偷偷地吃,是因为我中午的干粮,总是装在饭盒里用网兜提来的掺了榆叶的稀粥,而那时我已经有了很强的虚荣心了。突然就见安近老师走了过来,背着手,笑吟吟的。走到跟前,她把背着的手移到眼前,是两只雪白的馒头。我说,你少来羞辱我。她说,其实我早就知道,你吃得很差,学得很苦,是个好孩子,所以你一调皮,我就伤心。这两只馒头是我特意给你拿来的,你不许拒绝。
第二年,安近老师调走了,我伤心了很大一阵子。接替她的,还是一个女老师。她叫陈瑞颖,大大的双眼皮,身姿婀娜,美得让人不敢凝视。有一次她带着我们上劳动课,清理马路边上泥石流遗留下来的堆积。我不喜欢劳动课,铁锨就往空里铲,以节省体力。被她发现,受到批评,就有了火气,故意把锨里的沙石往高处扬,让烟尘迷同学们的眼。陈老师蛾眉一皱,撅下一把荆条,直冲我而来。我赶紧逃跑,她一边追、一边喊道,你必须让我打到,不然我决不会轻饶。荆条打在背上,身体不疼,但心里疼,疼在失去了在同学们面前的傲气。她说,你学习好是不假,但正因为你学习好,才不能放任娇惯,因为热爱劳动的人,才热爱生活。
九道河中学真是小,小到只有两排教室。校长总是坐在校长室门外的破椅子上眯着眼晒太阳,上边来人,他也不冷不热,调他出山,他也不为之所动,对手下的教师也没有清规戒律,任其发挥。但是,却考出了很多学生。
它也没有校训。但是在我心里它是有的:它不仅教知识,也教感情、伦理、道德和如何做人。可惜在教改时它被撤了。但是,它却铭记在我心中,因为它是我的人生之基、人性之源。
(选自2017年2月7日《羊城晚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头说母校“默默无闻”,是为了反衬后文对母校的感恩之心,同结尾对母校的赞颂形成对比和照应。
B.写母校办学条件的艰苦,既突出了“我”对学习的刻苦态度,更突出了母校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C.文章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安近老师的外貌和说话特点,写出了“我”对这位老师的憎恶和不遵守上课纪律的原因。
D.文章用学校的“小”同考出学生之多对比,用“没有校训”同是学生人生之基、人性之源对比,给读者较深印象。
【小题2】文章叙述了四个人物,试从中任选一个分析其性格特点。
【小题3】读完本文,你认为“我的母校”有哪些特点?试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1 08:5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幸福列车”通鲁家
汪 群
沿着“安吉大道”一直往东行,在没到游乐园的地方,我有意识地将方向盘往西打了转。此时,我担心四岁的外孙女发现不去游乐园会一下子闹起来。嗨,她偏偏没有拒绝。
没有围墙的大自然乐园无遮无拦、无边无际,有山有水有石,有鱼有虾有青蛙。观花草,摘野果;摸螺蛳,钓黄鳝;听蝉儿鸣,赏蝴蝶飞;闻鸟鸣声,猜植物名。一年四季,漫山漫坡郁郁葱葱,仅仅是一株竹子,就可以拗野笋、寻鞭笋、掘冬笋。还可以采桑果,找蓝莓,摘黄花梨;打板栗,摇山核桃,选“一叶一芽”的白茶。
山边错落有致的一幢幢红顶、蓝顶,白墙、黄墙的农家小洋房。往前不远处,我们遇到的却是一个丁字路口。我第二次有意识地开进了一条小巧而精致的柏油马路,干干净净,路面虽然不宽,但车辆可以交会。
穿过一个个转弯抹角,我发现“前有火车轨道,请您注意通行”的指示牌,顿生迷茫:交通闭塞的山旮旯里,还会有穿过村庄的火车通行?
忽然,外孙女在车里高兴地嚷着:“小火车小火车!”
哦,“鲁家村火车站”——也就是“阿鲁阿家”号小火车。此时,我想起早些年,鲁家村开起的第一家农家乐,就叫“鲁妈妈餐馆”。当时我问店主,为何取这个名字。她回答:“我家不姓鲁,鲁家村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开一家,‘鲁妈妈餐馆’,这样就叫得更响亮啦!”
“呜呜呜-----”一辆“红黄蓝”相间的小火车在我们不远处徐徐驶过。我们才知道,这里就是鲁家村通往全村十八个家庭农场的小火车“枢纽总站”。
小外孙女一骨碌下了轿车,跑向火车站,把我们甩得远远的。我们只得拼命地追赶她。
“葡萄隧道”盘根错节的藤蔓上,一串串紫紫的、青青的葡萄就在眼前晃来摇去。外孙女说:“我要吃葡萄!”担任列车长的陈姓姑娘听到后,手持喇叭说:“旅客朋友们,前面就有一个停靠站,为大家提供摘葡萄、尝葡萄的体验项目。”采葡萄,买葡萄,尝葡萄,让游客们自由挑选。外孙女在一根藤蔓的跟脚边采摘了一小串水葡萄,连忙吆喝着“卖葡萄咯,卖葡萄!”
小火车串起了十八个家庭农场,村子里数百户农家,都散居在小火车弯弯曲曲的沿线铁轨旁边,错落有致。一家家、一户户,如同居住在“花果山”的迷宫,别有洞天。
“呜呜呜”的声音靠近了,农家人就像是要见到莅临的“外宾”一样,在阳台上、操场里笑脸相迎各地的游客,吆喝着自家的农字号特产:老南瓜、香薯粉、野笋干、辣椒酱、山核桃、葵花籽、花生仁、银杏果……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在一家冯姓的农家门口,外孙女看见了挂在竹竿上金灿灿、大大小小的“宝葫芦”。她拉着外婆的手蹦蹦跳跳,唱着动画片《葫芦娃》的主题曲:¨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她说:“我要把两个宝葫芦,都挂在外婆家的客厅里。”
