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显著。我们从当今的社会生活中看到,文化对经济建设、思想建设,对人才成长,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文化在社会主义文明大厦的建设中,发挥着基石作用。

② 文化与文明息息相关。 先于    的基础。没有文化就没有文胆;文明孕育于文化。文明是文化的显现,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征。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正如思格斯所说:“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步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③ 文化确实像泰勒说的那样,“(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的神物,如果把这个“包罗万象的复合体”解剖一下,便可看到这个“复合体”大致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智能文化三方面的文化因素所构成的,三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发挥着影响和作用。

④ 物质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技术的发明、创造一旦转化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文化,就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感情、行为准则、伦理道德、理论观念等诸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会造成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交往方式。物质文化的发展,可以为社会主义文明大厦夯实根基。

⑤ 精神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在物质文明建设中起着推动作用。这就需要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法律、艺术等精神文化,用以克服愚昧、粗野、丑恶等不文明现象,用新的意识、新的观念去培养“四有新人”。

⑥ 智能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大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科学、教育、智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从经流落后走向繁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⑦ 这三种文化要素是一个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文化共同体。

【小题1】①这就需要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②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法律、艺术等精神文化,③用以克服愚昧、粗野、丑恶等不文明现象,④用新的意识、新的观念去培养“四有新人”。
用“|”标出以上复句的第一层:① ② ③ ④
【小题2】第2自然段引用了恩格斯的话是为了证明
【小题3】根据上下文,为第②段划线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先于 的基础。
【小题4】本文阐述的主要是____________项问题。
A.人类文明
B.人类文化
C.物质文化
D.精神文化
【小题5】下列选项给文章分层,最合理的一项应为____________。
A.1/23/456/7
B.1/234567
C.12/3456/7
D.12/345/67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6 02:46: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择死与择生
张曼菱
(1)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2)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3)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4)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5)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6)屈原之死,死的原因是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7)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8)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9)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小题1】联系上下文,解说第(1)段“中国式的生命”这一短语所包含的意义。
【小题2】第(4)段画线句“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中的“这个偏差”是指什么?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和见解?
【小题3】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②(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小题4】根据文意,有条理地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的崇高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而“文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尚书》记言直录,不别方语雅言,亦不加裁剪;《春秋》记事简洁,如新闻标题一般;后世文学家对这两部著作推崇倍至,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至《国语》《左传》,记言记事写人,尚裁剪,重技法,且开始出现与史无关而于文有益的“闲笔”,其叙述之高明,言语之醇美,较之《尚书》《春秋》,非止一箭之进。到《战国策》,夸张失实之处俯拾皆是,很多记述都是出于文学的考虑,而难以史学的标准衡量,最突出的便是“床笫之私”“密室之谋”之类情景的记述。发展到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史记》出现,这两方面性质同时达到了最高水平,“ ”,言其史传之成就,“  ”,言其文学之成就。然而从《汉书》开始,便预示了与先秦史传文学恰好相反的趋势,即“ ”性质的加强,和“ ”性质的减弱,这一趋势也就意味着“史传”与“文学”的分离独立,后世的史传著作便很难再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了。

材料二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智者的游戏。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周边戎狄蛮夷迅速强大,各诸侯国身处忧患之中,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只有利用强大的军队去征服别国。战争磨砺了智者,催生了谋略,产生了智慧。在战争中,人类将政治智慧发挥至极致。毋庸质疑,春秋战国的历史是血染的历史,是白骨堆积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时代的主旋律,这里有流芳千古的浩然正气,也有滑稽可笑的荒唐闹剧。虽然说“春秋无义战”,但是,战争却有自身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造就了一大批擅长指挥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他们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裁篇著录,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个兵家荟萃、群星璀璨的兵法盛世。兵家思想正是这一时期战争智慧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出奇制胜”“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堪称世界第一兵书。他全面总结了以前的战争经验,分析、论述了作战原理,提出了军事上许多杰出的命题,揭示了认识和指导战争的普遍性规律。内容丰富,见解精辟,不仅对当时的战争有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而且还深远影响了后世乃至当今的军事思想。

战争离不开外交。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人物,被称为“纵横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却往往能取得奇效,纵横家多出身贫贱,苦难的生活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比如苏秦“悬粱刺股”。他们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狮逼秦废帝号;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地600里;蔺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直至完璧归赵。纵横之士智勇双全,且不乏仁义之辈,他们的机智和勇敢,一直被后人敬仰。

