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挽歌
徐树建
老牛头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农村的青山就是他的骨骼,黑土就是他的肌肉,绿水就是他的血液。可是现在却不得不离开农村了,因为农村人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了,房子被拆迁了,老牛头将不得不进城和儿子生活在一起,过上一种完全陌生的生活。
老牛头走倒不要紧,哪里的黄土不埋人?问题是家里那头大黑牛怎么办。老牛头一辈子养牛,靠养牛养活了一家人,并送儿子上大学、在城里安家结婚。当听说非搬家不可后,老牛头蒙头睡了三天三夜,眼看着一头一头油光水滑的牛给人家牵走了,那时刻牛纷纷回过头朝着他哞哞叫,老牛头背过脸去假装看不见,假装那是人家的牛。
直到只剩下那头大黑牛时,无论人家出多少钱老牛头都不卖了,这是有原因的。前年,老牛头到山脚下的小溪旁放牛。小溪很浅,老牛头借着酒兴,坐在小溪边洗脚。突然间雷鸣般一声巨响,山上飞下一股来势凶猛的洪水,老牛头躲闪不及,被水冲走,在随波浮沉的一刹那间,老牛头心底一阵悲哀:完了!
就在这时,耳边传来一声熟悉的牛叫声,两个硬硬的东西正拱着自己,老牛头下意识地伸手乱抓,原来是一头牛的两只犄角,老牛头这才挣扎着露出水面。
当老牛头七拐八绕的被冲上一处浅滩时,救他的那头大黑牛却被一块大石头撞断了一条腿,站不起来了。为了治好大黑牛的腿,老牛头不惜血本请来最好的兽医,跟大黑天天睡在一块,给他吃最好的草料,一刻不停地驱赶着牛虻和苍蝇,直到大黑完全康复。
它是老牛头的救命恩人,也是老牛头对农村的最后一丝依恋,你说他哪舍得把它卖掉?可是不卖不行啊,城里那鸽子笼一样的房子哪能容得下一头牛?习惯了在泥土上行走、耕耘的牛又哪里走得惯能把蹄子磨出血来的水泥路呢?
在一次又一次地给大黑喂过最鲜嫩最芳香的蒿草后,老牛头一遍遍抚摸着它,终于开口说:“老伙计,大黑……对不起你了……”
老牛头把大黑牵上了集市。这样的一头大黑牛太馋人了,大伙纷纷簇拥过来,价钱出的一个比一个高。老牛头先是不言语,后来朝一个买牛的人问:“牛卖给你后你怎么对它?”
那人一脸奇怪地说:“那还用说,耕田呗。”
老牛头顿时黑了脸,又问另一个人,那人大咧咧地说:“现在都机械化了,哪还用得着牛啊!这头牛这么健壮,出肉肯定很多……”
这人话还没说完,早就被老牛头啐了一脸的唾沫星子。
大半天过去了,谁也没能买走大黑。老牛头一点也不着急,天色渐渐黑下来,他看到还有个人一直没走。
那人老牛头认识,是邻村的一位老哥们儿,也是个常年养牛的。
老牛头问他:“我说老哥,你怎么还不回家?”
那人听了先递根烟给老牛头,点上后叹口气,说:“我养了一辈子牛,从没见过这么好的牛,老哥,你怎么就狠了心卖它呢?”
老牛头一听这话含在嘴里的烟就抖起来了,好半晌才开得了口:“不卖不行啊,房子全拆迁了,没处养它了。你们村子没拆吧?”
那人点点头,看着大黑的眼里全是赞叹的神色:“我倒是想买它哩,它要是到我家啊,我天天让它喝最干净的泉水 ,吃最嫩最香的草,不会让它受一丁点委屈的,可是,我出不起钱啊……”
老牛头大叫起来:“老哥,就冲你这番话,大黑——我送给你,一分钱都不要!我只有一个条件,隔三差五的我从城里回来时,你得让牛跟我做会伴!”
老牛头把缰绳交到那邻村的老哥手里后,掉头就走,任凭大黑一个劲地叫唤,他决不回头!
一晃,两个多月过去了,老牛头从城里回来了,直奔邻村。那老哥正在小溪边为大黑牛冲洗,两个多月不见,大黑的毛发越发乌亮了。
乍见老牛头,那老哥一脸的惊诧,说:“两个月不见,你白是白了,可精气神不那么旺哩。”
老牛头喉头涌动,双眼痴迷地盯着大黑看,说:“老伙计,可想死你了,我夜夜睡不着觉哩……”便伸出手去摸,谁知大黑牛猛地一伸脖子,那双曾救过老牛头命的尖角示威似的一扬。
老牛头大惊:“大黑,是我啊,我是老牛头啊!”
可是大黑还是冲他发脾气,一点也不让他亲近。
老牛头终于双手捂脸凄叫起来:“老伙计,连你都不认识我了……这下我真成了孤魂野鬼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蒙头睡了三天三夜”的老牛头,虽然内心万分舍不得卖牛,但失去了土地和房子的他别无选择,只能到集市上将牛卖掉。
B.邻村的“老哥们儿”看中了大黑牛却没有足够的钱来买,他懂得利用老牛头对牛的深厚感情,未花一分钱便将这头好牛领回了家。
C.小说通过买牛人又见老牛头时说的话,巧妙地表现出老牛头虽然物质生活更好了,但心理压力却越来越大、精神世界空虚的事实。
D.牛不再认老牛头这一情节,是为了从侧面说明离开乡村的他已经无法再回到熟悉的生活中,充满了悲剧色彩。
【小题2】小说插叙黑牛救老牛头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说明标题“挽歌”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1 05:49: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日前揭晓的2018年和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再次引起各行各业的人对文学的关注和讨论。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长河中,众多获奖作家贡献了自己独特的创作特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对结构现实主义的创造,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2011年)对象征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娴熟,莫言(2012年)对现代主义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转化……即便是饱受争议的2016年诺奖得主鲍勃·迪伦,在评论家何同彬看来,作为音乐家,其语言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彰显了文学语言对包括摇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渗透,“仍是将文学标准放在了第一位”。

