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鲁院的柿子树
郭严隶
①鲁迅文学院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因为我们来到的时候正是秋天,属于它的季节,它便成为突出的风景。柿子树长在园子的中央,被一些别的树木围绕着,跟那些树木一样高大,因为它满枝头缀着柿子的缘故,树木们都成为陪衬。它自身的叶子也是陪衬了。
②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结着果实的柿子树,不由就看得发了呆。那是刚来到那天的中午,饭后我们到园子里去散步,一眼看见了它。震动的时刻里,觉得它根本不是树,分明是一首正在唱着的歌。是大地的歌唱,也是天空、阳光、微风、碧草,甚至是空际白云,地上湖水的歌唱,因为所有这一切都在它之中。人们会把这些笼统地称为大自然,说大自然的歌声是天籁。北京的秋天,多的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得像是要透到天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白云就呈现最艳的颜色,让人知道这世界上浓丽的极致是洁白。当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生命,人不免要恍神的。恍神中,就觉得那柿子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使它们幻闪人间难以见到的明亮。
③许多时候,我来到花园里,并不是为了柿子树,却总是它止住我的脚步。是由于唯它身上,秋的痕迹明显的缘故吗?当然,银杏不让。银杏的通体金黄最终在倾听中变作呼应。我不知道自己感受色彩的方式何以竟是倾听?也许已经只能这样了,面对一切都直接捧出心灵。银杏的呼应加深了柿子果实的意义,秋显出慈悲和丰饶。
④这样写着的时候,秋在窗外变成了冬,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变的,是信手一翻,哗的一声,就成了新的一篇。冬乘着一场寒风来,不见雨,风是独自来的。楼窗外的那棵银杏树,所有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洒落地上,灿灿的,就在地上铺了一层锦,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地久天长,宛如心中珍藏的爱情。后来,银杏的叶子都不见了,树枝是叶片落尽后那种崭新的光洁,对于切切依恋的东西的突然离去,对于这大地上司空见惯的发生,树枝似乎还有些回不过神儿来。
⑤这时候,柿子树一派沉静。它的叶子也不见了,都被风带走了,柿子却以果实的姿势仍旧挂在枝头。我从小径的回环处走来,抬头看着树上的柿子,强烈地感觉看到了一些清澈温暖的眼睛。柿子仿似诗句一样精致地悬挂在没有了叶片的枝头,那枝干的光洁就成为诗歌里的留白。我看柿子的时候,柿子也在看我,犹如我看蓝天的时候,蓝天也在看我。这样的惊觉下,内心怎能够不慌张?我有那样足够的澄明吗?有那样足够的灿烂、温暖、殷实和爱吗?
⑥刹那明白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来了。
⑦是的,它在看着我,以无声之言与我交谈,说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它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它打开自己让我细细地进入,让我在抚摸和凝视中明白,自己来到了一个只有祝福、珍惜和善良的地方。真的从来没有过愤怒、怨尤、仇恨以及伤感吗?过去的时光会告诉说,那是曾经的青涩。柿子在春天曾经是花朵,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着的青果。只到秋天来了,它的金色才漫天归流,凝成这样一捧盈硕结实、可摸可触的爱。
⑧我思索柿子树在来到这里之前的经历,是长在一群同样的树木中间?或于园圃,或于野谷深山。山风的强劲中有灵,阳光和花朵的灿烂中有情意的香气。它是怎么样被命运选中,这样站到鲁院的花园里来,成为它独特的风景?就如同我们被命运选中,来到这里度过一段珍贵的学习时光。我们是遍涉了苦难之河而终于被长风荡尽衣衫上的淤尘,踏上这清宁的岛屿。你呢,柿子树?你命运中的飓风雷霆是怎样?你生命里的春风清露又是怎样?你可是也深味人间悲喜、世上情仇,才这样以物外之姿呈现尘世的喜乐和殷实?
⑨将这些献给生命,所有的挣扎、疼痛、念想便都化为风景。
⑩有一天,我清早来到柿子树下,在枯萎的草柯间捡了两枚熟透坠落的柿子,小心地抚摸它们,就像抚摸深夜里凌空而降的神谕。我甚至相信这里面包含着一切关于世界和生命的宣言,也就是爱的宣言。我由此知道了,果实怎样演绎音乐与星光,传递快乐和希望。
⑪这座独一无二的花园里,在树荫和花丛中掩映着一些大文学家的塑像,巴金、茅盾、丁玲、冰心……他们生命的气息透过那些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样在时空中传递,这是永恒的穿透,永恒的温暖和光照。当微风轻拂,花摇影移,四下里充满眷爱的情意,谁听见星光、月辉、草木、清波,这些事物轻盈地转化成意象,以审美的方式凝聚成饱满玲珑的主题,那是喜悦和善的思绪,那是文学的痕迹。
⑫而柿子树在这些思绪和痕迹中,从容呼吸着,就像一篇文章在写作着,一幅画在描绘着,一声祝福在传播着。
⑬秋色一日一日深了,霜冻从很高很远的地方砸落了,花园里一切都沉进稳妥静寂的灰色里,沉进无言的诉说,只有柿子树,仍旧高举着一簇簇火焰般的鲜艳的柿子,在微笑着高歌。这样的时候,你看着那些一片叶子都没有的枝头上,挤挤地悬挂着的果实,会觉得它们还仅仅是果实吗?那已是宇宙天地之心,是关于生长、繁衍、丰收、护佑等等仁慈的旨意。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籁:在这里指自然的声音