【小题1】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A.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文学   史传
B.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史传   文学
C.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传   文学
D.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文学   史传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出自此书。
B.《国语》是一部国别体著作。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C.《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定,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此书。
D.《史记》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一大批擅长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这离不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
B.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充满了血腥与计谋,但其中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C.孙子倡导的诸多军事思想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与其善于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有关。
D.纵横家在外交上往往取得奇效,他们多出身贫贱,意志坚定,但他们的行为方式为后人所不齿。
【小题4】与例句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A.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狮逼秦废帝号。
B.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大上海成了孤岛了,一片黑暗笼罩。群鬼出现,百怪跳梁。
【小题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横线词语的注音或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群星璀璨 毋庸质疑 精辟(bì)
B.完璧归赵 流芳千古 荟(huì)萃
C.推崇倍至 朝秦暮楚 血(xiě)腥
D.悬粱刺股 俯拾皆是 滑稽(j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航标

沈明

虬江是条出山的主航道,先窄后宽,先前山里大量的竹木石料都是顺着这条主航道顺流而下漂流出山的。虬江又是大山的主要泄洪道,每年洪水季节,大量的洪水流经虬江,一泻千里,奔腾而下,一直到平原才收敛其汹涌之势。
虬江航道八公里处是急水湾,向来是人迹罕至的江湾。枯水季节,急水湾却是个浅水湾。砂石江滩被几块巨石分隔,湍急的水流分成多条细流,折尺般蛇行,时分时合,一路蜿蜒下行。即使到了枯水季节,这江水仍很凶险。其他的不说,单说这分流的走向,就充满玄机,每每随着水势的不同,每一条分流总是变幻莫测。有的,开端看似平稳,说不定几股水汇流后呈汹涌之势,跌宕直下,驾驭不住便会船毁人亡;有的,开端看似张扬,说不定半路上水分流了,最终所有的水都渗入沙石里了,船就搁在沙滩上,再也无法动弹。而这些分流常常会因洪水的冲撞而变幻莫测。有时,上趟行船时还是这条分流,几夜暴雨后,第二趟行船时水路就面目全非了。若是遇上暴雨,这虬江可说是孙大圣的脸——说变就变,谁也摸不准。
李松是虬江航道段的航政股长,他当股长之后,力主在急水湾设一个航标站,派人驻守。然而这急水湾,除了下水的水路外,实因山高路窄,一般的人很难到达。建站时,是从山下运来一些竹木石料,才建了小木屋。建站后,段里派人轮流值守。值班者不但出行艰难,一守半月,而且也非常寂寞无聊,遇上鬼天气,物资供应跟不上,只能干着急。谁也不愿轮上这苦差事。
在李松当股长之前,人缘不错,谁都说他好;可为了这事,段里所有的人,包括家属,都在背地里骂他。
55岁时,李松主动跟段长提出股长不想当了,想去急水湾守航标。他说,这事是他惹出来的,就让他一个人承担这份责任好了。段务会上,大家都没反对,觉得这事只有这样。
那年,李嫂也正好退休,夫妻俩就卷了铺盖,离开航道段的家属大院,成了急水湾航标站的专职值班员。吃的用的,李松让下行的船筏老大从山上捎带下来,平时自己在小木屋的四周开荒种地、养鸡养鸭,倒也能够自给自足。李松长年累月住在山里,很少与外界联系,收听天气预报,仅靠一台收音机。至于工资啥的,也是在山外的女儿代领了存着,在山里他们其实也没啥用处。
一待,李松夫妇俩在山里就待了整整二十年,先前大山里向外运竹木石料的主航道,随着竹木石料的限制采伐,主航道的功能渐渐弱化。最终,虬江上游取消等级航道设置,仅仅作为泄洪道,航道段不再管理。
这事,其实是在李松进山的第八年决定的,段里所有的人都没把这当一回事,也没有任何人进山或者捎话告诉他,李松根本不知道虬江上游被撤掉航道设置的事,仍然兢兢业业地驻守着航标站。他只是觉得,跑这水路的船筏越来越少,但他觉得即使一年只有一条船筏经过,他仍有职责确保他们的安全。
虬江竹木石料限制采伐以后,沿线竟然成了旅游胜地。急水湾成了其中一个旅游点,来此地漂流的人多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多。一条简易的盘山公路把游客送过来,再用橡皮筏放下去。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李松无形中忙了起来。枯水季节,他要勘察各个分流,设置航标,禁止误闯危险水道。洪水季节,他要收集气象、水文资料,发布洪水危险警示。可是,承包漂流的老板,不理他那一套。李松穿着陈旧的航政员制服,据理力争。
李松75岁生日那天被人告发。一大堆举报材料被人送到有关部门,说李松作为一名退休的航道管理公职人员,长期霸占航道资产,夫妻俩二十年工资基本不用,霸占公家的竹木房子不出一分租金,私自开垦公家的山坡种地、养鸡养鸭。而虬江上游航道设置已经撤掉十几年了,李松还私自霸占水道,把公家水道占为已有,不给好处,不让通行。
有关部门派人专门找李松谈了一次话。到这时,李松才知道虬江上游航道设置早已撤销的事,他愣愣的。李松跟和他谈话的干部说:“我……我是该退休了,只是不放心这急水湾。”
就在李松思前顾后离开急水湾几个月后,当地报纸上有一篇篇幅较长的人物事迹报道,说一位退休的航道管理人员二十年如一日,在荒山野地里默默守护着一段废弃的航道,义务救助遇险人员六人,帮助打捞遇险物品难以计数。据说,这是有关部门提供的素材,为的是给老人一个说法。
报道见报的当日,急水湾漂流点出了大事故,两条漂流艇误闯急流,翻了,三人受伤,两人殒命。漂流点承包人被公安部门带走了。
李松夫妇又进山了。出发前,李松把房子过户给了女儿。这次,他拿到了当地政府的一份聘书,仍然是义无反顾,还是义务的。