2018年和20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分别颁给了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国内专家均认可这个结果。著名文学翻译家高兴表示,托卡尔丘克的作品有鲜明的质地,“她的文学魅力在于能够对人的内心进行非凡的刻画,把人们心中最微妙、最复杂、最细腻的东西呈现出来。”“她深入人内心的能力很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文学高手所需要的特质。

彼得·汉德克除了诗歌和剧作,在电影、美术评论上都有很高的修养。汉德克曾在2016年来中国进行文学交流活动,国内读者对其并不陌生。据作家鲁敏介绍,她几年前就读过汉德克的《形同陌路的时刻》和《骂观众》,“后者是那种以形式创新、形式冒犯、台词出位来表达立场的剧作。”在作家周公度看来,两位作家能获奖,正体现了诺奖评委更关注那种个人性更强的文本。

(节选自《南京日报》2019年10月18日)

材料二:

对很多作家来说,写一部重量级的作品并不难,更大的困难在于,在漫长的文学马拉松长跑中,如何保持旺盛持久的创造力。作为一个有着自己评奖准则的文学奖项,诺奖评委们更倾向于综合考虑作家的终身成就,他们更青睐写作黄金期到来较早、高产且长寿的作家。这无疑就筛选掉一批才华昙花一现的作家。作家叶兆言对此曾戏言,一个作家必须不停地写,不管写得怎么样,只有写出来了才是自己的,不写出来,什么可能都没有。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奖,万众瞩目之下,很多人都不会想到,这离他1981年发表小说处女作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31年。正是在那寂寞而漫长的写作长跑中,莫言凭借耐力和创造力为世人贡献了一部部颇有分量的作品。除此之外,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54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2014年的诺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1968年就发表了处女作《星形广场》,英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50岁前就完成全部重要作品,可她获奖时已经88岁。

(节选自澎湃新闻网2019年10月20日)

材料三: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总是舆论和公众关注的中心,也会引发人们热烈的讨论。2017年石黑一雄得奖,在和纯文学相关的人们中间都不以为奇,他的作品已较长时期地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进行传播,拥有一定的读者和评论群体。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实至名归的肯定。

这个英国作家,虽然是日本裔,但所写作品却是非常英国风的,没有一点文化冲突的痕迹,不像其他外国裔作家经常涉及文化上难于融入,跨文化生存的矛盾和痛苦等。他写得非常像老派的英国人,但又有微妙复杂的心理表现,他的作品很多,也能够持续写作,一直保持创作力到现在。他的主要作品其实都已经有中文的译本了。其小说有相对具体写实的框架,也有复杂的心理描写和人性观念,现代主义的技巧用得很自然,所以一直有相当高的声誉。他的代表作自然是得了布克奖的《长日留痕》,那部书把老英国人的那种生活形态及其衰落表现得格外深沉。《别让我走》则在英国式的风格中加入了让人吃惊的科幻元素。虽然看起来还是他一贯的风格,却加入了让人惊悚的元素。把克隆人的悲欢和他的一贯的写法融汇,让人印象深刻。