B.喧腾:在这里可以换为“喧闹”
C.强劲:意思是“强大有力”,“劲”读“jìn”
D.神谕:意思是“神的指示”,“谕”读“yù”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情感饱满丰富,既有对柿子树的敬仰赞美之情,又有对其他树木只能成为陪衬的遗憾之情。
B.第⑤段结尾处的三个问句,层层递进,形成磅礴之势,表达了作者对自我生命状态的叩问和反思。
C.第⑨段作者说“所有的挣扎、疼痛、念想便都化为风景”,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苦难生活的赞美。
D.文章结尾写柿子火焰般鲜艳的色泽和高挂枝头的姿态,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小题3】文章第③—⑤段,作者描述的柿子树和银杏树有哪些不同?
【小题4】文章第⑪段写巴金、茅盾等文学大师的塑像,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匠心?
【小题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从鲁院里的柿子树身上获得了哪些启示。
【小题6】作者借“柿子树”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对下列经典作品中的“事物”与其内涵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中夏瑜坟上的“花环”,是鲁迅认为“须听将令”,为了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而特意添加的。
B.《红楼梦》中,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宝玉,喻指“金玉良缘”,暗示了宝玉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与选择。
C.《边城》中的傩送曾面临“碾坊”与“渡船”的选择;前者意味着世人眼中门当户对的姻缘,后者则代表着自己想要的爱情。
D.《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在草垛上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工地上读《牛虻》,这些书使他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高意义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6 10:17: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比尔在一家汽车公司上班,很不幸,一次机器故障导致他的右眼被击伤,抢救后还是没有保住,医生摘除了他的右眼球。
比尔原本是一个十分乐观的人,但现在却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害怕上街,因为总是有那么多我看他的眼睛。
他的休假一次次被延长,妻子苔丝负担起了家庭的所有开支,而且她在晚上又兼了一个职。她很在乎这个家,她爱着自己的丈夫,想让全家过得和以前一样。苔丝认为丈夫心中的阴影总会消除的,那只是时间问题。
但糟糕的是,比尔的另一只眼睛的视力也受到了影响。在一阳光灿烂的早晨,比尔问妻子谁在院子里踢球,苔丝惊讶地看着丈夫和正在踢球的儿子。在以前,儿子即使到更远的地方,他也能看到。
苔丝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走近丈夫,轻轻抱住他的头。
比尔说:“亲爱的,我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我已经意识到了。”苔丝的泪流下来了。
其实,苔丝早就知道这种后果,只是她怕丈夫受不了打击,要示医生不要告诉他。
比尔知道自己要失明后,反而镇静多了。连苔丝自己也感到奇怪。
苔丝知道比尔能见到光明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她想为丈夫留下点什么。她每天把自己和儿子打扮得漂漂亮亮,还经常去美容院。在比尔面前,不论她心里多么悲伤,她总是努力微笑。
几个月后,比尔说:“苔丝,我发现你新买的套裙那么旧了!”苔比说:“是吗?”
她奔到一个他看不到的角落,低声哭了。她那件套裙的颜色在太阳底下绚丽夺目。
苔丝想,还能为丈夫留下什么呢?
第二天,家里在来了一个油漆匠,苔丝想把家具和墙壁粉刷一遍,让比尔的心中永远是一个新家。
油漆匠工作很认真,一边干活还一边吹口哨。干了一个星期,终于把所有的家具和墙壁刷好了。他知道了比尔的情况。
油漆匠对比尔说:“对不起,我干得很慢。”
比尔说:“你天天那么开心,我也为此感到高兴。”算工钱的时候,油漆匠少算了100美元。
苔丝和比尔说:“你少算了工钱。”
油漆匠说:“我已经多拿了,一个等待失明的人还这么平静,你告诉了我什么叫勇气。”
但比尔却坚持要多给油漆匠100美元。比尔说:“我知道了原来残疾人也可以自食其力,生活得很快乐。”
油漆匠只有一支手。
【小题1】比尔的生活信心是怎样树立起来的?
【小题2】苔丝是怎样一个人?
【小题3】油漆匠有哪些优秀品质?
【小题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小题5】在下列表达方式中,本文未用的一种是
A.记叙
B.说明
C.议论
D.抒情
【小题6】根据后面的解释,在答题卡上写出文中的两个成语。
①________:灿烂华丽,耀人眼目。
________: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养活自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眼