(原载于《小说月刊》2018年第8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航标”,一语双关,既指急水湾处需要为生命护航的水道航标,也指当今社会更需要李松这样的为人生导航的精神航标。
B.小说开头写急水湾人迹罕至、变幻莫测,看似闲笔,实则为表现李松坚持在急水湾建立航标站的决心以及他坚守航标站的执着作铺垫。
C.“李松穿着陈旧的航政员制服,据理力争”,表明虽然不知道等级航道设置被取消,李松仍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D.用“当地报纸的人物事迹报道”的方式补叙李松守护废弃的航道的事迹,保持了文章结构完整,表现了他不愿无端受诬陷的心理。
【小题2】小说结尾说李松“仍然是义无反顾”,纵观全文,“义无反顾”表现在哪些事情上?分别反映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小说写这一变化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提笔忘字、书写能力弱化,常用汉字面孔模糊,遇到吃不准的字词就想着求助手机,遇到高难度字词更是望“文”兴叹……在充分享受互联网时代各种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弱化,成为日前在京参加“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第四期***苏士澍坦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客观上正造成书法社会交流功能的退化,带来全社会尤其是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不断弱化的问题。“汉字书写危机”不容忽视。

“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书法家,而是让每个孩子都写好汉字,让每个学生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以此为基础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

由教育部和中国文联共同实施,委托中国教育学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和教育书画协会联合承办的“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自2015年启动至今,目标是用5年左右时间,培训全国中小学书法种子教师和省地县三级书法教研员约7000名,并以此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

(摘编自张西流《化解“汉字书写危机”应从孩子抓起》)

材料二:

事实上,从技术层面而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手写汉字的功能逐渐被键盘取代是一种难以逆转的趋势,就像当年毛笔和纸张取代了刻刀和木简一样。

但是,从文化角度来说,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形成了’独特的象形方块字。在手写汉字被逐渐淡忘的过程中,由汉字衍生出来的相关文史哲知识和信息,也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模糊。学习手写汉字,不仅是在学习一种语言,了解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知识,更是在领悟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和由此衍生出的人生哲学。

不能简单把书写退化现象完全归因于电脑的使用,汉字书写问题与计算机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写字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国人对文化的淡漠、精神的缺失,近年来人们对物质诉求过高,而忽略了精神上的追求。读书的人越来越少,阅读量的减少带来了识字量的下降及提笔忘字几率的增加。

“中华文明有着良好的健康的基因。无论键盘也好,其他也好,无论汉字书写方式怎么变,也不能改变汉字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保持我们的文化、保持汉字的规范性使用,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当代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

(摘编自佚名《提笔忘字,是语文教育最大的悲哀!》)

材料三: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逾八成承认写字有困难。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应当承认,新技术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是否吸收了外来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权利”,法国规定“法产商品的商标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俄罗斯把保护母语纳入了安全战略。在邻国日本,从小学到初中都有习字和书法课,大学文科里书法也是必修课:汉字是文化的根,是滋养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

(摘编自郭立场《不要让汉字沦落为“失落的文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实施的目的是培训书法教师和教研员,并以此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
B.提笔忘字、书写能力弱化,常用汉字面孔模糊等现象,现在已经普遍存在,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显得更为严重。
C.从技术层面来讲,手写汉字的功能逐渐被键盘取代难以逆转;从文化角度来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应该传承。
D.因为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因此电脑的输人对汉字手写有较大的冲击,这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能够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这个方面日本做得非常好,他们小学到初中都有习字和书法课,大学文科里书法也是必修课。
B.关于汉字书写危机原因的形成,人们的观点有所不同,尤其是关于电子设备的问题,有人认为它们可以造成书写危机,而有人的观点则与之不同。
C.学习手写汉字,不是在学习语言,而是在领悟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及其相关的人生哲学,因此说汉字书写方式不能改变其载体的实质。
D.“学习母语是权利”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法国、韩国和俄罗斯对于本国语言的使用、学习和保护也分别有自己的规定和要求。
【小题3】如何解决“汉字书写危机”的难题?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