每个“家庭农场”都有一个停靠站,让游客可以像在城市里逛商场一样,一家一家跑、一户一户看,如“桃柳农场”“竹园农场”“药材农场”“野山茶农场”“野猪林农场”“花海世界农场”等,游客们逛得不亦乐乎。
要说“蔬莱农场”里最亮眼的景色,便是“荷塘夏色”。百亩荷花被山坡间青的翠竹相拥、怀抱着。外孙女拉着我们的手,走在一座通向荷塘深处的木架构桥上,两边的荷叶随风摆动轻拂着衣袖、裤管,像是深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
一朵朵粉红的荷花,一个个滴翠的莲蓬,争先恐后、恰到好处地从碧波与荷叶间跳跃出来,清新脱俗,满目生辉。我们抓住机会给小外孙女多拍几张照,但小外孙女偏要拿过手机给外公外婆拍照。我们在幼小的外孙女面前,怎不动容?心情也像花枝招展的朵朵荷花一样,美滋滋、乐陶陶。
走过“荷塘夏色”,一畦畦、一垄垄,全都是五颜六色开着花、结着果的新鲜菜蔬。有匍匐在地面上的西瓜、甜瓜、南瓜、冬瓜;有长在枝干上的秋葵、茄子、番茄;还有藏在土壤里的番薯、萝卜、马铃薯、山药等。
炊烟袅袅,不少游客围着垒起的一个个农家小土灶,柴火噼里啪啦地燃烧着,一显身手,翻炒着刚刚采摘下来的菜蔬。纯正的菜籽油香味随风而来,让肚子也跟着咕咕地叫起来,外孙女嚷着也要在这里用午餐。我们和其他的游客一样忙碌起来,准备油米酱醋。时鲜的菜蔬就在面前的院子里,伸手可得。农场主说,在这里用餐,我们省去了进城销售的全部费用,只收一些必要的成本费。
鲁家村虽然偏僻一点,但一万余亩低丘缓坡是全村百姓发家致富的“聚宝盆”。如今,开辟十八个家庭农场,成立旅游公司。全村已从原先纯农业的经济薄弱村,一跃成为一、三产业比翼齐飞的旅游强村。鲁家村是一个经营“金山银山”的“大花园”,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胜地。
当我们离开鲁家村时,小外孙女脱口而出:“外公外婆,我们下次再来时,我也要当一回小火车上的小导游!”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家村的“幸福列车”,走的是农村生态旅游之路,带给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和满足。
B.文中介绍十八个家庭农场,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鲁家村的山美、水美、人美、情浓。
C.作者详写蔬菜农场,不仅因为这里景色好,更因为在这里小孙女特别让人暖心。
D.本文以场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了到鲁家村游玩的经历,行文不蔓不枝,中心突出。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幸福列车”的含意。
【小题3】作者不惜笔墨多次记叙小外孙女的言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辫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⑨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⑩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⑪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落笔写池塘中缺荷的遗憾,为下文种荷、赏荷做铺垫,表现了作者对于荷花的热切渴盼之情。
B.第④至⑥段详写叶的生长过程,既表现了荷花那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也引发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C.第⑨段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荷花凋落的静美画面:月下荷塘,流水脉脉,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表现作者对荷花凋落的深深惋惜之情。
D.本文语言清新自然、朴实真挚,比喻、对比、引用等多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描写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禅意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
【小题2】作者种植在燕园的“季荷”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说明。
【小题3】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写到荷花,试比较二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旷野与城市