顾文显

那年月找专家看病恰似攀珠峰,要是能住上院,简直就是驾云了,至少老管深有体会。

老管站在省医院走廊,如同领小鸡崽的老母鸡突然发现当头俯冲下来一只鹰,慌乱得不知所措。在省城可不比家乡那个城市,在这里再没人拿他当盘菜。老婆这病,明知道没了救,可如果不让她住住大医院就这么等死,老管心里那会是什么滋味!

那只鹰眨眼就变成一个穿夹克衫的人,朝他热情地伸出手:“管同志,听说嫂子看病遇上了难事?”

老管只是机械地点头,对方怎么认得来自小城的工人?怎么就知道叫他管同志?怎么就知道他老婆要看病?

夹克让老管稍等,很随意地进入走廊尽头一间办公室,片刻出来冲老管招招手。老管如同遇上了蒙汗师,稀里糊涂地跟了过去……不到十分钟,院长亲自给管妻看病,并安排她住进了高级病房。出乎意料的是,老妻死里逃生,居然又活了六年半!

老婆出院时,夹克来帮助办手续。老管又像是做梦,一分钱也没用他掏!

夹克叫林秘书。林秘书带着老管走进一幢宽敞的居室,见到了省城的市长。市长温和地拍老管的肩膀称他老哥,然后亲自让座,奉茶,老管惶惶地想,不是要割我的肾抵老婆看病钱吧?

市长微笑着说,你不必拘束,咱哥俩有前世的缘份呢。听说老哥目光如电,有点小玩意请老哥给掌掌眼。

说着,夹克衫就用黄绸子托过一件东西。老管吃了一惊,唐朝的文物,国宝级的!他哆嗦着双手,目光痴痴地盯着那宝贝作声不得。

市长说,它不是纸糊的,老哥把玩把玩。

拿在手里细看,老管那只手很快随意起来:“乱真,简直可以乱真!”

“怎么,老哥看出是赝品?”林秘书脸色如同锡纸,而市长依然微笑着。

老管把那宝贝举到市长眼前,指出这东西的两处败笔:“古玩在唐代达到登峰造极,特别是金银器,至今难以比拟。这物件模仿得惟妙惟肖,可细看仍有瑕疵。”

“笑话,”市长仿佛重复着一个没有笑点的笑话,“600万,弄个假货?”

几天后,林秘书悄悄地对老管说,您老好运气来了。市长从来不给别人办事的,这回要把你调来省城工作。

老管脑袋摇成他家那破电扇:“不中不中……我算过卦,离开家乡,人就不旺性。”

老管做梦都想进省城,可为熟人安排工作是以权谋私。市长是老婆的救命恩人,老管害谁也不能连累市长!

从此,老管经常跑省城。市长战友的儿子残疾,好可怜呀,市长就帮残疾孩子做收藏生意,好歹帮他混口饭吃。残疾人倒腾的什么好玩意假玩意,都要经老管先过一眼。老管小时候受爷爷真传,加上悟性高,肯钻研,所以从未走过眼。在那座中等城市里,他倒是第一把交椅,可这是省城,这是市长!