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全球性纯文学的奖项,要有些条件需要满足,一是作家在作品中运用的技巧要比较复杂,让作品经得起复杂的解读。二是对人性的表现要深入。三是在纯文学圈中有名已久,写作持续稳定,保持水准。石黑一雄这三者都具备,得奖也是必然。

(节选自《社会科学报》 作者 张颐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文学魅力在于能够对人的内心进行非凡的刻画,在著名文学翻译家高兴看来,这是一个文学高手所需要的特质。
B.作为一个有着自己评奖准则的文学奖项,诺奖评委们更青睐写作黄金期到来较早、高产且长寿的作家。
C.石黑一雄的小说有相对具体写实的框架,现代主义的技巧用得很自然,又有复杂的心理描写和人性观念,所以一直有相当高的声誉。
D.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中,鲍勃·迪伦之所以饱受争议,主要是因为其语言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彰显了文学语言对包括摇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渗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对现代主义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转化,略萨对结构现实主义的创造,石黑一雄涉及跨文化生存的矛盾和痛苦,都彰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创作特征。
B.对很多作家来说,即使写出了一部重量级的作品,如果不能保持持久的创造力,也最终会被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准则筛选掉。
C.诺贝尔文学奖既授予小说作者、戏剧作者及诗歌作者,也会突爆冷门授予音乐家,它从另一角度诠释了诺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D.在作品中运用了比较复杂的写作技巧,对人性有深入的表现,在纯文学圈中久负盛名,在张颐武先生看来,满足了这三者,石黑一雄获奖也是必然。
【小题3】作为一个能够持续百余年而屹立不倒的奖项,诺贝尔文学奖青睐什么样的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一块有思想的石头
王伟锋
这是一块褐色的石头,确切地说,应该称为璞,因为它的外表看上去很普通,内里却蕴藏着美玉。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它躺在山间的一条小溪边,寒来暑往,卧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一块石头要想被称为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的前世必然历经种种坎坷和磨难,才有今天这般造化。就拿这块褐色的石头来说,它的前世在黑暗压抑的时空里忍受了诸般艰辛和痛苦,又在岩浆的滚滚热浪炙烤下疼痛得数度昏死过去,最后才突破重压在自己身上的种种羁绊,破浆而出。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历经岁月的磨砺,在水流的不断冲刷下,褐色石头慢慢苏醒过来,恢复了意识,发现自己躺在山间的一条小溪边。见到了阳光,闻着花香,听到淙淙的流水之声,真好啊,褐色石觉得,这就是幸福人生的至高境界了。
每天一觉醒来,褐色石就能感受到生活的诸般美好。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飞鸟倏忽间掠过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草丛里专注地歌唱,梅花鹿蹦跳着跑来溪水找水喝;小松鼠调皮地在它身上蹭痒痒,蹭得它忍不住浑身也痒痒。
褐色石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却被一个地理学教授打破了。一天,地理学教授跟随驴友团来登山,在小溪旁歇脚的时候,他忽然对一块带花纹的石头感兴趣起来。地理学教授对着花纹石头敲敲打打,仔细观察了许久,蓦地大叫起来,快来看啊,这里有一块璞玉!
驴友们都跑来围观,不过,人们翻来覆去地看了许多遍,也看不出什么名堂,讥笑起来,
什么璞玉,不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这山里多的是,大惊小怪!
人们哈哈笑着,相互挤眉弄眼地走开了。地理学教授却没有气馁,他庄重地把花纹石抱起来,由于石头太大,包里空间实在有限,他许多东西都丢弃了。自然,地理学教授古怪的举动,又毫无悬念地收获了大量的嘲弄和讥讽。
花纹石被地理学教授带出山去了,这让褐色石很是替花纹石的命运担忧。一块石头,远离大山,远离阳光、花香和流水,是一件多么可怕而不幸的事情。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褐色石始料未及。地理学教授走后不久,漫山遍野突然来了黑压压许多人,人们疯狂地在山上找寻着,挖掘着,为了争抢一块石头不惜互相谩骂,甚至大打出手,头破血流。
花纹石真的是一块璞玉啊,可以想象,它现在是多么风光!那么,自己也是一块美玉,怎么没有人发现自己的价值呢?褐色石为自己鸣不平,它大喊大叫起来,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没有人理会它,狂热的人们在它身上踩来踩去,就是没有人弯腰捡起它。也有人满怀希望地看它一眼,立刻飞起一脚把它踢开,骂道,什么破玩意儿,在这里碍手碍脚!
褐色石成了出气筒,被人踢来踢去,伤痕累累。世间万物皆有尊严,何况一块蕴藏美玉的有思想的石头!褐色石简直气疯了,这些人真是有眼无珠!
不知过了多久,山里终于安静下来,人们散去了,有的满载而归,有的失魂落魄,还有人把性命丢在了山里,成了孤魂野鬼,到处游荡。
望着天山那轮残缺的月亮,褐色石抚摸着身上的伤痕,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像花纹石那样走出去,见识大世面,出人头地。谁要能把自己带出山去,一定好好报答人家,因为自己的确是一块货真价实的美玉啊!
难捱的等待中,机遇终于降临。一个瘦弱的小男孩上山来了,只是,他来晚了,只能看着漫山遍野被抛弃的大小石头发呆。临走,他把褐色石随意地捡了起来,连同其他几块石头一起,带了下山。
小男孩想把石头卖给玉器厂,老板不屑一顾,非要赶他走,但经不住小男孩的苦苦哀求,只好让工人把石块打开,前面几个都是普通的石头,当褐色石的外皮打开时,人们瞬间惊呆了,居然是一块颜色纯正、精美绝伦的翡翠!
小男孩欢呼起来,他上高中考大学的费用没问题了。褐色石对小男孩充满了感激,它也打开心扉,实实在在地报答了人家。
就这样,褐色石,不,如今它已经是一块翡翠了,被玉雕大师精心雕琢,成了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在五光十色的华丽灯光下接受络绎不绝的掌声与赞美。
但好景不长,它被一个富豪收藏家买下,锁进了保险柜,外面还用厚厚的防弹钢板做成安全罩,严严实实地罩起来。收藏家每年只打开保险柜一次,石头再也见不到阳光了,因为保险柜被收藏家安置在地下室。
它大喊大叫地抗议,在里面压抑得实在难受,透不过气来。但没有人理会它,四周只是一片深沉的黑暗。
它想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这已经超出了一块石头的思维能力。它常常在梦中回到那个阳光灿烂、花香馥郁、流水淙淙的山中小溪。可是,那样自由自在的日子,一去不返,它永远也回不去了。
(摘自《金麻雀获奖小说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通过叙述褐色石头的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世人只注重外表的现实,表达了对褐色石头的同情和对世人的批评。
B.褐色石头经历地下种种磨难,对从地下来到山间小溪旁,有阳光、花香、流水和各种动物陪伴的生活感到十分幸福。
C.地理学教授执着地把花纹石带出了大山,花纹石的命运让褐色石头很担忧,因为担心花纹石失去无忧无虑的生活。
D.地理学教授的发现引来了无数进山挖玉的人,对他们疯狂的举动,褐色石头感到非常气愤,这也是地理学教授不希望发生的事。
 