毕淑敏

①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墨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我所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②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③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

④唯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⑤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

⑥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色各样的交通工具。人们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⑦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⑧我以为这凄壮的一幕,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文明的痕迹,迟到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被甲执兵,无坚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

⑨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溢光流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地接受着。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

⑩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但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  

⑾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小题1】请联系全文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一方面,“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墨绿色大氅上”;另一方面,“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如何解释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比喻句?
【小题3】对本文的判断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旷野与城市的对立,实质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B.作者所说的“旷野”,即我们常说的大自然风光。
C.“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作者看来,旷野是“皮”,城市是“毛”。
D.“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城市在与旷野的对峙中最终永远是失败者。
E.“相亲相守”是作者为解决城市与旷野的矛盾所开的一剂良方。
F.本文文字轻灵而华美,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深沉而忧患的情思,给人以震撼与启迪。
【小题4】依据上下文,补写第⑩段空处的文字。
【小题5】有人用“悲悯式的散淡”、“哲理式的思考”来评说作者的散文风格,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文字。
【小题6】作者认为,该如何解决城市与旷野的矛盾?你读后有何感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住文化的私人性

顾土

⑴在我小的时候,文化的余绪尚存。我经常看见父亲持箫,母亲吹笛,声声相和,在月光下打发闲暇,舒解心怀。我也见到许多长辈,或琴或筝,一艺在手,不时吹拉弹拨。记得邻居中有一位是曾国藩的后人,父执中有一位在旗,擅胡琴,他们二人每周必填词唱和,你来我往,一概楷书。那位姓曾的邻居曾经让我欣赏过她的词作,大约有好几千首,旗人作古后,她便痛付丙丁

⑵读书仍是那个时代私人占有的最大文化,无论藏书还是阅读,都是私人的事情。关起门来,沏一壶茶,或正襟危坐或歪倚斜靠,读上一本好书,欣赏一天的新书,是莫大的享乐。

⑶那时,书法也是老一代人私人生活的必需。他们多数不算书法家,但写出来的字大都摆得出去,虽然没有自成一格,或颜或柳或赵,兼着一点隶书魏碑的底子,但透出那么一股文化的气息。诗词楹联也是很多人咏志抒情交往的渠道,读起来你就明白,合辙押韵工对是他们文脉里的根基。

⑷更早以前,诗琴书画乃至治印,都是我们的古人,尤其是有文化的士子必备的人生才艺,一不为了演出,二非炫耀,三没想到牟利,多数人纯粹是在私人空间里表达情绪而已。俞伯牙鼓琴,高山流水,为的是知音钟子期;嵇叔夜一曲《广陵散》,是自己受刑前的绝响;翻开唐诗,大量的也是私人间的送别、赠与、酬和。

⑸前人的诗词书画印谱笔记刊印的也不少,多为自我把玩、自得其乐、自存留念,也赠与亲朋好友、师长同年,志在酬唱,意在交游。当然也有因此出了名的,也有赚钱赢利的,尤其是近代诞生了报刊、画廊、博物馆,刊布日见其多,但作为职业的还是凤毛麟角,也没多少人当这是专业,绝大多数人依然视此为私人空间。