老管成了市长的知己。没有理由不知己,那么平易近人的领导。老管往返省城的车费,市政府和他厂子抢着报销。有人攀比老管不干活,厂长在大会上义正辞严:“谁敢攀比老管师傅?能让省城市长高看一眼,这是为提高咱厂、咱市的知名度做贡献。哪个若也被市长看上,我不但不让他干活,还发他奖金!”

老管这鉴定顾问做了12年,从老管被人称作管老。期间有许多慕名者高薪聘他做顾问,管老摇头。除却巫山不是云,除了市长,他谁也不伺候。

突然听说市长被“双规”了。听说市长是个巨贪,哪里有什么战友的残疾儿子,这市长……他老婆开古玩店替他洗赃款,那些收藏品都是下属贿赂的!听说市长欣赏老管的眼光独到、为人性子耿直,才煞费苦心把他挖到跟前。

老管傻了。想破脑袋也不敢信那些传言,怎么可能?但是报纸上白纸黑字,若不是市长交待出比他更高的贪官,枪子儿是吃定了!

市长被判无期。管老悲痛欲绝,你说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用?管老自认为市长是天下最好的人。世上那么多清官,谁能帮助他老妻多活了六年半,哪个在大街上用黑眼仁看过他一眼?只有市长。

当年老伴走时,管老也没这么撕心裂肺过。市长判刑是法律的事,可他受人之恩不能负义。管老千里迢迢探监去。知道监狱不让送吃的,他带去了一些钱。

憔悴苍老的市长隔着玻璃叹气:“老哥是第一个来看我的,那些下属平时孙子似的追随我,说的好话能甜倒牙,如今半个人影也没见到。唉,走眼了,白混了这些年月,一个人也没看准。”

管老叹气:“兄弟,你交不交我算什么,千错万错的是不该得罪人民!走了,往后一年看你一回。”

回到家,管老把珍藏多年的书卖了废品,换回一瓶酒,喝得昏天黑地。管老边哭边骂:“走眼了。人都看不明白,我他娘的配看什么文物!”

管老门外贴着一张纸条:本人洗手,不做鉴定。

陆续有人登门。本省的外省的,许以重酬请他做顾问。管老摇头:“眼神不中,不干了。”

来人:“管老跟钱有仇吗?”