E.小男孩的到来改变了褐色石头的命运,解决了它的生活困难,但他并没有想到褐色石头的最终结局,他的内心也是冷酷无情的。
(2)文中褐色石头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小说从褐色石头的角度展开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你对褐色石头的最终命运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⑴据报道,近期,河南禹州市一中对36名学生进行劝退,责令立即离校,只因这些学生“静熄后走动、洗漱,或说话,严重影响了就寝秩序”好在学生家长连续多日奔波求情,学校总算改变了处理决定。

⑵有专家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不以规矩,难成方圆,让学生遵规守纪,培养他们规矩意识本无可厚非,但笔者想问,规矩的制定者是否考虑了学生的成长发展?规矩的合理性、适用性何在?倘若规矩制定者毫不顾忌孩子的身心成长,却为了自己的管教便利而刻意抹杀孩子的天性,这势必从源头上背离规矩设计的初衷,更有悖于教育规律。即便破坏了既定规矩,批评教育、劝导训诫未尝不可,大可不必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处理学生。

⑶制度是文化的反映,好的规矩,才能适合好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制度规矩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规矩集中反映了其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据悉,这些被“开除”的学生中,还有几位是品学兼优的班干部。禹州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对此回应:“禹州市一高的做法过急、过激,是不对的。笔者认为,这所学校的做法失去了对教育目的、意义和内涵的基本把握。传道授业解惑,不只在课堂上,学校和老师的处事行为方式也时刻传递着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此刻板而无情的处理方式于人才培养无益。