⑹从前,只要读过书的人都具备起码的知识功底,诗写得再不济,也合乎基本的格律,也知道用典也明白骈偶也清楚哪里用了柪句,更分得出雅与俗;字写得再不成书法,也有笔力和规则,修养之气溢于一笔一画之中,规范之心聚敛于起承转合之内。这种标准也使他们轻易不敢将私人的事情贸然张扬,羞耻之心、畏惧之心、仰承之心,令他们更乐于隐藏回避,钟情于文化的私下把玩。

⑺如今, ,我很怀疑。

⑻读书已经不再是私人的事情,有人偏好替别人开列书单,而更多的人必须依靠别人指引,倚赖市场烘托,才明白该读什么书,才知道应如何读书。网上处处充斥着读了一半或者尚未开卷或者干脆根本没读懂就已经急于发表的见解。

⑼尽管艺术成了热门,但无论是否职业演员,凡是会一门技艺的,都在拼命考级,一级一级攀升,而且个个喜欢比赛,人人爱好出头,曝光似乎才是最终的目的。艺术不再是私人的文化享受和情绪排遣,却成了炫耀、上镜、晋升的工具。

⑽书画当今并不冷清,尤其书法简直还有泛滥之势,可是,当众挥毫、以字逐利、四处题写再加办展览、出挂历、上报刊,才是写字绘画的终极目标。梁实秋曾经描绘过他那个时代已经出现的两种人,一是写字的,一是办画展的。他说:“写字的人有瘾,瘾大了就非要替人写字不可。看着人家的白扇面,就觉得上面缺点什么,至少也应该有精气神三个字。相传有人爱写字,尤其是爱写扇面,后来腿坏,以至无字可写;人问其故,原来是大家见了他就跑,他追赶不上了。”他还说:“我参观画展,常常感觉悲哀,大抵一个人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不肯把他所能得到的友谊一下子透支净尽,所以也就不会轻易开画展。”如今,写字的人早无扇面可写,但在马路上、书面上、纪念仪式上题词成了嗜好;开画展的人还特别走俏,不必透支,趋之若鹜的非常多。因为这两种人的本事往往在书画之外。

⑾诗词似乎也不萧条,虽然更像顺口溜,还不如二人转,一看就是数来宝的根底,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甘藏拙,非要见诸报端、刊印成册、借此炫示才罢休。

⑿市场经济的猛然来临,已被严重损伤的文化涵养使人面对物质利益和巨大的传播效应时根本不知如何自持,以为什么东西都可以亮出来叫卖,什么内瓤都可以袒露出来与人争输赢。社会环境也为文化的全然裸露推波助澜,舆论更是为文化的公然贩卖喊好叫价,任何文化终于因为失去审视标准、失去环境制约、失去舆论规范而一律成了经营的道具。

⒀文化一旦失去了私人性,自我修养的作用也就丧失,自我愉悦的目的也随之废弃,而修身养性原本是文化对人的最大益处,赏心悦目原本是文化对心智的最有力的启迪。我不知道,当文化只剩下公开的社会性时,还算不算文化?或许只是行政的工具,或许只是产业的一份子,或许只是公共场合的装饰品。

⒁文化,我总以为应该守住一点私人性,不然,就不是文化!

(注)①在旗:隶属旗籍;②付丙丁:古以天干配五行,丙、丁属火,因称用火焚毁为“付丙丁”。

【小题1】在文章第⑺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第⑽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引用梁实秋的话?
【小题4】结合文章谈谈如何守住文化的私人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平线,遥远的地平线

肖复兴

(1)在城市已经看不到地平线。被高楼大厦遮挡,地平线在遥远的天边。地平线,对于人们似乎可有可无,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2)有时我也会想,地平线真的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吗?我们现在所说的价值和意义,指向非常明确,大到历史与文化,小到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以至更小到柴米油盐。地平线,看到看不到,不当吃不当穿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3)我看到地平线最多的时候,在北大荒。无论出工到田野里,或者垦荒到荒原中,或者捕鱼到松花江上,或者收秋在场院,或者冬天伐木到完达山,都可以看到遥远的地平线,连接着田野荒原的尽头,水的尽头,山的尽头,和天边紧紧镶嵌在一起。天气好的时候,地和天相连的那一线,是笔直的,是阔大的,像天和地在亲密地接吻。天气不好的时候,那一线的衔接是灰色的,是暗淡的,即使雷雨天,地平线有惊鸿一瞥的电闪,却也是平静安稳地等着电闪雷鸣消失。这便是大自然,真正的宠辱不惊。