管老右嘴角使劲往下一咧,算是笑了笑。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老母鸡”和“鹰”作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老管从小城来到省城为妻子求医时的惶恐不安,人物刻画细腻,符合情理。
B.小说注重细节刻画,“‘笑话,’市长仿佛重复着一个没有笑点的笑话,‘600万,弄个假货?’”巧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微妙心理。
C.文中主人公的称谓从开始的“老管”变成了“管老”,这主要是因为主人公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人们对他另眼相看。
D.市长“双规”后老管的听闻巧妙呼应了前文他对“夹克”热情招呼产生的疑惑,情节设置颇具匠心。
【小题2】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老管”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中与“走眼”相关的表述出现了三次,它们各要表达什么?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C.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D.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小题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路碑
曾立力
沿一条青青石板路,从山外面消消停停地走来个陌生老人,窸窸窣窣地屈膝坐定在岔路口后,将一把三弦拉得呜呜咽咽、如诉如泣……
这儿是湘西北大山深处,一个古铜色的三岔路口。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一尊石碑兀然挺立在岔路口中央。
碑高约六尺许,呈黑褐色,表面粗糙,凸凹不平。枯黄的茅草掩埋住大半截碑身,通体布满斑斑点点的蚀洞,伤痕累累,饱经风霜。
岁月无情地洗刷,时光百般地磨砺,碑文早已迷迷蒙蒙,模糊一片。细细地辨认,自然会读到那久远的年代,逝去的往事。
石碑前常有陌生客呆呆伫立,如雕塑。
这老人瘦且干瘪。刀劈斧削如化石般的脸上,镌刻着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褶,仿佛每一道皱褶里都藏着一个辛酸的故事。他来自何方?要到哪去?无从知晓。
每天,当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正热吻着碑顶时,老人就会长久地、默默地伫立在碑前,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那模糊不清的碑文,好像那上面自有什么锦绣文章似的,又常常一个人读得泪流满面……
残阳落进了他昏花的老眼,老人日见衰老。
又一日,人们惊奇地发现,老人置备了铁锤、钢錾,窸窸窣窣地镌洗起石碑来。他要为过往行人,为自己镌洗清楚这块石碑?
空旷的山谷里回荡起一串串“叮叮当当”好听的声音。
字字复字字,行行复行行,一锤一錾间,忽闻阵阵话语声:“小不点,安逸嗬!”是川西汉子耗子李的声音,老爱拧他耳朵,见着就耳根辣痛,躲闪不及。“小不点,给俺当上门女婿,中不中?”“乱,乱弹琴,没条枪高,跟老子瞎凑,凑甚热闹!”是谁?谁在逗他?渐次缈远。“等等我,我想你们啊!”泪水随锤起錾落,打在石碑上……
历时七七四十九天,石碑被镌洗一新。原来老人还有一身极好的石匠手艺。一笔一画,苍劲钝拙,犹如碑帖,在风雨中永远不会磨灭!
老人耗尽了最后的精力,带着他的故事走了。或荣或辱,或生或死,或终生遗恨,或死而无憾,内心经历过多少伤痛,谁能晓得?
山里人用上好的柏木棺材,把他葬在了石碑旁。
其时,有一才出学校门没几天的后生,对着石碑大声吟诵起来:民国三十四年仲春,东洋岛夷,怀长蛇吞豕之心,纠集兵力8万有余,旨图陆沉湘西,攻陷芷江,打通进犯大后方之门户。战役由是展开,我铁军独立团,奉命据路口迎敌,喋血鏖战七昼夜。战斗异常之惨烈,反复冲杀,血流成河,全团官兵赴死如归,无一退缩,以身殉国者十之八九。诚可上见古人,下兴来者,而告无愧。倭寇始终未能越路口一步,伤亡千余,闻风丧胆,溃败。为旌伟绩、慰英灵、励同胞、勖后人,谨勒石于兹,以作永记。俎豆千秋,鄄祀馨香,丹心碧血,日月同光,是为至祷。
碑前是如丝如缕的山道,弯弯曲曲,盘旋上升;碑后是裸露着紫铜色胸膛的巉岩峭壁、广阔深邃如海洋般的蓝天……渐渐地,三岔路口立起一座座古铜色的雕像来,在一片如火如荼的霞光里。
(选自《百花园》)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枯黄的茅草掩埋住大半截碑身,通体布满斑斑点点的蚀洞,伤痕累累,饱经风霜”既写出了路碑年久失修的状况,又批评了人们的浅薄无知。
B.“这老人瘦且干瘪,刀劈斧削如化石般的脸上,镌刻着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褶”,这一外貌描写突出了老人的饱经风霜,以引起人们对老人的同情。
C.老人历时七七四十九天,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独自将石碑镌洗一新,说明老人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山里人的理解和支持。
D.“小不点,安逸嗬”等一系列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老人的内心变化,使读者从中领悟到了老人对战友的深情怀念。
【小题2】小说详写石碑碑文这一段有何用意?
【小题3】作者以“路碑”为题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马克思之墓
南 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每隔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参加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在乎皇室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呢?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梦想,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会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开展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成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基调略显苍凉:立志改革旧世界,终生为平民奋斗的马克思在死后被众多平民冷落,连自己的墓地也成了他人的私有财产。
B.“平民的沉默”是说马克思毕生为之奋斗的呐喊并没有唤醒那些麻木的平民,这正是作者“感叹”的原因所在。
C.“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的意思是说平民价值取向的迷失,从而否定了英国人“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错误做法。
D.英国的BBC调查结果说明,尽管马克思的身后是寂寞的,但马克思对世界的巨大贡献还是得到世人承认的,也就是说“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写英国人对名流的态度时用语饱含讥讽,鲜明地表现出对世俗观念的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
B.作者写到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和评价时情感复杂,但态度鲜明:能多给这位伟人一些注视的世界才是清醒公平的世界。
C.本文以“马克思之墓”为题,却用大量篇幅写了社会名流和权贵的塑像和纪念碑,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
D.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因为作者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了。
【小题3】第⑧段中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后,作者为什么会“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