⑷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只给个体受教育者打上深深的烙印,尤其会对一个群体、一代人产生深远影响。管理森严的宿舍、僵化死板的课堂、冷若冰霜的规矩、紧张对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只能让学校变成一个无情的“圈养场”也只能让孩子成为一个个被驯化了的看似温顺的“小绵羊”听话就是乖巧,顺从就是懂事,不应成为教育工作者宠爱有加和津津乐道的评优标尺。当把“好孩子”“优秀生”的标准定到这个调儿上,其实学校教育已经被扭曲成了一个找寻不到出口的铁道。当把这种天然的“小样成分”抹杀于所谓的成人规则时,孩子们的顽童时代就开始日渐缺乏创造,这个群落的个性原野就开始不断趋向荒芜。

⑸教育在“教”更在“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入新时代,面对这样一项需要有温度的事业,教的内容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而育的本质内涵却亘古不变。育是情怀的润泽,是对学生身心的呵护,经不起也容不得半点急功近利。值得警醒的是,任何学校,特别是实行寄宿制、军事化管理的学校,更该注意防止这种倾向,无论如何都不该把学生当成“圈养”的对象。

(光明网《光明日报》2018-05-18,作者,阎岩,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专家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作者认同这个看法。
B.学校的规章制度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C.制定规章制度的出发点,应充分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要有合理性、适用性。
D.学校教育在“教”更在“育”要有情怀的润泽,要对学生身心健康倍加呵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论题是学校的规章制度,作者在强调学校要有严厉规矩意识的同时,也要有人文关怀。
B.全文采用道理论证,由现象入本质进行分析。深入剖析禹州市一中这种做法的思想根源。
C.文章第⑷段尖锐地指出了这种只顾自己管理便利的冰冷的规矩的危害性。
D.全文论证的语言质朴,注意分寸,严谨中透露锋芒,给世人以警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是可以理解的,但要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顾及孩子的天性。
B.学校和老师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对教育目的、意义和内涵的基本把握,老师应在学校起引领示范作用。
C.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把“听话就是乖巧,顺从就是懂事”当作评判学生的标准,那我们的教育将没有未来。
D.作者最后提出警示,时下流行的寄宿制、封闭式管理学校要防止指把孩子驯化成温顺的“小绵羊”的思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 客

李德霞

一大早,爷爷就拎把镰刀出了门。爷爷再进门时,就领个麦客回来。

麦客是揽工割麦的。母亲做好了早饭,一看爷爷身边的麦客,惊讶地“咦”一声,皱着眉头对爷爷说:“爹,咋是个孩子啊?”

爷爷晃了晃手里的镰刀,嘿嘿一笑说:“别看人小,本事不小。刚才我领他到麦地里溜一圈,试试他割麦的本领,一点不孬。”

父亲和母亲都是割麦的好手。以前,我家从不雇麦客。可是今年不同,麦子黄了的时候,一向身强体壮的父亲病倒了,腰痛得站不起来。小叔先是领着父亲去了县医院,查不出结果,又去了省医院。爷爷老了,割不动麦子;小婶教书,脱不开身。两家的麦子有四十几亩,靠母亲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割不完的。母亲跟爷爷商量了半天,才决定雇个麦客……

吃过早饭,母亲领着小麦客下了地。中午回来,母亲惊喜地连声称赞:“果然不孬,连我都撵不上,不是他的对手哩。”

母亲做饭,小麦客也不闲着,一会儿到院里提桶水,一会儿帮母亲烧个火。闲谈中,母亲知道,小麦客满十九了,老家在甘肃陇南一带,父母已去世多年,家里还有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小麦客两年前就离开了学校,跟着村里人过黄河,一路向东来我们这边当麦客。

麦子割倒一半时,小叔从省城匆匆赶回来。父亲要做手术,他是回来取钱的。母亲七凑八凑,卖了一头猪,才凑了三千块。送走小叔,母亲拿着剩下的四十块钱对小麦客说:“我家男人要做手术,家里拿不出雇麦客的钱了……这是你的工钱,拿着另找一家雇主吧。”

小麦客没接钱,一脸诚恳地说:“大嫂,你家麦子熟透了,不能再扛了,就让我帮你割完吧。你家有难,工钱就先欠着……”

母亲一愣:“欠着?”

母亲不知道陇南在哪里,但母亲明白陇南离我们这里一定很遥远,隔山隔水的远。母亲说:“欠账没有欠这么远的呀!”