(4)早晨或黄昏时候的地平线最为漂亮。有晨曦和晚霞,有朝阳和落日,地平线的色彩格外灿烂。有一年的麦收,我们连夜把地里的麦子抢收,拉回到场院里来。坐在铺满金色麦秸的马车上,迎着东方走,看见了地平线一点点的由暗变青,由鱼肚白变成了玫瑰红。那一刻的地平线,真的是诗情浓郁,像是变化万千的舞台,上演着魔术般的童话。

(5)1974年初春,我离开北大荒,队上派了辆牛车送我到农场的场部。黄昏时分,春雪还未化尽,牛车嘎嘎悠悠地走得很慢。我不住地回头看着生活了整整六年的二队,忽然看见橙红色的灯笼一样的落日,以很快的速度下沉,一直沉落在地平线之外,光芒还弥散在四围,我的生活了六年的二队,就在这一片金黄色和橙红色的光晕包围之中。第一次感到,地平线离我竟是那样的近。

(6)第二天早晨,细碎的雪花飘飘洒洒起来。女朋友送我上了一辆敞篷的解放牌大卡车的后车兜里。很快,她的身影变小,和地平线融合在一起。我看见,她跟着雪花在跑,一点一点地,变成了一片小雪花,淹没在茫茫雪原之中。地平线,似乎在我的周围,像如来佛的一只巨手,紧紧地围裹着我,寒冷而凄切。

(7)回到北京,除了在列维坦和透纳的油画中,我再也没有看见过这样开阔、这样让我感慨又难忘的地平线。

(8)再一次和地平线邂逅,是几十年之后,在遥远的戈壁滩。那一年夏天,我去米达木盆地西部寻访沙吉老人之墓。这位老人是第一位带领勘探队到青海寻找石油的向导,为我国的石油开发立下汗马功劳。墓地在尕斯库勒湖畔,湖水清澈如泪。湖水的尽头,便是地平线。站在湖边遥望地平线,水天荡漾,天如水,水如天,与别处不一样的感觉。

(9)几十年前,一群北京学生也曾经来到这里。他们是支援三线建设,来到这里当石油工人的。他们来寻访沙吉老人墓地。他们和我一样,也是站在尕斯库勒湖边,被那水天相连的地平线吸引。和我不一样的是,他们竟然脱下鞋,挽起裤腿,走进湖水中,向着那遥远的地平线走去。那个时代,对于年轻人,拥有很多的诱惑,膨胀着很多的激情,便毫不犹豫地泼洒出最可宝贵的青春。这一群年轻人被地平线诱惑,全部沉没于尕斯库勒湖中。

(10)想起这一切,地平线给予我的感觉,竟是那样的复杂,一言难尽。

(11)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介绍画家何多苓的近况。他的年龄和我差不多,经历过同样的岁月沧桑。他说,以前风景画中要有地平线,用地平线体现一种诗意。现在,不会了,不必怀念年轻的自己,现在,他会更自由地画。他说的这番话,肯定有他的沧桑之后的感悟。我想起他那幅有名的油画《春风已经苏醒》。记得刚粉碎“四人帮”不久,在美术馆看到这幅油画的时候,很感动。那种忧郁的调子,那种迷茫又充满渴望的情感,那种时代交替之际的隐喻,觉得和罗中立的名画《父亲》决然不同。画中那个坐在草地上、咬着手指的小姑娘,望着画面之外的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呢?是遥远的地平线。

(12)无论如何,我们经历了多少苦难、迷茫、失落,乃至整个青春与生命的代价,还是要相信,地平线是存在的。哪怕它在画面之外。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交代油画《春风已经苏醒》的内容,将它与罗中立的《父亲》进行对比,重在肯定何多苓先生艺术创作中突破成规的做法。
B.文章从形状、色彩等角度描写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地平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北大荒地平线的特点,其中寄寓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C.第②段“地平线,看到看不到,不当吃不当穿的,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句运用反语,批评了那种过于追求实用价值的生活取向。
D.第⑤段和第⑥段写作者离开北大荒的情形,具体刻画两个与地平线相关的场景,字里行间饱含浓郁真挚的情感,有很强感染力。
【小题2】通观全文,作者借“地平线”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意蕴?
【小题3】第⑨段插叙北京学生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