小麦客说:“我明年还来,到时我登门来拿……”

母亲断然地摇摇头。

这时,一旁的爷爷说话了,爷爷说:“哪有半道打发麦客的理儿?留下吧。工钱的事我想办法。舍着这张老脸,还愁借不到几十块钱?”

爷爷借钱去了。鸡卵大个村子,没人不给面子,东家三块,西家五块,总算凑够了小麦客的工钱。

小麦客要走。母亲起个大早,烙了香喷喷的鸡蛋葱花饼。母亲去喊小麦客,连喊几声没人应。推开下房门一看,里面空荡荡的,小麦客早走了。更让母亲万分惊愕的是,叠好的被子上撂着一沓钱,正是母亲昨天晚上交给小麦客的八十块工钱……

母亲捏着钱撵出门去,问遍了村里早起的人,都说麦客鸡叫头遍就结伴出了村,这会儿怕是到镇上的车站了。母亲呆呆地站在村口,一阵晨风拂过,吹落母亲满眼的泪水。

第二年,麦客没来。

第三年,麦客还是没有来。

小婶说,麦客的老家这几年也好起来了,男人们不用出门当麦客了。母亲听后,有几分欢喜,也有几分失落。

一晃,三十年过去。母亲也是快六十的老人了,母亲常常念叨起当年的那个小麦客。母亲说:“他也是奔五十的人了,该是老婆孩子一大家了吧?”母亲还说:“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咱家?也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咱欠他八十块工钱……”

前年,甘肃陇南发生泥石流,伤亡惨重。那些日子,母亲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一幕幕令人揪心的画面,看得老泪纵横。

我回城的头天晚上,母亲突然问我:“城里有没有捐款的地方?”我说:“有,到处都是。”母亲翻箱倒柜找出个旧存折交给我。母亲说:“替我捐了吧。”我一看,存折上只有八十块钱,存期已经三十年。我明白了,这不就是当年我们家欠小麦客的工钱吗?这些年来,我们家也苦过、难过,可母亲硬是没动里面的一分钱。只是当年的八十块,现在已变成了六百元。

回城后,我添了四百,凑足一千,郑重地捐给了甘肃陇南灾区,是以母亲的名义……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题为“麦客”,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母亲,这是因为母亲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与麦客一样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B.作者不吝笔墨,介绍麦客的境遇是为与母亲的境遇互相补充,让情节发展更趋合理,展现了特定年代下中国传统的人性美、人情美。
C.全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该视角能自由地展现事件的过程、人物的心理,还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使故事更具客观性。
D.麦客家乡发生泥石流,母亲捐出了保存三十年的欠麦客的工钱给灾区人民,既出自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又源自欠麦客的钱无法归还等复杂情感。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同类题5

   我们市场经济要多元,至少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市场的基础是什么呢?我想就三点,第一是自由,第二是产权,第三是企业家精神。

第一,自由是我们人类追求幸福的基本权利,自由,从积极方面来讲,就是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知识、技能、劳动,自主地决策,改善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消极方面讲,每个人都不受他人的奴役。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自由、没有市场机制,即意味着一部分人可以剥夺另一部分人,这就是强盗的逻辑。

第二,市场的基础是产权。产权也是我们道德的基础。只有我们尊重个人的权利,通过为个人创造价值而获得自己的收入,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有道德的人,目前道德的衰落一个原因在于没有能够很好地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财产。产权也是我们社会信任的基础,因为只有每个人对自己获得的东西充满了信心,他才会愿意投资,才会愿意花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追求一种新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东西。

产权保护的重要一条,就是对政府征税权力的限制,如果没有对政府征税权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有真正很好的产权保护,而不受限制的征税就是掠夺,1215年英国《大宪章》,约束国王的征税权,也就是说国王不能任意地征税。

第三,谈一下企业家,任何阻碍企业家创新的政策都是反市场的。计划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阻碍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限制企业家活动最大受害者是谁?是普通的老百姓,是消费者。企业家所有的东西都是伺候人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允许一项产品进入中国,真正受到伤害的是数亿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该产品的公司本身。

市场经济的三个基础缺一不可,否则,我们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

(节选自张维迎《在中国企业家论坛上的讲演》,有删节)

【小题1】结合文本,说明为何要保护 “产权”,怎样保护“产权”?
【小题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结合文意,加以概括。
【小题3】在私有产权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谈自由和企业家精神有何意义?